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孝友
趙弘智,洛州新安人。北魏車騎大將軍趙肅的孫子。父親趙玄軌,為隋朝陝州刺史。弘智早年喪母,以奉事父親孝順聞名。勤於治學,精通《三禮》、《史記》、《漢書》。隋朝大業年間,為司隸從事。武德初(618),大理卿郎楚之應詔命舉薦他,授官詹事府主簿。曾參與修撰《六代史》。開始時即與秘書丞令狐德..、齊王文學袁郎等十多人共同撰寫大型類書《藝文類聚》,後轉任太子舍人。貞觀年間,轉任黃門侍郎,兼弘文館學士。因病出京為官任萊州刺史。弘智奉事哥哥弘安,如同侍奉父親一樣,所得到的俸祿都送到哥哥手中。到哥哥去世時,他悲哀得形銷骨立超過禮儀。他侍奉寡嫂也很謹慎周到,撫養侄兒以慈愛著稱。隨即遷任太子右庶子。到東宮太子位被廢時,獲罪除名。不久起用為光州刺史。

○李知本張誌寬劉君良宋興貴張公藝附
永徽初(650),轉任陳王師。高宗下令讓弘智在百福殿講授《孝經》,召來中書門下三品官及弘文館學士、太學儒生,一道參與講解經義。弘智闡發暢敘經義的通達幽微之言,備陳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人、庶人等五種人的孝行。學士們連續不斷地進行問難,弘智則應答如流。高宗很高興地說:“我很專心研習古代典籍,至於《孝經》,更是偏愛反複翻閱。而孝作為一種道德,加以弘揚的話,意義確實深遠,所以說:‘以道德教化施加於百姓,作為治理天下的法典。’由此可知孝道所以重要的原因了。”並對弘智說:“應該概略地陳述孝經的要領,以輔助有所不及的地方。”弘智回答說:“從前皇帝有直言諫諍的臣子七人,雖然暴虐無德政而不失天下。小臣愚昧,願意將此言進獻皇上。”高宗很高興,賜給他彩絹二百匹、名馬一匹。不久轉任國子祭酒,仍為崇賢館學士。永徽四年(653)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諡號為宣。有文集二十卷。

王君操周智壽智爽許坦王少玄附
裴守真,絳州稷山縣人。北魏冀州刺史裴叔業六世孫。父親裴膕,大業年間為淮南郡司戶。適逢淮南郡人楊琳、田瓚依憑本郡造反,盡殺官吏,因為裴膕平素施行仁政,便互相告誡不許驚嚇殺害他,還派人護送裴膕和他的妻子兒女回鄉。貞觀年間,官職做到讚阝縣令。

趙弘智陳集原元讓裴敬彝裴守真子子餘李日知崔沔陸南金弟趙璧
裴守真幼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到母親去世時,他因悲哀而骨瘦如柴,幾乎不能忍受喪母的痛苦。他奉事寡居的姐姐以及兄長也很恭謹,所遵閨門禮法的情形,被士人朋友們推崇。開始時考中進士,後應製舉考試入仕,轉任乾封縣縣尉。碰到永淳初(682)關中遭遇大饑荒,守真把他的俸祿全部給了姐姐和眾外甥。自己和妻子兒女則連粗糧糙米還填不飽肚子,卻始終沒有厭倦的意思。不久授官太常博士。

張琇兄瑝
守真尤其善長禮儀之學,當時都認為他的才能很稱職。高宗時封嵩山築壇祭天。詔命禮官商議有關射殺牲畜的事宜,守真奏稟道:“根據《周禮》及《國語》來看,到郊外祭祀天地,古代確是天子親自射殺祭祀用牲畜。漢武帝隻封了泰山,他是命令侍中儒官射殺牲畜來祭天。至於其餘的祭祀,也沒有射殺牲畜的文字記載。隻是君王親自動手射殺牲畜,雖是古禮,長時間以來已簡省廢除了。據封禪祭祀天地的禮儀來看,天亮前三四個小時,宰人用有鈴的鸞刀斬殺牲畜,待天亮時進行祭祀。等到皇帝的車駕到達祭祀地點,宰殺牲口的事已全部完畢,皇上隻需用玉器祭奠,酌酒以獻神罷了。如今若於祭祀前一天射殺牲畜,行事失之於過早;若祭祀那天才開始射牲,事情又有損於太晚。如果依照漢武帝的先例,就不是天子親自射牲的禮儀,射牲的事不可行。”

梁文貞李處恭張義貞呂元簡附
又有《神功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二部舞樂每次演奏時,皇帝都要麵對著站立,守真對這事又議論道:“這兩部舞樂開始興起時,謳歌盛世長久百代相續,讚美六府三事功業的盛大輝煌,與萬國民眾之心相諧和。其意義與《韶》、《夏》之樂相同,兼用作接待賓客以及祭祀的禮儀,都是祖宗盛德,而子孫享用的意思。詳細閱覽各種傳記,並沒有皇帝君主站立觀賞的禮節。何況帝王祭天上告成功這樣的大事,中外人士畢集,全國民眾仰望垂衣拱手而治的安康,外國使臣懷著向往朝拜天子的慶典。所有推行教化長育萬物的事,沒有什麼不是神靈的功績,豈能在樂舞方麵,特別地表明嚴肅敬畏之意?我們這些臣子仔細商議過了,覺得演奏二部舞樂時,天皇不應當起立。”當時大家都同意守真的意見。恰逢高宗生病,事情就未能實行。及高宗去世,當時沒有大行喪禮儀式,守真與同時的博士韋叔夏、輔抱素等人對過去的先例加以討論創製一種喪禮儀式,當時人認為很符合於禮。

崔衍丁公著羅讓
守真天授年間為司府丞,武則天特別任命他重新審理奉武則天詔命關押的犯人的案子,他堅持公平仁恕之心,前後上奏章免去數十人的罪行。因為這樣做的結果不合則天旨意,他被貶為汴州司錄,後轉任成州刺史。守真施政不追求威嚴重刑,很被百姓官吏所喜愛。不久轉任寧州刺史,成州人送他離任送出境的有數千人。守真長安年間(701~704)去世。

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夫善於父母,必能隱身錫類,仁惠逮於胤嗣矣;善於兄弟,必能因心廣濟,德信被於宗族矣!推而言之,可以移於君,施於有政,承上而順下,令終而善始,雖蠻貊猶行焉,雖窘迫猶亨焉!自昔立身揚名,未有不偕孝友而成者也。前代史官,所傳《孝友傳》,多錄當時旌表之士,人或微細,非眾所聞,事出閭裏,又難詳究。今錄衣冠盛德,眾所知者,以為稱首。至於州縣薦飾者,必覆其殊尤,可以勸世者,亦載之。
裴守真的兒子裴子餘,侍奉繼母以孝行聞名。考中明經科入仕,後補官..縣縣尉。當時他的同事李朝隱、程行諶都以寫法令條文著稱,子餘獨以文章學問知名。有人問雍州長史陳崇業,子餘與朝隱、行諶誰優誰劣,崇業說:“好比春蘭和秋菊,都不可偏廢。”景龍年間(707~710),為左台監察禦史。當時涇州、岐州二州有隋代番戶的子孫數千家,司農卿趙履溫上奏章,提出將他們全部沒收為官戶奴婢,用來做賞賜的人口,賞給位尊受寵幸的人。子餘則認為因犯罪而沒入官府服雜役的官戶,受到皇帝恩澤遇赦宥才成為番戶,這些人又是番戶的子孫,不可貶抑為賤民,上奏章檢舉了這件事。開元初(713),轉任冀州刺史,為政寬厚仁惠,百姓官吏都稱讚他。後又任歧王府長史,加官銀青光祿大夫。開元十四年(726)去世,諡號為孝。子餘居官清廉寬簡,與諸位兄弟相親相愛。他兄弟六人,都有誌向與操守。二弟巨卿,為衛尉卿;另一個弟弟耀卿,另外有傳。

李知本,趙州元氏人,後魏洛州刺史靈六世孫也。父孝端,隋獲嘉丞。初,孝端與族弟太衝,俱有世閥,而太衝官宦最高,孝端方之為劣。鄉族為之語,曰:“太衝無兄,孝端無弟。”知本頗涉經史,事親至孝,與弟知隱甚稱雍睦。子孫百餘口,財物僮仆,纖毫無間。隋末,盜賊過其閭而不入,因相讓曰:“無犯義門。”同時避難者五百餘家,皆賴而獲免。
崔沔,京兆長安縣人,北周隴州刺史崔士約的玄孫。先祖從博陵遷居陝西後,世代為望族。父親崔皚,為庫部員外郎、汝州長史。崔沔敦厚恭謹,口中從無二話,侍奉父母很孝順,學問廣博善於寫文章。開始應製舉考試時,對策高中。不久被落第的人援引議論,武則天就命令主考官重新考核,崔沔所回答的策問,比前次的更加精工,為天下第一,從此大為知名。後轉任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縣主簿。任職期滿待調任遷官時,吏部侍郎岑羲非常賞識看重他,對人說:“這人是當今的郤詵。”特為上表舉薦提拔為左補闕,後轉任祠部員外郎。崔沔為人從容謙和,急遽間不能以言詞自我表達,為官端直嚴肅,未曾屈從沮喪。

知本貞觀初官至夏津令,知隱至伊闕丞。知本孫瑱,開元中為給事中、揚州刺史。知隱孫顒,有文詞,亦曆給事中、太常少卿。從祖兄弟,凡為給事者四人。
睿宗時,征召授官中書舍人。當時崔沔的母親年老患病住在東都洛陽,崔沔不忍離母而去,堅決請求擔任職務清簡的閑官,以盡奉養母親之責,因此改授虞部郎中。不久,授官檢校禦史中丞。其時監察禦史宋宣遠,依仗與盧懷慎的親近,屢屢觸犯刑法,崔沔加以檢舉揭發。還有姚崇的兒子光祿少卿姚彝,為東都留守,與賓客交往頻繁,廣為收受賄賂,崔沔又要審查這件事。姚崇、盧懷慎當時執掌政事,馬上舉薦崔沔有史才,轉而授官著作郎,其實是奪去他的權柄。

張誌寬,蒲州安邑人。隋末喪父,哀毀骨立,為州裏所稱。賊帥王君廓屢為寇掠,聞其名,獨不犯其閭,鄰裏賴之而免者百餘家。後為裏正,詣縣稱母疾,急求歸。縣令問其狀,對曰:“母嚐有所苦,誌寬亦有所苦。向患心痛,知母有疾。”令怒曰:“妖妄之辭也!”係之於獄。馳驗其母,竟如所言。令異之,慰喻遣去。
開元七年(719),任太子左庶子。母親去世,他悲哀瘦損超出禮儀,常在倚廬前接受吊唁,賓客不曾進入安放靈座牌位的房子裏。他對人說:“生平並非至親的人,未曾升堂入室謁見,豈能因生死存亡而改變禮節呢。”中書令張說屢次稱讚並舉薦他。為母服喪期滿,授官中書侍郎。有人對崔沔說:“今日的中書省,都是宰相承奉宣諭擬訂命令。侍郎雖然是中書省的副長官,卻隻是徒設職位而已,完全沒有什麼事。”崔沔說:“並非如此。設官分有不同職位,上下要互相配合,各申己見,才是成事之理。哪能馴服聽命默默無聞而偷生,成為留戀官爵的人呢!”從此每當有擬訂詔敕或其他官署裏的事時,崔沔常有不同的意見,張說為此很不高興。不久被貶為魏州刺史,後因考核政績為第一,被征召回到朝廷,分工執掌吏部十銓事。因清廉正直,曆任秘書監、太子賓客。

及丁母憂,負土成墳,廬於墓側,手植鬆柏千餘株。高祖聞之,遣使就吊,授員外散騎常侍,賜物四十段,表其門閭。
開元二十四年(736),詔命禮官議論增加祭祀用籩豆(竹編盛食禮器)數目以及服喪製度的法度準則。太常卿韋糸舀奏請增加宗廟的祭奠,每座靈位各增放到十二個籩豆。外祖父母的喪服加到服期九個月的大功服,舅氏的喪服加到服期五個月的小功服,為堂姨、堂舅、舅母服喪請袒衣免冠以示哀思。當時皇上又命令百官對韋糸舀的意見可行與否詳加討論。崔沔仔細地闡述了自己不同的主張。其時職方郎中韋述、戶部郎中楊伯成、禮部員外郎楊衝昌、監門兵曹劉秩等人,也提出與崔沔相同的建議。不久又詔命中書門下省參照這些意見詳加研究定奪。於是宗廟祭祀大典,每座靈位的籩豆數各加到六個,親姨舅的喪服為五個月喪期的小功服,舅母喪服為服期三個月的緦麻服,堂姨喪服增至袒衣免冠以示哀思,其餘的依照以前的定製,然後下詔施行。崔沔既善長於《儀禮》等禮經,朝廷每有疑惑難解的不同議論,都依靠他進行決斷。開元二十七年(739)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追贈禮部尚書。

劉君良,瀛州饒陽人也。累代義居,兄弟雖至四從,皆如同氣,尺布鬥粟,人無私焉。大業末,天下饑饉,君良妻勸其分析,乃竊取庭樹上鳥芻,交置諸巢中,令群鳥鬥競。舉家怪之,其妻曰:“方今天下大亂,爭鬥之秋,禽鳥尚不能相容,況於人乎!”君良從之。分別後月餘,方知其計。中夜,遂攬妻發大呼曰:“此即破家賊耳!”召諸昆弟,哭以告之。是夜棄其妻,更與諸兄弟同居處,情契如初。
張琇,蒲州解縣人。父親張審素,為..州都督,呆在邊境多年。後有人檢舉審素在軍中有貪贓的罪行,詔命監察禦史楊汪乘驛站車馬急行趕往軍中審查這件事。楊汪在路途中被張審素的同黨所劫持,當著楊汪的麵殺了檢舉的人,脅迫楊汪上奏章為張審素洗雪罪名。不久蒲州人反過來殺掉了審素的同黨,楊汪才得以返回。到了益州,楊汪上書稱張審素謀反,於是苛刻地審查張審素,構成他的罪行,把他殺了,抄沒了他的家產入官。張琇與哥哥張王皇,因年幼僅被罰流放嶺南。不久兩人分別逃回,長年隱藏起來。楊汪後來轉任殿中侍禦史,改名為萬頃。

屬盜起,閭裏依之為堡者數百家,因名為義成堡。武德七年,深州別駕楊弘業造其第,見有六院,唯一飼,子弟數十人,皆有禮節,谘嗟而去。貞觀六年,詔加旌表。
開元二十三年(735),張王皇、張琇在京城守候到楊萬頃,拔刀把他殺了。張王皇雖為年長的,而首謀及動手殺人,都是張琇幹的。殺了楊萬頃後,張琇把表狀係在刀刃上,自己說明報仇的情況。然後逃跑,準備趕到江南,殺掉與楊萬頃同謀羅織父親罪名的人。走到汜水,被追捕的人所俘獲。當時京城裏的男女老少,都同情張琇兄弟年紀幼小而行孝剛烈,能報父仇,多數認為應予憐憫寬恕。中書令張九齡也想讓他們活下來。裴耀卿、李林甫堅持說:“國法不能縱容複仇。”皇帝同意這種意見,便對張九齡等人說:“複仇雖然為禮法所容許,殺了人也有刑法律令俱在。孝子的情意,守義而不顧性命,然國家設立法令,又哪能容忍殺人!殺了張琇兄弟仍可成就他們複仇的誌向,赦免他們就會有損刑法律令的莊嚴。然而民眾喧嘩議論影響很大,所以必須告示天下。”於是頒發詔敕道:“張王皇兄弟共同殺人,經推究審問已從實招供,法律有治罪條文,兩人都各犯死罪。近來聽說士大夫及百姓中,很有些喧嘩議論,同情他們為父複仇,有的說本來所定治罪條文枉曲過分。然而國家設立法令,行事在於久長,是用以幫助人們的,希望製止殺人。各人都要表明為人子的心意,誰又不是遵守孝道的大丈夫,若如此反複不絕,互相殺戮哪有了結。皋陶做士大夫,法令在於必行;曾參殺人,也不可饒恕。對張琇兄弟不宜施加酷刑處死,於市井上陳屍示眾;而宜交河南府出告示加以處決。”

又有宋興貴者,雍州萬年人。累世同居,躬耕致養,至興貴已四從矣。高祖聞而嘉之,武德二年,詔曰:
張王皇、張琇死後,百姓士大夫都憐憫傷悼他們,為他們寫作哀祭文章,張貼在大路邊。市民們為他們集資在他們被處死的地方修了一口義井,並把張王皇、張琇安葬在洛陽市東北的北邙山上,又恐怕楊萬頃家的人來掘墓,一起修了好幾個疑惑人的墳墓。當時的人傷悼他們竟如此深情。

人稟五常,仁義為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自古哲王,經邦致治,設教垂範,皆尚於斯。叔世澆訛,人多偽薄,修身克己,事資誘勸。朕恭膺靈命,撫臨四海,湣茲弊俗,方思遷導。宋興貴立操雍和,誌情友穆,同居合爨,累代積年,務本力農,崇謙履順。弘長名教,敦勵風俗,宜加褒顯,以勸將來。可表其門閭,蠲免課役。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崔衍,左丞崔倫的兒子。繼母李氏對崔衍不慈惠。崔衍做富平縣尉時,崔倫出使到吐藩去,很長時間才回家,李氏穿著破衣服來見崔倫。崔倫問她怎麼會這樣,李氏聲稱:“從你出使吐蕃以後,崔衍就不供給衣食費用。”崔倫聽後極為憤怒,召喚崔衍前來大加責罵,命令仆人把他推倒在地上,袒露他的上身,準備鞭打他。崔衍流著淚,始終不自行申辯。崔倫的弟弟崔殷,聽說這種情況後趕緊前來,用身體遮蔽崔衍,木杖不能落下。崔殷隨即大聲說道:“崔衍每個月的俸錢都送到嫂嫂的手上,這些情況我知道,怎麼還忍心說崔衍不供給衣食!”崔倫的怒氣這才消解了。從此崔倫便不聽李氏的讒言。到崔倫去世後,崔衍侍奉李氏更加恭謹。李氏所生的兒子崔..,常常借很多高利貸,卻讓債主拿著借據去找崔衍索取欠債款。崔衍每年都要為崔..償還欠債,所以盡管他官做到了江州刺史,而妻子兒女的衣食用度沒有寬裕過。

興貴尋卒。
後來曆任蘇州、虢州二州刺史。虢州在陝州、華州之間,而賦稅要比兩州重好多倍。所收青苗錢,華州、陝州郊外畝產十成可擁有八成;而虢州郊外,常常要征收到十成裏的七成。崔衍於是上書談論這件事,當時裴延齡兼任度支,正極力聚斂錢財,便欺騙崔衍說前後的刺史都沒有說到這點。崔衍又上書陳述本州民眾困窘的情形道:“我所治理的地方多是山田,而且正當驛站傳舍衝要之地,連年穀物欠收,民眾流轉離散嚴重。過去所定賦稅數額,特望予以減免。我看到近來各郡談論百姓中的事,都擔心長官因循守舊,不為民眾申訴請托,不務實,而不擔心朝廷不予體恤解脫。隻有因不說明真情而受譴責的,沒有說明情況反而獲罪的。陛下選拔為臣治理大郡,委派臣下撫恤疲困的民眾,臣下所以不敢瞻前顧後而苟活自安,而敢於罄盡狂悖不明的見解,上書幹犯聖上玉覽。”皇上因崔衍言詞事理懇切耿直,便特地敕命度支,命令他減少虢州的青苗錢。

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
轉任宣州、歙州、池州觀察使,政務簡便,人們都很懷念他。他所選擇的從事官員,多為名流。當時有地位的人對待賓客幕僚都很輕視傲慢,崔衍獨加禮敬,他幕府中的人士,後來多顯貴通達。貞元年間,天下人喜好進貢錢財以贏得君主的恩寵,因而極力征求聚斂,州郡都被搜刮殆盡,韋皋、劉讚、裴肅是其中為首的。劉讚死後崔衍代理了他的職務,崔衍雖然不能立即革除聚斂弊政,而他在宣州十年,很勤勉節儉,使得府庫充盈。到穆讚代替崔衍為刺史時,宣州發生饑荒,於是拿出四十二萬貫錢代繳了百姓的賦稅,所以宣州人不至於四處流散。貞元二十一年(805),詔命加官工部尚書。

王君操,萊州即墨人也。其父隋大業中與鄉人李君則鬥競,因被毆殺。君操時年六歲,其母劉氏告縣收捕,君則棄家亡命,追訪數年弗獲。貞觀初,君則自以世代遷革,不慮國刑,又見君操孤微,謂其無複仇之誌,遂詣州府自首。而君操密袖白刃刺殺之,刳腹取其心肝,啖食立盡,詣刺史具自陳告。州司以其擅殺戮,問曰:“殺人償死,律有明文,何方自理,以求生路?”對曰:“亡父被殺,二十餘載。聞諸典禮,父仇不可同天。早願圖之,久而未遂,常懼亡滅,不展冤情。今大恥既雪,甘從刑憲。”州司據法處死,列上其狀,太宗特詔原免。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