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初三日飯勾漏,即東北行。由營房轉山之東南角,過透石東出之泉,徑草坡而行。五裏,越一坡,有塘衍水環浸山穀。渡橋,又二裏,堰塘愈大,石峰至此東盡,其北有尖峰兀立若獨秀焉。山北隙中露大容,蜿蜒若列屏。又東十裏,有水自西北容山來,東南入繡江,為容、鬱分界,名洛桑渡。其水頗急,以藤跨水橫係兩涯之上,而係舟於藤,令渡者緣藤引舟,不用篙楫。桃葉渡江,不若藤枝更妙矣。又東五裏為西山墟,有公館,客之所庭也。東南由嶺上行,已下渡小橋,共五裏矣。又東出山十裏,有荒鋪,有板橋。又東五裏為清景新橋,則大容東峰,巍然北臨〔若負扆yǐ屏風〕。又東五裏,入容縣西外門。又一裏,入城西門,經縣治前,即南轉出城南門。門外江水自西而東,即繡江。自高州北經北流,又東合洛桑、渭龍二水,繞城南而東北,由藤縣入大江者也。〔渭龍源出天塘山,北向石寨村,始入繡江。〕渡江而南,炊於肆。又南二裏,逾岡阪,誤入東麓。二裏,仍轉西向,又二裏而得大道。西南行,又五裏,宿於古樓村。一村皆李姓。
初三日在勾漏庵吃飯後,立即往東北行。由營房轉過山的東南角,走過滲過岩石向東流出的泉水,經滿是荒草的山坡向前行。五裏,越過一道坡,有個浩渺的水塘環繞浸泡著山穀。走過橋,又行二裏,堤壩攔住的水塘更大,石峰到此向東到了盡頭,水塘北麵有座尖峰直立如獨秀峰一樣。山北的空隙中露出大容山,蜿蜿蜒蜒似屏風排列。又向東十裏,有水流從西北的大容山流來,往東南注入繡江,是容縣、鬱林州的分界,名叫洛桑渡。那水流十分湍急,有藤條橫拉在水流兩岸,再把船係在藤條上,渡水的人乘在船上手拉藤條,不用竹嵩和船槳。用如桃葉的船渡江,不如用藤條拉更妙的了。又往東走五裏是西山墟,有客館,是旅客停住的處所。往東南由嶺上行,不久下嶺越過小橋,共有五裏了。又向東出山走十裏,有個荒鋪,有處板橋。又向東五裏是清景新橋,就見大容山的東峰,在北邊巍然下臨好像屏風矗立。又往東五裏,走入容縣的西外門。又一裏,進入縣城西門,經過縣衙前,立即向南轉出了縣城南門。門外江水自西流向東,就是繡江。是從高州府往北流經北流縣,又向東彙合洛桑水、渭龍河兩條河流,繞過城南流往東北,由藤縣注入大江的河流。渭龍河源出於天塘山,向北流經石寨村,這才流入繡江。渡江往南走,在店鋪中吃了飯。又向南二裏,越過山岡上的山坡,誤走入東麓。二裏,仍轉向西,又走二裏才遇上大道。向西南行,又是五裏,住在古樓村。一村都姓李。

初四日飯於古樓村。仍西南隨大路盤都嶠而過。先是,餘按《誌》言:“都嶠在城南二十裏。”自城問之,皆曰:“南山去城七八裏。”故餘喜其近,出南門渡江,即望山而趨,而不意其誤也。蓋都嶠即南山,其北俱削崖懸亙,無級可階,必繞出其南,始可北向而登。其曰七八裏,乃北麵抵山之數,而二十裏者,並從南陟山而言也。共五裏,過石寨村。又一裏,抵石嘴鋪。〔輔東南八裏有黃土岩,不及登。〕東渡一橋,始從岐北向上山。登山東轉,遂由山峽北向五裏,抵南山寺,古所稱靈景寺也。大岩倚東崖,其門西向,中無覆架,而外有高垣,設蓮座於中,明敞平豁,雖雲“寺”,實岩也。蓋都嶠之形,其峰北穹高頂,南分兩腋,如垂臂直下,下兜成塢,而清塘一方當其中焉。兩腋石崖,皆重疊回亙,上飛下嵌,若張吻裂唇。一岩甫斷,複開一岩,層穴之巔,複環層穴,外有多門,中無旁竇,求如白石下岩所雲“潛通勾漏”者,無可托矣,總而披之,靈景為東腋之首,岩最高而大,〔高三丈五尺,深五丈,橫闊十餘丈,兩端稍低,中彎如半月。〕其北有三岩,皆西向而差小,亦有環堵為門者,皆讀書者所托,而今無人焉。三清當分腋之兜,岩最正而潔,〔高深橫闊同靈景。〕其東有二室,皆南向,亦有環堵倚之,與西向三岩易隅而齊列。其西有飛崖,則南轉東向,為西腋之戶。高穹虛敞,第內不甚深,然迤邐而南,與靈景分門對峙,若兩廡wǔ廊屋焉。此下層也。三清之上,又列重門為中層,〔無緣陟道。〕其上又啟一岩為上層,是名寶蓋。〔高十五尺,深二丈,闊五六丈,後倚峰頂,地愈高上,獨當中幹,平臨兩腋巔。再上,即中盤頂。〕蓋是岩不以靈巧見奇,而以回疊取勝,故舍其北峭,就其南嵔山高低盤曲的樣子,信列仙望衡對宇之區矣。〔上午,先抵靈景,門外竹光旁映,岩中霞幄高張。心樂其幽曠。〕時日已中,靈景僧留飯,見佛座下唐碑一通、宋幢一柱刻著佛號或經咒的石柱,刻鐫甚古,就僧覓紙,僧僅以黃色者應。遂磨墨沛於石,取拓月拓碑的工具於抽,以鍾敲為錘,以裹足為氈,洗碑而敲拓之。各完兩通,而日色已暮。問三清觀,道者他出,空寂無人,竟止岩中。
初四日在古樓村吃了飯。仍向西南順大道繞著都嬌山走過。這以前,我據誌書所說:“都嬌山在城南二十裏處。”在城中問路,都說:“南山離城七八裏。”故而我因它近而高興,出南門渡江後,立即望著山趕去,卻想不到錯了。原來都嬌山就是南山,山北麵全是陡削的山崖懸亙著,無石階可登,必得繞到山南,才可向北上登。他們說七八裏,是指從北麵走到山的裏數,而說二十裏的,是連同從南麵登山而言的。共走五裏,經過石寨村。又行一裏,抵達石嘴鋪。鋪東南八裏處有個黃土岩,來不及登。向東越過一橋,開始從岔道向北上山。登山後往東轉,便經山峽向北走五裏,到達南山寺,就是古時候所稱的靈景寺了。大岩洞背靠東麵的山崖,洞口向西,洞中沒有下覆的屋頂和屋架,可外邊有高牆,中央設了蓮座,明亮寬敞,平整開闊,雖說是“寺”,實際是岩洞。大致上都嬌山的山勢,主峰在北麵高高隆起頂住天空,南邊分出兩座側峰,如下垂的手臂筆直下插,下方翻卷成山塢,而一池清塘正當兩峰之中。兩側的石崖,全都重重疊疊回繞綿亙,上邊飛空下麵深嵌,好像張裂開的嘴唇。一個岩洞剛斷,重又裂開一洞,層層洞穴的頂端,又環繞著層層洞穴,外邊有多處洞口,裏麵無旁洞,尋找如白石山下洞所謂的“潛通勾漏山”的地方,無處可依托了。總括起來分析它,靈景寺是東側的第一個岩洞,洞最高最大,高三丈五尺,深五丈,橫處寬十多丈,兩頭稍低,中間隆起如半個月亮。它北麵有三個岩洞,都是向西而略小,也有牆環繞著作為門戶,都是讀書人寄身之處,可今天無人在裏邊。三清岩正當兩座側峰分開向上翻卷之處,洞最正而且整潔,高處深處橫處寬處與靈景寺相同。它東邊有兩個石室,都向南,也有環繞的牆緊靠它們,與向西的三個岩洞換了方位卻平齊地排列著。那西邊有飛空的山崖,便由南轉向東,是西麵側峰的門戶。高大彎隆,空曠寬敞,隻是洞內不怎麼深,然而向南通巡延伸,與靈景寺分為兩個洞口對峙,好似兩側的廂房。這是下層。三清岩之上,又排列著重重洞口是中層,無向上攀登的路。它上邊又開啟一個岩洞是上層,此洞名叫寶蓋岩。高十五尺,深二丈,寬五六丈,後麵背靠峰頂,地勢愈加高高在上,獨自正當中峰主幹之上,水平地麵臨兩座側峰峰頂。再上去,就是中盤頂。原來這裏的岩洞不以靈巧見奇,而是以環繞重疊取勝,所以放棄它陡峭的北麵,趕去它高低盤曲的南麵,實在是眾仙樓閣相望殿宇相對的地方呀!上午,最先到達靈景寺,門外竹林陽光在旁映襯著,岩洞中高掛著雲霞般的篩幌,心裏喜愛它的幽靜空曠。此時太陽己到正中,靈景寺僧人挽留吃飯。見佛座下有一塊唐碑,一柱宋代的經幢,鑿刻得十分古樸,找僧人要紙,僧人僅拿出黃紙應付。於是在石上磨墨汁,撕衣袖為拓肉,用鍾錘作為錘子,拿裹腳布當做毛氈,刷了碑就敲打著拓碑。各拓完兩通,而天色已晚。訪問三清觀,道士出門到別的地方去了,空蕩蕩寂靜無人,最終停宿在岩洞中。

初五日早飯於靈景。由岩右北行,曆西向三岩,又盤磴而上,入南向二岩,共裏許,然後抵三清岩。岩空境寂,〔樹拂空明,〕甚堪憩足。又西曆東向虛岩,乃仍從來路一裏,返三岩之間,取道之上,下視中岩嵌入足底,而下岩三清,樹杪衍翠鋪雲,若浮空而載之者。由岩左循崖躋石,其上層石回亙,如盤髻上突,而俱不中空,邑峭削無容足之級,而崖端子石嵌突,與白石之頂同一升法。約一裏,遂淩峰頂。其間橫突之崖,旁插之峰,與夫環澗之田,傍溪之室,遐覽近觀,俱無非異境。〔乃知是山東西駢列,惟三峰最高,皆北聳南俯,此其最西者也。回睇最東,層疊更多,但不及此峻耳。北又橫突一峰,為此峰北護,即縣南望之趨者。其北麵峭削特甚,西則旁插一峰,頗尖銳,為此峰附。西北兩附間,下開一門,內環為峽,乃北護山與西高峰夾而成者。峰中又突嶂中盤,為當門屏。由屏東進峽南轉,則東西二高峰交夾隙也,回合甚深曲。〕久之,乃從舊道下,三裏,村。東望峽門深窈,冀一入探,而從夫阻梗不前;眺峽右有岩岈然,強其姑往探,此夫倔強如故。有土人見而問之,餘以情告。土人曰:“此岩甚淺,不足入其內。山半有竹簡岩,山北之岩,惟此可入而遊也。”夫乃俯首從命。遂東向峽門入,過峽北,岩果淺,而中北不堪置足。一裏,西抵一高峰東麓,見危崖獨展,內環成峽。〔抵當門屏下,其南麵裂垂罅,削為三崖;西則下屬北護峰,與之並起;東麵危崖獨展,與西高峰麓相對成峽。〕峽南堰水成塘,〔環彙南罅三崖下,西附小峰,即椎立於南。〕塘上一家結茅而居,環戶以竹,甚有幽致。由此渡峽,轉上西峰北麓。又一裏,越嶺稍下,其處又成峽焉。細流南向。〔直墜椎立小峰腋。〕餘乃溯流北入,澗壁陰森,藤竹交蔭,澗石磊落,菖蒲茸之,嵌水踐綠,足之所履,知菖蒲不知其為石也。緣澗東上,複東南躋嶺,共一裏,有飛石二丈當道,緣梯而上,則竹簡岩在其左夾。兩岩並列,門俱西北向,雖不甚深,高爽殊甚,南有飛泉外墜,北則燥潔中虛,有僧新結廬其間,故其道開辟。〔岩下崖直達澗底。計岩後即西高峰絕頂,當與三清岩胸背值,若由此置磴,可先登峰頂,次第下諸岩也。〕既而下二裏,仍至環塘結茅處,〔探南麵裂罅。罅相距五尺,兩罅並起,界崖為三,但危懸絕峭。〕見東麓有徑北倚危崖,款茅而問罅並起,界崖為三,俱危懸絕峭。〕見東麓有徑北倚危崖,款茅而問之,其人方牧,指曰:“此石背村路也。”先是,偕從夫循危崖北行,夾徑藤樹密蔭,深綠空濛,徑東澗聲唧唧,如寒蛩私語;徑西飛崖千尺,轟影流空,隔絕天地。若不有此行,隻謂都嶠南魁北峭,一覽可盡,而誰覺其幽悄至此哉!時已下午,從夫頓捐除去倔強之色,並忘跋履之勞。二裏,危崖北窮,與塢西轉,〔即當門屏北麓也,較南麓三裂崖稍遜其峻,亦環亙成塢焉。〕路乃東向,截塢登嶺。〔嶺乃西高東北支,北走屬北護峰者。〕逾嶺,其塢自北而南。〔複開南北塢。塢東乃中高盤亙,上亦有岩懸綴。下與西高夾為此塢,北更有重崖間之,南則灣環以出,不知所極。既而南)見兩三家倚西峰北麓而居,亟趨而問之,即石背村也。餘既得石背,因憶寶蓋道者所雲:“山北有岩與之相近。”更詳詢其所在。村人曰:“此處東有婆婆岩,岩高路絕,可望而不可到;西有新岩,其岩新辟,有徑可別下石寨。”乃引餘從屋右小徑,指而望之,即竹簡岩也。蓋北山之洞即為竹簡。此中岩名、村界,詢之則彼此多錯,陟之則脈絡遞現,山靈與杖屨輻輳聚集,其無幽不抉如此!時日已下迫,問抵縣城尚二十裏,亟逾嶺,循危崖而行。三裏,未至石寨,見有路北去,遂隨之。盤一嶺,路漸微,問之樵者,曰:“誤矣!”指從蒼莽中橫去,曰“從此西南,可得大道。”從之,路益荒棘。久之,得微徑向西南,約共誤三四裏,仍出石寨傍南來大道,日已逼虞淵矣。始北轉向大道行,五裏,過古樓村西,已昏黑。念前所投宿處,酬錢不受,難再入,入他家又昏暮不便,從暗中曆大道北向而馳。四裏,越一隘,又二裏,轉一岣,複下一坡,渡一澗,共二裏而抵繡江,則街鼓擊鼓報時既動,宿肆俱寂。乃叩南涯之肆,入炊而宿焉。即昨來炊飯家,故聞聲而即啟也。
初五日在靈景寺吃早飯。由洞右往北行,經過向西的三個岩洞,又繞著石瞪上走,進人向南的兩個岩洞,共走一裏左右,然後抵達三清岩。岩洞空曠地方寂靜,樹枝在明亮的空中拂動,真值得歇歇腳。又往西經過向東的虛岩,於是仍沿來時的路走一裏,返回到三個岩洞之間,選擇向北的路走。又走一裏多,沿山崖邊登上山頂,便到了玉帝殿,就是寶蓋岩了。原來已爬到重重山崖之上,往下俯視,中層岩洞嵌入腳底,而下層的三清岩,樹梢如散開的翠玉平鋪的雲彩,好像浮在空中載著它的樣子。由洞左沿山崖登上石崖,那上層的石崖回繞橫亙,如盤繞的發髻上突,但中間都不空,雖陡削無容足之處,可石崖之間嵌入的石子突出來,用與在白石山山頂的同一種方法上登。約有一裏,終於登上峰頂。山間橫突的山崖,旁插的峰巒,與那些環繞著山澗的水田,依傍著溪流的房屋,遠覽近觀,全都無處不是奇異之境。這才知道這裏的山東西並列,唯有三座山峰最高,都是北麵高聳南麵低俯,此峰是最西邊的山峰。回頭側視最東麵,山峰更是層層疊疊,不過趕不上此處險峻罷了。北麵又橫著突起一峰,如此峰在北方的衛兵,就是從縣城向南望著它趕來的山峰。它的北麵特別峻峭陡削,西邊卻在旁插出一峰,十分尖銳,是此峰附屬之峰。西北兩座附屬的山峰之間,下邊張開一道門,裏麵環繞成峽穀,是北麵衛兵樣的山與西麵的高峰相夾形成的。峽中又突起一座直立的山峰盤踞在中央,如擋在門前的屏風。由屏風東側進峽後往南轉,就是東西兩座高峰相交的夾縫了,彎彎地合攏十分幽深曲折。很久,就從原路下山,三裏,來到靈景岩取了行李。又走五裏,向南下到山麓,向西越過一座橋,在石嘴鋪吃了飯。轉向北行一裏,路過石寨村。往東望去峽口深遠,希望進去探一探,但隨行的腳夫從中作梗不肯前走;眺望峽右有個岩洞十分深邃,強逼他姑且前去探一探,這個腳夫倔強如故。有個當地人見了便詢間緣故,我把情況告訴他。當地人說:“此洞很淺,不值得進去。這裏麵山腰有個竹簡岩,山北麵的岩洞隻有此洞可以進去遊一遊。”腳夫這才俯首聽命。於是向東走入峽口,走過山峽北麵,洞果然淺,而且洞中北麵不能落腳。一裏,向西抵達一座高峰的東麓,見高險的山崖獨自展開,裏麵環繞成峽。當門的屏風下,它的南麵裂開垂直的縫隙,削為三道懸崖;西麵下邊卻連著北麵衛兵樣的山峰,與它並排聳起;東麵高險的山崖獨自展開,與西麵高峰的山麓相對形成峽穀。峽穀南段築堤積水成為水塘,環繞著積在南麵裂縫的三道懸崖下,西麵附屬的小峰,就是像錐子一樣立在南邊。水塘上有一戶人家建了茅屋住在這裏,用竹叢環繞著屋門,十分幽靜雅致。由此渡過峽穀,轉上西峰的北麓。又走一裏,越過嶺稍稍下走,此處又形成峽穀了。細細的水流向南流去,一直墜到像錐子樣豎立的小峰側旁。我於是溯流往北深入,山澗的石壁陰森森的,藤條翠竹交織成蔭,澗石眾多雜遝,營蒲毛茸茸的,嵌入水中踩著綠草,腳所踩之處,隻知有營蒲不知它是岩石了。沿山澗往東上走,再向東南登嶺,共行一裏,有塊二丈高的飛石擋住道路,沿石梯往上走,就見竹簡岩在飛石左側的夾縫中。兩個岩洞並列,洞口都是朝向西北,雖不十分深,特別高敞明亮,南麵有飛泉墜到洞外,北麵則幹燥整潔中間空闊,有僧人在洞中新建了房屋,所以這裏的路開闊。洞下山崖直達澗底。估計洞後就是西麵高峰的絕頂,應當與三清岩腹背相對,如果由這裏設置了石瞪,可首先登上峰頂,依次下到各個岩洞了。隨後下行二裏,仍來到水塘環繞建有茅屋之處,去探測南麵的裂縫。裂縫相距五尺,兩條裂縫並排升起,把山崖分隔成三段,全是高險懸絕的峭壁。望見東麓有條小徑緊靠北麵的危崖,敲茅屋的門問路,那人正在放牧,指點說:“這是去石背村的路。”這之前,偕同隨行的腳夫沿危崖往北行,小徑兩旁滿是藤枝樹叢,樹蔭濃密,一片深綠空壕嚎的,小徑東側的山澗水聲哪卿,如深秋的蟋蟀在竊竊私語;小徑西麵飛崖千尺,崩裂的山影流下天空,隔絕天地。如果沒有此行,隻認為都嬌山南麵高大北麵陡峭,可一眼覽盡,而誰又會察覺到它幽深寂靜如此呢!此時已是下午,隨行的腳夫頓時消除了倔強的神色,並忘了跋涉的疲勞。行二裏,危崖在北麵到了頭,隨山塢向西轉,就是擋住門屏風的北麓了,與南麓三道裂開的懸崖相比它陡峻的程度稍遜色一些,也環繞綿亙成山塢。路於是向東走,橫越山塢登嶺。此嶺是西麵高峰往東北延伸的支脈,向北延伸連接到北麵衛兵樣的山峰。越過嶺,那裏的山塢自北延向南。山塢東麵是中央的高峰盤踞橫亙著,上邊也有岩洞懸掛著,下麵與西麵的高峰夾成此塢,北邊另有重重山崖隔斷了山塢,南麵則彎彎轉轉地出去,不知它的盡頭。隨即見南麵有兩三家人背靠西峰的北麓居住,急忙趕過去問路,就是石背村了。我找到石背村後,因而想起寶蓋岩道士說的話:“山北有洞與它相接近。”再詳細詢問岩洞所在之處。村裏人說:“此處東邊有個婆婆岩,洞高路斷,可望而不可及;西麵有個新的岩洞,那個洞新近開辟,有小徑可另外下到石寨村。”於是領我從屋右的小徑走,指著望過去,就是竹簡岩了。原來北山的洞就是竹簡岩。問起這一帶的岩洞名、村莊的地界,彼此大多錯亂,走到那裏卻脈絡依次顯現出來,山間的靈氣與手杖鞋底聚在一起,那沒有什麼幽深之處不被如此挖掘出來!此時落日已下垂,問知走到縣城還有二十裏,連忙越過山嶺,沿危崖而行。三裏,未到石寨村,見有路向北去,便順著它走。繞過一嶺,路漸漸變小,向樵夫問路,說:“錯了!”指點從蒼茫的原野中橫過去,說:“從此往西南走,可走上大道。”按他的話走,路越加荒蕪滿是荊棘。很久之後,看到小徑通向西南,約一共錯走了三四裏路,仍出來到石寨村傍南來的大道上,落日已逼近西山了。這才轉向北沿大道行,五裏,走過古樓村西頭,天已昏黑。考慮先前投宿之處,酬謝他錢不接受,難以再進去,進別的人家又昏黑不便,從黑暗中經大道向北疾行。四裏,越過一個隘口,又走二裏,轉過一座山,又下了一道坡,渡過一條山澗,共二裏後抵達繡江,就聽街上更鼓已敲響,住宿的旅店全都沉寂了。隻好敲開了南岸的旅店門,進去煮飯吃了便睡下。這就是昨天來時燒飯的那一家,所以他們聽見聲音就立刻開門了。

初六日早,北渡江入南門,出西門,飯於肆,即從外垣牆內北向行。經演武場,有大塘瀦水甚富,堤行其間。堤北出古城門,此古州北城遺址也。有碑言:“天順間鄭果、嘉靖間吳顯宗二寇為亂,皆因改州為縣,城失其險。故崇禎初複門舊基為外護”雲。餘疑改州為縣,因人散城縮,非改縣而後失險也。出〔容縣北〕門即西行,已而北轉,循大容東麓十裏,有水自西北來,〔東入繡。〕乃連渡其右,複渡其左,三渡遂循溪溯流而上,行夾穀間五裏,為石頭鋪。於是複亂流涉水,水勢愈縮,山勢愈夾。西折入山峽行,透峽共五裏,山勢複開,是為李村。已渡一橋,複漸入幽阻,盤旋山峽同,見溪流壑底,樹蔓空中,〔藤篝沉翳,舉首不見天日。〕五裏,躋嶺,複盤旋其上峽。又五裏,忽山回穀轉,瀦水滿陂,環浸山麓,開處如湖,夾處如澗,皆平溢不流,左右回錯,上下幌漾,真深山中異境也。已而路向南山,水連東塢,乃築堤界其間,以通行者。再南山峽,水遂西流,是為水源,蓋大容北下之脈所盤夾而成者。於是水分東西,夾路隨水西北出山。二裏為同山墟,山乃大開,原田每每,村落高下。轉而西行,仍南見大容西峰巍然穎出也。五裏,有大溪自南,小溪自西,二溪會而東來之溪相並北去。乃涉南溪,溯西溪,北循嶺過雞黍山,有村落在路左。越溪而北,日有餘照,途中人言,從此將北入深峽中,無居人,遂止於秦窯。秦窯者,雞黍山北塢中懸小阜也。左右俱有峽,通狹徑,兩三家當阜而居,徑分其前,溪合其下。主人方裂竹為構屋具,取大竹椎扁裂之,片太尺許,而長竟其節,以覆屋兼椽瓦之用。迎客有山家風味,不若他方避客如虎也。
初六日清早,向北渡江進入南門,出了西門,在店鋪中吃了飯,立即從外郭內向北行。途經演武場,有大水塘蓄水非常寬廣,堤壩伸向塘中。從堤北走出古城門,這是古州城北麵的遺址了。有碑說:天順年間(1457一1464)鄭果、嘉靖年間(1522-1566)吳顯宗兩起盜賊作亂,都是因為把州改為縣,城失去它的險要地位。所以崇禎初年在舊基上恢複城門作為外圍的屏障”等等。我懷疑把州改為縣,是因為人口散去城市萎縮,不是改縣後才失去險要之勢。出了容縣北門立即往西行。不久轉向北,沿大容山東麓走十裏,有溪流自西北流來,向東流入繡江。於是接連渡過溪右,又渡到溪左,渡了三次就沿溪水溯流而上,行走在夾穀間五裏,是石頭鋪。從這裏又涉過亂流的溪水,水勢越加縮攏,山勢越加狹窄。向西折入山峽中前行,穿過山峽共走五裏,山勢重又開闊起來,這是李村。隨即越過一座橋,又漸漸步入幽深險阻之地,盤旋在山峽間,隻見溪水流在壑穀底,樹枝蔓延在空中,藤葛竹林深沉蔭蔽,抬頭不見天日。五裏,登嶺,又盤旋在嶺上的峽穀中。又走五裏,忽然山回穀轉,積水滿池,環繞浸潤著山麓,開闊處如湖水,狹窄處如山澗,都平靜溢滿不流動,左右回繞交錯,上下蕩漾,真是深山中的奇異之境。不久沿路走向南山,水連接到東麵的山塢,就築了堤隔在山塢中,以便走路的人通行。再向南出峽,水便往西流,這裏是水源,大概是大容山向北下延的山脈盤結相夾形成的。從這裏起水流分為東西兩股夾在路兩旁,順水流向西北出山。二裏路是同山墟,山體從此開闊起來,原野中田地肥沃,村落高高低低。轉向西行,仍望得見大容山的西峰巍然突出。五裏,有條大溪自南邊,小溪自西麵流來,兩溪相會後與東麵流來的溪水互相並行向北流去。於是涉過南來的大溪,溯西來的小溪走,向北沿著山嶺過了雞黍山,有村落在路左。越過溪流往北走,落日還有餘輝,路上的人說,從此將向北進入深山峽穀之中,無人居住,便在秦窯停下了。秦窯這地方,是雞黍山北麵山塢中高懸的一座小土山。左右兩側都有峽穀,通著一條狹窄的小徑,有兩三家人在土山上居住,小徑在它前麵分岔,溪水在它下方合流。主人正在剖竹為建房做準備,〔取大竹來捶扁使它裂開,竹片大一尺左右,而長處有整條竹節長,用來覆蓋屋頂兼作椽子和瓦片用。〕迎接客人有山村人家的風味,不像其他地方躲避客人如避猛虎一樣了。

初七日晨餐畢,從秦窯北行。透峽二裏,山複環而成塢,有聚落焉,是為盧綠塘。從此循壑西北行,山穀愈幽,徑路愈塞,山俱叢茅荒棘,求如水源一帶高樹深林,無複可得。況草茅高者沒頂,不辨其上之或東或西,短者翳胸,不見其下之為平為坎。如是者三裏,過大蟲塘。又二裏逾長嶺頂,始北望白石山在重峰之外。於是西北從嶺頭下二裏,又從坑中下一裏,為石潭村。村北逾小橋,從東岐行五裏,山塢大開,有江自南而東北注,是為西羅江,乃發源大容西北,〔至此始勝舟,〕而東至頭家寨入繡江者。其流頗大,絕流而渡,沒股焉。北岸為平地墟,有舟下達繡江。由其埠西上嶺,二裏,人一塢,為板洞,聚落亦盛。由洞後西上嶺,平行嶺半二裏,轉而北,複平行嶺半二裏,乃下。旋東北上躋,遂逾嶺頭,南望大容東西諸峰無不畢獻,惟北瞻白石,為北峰所掩。複平行嶺上,一裏而下嶺北,其水猶東行。度峽西,稍逾一坳,水始分東西焉:東水俱入西羅江,屬梧;西水俱入大水河,屬潯,是為分界。一裏出塢,為上周衝,山始開。五裏抵羅秀,山乃大開。飯於肆。由羅秀北行三裏,為盧塘。四山開繞,千室鱗次,倚山為塘,堤分坡疊,亦山居之再盛者也。羅秀、盧塘之中,道旁有空樹一圓,出地尺五,圍大五尺,中貯水一泓,水麵上〔不〕盈樹圍者五六寸,下浮出地麵者幾及尺焉。深碧澄瑩,以杖底之,深不可測,而珠炮亹亹wěi行進的樣子上溢。空樹雖高於地,若樹中之水,止可與地相平,乃地之左右俱有溪流就下,而水貯樹中者較地獨高,不溢不臧,此孰為之斟酌其間耶?樹若井欄,或人之剜空而植之地中者。但水之浮地為可異耳。盧塘北五裏,過盧忘村,登一嶺夾。下而複上,又二裏,循山半行,始望白石雙尖如覿di相見麵。其嶺東西兩界夾持,而北下成深坑,布禾滿底坑。一裏,輒有過脊橫斷兩崖間,凡渡三脊,約循崖上者共六裏焉。俯瞰坑中,或旁通,或中岐,所謂“十二岔塘”者是矣。渡脊後,遂西北逾嶺,一裏稍下,複東度一脊,乃北向大路,直望白石山麓。北下一裏,又隨夾西轉一裏,下至坑底,即逾小嶺。一裏西下,則大水河從南北注。隨之北下,又一裏,水轉東折,又有一小水北自白石來,合並東向。乃既渡其大,複渡其小,上東北涯,已暮色逼人,投宿於嶺上之陳村。大水河者,自同衝、羅秀北流過此,下流至武林入潯江。
初七日早餐完後,從秦窯往北行。穿越山峽二裏,山又環繞成山塢,有村落在其中,這裏是盧綠塘。從此處沿壑穀往西北行,山穀愈加幽深,道路愈加阻塞,山上全是叢聚的茅草荒蕪的荊棘,再也找不到如像水源一帶那樣的高樹深林了。何況茅草高的沒過頭頂,辨不清頭上邊是東還是西;短些的遮過胸脯,看不見腳下是平坦還是坎坷。這樣的路走了三裏,路過大蟲塘。又行二裏越過長嶺頂,這才望見北麵的白石山在重重山峰之外。於是向西北從嶺頭下走二裏,又從坑穀中下走一裏,是石潭村。從村北越過小橋,沿東麵的岔道行五裏,山塢十分開闊,有江水自南往東北流注,這是西羅江,是發源於大容山西北麓,到此才能承載船隻,而後向東在頭家寨流入繡江的江流。江流很大,橫截江流而渡,水沒過大腿。北岸是平地墟,有船下行到繡江。由江邊碼頭向西上嶺,二裏,走入一個山塢,是板洞,村落十分興盛。由板洞後向西上嶺,平緩行走在山嶺半腰上二裏,轉向北,再平緩行走在山腰上二裏,這才下山。隨即往東北上登,終於越過嶺頭,向南望去大容山東西兩麵的群峰無不全部呈現出來,唯獨向北遠望白石山,被北峰遮住了。再平緩行走在嶺上,一裏後下嶺往北走,這裏的水流仍然往東流。越到峽穀西麵,慢慢越過一個山坳,水流這才分為東西兩道:東麵的水流全部流入西羅江,屬於梧州府;西麵的水流全部流入大水河,屬於得州府,這裏是分界處。一裏走出山塢,是上周衝,山體這才開闊起來。行五裏抵達羅秀,山體變得十分開闊。在店鋪中吃了飯。由羅秀往北行三裏,是盧塘。四圍群山開闊繚繞,千家萬戶鱗次櫛比,靠山築塘,堤壩將池塘分成重疊的,也是山中村居又一處興盛的地方。羅秀、盧塘之間,路旁有一棵空心樹,高出地麵一尺五,圓周大五尺,樹洞中貯了一塘水,水麵離樹洞口有五六寸,下麵浮出地麵幾乎一尺。水深碧澄澈晶瑩,用手杖探測,深不可測,而珍珠似的水泡泊泊向上溢出。空心樹雖然高於地麵,但如果樹中有水,隻可能與地麵相平,這是因為樹下左右兩邊都有溪流,而貯在這樹中的水獨獨比地麵高,不溢出不減少,這是誰在舀水灌在其中的呢?〔樹幹好像井欄,或許是人挖空了植入地裏的。但水浮出地麵可算是很奇異的了。〕由盧塘向北走五裏,經過盧忘村,登上一條嶺上的峽穀。下嶺後又上山,又走二裏,沿山腰行,這才望見白石山的一對山尖好像臉對臉的樣子。此嶺分為東西兩列對峙相夾,而北麵的下方形成深坑,坑底滿布著稻禾。一裏,總有延伸而過的山脊橫斷在兩麵山崖間,共越過三條山脊,大約沿山崖向上延伸了六裏。俯瞰深坑中,有的地方通往旁邊,有的在中間岔開,所謂的“十二岔塘”的地方就是這裏了。翻過山脊後,就向西北越嶺,一裏後稍稍下來,又向東越過一條山脊,於是向北沿著大路,徑直望著白石山山麓走去。往北下行一裏,又隨著夾穀向西轉一裏,下到坑底,立即越過小嶺。一裏路向西下走,就見大水河從南往北流注。順著河水向北下行,又一裏,河水轉向東折去,又有一條小河自北麵的白石山流來,合流後向東流去。於是渡過那條大河後,又渡過那小河,上到東北岸,已經暮色逼人,投宿在嶺上的陳村。大水河,自同衝、羅秀向北流過此地,下流到武林流入得江。

初八日自大水河登後山入潯,路當從山左循小水北行,餘誤從山右大水北去。一裏,大水折而東,餘乃西逾嶺。三裏出羅捷,或作“插”,有村落在山半。仍與北來小水遇,溯之行,始得大道。又二裏,複逾水上嶺,從嶺上行二裏,西瞻獨秀而行。下山二裏,為陳衝,已出獨秀東北,複見白石矣。自陳衝循塢中小水東北行,至是又以潘觀山為西瞻矣。潘觀山與東界山排闥而北。十裏,複西北陟岡,盤西界中垂之嘴,於是複循岡隴行。共十裏,逾一嶺而下,是為油麻墟。時值墟期,飯而後行。十裏,連渡二橋,橋北為周村,水北繞而去,路陟西嶺。五裏;過上合村。又謂之麻合,居民二三家在嶺內。又十裏,抵陳坊,陳坊之南,自周村來,山不甚高,水不成溪,然猶岡嶺間疊,陂陀盤繞;陳坊之北,則平野曠然,西山在望,聚落成市,始不作空山寂寞觀矣。
初八日自大水河登上後山進入得州府境內,路應該從山左沿小河往北行,我錯從山右的大水河向北走去。一裏,大水河折向東去,我於是向西越嶺。三裏路到羅捷,〔或者叫做“插”,有村落在山腰。〕仍與北來的小河相遇,逆水行,這才走上大道。又行二裏,又渡過河水上嶺,從嶺上行二裏,望著西麵的獨秀峰而行。下山二裏,是陳衝,已走到獨秀峰東北麓,重新見到白石山了。自陳衝沿山塢中的小河往東北行,走到這裏又把潘觀山作為西望的對象了。潘觀山與東麵一列山似門扇一樣排列而北。十裏,又向西北登上山岡,繞過西麵一列山從中下垂的山嘴,於是又沿著山岡土隴行走。共走十裏,越過一座嶺下山,這是油麻墟。此時正逢趕集日,吃了飯後上路。十裏,一連走過兩座橋,橋北是周村,河水向北繞著流去,沿路上登西嶺。五裏,過了上合村。〔又把它稱為麻合,有居民二三家在山嶺中。〕又走十裏,到達陳坊。陳坊以南,自周村以來,山不十分高,水流不成溪,然而仍岡巒山嶺各自間隔,層層疊疊,山坡回繞;陳坊以北,便是平坦空曠的原野,西山在望,村落聚成街市,這才不再顯出空曠山野冷清寂靜的景觀了。

初九日,自陳坊墟西行荒野之中,中窪如岩,岩中突石,盤錯蹲踞,但下無深墜之隙,中無淵涵之水,與前所過石橋村南窪陂突石無以異也。西行十裏,直逼思靈山下,則鬱江自西南環城東北,而隔江山光雉堞,恍然在望矣。渡江,抵城東南隅,往南門,至驛前,〔返潯郡寓中,〕則二病者比前少有起色。詢橫州渡舡,以明晨早發,遂攜囊下舟以俟焉。
初九日從陳坊的集市向西行走在荒野之中,中央下窪如像岩洞,洞中突起岩石,環結交錯地盤踞著,但下邊沒有深墜的裂隙,裏麵沒有深奧的積水,與從前走過的石橋村南麵窪塘中突起的岩石沒有不同之處。往西行十裏,一直逼近思靈山下,就見鬱江自西南方環繞府城流向東北,而隔江處山光城池,恍惚在望了。渡過江,抵達府城東南角,前往南門,來到釋站前,返回得州府的寓所中,就見兩個病人比以前稍有起色。打聽去橫州的渡船,是明天一大早出發,就帶上行李下船等待。

是行也,為日十有六,所曆四縣、桂平、陸川、北流、容。一州鬱林。之境,得名岩四,而三為洞天:白石名秀樂長真第二十一洞天,勾漏名玉闕寶圭第二十二洞天,都嶠名大上寶玄第二十洞天。惟水月洞不在洞天之列,而實容山之正脈。蓋餘所曆,俱四麵環容山之麓。蓋大脊西南自欽州、靈山,東北經興業,由平山墟度脈而東,即高峙為大容。其北出之支,發為白石,而山脈盡焉;其南出之支,經北流縣東分為勾漏,而山脈亦盡,南行正脈,自鬼門關又南為水月洞,又南經高州、西寧之境,散為粵東南界之脈,而北轉者始自羅麵而北,結為都嶠。是白石、勾漏、水月皆容山嫡塚,而都嶠則雲礽矣。世謂容州三洞天俱潛穴相通,非也。白石之通於勾漏者,直指其山脈聯屬,而何必竅穴之相徹;都嶠之通於勾漏者,第泥其地界之接軫,而豈知脈絡之已分。故餘於都嶠而知跡之易混,於水月而知近之易遺也。
這次出行,為時十六天,經過四個縣、〔桂平縣、陸川縣、北流縣、容縣。〕一個州〔鬱林州。〕的境內,找到四個著名岩洞,而三處是道教所稱的洞天:白石山名叫秀樂長真第二十一洞天,勾漏山名叫玉網寶圭第二十二洞天,都嬌山名、叫大上寶玄第二十洞天。隻有水月洞不在洞天之列,可實際上是大容山的主脈。大體上我所經曆之處,都是西麵環繞著大容山的山麓。大略主脊起自西南的欽州、靈山縣,向東北經過興業縣,由平山墟山脈往東延伸,就高聳成大容山。它往北分出的支脈,突起成為白石山,而山脈在此到了頭;它向南分出的支脈,經過北流縣向東分支成為勾漏山,而山脈也到了頭;往南延伸的主脈,自鬼門關又往南成為水月洞,又向南經過高州府、西寧縣境內,散開成為廣東東南部的山脈,而向北轉去的山脈自羅儷開始往北,盤結為都嬌山。這樣白石山、勾漏山、水月洞都是大’容山的正宗嫡係,而都嬌山卻可說是要排在子孫輩之後了。世人認為大容山各州縣的三個洞天都有暗洞相通,不是的。說白石山通到勾漏山,隻是指它們的山脈相連接,而何必要洞穴相通呢;說都嬌山通到勾漏山,僅隻是拘泥於它們的地界相接壤,卻哪裏知道它們的脈絡已經分開。所以我在都嬌山才知道外表的跡象容易混淆,在水月洞才知道近似的東西容易遺漏。

鬼門關在北流西十裏,當橫林之北,望之石峰排列,東與勾漏並矣。北流而縣中峙,乃東者名仙區,西者稱鬼域,何耶?餘初是橫林北望,心異山境,及抵北流而後知其為“鬼門”,悔不能行其中,一破仙、鬼之關也。
鬼門關在北流縣城西十裏,正當橫林的北麵,遠望它石峰排列,東麵與勾漏山並立。北流縣城屹立在中間,可東麵的山名為仙境,西麵的山稱作鬼域,為什麼呢?我起初在橫林向北望,心裏感到山境奇特,等到達北流後才知它是“鬼門”,後悔沒能在其中行走,一舉攻破這仙、鬼之關。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