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 作者:劉昫年代:後晉1898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儒學上
徐文遠,洛州偃師縣人,陳朝司空徐孝嗣的玄孫,其先祖從東海郡遷家於此。父親徐徹,梁朝秘書郎,娶梁元帝女兒安昌公主為妻而生文遠。當時正遇江陵淪陷,被擄掠到長守,家境貧寒無法自給。文遠的哥哥徐休賣書度日。文遠每天都到書店去翻閱書籍,廣泛閱覽《五經》,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當時有個大儒生沈重在太學講經,聽講的常常達到一千多人。文遠到太學去問問題就正於沈重,幾天後就離去了。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快就告辭而去?”他回答:“聽他所講的,都是些書本上的話,我先前已全部記誦知道了。至於文中深奧蘊藉的境界,反倒好像沒見到。”有人把他的話告訴沈重,沈重便把他找去討論問題,共有十多次。沈重對他大為歎服。

○徐文遠陸德明曹憲許淹李善公孫羅附
文遠為人方正純厚,有儒士的風範。竇威、楊玄感、李密等人都曾由他傳授過學業。隋文帝開皇年間,升任太學博士。奉詔命到並州去,為漢王楊諒講授《孝經》、《禮記》。到諒反叛後,文遠被除名。隋煬帝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舉薦文遠與包愷、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便被提拔授官國子博士,包愷等人一並為太學博士。當時的治學之人稱文遠的《左氏春秋》、褚徽的《禮記》、魯達的《詩經》、陸德明的《易經》,都是一時之最。文遠講解闡釋經書,多創立新義,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議論,他都能判定是非,然後詰難駁斥諸家,又能自出己意,淵博而明晰,聽講的人忘其倦怠。

歐陽詢子通
後來越王楊侗征召他為國子祭酒。當時洛陽城發生饑荒,文遠出城打柴采野菜,被李密的軍隊所俘虜。李密讓文遠麵朝南麵而坐,自己執弟子禮節向北麵拜見他。文遠說:“老夫在過去的日子裏,幸虧以先王的治世之道傳授給將軍。世事經曆興衰更替,轉眼已過了很久。如今將軍正處風雲際會之時,為眾望所歸,權傾萬物、威震四海,還能屈身施禮以弘揚尊禮的道義,這是將軍的德行,也是老夫的幸事。既然蒙如此厚禮,哪能不盡言盡責,隻是還不明將軍的意旨!若願做伊尹、霍去病扶持即將傾覆的社稷,我雖已遲暮之年,仍願竭盡全力;如果像王莽、董卓一樣乘人之危竊奪大位,那麼老夫的確是老了,沒有能力做什麼了。”李密叩拜道:“昨日奉朝廷命令,蒙授任上公,希望能竭盡我一切平庸弱小的力量,以匡輔奉濟國難。之所以還沒有進京朝見,是因為不了解城內人心向背。而且想先征討化及,待報仇雪恥,立功贖罪,然後凱旋而歸,進京朝拜。這就是我李密的本意,請先生教正。”文遠道:“將軍是名臣之子,屢次顯揚忠誠節義,前番被楊玄感所誤,於是才使家聲暫時受挫。所行迷途不遠,而回過頭來複歸正路,最終實行忠孝,以使家國安康,這是天下民眾有望於將軍的。”李密又叩頭說道:“謹聽您的吩咐,請容奉命周旋。”到征討化及回來,王世充已經殺了元文都等人,掌握了兵權獨斷專行。李密又向文遠詢問計謀,文遠答道:“王世充也是我的門人,我與他很熟悉。這個人很殘忍,心胸又狹窄,既然達到如此權勢,必定有所圖謀。將軍先前的計劃已經不妥了。非擊敗王世充,不能進京朝見君主。”李密說:“我曾認為先生是一介儒生,不熟悉軍旅戰爭的事,今日運籌大計,卻可見很有英明的韜略。”

硃子奢張士衡賈公彥李玄植附
李密失敗後,文遠重又進入東都,王世充供給他官倉糧食,而文遠對世充卻很恭敬,見到王世充就先行拜禮。有人問他:“聽說您跪坐著見李密,卻又禮敬王公,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李密,是君子,能接受酈生一類人的行揖;王公,是小人,有殺害故人的意思。察看時機而動,難道不是這樣嗎?”後來王世充自立稱帝,又任命他為國子博士。後因出城打柴,被羅士信所獲,送到京城,重被授官國子博士。武德六年(623),唐高祖親臨國子監,觀看祭奠先師的儀式,命文遠闡發《春秋》題旨,眾儒生設難,質詢如蜂起,文遠隨書寫問題的木板出示應口對答,都不能挫敗他。封爵東莞縣男。七十四歲時,逝世於任上。撰有《左傳音》三卷、《義疏》六十卷。孫子徐有功,另外有傳。

張後胤蓋文達宗人文懿穀那律蕭德言許叔牙子子儒
陸德明,蘇州吳縣人。最初從師受學於周弘正,善於談論玄理。陳朝太建年間,太子征召四方有名儒生,在承光殿講解經典,德明剛滿二十歲便前去參與其事。國子祭酒徐克開堂講經,憑借位尊縱論,眾人沒有敢於交鋒的,隻有德明與他抗衡論爭,全朝人對他讚歎不已。入仕任始興王國左常侍,轉任國子助教。陳朝滅亡,他回到故鄉。隋煬帝即位,任用德明為秘書學士。大業年間,廣為征召通曉經書的士子,四方前來應召的人很多。讓德明與魯達、孔褒都在門下省會齊,相互詰難質詢,沒有人比得上德明。授官國子助教。王世充篡位稱帝,封他的兒子為漢王,擬請德明為師,準備到德明家中行拜師的禮節。德明以此事為恥,便服用了巴豆散,臥床於書房中。王世充的兒子進房後跪在床前,德明當著他的麵拉痢,竟不與他答話。於是因病遷移到成皋,謝絕一切世事。

敬播劉伯莊子之宏秦景通羅道琮
王世充鏟平後,唐太宗征召德明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命令中山王李承乾跟德明從師受業。不久補官太學博士。後來高祖親臨國子學祭奠先師的儀式,當時徐文遠講授《孝經》,沙門惠乘講授《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授《老子》,德明詰難這三個人,各依不同學術的主要意旨,隨事端而自立其義,眾人都被他所折服。高祖稱讚他,賜給他綢帛五十匹。貞觀初年,拜官國子博士,封爵吳縣男。不久去世。撰有《經典釋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一並流傳於世。太宗後來曾經閱讀德明的《經典釋文》,很稱讚這部書,賞賜給他家二百段束帛。兒子陸敦信,高宗龍朔年間官做到左侍極,同東、西台三品官。

古稱儒學家者流,本出於司徒之官,可以正君臣,明貴賤,美教化,移風俗,莫若於此焉。故前古哲王,鹹用儒術之士;漢家宰相,無不精通一經。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經決定,由是人識禮教,理致升平。近代重文輕儒,或參以法律,儒道既喪,淳風大衰,故近理國多劣於前古。自隋氏道消,海內版蕩,彝倫攸篸,戎馬生郊,先代之舊章,往聖之遺訓,掃地盡矣!
曹憲,揚州江都縣人。在隋朝任官做秘書學士。常常聚集生徒傳授學業,有弟子數百人。當時公卿以下官員,也多向他從師受業。曹憲還精通各家文字學書籍,從漢代杜林、衛宏以後,古文幾乎泯滅絕跡,由曹憲文字學得以複興。隋大業年間,煬帝命他與眾學者撰寫了《桂苑珠叢》一百卷,當時人稱他博學多識。曹憲又解說注釋張揖所撰寫的《博雅》一書,分為十卷,煬帝命令將此書收藏於秘書閣。唐代貞觀年間,揚州長史李襲譽上表推薦曹憲,太宗征召為弘文館學士,曹憲因年老而沒上京就任。於是又派遣使臣到他家去授予官職,任朝散大夫,學者都引以為榮。太宗又曾於讀書中遇到難字,字書上也查不到的,就抄錄下來問曹憲,曹憲替這些字都一一注音、解說,並加以清楚明晰的引證,太宗對此異常驚奇。一百零五歲去世。所撰寫的《文選音義》,很為當時所推重。當初,江淮流域研究《文選》的學者,全都以曹憲的學問為本,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等人相繼以《文選》傳授學業,由此其學說大興於當時。

及高祖建義太原,初定京邑,雖得之馬上,而頗好儒臣。以義寧三年五月,初令國子學置生七十二員,取三品已上子孫;太學置生一百四十員,取五品已上子孫;四門學生一百三十員,取七品已上子孫。上郡學置生六十員,中郡五十員,下郡四十員。上縣學並四十員,中縣三十員,下縣二十員。武德元年,詔皇族子孫及功臣子弟,於秘書外省別立小學。二年,詔曰:
許淹,是潤州句容縣人。年少出家為和尚,後來又還了俗。博識多知,尤其精通於訓詁學。撰有《文選音》十卷。

盛德必祀,義存方策,達人命世,流慶後昆。建國君人,弘風闡教,崇賢彰善,莫尚於茲。自八卦初陳,九疇攸敘,徽章互垂,節文不備。爰始姬旦,匡翊周邦,創設禮經,尤明典憲。啟生人之耳目,窮法度之本源,化起《二南》,業隆八百;豐功茂德,冠於終古。暨乎王道既衰,頌聲不作,諸侯力爭,禮樂陵遲。粵若宣父,天資睿哲;經綸齊、魯之內,揖讓洙、泗之間;綜理遺文,弘宣舊製。四科之教,曆代不刊;三千之文,風流無歇。
李善,揚州江都縣人。方正文雅清秀挺拔,有士君子的學者風度。明慶年間,升任太子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曾注釋解說《文選》,撰書六十卷,上表進奉皇帝,賜絹一百二十匹,詔令收藏於秘閣。授官潞王府記室參軍,轉任秘書郎。乾封年間,出京任經城縣令。因與賀蘭敏之過從密切而獲罪,流放到姚州。後遇赦免得以返回,以傳授學業為事,弟子多從遠方而來。又撰有《漢書辯惑》三十卷。武後載初元年(690)去世。兒子李邕,也知名。

惟茲二聖,道著群生,守祀不修,明褒尚闕。朕君臨區宇,興化崇儒,永言先達,情深紹嗣。宜令有司於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仍博求其後,具以名聞,詳考所宜,當加爵土。是以學者慕向,儒教聿興。
公孫羅,揚州江都縣人。曆任沛王府參軍、無錫縣丞。撰有《文選音義》十卷,流傳於當時。

至三年,太宗討平東夏,海內無事,乃銳意經籍,於秦府開文學館。廣引文學之士,下詔以府屬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給五品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於閣下。
歐陽詢,譚州臨湘縣人,陳朝大司空歐陽危頁的孫子。父親歐陽紇,陳朝廣州刺史,因謀反被殺。詢本會被牽連處罪,不過僥幸獲免。陳朝尚書令江總與紇有舊誼,收養了詢,教他文字籌算。詢雖然麵貌很醜陋,卻聰穎絕倫,讀書即可數行並下,廣泛閱覽經書史籍,尤精通《三史》。在隋朝任太常博士。高祖微賤時,曾招其為賓客。到即位後,詢官至給事中。詢始學王羲之書法,後來則漸漸變化字體,筆力奇險遒勁,為當時一絕,人們得到他的尺牘文字,都用作典範楷模。高麗國很看重其書法,曾派遣使者求取其書作。高祖感歎道:“想不到詢之書法聲名,遠播夷狄外族,他們觀詢墨跡,一定以為其形體高大魁梧吧!”

及即位,又於正殿之左,置弘文學館,精選天下文儒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各以本官兼署學士,令更日宿直。聽朝之暇,引入內殿,講論經義,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又召勳賢三品已上子孫,為弘文館學士。
武德七年(624),詔令詢與裴矩、陳叔達編撰《藝文類聚》一百卷,書成奏呈皇上,賜絲綢二百段。貞觀初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爵渤海縣男,八十餘歲去世。

貞觀二年,停以周公為先聖,始立孔子廟堂於國學,以宣父為先聖,顏子為先師。大征天下儒士,以為學官。數幸國學,令祭酒、博士講論。畢,賜以束帛。學生能通一大經已上,鹹得署吏。又於國學增築學舍一千二百間,太學、四門博士亦增置生員,其書算合置博士、學生,以備藝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員。其玄武門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以經業;有能通經者,聽之貢舉。是時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雲會京師。俄而高麗及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請入於國學之內。鼓篋而升講筵者,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其子歐陽通,年幼喪父,母親徐氏教他學習父親的書法。每次給通錢,便詐稱:“這是抵押你父親書法墨寶的錢。”通欽慕其父名望很是銳意進取,晝夜書寫,孜孜不倦,於是其書法成就僅次於詢。儀鳳年間,官至中書舍人。遇母親去世,守喪超過禮儀。服未滿複起用為原職,每次入朝,必光腳徒步走到皇城門外。在官署中值夜班,便席地藉草而臥。非公事不說話,也未曾歡笑。回家一定要穿上孝服,哀號悲慟異常。從高祖武德年間以來,服未滿被起用能哀戚合於禮的人,沒有能與通相比的。因荒年未安葬其母,通住倚廬四年不除喪,十冬臘月家人暗中將氈絮放在他睡覺墊的席子下麵,通發覺後,非常憤怒,馬上令人撤去氈絮。通五次遷任,垂拱年間官至殿中監,賜爵渤海子。天授元年(690),封為夏官尚書。天授二年(691),遷職司禮卿,兼任納言事。做卿相一個多月,適逢鳳閣舍人張嘉福等人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通與岑長倩堅執己見,認為不可,於是忤逆諸武意願,為酷吏陷害,被殺。神龍初年,追複其官職封號。

太宗又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訛謬,詔前中書侍郎顏師古考定《五經》,頒於天下,命學者習焉。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國子祭酒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義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
張士衡,瀛州樂壽縣人。父親張之慶,為齊朝國子助教。士衡九歲時母親去世,他哀悼思慕超過禮儀,父親的朋友齊朝國子博士劉軌思見到他,常常掩麵而泣,對他父親說:“從前伯饒號‘張曾子’,又豈能遠過於此!我聽說君子不親自持教,我當為你成就他。”待士衡長大後,軌思給他講授《毛詩》、《周禮》,士衡又跟熊安生和劉焯學習《禮記》,都能精研深究其中的主要論旨。此後,遍讀《五經》,尤注意攻讀《三禮》。在隋朝做官任餘杭縣令,後以年老辭歸鄉裏。

十四年,詔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陳沈文阿、周弘正、張譏,隋何妥、劉炫等,並前代名儒,經術可紀。加以所在學徒,多行其疏,宜加優異,以勸後生。可訪其子孫見在者,錄名奏聞,當加引擢。”
貞觀年間,幽州都督燕王李靈夔準備了黑色的束帛作為禮物,到士衡家去迎聘他,拜他為師。庶人承乾在太子宮,又對他加以表揚征召。待到洛陽宮謁見皇上,太宗請他登上殿前台階,賜給他食物,提拔授官朝散大夫、崇賢館學士。承乾看見他,問他齊朝滅亡的原因,回答道:“齊後主昏悖暴虐無度,親近小人,以致像高阿那..、駱提婆、韓長鸞等人,都是些奴仆下等之才,凶狠險惡無賴之輩,他卻相信他們任用他們,把他們當作心腹。他們誅殺迫害忠臣良將,疏遠猜忌骨肉至親。窮奢極欲,傷害百姓。因此當北周的軍隊兵臨城下時,沒有人為齊朝效力,以至於滅亡,實在的原因正在於此。”承乾又問道:“以布施的方法來求取功德,真有因果報應不?”回答道:“侍奉佛法在於清淨無欲,懷有仁恕之心。如果貪婪無厭,驕縱暴虐,雖然傾盡財力侍奉佛法,也不能拯救眼前的災禍。況且善與惡的報應,如影隨形,這是儒家典籍上的話,哪裏隻是佛經上說的。因此為人君父的,應該仁慈;為人臣子的,當盡忠孝。能做到仁慈忠孝,則福祉帝位長久;如果與此相反,那麼災禍就要降臨。此中道理昭然若揭,願殿下不要為此憂慮。”到承乾太子位被廢除後,詔敕車馬給他,讓他回歸本鄉。貞觀十九年(645)去世。

二十一年,又詔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何休、王肅、王弼、杜元凱、範寧等二十一人,並用其書,垂於國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太學,可與顏子俱配享孔子廟堂。”其尊重儒道如此。
士衡以禮學為最優秀,當時跟隨他受業而大有名望於一時的,其中以賈公彥最為著名。

高宗嗣位,政教漸衰,薄於儒術,尤重文吏。於是醇醲日去,畢競日彰,猶火銷膏而莫之覺也。及則天稱製,以權道臨下,不吝官爵,取悅當時。其國子祭酒,多授諸王及駙馬都尉,準貞觀舊事。祭酒孔穎達等赴上日,皆講《五經》題。至是,諸王與駙馬赴上,唯判祥瑞按三道而已。至於博士、助教,唯有學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實。是時複將親祠明堂及南郊,又拜洛,封嵩嶽,將取弘文國子生充齊郎行事,皆令出身放選,前後不可勝數。因是生徒不複以經學為意,唯苟希僥幸。二十年間,學校頓時隳廢矣。
賈公彥,洛州永年縣人。永徽年間,官做到太學博士。撰有《周禮義疏》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兒子賈大隱,官至禮部侍郎。

玄宗在東宮,親幸太學,大開講論,學官生徒,各賜束帛。及即位,數詔州縣及百官薦舉經通之士。又置集賢院,招集學者校選,募儒士及博涉著實之流。以為《儒學篇》。
當時有趙州的李玄植,又向賈公彥學習《三禮》,撰有《三禮音義》流傳於當世。玄植同時向王德韶研習《春秋左氏傳》,而由齊威講授《毛詩》,廣博地涉獵漢代的曆史以及老莊諸子的學說。貞觀年間,升任太子文學、弘文館直學士。高宗時,屢次被召見,與道士、和尚在皇帝麵前講解經書義理。玄植辯論很漂亮,申敘了規勸諷諫之意,高宗對他很是禮重。後來因事被牽累獲罪,被貶為汜水縣令,逝世於任上。

徐文遠,洛州偃師人,陳司空孝嗣玄孫,其先自東海徙家焉。父徹,梁秘書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而生文遠。屬江陵陷,被虜於長安,家貧無以自給。其兄休,鬻書為事,文遠日閱書於肆,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時有大儒沈重講於太學,聽者常千餘人。文遠就質問,數日便去。或問曰:“何辭去之速?”答曰:“觀其所說,悉是紙上語耳,仆皆先已誦得之。至於奧賾之境,翻似未見。”有以其言告重者,重呼與議論,十餘反,重甚歎服之。
張後胤,蘇州昆山縣人。父親張中,擅長儒學,隋朝漢王楊諒出任並州太守時,引用為博士。後胤跟隨父親在並州,以學問操行為人稱道。當時唐高宗鎮守太原,召引他為賓客住在賓館裏。太宗到賓館去請他講授《春秋左氏傳》。高祖武德年間,授官燕王谘議參軍。太宗貞觀年間,後胤上書道:“陛下從前在太原時,問臣下:‘隋代國運終結,哪個家族會得到天下?’臣下曾回答:‘李姓必得。明公家的德行事業,天下人係於心中,若在此倡謀,長驅直入關中,以圖謀帝王大業,誰不慶幸仰賴!’這實在是微臣早識上天的意旨。”太宗說道:“這事我也記得。”便召後胤進宮賜宴,講到以前的事,便從容地對後胤說:“如今我這弟子怎麼樣?”後胤回答道:“從前孔子領有三千弟子,顯達的還沒有子爵男爵的爵位。臣下輔佐讚助一人,便成為一國天子,算算臣下的功勞還要超過先聖孔子了。”太宗非常高興,賜給良馬五匹,授官燕王府司馬,升任國子祭酒,轉官散騎常侍。永徽初年,請求辭官,便加官金紫光祿大夫,供給賞賜之物與在職官吏一樣。去世後追贈為禮部侍郎,陪葬於昭陵。

文遠方正純厚,有儒者風。竇威、楊玄感、李密皆從其受學。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詔令往並州,為漢王諒講《孝經》、《禮記》。及諒反,除名。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舉文遠與包愷、褚徽、陸德明、魯達為學官,遂擢授文遠國子博士,愷等並為太學博士。時人稱文遠之《左氏》、褚徽之《禮》、魯達之《詩》、陸德明之《易》,皆為一時之最。文遠所講釋,多立新義,先儒異論,皆定其是非,然後詰駁諸家,又出己意,博而且辨,聽者忘倦。
蓋文達,冀州信都縣人。廣泛涉獵經書史籍,尤其精通《三傳》。稟性方正文雅,須眉漂亮,相貌俊美,有富有學問誌操的學士君子風度。刺史竇抗曾廣為召集儒生,讓他們互相問難辯駁,那些大儒劉焯、劉軌思、孔穎達等人都在座,文達也參加了。開始詰難駁辯之後,文達的談論都使眾儒生大出意料之外,竇抗非常驚奇,問道:“蓋生是拜誰為師求學的?”劉焯回答道:“該生年輕聰慧,出於天賦。在學問上他是以多問少,我劉焯是他為首的老師。”竇抗說:“這真是冰由水而生成卻比水要寒冷啊。”武德年間,升任國子助教。太宗還在藩國的時候,征召他為文學館直學士。貞觀十年(636),授官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貞觀十三年,任職國子司業。不久授官蜀王師,後因蜀王有罪,被牽累免官。貞元十八年(644),授予他崇賢館學士。不久去世。他的族人蓋文懿,也以儒家學業知名,當時稱為“二蓋”。

後越王侗署為國子祭酒。時洛陽饑饉,文遠出城樵采,為李密軍所執。密令文遠南麵坐,備弟子禮北麵拜之。文遠曰:“老夫疇昔之日,幸以先王之道,仰授將軍。時經興替,倏焉已久。今將軍屬風雲之際,為義眾所歸,權鎮萬物,威加四海,猶能屈體弘尊師之義,此將軍之德也,老夫之幸也!既荷茲厚禮,安不盡言乎!但未審將軍意耳!欲為伊、霍繼絕扶傾,雖遲暮,猶願盡力;若為莽、卓乘危迫險,則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密頓首曰:“昨奉朝命,垂拜上公,冀竭庸虛,匡奉國難。所以未朝見者,不測城內人情。且欲先征化及,報複冤恥,立功贖罪,然後凱旋,入拜天闕。此密之本意,惟先生教之。”文遠曰:“將軍名臣之子,累顯忠節,前受誤於玄感,遂乃暫墜家聲。行迷未遠,而回車複路,終於忠孝,用康家國,天下之人,是所望於將軍也。”密又頓首曰:“敬聞命矣,請奉以周旋。”
文懿,是貝州宗城人。武德初年,任國子助教。當時高祖另外在秘書省設置學校,以教育皇帝、諸王的兒子,任命文懿為博士。文懿曾開壇講授《毛詩》,闡發題旨,當時公侯卿士都聚集一堂,互相詰問辯駁,文懿闡發宣揚風雅之旨,很得詩人的意趣。貞觀年間,在國子博士位上去世。

及征化及還,而王世充已殺元文都等,權兵專製。密又問計於文遠,答曰:“王世充亦門人也,頗得識之。是人殘忍,意又褊促,既乘此勢,必有異圖。將軍前計為不諧矣,非破王世充,不可朝覲。”密曰:“嚐謂先生儒者,不學軍旅之事,今籌大計,殊有明略。”
敬播,蒲州河東人。貞觀初年,考中進士。不久有詔命讓他到秘書內省輔佐顏師古、孔穎達修撰《隋史》,不久授官太子校書。《隋史》撰成,轉任著作郎,兼修撰官編修國史。與給事中許敬宗撰寫《高祖實錄》、《太宗實錄》,從唐代開國到貞觀十四年(640),共四十卷,上書進奉皇上,被賜予雜帛五百段。太宗擊敗高麗國,給作戰地六山起名為駐蹕,敬播對人說:“聖人與天地合德,山名叫駐蹕,這就是說皇帝的車駕不會到達更東邊了。”最終如他所說。當時梁國公房玄齡極讚敬播有良史的才能,說他是“陳壽之流的史才”。玄齡因顏師古所注《漢書》文字繁蕪意思難明,讓敬播擇取其中精要之處撰成四十卷,流傳於當世。不久因撰寫實錄有功,升任太子司議郎。當時剛開始設置這一官職,極負清高的名望。中書令馬周歎道:“所恨的是空有極高的資格品位,卻不能獲得擔任此職。”參與撰寫《晉書》,敬播與令狐德..、陽仁卿、李嚴等四人按類彙總。

及密敗,複入東都,王世充給其廩食,而文遠盡敬,見之先拜。或問曰:“聞君踞見李密,而敬王公,何也?”答曰:“李密,君子也,能受酈生之揖;王公,小人也,有殺故人之義。相時而動,豈不然歟!”後王世充僭號,複以為國子博士。因出樵采,為羅士信獲之,送於京師,複授國子博士。
適逢刑部上奏言事道:“法律條文有:謀反是大逆不道之罪,父親兒子都要判處死刑,兄弟處以流放。此種懲處太輕不能達到懲戒目的,希望改用重刑。”皇帝詔命百官詳加議論。敬播談道:“兄弟相親,天倫關係雖然很深重,但與父子關係相比,情理已很不同。活著有不同居室的形式,死後有別宗異支的意義。如今有高官重爵,餘蔭庇護隻達到兒子孫子;有封土賜王圭,餘蔭好處也不及於兄弟手足。豈有不沾蔭庇之惠,卻要受牽累獲罪的?這樣背禮違情,實在太過分了。一定要反對禮部的律令,而遵從那秋荼般苛繁的刑法,便是在道德之世而行嚴刑峻法,在太平刑措之日卻費盡心機羅織人的罪名,那我認為是不當的。”詔命采納了他的意見。

武德六年,高祖幸國學,觀釋奠,遣文遠發《春秋》題,諸儒設難蜂起,隨方占對,皆莫能屈。封東莞縣男。年七十四,卒官。撰《左傳音》三卷、《義疏》六十卷。孫有功,自有傳。
永徽初年,授官著作郎。與許敬宗等人合撰《西域圖》。後曆任諫議大夫、給事中,並依舊兼修國史。又撰寫《太宗實錄》,從貞觀十五年(641)到貞觀二十三年(649),共二十卷,上書奉獻皇上,賜給綢帛三百段。後因事獲罪貶為越州都督府長史。龍朔三年(663),逝世於任所。敬播又著有《隋略》二十卷。

陸德明,蘇州吳人也。初受學於周弘正,善言玄理。陳大建中,太子征四方名儒,講於承先殿。德明年始弱冠,往參焉。國子祭酒徐克開講,恃貴縱辨,眾莫敢當;德明獨與抗對,合朝賞歎。解褐始興王國左常侍,遷國子助教。陳亡,歸鄉裏。隋煬帝嗣位,以為秘書學士。大業中,廣召經明之士,四方至者甚眾。遣德明與魯達、孔褒俱會門下省,共相交難,無出其右者。授國子助教。王世充僭號,封其子為漢王,署德明為師,就其家,將行束脩之禮。德明恥之,因服巴豆散,臥東壁下。王世充子入,跪床前,對之遺痢,竟不與語。遂移病於成皋,杜絕人事。

 
舉報收藏 0打賞 0

《舊唐書》

《舊唐書》列傳
列傳·卷一 列傳·卷二 列傳·卷三 列傳·卷四 列傳·卷五 列傳·卷六 列傳·卷七 列傳·卷八 列傳·卷九 列傳·卷十 列傳·卷十一 列傳·卷十二 列傳·卷十三 列傳·卷十四 列傳·卷十五 列傳·卷十六 列傳·卷十七 列傳·卷十八 列傳·卷十九 列傳·卷二十 列傳·卷二十一 列傳·卷二十二 列傳·卷二十三 列傳·卷二十四 列傳·卷二十五 列傳·卷二十六 列傳·卷二十七 列傳·卷二十八 列傳·卷二十九 列傳·卷三十 列傳·卷三十一 列傳·卷三十二 列傳·卷三十三 列傳·卷三十四 列傳·卷三十五 列傳·卷三十六 列傳·卷三十七 列傳·卷三十八 列傳·卷三十九 列傳·卷四十 列傳·卷四十一 列傳·卷四十二 列傳·卷四十三 列傳·卷四十四 列傳·卷四十五 列傳·卷四十六 列傳·卷四十七 列傳·卷四十八 列傳·卷四十九 列傳·卷五十 列傳·卷五十一 列傳·卷五十二 列傳·卷五十三 列傳·卷五十四 列傳·卷五十五 列傳·卷五十六 列傳·卷五十七 列傳·卷五十八 列傳·卷五十九 列傳·卷六十 列傳·卷六十一 列傳·卷六十二 列傳·卷六十三 列傳·卷六十四 列傳·卷六十五 列傳·卷六十六 列傳·卷六十七 列傳·卷六十八 列傳·卷六十九 列傳·卷七十 列傳·卷七十一 列傳·卷七十二 列傳·卷七十三 列傳·卷七十四 列傳·卷七十五 列傳·卷七十六 列傳·卷七十七 列傳·卷七十八 列傳·卷七十九 列傳·卷八十 列傳·卷八十一 列傳·卷八十二 列傳·卷八十三 列傳·卷八十四 列傳·卷八十五 列傳·卷八十六 列傳·卷八十七 列傳·卷八十八 列傳·卷八十九 列傳·卷九十 列傳·卷九十一 列傳·卷九十二 列傳·卷九十三 列傳·卷九十四 列傳·卷九十五 列傳·卷九十六 列傳·卷九十七 列傳·卷九十八 列傳·卷九十九 列傳·卷一百 列傳·卷一百零一 列傳·卷一百零二 列傳·卷一百零三 列傳·卷一百零四 列傳·卷一百零五 列傳·卷一百零六 列傳·卷一百零七 列傳·卷一百零八 列傳·卷一百零九 列傳·卷一百一十 列傳·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卷一百二十 列傳·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卷一百三十 列傳·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卷一百四十 列傳·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卷一百五十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