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臨安府顏洞凡三,為典史顏姓者所開,名最著。餘一至滇省,每飯未嚐忘钜鹿也。遂由省中南過通海縣,遊縣南之秀山。上一裏半,為灝穹宮。宮前巨山茶二株,曰紅雲殿。宮建自萬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樹遂冠南土。又南抵臨安府。城南臨瀘江;此江西自石屏州異龍湖來,東北穿出顏洞;而合郡眾水,亦以此洞為泄水穴也。於是覓一導遊者於城東接待寺。
臨安府顏洞共三個洞,是姓顏的典史所開辟的,最為著名。我一到雲南省,時刻不曾忘遊顏洞的事。於是從省城昆明往南,經過通海縣,遊覽位於縣南的秀山。上山一裏半,是顴彎宮。宮前有二棵巨大的山茶,名紅雲殿。顴彎宮建於萬曆(1573-1619)初年,距離現在才六十年,但山茶樹就已經是滇南第一了。又往南抵達臨安府。府城南部臨近滬江;滬江從西邊的石屏州異龍湖流來,往東北穿出顏洞;全臨安府的眾多河流,也是以顏洞為泄水孔道。於是在城東接待寺找了一名導遊。

顏洞大道,當循城而南,渡瀘江橋;導者從寺前隔江東北小路行,遂不得渡瀘江,東觀三溪會合處。由寺北循塘岸東行,塘東皆紅蓮覆池,密不見水。東北十五裏,渡賽公橋。水自西北來,東南入瀘。又五裏,上山,為金雞哨。哨南瀘江會諸水,由此東入峽。峽甚逼,水傾其中,東抵洞口尚裏餘。望洞頂石崖雙劈,如門對峙,洞正透其下,重岡回夾之,不可得見。求土人導入,皆曰:“水漲流急,此非遊時。若兩月前水涸,可不橋而入;今即有橋,亦不能進,況無橋耶!”橋非一處,每洞中水深處,輒架木以渡。往例按君來遊,架橋費且百金,他費亦百金。
去顏洞的大路,應當順著府城向南走,過滬江橋;導遊從寺前與大路隔江的小路往東北行,就沒能過滬江,往東觀看三股溪流會合的地方。從接待寺北沿著池塘岸邊往東行,池塘東部全是紅蓮覆蓋,密密叢叢而看不見水。往東北走了十五裏,過賽公橋。橋下的水從西北流來,往東南注入滬江。又走五裏,上山,是金雞哨。哨南滬江與各股水流彙合,從這裏往東流入峽穀。峽穀十分狹窄,江水傾瀉其中,往東流到洞口還有一裏左右。遠遠看去,洞頂兩邊如刀劈開的石崖,像門一樣地對峙著,洞直直從門下穿過,被重重的山岡包圍挾持,無法看見。請求當地人引導我進去,都說:“水位漲,水流急,現在不是遊洞的季節。如果在兩個月前的枯水季節,可以不架橋就進洞了;現在即使有橋,也不能進去,更何況沒有橋呢!”洞裏的橋不隻一座,洞中每一處水深的地方,都架有木橋。從前慣例,按察使來遊顏洞,架橋要花費將近百兩銀子,其它費用也要花費百兩銀子。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變,托言洞東即阿迷境,叛人嚐出沒此,遂絕官長遊洞者。餘必欲一至洞門,土人曰:“須渡江南岸,隨峽入,所謂瀘江橋大道也。”始悔為導者誤,乃舍水洞,覓南明、萬象二陸洞。從哨東下坡,複上山登頂。東瞰峽江環峽東入,洞門即在東峽下。
當地人因此苦不堪言,便乘普名勝叛亂的機會,借口顏洞東邊的出口是阿迷州境,叛軍曾經從這一帶出沒,於是來遊洞的官員才絕跡了。我決心一定要去到洞口,當地人說:“必須渡過滬江,到江南岸,順著峽穀進去,就是走所說的滬江橋大路。”我才後悔被導遊耽誤了,於是離開水洞,去尋找南明、萬象兩個陸洞。從金雞哨往東下坡,又登上山頂。往東俯瞰,峽穀中的江水繞著峽穀往東流進洞,洞口就在東邊的峽穀下麵。

餘所登山處,正與其上雙崖平對,門猶為曲掩,但見峭崖西向,湧水東傾,搗穴吞流之勢,已無隱形矣。東北三裏,逾嶺脊下山。二裏,則極東石壁回聳,如環半城,下開洞門北向。餘望之有異,從之直下,一裏,抵峽中。一又一裏半,抵東壁下。稍南上,洞門廓然,上大書“雲津洞”,蓋水洞中門也。遊顏洞以雲津為奇:從前門架橋入,出後門,約四五裏,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門延景,其上又絕壁回環,故自奇絕。餘不能入其前洞,而得之重崿絕巚間,且但知萬象、南明,不複知有雲津也,誠出餘意外。遂瞰洞而下。洞底水從西南穴中來,盤門內而東,複入東南穴去。餘下臨水湄,徑之,水闊三丈,洞高五六丈,而東西當門透明處,徑可二十丈。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橋莫能行。出水西穴,漸暗不可遠窺;東為水入穴處,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繽紛窈窕。複上出洞外,上眺東南北三麵,但環壁無可上。仍西出舊道,北上山。東一裏,逾嶺,已陟東壁回環上。
我所登上的山頂,正好與洞頂兩邊的石崖平行相對,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穀遮掩,隻看見陡峭的石崖向西,洶湧的江水向東傾瀉,水搗洞穴、洞吞江流的氣勢,已經暴露無遺了。往東北走三裏,越過嶺脊下山。二裏,則最東麵的石壁旋轉著聳起,如同半圓形的城牆,下麵敞開著的洞門朝北。我看其地勢不同尋常,從嶺上直下,一裏,抵達峽穀中,又走一裏半,來到東麵的石壁下。稍稍往南上去,便是十分開闊的洞口,洞門上寫著“雲津洞”三個大字,原來是水洞的中門。遊顏洞以遊雲津洞為奇特:從前門架橋進洞,從後門出洞,大約四五裏深,在黑暗中緊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辟有中門,引進日光,洞上麵又有絕壁旋繞,所以自然是奇妙絕頂。我沒能從前門進入水洞,卻得以從重愕絕嗽之間的中門進去,而且原來隻知道有萬象洞、南明洞,不知道還有雲津洞,遊雲津洞的確出乎我意料之外。於是俯視著洞而下。洞底的水從西南的洞穴流來,在洞門內盤繞著向東流,又從東南的洞穴流去。我下到水邊,估量洞的大小,水麵有三丈寬,洞有五六丈高,而位於東西之間正當門的透明處,洞的直徑大約二十丈。但水從洞中流出流進,一直逼近朝外的洞壁,所以沒有橋就不能行走。西邊的出水洞,逐漸地暗下去而不能看得很遠;東邊水流進洞穴之處,旁邊漸漸拓開,隔著水眺望,其中鍾乳石柱直立,繽紛窈窕。又往上走出洞外,眺望洞口上的東南北三麵,都是崖壁環繞無法上去。仍然往西從原路出來,往北上山。

嶺埠中東向一裏,其地南北各起層峰,石崖時突,萬象洞即在北崖上,乃導者妄謂在南崖下。直下者一裏,抵南崖。一洞東向,高四丈,水從中湧出,兩崖角起,前對為峽,水出洞破峽,勢極雄壯,蓋水洞後門也。
往東走一裏,越嶺,繼而登上了東邊的崖壁,回環上嶺,從塢中往東走一裏。這裏南麵、北麵分別聳起層層山峰,石崖不時地突起,萬象洞就在北麵石崖上,而導遊卻亂說在南麵崖下。直下一裏,抵達南崖。一個石洞朝東,有四丈高,水從洞中湧出,兩邊的石崖像兩隻角一樣聳立,在洞前對峙為峽穀,水一出洞就破峽而去,氣勢極其雄壯,原來是水洞的後門。

又東二裏,抵老鼠村,執途人問之,萬象洞在西北嶺上,即前所從下山處,洞甚深,曆降而下,底與水洞通。餘欲更至洞門,晚色已合,去宿館尚十裏。念此三洞,慕之數十年,趨走萬裏,乃至而叛彝阻之,陽侯隔之,太陽促之,導人又誤之,生平遊屐,斯為最厄阻礙矣!
又往東走二裏,到老鼠村,拉住路人詢問,萬象洞在西北嶺上,是先前所下山的地方,洞很深,順著從高往低而下,洞底和水洞相通。我還想去到洞口,但天色已是傍晚,距離住宿的旅館還有十裏路。想顏洞這三個洞,思念了數十年,奔走萬裏路終於來到,卻受彝人叛亂阻礙,大水隔絕,太陽催促,再加上導遊誤導,生平所經曆的遊覽,這次是最多災多難的啊!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