《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本紀 本紀·卷十四

順宗憲宗上
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名李誦,是德宗皇帝李適的長子。母親是昭德皇後王氏。他於肅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出生在長安皇宮東邊的宮中。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六月,被封為宣王。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初一,被立為皇太子。

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丘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昭德皇後王氏。上元二年正月生於長安之東內。大曆十四年六月,封宣王。建中元年正月丁卯,立為皇太子。
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德宗逝世。二十六日,順宗在太極殿登皇帝位。他從貞元二十年(804)九月中風癱瘓以來,不能講話,在德宗病重期間,各皇子親戚都侍候德宗看病吃藥,惟獨順宗躺在病床上不能去侍候。德宗皇帝在彌留之際,希望見見皇太子,滿麵淚痕地哭泣了很長時間。德宗皇帝逝世的噩耗公布以後,人們的情緒震動驚懼。順宗勉強支撐著病體穿上孝服,在九仙門召見全體朝臣。在他登上帝位以後,人們知道國家又有了君主,國內國外才安定下來。三十日,朝臣們聯名呈遞奏章請求他親自處理朝廷政務。

上元二十一年正月癸巳,德宗崩,丙申,即位於太極殿。上自二十年九月風病,不能言,暨德宗不豫,諸王親戚皆侍醫藥,獨上臥病不能侍。德宗彌留,思見太子,涕咽久之。大行發喪,人情震懼。上力疾衰服,見百僚於九仙門。既即位,知社稷有奉,中外始安。庚子,群臣上書請聽政。
二月初一是辛醜。初四日,任命河陽三城行軍司馬元韶為懷州刺史、河陽懷州節度使。初六日,免去翰林院用法術看病的醫生、看麵相的算命先生、觀測星相預測吉凶的人、從事占卜的人、雜務人員等四十二人的職務。初九日,任命易定的張茂昭兼同平章事,因為他主動進京拜謁順宗,所以順宗寵信他。當天夜晚,東方的太白星衝犯西方七宿正中的昴星星座。十一日,任命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十一日,把京兆尹李實貶為通州長史,李實不久就去世了。十二日,淄青的李師古帶領人馬侵犯滑州的東部邊鎮,是因為知道朝廷正在為德宗辦理喪事。十四日,釋放軟禁在宮庭拘留所的嚴懷誌、呂溫等十六名囚犯。他們因參加平涼縣的盟會而滯留在吐蕃,過了很長時間才回國,因為熟悉吐蕃的情況,朝廷不願讓他們到外邊去,所以把他們軟禁在宮庭拘留所,直到這時才釋放他們。日本國的國王和妻子要回日本去,賞賜給財物讓他們回去了。二十二日,任命太子侍書、翰林待詔王亻丕為左散騎常侍,充當翰林學士。任命前司功參軍、翰林待詔王叔文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學士。任命鴻臚寺卿王權為京兆尹。二十四日,順宗親臨丹鳳樓,對全國宣布大赦囚犯的詔令。全國十五道,除按朝廷正式法令交納租稅之外,各種專賣稅收都要完全禁止;除了按規定供給朝廷外,不準增加額外的進獻。年齡九十歲以上的百姓,賞賜兩石稻米,兩匹絹帛,授予上佐、縣君頭銜,還命令本地長官到他們家裏看望問候;年齡一百歲以上的百姓,賞賜五石稻米,兩匹絹帛,一屯絲綿,羊肉和酒,授予末等的州刺史、郡君頭銜。二十八日,命令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刺史、上柱國、新羅國王金重熙兼任寧海軍使,給金重熙的母親和氏授予太妃頭銜,給他的妻子樸氏授予王妃頭銜。

二月辛醜朔。甲申,以河陽三城行軍司馬元韶為懷州刺史、河陽懷州節度使。丙午,罷翰林醫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己酉,以易定張茂昭兼同平章事,以來朝,故寵之。是夜,太白犯昴。辛卯,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酉,貶京兆尹李實通州長史,尋卒。壬子,淄青李師古以兵寇滑之東鄙,聞國喪也。甲寅,釋仗內囚嚴懷誌、呂溫等一十六人。平涼之盟陷蕃。久之得還,以習蕃中事,不欲令出外,故囚之仗內,至是方釋之。日本國王並妻還蕃,賜物遣之。壬寅,以太子侍書、翰林待詔王伾為左散騎常侍,充翰林學士。以前司功參軍、翰林待詔王叔文為起居舍人,充翰林學士。以鴻臚卿王權為京兆尹。甲子,禦丹鳳樓,大赦天下。諸道除正敕率稅外,諸色榷稅並宜禁斷;除上供外,不得別有進奉。百姓九十已上,賜米二石,絹兩匹,版授上佐、縣君,仍令本部長吏就家存問;百歲已上,賜米五石,絹二匹,綿一屯,羊酒,版授下州刺史、郡君。戊辰,以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使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刺史、上柱國、新羅王金重熙兼寧海軍使,以重熙母和氏為太妃,妻樸氏為妃。
三月初一,遣散宮庭侍女三百人到安國寺,還遣散後宮和教坊的音樂歌舞女藝人六百人到九仙門,招呼她們的親屬領回家去。初九日,命令韋皋兼任檢校太尉,李師古、劉濟兼任檢校司空,張茂昭任司徒。十七日,檢校司空、同平章事杜佑任度支鹽鐵使。十九日,徐州節度賜予武寧軍稱號。蔡州的吳少誠兼任同平章事。任命翰林學士王叔文為度支鹽鐵轉運使的副使,杜佑雖然兼有度支鹽鐵使的頭銜,實際上由王叔文一人統管。宰相賈耽兼任檢校司空,鄭瑜任吏部尚書,高郢任刑部尚書,韋執誼任中書侍郎,鎮冀的王士真、淮南的王鍔、魏博的田季安都任檢校司空。二十四日,順宗頒發詔書立廣陵郡王李淳為皇太子,改名叫純。

三月庚午,出宮女三百人於安國寺,又出掖庭教坊女樂六百人於九仙門,召其親族歸之。戊寅,以韋皋兼檢校太尉,李師古、劉濟兼檢校司空。張茂昭司徒。丙戌,檢校司空、同平章事杜祐為度支鹽鐵使。戊子,徐州節度賜名武寧軍。蔡州吳少誠兼同平章事。以翰林學士王叔文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杜祐雖領使名,其實叔文專總。宰相賈耽兼檢校司空,鄭瑜吏部尚書,高郢刑部尚書,韋執誼中書侍郎,鎮冀王士真、淮南王鍔、魏博田季安皆檢校司空。癸巳,詔冊廣陵郡王淳為皇太子,改名純。
四月初三日,順宗頒布詔令把第十弟李諤封為欽王,第十一弟李訁鹹封為珍王。把兒子建康郡王李渙封為郯王,改名叫經;洋川郡王李沔封為均王,改名叫緯;臨淮郡王李洵封為漵王,改名叫縱;弘農王李浼封為莒王,改名叫紓;漢東郡王李泳封為密王,改名叫綢;晉陵郡王李氵是封為郇王,改名叫糸總;高平郡王李漵封為邵王,改名叫約;雲安郡王李滋封為宋王,改名叫結;宣城郡王李淮封為集王,改名叫緗;德陽郡王李氵胥封為冀王,改名叫糸求;河東郡王李氵邑封為和王,改名叫綺。把第十七子李絢封為衡王,第十九子李糸熏封為會王,第二十子李綰封為福王,第二十一子李..封為撫王,第二十三子李緄封為嶽王,第二十四子李紳封為袁王,第二十五子李綸封為桂王,第二十七子李糸單封為冀王。把彌臣國的王子道勿禮封為彌臣國王。讓西平郡王李晟的兒子左羽林大將軍李願繼承他父親的岐公爵號,收納三千戶租稅。初九日,頒發詔書冊立太子的禮儀結束,赦免京城的在押囚犯,死刑減為流放,流放以下的徒刑各減去一級刑罰。命令給事中陸質、中書舍人崔樞一起擔任太子侍讀。十一日,把皇太子李純的兒子李寧、李寬、李宥、李察、李寰、李寮等六人封為郡王,共同收納三千戶租稅。十四日,追認已故的入吐蕃使、工部侍郎、兼禦史大夫張薦為禮部尚書。二十七日,罷免萬安監牧的官職。二十九日,任命杭州刺史韓皋為尚書右丞。

夏四月壬寅,製第十弟諤封欽王,第十一弟諴封珍王。男建康郡王渙封郯王,改名經;洋川郡王沔封均王,改名緯;臨淮郡王洵封漵王,改名縱;弘農王浼封莒王,改名紓;漢東郡王泳封密王,改名綢;晉陵郡王堤封郇王,改名總;高平郡王漵封邵王,改名約;雲安郡王滋封宋王,改名結;宣城郡王淮封集王,改名緗;德陽郡王湑封冀王,改名絿;河東郡王浥封和王,改名綺。十七男絢封衡王,十九男纁封會王,二十男綰封福王,二十一紘男封撫王,二十三男緄封嶽王,二十四男紳封袁王,二十五男綸封桂王,二十七男繟封翼王,彌臣國嗣王道勿禮封彌臣國王。西平郡王晟男左羽林大將軍願襲封岐公,食邑三千戶。戊申,詔以冊太子禮畢,赦京城係囚,大辟降從流,流以下減一等。以給事中陸質、中書舍人崔樞並為太子侍讀。庚戌,封太子男寧、寬、宥、察、寰、寮等六人為郡王,並食邑三千戶。癸醜,贈吐蕃使、工部侍郎、兼禦史大夫張薦禮部尚書。丙寅,罷萬安監牧。戊辰,以杭州刺史韓皋為尚書右丞。
五月初一,任命右金吾衛大將軍範希朝為右神策統軍,擔任左右神策、京西各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初九日,任命邕管經略使韋丹為河南少尹,任命萬年縣令房啟為容管經略招討使。十五日,任命郴州司馬鄭餘慶為尚書左丞。十六日,任命檢校司空、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大嵩瞞為檢校司徒。原任承徽官職的王氏、趙氏批準為昭儀,崔氏、楊氏批準為充儀,王氏批準為昭媛,王氏批準為昭容,牛氏批準為修儀,張氏批準為美人。命令右丞韓皋任番號為鄂嶽沔蘄都團練觀察使。十九日,把襄州升格為大都督府。臨漢縣衙於是搬遷到鄧城。二十三日,任命鹽鐵轉運使副使王叔文為戶部侍郎。

五月己巳,以右金吾衛大將軍範希朝為右神策統軍,充左右神策、京西諸城鎮行營兵馬節度使。丁醜,以邕管經略使韋丹為河南少尹,以萬年縣令房啟為容管經略招討使。癸未,以郴州司馬鄭餘慶為尚書左丞。甲辰,以檢校司空、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大嵩璘檢校司徒。承徽王氏、趙氏可昭儀,崔氏、楊氏可充儀,王氏可昭媛,王氏可昭容,牛氏可修儀,張氏可美人。以右丞韓皋為鄂嶽沔蘄都團練觀察使。丁亥,升襄州為大都督府。臨漢縣仍徙於鄧城。辛卯,以鹽鐵轉運使副王叔文為戶部侍郎。
六月十九日,順宗頒布詔書將貞元二十一年也就是本年十月以前百姓所欠的各種利錢、租稅、財物,共計五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一貫、石、匹、束,全部予以免去。

六月丙申,詔二十一年十月已前百姓所欠諸色課利、租賦、錢帛,共五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一貫、石、匹、束,並宜除免。七月戊辰朔,吐蕃使論悉諾來朝貢。丙子,鄆州李師古加檢校侍中。贈故忠州別駕陸贄兵部尚書,諡曰宣;贈故道州刺史陽城為左散騎常侍。戊寅,以戶部侍郎潘孟陽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副。丙戌,關東蝗食田稼。癸已,橫海軍節度伎、滄州刺史程懷信卒,以其子副使執恭起複滄州刺史、橫海軍節度使。甲午,度支使杜祐奏:“太倉見米八十萬石,貯來十五年,東渭橋米四十五萬石,支諸軍皆不悅。今歲豐阜,請權停北河轉運,於濱河州府和糴二十萬石,以救農傷之弊。”乃下百僚議,議者同異,不決而止。乙未,詔:“朕承九聖之烈,荷萬邦之重。顧以寡德,涉道未明,虔恭寅畏,懼不克荷。恐上墜祖宗之訓,下貽卿士之憂,夙夜祗勤,如臨淵穀。而積疾未複,至於經時,怡神保和,常所不暇。永惟四方之大,萬務之殷,不躬不親,慮有曠廢。加以山陵有日,霖潦逾旬,是用儆於朕心,以答天戒。其軍國政事,宜令皇太子勾當。”時上久疾,不複延納宰臣共論大政。事無巨細皆決於李忠言、王亻丕、王叔文。物論喧雜,以為不可。籓鎮屢上箋於皇太子,指三豎之撓政,故有是詔。以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衛大軍袁滋為中書侍郎,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鄭珣瑜為吏部尚書,高郢刑部尚書,並罷知政事。皇太子見百僚於朝堂。丙申,皇太子於麟德殿西亭見奏事官。
七月初一,吐蕃的使者論悉諾進京朝拜進貢。初九日,鄆州的李師古被任命為檢校侍中。追認已故的忠州別駕陸贄為兵部尚書,授予諡號為宣;追認已故道州刺史陽城為左散騎常侍。十一日,任命戶部侍郎潘孟陽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十九日,函穀關以東的農田出現蝗蟲災害。二十六日,橫海軍節度使、滄州刺史程懷信去世,朝廷把他的兒子橫海軍節度副使程執恭提升為滄州刺史、橫海軍節度使。二十七日,度支使杜佑稟奏“:京城糧倉現有稻米八十萬石,已經儲存十五年,東渭橋糧倉的稻米四十五萬石,調撥給各個部隊,將士們都不高興。今年又獲豐收,請暫且停止北河的軍糧的調撥運輸,讓河流兩岸的州府出錢購買百姓的糧食兩百萬石作為軍糧,以便補救糧賤傷農的損失。”於是交給朝臣們討論,朝臣們的意見不一致就擱下來了。二十八日,順宗頒下的詔書寫道:“我繼承九代先皇的偉業,肩負治理天下的重任。但是因為我德行不高,對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還研究得不透,所以虔誠恭敬小心謹慎,害怕完成不了曆史使命。擔心對上丟失了列祖列宗的訓誡,對下給臣民造成了憂患,從早到晚恭敬勤勉,如同站立在萬丈深淵旁邊一樣謹慎小心。但是長時間的疾病還沒有康複,到了最近一個時期,愉悅心神調養身體,也往往沒有時間顧及。總是考慮著國家這麼龐大,政務這麼繁多,不能親自處理,擔心造成拖延失誤。加上自從我的陵墓竣工那天起,滂沱大雨一連下了十多天不見停止,我用這異常的征兆克製自己的欲望,來報答上天的警告。全部軍政國事,應當讓皇太子管理。”當時順宗長時間生病,不能再請朝廷大臣們一起研究處理國家政務。不論是大事小事,都由李忠言、王亻丕、王叔文決斷。人們議論紛紛,認為不能這樣。各個藩鎮的地方長官多次向皇太子上書,批評李忠言、王亻丕、王叔文擾亂朝政,所以才頒發了這道詔書。任命太常卿杜黃裳為門下侍郎,左金吾衛大將軍袁滋為中書侍郎,兩人一起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將鄭王旬瑜降職為吏部尚書,高郢降職為刑部尚書,兩人一樣不再參與研究朝政大事。皇太子李純到朝堂召見百官。二十九日,皇太子在麟德殿的西亭召見奏事的官員。


八月初一是丁醜。初四日,朝廷以順宗的名義頒發詔書“:皇天佑助我功業顯赫的先祖,秉承天命得到了華夏大地,九代先帝積下福德,全國上下喜樂安寧。皇位傳到我的手裏,得以繼承偉大的基業,嚴肅恭謹地堅守職責,沒有空閑悠遊安逸。但上天沒能降臨對我的佑助,疾病沒有好轉,我還怎麼能夠供奉祖宗的靈位,舉行祭祀天地的禮儀?無法做到訪問朝廷大臣,無法做到德行高如上天,在內心我感到慚愧,對天意我感到懼怕。從早到晚恭敬惶恐,深深思考一個長久的方略。每天的政務千頭萬緒,不能長時間地耽擱;上天的職能由人代理,不能長時間地違背天意。皇太子李純英明智慧、彬彬有禮,寬厚溫和仁愛善良,他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好的品德,對後輩慈愛對長輩尊敬的真誠,感動神明,充滿天地。因此效法先皇極為公正的法則,遵循帝位父子傳承的製度,我把政權交給皇太子,以便安撫天下臣民。他一定會發揚祖宗的光輝功德,擔當起天高地闊般的神聖使命,遵循祖宗既定的法規,使得天下永遠安寧。應當讓皇太子登上帝位,我本人稱為太上皇帝,安排在興慶宮居住,我的詔書稱為誥命。”初五日,太上皇帝發出誥命:“皇帝把天下傳給皇太子,這是先輩帝王的製度。尊崇這一重要的法律典章,是極為公正的事情,繼承發揚列祖列宗的光輝,以此體現禮樂教化的功德。我主持祭祀宗廟,當天下的君主,而得下的疾病沒有好轉,繁雜的政務多有延誤。於是命令我的長子,接替我主持朝政,選定吉日良辰,隆重舉行禪讓的禮儀,應當定於本月初九在宣政殿冊立皇帝。國家有了這一重大舉措,就希望出現一個新的氣象,應當趁著新皇帝登位的喜慶日子,對凡是可以寬恕的人們廣施恩德。應當把貞元二十一年改為永貞元年。從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初五算起,這之前的全國死刑囚犯減刑為流放,流放以下的囚犯依次減刑一等。”誥命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後,良媛董氏為太上皇德妃。初六日,將右散騎常侍王亻丕降職為開州司馬,將前戶部侍郎、度支鹽鐵轉運使王叔文降職為渝州司戶。

八月丁酉朔。庚子,詔:“惟皇天佑命烈祖,誕受方國,九聖儲祉,萬邦鹹休。肆予一人,獲績丕業,嚴恭守位,不遑暇逸。而天佑不降,疾恙無瘳,將何以奉宗廟之靈,展郊、禋之禮!疇谘庶尹,對越上玄,內愧於朕心,上畏於天命。夙夜祗忄栗,深惟永圖。一日萬機,不可以久曠;天工人代,不可以久違。皇太子純睿哲溫文,寬和仁惠,孝友之德,愛敬之誠,通乎神明,格於上下。是用法皇王至公之道,遵父子傳歸之製,付之重器,以撫兆人。必能宣祖宗之重光,荷天地之休命,奉若成憲,永綏四方。宜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居興慶宮,製稱誥。”辛醜,誥:“有天下傳歸於子,前王之製也。欽若大典,斯為至公,式揚耿光,用體文德。朕獲奉宗廟,臨禦萬方,降疾不瘳,庶政多闕。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冊禮,宜以今月九日冊皇帝於宣政殿。國有大命,恩俾惟新,宜因紀元之慶,用覃在宥之澤。宜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自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已前,天下死罪降從流,流以下遞減一等。”誥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後,良媛董氏為太上皇德妃。壬寅,貶右散騎常侍王伾為開州司馬,前戶部侍郎、度支鹽鐵轉運使王叔文為渝州司戶。
元和元年(806)正月初一,憲宗皇帝李純率領全體朝臣為太上皇帝進奉尊號為“應乾聖壽”。十九日,太上皇帝在興慶宮的鹹寧殿逝世,享年四十六歲。六月二十三日,憲宗率領全體朝臣給已故的太上皇帝進奉諡號為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進奉給他宗廟的稱號為“順宗”。七月初一,安葬在豐陵。

元和元年正月丙寅朔,皇帝率百僚上太上皇尊號曰應乾聖壽。甲申,太上皇崩於興慶宮之鹹寧殿,享年四十六歲。六月乙卯,皇帝率群臣上大行太上皇諡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秋七月壬申,葬於豐陵。
憲宗本紀(上)

史臣韓愈曰:順宗之為太子也,留心藝術,善隸書。德宗工為詩,每賜大臣方鎮詩製,必命書之。性寬仁有斷,禮重師傅,必先致拜。從幸奉天,賊泚逼迫,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戰,督勵將士,無不奮激。德宗在位歲久,稍不假權宰相。左右幸臣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因間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陸贄、張滂輩,人不敢言,太子從容論爭,故卒不任延齡、渠牟為相。嚐侍宴魚藻宮。張水嬉,彩監雕靡,宮人引舟為棹歌,絲竹間發,德宗歡甚,太子引詩人“好樂無荒”為對。每於敷奏,未嚐以顏色假借宦官。居儲位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惜乎寢疾踐祚,近習弄權;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賢哉!
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名李純,是順宗皇帝的長子,母親是莊憲太後王氏。他於代宗大曆十三年(778)二月出生在長安皇宮東邊的宮中。六七歲的時候,他祖父德宗皇帝把他抱在膝頭上,問他:“你是誰的兒子,坐在我的懷裏?”他回答說“:我是第三個天子。”德宗對他的聰慧感到驚異而喜愛他。德宗貞元四年(788)六月,他被封為廣陵王。順宗皇帝登上帝位的那年(805)四月,他被冊立為皇太子。同年七月二十八日,代理順宗主持朝廷軍政事務。

憲宗聖神章武孝皇帝諱純,順宗長子也,母曰莊憲王太後。大曆十三年二月生於長安之東內。六七歲時,德宗抱置膝上,問曰:“汝誰子,在吾懷?”對曰:“是第三天子。”德宗異而憐之。貞元四年六月,封廣陵王。順宗即位之年四月,冊為皇太子。七月乙未,權勾當軍國政事。
同年八月初一,順宗頒發詔令把帝位交給了他。初九日,他在宣政殿正式登皇帝位。在這之前,滂沱大雨連續下了一個多月,憲宗登位那天雨住天晴,人們心裏歡欣喜悅。初十日,升平公主進獻美女十五人,憲宗說:“太上皇不接受進獻,我哪敢違背他老人家的意願!還是退回郭府去吧。”十一日,開始親臨紫宸殿召見百官處理政務。十三日,任命道州刺史路恕為邕管經略使。十四日,荊南進獻兩隻珍奇的烏龜,憲宗發出詔書說“:我這孤陋寡聞的人,繼承大業,老是考慮著治理根本,珍視的隻是賢能的人才。至於神異的禾稻芝草,珍奇的飛禽走獸,大抵是對王道教化的虛假粉飾。所以東漢光武皇帝在詔書中明文禁止,《春秋》這本書裏沒有關於吉祥符瑞的記載,我的德行實在不高,但還是希望趕上先輩聖賢。從今以後,凡是發現吉祥符瑞,隻讓按照規定向有關主管官吏報告說明,不準告訴朝廷;有關奇異的飛禽走獸,也應當停止進獻。”十七日,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南康郡王韋皋逝世。十八日,任命常州刺史穆讚為宣、歙、池三州觀察使,任命前宣、歙二州觀察使崔衍為工部尚書。二十三日,任命中書侍郎、平章事袁滋為劍南東西兩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是因為這時韋皋去世,而劉辟憑借蜀州伸手向朝廷強要軍權的緣故。二十五日,太上皇帝發出誥命冊立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後。二十七日,給朝請大夫、署理尚書左丞、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鄭餘慶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三十日,任命饒州刺史李吉甫為考功郎中,夔州刺史唐次為吏部郎中,一同參與朝廷詔書誥命的研究起草工作。

八月丁酉朔,受內禪。乙巳,即皇帝位於宣政殿。先是,連月霖雨,上即位之日晴霽,人情欣悅。丙午,升平公主進女口十五人,上曰:“太上皇不受獻,朕何敢違!其還郭氏。”丁未,始禦紫宸對百僚。己酉,以道州刺史路怒為邕管經略使。庚戌,荊南獻龜二,詔曰:“朕以寡昧,纂承丕業,永思理本,所寶惟賢。至如嘉禾神芝,奇禽異獸,蓋王化之虛美也。所以光武形於詔令,《春秋》不書祥瑞,朕誠薄德,思及前人。自今已後,所有祥瑞,但令準式申報有司,不得上聞;其奇禽異獸,亦宜停進。”癸醜,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南康郡王韋皋薨。甲寅,以常州刺史穆讚為宣歙池觀察使,以前宣歙觀察使崔衍為工部尚書。己未,以中書侍郎、平章事袁滋為劍南東西兩川、山南西道安撫大使,時昌韋皋卒,劉辟據蜀邀節鉞故也。辛酉,太上皇誥冊良娣王氏為太上皇後。癸亥,以朝請大夫、守尚書左丞、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鄭餘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丙寅,以饒州刺史李吉甫為考功郎中,夔州刺史唐次為吏部郎中。並知製誥。
九月初一是丁卯。初三日,廢除給教坊的音樂歌舞藝人授予編製內的官職的製度。初五日,河陽三城節度使元韶去世。初七日,任命陳州刺史孟元陽為懷州刺史和河陽三城、孟州、懷州節度使。初十日,詔令指出申州、光州、蔡州和陳州、許州所在的兩個道接連遭受旱災,應當散發糧食給予救濟,申州、光州、蔡州散發救濟糧食十萬石,陳州、許州散發救濟糧食五萬石。十一日,前戶部侍郎蔡弁去世。襄州的於由頁進獻獵鷹,憲宗詔令退了回去。十三日,京西神策行營節度行軍司馬韓泰貶謫為撫州刺史,司封郎中韓曄被貶謫為池州刺史,禮部員外郎柳宗元貶謫為邵州刺史,屯田員外郎劉禹錫貶謫為連州刺史,都是由於和王叔文交往密切而獲罪受到處分。十五日,給事中陸質去世。

九月丁卯朔。己巳,罷教坊樂人授正員官之製。辛未,河陽三城節度使元韶卒。癸酉,以陳州刺史孟元陽為懷州刺史、河陽三城孟懷節度使。丙子,敕申光蔡、陳許兩道比遭亢旱,宜加賑恤,申、光、蔡賑米十萬石,陳、許五萬石。丁醜,前戶部侍郎蔡弁卒。襄州於頔進鷹,詔還之。己卯,京西神策行營節度行軍司馬韓泰貶撫州刺史,司封郎中韓曄貶池州刺史,禮部員外郎柳宗元貶邵州刺史,屯田員外郎劉禹錫貶連州刺史,坐交王叔文也。辛巳,給事中陸質卒。
十月初一是丙申。初二日,召集百官在肅章門外公布曾太皇太後也就是代宗的皇後沈氏逝世的噩耗。檢校司空兼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魏國公賈耽去世。初三日,任命宰臣劍南安撫使袁滋為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都府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任命西川行軍司馬劉辟為給事中。舒王李誼逝世。初五日,南詔的使者趙迦寬進京為曾太皇太後吊喪。浙東觀察使賈全去世。初六日,吐蕃的使者論乞縷進獻金銀衣服作為吊祭曾太皇太後的禮物。太常寺為已故曾太皇太後沈氏進奉諡號為睿真皇後。十一日,任命華州刺史楊於陵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十二日,把桂州的純化縣改名為慕化縣,蒙州的純義縣改名為正義縣。十四日,將德宗皇帝安葬在崇陵。十九日,任命刑部尚書高郢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使、鎮國軍使,任命禦史中丞李庸阝為京兆尹。把京兆尹王權降職為雅王傅。由於長時間下雨,京城食鹽價格飛漲,朝廷拿出庫存的食鹽兩萬石,低價賣給百姓。十一月初四日,將睿真皇後的靈位、德宗皇帝的靈位設置在太廟舉行與祖宗合祭的儀式。初七日,把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執誼貶謫為崖州司馬,他是由於跟王叔文交往密切而獲罪受到處分。潤州、池州、揚州、楚州、湖州、杭州、睦州、江州等地發生旱災。把劍南西川節度使袁滋貶謫為吉州刺史,是因為他率領軍隊安撫三川卻遲疑猶豫不願前進的緣故。任命左驍衛將軍李演為夏州刺史和夏、綏、銀等州節度使,任命右庶子武元衡為禦史中丞。十四日,再次把撫州刺史韓泰貶謫為虔州司馬,河中少尹陳諫貶謫為台州司馬,邵州刺史柳宗元被貶謫為永州司馬,連州刺史劉禹錫被貶謫為朗州司馬,池州刺史韓曄貶謫為饒州司馬,和州刺史淩準貶謫為連州司馬,嶽州刺史程異貶謫為郴州司馬,都由於他們同王叔文交往密切而獲罪。開始把他們貶謫為刺史,人們輿論認為他們的罪過太重,所以再次給予貶謫流放的處罰。十六日,宣州、撫州、和州、郴州、郢州、袁州、衢州遭受旱災。十七日,吏部尚書鄭王旬瑜去世。十九日,任命湖南觀察使楊憑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任命虢州刺史薛蘋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鄂州、嶽州、婺州、衡州等地遭受旱災。二十八日,宣、歙二州觀察使穆讚去世。

冬十月丙申朔。丁酉,集百僚發曾太皇太後沈氏哀於肅章門外。檢校司空兼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魏國公賈耽卒。戊戌,以宰臣劍南安撫使袁滋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以西川行軍司馬齊辟為給事中。舒王誼薨。庚子,南詔使趙迦寬來赴山陵。浙東觀察使賈全卒。辛醜,吐蕃使論乞縷貢助山陵金銀衣服。太常上大行曾太皇太後沈氏諡曰睿真皇後。丙午,以華州刺史楊於陵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丁未,改桂州純化縣為慕化縣,蒙州純義縣為正義縣。乙酉,葬德宗皇帝於崇陵。甲寅,以刑部尚書高郢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使,禦史中丞李鄘為京兆尹。貶京兆尹王權為雅王傅。久雨,京師鹽貴,出庫鹽二萬石,糶以惠民。乙巳,祔睿真皇後神主、德宗皇帝神主於太廟。壬申,貶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韋執誼為崖州司馬,以交王叔文也。潤、池、揚、楚、湖、杭、睦、江等州旱。貶劍南西川節度使袁滋為吉州刺史,以其慰撫三川逗留不進故也。以左驍衛將軍李演為夏州刺史、夏綏銀等州節度使,以右庶子武元衡為禦史中丞。己卯,再貶撫州刺史韓泰為虔州司馬,河中少尹陳諫台州司馬,邵州刺史柳宗元為永州司馬,連州刺史劉禹錫朗州司馬,池州刺史韓曄饒州司馬,和州刺史淩準連州司馬,嶽州刺史程異郴州司馬,皆坐交王叔文。初貶刺史,物議罪之,故再加貶竄。辛巳,宣、撫、和、郴、郢、袁、衢七州旱。壬午,吏部尚書鄭珣瑜卒。甲申,以湖南觀察使楊憑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以虢州刺史薛蘋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鄂、嶽、婺、衡等州旱。癸巳,宣歙觀察使穆讚卒。
十二月初一是丙申。初五日,任命東都洛陽留守韋夏卿為太子少保,任命兵部尚書王紹為東都洛陽留守。初七日,把淳州改名為巒州,把還淳縣改名為清溪縣,淳風縣改名為從化縣,把姓淳於的人改為姓於。初九日,襄陽的於由頁被授予平章事頭銜。十一日,月亮衝犯西方畢星星宿。十四日,任命新任的給事中、西川行軍司馬劉辟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歲星衝犯太微星宿西邊的星位。十五日,又把金州的漢陽縣劃分出來一部分設置石泉縣。十七日,任命右諫議大夫韋丹為梓州刺史,充任劍南東川節度使,任命常州刺史路應為宣州刺史和宣、歙、池三州觀察使。二十七日,任命朝請大夫、署理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上柱國鄭糸因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學士。任命考功郎中、知製誥李吉甫為中書舍人,任命考功員外郎裴土自為考功郎中、知製誥,以上二人一起充任翰林學士。

十二月丙申朔。庚子,以東都留守韋夏卿為太子少保,以兵部尚書王紹為東都留守。壬寅,改淳縣為清溪縣,姓淳於者改姓於。甲辰,襄陽於頔加平章事。丙申,月犯畢。己酉,以新除給事中、西川行軍司馬劉辟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歲星犯太微西垣。庚戌,金州複析漢陰縣置石泉縣。壬子,以右諫議大夫韋丹為梓州刺史,充劍南東川節度使,以常州刺史路應為宣州刺史、宣歙池觀察使。壬戌,以朝請大夫、守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上柱國鄭絪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學士。以考功郎中、知製誥李吉甫為中書舍人,以考功員外郎裴為考功郎中、知製誥,並充翰林學士。
元和元年(806)正月初一,憲宗皇帝率領朝臣們到興慶宮向太上皇帝順宗李誦進獻尊號叫“應乾聖壽太上皇”。初二日,憲宗親臨含元殿接受朝臣們的朝拜祝賀。禮儀完畢後,憲宗親臨丹鳳樓,向天下宣告大赦詔令,把年號改為元和。從正月初二拂曉算起,這以前被判死刑以下的囚犯,包括在一般性赦免時沒有得到寬恕的,全部免除刑罰。初六日,任命鄂、嶽、沔三州觀察使韓皋為鄂、嶽、蘄、安、黃等州節度使。十一日,太子少保韋夏卿去世。十六日,任命德宗興元元年的功臣、右神策護軍使副使薛盈珍為神策護軍中尉。十七日,給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司空王士真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十八日,憲宗頒發詔書,說明太上皇帝舊病失調,要親自侍奉湯藥,從本月十六日以後開始,暫不臨朝處理政務。任命左神策軍番號叫做“長武城防秋都”的知兵馬使高崇文為檢校工部尚書,充任神策行營節度使。十九日,太上皇帝在興慶宮逝世。棺柩轉移到太極殿停放,向天下宣布噩耗。二十日,命令宰相杜佑代理塚宰,杜黃裳任禮儀使,右仆射伊慎任大明宮留守,在尚書省主持政務。二十七日,重新設置斜穀路旅館驛站。二十三日,憲宗發出詔書:“劍南西川,邊界早已劃定,藩鎮守衛,各有各的防區。近來因為大臣逝世,藩鎮之間不大和睦,劉辟才乘空挑起矛盾,由於憤怒結成怨仇,於是給朝廷軍隊造成勞苦,同時給百姓造成危害。我有心以寬容為懷,努力讓百姓安寧,派遣使者作了宣告,把軍權交給了他們。然而聽說道路仍舊阻塞,戰鬥還沒有停止,輕狂放肆地進攻包圍,企圖吞並對方。作為國君的根本,按照義理是在於製止凶殘的人作惡,任命將帥興師動眾,完全是出於萬不得已。應當讓興元的嚴礪、東川的李康牽製敵人接應我軍,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兵馬使李元奕率領步兵騎兵隊伍,和東川、興元的部隊會合進軍討伐。有關軍糧馬料的供給,委托度支使派遣官員通報。”二十九日,高崇文的部隊經由斜穀路,李元奕的部隊經由駱穀路,一起到梓潼會合。二十六日,朝臣們請求憲宗臨朝處理政務。

元和元年春正月丙寅朔,皇帝率群臣於興慶宮奉上太上皇號曰應乾聖壽太上皇。丁卯,禦含元殿受朝賀。禮畢,禦丹鳳樓,大赦天下,改元曰元和。自正月二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常赦不原者,鹹赦除之。辛未,以鄂嶽沔觀察使韓皋為鄂、嶽、蘄、安、黃等州節度使。丁醜,太子少保韋夏卿卒。辛巳,以興元元從功臣、右神策護軍使副薛盈珍為右神策護軍中尉。壬午,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司空王士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癸未,詔以太上皇舊恙愆和,親侍藥膳,起今月十六日已後,權不聽政。以左神策長武城防秋都知兵馬使高崇文檢校工部尚書,充神策行營節度使。甲申,太上皇崩於興慶宮,遷殯於太極殿,發喪。乙酉,宰相杜祐攝塚宰,杜黃裳為禮儀使,右仆射伊慎大明宮留守,視事於尚書省。壬辰,複置斜穀路館驛。戊子,製:“劍南西川,疆界素定,籓鎮守備,各有區分。頃因元臣薨謝,鄰籓不睦,劉辟乃因虛構隙,以忿結仇,遂勞王軍,兼害百姓。朕誌存含垢,務欲安人,遣使諭宣,委之旄鉞。如聞道路擁塞,未息幹戈,輕肆攻圍,擬圖吞並。為君之體,義在勝殘,命將興師,蓋非獲已。宜令興元嚴礪、東川李康掎角應接,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兵馬使李元奕率步騎之師,與東川、興元之師類會進討。其糧料供餉,委度支使差官以聞。”甲午,高崇文之師由斜穀路,李元奕之師由駱穀路,俱會於梓潼。辛卯,群臣請聽政。
二月初一日,任命度支郎中敬寬為山南、劍南行營糧料使。嚴礪稟奏收複了劍州。初七日,進京朝拜的奚國國王梅落被批準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封為饒樂郡王,讓他回國去了。初九日,追認宣武軍節度使陸長源為右仆射,追認已故吉州刺史薑公輔為禮部尚書。初十日,因為錢幣太少,宮庭禁止使用銅器。十九日,魏博的田季安授予同平章事頭銜。初四日,憲宗對宰相們說:“前代的君主們,有的在主持朝政方麵鬆懈懶散,有的親自處理各種繁雜的事務,他們的做法怎麼樣?”杜黃裳回答說“:國君必須做好的主要事情,在於抓緊自我修養,精簡雜務,選拔人才交給職責,起早睡晚地了解民間疾苦,舍棄自己的私利,服從民眾的心願,對待下級寬厚仁愛,本來就不應當鬆懈懶散貪圖安逸。但是事情有綱和目、大和小的區別,應該全力處理好那些關係國家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重大政務,至於簿記文書,訴訟案件,屬吏們有沒有才幹,本來不是國君親自處理的事情。從前秦始皇規定自己每天要審閱一百二十斤重的簡牒文書,遭到前代人的譏笑;諸葛亮是輔佐帝王成就王業霸業的人才,凡是要判二十年徒刑以上的案子,他都要親自審理,也受到敵對國家的責備,知道他無法長期堅持下去;魏明帝(曹睿)想察看尚書們所處理的公務,陳矯說是不能這樣做;隋文帝(楊堅)天已很晚了還要處理政務,讓衛士傳送飯菜,連文皇帝也笑話他繁瑣。做國君的本來不能替代下級主管官吏的工作,隻要選擇人才布置任務,督促他們把事辦好,獎賞懲罰堅守誠信,誰不盡心竭力。《春秋左氏傳》稱頌虞舜大帝的德行說‘:還需要幹什麼呢?嚴肅地約束自己無為而治罷了!’實在是因為他能提拔十六位輔佐大臣,流放了不服從控製的四個部族的首領渾敦、窮奇、木壽杌、饕餮。哪裏是那些勞神費力隻相信自己的國君能相提並論的呀!但是國君的通常狀況,毛病就在不能真誠待人,臣子的普遍弱點,毛病就在不能自覺地竭盡忠心。因此上邊猜疑下邊欺騙,在禮貌方麵有時就會欠缺,希望達到天下大治,自然難得辦到。如果沒有這些毛病,擔心什麼不能做到天下大治。”憲宗對杜黃裳的分析稱讚了很長時間。任命京兆尹李庸阝為尚書右丞,任命金吾大將軍鄭雲逵為京兆尹。

二月乙未朔,以度支郎中敬寬為山劍行營糧料使。嚴礪奏收劍州。乙醜,入朝奚王梅落可銀青光錄大夫、檢校司空,封饒樂郡王,放還蕃。癸卯,贈宣武軍節度使陸長源為右仆射,贈故吉州刺史薑公輔禮部尚書。甲辰,以錢少,禁用銅器。癸醜,以魏博田季安同平章事。戊戌,謂宰臣曰:“前代帝王,或怠於聽政,或躬決繁務,其道如何。”杜黃裳對曰:“帝王之務,在於修己簡易,擇賢委任,宵旰以求民瘼,舍己從人以厚下,固不宜怠肆安逸。然事有綱領小大,當務知其遠者大者;至如簿書訟獄,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決事。見嗤前代;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罰以上皆自省之,亦為敵國所誚,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書擬事,陳矯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聽政,令衛士傳餐,文皇帝亦笑其煩察。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傳》稱帝舜之德曰:‘夫何為哉?恭己南麵而已!’誠以能舉十六相,去四凶也。豈與勞神疲體自任耳目之主同年而語哉!但人主常勢。患在不能推誠,人臣之弊,患在不能自竭。由是上疑下詐,禮貌或虧,欲求致理,自然難致。苟無此弊,何患不至於理。’上稱善久之。以京兆尹李鄘為尚書右丞,以金吾大將軍鄭雲逵為京兆尹。
三月初一是乙醜。初四日,詔令於皇帝正衙日到宣政殿參拜的高級文官即常參官在寒食節祭掃祖先的陵墓,到京城郊縣的,按照往返所需的時間給予假期,到外州府的報請朝廷批準去還是不去。初七日,禦史中丞武元衡稟奏:“中書門下禦史台五品以上的官員、尚書省四品以上的官員、各司正三品以上的官員、從三品的職事官員、東都留守、轉運鹽鐵節度觀察使、團練防禦招討經略等使、河南府尹、同州、華州刺史、各個衛將軍三品以上的官員已任命完畢,都到紫宸殿謝恩,其他的官員約定在宣政殿的南班禮拜完畢之後就退出去。”憲宗批示說“:如果在這類官員中有授予了這個級別的頭銜而不主管實際政務的和實際主管這個級別的政務而官銜沒有達到這個級別的,一並照此辦理。”武元衡還稟奏說“:兵部、吏部、禮部貢院官員,每當舉薦選拔人才的限期之內,原有從頭年十月到第二年二月不遵守上朝參拜的規定。如果說是事務繁忙,那麼中書門下、禦史台、度支、京兆尹的公務最為繁重,還是按照常規上朝參拜。何況每十天之中就有一天或者碰上節日,都已規定賜假休息,還允許隻參拜半日時間,一個月內,僅僅十天上朝參拜,酷暑嚴寒季節,還受到憐惜免去朝拜。我研究可供效法的曆史事例,認為王顏任中丞的時候曾經議論這事,列舉先例回答得非常周詳。請求準許把貞元十二年(796)四月二十七日德宗皇帝的詔書,作為永遠固定的法製。”憲宗聽從了這個意見。十二日,嚴礪收複了梓州。十三日,憲宗發出詔令剝奪劉辟的全部官職爵號。在這之前,韓全義進京朝拜,讓他的外甥楊惠琳主持留後事務,朝廷很快發出詔書任命李演為節度,接替韓全義。李演去上任,楊惠琳憑借州城叛變,詔令派遣河東、天德的部隊前去討伐楊惠琳。十七日,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斬殺了楊惠琳,把他的首級傳送到京城獻給朝廷。二十八日,已故太上皇順宗的德妃董氏去世。任命右神策行營節度高崇文為檢校兵部尚書、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

三月乙醜朔。戊辰,詔常參官寒食拜墓,在畿內聽假日往還,他州府奏取進止。辛未,禦史中丞武元衡奏:“中書門下禦史台五品已上官、尚書省四品已上、諸司正三品已上、從三品職事官、東都留守、轉運鹽鐵節度觀察使、團練防禦招討經略等使、河南尹、同華州刺史、諸衛將軍三品已上官除授,皆入合謝,其餘官許於宣政南班拜訖便退。”詔曰:“如此例中有加使及職掌並準此。”又“兵部、吏部、禮部貢院官員,每舉選限內,有十月至二月不奉朝參。若稱事繁,則中書門下、禦史台、度支、京兆府公事至重,朝謁如常。況旬節已賜歸休,又許分日,一月之內,才奉十日朝參,甚暑甚寒,又蒙矜放。臣求故實,以為王顏任中丞日嚐論其事,舉對甚詳。伏請準貞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敕,永為常式。”從之。丙子,嚴礪收梓州。丁醜,製削奪劉辟在身官爵。先是韓全義入朝,令其甥楊惠琳知留後,俄有詔除李演為節度,代全義。演赴任,惠琳據城叛,詔發河東、天德兵誅之。辛巳,夏州兵馬使張承金斬惠琳,傳首以獻。壬辰,大行太上皇德妃董氏卒。以右神策行營節度高崇文檢校兵部尚書、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戊戌,以安南經略副使張舟為安南都護、本管經略使。己亥,以前劍南東川節度使韋丹為晉絳觀察使。壬寅,以前安南經略使趙昌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癸卯,前嶺南節度使徐申卒。丙午,命宰臣監試製舉人於尚書省,以製舉人先朝所征,不欲親試也。丁未,以檢校司空、平章事杜祐為司徒,所司備禮冊拜,平章事如故;罷領度支、鹽鐵、轉運等使,從其讓也,仍以兵部侍即李巽代領其任。戊申,以隴右經略使、秦州經略使、秦州刺史劉澭為保義軍節度使。賑浙東米十萬石。己未,武元衡奏,常參官兼禦史大夫、中丞者,準檢校省官例,立在本品同類之上。壬戌,邵王約薨。武元衡奏:“正衙待製官,本置此官以備問。比來正衙多不奏事。自今後請以尚書省六品以上職事官、東宮師傅賓詹、王傅等,每坐日令兩人待製,退朝,詔於延英候對。”從之。
四月初五,任命安南經略副使張舟為安南都護、本管經略使。初六日,任命前劍南東川節度使韋丹為晉絳觀察使。初九日,任命前安南經略使趙昌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初十日,前嶺南節度使徐申去世。十三日,憲宗命令宰臣在尚書省監督考試本該皇帝親自考試的製舉人,因為製舉人是前朝征召的,所以不想親自考試。十四日,任命檢校司空、平章事杜佑為司徒,主管官吏全部按照禮儀行文授職,平章事依舊不變;免去他兼任的比較低級的度支、鹽鐵、轉運等使職務,是同意他的辭職申請免去的,接著任命兵部侍郎李巽接替兼任度支、鹽鐵、轉運等使職務。十五日,任命隴右經略使、秦州刺史劉氵雍為保義軍節度使。給浙東發放救災稻米十萬石。二十六日,武元衡稟奏,常參官兼任禦史大夫、禦史中丞的,比照檢校台省官員的規則,名次列在原來品級相同官員的前頭。二十九日,邵王李約逝世。武元衡稟奏:“在正衙輪流值班的五品以上京官,本來是為準備皇上訪問谘詢而安排的。近來正衙官員大多不上書陳事。從今以後請讓尚書省六品以上的職事官員,東宮的太子師、傅、賓客、詹事,各位王的傅等官員,每當皇上臨朝理事時,安排兩個人值班準備皇上訪問谘詢,朝拜禮儀結束後,命令到延英殿等候回答谘詢。”憲宗聽取了這個建議。

五月甲子朔。丁卯,京兆尹鄭雲逵卒。辛未,以兵部侍郎韋武為京兆尹兼禦史大夫。壬申,貶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康為雷州司馬。陳、許、蔡等州旱。以橫海軍留後程執恭橫海軍節度使。庚辰,左丞、同平章事鄭餘慶為太子賓客,罷知政事。辛卯,冊太上皇後王氏為皇太後。
五月初一是甲子。初四日,京兆尹鄭雲逵去世。初八日,任命兵部侍郎韋武為京兆尹兼禦史大夫。初九日,把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康貶謫為雷州司馬。陳州、許州、蔡州等地遭受旱災。任命橫海軍留後程執恭任橫海軍節度使。十七日,左丞、同平章事鄭餘慶任太子賓客,免去知政事職務。二十八日,冊立太子皇後王氏為皇太後。

六月癸己朔,以冊太後禮畢,赦天下係囚,死罪降從流,流以下遞減一等。文武內外官加母邑號,太後諸親,量與優給。丙申,冊德宗充容武氏為崇陵德妃。大風折樹。丁酉,高崇文破賊萬人於鹿頭關。加幽州劉濟侍中,淄青李師古檢校司徒。癸卯,高崇文收漢州。閏六月壬子朔,淄青李師古卒。戊辰,以秘書監董叔經為京兆尹。壬午,諫議大夫去左、右字,隻置四員。以前司封員外郎韋況為諫議大夫。甲申,吐蕃論勃藏來朝貢。
六月初一日,因為冊立皇太後的禮儀完畢,赦免全國在押的囚犯,死罪減刑為流放,流放以下的依次減去一等徒刑。給朝廷內外文武官員的母親授予封號,皇太後王氏的各家親戚,酌情予以優待。初四日,冊立德宗的充容武氏為崇陵德妃。暴風刮斷了樹木。初五日,高崇文在鹿頭關打敗了上萬名敵軍。任命幽州的劉濟為侍中,淄青的李師古為檢校司徒。十一日,高崇文收複了漢州。

秋七月壬辰朔。壬寅,葬順宗於豐陵。己酉,太子少保致仕韓全義卒。八月辛酉朔。癸亥,以左衛大將軍李願檢校禮部尚書、夏州刺史,充夏、綏、銀節度使。甲子,郇王母王昭儀、宋王母趙昭儀、郯王母張昭訓、衡王母閻昭訓等,各以其王並為太妃。以許氏為美人,尹氏、段氏為才人。潯陽公主母崔昭訓為太妃。韓全義子進女樂八人,詔還之。丁卯,封王子平原郡王寧為鄧王,同安郡王寬為澧王,建安郡王宥為遂王,彭城郡王察為深王,高密郡王寰為洋王,文安郡王寮為絳王,第十男審為建王。己巳,以建王審為鄆州大都督、平盧淄青節度使;以節度副使李師道權知鄆州事,充節度留後。乙亥,冊妃郭氏為貴妃。靈武李欒奏,黃河岸塌處得古錢三千三百,其形小,方孔,三足。壬午,左降官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淩準、程異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癸未。,京兆尹董叔經卒。甲申,禦史台奏,常參官在城未上及在外未到、假故等,在外未到,計水陸程外,滿百日,並停解,從之。丙戌,以尚書右丞李鄘為京兆尹。
閏六月初一,淄青的李師古去世。初七日,任命秘書監董叔經為京兆尹。二十一日,諫議大夫去掉“左”、“右”字樣,隻設置四名。任命前司封員外郎韋況為諫議大夫。二十三日,吐蕃的論勃藏進京朝拜進貢。

九月辛卯朔。癸卯,詔自今後兩省官每坐日一人對。丙午,以太子賓客鄭餘慶為國子祭酒。辛亥,高崇文奏收成都,擒劉辟以獻。癸醜,以山人李渤為左拾遺,征不至。甲子,易定張茂昭來朝。丙寅,以劍南東川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梓州刺史、封渤海郡王高崇文檢校司空,兼成都尹、禦史大夫,充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度支營田觀察使、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雲南安撫等使,仍改封南平郡王,食邑三千戶。戊戌,以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為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以將作監柳晟檢校工部尚書,兼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庚辰,以吉州刺史袁滋為禦史大夫,充義成軍節度使。壬午,以淄青節度使留後李師道檢校工部尚書,兼鄆卅大都督府長史,充平盧淄青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丙戌,以渤海國王大嵩璘檢校太尉。戊子,斬劉辟並子超郎等九人於獨柳樹下。
七月初一是壬辰。十一日,把順宗的棺柩安葬在豐陵。十八日,辭官家居的太子少保韓全義去世。

十一月庚寅朔。己巳,以簡王傅王權為河南尹。丁未,以司農卿李上公為陝州大都督府長史,充陝虢觀察使。甲申,以武寧軍節度張愔為工部尚書,以東都留守王紹檢校右仆射,兼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徐泗濠等州觀察等使。庚戌,以吏部侍郎趙宗儒為東都留守、東畿汝防禦使,以國子祭酒鄭餘慶為河南尹。甲寅,以給事中劉宗經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丙辰,以內常侍吐突承璀為神策護軍中尉。十二月丙申朔,太常奏隱太子、章懷、懿德、節湣、惠莊、惠文、惠宣、請恭、昭靖以下九太子陵,代數已遠,官額空存,今請陵戶外並停。乙亥,工部尚書張愔卒。丙戌,新羅、渤海、牂柯、回紇各遣使朝貢。
八月初一是辛酉。初三日,任命左衛大將軍李願為檢校禮部尚書、夏州刺史,充任夏、綏、銀三州節度使。初四日,郇王的母親王昭儀、宋王的母親趙昭儀、郯王的母親張昭訓、衡王的母親閻昭訓等人,各人都因兒子是王而被封為太妃。封許氏為美人,尹氏、段氏為才人。潯陽公主的母親崔昭訓被封為太妃。韓全義的兒子進獻八名音樂歌舞女藝人,憲宗命令退回去了。初七日,封王子平原郡王李寧為鄧王,同安郡王李寬為灃王,建安郡王李宥為遂王,彭城郡王李察為深王,高密郡王李寰為洋王,文安郡王李寮為絳王,第十三子李審為建王。初九日,任命建王李審為鄆州大都督和平盧、淄青兩鎮節度使;任命節度副使李師道代理主管鄆州事務,充任節度留後。十五日,冊立郭妃為貴妃。靈武縣的李欒稟奏,黃河堤岸坍塌的地方發現了三千三百枚古代錢幣,它的形製很小,有方形的孔,有三隻腳。二十二日,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淩準、程異等八名被貶謫的官吏,雖然見到了朝廷大赦天下罪犯的文書,但他們卻不在酌情移近安置的範圍之內。二十三日,京兆尹董叔經去世。二十四日,禦史台稟奏,朝廷的高級文官之中發生了有的人在京城卻不進宮朝拜、有的人滯留在外沒有回京、有的人借故既不回京又不進宮朝拜等等情況。滯留在外沒有回京的,除開他在水路陸路行走所需要的時間以外,延期滿了一百天的,應當一並停職免職,憲宗采納了這個意見。二十六日,任命尚書右丞李庸阝為京兆尹。

二年春正月己醜朔,上親獻太清宮、太廟。辛卯,祀昊天上帝於郊丘,是日還宮,禦丹鳳樓,大赦天下。先是,將及大禮,陰晦浹辰,宰臣請改日,上曰:“郊廟事重,齋戒有日,不可遽更。”享獻之辰,景物晴霽,人情欣悅。丁酉,司徒杜祐辭知政事。詔令每月三度入朝,便於中書商量政事。庚子,回紇請於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許之。乙巳,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南陽郡開國公杜黃裳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河中尹、河中晉絳等州節度使。停諸陵留守。己卯,以戶部侍郎、賜緋魚袋武元衡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賜紫金魚袋,以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李吉甫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丁巳,停中和、重陽二節賜宴;其上巳宴,仍舊賜之。
九月初一是辛卯。十三日,詔令從今以後中書、門下兩省官員每當皇上臨朝理事的日子,安排一個人值班準備回答皇上的訪問谘詢。十六日,任命太子賓客鄭餘慶為國子祭酒。二十一日,高崇文稟奏收複了成都,抓獲了劉辟進獻給朝廷。二十三日,任命隱士李渤為左拾遺,征召他,他沒有來。十月初五,易定縣的張茂昭進京朝拜。初七日,命令劍南東川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梓州刺史、封渤海郡王高崇文任檢校司空,兼任成都尹、禦史大夫,充任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度支營田觀察使、處置統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兼雲南安撫等使,接著改封為南平郡王,收納三千戶租稅。初九日,任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為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命令將作監柳晟任檢校工部尚書,兼任興元府尹,充任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十一日,命令吉州刺史袁滋任禦史大夫,充任義成軍節度使。二十三日,命令淄青節度使留後李師道任檢校工部尚書,兼任鄆州大都督府長史,充任平盧和淄青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二十七日,任命渤海國國王大嵩瞞為檢校太尉。二十九日,在獨柳鎮的樹下對劉辟和他的兒子劉超郎等九人處以斬刑。

二月辛酉,詔僧尼道士全隸左右街功德使,自是祠部司封不複關奏。丙寅,左右羽林軍應管月飜騎總五千六百一十三人,並停。己巳,起居舍人鄭隨次對,麵受進止;令宣與兩省供奉官,自今已後,有事即進狀,次對官宜停。庚午,司天造新曆成,詔題為《元和觀象曆》。壬申夜,月掩歲星。丁醜,寒食節,宴群臣於麟德殿,賜物有差。壬午,以第五國軫為右神策軍中尉。
十一月初一是庚寅。十六日,任命簡王的傅王權為河南府尹。十八日,命令司農卿李上公任陝州大都督府長史,充任陝、虢兩州觀察使。十九日,命令武寧軍節度張忄音任工部尚書,命令東都洛陽留守王紹任檢校右仆射,兼任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和徐、泗、濠等州觀察等使。二十一日,任命吏部侍郎趙宗儒為東都留守和東畿、汝州防禦使,任命國子祭酒鄭餘慶為河南府尹。二十五日,任命給事中劉宗經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使、鎮國軍等使。二十七日,任命內常侍吐突承璀為神策護軍中尉。

三月辛卯,賜群臣宴於曲江亭。癸卯,判度支李巽為兵部尚書,依前判度支鹽鐵轉運使。
十二月初一,太常寺稟奏隱太子李建成、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節湣太子李重俊、惠莊太子李扌為、惠文太子李範、惠宣太子李業、靖恭太子李琬、昭靖太子李邈以上九位太子的陵墓,年代已很久遠,白白地保留著留守署官的職數,現在請求除了守陵人員之外的官吏全都撤除。十六日,工部尚書張忄音去世。二十七日,新羅、渤海、..柯、回鶻四國各派使者朝拜進貢。

夏四月甲子,禁鉛錫錢。以右金吾衛大將軍範希朝為檢校司空、靈州長史、朔方靈鹽節度使。戊寅,近置英武軍額,宜停。庚辰,嶺南節度使趙昌進瓊、管、儋、振、萬安六州《六十二洞歸降圖》。
元和二年(807)正月初一,憲宗親臨太清宮、太廟舉行獻祭。初三日,憲宗到長安城郊的山丘上祭祀昊天上帝,當天返回皇宮,親臨丹鳳樓,向天下宣布大赦令。在這之前,快到舉行祭祀大禮的前夕,天氣一連陰暗了十二天,宰臣請求改日舉行,憲宗說:“到郊外祭祀,事情重大,齋戒準備的時間是有禮儀規定的,不能突然更改。”祭祀天帝的時候,雲開日出,天氣晴朗,人們一派歡樂喜悅的心情。初九日,司徒杜佑辭去了知政事職務,憲宗詔令他每個月入朝三次,乘便到中書省商議朝政事務。十二日,回紇要求在河南府、太原府設立摩尼寺,朝廷答應了回紇的要求。十七日,命令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南陽郡開國公杜黃裳任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任河中府尹和河中、晉、絳等州節度使。中止了隱太子李建成等九位太子陵墓留守署官。二十七日,任命戶部侍郎、賜緋魚袋武元衡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賜紫金魚袋,任命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李吉甫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二十九日,停止執行中和、重陽兩個節日宮庭給朝臣賜宴的製度,其中上巳節的宴會,仍按舊例賜給朝臣。

六月丁巳朔,始置百官待漏院於建福門外。故事,建福、望仙等門,昏而閉,五更而啟,與諸坊門同時。至德中有吐蕃囚自金吾仗亡命,因敕晚開門,宰相待漏於太仆寺車坊。至是始令有司據班品置院。戊午,鳳翔節度使張敬則卒。乙醜,五坊色役戶及中書門下兩省納課陪廚戶及捉錢人,並歸府縣色役。己巳,停舒、廬、滁、和四州團練使額。癸酉,東都莊宅使織造戶,並委府縣收管,乙亥,停潤州丹陽軍額。丙子,左神策軍新築夾城,置玄化門晨耀樓。辛巳,以京兆尹李鄘為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蔡州水,平地深七八尺。
二月初三日,詔令和尚、尼姑、道人全部由長安城內的左右六街功德使管理,從此禮部的祠部曹司封郎中不再稟奏他們的事。初八日,左右羽林軍中接受雇傭每月輪流侍衛皇帝、名叫“飛騎”的軍士共五千六百一十三人,一齊停止。十一日,起居舍人鄭隨值班回答憲宗的答詢,請求憲宗當麵表態決定問題。憲宗命令對中書、門下兩省的供奉官員宣布,從今以後,有什麼事情就呈遞奏文,官員輪流值班回答谘詢的做法應當停止。十二日,主管天文曆法的官員司天製定成新的曆書,詔令題名為《元和觀象曆》。十四日夜晚,月亮遮蔽了歲星。十九日,是寒食節,憲宗在麟德殿設宴款待朝臣們,各按等級賞賜了財物。二十四日,任命第五國珍為右神策軍中尉。

秋七月丙戌朔,敕刑部侍郎許孟容等刪定《開元格後敕》。丁亥,敕外命婦朝謁皇太後,多有前卻,今後諸親委宗正寺,百官母妻委台司,如有違越者,夫子在一月俸,頻不到,有司具狀奏聞。戊子,錄配享功臣之後,得蘇瑰孫係,用為京兆府司錄;崔玄暐孫元方、張說孫騑,並為監察禦史;狄仁傑後玄範,為右拾遺;敬暉孫元亮、袁恕己孫德師,相次敘用。癸巳,太仆寺丞令狐丕進亡父亙所撰《代宗實錄》四十卷,詔贈峘工部尚書。
三月初三日,憲宗在曲江亭賞賜眾朝臣宴飲。十五日,判度支李巽任兵部尚書,依舊兼任度支、鹽鐵、轉運等使。

八月丙辰朔。辛酉,宰相武元衡兼判戶部事。壬戌,刑部奏改《律》卷第八普《鬥競律》。甲子,以職方員外郎王潔為嶺南選補使,監察禦史崔元方監之。甲戌,中書奏:“先停諸道奏祥瑞。伏以所獻祥瑞,皆緣臘饗、告廟、元會奏聞,今後諸大瑞隨表聞奏,中瑞、下瑞申有司,其元日奏祥瑞,請依令式。”從之。辛巳,封杜黃裳為邠國公,於頔為燕國公。沒蕃僧惟良闡等四百五十人自蕃中還。九月乙酉,密王綢薨。
四月初七,禁止使用鉛、錫鑄造的錢幣。任命右金吾衛大將軍範希朝為檢校司空、靈州長史和朔方的靈、鹽兩州節度使。二十一日,新近設置的英武軍的編製,應當停止。二十三日,嶺南節度使趙昌進獻瓊管的儋、振、萬安等六州的《六十二洞歸降圖》。

十月己酉,以浙西節度使李錡為左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