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丙子(公元1636年)十月十七日雞鳴起飯,再鳴而行。五裏,蔣蓮鋪,月色皎甚。轉而南行,山勢複簇,始有村居。又五裏,白石灣,曉日甫升。又五裏,白石鋪。仍轉西行,又七裏,草萍公館,〔為常山、玉山兩縣界,〕昔有驛,今已革革除矣。又西三裏,即南龍北度之脊也。其脈南自江山縣二十七都之小筸嶺,西轉江西永豐東界,迤邐至此。南北俱圓峙一峰,而度處伏而不高,亦束而不闊。脊西即有一澗南流,下流已入鄱陽矣。洞西累石為門,南北俱屬於山,是為東西分界。又十裏為古城鋪,轉而南行,漸出山矣。又五裏,為金雞洞嶺。仍轉而西,又五裏,山塘鋪,山遂大豁。又十裏,東津橋,石梁高跨溪上。其水自北南流,其山高聳若負扆,然在玉山縣北三十裏外。蓋自草萍北度,即西峙此山,一名大嶺,一名三清山。山之陰即為饒之德興,東北即為徽之婺wù源,東即為衢之開化、常山,蓋浙、直、豫章三麵之水,俱於此分焉。餘昔從堨yè埠山裘裏,乃取道其東南穀中者也。渡橋西五裏,由玉山東門入,裏許,出西門。城中荒落殊甚,而西,城外市肆聚焉,以下水之埠在也。東津橋之水,繞城南而西,至此勝舟。時已下午,水涸無長舟可附,得小舟至府,遂倩之行。二十裏而暮,舟人乘月鼓棹夜行。三十裏,過沙溪。又五十裏,泊於廣信之南門,甫三鼓也。沙溪市肆甚盛,小舟次停河下者百餘艇,夾岸水舂之聲不絕,然聞其地多盜,月中見有揭而涉溪者,不能無戒心。廣信西二十裏有名橋瀕溪,下流又有九股鬆,一本九分,參霄競秀,俱不及登。
丙子年十月十七日雞叫頭遍時起床吃飯,叫第二遍時出發。走五裏,到蔣蓮鋪,月色特別皎潔。折向南行,山巒又簇擁在周圍,開始出現村莊。又走五裏,到白石灣,太陽才升起。又走五裏,到白石鋪。仍轉向西行,又走了七裏,到草萍公館,這裏是常山、玉山兩縣交界處,以前設有釋站,如今已經撤銷。又往西三裏,就是南麵的主山脈往北越的山脊。這條山脈從南邊江山縣二十七都的小覃嶺,轉往西到江西永豐縣東界,再曲折綿延到此處。山脊的南北部都聳立著一座圓形的山峰,但山脊低伏而不高,並且也狹窄而不寬闊。山脊西麵就有一條山溝水向南流,下遊一直流入都陽湖。山溝西麵用石頭累砌成門,門的南北兩邊都連著山,是東西的分界線。又走十裏為古城鋪,然後折往南,逐漸出了山。又走五裏,為金雞洞嶺。仍舊轉向西,又走五裏,到山塘鋪,山勢便大為開闊。又走十裏,到東津橋,一座石橋高高橫架在溪流上。橋下的水自北流往南,橋後的山高高聳立,像是在後麵立起一道倚天屏障,然而那山遠在玉山縣北麵三十裏外。大約山脈從草萍往北越過後,便在西麵聳起為此山,〔它一名大嶺,又叫三清山。〕山的北麵就是饒州府的德興縣,東北麵就是徽州府的姿源縣,東麵就是衡州府的開化縣和常山縣,浙江、南直隸、江西三麵的水,都是從此山分流的。我從前從竭埠到裘裏,就是取道它的東南山穀中。越過橋向西走五裏,由東門進入玉山縣城,一裏左右,出了西門。城中荒涼衰敗得很,而西城外的市集店鋪聚集,因為船舶的下水碼頭在那裏。東津橋來的水,繞過城南往西流,到此處便能夠行船。當時已下午,河水幹枯沒有大船可搭乘,找到一隻到府城去的小船,便請求船夫開船。行二十裏天黑下來,船夫乘月蕩漿夜航。行三十裏,經過沙溪。又行五十裏,停泊在廣信縣城南門外,這時才三更。沙溪的集市店鋪很繁盛,停泊在河中的小船有一百多艘,河兩岸水雄的聲響此伏彼起,然而聽說這地方盜賊多,月色中見有人挽起衣裳渡過溪流,所以不能無防備之心。〔廣信縣西二十裏有座石橋瀕臨溪流,下遊又有一棵九股鬆,一根樹幹分出九股枝權,枝葉聳入雲霄,爭相竟秀,但都來不及登臨了。〕

十八日早起,仍覓其舟至鉛山之河口。餘初擬由廣信北遊靈山,且聞其地北山寺叢林甚盛,欲往一觀。因驟發膿瘡,行動俱妨,以其為河口舟,遂倩之行,兩過廣信俱不及停也。郡城橫帶溪北,雉堞不甚雄峻,而城外居市遙控,亦山城之大聚落也。城東有靈溪,則靈山之水所泄;城西有永豐溪,則永豐之流所注。西南下三十裏,有峰圓亙,色赭崖盤,名曰仙來山。初過其下,猶臥未起,及過二十裏潭,至馬鞍山之下,回望見之,已不及登矣。自仙來至雷打石,二十裏之內,石山界溪左右,俱如覆釜伏牛,或斷或續,〔不特形絕崆峒,並無波皺文,至纖土寸莖,亦不能受。〕至山斷沙回處,霜痕楓色,映村廬而出,石隙若經一番點綴者。又二十裏,過旁羅,南望鵝峰,峭削天際,此昔餘假道分水關而趨幔亭之處,轉盼已二十年矣。人壽幾何,江山如昨,能不令人有秉燭之思耶!又二十裏抵鉛山河口,日已下舂,因流平風逆也。河口有水自東南分水關發源,經鉛山縣,至此入大溪,市肆甚眾,在大溪之左,蓋兩溪合而始勝重舟也。
十八日早晨起來,仍然找到昨天乘的那隻船坐到鉛山縣的河口。我原打算從廣信向北遊覽靈山,並且聽說靈山北山寺廟宇興盛,想前往一觀。因驟然生膿瘡,一切行動都受妨礙,而這船是到河口去的,於是請求船夫開船,這樣就兩次經過廣信都沒能停留。廣信府城呈帶狀橫向坐落在溪流北岸,城牆上排列如齒的矮牆不很雄峻,城外的房舍集市與它遙相控扼,也是山城中的一個大村落。城東有條靈溪,是靈山的水泄流的河道;城西有條永豐溪,永豐縣的水流注其中。往西南下航三十裏,有座山峰呈圓狀橫亙,顏色赤褐,崖壁盤曲,名叫仙來山。起初船經過山下時,我仍躺著沒有起來,等過了二十裏潭,到馬鞍山下,回頭望見,已經來不及去攀登了。從仙來山到雷打石,二十裏內,石山分立在溪流左右兩岸,一座座都像翻蓋著的鍋,臥伏的牛,或斷開或相連,不僅形態獨特空靈,並且表麵平滑無褶皺,以至絲毫泥土和極短小的樹草莖杆都沒有。到了石山斷開有泥沙的地方,霜的痕印和楓葉的顏色掩映村舍,呈現在眼前,石頭的縫隙間像是經過了一番點綴。又行二十裏,經過旁羅,向南眺望鵝峰,尖峭陡直地聳立在天際,這裏就是以前我經過分水關前往慢亭的出發地,轉眼已經二十年了。歲月流逝,江山依舊,怎能不令人產生秉燭思舊的念頭呢衛又行二十裏,到達鉛山縣河口,太陽已經下山,因為水流平緩風又逆向所以才這樣慢。河口有條水從東南的分水關發源,流經鉛山縣城,到此處彙入大溪。縣城裏買賣店鋪很多,排列在大溪的左岸,這是因為兩溪彙合在此可以航行載重量大的船隻的緣敵。

十九日晨餐後,覓貴溪舡。甚隘,待附舟者,久而後行。是早密雲四布,時有零雨。三十裏,西至叫岩。瀕溪石崖盤突,下插深潭,澄碧如靛,上開橫竇,回亙峰腰,〔穿穴內徹,如行廊閣道,窗欞戶牖都辨。〕崖上懸書“漁翁隱次”四大字,崖右即有石磴吸波指石級緊貼水麵而向上延伸。急呼舟子停舟而上。列石縱橫,穿一隙而繞其後,見一徑成蹊,遂溯源入壑。其後眾峰環亙,積翠交加,心知已誤,更欲窮源。壑轉峰回,居人多截塢為池種魚。繞麓一山家,廬雲巢翠,恍有幽趣。亟投而問之,則其地已屬興安。其前對之山圓亙而起者,曰團雞石嶺,是為鉛山之西界。團雞之西即叫岩寺也。叫岩前臨大溪,漁隱崖突於左,又一崖對突於右。右崖之前,一圓峰兀立溪中,正如揚子之金、焦,潯陽之小孤,而此更圓整,所稱印山也。寺後岩石中虛,兩旁回突,庋以一軒,即為叫岩。岩為寺蔽,景之佳曠,在漁隱不在此也。叫岩西十裏為弋陽界,又有山方峙溪右,若列屏而整,上有梵宇,不知其名,以棹急不及登,蓋亦奇境也。又三十裏,日已下舂,西南漸霽,遙望一峰孤插天際,詢之知為龜岩,在弋陽南十五裏。餘心豔之,而舟已覓貴溪者,不能中止。又十裏至弋陽東關,遂以行李托靜聞隨舟去,餘與顧仆留東關外逆旅,為明日龜岩之行。夜半風吼雨作。
十九日早餐後,找到去貴溪縣的船,船艙很窄。因等候其他乘客,許久後才出發。這天早上天空布滿雲彩,不時飄落零星小雨。行三十裏,往西到達叫岩。瀕臨溪流的石崖盤曲突兀,下插深潭,潭水清澈碧綠如靛,崖間有橫向的孔穴,曲折橫貫在山峰半腰,孔穴穿透岩石通到裏麵,如同走廊閣道,門窗都依稀可辨。崖上寫著“漁翁隱次”四個大字,崖的右側就有石瞪映照出溪中流波。我急忙叫船夫停下船來,攀援而上。石頭縱橫排列著,穿過一條石縫繞到後麵,看到一條山路,於是沿山路往上進入深穀中。深穀後麵眾多山峰連綿環繞,樹草叢密交錯,我心裏明白走錯了路,卻更加想探尋到山路盡頭。溝壑曲折山峰盤繞,許多居民切斷山塢砌起池塘養魚。坐落在山腳的一戶山村人家,房屋在山間雲霞和樹木翠色中,隱約間顯出幽趣。趕忙過去打探,則那裏已屬於興安縣。房屋前麵對著的呈圓形橫亙而聳起的山,叫團雞石嶺,它是鉛山縣的西界。團雞石嶺的西麵就是叫岩寺。叫岩前麵瀕臨大溪,漁隱崖高聳在左邊,又有一座山崖與它對著,高聳在右邊。右邊山崖的前麵,有一座圓形山峰直立在溪中,正如揚子江中的金山、焦山和得陽江中的小孤山,但此峰更為渾圓齊整,它就是所稱的印山。叫岩寺後麵的岩石中間是空的,兩旁回環突兀,岩間架著一軒,這就是叫岩。叫岩被叫岩寺掩蔽著,美好空闊的景致在漁隱崖而不在這裏。叫岩往西十裏為弋陽縣界,那裏又有座方形的山屹立在溪流右岸,如同列置著一道齊整的屏風,山上有佛宇,但不知名稱,因為船急於向前航行來不及攀登,大概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又行三十裏,太陽已落山,西南方雲霧逐漸散盡,遠遠望去,一座孤峰高插天際,詢問後知道是龜岩,它在弋陽縣南邊十五裏。我心中豔羨龜岩,但已找了到貴溪縣去的船,不能中途停止。又行十裏到弋陽縣東關,於是把行李交托給靜聞隨船先去,我和顧仆停留在東關外旅店中,為的是明日到龜岩去遊覽。半夜時狂風怒吼,下起了雨。

二十日早起,雨不止。平明持蓋草編雨具行,人弋陽東門。其城南臨溪上,溪至此稍遜而南,瀕城乃複浚支流為濠,下流複與溪合。雨中過縣前,又西至西南門,遇一龜岩人舒姓者欲歸,遂隨之出城。過濠梁,三裏,渡大溪。溪南有塔,乃弋陽之水口也。自是俱從山岡行,陀石高下,俱成塊而無紋,纖土不受也。時雨愈甚,淋漓雨中,望龜峰杳不可睹。忽睹路口一峰,具體而小,疑即夜來插天誘餘者,詢之知為羊角嶠,其去龜峰尚五裏也。比至,遙望一峰中剖如門。已而,門之南忽岐出片石如圭,即天柱峰也。及抵其處,路忽南去。轉而東入,先過一堰,堰南彙水一池,即放生池也。池水兩浸崖足。循崖左鑿石成棧,〔即展旗峰也。〕上危壁而下澄潭,潭盡,竹樹扶疏,掩映一壑,兩崖飛瀑交注,如玉龍亂舞,皆雨師山靈合而競幻者也。既入,忽見南崖最高處,一竅通明,若耳之附顱,疑為白雲所凝,最近而知其為石隙。及抵方丈,則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為雲氣氤氳,隱現不定。時雨勢彌甚,衣履沾透,貫心上人急解衣代更,爇就炙,心知眾峰之奇,不能拔雲驅霧矣。是日競日夜雨,為作《五緣詩》。晚臥於振衣台下之靜室中。
二十日早晨起來,雨下個不停。天大亮時打著雨傘出了旅店,進入弋陽縣城東門內。縣城南臨溪流,溪流到這裏稍微折向南,於是瀕臨城牆又開挖了一條支流作為城壕,它的下遊又與溪流彙合。雨中經過縣衙前,又往西到西南門,遇到一個姓舒的龜岩人打算回家,便跟隨他出了城。越過護城河上的橋,走三裏,渡過大溪。溪南岸有座塔,這裏是弋陽縣的水口。從這裏起都是在山岡間走,石頭高高低低,都是整塊整塊的,沒有花紋,沒有絲毫的泥土。這時雨下得更大,從淋漓的雨幕中眺望龜峰,杳不可見。忽然看見路口有座山峰,形狀如同龜峰,隻是小一些,我懷疑它就是昨晚所見的那高插在天際誘我心動的山峰,詢間後知道它是羊角嬌,離龜峰還有五裏遠。等到了山峰前,遠遠望去,一座山峰中間破裂開,如一道門。隨後見石門的南麵忽然岔出一片石塊,如同圭玉,那裏就是天柱峰。等到了那片石塊處,路忽然折向南去。我轉往東進去,先經過一座攔水壩,壩南麵彙積了一池水,它就是放生池。池水浸沒了兩邊的崖腳,沿著山崖的左邊,有一條鑿開石壁築成的棧道,這裏就是展旗峰。上麵是高聳的崖壁,下麵是清澈的水潭,潭的盡頭,竹子樹木枝葉茂盛,疏密有致,掩映滿整個山穀,山穀兩邊崖壁上飛瀑交注,如同玉龍亂舞,這些都是雨師山靈一起顯示的奇幻景象。進入山穀,忽然看見南邊山崖的最高處,有個通著光亮的孔穴,就像耳朵依附在頭顱上,我先疑心它是凝滯的一片白雲,走到最近處才知道是一條石縫。等抵達寺中方丈,見庭院中有人站立,有人起身,因為雲氣氮氯,人影忽隱忽現。這時雨勢更大,我的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貫心上人急忙脫下他的衣服給我換上,燒著火讓我們烘烤。我深知這裏眾峰很奇異,然而不能撥開雲朵驅散霧氣看個究竟啊!這一天雨從早到晚一直下著,為此我作了一首《五緣詩》。晚上睡在振衣台下的靜室中。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