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丁醜(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開霽。亟飯,托靜聞隨行李從舟順流至衡州,期十七日會於衡之草橋塔下,命顧仆以輕裝從陸探茶陵、攸縣之山。及出門,雨霏霏下。渡溪南涯,隨流西行。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岡,共三裏,複與溪遇,是為高隴。於是仍逾溪北,再越兩岡,共五裏,至盤龍庵。有小溪北自龍頭山來,越溪西去,是為巫江,乃茶陵大道;隨山順流轉南去,是為小江口,乃雲嶁山道。二道分於盤龍庵前。〔小江口即蟠龍、巫江二溪北自龍頭至此,南入黃雩大溪者。〕雲嶁山者,在茶陵東五十裏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神廟初,孤舟大師開山建刹,遂成叢林。今孤舟物故,兩年前虎從寺側攫jué抓取一僧去,於是僧徒星散,豺虎晝行,山田盡蕪,佛宇空寂,人無入者。每從人問津,俱戒通“誡”莫入。〔且雨霧沉霾,莫為引導。〕餘不為阻,從盤龍小路,〔南沿小溪二裏,複與大溪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從山夾小路西南二裏,有大溪自北來,直逼山下,〔盤曲山峽,兩旁石崖,水齧成磯。〕沿之二裏,是為沙江,即雲端溪入大溪處。途遇一人持傘將遠〔出〕,見餘問道,輒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餘當返家為君前驅。”餘感其意,因隨至其家。其人為餘覓三人,各持械齎jī攜帶火,冒雨入山。初隨溪口東入〔一裏〕,望〔一小溪自〕西峽〔透隙出〕,石崖層亙,外束如門。導者曰:“此虎窟山。從來燒采之夫俱不敢入。”時雨勢漸盛,遂溯大溪入,宛轉二裏,〔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間下,甚為麗觀。〕於是上山,轉山嘴而下,得平疇一壑,名為和尚園。〔四麵重峰環合。平疇盡,〕約一裏,複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轉峽中,又一裏而雲嶁寺在焉。山深霧黑,寂無一人,殿上金仙雲冷,廚中丹灶煙空。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導者出。出溪口,導者望見一舟,亟呼而附焉。順流飛槳,舟行甚疾即急。餘衣履沾濕、氣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無暇問兩旁崖石也。山谿紆曲,下午登舟,約四十裏而暮,舟人夜行三十裏,泊於東江口。
丁醜年正月十一日這一天是立春,天氣晴朗。趕緊吃了飯,委托靜聞隨同行李一起坐船順流到衡州,預約本月十七日在衡州草橋塔下相會,叫顧仆攜帶著輕裝跟隨我從陸路探遊茶陵州和枚縣的山。等走出門,滿天細雨霏霏。渡過溪流到南岸,順流往西行。隨後溪折往西北,我們越過一座山岡,共走三裏,又與溪流相遇,這地方是高隴。從高隴仍舊渡過溪流到了北麵,再越過兩座山岡,共走五裏,到盤龍庵。有條小溪從北麵的龍頭山流來,渡過溪流往西去,這是巫江,是到茶陵州城的大路;依山順流轉往南去,為小江口,這是到雲峻山的路。兩條道路在盤龍庵前分岔。小江口就是蟠龍、巫江兩溪從北麵的龍頭流到此處,然後往南彙入發源於黃零仙廟的那條大溪的地方。雲嶙山在茶陵州東麵五十裏沙江的上邊,那山深幽峻峭。神宗初年,孤舟大師開山建寺,於是這裏便成了眾僧聚居念佛修道的地方。現今孤舟已經離世,兩年前老虎從寺側叼銜了一個僧人去,於是眾僧徒四處奔散,豺狼虎豹白天出沒,山中的田地全部荒蕪,佛宇變得空寂,沒有人再去。每當向人間起到那寺的路,都告戒我不要去。而且雨霧迷潦,陰霆濃密,沒有誰肯給我們作向導。我不被這一切所阻,從盤龍庵的小路,往南沿小溪而行,兩裏,又與大溪相遇。往南渡過小溪進入山中,雨下得更猛。從兩山間的小路往西南走兩裏,有條大溪自北麵流來,直逼山下,曲折地繞流在山峽中,溪兩旁的石崖,被水流侵蝕而形成一個個橫伸斜突的磯石。沿溪走兩裏,為沙江,它就是雲峻山來的溪水彙入大溪的地方。路途中遇到一個人拿著傘將要遠出,見我間路,就說道:“這條路若不是幾個人一起就不可以進去,我應當返回家為先生您作先導。”我感謝他的情意,於是跟隨他到了他家。那人為我又找了三個人,每人拿著些刀棍、火把,冒雨進入山中。起先是從溪口往東進去,走一裏,望見一條小溪從西南的山峽中穿流出來,石崖層層橫貫,對峙如門。向導說:“此地是虎穴,燒炭打柴的人都不敢進去。”這時雨勢漸大,於是溯大溪往裏走,曲折地走兩裏,溪底石頭聳峙如同平台,石台中間破裂開一條通道,水從其間流瀉下去,景象很優美。從此處登上山,轉過山嘴往下走,見到一片平整的穀地,名叫和尚園。穀地四麵一重重山峰環繞聚合。從那片平坦的田野盡頭約走一裏,又翻過一座小山,順前麵所沿的那條溪流曲折地行進在山峽中,又走一裏雲嶙寺便到了。山巒幽深霧氣濃黑,寺中靜寂無一人,佛殿上如來的金身久無香火祭供而透出冷氣,廚灶中早已火滅煙空。徘徊了許久,雨勢更大,像是催我們快走,於是同向導出了寺。走出溪口,向導望見一隻船,於是趕忙呼叫住而搭乘上。船順流飛漿,航行得很快,我衣服鞋子全濕透了,水氣寒冷,浸入肌膚,連烘烤衣服都來不及,更無暇再探問溪兩旁崖石的情形。山溪迂回曲折,下午登船,約行了四十裏,天就黑下來,船夫又在夜色中撐船航行三十裏,停泊在東江口。

十二日,曉寒甚。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遂循茶陵城過東城,泊於南關。入關,抵州前,將出大西門,尋紫雲、雲陽之勝。聞靈岩在南關外十五裏,乃飲於市,複出南門,渡酃水。時微雨飄揚,朔風寒甚。東南行,陂陀高下五裏,得平疇,是曰歐江。有溪自東南來,遂溯之行,霧中望見其東山石突兀,心覺其異。又五裏,抵山嘴溪上,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溪源在東四十裏百丈潭。〕陂之上,其山最高者,曰會仙寨,其內穹崖裂洞,曰學堂岩。再東,山峽盤亙,中曰石梁岩,即在沙陂之上,餘不知也。又東一裏,乃北入峽中。一裏,得碧泉岩、對獅岩,俱南向。又東逾嶺而下,轉而北,則靈岩在焉。以東向,曾守名才漢又名為月到岩雲。
十二日清晨非常寒冷。船夫將船從江口牽入鄙水中,於是順茶陵城駛過東城,停泊在南關。下船進了關,抵達州衙門前,打算出茶陵城大西門,去探尋紫雲山、雲陽山的美好風景。聽說靈岩在南關外十五裏,便在城中集市上喝了些酒,又走出南門,渡過都水。當時細雨飄飛,北風寒冷異常。往東南方向行,在傾斜不平的山坡間忽上忽下走了五裏,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這地方叫歐江。有條溪水從東南麵流來,於是溯溪而行,從霧氣中望見溪東邊的山上石頭突兀,心裏覺得那山很奇異。又走五裏,抵達山嘴處的溪邊,這裏叫沙酸,因為溪流中有個沙石堆。溪流的源頭在東麵四十裏的百丈潭。沙石堆邊上那最高的山叫會仙寨,山中彎隆的崖壁破裂開,形成岩洞,叫學堂岩。再往東,山峽盤曲綿亙,山峽的中部叫石梁岩,它就在沙破的上邊,但我不知道。又往東走一裏,便往北進入山峽中。從山峽中走一裏,見到碧泉岩、對獅岩,它們都朝南麵。又往東翻過山嶺向下走,轉往北麵,就到靈岩了。因為岩朝東麵,曾知州〔名叫曾才漢。〕又稱為月到岩。

自會仙岩而東,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盤亙,堆環成壑,或三麵回環如玦者,或兩對疊如門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但石質粗而色赤,無透漏潤澤之觀,而石梁橫跨,而下穹然,此中八景,當為第一。
從會仙岩往東,山都不很高,由中都是石崖盤曲綿延,堆疊環繞形成溝穀,有的三麵回環如同塊玉,有的兩邊對峙如同大門,有的高高聳立形成險峻的山崖,有的中何空虛如同洞穴,如此等等到處都是。隻是石質粗糙而顏色赤紅,沒有晶瑩明亮、滋潤光滑的景象。而山崖間石梁橫跨,石梁下崖壁彎隆,此地的八景,這應當是第一。

靈岩者,其洞東向,前有亙崖,南北回環,其深數十丈,高數丈餘,中有金仙,外列門戶而不至於頂,洞形固不為洞揜yǎn即掩也,為唐陳光問讀書處。陳居嚴塘,在洞北二十裏。其後裔猶有讀書岩中者。
靈岩洞朝向東麵,洞前麵有座橫貫的山崖,呈南北向曲折環繞。它深有幾十丈,高幾丈多,裏麵有如來佛的像。洞外列置著門窗,但那門窗沒有抵到洞口頂部,所以洞形自然就不被遮掩。它是唐代時陳光間讀書的地方。陳光間居住在嚴塘,〔嚴塘在這岩洞北麵二十裏。〕他的後裔還有到這岩洞中讀書的。

觀音現像,伏獅峰之東,回崖上萬石跡成像,赭黃其色。
觀音現像在伏獅峰的東麵。回浪的崖壁上有個由石頭的痕印組合成的觀音像,顏色為赫黃色。

對獅岩者,一名小靈岩,在靈岩南嶺之外。南對獅峰,上下兩層,上層大而高穹,下層小而雙峙。
對獅岩又叫小靈岩,在靈岩南麵的山嶺外。它南麵對著獅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大而高高隆起,下層小而兩個洞穴對峙。

碧泉岩者,在對獅之西,亦南向,洞深三丈,高一丈餘。內有泉一縷,自洞壁半崖滴下,下有石盤承之,清冽異常,亦小洞間一名泉也。
碧泉岩在對獅岩的西麵,也是朝南麵,洞深三丈,高一丈多。洞內有一縷泉水從洞壁的半中腰往下滴,下麵有一個石盤承接著,那泉水清冽異常,也可算是小洞中的一條名泉。

伏虎岩,在清泉之後。
伏虎岩在清泉岩的後麵。

石梁岩,在沙陂會仙寨東穀。其穀亂崖分亙,攢列成塢,兩轉而東西橫亙,下開一竇,中穹若梁,由梁下北望,別有天地,透梁而入,梁上複開崖一層,由東陂而上,直造梁中而止,登之如踐層樓矣。
石梁岩在沙阪會仙寨東麵的山穀中。那山穀中,紛亂的山崖橫貫交錯,聚集排列形成山塢,山塢折了兩個彎後東西橫亙。山塢的崖壁下裂開個小洞,中間彎隆如同橋梁,從梁下向北望去,別有天地,穿過石梁進去,上麵又裂開一層崖壁。我從東麵的山坡向上爬,直攀到那石梁中何而停止,攀登起來如同登臨一座重疊高聳的樓閣一樣。

會仙寨,下臨沙溪,上亙圓頂,如疊磨然,獨出眾山,羅洪山羅名其綸,瓊司理。結淨藍於下,即六空上人所棲也。其師號涵虔。
二會仙寨下臨沙溪,上麵橫貫著一個圓頂,如重疊的磨盤,一它獨自高出眾山,羅洪山〔名叫羅其綸,曾經任過瓊州府司理。〕在山下營建了寺宇,這就是如今六空上人棲身的地方。〔六空禪師的法號為涵虔。〕-

學堂岩,在會仙之北,高崖間迸開一竇,雲仙人授學之處。
學堂岩在會仙寨的北麵,高峻的崖壁間迸裂開一個小石洞,傳說是仙人傳授學間的地方。

此靈岩八景也。餘至靈岩,風雨不收。先過碧泉、對獅二岩,而後入靈岩,曉霞留飯,已下午矣。適有一僧至,詢為前山淨侶六空也。時曉霞方理諸俗務,結茅、喂豬。飯罷,即托六空為導。回途至獅峰而睹觀音現像,抵沙陂而入遊石梁,入其庵,而乘暮登會仙,探學堂,八景惟伏虎未至。是日雨仍空濛,而竟不妨遊,六空之力也。晚即宿其方丈。
這就是靈岩八景。我到靈岩後,風雨一直不停。先經過碧泉、對獅兩岩,而後進入靈岩少曉霞留我在岩中吃飯,這時已下午了。恰好有一個僧人來到岩中,詢何後知道他是前麵山中的淨侶六空。當時曉霞正在幹著一些日常的世俗事務〔編繩索、喂豬等。〕於是吃罷飯)便拜托六空作向導。往回走的途中,到獅峰便親睹了觀音現像的景觀,抵沙破便進入石梁岩遊覽,進了六空所居的廟庵,便乘著暮色攀登會仙寨,探遊學堂岩,八景中隻有伏虎岩未曾到。這一天仍然細雨迷檬,竟然沒有妨礙遊覽,這是因為得力於六空的幫助。夜晚我就牲宿在六空的方丈內。

十三日,晨餐後寒甚,陰翳如故。別六空,仍舊路西北行。三裏至歐江,北入山,為茶陵向來道;南沿沙陂江西去,又一道也。過歐江,溪勝小舟,西北過二小嶺,仍渡茶陵南關外,沿城溯江,經大西門,〔尋紫雲、雲陽諸勝。〕西行三裏,過橋開隴,始見大江自東北來。於是越黃土坳,又三裏,過新橋,霧中始露雲陽半麵。又三裏,抵紫雲山麓,是為沙江鋪,大江至此直逼山下。由沙江鋪西行,為攸縣、安仁大道。南登山,是為紫雲仙。上一裏,至山半為真武殿,上有觀音庵,俱東北瞰來水。觀音庵鬆岩,老僧也。予詢雲陽道,鬆岩曰:“雲陽山者,在紫雲西十裏。其頂為老君岩;雲陽仙在其東峰之脅,去頂三裏;赤鬆壇又在雲陽仙之麓,去雲陽仙三裏。蓋紫雲為雲陽盡處,而赤鬆為雲陽正東之麓。由紫雲之下,北順江岸西行三裏,為洪山廟,乃登頂之北道;由紫雲之下,南循山麓西行四裏,為赤鬆壇,乃登頂之東道;去頂各十裏而近。二道之中有羅漢洞,在紫雲之西,即由觀音庵側小徑橫過一裏,可達其庵。由庵登頂,亦有間道可達,不必下紫雲也。”餘從之。遂由真武殿側,西北度兩小坳,一澗從西北來,則紫雲與肯蓮庵即羅漢仙。後山夾而成者。〔水北入大江,紫雲為所界斷。〕渡澗即青蓮庵,東向而出,地幽而庵淨。僧號六澗,亦依依近人,堅留餘飯,餘亟於登嶺,遂從庵後西問登山。其時濃霧猶翳山半,餘不顧,攀躋直上三裏,逾峰脊二重,足之所上,霧亦旋開。又上二裏,則峰脊冰塊滿枝,寒氣所結,大者如拳,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風而墜,俱堆積滿地。其時本峰霧氣全消,山之南東二麵,曆曆可睹,而北西二麵,猶半為霾掩,〔酃江自東南,黃雩江自西北,盤曲甚遠。〕始知雲陽之峰,俱自西南走東北,排疊數重:紫雲,其北麵第一重也;青蓮庵之後,餘所由躋者,第二重也;雲陽仙,第三重也;老君岩在其上,是為絕頂,所謂七十一峰之主也。雲峰在南,餘所登峰在北,兩峰橫列,脈從雲陽仙之下度坳而起,峙為餘所登第二重之頂,東走而下,由青蓮庵而東,結為茶陵州治。餘現登第二重絕頂,徑路迷絕,西南望雲峰絕頂,中隔一塢,而絕頂尚霾夙霧中。俯瞰過脊處,在峰下裏許。其上隔山竹樹一壑,兩乳回環掩映,若天開洞府,即雲陽仙無疑也。雖無路,亟直墜而下,度脊而上,共二裏,逾一小坳,入雲陽仙。其庵北向,登頂之路,由左上五裏而至老君岩;下山之路,由右三裏而至赤鬆壇。庵後有大石飛累,駕空透隙,竹樹懸綴,極為倩疊,石間有止水一泓,澄碧迥異,名曰五雷池,雩祝甚靈;層岩上突,無可攀踄,其上則黑霧密翳矣。蓋第二重之頂,當風無樹,故冰止隨枝堆積。而庵中山環峰夾,竹樹蒙茸,縈霧成冰,玲瓏滿樹,如瓊花瑤穀,朔風搖之,如步搖玉珮。聲葉金石。偶振墜地,如玉山之頹,有積高二三尺者,途為之阻。聞其上登踄更難。時日過下午,聞赤鬆壇尚在下,而庵僧〔楚〕音,誤為“石洞”。餘意欲登頂右後。遂從頂北下山,恐失石洞之奇,且謂稍遲可冀希望晴朗也。索飯於庵僧鏡然,遂東下山。路側澗流瀉石間,僧指為“子房煉丹池”、“搗藥槽”、“仙人指跡”諸勝,乃從赤鬆神話中之仙人,為道教所信奉而附會留侯也。直下三裏抵赤鬆壇,始知赤鬆之非石洞也。遂宿庵中。殿頗古,中為赤鬆,左黃石,而右子房即張良。殿前有古樹鬆一株,無他勝也。僧葛民亦近人。
十三日早餐後,夭氣很寒冷,天空雲霧遮蔽如故。告別了六空,沿原路往西北行,走三裏到歐江。往北進入山中,是昨天從茶陵城來時所走的路;往南沿沙破江向西去,是到茶陵城的另一條道路。過了歐江,溪流才能夠航行船隻,我往西北翻過兩座小山嶺,仍然從茶陵城南關外渡過江流,沿城牆溯江而行,經過大西門,去探尋紫雲山、雲限山的各處優美風景。往西走三裏,越過一座橋後岡隴漸開,這才看見大江從東北麵流來,從岡隴間越過黃土坳,又走蘭裏,跨過新橋,雲霧中隱隱露出半邊雲陽山。又走三裏,抵達紫雲山麓,為沙江鋪,大江到了這裏直逼山下。從沙江鋪往西走,是通往枚縣和安仁縣的大道。從南邊登山,山腳下是紫雲仙。朝上走一裏,到半山為真武殿,殿上有座觀音庵,它們都朝東北麵,下臨東北麵流來的水流。觀音庵中的鬆岩,是個年紀已大的僧人。我問他到雲陽山的道路,他回答說:“雲陽山在紫雲山西麵十裏。山頂為老君岩;雲陽仙在老君岩半山間,離山頂有三裏;赤鬆壇又在雲陽仙的山麓,離雲陽仙有三裏。大概地說紫雲山在雲陽山盡頭處,而赤鬆壇在雲陽山正東麓。從紫雲山下順江北岸往西行三裏,為洪山廟,那裏是攀登山頂的北路;從紫雲山下,順山南麓往西行四裏,為赤鬆壇,那裏是攀登山頂的東路。洪山廟和赤鬆琺離山頂各不足十裏。兩條道路的中間有個羅漢洞,在紫雲山的西麵,從觀音庵側麵的小路橫穿一裏,可以到達洞邊的庵。從庵攀登山頂也有小路可以到達,這樣就不必下紫雲山了。”我按他所說的而行。於是從真武殿側麵,往西北越過兩個小山坳,見一條澗流從西北流來,它是從紫雲山與青蓮庵〔即羅漢仙。〕後麵的山流出的。澗中水流往北彙人大江,紫雲山和它西麵的山峰被水流分隔開。渡過澗流就是青蓮庵,它朝向東麵而突出出來,地方清幽而庵中潔淨。庵中僧人法號叫六澗,也是溫和而易於接近,他堅決要留我吃飯。我急著登嶺,子是從庵後往西攀登。當時濃霧還籠罩著半山間,我全然不顧,直往上攀登三裏,翻越了兩層峰脊,腳步踏上的地方,霧氣也旋即散開。又往上兩裏,峰脊上冰塊綴滿枝頭,那寒氣凝結成的冰塊,大的如拳頭,小的如雞蛋,依樹枝而結成,遇來風而墜落,滿地到處堆積。當時我所在的山峰霧氣已經全部消散,山的南東兩麵,景物明晰可辨,然而北西兩麵,仍有一半被霧氣遮掩,部江從山東南麵流來,黃零江自西北麵流來,環繞遷曲得很遠。這才知道雲陽山的山峰,都是自西南走向東北出卜列重疊為數重:紫雲山是它北麵的第一重;青蓮庵的後麵,即我從那裏登山的地方是第二重;雲陽仙所在的山峰是第三重;老君岩在雲陽仙上麵,為山的最高頂端,它就是所說的七十一峰的主峰。雲峰在南麵,我所登上的山峰在北麵,兩峰橫列,山脈從雲陽仙的下麵越山坳而聳起,聳為我所登山峰的第二重的最高頂端,然後向東延伸下下去,從青蓮庵再往東,盤結成茶陵州城所背靠的山峰。我登上第二重的最高頂端後,道路迷失甚至斷絕了,往西南眺望雲峰的最高頂端,中間隔著一個山塢,而雲峰的最高頂端還隱沒在晨霧中。俯瞰山脊越過去的地方,在峰下一裏左右。山脊那邊有長滿翠竹綠樹的山穀,兩側的山峰如同兩乳,曲折環繞而相互掩映,整個山穀若天然洞府,無疑它就是雲陽仙的所在。雖無路,也趕忙直墜而下,然後越過山脊往上走,共兩裏,翻過一小個山坳,進入雲陽仙。那庵朝北,登頂的路從庵的左邊走,往上五裏便到老君岩,下山的路在庵右側,三裏便到赤鬆壇‘庵後麵有大石頭高高累起、飛架在空中而中間透出逢隙,竹子樹木懸綴在石頭上,景象極為美妙。石頭中間有一潭不流動的深水,異常清澈碧綠,名叫五雷池,天旱時祭祀求雨很靈驗。一層層岩石向上突起,沒辦法攀登,岩石上濃霧遮掩。大概因為第二重山的頂上,樹木當風起舞,所以冰塊隻是依附著樹枝而堆積。而庵所在的山穀環繞夾峙,竹樹茂密婆婆,霧氣索繞在其間結成冰,便是滿樹玲瓏,如同瓊花瑤穀,北風一吹搖,便如婦女們佩帶的步搖玉佩,聲音和諧,如同清越的鍾磐奏鳴聲。冰塊冰條偶爾被震動而墜落地下,便如玉石山崩塌下來,有堆積到兩三尺高的,道路都被阻塞。聽說庵上麵登攀起來更為艱難。這時已經過了下午,聽說赤鬆壇還在庵下邊。因庵中僧人講的是楚地音,我將“赤鬆”誤聽成了“石洞”。我本意想登上雲陽山山頂右側後,便從山頂北麵下山,但又恐怕錯過石洞的奇景,並且有人說稍遲一會天氣可望晴朗。我向庵中僧人鏡然要了些食物,便往東麵下山。路側澗流奔瀉在石縫間,僧人指點著說是“子房煉丹池”、“搗藥槽”、“仙人指跡”等一些名勝,這是將赤鬆子的傳說附會於留候張良。直往下走三裏抵達赤鬆壇,這才知道是赤鬆而不是石洞。於是宿在庵中。庵中的殿很古老,中間供奉赤鬆子,左邊是黃石公,右邊是張子房。殿前有一棵古鬆,沒有其他好的景物。庵中僧人葛民也平易近人。

十四日,晨起寒甚,而濃霧複合。先是,晚至赤鬆,即嘿默禱黃石、子房神位,求假半日晴霽,為登頂之勝。至是望頂濃霾,零雨四灑,遂無複登頂之望。飯後,遂別葛民下山。循山麓北行,逾小澗二重,共四裏,過紫雲之麓,江從東北來,從此入峽,路亦隨之。繞出雲陽北麓,又二裏,為洪山廟。風雨交至,遂停廟中,市薪炙衣,煨榾柮者竟日。廟後有大道南登絕頂。時廟下江旁停舟數隻,俱以石尤石頭太多橫甚,不能順流下,屢招予為明日行,餘猶不能恝淡忘不以為意於雲陽之頂也。
十四日早晨起來,天氣很寒冷,而濃霧又密布山岡。這之前,昨天晚上到赤鬆壇後,我就默默祈禱過黃石和子房的神位,祈求給半天的晴朗天氣,為的是我能登上山頂飽覽那裏的優美景致。到現在望著山頂上濃霧彌漫、零星的小雨四處飛灑的樣子,便不再抱有攀登山頂的希望。飯後,便告別葛民下山。順山麓往北行,越過兩條小澗,共走四裏,經過紫雲山山麓,江流從東北麵流來,從此處流入山峽中,路也順流而去。繞出雲陽山北麓,又走兩裏,為洪山廟。因為風雨交加,便停留在廟中,買了些柴禾燒火烤衣服,一整天都圍著火盆烤火。廟後麵有條大路,沿著它往南可以登到雲陽山最高頂。當時廟下麵江邊停著兒隻船,都是因為江流中石頭太多,堵塞得厲害,不能順流而下,船夫屢屢招呼我,叫我明天搭乘船走,我卻仍不能放棄遊覽雲陽山的念頭。

十五日,晨起,泊舟將放,招餘速下舟;予見四山霧霽,遂飯而決策登山。路由廟後南向而登,三裏,複有高峰北峙,〔道分兩岐:〕一岐從峰南,一岐從峰西南。餘初由東南行,疑為前上羅漢峽中舊道,乃向雲陽仙,非逕造老君岩者,乃複轉從西南道。不一裏,行高峰西峽,顧仆南望峽頂有石梁飛駕,餘瞻眺不及。及西上嶺側,見大江已環其西,大路乃西北下,遂望嶺頭南躋而上。時嶺頭冰葉紛披,雖無徑路,餘意即使路訛錯誤,可得石梁勝,亦不以為恨,及至嶺上遍覓,無有飛駕之石,第見是嶺之脊,東南橫屬高頂,其為登頂之路無疑。遂東南度脊,仰首直上,又一裏,再逾一脊,則下瞰脊南,雲陽仙已在下方矣。蓋是嶺東西橫亙,西為絕頂北盡處,東即屬於前所登雲陽東第二層之嶺也。於是始得路,更南向登頂,其上冰雪層積,身若從玉樹中行。又一裏,連過兩峰,始陟最高頂。是時雖旭日藏輝,而沉霾屏伏,遠近諸峰盡露真形,惟西北遠峰尚存霧痕一抹。乃從峰脊南下,又一裏,複過兩峰,有微路“十”字界峰坳間:南上複登山頂,東由半山直上,西由山半橫下。然脊北之頂雖高,而純土無石;脊南之峰較下,而東麵石崖高穹,峰筍離立。乃與顧仆置行李坳中,從南嶺之東,攀崖隙而踞石筍,下瞰塢中,有茅一龕,意即老君岩之靜室,所雲老主庵者。竊計直墜將及一裏,下而複上,其路既遙,況既踞石崖之頂,仰矚俯瞰,勝亦無殊,不若逾脊從西路下,便則為秦人洞之遊,不便即北去江滸覓舟,順流亦易。乃遂從西路行。山陰冰雪擁塞,茅棘交縈,舉步漸艱。二裏,路絕,四顧皆茅茨為冰凍所膠結,上不能舉首,下無從投足,兼茅中自時有堰宕延誤耽擱,疑為虎穴,而山中濃霧四起,瞰眺莫見,計難再下。乃複望山崩而上,冰滑草擁,隨躋隨墜。念嶺峻草被,可脫虎口,益鼓勇直上。二裏,複得登頂,北望前西下之脊,又隔二峰矣。其處嶺東茅棘盡焚,嶺西茅棘蔽山,皆以嶺頭路痕為限,若有分界者。是時嶺西黑霧彌漫,嶺東日影宣朗,霧欲騰衝而東,風輒驅逐而西,亦若以嶺為界者。又南一裏,再下二峰,嶺忽亂石森列,片片若攢刃交戟,霧西攫其尖,風東搗其膊,人從其中溜足直下,強攀崖踞坐,益覺自豪。念前有路而忽無,既霧而複霧,欲下而轉上,皆山靈未獻此奇,故使浪遊之蹤,迂回其轍耳。既下石峰,坳中又得“十”字路,於是複西向下嶺,俱從濃霧中行矣。始二裏,冰霾而草中有路,又二裏,路微而石樹蒙翳;又二裏,則石懸樹密而路絕,蓋前路之逾嶺而西,皆茶陵人自東而來,燒山為炭,至此輒返。過此,崖窮樹益深,上者不能下,下者不複上。餘念所下既遙,再下三四裏當及山麓,豈能複從前還躋?遂與顧仆掛石投崖,懸藤倒柯樹幹、樹枝,墜空者數層,漸聞水聲遙遙,而終不知去人世遠近。已而霧影忽閃,露出眉峰峽穀,樹色深沉。再一閃影,又見穀口兩重外,有平塢可矚。乃益揆kuí度量叢曆級,若鄧艾之下陰平,墜壑滾崖,技無不殫,然皆赤手,無從裹氈也。既而忽下一懸崖,忽得枯澗,遂得踐石而行。蓋前之攀枝懸墜者藉樹,而兜衣掛履亦樹,得澗而樹梢為開。既而澗複生草,草複翳澗,靡草之下,不辨其孰為石,孰為水,既難著足。或草盡石出,又棘刺勾芒,兜衣掛履如故。如是三裏,下一瀑崖,微見路影在草間,然時隱時現。又一裏,澗從崖間破峽而出,兩崖轟峙,而北尤危峭,始見路從南崖逾嶺出。又一裏,得北來大道,始有村居,詢其處,為窯裏,蓋雲陽之西塢也。其地東北轉洪山廟五裏而遙,南至東嶺十裏而遙,東嶺而南更五裏,即秦人洞矣。時霧影漸開,遂南循山峽行。逾一小嶺,五裏,上棗核嶺,〔嶺俱雲陽西向度而北轉成峽者。〕下一裏,渡澗,〔澗乃南自龍頭嶺下,出上清洞。〕傍西麓溯澗南上半裏,為絡絲潭,深碧無底,兩崖多疊石。又半裏,複度澗,傍東麓登山。是處東為雲陽之南峰,西為大嶺之東嶂。〔大嶺高並雲陽,龍頭嶺其過脊也,其東南盡西嶺,東北抵麻葉洞,西北峙五鳳樓,西南為古爽衝。〕一溪自大嶺之東北來者,乃洪碧山之水;一溪自龍頭嶺北下者,乃大嶺、雲陽過脊處之水。二水合而北出把七鋪名。龍頭嶺水分南北,其南下之水,由東嶺塢合秦人洞水出大羅埠。共二裏,越嶺得平疇,是為東嶺塢。塢內水田平衍連綿鋪開,村居稠密,東為雲陽,西為大嶺,北即龍頭嶺過脊,南為東嶺回環。餘始至以為平地,即下東嶺,而後知猶眾山之上也。循塢東又一裏,宿於新庵。
十五日早晨起來,停泊的船隻即將掛帆航行,招呼我趕快上船;我見四周山上的霧氣已散開,便吃了飯,打定主意登山。路從廟後向南往上走,登三裏,又有座高峰聳立在北麵,道路分成兩條:一條岔向那座高峰的南麵,一條岔向它的西南麵。我先是從東南麵走,疑心它就是前日我上羅漢洞時所經過的山峽中的那條舊道,而實際上它是到雲陽仙的路,不是徑直通到老君岩的,這才又折回來從西南麵那條路走。不到一裏,走到那座高峰的西麵山峽中,顧仆往南望見山峽頂上有一座石橋飛架在兩端,我急忙眺望但未能望見。等往西上到嶺側麵,看見大江已經繞流到嶺西麵,大路卻往西北下去,於是朝嶺頭往南向上攀登。當時嶺頭上葉片似的冰塊紛亂雜遝,雖然沒有路,但我想,即使路走錯了,隻要可以尋到石梁美景,也就不感到遺憾。等到達嶺上四處尋覓,沒有飛架的石頭,隻是見到所在之嶺的嶺脊,往東南橫連著一個高頂,我想,那高頂定是登雲陽山頂的路。於是往東南越過山脊,仰頭直往上爬,又走一裏,再越過一山脊,往下俯瞰山脊南麵,雲陽仙已經在下方了。大概這座山嶺東西橫亙,西麵為雲陽山最高頂端的北麵盡頭處,東麵就是與前麵所登雲陽山東邊第二層山相連接的山嶺。從此處開始才找到路,於是繼續向南朝山頂攀登,山嶺上泳雪層層堆積,身軀若像從玉樹林中穿行。又走一裏,接連翻過兩座山峰,才登到最高頂。這時雖然旭日隱藏著它的光輝,但濃黑的陰霆消散了,遠近各山峰都顯露出真實形態,隻有西北方遠處的一座山峰還被淡淡的霧痕遮掩。於是從峰脊往南下走,又走一裏,再翻過兩座山峰,峰坳間有兩條隱隱約約的小路,呈“十”字狀交叉:往南上又是登山頂的路,東邊的從半山中直往上延伸,西邊的從半山腰斜伸下去。然而,峰脊北麵的山頂雖然高,卻純是土,沒有石頭;峰脊南麵的山峰較低一些,而它的東麵卻是石崖高高隆起,石峰石筍相對聳立。於是和顧仆將行李放在峰坳中,從峰坳南邊山嶺的東麵,攀著崖壁間的縫隙而上,坐在石筍間,向下俯瞰山塢中,有一間茅屋,心想它就是老君岩的靜室、所說的老主庵。我私下想,直下到茅屋處有將近一裏的距離,下去後又上來,路程既遙遠,況且又已經坐在石崖的頂上仰視俯瞰過,四周的景物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所以不如越過山脊從西邊的路下山,方便就去遊覽秦人洞,不方便就往北到江邊去找船順流而下,也很容易。於是便從西邊的路走。山北麵冰雪奎塞,茅草荊棘交錯纏繞,舉步漸漸艱難。兩裏後路斷絕了,四顧都是茅草羨黎,被冰淩粘結著,上不能伸頭,下無從投足,加之茅草叢中本來就不時有一些倒臥的石頭,我懷疑這地方是虎穴,而山中又濃霧四起,俯瞰眺望一無所見,心裏計議著難以再往下走。於是又朝著山頂往上爬,因為冰滑、叢草奎塞,所以一邊往上登一邊向下跌落。想著峰嶺峻峭深草遮覆,可以脫離虎口,就更加鼓足勇氣直往上爬。兩裏,重新登上山頂,往北回望前麵從西邊向下所走的那山脊,又隔著兩座山峰了。那地方山嶺的東麵茅草荊棘全都被火燒光,山嶺的西麵卻是茅草荊棘遮蔽著山野,並且都是以嶺頭上的路痕為界限,像是有條分界似的。這時嶺西麵黑霧彌漫,嶺東麵日影明朗,霧氣想要翻騰衝滾到東麵,風立刻將其驅逐向西麵,也好像是以嶺頭為分界似的。又往南一裏,再走下兩座山峰,忽然見到峰嶺上亂石林立,一片片如像刀刃合聚、戈戟交集,西麵石叢的尖尖上霧氣拂掠,東麵石叢中烈風勁吹,人從石叢中溜足直下,又堅決攀上石崖坐在上麵,更加覺得自豪。回想起前時下山先有路而忽然路斷絕,霧散後又陰霆滿天,想下山卻又被迫轉回山上的情景,都是因為山中神靈還沒有呈獻出這一奇景,所以故意使我放慢腳步,遷回曲折地繞圈子。下了石片林立的峰嶺,到山坳中又見到呈“十”字狀交叉的路,從“十”字路口往西下嶺,便都是在濃霧中穿行了。開頭的兩裏,到處是冰淩陰霆,但草叢中有路;又走兩裏,路變得隱微而且石頭樹草遮掩了路徑和視線;再走兩裏,卻是石頭懸立樹木茂密,道路斷絕。大概前麵所經過的西路,都是茶陵人從東麵過來,到山中砍柴禾燒炭走出來的,到了此處就往回走。過了此處,崖石彎隆樹木更深,從上麵不能下,從下麵同樣不能上。我想,往下走的路程已經有好遠,再往下走三四裏就應當到達山麓了,豈能又像前麵那次一樣往回登?於是與顧仆或吊在石頭上或縱身躍向崖壁間,或懸在藤條上或倒鉤著樹枝,從虛空的崖石間墜落了幾層,漸漸聽到水聲從遙遠處傳來,然而終究不知道離人世是遠還是近!旋即霧影忽然閃開,露出層層山峰和峽穀,樹色濃暗。霧影再一閃,又見峽穀口上的兩重山崖外,有一個平坦的山塢可以看得見。於是更是揣度著草叢的深淺踩踏著石瞪往下走,若像當年鄧艾的軍隊下陰平間道一樣,遇著溝穀往下墜,遇著崖壁朝下滾,什麼技法都用盡了,然而我們都是赤裸著手,無從讓手上裹上套子而身上披上氈子。不久,忽然下了一座懸崖,見到一條幹涸的山澗,於是得以踏著石頭向前走。前麵攀著枝條懸空下墜借助於樹,而刺穿衣服鉤掛住鞋子的也是樹,到了山澗中樹木才稍微稀疏些,隨即山澗中又生長了些草,草又遮蔽了澗底,倒伏的草叢下邊,不能分辨哪是石頭哪是水,很難下足。即或草沒有了石頭露出來,而棘刺勾芒,又像前麵下山時一樣戳衣掛鞋。如此這般走了三裏,下了一座有瀑布懸掛的山崖,隱約見到路影在草叢間,然而時隱時現。又走一裏,澗流從兩邊山崖間破峽而出,兩邊的山崖高高地對峙著,北邊的尤其高峻陡峭,這才見到路從南邊山崖間越過嶺而出去。又走一裏,見到從北麵來的大路,這才開始有村莊,一打聽,這地方為窯裏,大略是雲陽山西麵的一個山塢。從窯裏折往東北到洪山廟有五裏多,往南到東嶺有十裏多,東嶺往南再走五裏,就是秦人洞了。當時迷霧漸漸散開,於是往南順著山峽行、越過一座小山嶺,走五裏,登上棗核嶺,這兩嶺都是雲陽山向西延伸而後轉往北形成山峽的山嶺。朝下走一裏,渡過一條澗流,那澗流從南麵的龍頭嶺下流來,流出上清洞。依傍著嶺西麓溯澗往南上行半裏,為絡絲潭,此潭深碧無底,兩旁的山崖間堆疊著許多石頭。又走半裏,仍渡過澗流,依傍著嶺東麓往山上登。此處東麵為雲陽山的南麵山峰,西麵是大嶺東麵的一座高峻的山峰。大嶺與雲陽山一樣高,龍頭嶺在大嶺的山脊上,它東南麵到西嶺結束,東北麵抵麻葉洞,西北麵聳立著五鳳樓峰,西南麵為古爽衝。從大嶺的東北麵流來的一條溪水,發源於洪碧山;從龍頭嶺往北朝下流的一條溪水,發源於大嶺、雲陽山山脊,兩條溪水彙合而往北流出把七。〔鋪的名稱。〕龍頭嶺的水分流往南北兩麵,從嶺南麵流下去的水,經東嶺塢彙合秦人洞來的水流出大羅埠。共走兩裏,越過山嶺到一片平坦的田野,這是東嶺塢。山塢內水田平展,村落稠密,山塢的東麵為雲陽山,西麵為大嶺,北麵就是龍頭嶺的山脊,南麵是東嶺曲折環繞。我剛到時以為這個山塢已經是低平的地方,待走下東嶺,而後知道這山塢仍處在眾山之上。順山塢東麵又走一裏,投宿在新庵。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