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癸醜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裏,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癸醜年(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的最後一天。我自寧海出西門。這天陰雲盡散,陽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悅之態。走過三十裏路,到達梁隍山。聽說這一帶路邊常有猛虎出沒,一個月間就傷害數十行人,於是我隻好找旅店住下。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裏,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裏,抵鬆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複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曆忘苦。又十五裏,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行五裏,過筋竹嶺。嶺旁多短鬆,老幹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裏,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四月初一這天,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裏,路旁有岔道,勒馬從西麵向天台山進發,這時候天逐漸轉晴。又走了十裏路,抵達鬆門嶺下。山高路滑,隻好舍棄騎馬,步行前進。自奉化以來,雖然經過數重山嶺,但多數是順著山腳走;到這裏卻是迂回曲折地登高,都是在山脊上麵走。雨後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聲隨處可聞,山色交替變化,綠樹叢與那怒放的紅杜鵑花相互輝映,令人忘卻了攀登跋涉的辛苦。又前行十五裏路,在筋竹庵裏休息、用飯。所在山頂到處都種有麥子。從筋竹嶺向南走,就是通往國清寺的大路。恰好有國清寺僧人雲峰同桌吃飯。他說:從這條路到石梁,山險嶺峻,路途漫長,帶著行李很不方便,不如輕裝前往,行李則由挑夫挑到國清寺等候。我同意他的建議,於是讓擔夫挑著行李隨雲峰先去清國寺,我則與蓮舟上人一起從石梁道上動身前行。走過五裏路,翻越過筋竹嶺。山嶺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鬆樹,屈曲虯枝,盤根枝葉蒼老秀美,就像閶門家裏的盆景。又走三十多裏,才抵達彌陀庵。山嶺高高低低,深山裏荒涼寂寞,為防止樹叢中藏臥老虎,草木都被焚燒殆盡。泉水轟鳴,勁風動地,山路上沒有其他旅行的人,顯得荒涼而漫長。彌陀庵坐落在萬山坳中,小路長滿雜草而且曲曲折折,伸延到很遠,庵正好在小路的中點,可供食宿。

初二日飯後,雨始止。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裏,暮抵天封寺。臥念晨上峰頂,以朗霽為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二這天吃完飯後,雨才停止。於是越過路上的積水,攀登山嶺,溪流、山岩越來越顯得清澈、幽靜。走完二十裏路,傍晚時抵達天封寺。睡在床上還惦念著明晨登攀峰頂的事,若有緣份則雨停天朗,因為連日來都是晚上雨後轉晴,並沒有一天是天亮時晴朗。五更時從睡夢中醒來,聽仆從說,滿天都是明亮的星星,高興得再也無法入睡。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決策向頂。上數裏,至華頂庵;又三裏,將近頂,為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二裏,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為歎惋。複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限製耳。
初三日清晨起床,果然見陽光如火光一般閃耀,於是決策向山頂前進。向上攀爬數裏山路,到達華頂庵。再走三裏,到達太白堂,已快要接近華頂峰了,而沿途都沒有值得觀賞的景物。聽說太白堂左下方有黃經洞可遊覽,於是從小路走。二裏路後,俯身看見一塊很突出的大石頭,感到很是秀麗華美。臨近一看,是一位發僧在黃經洞前構的庵,恐怕風從洞裏吹出來,就用石頭砌塞洞門,我不由大為感歎而惋惜。於是隻好重新往上走,到達太白堂,然後順山路登上天台山絕頂華頂峰。峰頂上,四處的荒草被勁風吹得紛紛倒伏,峰高因而寒風凜冽,草上結的霜約有一寸多厚。而回顧峰下四周的山巒上,美麗的鮮花與碧玉般的綠樹,遠遠望去覺得非常玲瓏明晰。山腳下山花盛開,峰頂上反而不開花,大概是因為高處寒冷所造成的。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所望。二十裏,過上方廣,至石梁,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梁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越一嶺,沿澗八九裏,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上層為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彙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為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水從坳中斜下。三級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為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裏許,為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餘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岩,蓮舟不能從。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梁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順著原路下山到華頂庵,經過池邊的小橋,又翻越三座山嶺。這裏的溪水瀟徊,山巒重重,樹木繁茂叢生,岩石光采煥發,每轉過一個地方就有另一處奇景,使觀賞願望得到很大的滿足。走了二十裏路,經過上方廣,到達石梁,在曇花亭敬佛,已經沒有時間去仔細觀賞石梁飛瀑的奇景。往下走到下方廣,抬頭仰望石梁飛瀑,忽然覺得它似乎從天際傾瀉下來一樣。聽說斷橋、珠簾水是聞名的盛景,僧人說吃過飯再去還來得及往返,於是便從仙筏橋先去山後。翻過一座山嶺,順著溪澗走八九裏,就見流水形成瀑布從石門飛瀉而下,回旋流轉,經過三道溪灣。最上麵的一層是斷橋,有兩塊巨石傾斜而相結聯,溪水迸流於兩石之間,浪花飛濺,彙合後流入潭中;中間的那層,兩巨石相對峙有如窄門,溪水因為被窄門所約束,流勢很洶湧;最下麵的一層,潭的出口很寬闊,而溪水傾瀉處受到門檻阻隔,隻能從低窪的地方斜湧而下。三級瀑布都高達數丈,各級的景觀都很神奇,但溪流順台級而下流,彎轉的地方被溪灣所遮掩,不能一覽無餘。又一裏多路,就是珠簾水,溪水傾瀉而下的地方很平坦寬闊,水的流勢也因此緩和、散漫,汩汩流水滿溢潭中。我光著腳跳進草莽之中,攀援樹木,沿著山崖前行,弄得蓮舟上人不能跟隨。夜色四處降下時,我們才返回。在仙筏橋上停下腳步,在朦朧的夜色中觀賞如彩虹的天然石橋,瀑布水花飛濺有如噴雪一樣的奇妙景觀,這絕妙景致讓人無心入睡。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闊尺餘,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隤,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複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梁。為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裏,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聲音響亮而清遠,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餘欲向桐柏宮,覓瓊台、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裏,中過龍王堂。每下一嶺,餘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雲峰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雲峰言:“名勝無如兩岩,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岩而後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城、赤城,可一覽收矣。”
初四這天碧藍的天空萬裏無雲,廣裹的群山一片墨綠。顧不上吃早餐,就沿著仙筏橋登上曇花亭,石橋即在曇花亭外。石橋寬一尺多,長達三丈,架在兩山坳之間。兩般飛瀑從亭左邊流來,至橋邊彙合成一股急流向下飛墜,形成瀑布,響聲有如雷聲轟鳴,如河堤坍塌,瀑布高達百丈以上。我從石橋上走過去,向下俯視深潭,不禁毛骨驚然。走過石橋,就被前麵的大石所阻隔,不能由此去前山,於是返回原路走。經過曇花亭,進入上方廣寺。順著寺前的溪水,再爬上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麵,坐下來觀賞石橋。因為下方廣寺的僧人摧促去用飯,於是起身離開。吃過飯後,走十五裏路,抵達萬年寺,登上藏經閣。閣有兩層,存有南北佛經兩藏。萬年寺寺前寺後有很多古老的杉樹,都是三人圍的粗千,鶴群在樹上築巢,傳來的鶴鳴聲響亮而清遠,也是深山中的一種清雅的響聲。這天,我原想去桐柏宮,尋覓瓊台、雙網勝景,因路途中有許多使人迷惑的錯道,於是改變計劃去國清寺。國清寺離萬年寺有四十裏路,途中經過龍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嶺,我都以為已走到平地上,等到連接走下好幾重山嶺,下坡的態勢還遠沒有停止,這才開始領悟到華頂峰之高,似乎離天已經不遠了!傍晚時分,才進入國清寺,與雲峰和尚相見,就像遇見久別的知心故友,於是和他商量遊覽探奇的先後順序。雲峰和尚說:“風景名勝沒有比得過寒岩、明岩兩處幽險的,雖然路程遙遠一些,但可以騎馬去。先遊覽寒岩、明岩,然後步行到桃源洞,抵達桐柏宮,那麼翠壁、赤城棲霞兩處勝景,也可以一覽盡收了。”

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岩道,由寺向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五十裏至步頭,雨止,騎去。二裏,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於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裏,至明岩。明岩為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曲,《誌》所謂八寸關也。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鬆紫蕊,翁蓯於上,恰與左岩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複上一岩,亦左向。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雲。入寺。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五這天雖有下雨的跡象,也顧不及了。選擇了去寒岩、明岩的道路,由國清寺去西門尋找乘騎。找到馬匹時,雨也下來了。雨中走完五十裏路後到達步頭,雨停了,舍棄馬步行。步行二裏路後,進入山中,山峰倒映在瀟繞流動的溪水之中,樹木秀麗,岩石奇異,心情因此很愉悅。一條溪水從東陽流來,水勢湍急,流量大小與曹娥江相似。四處一看沒有竹筏可以渡人,隻好由仆人背著涉水過溪。溪水深過膝蓋,渡過一條溪澗,大約花了一個時辰。又走三裏路,到達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兩位高僧隱居之地,兩座山迂回曲折,即《大明一統誌》所記述的八寸關。進入八寸關,四周的石壁陡峭得像城牆一樣。最後麵有一個山洞,深有數丈,寬處能容納數百人。山洞外麵,左邊有兩座石岩,都懸在半壁間;右邊有石筍高聳,石筍頂端與石壁相齊,兩者隻有一線之隔。石筍頂上青鬆和紫色的花蕊生長茂盛,恰好與左邊的兩座石岩相對峙,真可謂奇絕的景致了。走出八寸關,再登上一座石岩,也是方向朝左。來的時候,仰望就像相隔一線縫隙,待攀登到石岩頂上,才看清它很寬敞,可以容納數百人。石岩中間有一口井,叫仙人井,水很淺但是從不枯竭。石岩外還矗立著一塊奇特的石頭,有數丈之高,上部分開成兩部分,就像兩個站立的人,當地和尚稱之為寒山、拾得的化身。回到寺裏。晚飯後陰雲散盡,一彎新月掛在碧空,人站立回崖頂上,對著滿天月色,隻見岩壁上灑滿了明亮皎潔的月光。

初六日淩晨出寺,六七裏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從石隘仰登。岩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梁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舍,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腳,逼身而過,神魄為動,自寒岩十五裏至步頭,從小路向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雲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複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裏,今從小路,返迂回三十餘裏。宿。信桃源誤人也。
初六這天淩晨從寺裏出發,走六七裏路後到達寒岩。石壁筆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抬頭仰望空中,有很多洞穴。岩壁半中腰有一洞穴,寬大約八十步,深大約一百餘步,洞內平坦而明亮。順著石岩往右走,從岩石的狹窄小道向上攀登。山岩的低窪處有兩塊岩石相對聳立,下部分開而上部相連,即是所謂的“鵲橋”,可以與上方廣寺的石橋互爭奇異,隻是少了飛泄的瀑布。返回僧人的住處用飯,然後找到竹筏渡過一溪流,順著溪流行至山下。這一帶都是峭壁嶸崖,荒草盤結、樹枝下垂,有很多海棠樹、紫荊藤,濃蔭倒映溪中,更添美景。香風飄來的地方,玉蘭花、芬芳的香草,處處都有,沒有窮盡。已走到一山嘴處,岩壁筆直插到澗底,澗水深而湍急,四旁沒有可行走的多餘地方。岩壁上鑿有石孔用來通行,石孔僅僅能容下半隻腳,身體貼近岩壁而過,使人驚心動魄。從寒岩走出十五裏路到達步頭,從小路再去桃源洞。桃源洞在護國寺旁邊,而護國寺的廟宇已成廢墟,問當地人都很茫然,沒有人知道。跟隨雲峰和尚在草木叢生的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行走,太陽已經落山,竟還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於是再問路,終於到達坪頭潭。從坪頭潭到步頭僅有二十裏路,現在從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裏,才得以住宿下來。確實是桃源洞誤人了。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曲路中三十餘裏,渡溪入山。又四五裏山口漸夾狹窄,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為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岩間。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山窪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台”、“雙闕”,竟無知者。去數裏,訪知在山頂。與雲峰循路攀援,始達其巔。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峰頭中斷,即為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為瓊台。台三麵絕壁,後轉即連雙闕。餘在對闕,日暮不及複登,然勝風景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後還國清,凡三十裏。
初七這天從坪頭潭開始,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裏路,渡過溪水進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裏,山口漸漸狹窄,有一處房舍,叫“桃花塢”。順著深潭邊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藍,飛濺的山泉水從上注入潭中,叫作鳴玉澗。澗水順著山流轉,人則順著澗水邊走。澗兩旁的山都是裸露的岩石,攢簇的山巒到處夾雜著翠綠的樹木,凡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可觀賞的景致,景致的優美大體上都在寒岩、明岩這兩岩之間。澗水窮盡處,路也就消失了。一條瀑布從山坳間傾瀉而下,態勢非常奔放。飯後,從桃花塢出來,順著山窪向東南方走,翻越兩座山嶺,去尋覓所說的“瓊台”、“雙網”兩處勝景,竟然沒有人知道。走出數裏路,才訪知在山頂上。與雲峰和尚順山路攀援而上,才到達山巔。向下俯視那陡峭逼削而環轉的山岩,完全就像桃源洞的景致,而布滿翠綠樹木的萬丈岩壁則超過了桃源洞的險峻。山峰之頂中間被斷隔分開,就是所謂的“雙網”;夾在雙網正中間的環形石台,就是瓊台。瓊台的三麵都是絕壁,後轉就與雙網相連結。我已經站在對胭之上,天黑了來不及再爬上瓊台。然而,優美的景致已被我一眼全飽覽盡了。於是下山,從赤城的後麵返回國清寺,總計旅程三十裏。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後五裏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為僧舍淩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初八這天離開國清寺,從山後走了五裏路然後登上赤城。赤城山頂上圓形的岩壁聳起,非常特別,從遠處看像一堵城牆,而岩石的顏色微微發紅。岩洞都成了僧舍,被侵擾得非常的雜亂,天然的景趣完全被人為因素掩蓋掉了。人們所說的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都沒有什麼很奇特的地方。

已是第一節
章節目錄
下一節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