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904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七十九

○韓滉子皋弟洄
張延賞是中書令張嘉貞的兒子。他從小失去了父母,本來名叫張寶符,開元末年,唐玄宗召見他,賜給他名字叫張延賞,取義為“賞賜延續到後代”。又特地任命他為左司禦率府兵曹參軍,他博覽儒經史籍,通曉政務,侍中、韓國公苗晉卿見到後認為他是奇才,把女兒嫁給了他。唐肅宗在鳳翔時,提升他為監察禦史,賜給他緋魚袋,後調任殿中侍禦史。關內節度使王思禮請他去擔任從事,王思禮鎮守河東,又請他擔任太原少尹,兼任行軍司馬、北都副留守。

張延賞子弘靖弘靖子文規次宗
唐代宗出逃陝州,任命他為給事中,後調任禦史中丞、中書舍人。大曆二年(767),官任河南尹,並任各道營田副使。黃河洛水一帶長期遭受戰亂,村鎮成了廢墟,張延賞帶頭率領部下勤奮努力,政務崇尚精簡樸素,疏通河流渠道,修築宮殿祠堂,幾年之間流民歸附,城鎮都恢複了,皇帝下詔書褒獎他。當時撤銷了河南、淮西、山南副元帥職務,用這些軍隊鎮守東都,張延賞代理知東都留守統率他們,政績數第一,因此調進朝廷任禦史大夫。先前,上封縣人李少良秘密報告元載的沒被人知道的壞事,元載的黨羽知道了,參奏李少良瘋癲胡說,把他押送到禦史台審訊,想給他加個罪名。張延賞不按他們的意圖辦,不久被調出京城任揚州刺史、淮南道節度觀察等使職務,那年天旱歉收,有人逃到外地,被官員們抓住了。張延賞說:“糧食,是人們賴以活命的東西,呆在這裏會餓死,到那裏就可以活下去,能夠保住我治下人民的生命,何必不讓他們去。”就派船送走了他們,又派官員為他們修好房屋,償還欠債,結果回來的人比逃走的還多。江邊的瓜洲,是繁忙的碼頭,卻屬於隔江的江南道,張延賞上奏請求將長江作為兩道的邊界,人們認為非常便利。不久因母親去世守喪離職,守喪期滿被任命為檢校禮部尚書、江陵尹,兼任禦史大夫、荊南節度觀察使。

韓滉,字太衝,太子少師休之子也。少貞介好學,以廕解褐左威衛騎曹參軍,出為同官主簿。至德初,青齊節度鄧景山辟為判官,授監察禦史、兼北海郡司馬,以道路阻絕,因避地山南。采訪使李承昭奏充判官,授通州長史、彭王府諮議參軍。鄧景山移鎮淮南,又表為賓佐,未行,除殿中侍禦史,追赴京師。先是,滉兄法知製誥,草王璵拜官之詞,不加虛美,璵頗銜之。及其秉政,諸使奏滉兄弟者,必以冗官授之。璵免相,群議稱其屈,累遷至祠部、孝功、吏部三員外郎。
幾年後,調任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仍兼任舊職禦史大夫,不久就任加職吏部尚書。建中四年(783)十一月,他部下的將領西山兵馬使張月出派兵進成都舉行叛亂,張延賞逃到漢州鹿頭關,守將叱幹遂等人討伐叛軍,當月,殺死了張月出及其同夥,他又回到了成都。在這以前當地多次發生戰爭,天寶末年楊國忠征討南詔,蜀地人力物力消耗很大,接著唐玄宗逃來此地;後來郭英..奸淫崔寧的妻室,使得崔寧、楊琳相繼叛亂;到崔寧得勢,又非常奢侈,所以蜀地破敗凋敝,製度蕩然無存。張延賞減輕賦稅減少勞役,按法紀辦事,使蜀地漸漸人多富裕了起來。建中末年,皇帝逃到梁州,張延賞進貢供給,非常盡心竭力。皇帝在梁州時,將蜀地作為後方基地。

滉公潔強直,明於吏道,判南曹凡五年,詳究簿書,無遺纖隱。大曆中,改吏部郎中、給事中。時盜殺富平令韋當,縣吏捕獲賊黨,而名隸北軍,監軍魚朝恩以有武材,請詔原其罪,滉密疏駁奏,賊遂伏辜。遷尚書右丞。五年,知兵部選。六年,改戶部侍郎、判度支。自至德、乾元已後,所在軍興,賦稅無度,帑藏給納,多務因循。滉既掌司計,清勤檢轄,不容奸妄,下吏及四方行綱過犯者,必痛繩之。又屬大曆五年已後,蕃戎罕侵,連歲豐稔,故滉能儲積穀帛,帑藏稍實。然苛克頗甚,覆治案牘,勾剝深文,人多谘怨。
貞元元年(785),因宰相劉從一生病,皇帝下詔書征調張延賞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跟鳳翔節度使李晟的關係不好,李晟上奏指責張延賞的過錯,唐德宗不願違拗李晟的意見,興元年間,張延賞改任左仆射。先前,大曆末年,吐蕃進犯劍南,李晟率領神策軍去抵禦,到班師回朝時,把成都官府樂妓高氏帶著走。張延賞聽說後很生氣,立即派將領和官員追去要了回來。李晟為此很惱火,麵露怒容口出惡言。貞元三年(787)正月,李晟進京朝拜,唐德宗下詔書要李晟和張延賞和解,皇帝有心要重用張延賞。遇到浙西觀察使韓..來京朝拜,韓..曾對李晟有恩,因此皇帝派他擺酒勸李晟和張延賞和解,於是他們非常高興地一起喝酒,韓..又請求李晟上表推薦張延賞任宰相,李晟答應了這事,這樣張延賞又加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張延賞掌權執政,李晟為一個兒子請求娶他的女兒,來加強兩人的友誼,張延賞拒絕了沒有答應。李晟對別人說:“武將性格爽快,如果在酒宴上調解過去的怨仇,酒宴完了就和解了。文人不好惹,雖表麵表示友好,但仇恨藏在心裏,現在不答應婚事,是還在記仇,能不叫人害怕嗎!”不久,張延賞果然想剝奪李晟的兵權。先前,吐蕃尚結讚帶兵從隴州入侵,抵達了鳳翔,但沒有擄掠,還說:“請我們來,為什麼不送酒肉犒勞?”慢慢才退兵,用這來離間李晟。李晟命衙將王亻必挑選三千精兵在..陽埋伏,把吐蕃軍打得大敗,尚結讚隻身逃脫,從此吐蕃多次派使者求和。李晟到京城去朝拜,上奏說:“吐蕃不講信用,不能答應。”宰相韓..也讚成李晟的意見,請求調士兵糧草補充李晟的軍隊,皇帝擔心將領惹事想立功。遇到韓..去世了,張延賞察覺了皇帝的心思,就開始實現自己的目的,上奏命給事中鄭雲逵取代李晟。皇帝不答應,並說:“李晟為國家立有大功,讓他推舉接替自己的人。”這樣才開始任用邢君牙。於是封李晟為太尉、兼中書令,隻是上朝請安。這年五月,吐蕃果然違背和約想劫持渾王鹹。任命李晟為太尉時,按照慣例,皇帝到殿前任命三公,應由中書令宣讀冊命,侍中奉行禮儀。如有缺位,就由宰相代理。張延賞想減輕禮遇,首創命兵部尚書崔漢衡代替中書令宣讀冊命,當時的人都指責這事。

大曆十二年秋,霖雨害稼,京兆尹黎幹奏畿縣損田,滉執雲幹奏不實。乃命禦史巡覆,回奏諸縣凡損三萬一千一百九十五頃。時渭南令劉藻曲附滉,言所部無損,白於府及戶部。分巡禦史趙計複檢行,奏與藻合。代宗覽奏,以為水旱鹹均,不宜渭南獨免,申命禦史硃敖再檢,渭南損田三千餘頃。上謂敖曰:“縣令職在字人,不損猶宜稱損,損而不問,豈有恤隱之意耶!卿之此行,可謂稱職。”下有司訊鞫,藻、計皆伏罪,藻貶萬州南浦員外尉,計貶豐州員外司戶。滉弄權樹黨,皆此類也。俄改太常卿,議未息,又出為晉州刺史。數月,拜蘇州刺史、浙江東西都團練觀察使。尋加檢校禮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潤州刺史、鎮軍節度使。滉既移鎮,安輯百姓,均其租稅,未及逾年,境內稱理。及建中年冬,涇師之亂,德宗出幸,河、汴騷然,滉訓練士卒,鍛礪戈甲,稱為精勁。李希烈既陷汴州,滉乃擇其銳卒,令裨將李長榮、王棲曜與宣武軍節度劉玄佐掎角討襲,解寧陵之圍,複宋、汴之路,滉功居多。
張延賞上奏請求裁減官員,說:“治理國家的根本,必定首先任命官員。過去的製度官員太多開銷大,州縣凋敝,原因就在這裏。我在荊南、劍南時,管轄的州縣有官員缺額的,不下十多年,吏部沒有補派,隻命一個官員代理,政事也處理好了。從這看來,官員可以減少是沒有疑問的。請求裁減官員,收回俸祿補給軍隊兵將,派劉玄佐去收複河州湟水一帶,軍隊費用就不缺了。”皇帝同意了。先前,韓..調進京城時,到了汴州,送厚禮結交了劉玄佐,將要推薦他去承擔邊境重任,劉玄佐也想建功立業,開始接受了任命,到韓..去世,劉玄佐以生病為由推辭了任命,皇帝派宦官去慰問,劉玄佐躺在床上接受詔命。張延賞知道他不能任用了,上奏起用李抱真,李抱真也推辭不去。當時李抱真的判官陳曇到京城奏報事情,張延賞讓陳曇去勸李抱真,李抱真竟然不答應。這是因為張延賞記舊仇剝奪了李晟的兵權,所以武將不擁護他。自從上奏裁減官員以後,輿論反對裁減,張延賞害怕了,想少量保留一些應裁減的官員,就請皇上下詔書說:“各州府裁減和留用的官員,職責合並,其中有以前考察滿負荷和任實際職責的,遇到裁減怕公務無人處理,應委托主管官在裁減的官員中挑選資曆淺但廉潔能幹的,留下填補空缺的官職,任命後奏報。隻看才能,不論資曆順序。如果本州官員缺乏,可以用鄰近州的官員擔任,各州縣各種押運任務,按舊例委派本州官員和在本地居住有家財能幹的人。”因裁減官員太多,全國到處都埋怨,每天都有人向皇帝奏報。侍中馬燧上奏說裁減官員太多,恐怕行不通;太子少保韋倫和常參官等分別奏本認為裁減官員招人埋怨,請求全部恢複;浙西觀察使白誌貞也上奏章反對。當時張延賞病重了,在自己家裏;李泌剛任宰相,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因此裁減的官員都恢複了。貞元三年(787)七月,張延賞去世了,享年六十一歲,皇帝命停止上朝三天致哀,贈官太保,助喪禮物增加一等,賜諡號為成肅。

然自關中多難,滉即於所部閉關梁,築石頭五城,自京口至玉山,禁馬牛出境;造樓船戰艦三十餘艘,以舟師五千人由海門揚威武,至申浦而還;毀撤上元縣佛寺道觀四十餘所,修塢壁,建業抵京峴,樓雉相屬,以佛殿材於石頭城繕置館第數十。時滉以國家多難,恐有永嘉渡江之事,以為備預,以迎鑾駕,亦申儆自守也。城中穿深井十丈近百所,下與江平,俾偏將丘涔督其役。涔酷虐士卒,日役千人,朝令夕辦,去城數十裏內先賢丘墓,多令毀廢。明年正月,追李長榮等戍軍還,以其所親吏盧複為宣州刺史、采石軍使,增營壘,教習長兵。以佛寺銅鍾鑄弩牙兵器。陳少遊時鎮揚州,以甲士三千人臨江大閱,滉亦以兵三千人臨金山,與少遊相應,樓船於江中,以金銀繒彩互相聘賚。而自德宗出居,及歸京師,軍用既繁,道路又阻,關中饑饉,加之以災蝗,江南、兩浙轉輸粟帛,府無虛月,朝廷賴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