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2332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二十四日街鼓未絕,唐君令人至,言早起觀天色,見陰雲釀雨,風寒襲人,乞再遲一日,候稍霽乃行。餘謝之曰:“行不容遲,雖雨不為阻也,”及起,風雨淒其,令人有黯然魂消意。令庖人速作飯,餘出別唐大來。時餘欲從海口、安寧返省,完省西南隅諸勝,從西北富民觀螳螂川下流,而取道武定,以往雞足,乃以行李之重者,托大來令人另齎往省,而餘得輕具西行焉。方抵大來宅,報晉寧公已至下道,亟同大來及黃氏昆玉還道中。晉寧公複具酌於道,秣馬於門。時天色複朗,遂舉大觥,登騎就道。
二十四日街上打更的聲音還沒停止,唐元鶴君派人前來,說早早起來觀察天色,看到陰雲正逐漸形成雨,冷風襲人,請我再推遲一天,等稍稍晴開後才出發。我對來人辭謝道:“啟程的日期不能再推遲了,即使下雨也不能被阻擋。”等到起床時,風寒雨涼,不禁令人情緒低落,精神不振。讓廚師趕快做飯,我出門去和唐大來告別。當時我打算經過海口、安寧州返回省城,遊完省城西南邊的各處名勝,然後從西北出到富民縣觀看蝗螂川下遊,並取道武定府,前往雞足山。於是把重的行李,托大來讓人單另送到省城,我從這裏輕裝西行。剛到大來家,有人來報晉寧公唐元鶴已經去到下道,我趕快和大來以及黃氏兄弟一齊返回道中。晉寧公又在道中備下酒宴,在城門口喂飽馬。這時天色又晴開了,於是舉杯告別,騎馬上路。

從西門三裏,度四通橋。從大道直西行,半裏,上坡,從其西峽轉而西南上,一裏半,直躡望鶴嶺西坳。又西下涉一澗,稍北,即瀕滇池之涯。共五裏,循南山北麓而西,有石聳起峰頭,北向指滇池,有操戈介胄之狀,是為石將軍,亦石峰之特為巉峭者。其西有廟北向,是為石魚廟。其西南又有山西突起,亞於將軍者,即石魚山也。又西二裏,海水中石突叢叢,是為牛戀石。涯上村與鄉,俱以牛戀名。謂昔有眾牛飲於海子,戀而不去,遂成石雲。
從晉寧州西門出去三裏,過四通橋。順著大路一直往西走,半裏,上坡,從晉寧州西邊的峽穀中轉朝西南上,一裏半,直接登上望鶴嶺西坳。又往西下山,越過一道溝澗,稍微往北走,就到了滇池岸邊。一共五裏,順著滇池南部山峰北麓往西走,山峰頂上聳著一塊巨石,朝北指向滇池,有手持兵器、披甲戴盔的形狀,這是石將軍,也是特別高險陡峭的石峰。石將軍西邊有座朝北的廟,這是石魚廟。石魚廟西南邊又有山朝西麵聳起,此峰低於石將軍,是石魚山。又往西走二裏,滇池水中有一叢叢的石頭露出水麵,這就是牛戀石。岸邊的鄉和村,都用牛戀命名。〔傳說從前有很多牛到滇池中飲水,因留戀滇池而不願離去,於是變成了這些石頭。〕

於是又循峽而南,二裏,逾平坡南下,有水一塘,直浸南山之足,是為三尖塘。塘南山巒高列,塘北度脊平衍,脊之北,即滇池牛戀。塘水不北泄而東破山腋,始知望鶴之脈自西來,不自南來也。從塘北西向溯塢入,其塢自西而東,即塘水之上流也。三裏,塢西盡處,有三峰排列其南:最高者即南山之再起者也;其中一峰,則自南峰之西繞峽而北,峙為中峰焉;北峰則瀕滇池,而東度為石將軍、望鶴山之脈矣。中峰之東,有村落當塢,是為三尖村,晉寧村落止此。西沿中峰而上,一裏,與南峰對峽之中,複阻水為塘,不能如東塘之大,而地則高矣。又平上而西,一裏,逾中峰之脊。從脊上西南直行,為新興道;逾脊西北下,即濱池南涯,是為昆陽道;而晉寧、昆陽以是脊為界焉。於是昆陽新舊州治,俱在一望。直下半裏,沿滇池南山隴半西行,二裏餘,有村在北崖之下,滇池之水環其前,是曰赤峒裏,亦池濱聚落之大者,而田則不能成壑焉。
從牛戀石又順著峽穀往南走,二裏,越過平緩的山坡往南下,有一塘水,一直滲透到南山腳,這是三尖塘。塘南山巒高高聳列,塘北我所越過的山梁平坦寬闊,山梁北麵,就是滇池牛戀石。塘裏的水不往北流,卻往東從山側麵穿過,才知道望鶴山的山脈是從西邊延伸過來,而不是從南邊延伸過來。從三尖塘北麵往西溯流走進山塢,其塢從西往東走向,塢中的水是三尖塘的上遊。三裏,山塢西部盡頭處,有三座山峰排列:南邊最高的就是南山又聳起的山峰;中間的一峰,是從南峰西側繞著峽穀往北延伸,到這裏聳立為中峰;北峰則是瀕臨滇池,往東延伸成為石將軍、望鶴山的山脈。中峰的東邊,有個村落位於山塢中,這是三尖村,晉寧州管轄的村落到此為止。往西沿著中峰而上,一裏,與南峰相對的峽穀中,又攔水形成一個水塘,這個水塘比不上東邊的三尖塘大,但地勢則比三尖塘高。又平緩地往西而上,一裏,翻越中峰山梁。從山梁上一直往西南走,是去新興州的路;越過山梁往西北下去,是滇池南岸,是去昆陽州的路;因而晉寧州、昆陽州以這道山梁為界。從這裏看昆陽州的新舊州治,都能一眼看到。直直地下半裏,沿著滇池南部山的半山坡往西走,二裏多,有一個村子在北邊的山崖下,滇池水環繞在村前,這是赤蛔裏,也是滇池岸邊比較大的村落,但村裏的田地則沒有溝渠環繞。

又西由村後逾嶺南上,即西下,三裏,有村倚南山北麓。盤其嘴而西,於是西峽中開,自南而北,與西界山對夾成塢。其脊南自新興界分支北下,西一支直走而為新舊州治,而北盡於舊寨村;東一支即赤峒裏之後山,濱池而止。東界短,西界長,中開平塢為田,一小水貫其中,亦自南而北入滇池,即《誌》所稱渠濫川也。
又往西從赤桐裏後麵越嶺南上,不一會往西下,三裏,有個村子坐落在南山北麓。繞著南山口往西走,於是西峽穀從中分開,從南往北走向,與西部山對夾形成山塢。其脊南端起自新興州境內往北延伸的分支山脈,往西延伸的一支脈一直到昆陽新、舊州治,再往北延伸到舊寨村結束,往東延伸的一支脈就是赤酮裏背靠的山,延伸到滇池岸邊為止。山脊東部短,西部長,中間開闊平坦的山塢布滿良田,一條小河從塢中穿過,也是從南往北流入滇池,是誌書中記載的渠濫川。

按《隋書》,史萬歲為行軍總管,自蜻蛉川至渠濫川,破三十餘部,當即指此。由東嘴截塢而西,正與新城相對,而大道必折而南,盤東界之嘴以入,三裏始西涉塢。徑塢三裏,又隨西界之麓北出,一裏半,是為昆陽新城,又北一裏半,為昆陽舊城,於是當滇池西南轉折處矣。舊城有街衢闤堵而無城郭,新城有樓櫓雉堞而無民廬,乃三四年前,舊治經寇,故卜築新邑,而市舍猶仍舊貫也。舊治街自南而北,西倚山坡,東瞰湖涘。至已日西昃日偏西,亟飯於市。此州有天酒泉、普照寺,以無奇不及停屐,遂北行。
〔考閱《隋書》記載,史萬歲擔任行軍總管,從蜻嶺川到渠濫川,打敗三十餘部,應當就是指的此地。〕從東部山口橫穿山塢往西走,正好和昆陽州新城相對,而走大路必須折向南,繞著東部山口往南進山,三裏後才往西穿塢。取道塢中走三裏,又順著西部山麓往北走出去,一裏半,走到昆陽州新城。又往北走一裏半,到昆陽州舊城,這裏位於滇池西南的轉折處。昆陽州舊城有街道集市卻沒有城牆,新城有門樓城牆卻沒有民房,是因為三四年前,舊州治被入侵,所以選擇地點建築新城,而集市、房舍仍在原地。舊城的街道從南到北,西靠著山坡,東俯瞰滇池。到達時太陽已經偏西、急忙在街上吃飯。昆陽州有天酒泉、普照寺,因為沒有奇特之處而顧不上停留,於是往北行。

四裏,稍上,逾一東突之坳。其山自西界橫突而出,東懸滇海中。路逾其坳中北下,其北滇海複嵌塢西入。其突出之峰,遠眺若中浮水麵,而其西實連綴於西界者也。乃西轉涉一塢,共四裏,又北向循滇池西崖山麓行。五裏,又有小峰傍麓東突,南北皆湖山環抱之,數十家倚峰而居,是為舊寨村。由村北過一塢,其塢始自西而東;塢北有山一派,亦自西而東,直瞰滇海中。北二裏,抵山下。直躡山北上,一裏餘,從崩崖始轉東向山半行。又裏餘,從東嶺盤而北,其嶺南北東三麵,俱懸滇海中,正東與羅藏隔湖相對。此地杳僻隔絕,行者為畏途焉。嶺北又有山一支,從水涯之北,亦自西而東,直瞰滇海中,與此嶺南北遙對成峽,滇海驅納其中,外若環窩,中駢束戶,是為海口南嶺。北下之處,峻削殊甚,餘慮日暮,驅馬直下。二裏,複循塢西入,二裏,西逾一坳。山坳西下,山塢環開,中為平疇,滇池之流,出海就峽,中貫成河,是為螳螂川焉。二裏,有村傍塢中南山下,過之。行平疇間,西北四裏,直抵川上。有聚落成衢街道,濱川之南,是曰茶埠墩,即所謂海口街也,有公館正焉,監察禦史案臨,必躬詣其地,為一省水利所係耳。先是唐晉寧謂餘,海口無宿處,可往柴廠莫土官鹽肆中宿;蓋唐以候代巡,常宿其家也。餘問其處尚相去六七裏,而日色已暮,且所謂海門龍王廟者,已反在其東二裏,又聞阮玉灣言,有石城之勝,亦在斯地,將留訪焉,遂不複前,覓逆旅投宿。
走了四裏,逐漸上坡,越過一道向東突出的山坳。這座山從滇池西部橫聳著伸出去,東端懸空在滇池中。道路穿越山坳往北伸下去,山北麵的滇池海岸線又往西嵌入山塢。那向東突出的山峰,遠遠地看像懸空浮在水麵上,而山峰西端其實和西部山相連。於是往西轉穿越一道山塢,一共走了四裏,又往北順著滇池西崖的山麓行。五裏,又有小山峰傍靠著山麓往東突出去,,J“山峰南麵、北麵都是湖山環抱,數十家人靠著小山峰居住,這是舊寨村。從舊寨村往北走,經過一道山塢,其塢開始從西往東走向,塢北邊有一座山,也是從西往東走向,從這裏能直視到滇池正中。往北走二裏,抵達山下。直接登山朝北上,一裏多,才順著崩塌的山崖轉向東往山腰上走。又走了一裏多,順著東嶺往北繞,其嶺的南、北、東三麵都懸空在滇池中,東麵正正地和羅藏山隔著滇池相對。這裏寂靜偏僻,與世隔絕,行人視為畏途。嶺北又有一支脈,順著滇池岸邊往北延伸,也是從西向東走向,從這裏可直視滇池正中,租這座山嶺南北遠遠相對,其間形成峽穀,滇池水長驅直入峽穀中,其外滇池像轉彎一樣,其內對峙的山峰像門一樣束住滇池水流,這座山嶺是海口南嶺。往北下去的地方,非常險峻陡峭,我考慮太陽已落山,驅趕馬直接下山。二裏,又順著山塢往西進去,二裏,往西翻越一座山坳。順山坳往西下,環形的山塢很闊,塢中部是平坦的田地,滇池水流出後注入峽穀,到塢中形成縱貫的河流,就叫蝗螂川。二裏,有個村莊依傍在塢中南山腳,從村莊經過。在平坦的田地間行走,往西北走四裏,直接來到蝗螂川邊。這裏有村落、街道,瀕臨蝗螂川南岸,叫茶埠墩,就是所謂的海口街,海口街上有公館,監察禦史到雲南省考查,一定親自到海口,因為這裏關係到一個省的水利情況、在這之前唐元鶴知州對我說,海口沒有住處,可以去柴廠莫土官的鹽肆中住;原來唐元鶴以訪問的名義來巡視,經常住在他家;我詢問柴廠距離海口還有六七裏,而且太陽已經落山,所說的海門龍王廟,反而在這裏以東二裏處,又聽阮玉灣說過,有石城風景名勝,也在海口,打算住在這裏遊訪,於是不再往前走,尋找旅店投宿。

二十五日令二騎返晉寧。餘飯而躡屩juē草鞋北抵川上,望川北石崖矗空,川流直齧其下。問所謂石城者,土人皆莫之知,惟東指龍王堂在盈盈一水間。乃溯川南岸,東向從之。二裏,南岸山亦突而臨川,水反舍北而逼南,南岸崩嵌盤遝,而北崖則開繞而受民舍焉,是為海門村。與南崖相隔一水,不半裏,中有洲浮其吭間,東向滇海,極吞吐之勢;峙其上者,為龍王堂。時渡舟在村北岸,呼之莫應。餘攀南岸水窟,與水石相為容與,忘其身之所如也。久之,北崖村人以舟至,遂渡登龍王堂。堂當川流之中,東臨海麵,時有賽祭祀神者浮舟而至,而中無廟祝;後有重樓,則阮祥吾所構也。廟中碑頗多,皆化、治以後,撫按相度水利、開濬,疏通海口免於泛濫,以成瀕海諸良田者,故巡方者以此為首務雲。
二十五日讓兩匹馬返回晉寧州。我吃過飯就穿上草鞋往北去到蝗螂川邊,看到蝗螂川北岸石崖淩空矗立,川流直接衝咬著石崖腳。詢問所聽到的石城名勝,當地人都不知道。隻是往東指著包圍在清澈湖水之中的龍王堂。於是沿著蝗螂川南岸,往東朝著河流上遊走。二裏,南岸的山也臨川突起,河流反而離開北岸而逼近南岸,南岸山像崩塌一樣嵌入水中、彎曲重疊,而北岸則山崖繞開來容納民舍,這就是海門村,和南岸山崖僅相隔一水,距離不到半裏,有沙洲浮在這咽喉一樣的河道中間,沙洲往東朝向滇池,極盡吞吐滇池的氣勢;屹立在沙洲上的就是龍王堂。這時渡船在北岸村裏,呼叫渡船而沒有人答應。我攀爬南岸崖上的水洞,在湖水、山石中怡然自得,忘記了自己是在什麼地方。很久,北岸海門村的人劃船過來,於是乘船過河登龍王堂。龍王堂位於蝗螂川流正中,東臨海麵,這時有還願的人乘船而到,但龍王堂裏卻沒有管香火的人;後麵有重疊的樓房,是阮祥吾建造的。廟裏有很多石碑,都是成化、弘治以後立的,巡撫、按察使視察、計劃水利工程,疏通海口避免滇池水泛濫,從而形成滇池沿岸眾多良田的情況都記在碑上,所以來雲南視察的官員都首先到這裏來。

出廟渡北岸,居廬頗集。其北向所倚之山有二重。第一重橫突而西,多石,而西垂最高,即矗削而瀕於川之北岸者;第二重橫突而東,多土,而東繞最遠,即錯出而盡為池之北圩者。二重層疊於村後,蓋北自觀音山盤礴而盡於此。村氓俱阮氏莊佃。餘向詢阮玉灣新置石城之勝,土人莫解,謂阮氏有墳在東岸,誤指至此,村人始有言石城在裏仁村。其村乃儸儸寨,正與茶埠墩對,從此有小徑,向山後峽中西行,三裏可至。餘乃不東向阮墳,而西覓裏仁焉。即由村後北逾第一重石峰之脊,北向下,路旁多錯立之石,北亦開塢,而中無細流。一裏,隨塢西轉,已在川北岸矗削石峰之後;蓋峰南漱逼川流,故取道於峰北耳。
從龍王堂出來過河到蝗螂川北岸,這裏住家比較集中。其北麵背靠的山有兩層。第一層橫列著往西邊聳起,山上石頭多,而西端最高,就是矗立在蝗螂川北岸的峭壁;第二層橫列著往東邊聳起,山上泥土多,而東邊繞伸出去最遠,就是錯落聳出而盡頭形成滇池北堤的山。兩層山重疊在海門村背後,大概北起觀音山,氣勢磅礴地延伸到這裏為止。海門村村民都是阮家田莊的佃戶。我先前詢問阮玉灣新近構置的石城勝景,當地人誰也不知道,說阮家有墳地在東岸,我被錯誤地指引到了這裏,才有村人說石城在裏仁村。其村是鑼鑼寨,和茶埠墩正對,從這裏有小路去,朝山背後的峽穀中往西行,三裏可以到達。我於是不往東去阮家墳地,而往西走去找裏仁村。就從村後翻過第一層石峰的山梁,朝北往下走,路旁有很多交錯聳立的石頭,北麵也是開闊的山塢,但塢中沒有小溪。一裏,隨著山塢往西轉,已經到了蝗螂川北岸矗立的峭壁後麵,原來這座山峰的南麵緊接蝗螂川水,所以道路從山峰北麵走。

其內桃樹萬株,被隴連壑,想其蒸霞煥彩時,令人笑武陵、天台為爝火。此句意即桃樹繁盛,桃花開放之時,武陵人尋覓到的桃花源與之相比太微不足道了矣。西一裏,過桃林,則西塢大開,始見田疇交塍,溪流霍霍,村落西懸北山之下,知其即為裏仁村矣。蓋其塢正南矗立石山,西盡於此,塢瀕於川,亦有一村臨之,是為海口村,與茶埠墩隔川相對,有渡舟焉。
塢中有成千上萬棵桃樹,複蓋山岡、布滿壑穀,想像著這些桃樹萬紫千紅、映紅彩霞時的情景,令人嗤笑武陵、天台的桃花不過像一束小火把而已了。往西走一裏,穿過桃林,則西邊的山塢十分開闊,才看到耕地田埂交錯,溪水嘩嘩流淌,西邊有個村子坐落在北山下,知道這就是裏仁村了。原來這座山塢的正南部石山矗立,西部到裏仁村為止,山塢瀕臨蝗螂川之處,也有一個村子緊靠川水,這是海口村,和茶埠墩隔川相對,村裏有渡船。

其塢之東北逾坡,塢之西北循峽,皆有路,凡六十裏而抵省會。而裏仁村當塢中北山下,半裏抵村之東,見流泉交道,山崖間樹木叢蔭,上有神宇,蓋龍泉出其下也,東塢以無泉,故皆成旱地;西塢以有泉,故廣辟良疇。由村西盤山而北,西塢甚深,其塢自北峽而出,直南而抵海口村焉。村西所循之山,其上多蹲突之石,下多崆峒之崖,有一竅二門西向而出者。餘覺其異,詢之土人,石城尚在塢西嶺上,其下亦有龍泉,可遵之而上。共北半裏,乃西下截塢而度,有一溪亦自北而南,中乾無流。涉溪西上,共半裏,聞水聲虢虢,則龍泉溢西山樹根下,瀦為小潭,分瀉東南去。由潭西上嶺,半裏,則嶺頭峰石湧起,有若卓錐者,有若夾門者,有若芝擎而為台,有若雲臥而成郭者。於是循石之隙,盤坡而上,墜壑而下。
這座山塢的東北麵翻過山坡,西北麵順著峽穀,都有路,一共六十裏就到省會了。而裏仁村位於塢中北山下,走半裏來到村子東邊,看到泉水從路上流過,山崖間草木叢生、綠樹成蔭,山上有神廟,大概龍潭水從廟下麵流出。東塢沒有泉水,所以都是旱地;西塢因為有泉水,所以廣泛地開辟良田。從裏仁村西邊繞著山往北走,西塢很深,這座山塢從北邊的峽穀中伸出來,一直往南伸到海口村。從村西繞著走的山上有很多枷同人蹲臥、站立般的石頭,山下有很多有洞的石崖,有一個洞兩道門都朝西邊開出去。我感到這裏很奇特,向當地人詢問,知道石城還在山塢西邊的嶺上,石城下麵也有泉水,可以順著水流而上。一共往北走了半裏,就往西下山橫穿山塢,塢中也有一條水溝從北往南伸去,隻是溝中幹涸無水。過水溝往西上,一共半裏,聽到嘩嘩的流水聲,是泉水從西山上樹根下湧出,積聚成小水潭,潭裏的水往東邊、南邊分流出去。從水潭西邊上嶺,半裏,就看到嶺頭石峰石塊湧起,有的像錐子尖聳,有的像門戶夾道,有的像靈芝擎起而形成石台,有的像雲朵臥地而形成牆壁。於是順著石頭之間的縫隙,繞著山坡往上走,墜著壑溝而下。

其頂中窪,石皆環成外郭,東麵者巑岏森透,西麵者穹覆壁立,南向則餘之逾脊而下者,北麵則有石窟曲折,若離若合間,一石墜空當關,下覆成門,而出入由之,圍壑之中,底平而無水,可以結廬,是所謂石城也。透北門而出,其石更分枝簇萼、石皆青質黑章花紋,廉利棱削,與他山迥異。有牧童二人,引餘循崖東轉,複入一石隊中,又得圍崖一區,惟東麵受客如門,其中有趺座之龕,架板之床,皆天成者。出門稍南,回顧門側,有洞岈然,亟轉身披之。其峒透空而入,複出於圍崖之內,始覺由門入,不若由洞入更奇也。計圍崖之後,即由石城中望所謂東麵巑岏處矣。出洞,仰眺洞上石峰層遝,高聳無比,複有一老儸儸披獸皮前來,引餘相與攀躋。
頂上中部低窪,石頭都環繞窪地形成外牆,東麵陡峭的石塊如同森林,西南麵彎形覆蓋下來的石壁聳立,南麵就是我翻過山梁而下的地方,北麵則有曲折的石洞,若離若合之間,一塊石頭從空中墜下來擋在關口,下麵覆蓋成門樣的空間,而出入都從這裏。被石壁圍著的窪地之中,底部平坦而沒有水,可以蓋房子,這就是所說的石城。穿過北麵的石門出去,那裏的石頭更像樹木分枝、花尊簇擁,石頭都是青色質地黑色紋彩,棱角分明,邊緣鋒利,和其他山上的石頭完全不一樣。有兩個牧童,領著我順山崖往東轉,再次走入一列石頭隊伍之中,又看到石壁包圍的一片地區,這片地區隻有東麵像門一樣地容納客人進出,中間有僧徒打坐的石屋,架好床板的床,都是天然生成的。從石圍出去逐漸往南走,回頭看石門旁邊,有個深遠的石洞,急忙轉身回來鑽洞。從石洞中穿進去,出來又是石圍之中,才覺得從石門進入石圍,不如從石洞進入更奇妙。估計石圍的背後,就是石城中往東看去有如同森林般的陡峭石塊所在地。從石洞中出來,抬頭眺望石洞上麵,石峰層層疊疊,高聳無比。又有一位老年鑼鑼披著獸皮走過來,帶著我和他一起攀登。

其上如眾台錯立,環中窪而峙其東,東眺海門,明鏡漾空,西俯窪底,翠瓣可數,而隔崖西峰穹覆之上,攢擁尤高。乃下峰,複度南脊,轉造西峰,則穹覆上崖,複有後層分列,其中開峽,東墜危坑而下,其後則土山高擁,負扆於上,聳立之石,或上覆平板,或中剖斜欞。崖脅有二小穴如鼻孔,群蜂出入其中,蜜漬淋漓其下,乃崖蜂所巢也。兩牧童言:“三月前土人以火熏蜂而取蜜,蜂已久去,今乃複成巢矣。”童子競以草塞孔,蜂輒嗡嗡然作銅鼓聲。憑覽久之,乃循墜坑之北,東向懸崖而下。
登上去的地方如同眾多的高台錯落而立,環繞著中窪地而峙立在石城東部。往東眺望海門村,天空像明鏡一樣光亮,往西俯視窪地底部,青綠色的石塊瓣瓣可數,而隔著山崖看西峰如彎隆覆蓋顯得更高。於是下峰,又越過南麵的山梁,繞到西麵的山峰,就看到彎形崖壁之上,還有後層山峰分開聳列,中間是敞開的峽穀。往東墜入陡坑而下,其後則土山高擁,上麵背靠屏風般的山峰,聳立的石頭,有的頂上覆蓋著石板,有的從中剖成傾斜的窗格。石崖側壁上有兩個鼻孔一樣的小洞,群峰從洞露出時隱時現,有蜂蜜淋在石洞下麵,小洞是崖蜂的蜂巢。兩個牧童說:“三個月以前當地人用火煙熏蜂子取蜂蜜,蜂子離開小洞已經很長時間了,到如今才又成為蜂巢。”兩個牧童爭著用草去塞小洞,洞裏的蜂子就發出像銅鼓一樣的嗡嗡聲。登高觀覽了很久,才從陡坑的北麵,往東順著懸崖而下。

經東石門之外,猶令人一步一回首也。先是從裏仁村望此山,峰頂聳石一叢,不及晉寧將軍峰之偉傑,及抵其處而闔辟曲折,層遝玲瓏,幻化莫測,鍾秀獨異,信乎靈境之不可以外象求也。蓋是峰西倚大山,此其一支東竄,峰頂中坳,石骨內露,不比他山之以表暴見奇者;第其上無飛流涵瑩之波,中鮮剪棘梯崖之道,不免為兔狐所窟耳。老儸儸言:“此石隙土最宜茶,茶味迥出他處。今阢氏已買得之,將造庵結廬,招淨侶以開勝壤。豈君即其人耶?“餘不應去。信乎買山而居,無過此者。
經過石圍東麵的石門外,其景致仍然讓人一步一回首,不忍離去。在登臨之前從裏仁村看這座山,峰頂上聳立著一叢石頭,趕不上晉寧州石將軍峰的雄偉壯麗,等到達後才知道這裏山石閉合曲折,層次豐富,造形玲瓏,變化莫測,集秀美於一身而獨具奇異,仙境的確不能隻憑外表去尋求。原來這座山峰西靠大山,是大山往東伸出的一支脈,峰頂中部低窪,棱角分明的石頭暴露在窪地之內,不像其它山那樣因為暴露在外表而顯得奇妙;隻是山峰上沒有飛瀑衝流的晶瑩水波,山峰中沒有披刑斬棘的攀壁梯道,不免成為野兔狐狸的巢穴。老鑼鑼說:“這些石頭間隙中的土地最適宜種茶,種出的茶葉味道超出其他地方。現在阮氏已經買下這山,準備建造廟宇、建蓋房屋,招集淨侶來開辟這片美麗的土地。您難道就是招來的人嗎?'’我沒有回答而離開了。確實,買山建屋居住,沒有一處能夠超過這裏。

下山,仍過塢東,一裏,經裏仁村。東南一裏,抵螳螂川之北,西望海口,有渡可往茶埠,而東眺瀕川,石崖聳削。先從茶埠隔川北望,於巑岏嵌突中,見白垣一方,若有新茅架其上者;今雖崖石掩映,不露其影,而水石交錯,高深嵌空,其中當有奇勝,遂東向從之。抵崖下,崖根插水,亂石瀠洄,遂攀躋水石間。沿崖南再東,忽見石上有痕,躡崖直上,勢甚峻,掛石懸崖之跡,俱倒影水中。方下見為奇,又忽聞謦咳qǐng咳嗽聲落頭上,雖仰望不可見,知新茅所建不遠矣。再穿下覆之石,則白垣正在其上。一道者方鑿崖填路,迎餘人坐茅中。其茅僅逾方丈,明窗淨壁,中無供像,亦無爂具,蓋初落成而猶未棲息其間者。道人吳姓,即西村海口人,向以賈遊於外,今歸而結淨於此,可謂得所托矣。坐茅中,上下左右,皆危崖綴影,而澄川漾碧於前,遠峰環翠於外;隔川茶埠,村廬繚繞,煙樹堤花,若獻影鏡中;而川中鳧舫賈帆,魚罾即渡艇,出沒波紋間,棹影躍浮嵐,櫓聲搖半壁,恍然如坐畫屏之上也。
下山後,仍然穿過山塢往東走,一裏,過裏仁村。往東南走一裏,來到蝗螂川北岸,向西邊海口看去,有渡船,能夠去茶埠墩,而向東眺望蝗螂川邊,石崖高聳峻峭。先前從茶埠墩隔著蝗螂川向北看,在高低錯落的峭石中,看得見一堵白牆,牆內好像有新茅屋;現在雖然被崖石遮擋,看不見白牆的影子,但河水山石交錯,很高的山峰插向空中,其中應當有奇特的美景,於是往東順著走過去。來到山崖下,山腳直插水中,亂石繞在周圍,於是從水石中間攀越。沿著山崖南麵再往東,忽然看見石頭上有跡印,順著山崖直直上去,形勢十分陡峻,懸掛在山崖上的跡印與山崖的倒影,都映在水中。正為往下看到的景色感到驚奇,又忽然聽到咳嗽聲從頭頂上傳下來,雖然抬頭仰望看不見人影,卻知道距離所建造的新茅屋不遠了。又穿過向下覆蓋的石頭,白牆正好在穿過的石頭上麵。一個道士正在鑿崖填路,迎接我進茅屋中坐。這間茅屋每邊的長不過一丈多一點,窗子明亮,牆壁潔淨,屋中沒有供奉塑像,也沒有燒火做飯的器具,大概是剛剛蓋好,人還沒有住進來。道士姓吳,就是西邊海口村人,從前在外麵經商,現在返回家鄉,因而在這裏建造潔淨的房舍,可以稱得上找到托身之處了。坐在茅屋中,上下左右,都是陡峭的石崖和身影相連。清澈的蝗螂川水在前方碧波蕩漾,遠方翠綠的群山環繞在外圍;蝗螂川對岸的茶埠墩村,房舍繚繞,樹影煙雲,堤壩浪花,仿佛是鏡中呈現出的美景;而川中揚著帆的商船像野鴨浮遊,張著魚網的打魚船在波浪間出沒,船隻的影子跳躍在飄浮的雲霧中,劃槳的聲音傳出半邊山,令人覺得仿佛置身在畫屏中一樣。

既下,仍西半裏,問渡於海口村。南度茶埠街,入飯於主家,已過午矣。茶埠有舟,隨流十裏,往柴廠載鹽渡滇池。餘不能待,遂從村西遵川堤而行。其堤自茶埠西達平定,隨川南涯而築之。蓋川水北依北岸大山而西,其南岸山勢層疊,中多小塢,故築堤障川。堤之南,屢有小水自南峽出,亦隨堤下注。從堤上西行,川形漸狹,川流漸迅。七裏,有村廬倚堤,北下臨川,堤間有亭有碑,即所謂柴廠也;按舊碑謂之漢廠,莫土官鹽肆在焉。至此川迅石多,漸不容舟,川漸隨山西北轉矣,堤隨之。又西北七裏,水北向逼山入峽,路西向度塢登坡。又二裏,數家踞坡上,曰平定哨。時日色尚高,以土人言前途無宿店,遂止。
下山後,仍然往西走,半裏,在海口村上了渡船。往南渡到茶埠墩街上,在主人家吃飯後,已經過了中午。茶埠墩有船,順著蝗螂川行十裏,到柴廠運鹽渡滇池。我不能等,就從茶埠墩往西沿著蝗螂川的堤壩走。這條堤壩從茶埠墩往西到達平定哨,沿蝗螂川南岸而修築。因為川水北邊靠著北岸的大山往西流,而南岸山勢層層疊疊,中間有很多小山塢,所以要修築堤壩堵住川水。堤壩的南邊,常有小溪從南部的峽穀中流出,溪水也順著堤壩往下流。從堤壩上往西走,蝗螂川的河道逐漸狹窄,川流逐漸迅速。走了七裏,有個村子緊靠堤壩,往北伸到蝗螂川邊,堤壩中間有亭子、有石碑,就是所說的柴廠;按照碑刻舊名叫做漢廠,莫土官的鹽鋪就在這裏。到這裏川流急,石頭多,逐漸不能行船,蝗螂川漸漸地隨著山往西北轉,堤壩跟著河流轉。又往西北走了七裏,河流往北緊靠著山注入峽穀,道路朝西越過山塢上坡。又走了二裏,有幾家人住在坡上,名平定哨。這時太陽還高,因當地人說前麵途中沒有旅店,於是停留在此。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