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十二日飯於龍泉。命顧仆入城覓夫,而於殿後靜室訪講師。既見,始知其即一葦也。為餘瀹茗炙餅,出雞葼zōng植物名鬆子相餉。坐間,以黃慎軒翰卷相示,蓋其行腳中所物色而得者。下午,不得夫,乃遷寓入新城徐樓,與蒙化妙樂師同候駝騎。
十二日在龍泉寺吃了飯。命令顧仆進城去找腳夫,而後在殿後的靜室拜訪講經的法師。見麵後,才知他就是一葦了。他為我烹茶烤餅,拿出雞蘿、鬆子來款待。坐談之間,拿出黃慎軒的書畫卷軸給我看,大概是他雲遊途中所物色到的東西。下午,找不到腳夫,隻得把寓所遷入新城徐家的樓中,與蒙化的妙樂禪師一同等候馬幫。

十三日與妙樂同寓,候騎不至。薄暮乃來,遂與妙樂各定一騎,帶行囊,期明日行。駝騎者,俱從白鹽井駝鹽而至。可竟達雞足,甚便。時餘欲從蒙化往天姥岩,恐不能待,止雇至蒙化城止。
十三日與妙樂同住,等候馬匹沒到。傍晚才來,便與妙樂各自講定了一匹馬,帶行李,約定明天上路。〔馬幫,都是從白鹽井馱鹽來到的,可徑直到達雞足山,非常方便。此時我想從蒙化前往天姥岩,怕不能相等,隻雇到蒙化城為止。〕

十四日晨起而飯,駝騎以候取鹽價,午始發。出北門,東北下涉溪。約二裏,過接官亭,有稅課司在焉。其岐而西者,即永昌道也。時駝騎猶未至,餘先至,坐覽一郡形勢,而並詢其開郡始末。順寧者,舊名慶甸,本蒲蠻之地。其直北為永平,西北為永昌,東北為蒙化,西南為鎮康,東南為大侯。此其四履之外接者。土官猛姓,即孟獲之後。萬曆四十年,土官猛廷瑞專恣,潛蓄異謀,開府高級武官陳用賓討而誅之。大侯州土官俸貞與之濟逆,遂並雉獮zhì伏法治罪之,改為雲州,各設流官,而以雲州為順寧屬。今迤西流官所蒞之境,以騰越為極西,雲州為極南焉。
十四日早晨起床吃飯。馬幫因為等候收取鹽款,中午才出發。走出北門,向東北下涉溪流。約二裏,經過接官亭,有稅課司在這裏。那分岔往西走的,就是去永昌的路了。此時馬幫還未到,我先到達,坐下觀覽全府的地理形勢,而且一並詢問順寧設府的始末。順寧,舊時名叫慶甸,本來是蒲蠻的地方。它的正北是永平,西北是永昌,東北是蒙化,西南是鎮康,東南是大侯州。這是順寧四境所接壤的地方。土官姓猛,就是孟獲的後代。萬曆四十年(1612),土官猛廷瑞專權放肆,秘密蓄謀反叛,開府陳用賓討伐誅殺了他。大侯州土官傣貞與他一同叛逆,就被一起殲滅了,改為雲州,各自設了流官,而把雲州劃為順寧的屬地。今天選西流官治理的地區,以騰越為最西,雲州為最南了。

龍泉寺基,即猛廷瑞所居之園也,從西山垂隴東下。寺前有塘一方,頗深而澈,建水月閣於其中。其後麵塘為前殿。前殿之右庭中皆為透水之穴,雖小而所出不一。又西三丈,有井一圓,頗小而淺,水從中溢,東注塘中淙淙有聲,則龍泉之源矣。前殿後為大殿,餘之所憩者,其東廡也,皆開郡後所建。
龍泉寺的基址,就是猛廷瑞居住的花園,土隴從西山向東下垂。寺前有一片池塘,相當深而且池水清撤,在池中建了水月閣。它的後麵麵對池塘建為前殿。前殿的右側,庭院中全是出水的洞穴,雖然小一點但出水的地方不止一處。又往西三丈,有一眼井,很小,又淺,水從井中溢出,向東注入池塘中,塗塗發聲,是龍泉的源頭了。前殿後邊是大殿,我所歇息的地方,是大殿的東廂房,都是設府後所建的。

舊城即龍泉寺一帶,有居廬而無雉堞。新城在其北,中隔一東下之澗。其脈亦從西山垂隴東下,謂之鳳山。府署倚之而東向。餘入其堂,欲觀所圖府境四止,無有也。順寧郡城所托之峽,逼不開洋,乃兩山中一塢耳。本塢不若右甸之圓拓,旁塢亦不若孟祐村之交錯。其塢西北自甸頭村。東南至函宗百裏,東西闊處不及四裏。順寧郡之境,北寬而南狹。由郡城而南,則灣甸、大候兩州。
舊城就在龍泉寺一帶,有居民房屋卻無城牆。新城在它北邊,中間隔著一條往東下流的山澗。這裏的山脈也是土隴從西山向東下垂,稱之為鳳山。府衙背靠鳳山麵向東方。我進入府衙的大堂,想觀看地圖上府境的周邊情況,沒有。順寧府城所依托的山峽,狹窄不開闊,隻不過是兩座山中間的一個山塢罷了。本處山塢不如右甸那樣又圓又平展,四旁的山塢也不如孟枯村那樣交錯紛繁。這個山塢西北起自甸頭村,東南到函宗有一百裏,東西的寬處不到四裏。順寧府的地域,北邊寬而南邊窄。由府城往南,是灣甸、大侯兩個州。

東西夾之,尖若犁頭。由郡城而北,西去繞灣甸之北,而為錫鉛,為右甸,為枯柯,而界逾永昌之水;東去入蒙化之腋,而為三台,為阿祿,為牛街,而界逾漾備之流;其直北,則逾瀾滄上打麥隴,抵舊爐塘北嶺,始與永平分界。俱在二百裏外,若扇之展者焉。自以雲州隸之,而後西南、東南各抵東、西二江,不為蹙矣。
在東西兩麵夾住它,尖得好像犁頭。由府城往北,向西去繞過灣甸州的北邊,便是錫鉛,是右甸,是枯柯,而界限越過永昌河;向東去進入蒙化府的側旁,便是三台山,是阿祿司,是牛街,而界限越過漾備江;它的正北,則是越過瀾滄江登上打麥隴,抵達舊爐塘的北嶺,才與永平縣分界。都在二百裏以外,好似扇子展開的樣子。自從把雲州隸屬於它,這以後西南、東南各自抵達東、西兩條大江,不窘迫了。

瀾滄江從順寧西北境穿其腹而東,至苦思路之東,又穿其腹而南,至三台山之南,乃南出為其東界,既與公郎分蒙化,又南過雲州東,又與順江分景東。郡之經流也。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殼厚而肉嵌,一錢可數枚,捶碎蒸之,箍搞為油,勝芝麻、菜子者多矣。
瀾滄江從順寧西北境穿過它的腹地往東流,到苦思路之東,又穿過它的腹地往南流到三台山之南,這才向南流出去成為它的東部邊界,既經公郎與蒙化府分界,又向南流過雲州東邊,又經順江與景東府分界。這是府中的主要河流。府境內所吃所燒的全是核桃油。這裏的核桃殼厚而肉深嵌,一文銅錢可以買得裝滿幾石臼,把它捶碎後蒸,箍緊榨成油,勝過芝麻油、菜子油了。

駝騎至,即東下坡,渡北來溪身。以鐵索架橋亭於其上,其製仿瀾滄橋者,以孔道所因也。度橋東,即北上坡,循東山之麓,北向而登。是時駝騎一群,以遲發疾趨,餘賈勇隨之。上不甚峻,而屢過夾坑之脊,三裏,從脊上西望望城關,隻隔一峽也。又北上,兩過旁墜之脊,三裏,忽隨西坡下。轉一拗,複一裏,越一西突之岡。由其北下,環山為塢,有坪西向而拓,豐禾被塍,即西突之岡所抱而成者。一裏,陟坪而北,又下,連越二小溪,皆從東南腋中來下西峽者。其處支流縱橫,蹊徑旁午,而人居隱不可見。
馬幫來到後,立即向東下坡,渡過北來的溪流。用鐵索架橋,在橋上建有亭子,橋的形製與瀾滄江橋的相仿,因為是交通孔道經由之處。過到橋東,立即向北上坡,沿東山的山麓,向北上登。此時一群馬幫,因為出發晚了疾步趕路,我鼓足勇氣跟隨著他們。上走不怎麼陡峻,但屢次走過坑穀相夾的山脊,三裏,從山脊上向西望望城關,隻隔著一條峽穀。又向北上走,兩次經過向兩旁下墜的山脊,三裏,忽然順西坡下走。轉過一個山坳,再走一裏,越過一座向西突的山岡。由它北麵下走,環繞山岡成為山塢,有平地向西拓展而去,豐美的稻禾覆蓋著田野,這就是向西突的山岡環抱成的地方。一裏,從平地向北上登,又下走,接連越過兩條小溪,都是從東南側旁中前來下流進西峽的水流。此處支流縱橫,蹊徑交錯,可人居住的地方隱藏著看不見。

從此複北上五裏,有兩三家倚岡頭,是為二十裏哨。登岡東北,平行其脊。一裏,複轉東向,循岡北崖下。又裏餘,則有溪自東峽來。餘初以為既登岡,曆諸脊,當即直上逾東大山,而不意又有此溪中間之也。既下,乃溯流東入峽。半裏,其水分兩峽出,一西南自岡脊後,一北自大嶺過脊處。乃依南麓涉其岡後之流,溯北澗之左,複北向上,蓋即兩水中垂之坡也。於是從叢木深翳中上,二裏,逾一岡,複循南崖之上行。一裏餘,又穿坳而西,臨西崖之上。兩崖俱下盤深箐,中翳叢木,而西箐即順寧北塢大溪源所出矣。又穿夾槽而上半裏,循西箐北崖上。
從此再向北上走五裏,有兩三家人緊靠岡頭,這是二十裏哨。登上岡頭向東北,平緩前行在岡脊上。一裏,再轉向東,沿山岡北麵的山崖下走。又是一裏多,就見有溪水自東峽中流來。我起初以為登上山岡後,經過許多條山脊,應當立即徑直向上翻越東麵的大山,可意想不到又有此條溪流在中間阻斷了它。下來後,就溯溪流向東入峽。半裏,溪水分別從兩條峽穀中流出去,一條向西南自岡脊後麵,一條往北自大嶺山脊延伸而過之處。於是靠著南麓涉過那山岡後麵的溪流,溯北麵山澗的左岸,再向北上走,原來這裏就是兩條溪水中向下垂的山坡了。於是從叢林深深密蔽之中上行,二裏,越過一座山岡,再順著南麵山崖上行。一裏多,又穿過山坳往西,登臨在西麵山崖之上。兩邊山崖的下方都盤繞著深著,著中密蔽著叢林,而西麵的山著就是順寧北塢大溪源頭流出的地方了。又穿過夾立的溝槽上走半裏,沿西麵山著北邊的山崖上登。

西北平行一裏,轉入北坳。平透坳北一裏,其脊南之菁,猶西墜也。半裏,複入夾壁之槽。平行槽中半裏,亦有上跨之樹。又北一裏,稍高,有石脊橫槽底,即度脈也。此脊自羅岷山東天井鋪南度,迤邐隨江西岸,至此為順寧東山、雲州北山,而南盡於順江小水之口;若羅岷大脊,則自南窩東北折而南,自草房哨而去矣。已出夾槽,東北墜坑而下。一裏,即有水自東南腋飛墜下西北坑者,路下循之,與白沙哨之東下者,同一胚胎。又東北陟脊,度脊再上,共三裏,有四五家踞岡頭,是為三溝水哨。蓋岡之左右,下墜之水分為三溝,而皆北注瀾滄矣。又東北下七裏,盤一岡嘴。又下三裏,有一二家當路右,是為塘報營。又下三裏,過一村,已昏黑。又下二裏,而宿於高簡槽。店主老人梅姓,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昆明產名茶,亦為雲南三名茶之一飲予。
往西北平緩前行一裏,轉入北麵的山坳。平緩向北穿越山坳一裏,山脊南麵的山著,仍然向西下墜。半裏,再次走入石壁相夾的溝槽。平緩地在溝槽中行半裏,也有橫跨在上方的樹。又往北一裏,稍走高些,有石山脊橫在溝槽底,這就是延伸而過的山脈了。此條山脊自羅眠山西麵的天井鋪向南延伸,沿江流西岸道巡而下,至此地成為順寧的東山、雲州的北山,而後向南在順江小水的河口到了盡頭;至於羅眠山的主脊,則是自南窩東北折向南,從草房哨延伸而去的了。不久走出夾立的溝槽,向東北墜下坑穀。一裏,就有水流自東南一側飛墜下西北的坑穀,路下山沿水流走,與白沙哨之東下流的水流,同出於一個源頭。又向東北上登山脊,越過山脊再上走,共三裏,有四五家人盤踞在岡頭,這是三溝水哨。原來是山岡的左右,下墜的水分為三條溝,而後都是往北注入瀾滄江了。又往東北下行七裏,繞過一處岡嘴。又下走三裏,有一二家人位於路右,這是塘報營。又下行三裏,走過一村,天已經昏黑。又下走二裏,便宿在高簡槽。店主老人姓梅,很能安慰客人,特意煎了太華茶來給我飲。

十五日平明,東北下破。坡兩旁皆夾深崖,而坡中懸之,所謂高簡諸村廬,又中踞其上。二裏,轉坡北,下峽中。一裏,複轉東北,循坡而下。四裏,始望見瀾滄江流下嵌峽底,自西而東;其隔峽三台山猶為夙所籠,咫尺難辨。於是曲折北下者三裏,有一二家瀕江而居,是為渡口。瀾滄至此,又自西東注,其形之闊,止半於潞江,而水勢正濁而急。甫聞擊汰tì水波聲,舟適南來,遂受之北渡,時駝騎在後,不能待也。
十五日黎明,吃飯。天明後,向東北下坡。坡兩旁皆夾著深深的山崖,而山坡懸在中間,所謂的高簡槽諸處的村莊房屋,又中踞在坡上。二裏,轉到坡北,下到峽中。一裏,再轉向東北,順山坡下走。四裏,開始望得見瀾滄江的江流下嵌在峽底,自西往東流;那隔著峽穀的三台山還被晨霧所籠罩,咫尺之間難以辨認。從此地向北曲折下走三裏,有一二家人瀕江而居,這是渡口。瀾滄江流到此地,又自西向東流注,江身的寬處,隻有潞江的一半,但水勢正是又深又急。剛聽到水浪拍擊的聲音,船恰好來到了南岸,便上船北渡,此時馬幫在後麵,不能等了。

登北岸,即曲折上二裏餘,躋坡頭。轉而東行坡脊,南瞰江流在足底,北眺三台山屏回嶺北,以為由此即層累而升也。又聞擊汰聲,則渡舟始橫江南去,而南岸之駝騎,猶望之不見。乃平行一裏,折而北向逾脊。半裏,乃循東崖瞰西塢北向行。二裏,始望見三台村館,在北山之半,懸空屏峙,以為賈勇可至。又一裏,路盤東曲,反漸而就降,又二裏,遂下至壑底。壑中澗分二道來,一自西北,一自東北,合於三台之麓,而三台則中懸之,其水由西塢而南入瀾滄。乃就小橋渡東北來澗,約一裏,即從夾中上躋中懸之坡。曲折上者甚峻,六裏,始有數十家倚坡坪而居,是為三台山,有公館焉。又東北瞰東塢循西崖而上,十二裏,躡南亙之脊,其脊之東西塢,猶南下者。又躡蹬三裏,有坊,其岡頭為七碗亭者。岡之東,下臨深壑,廬三間綴其上,乃昔之茶庵,而今虛無人矣。又上裏餘,盤突峰之東。其峰中突,而脊則從北下而度,始曲而東起,故突峰雖為絕頂,其東下之塢,猶南出雲。乃踞峰頭而飯。其時四山雲霧已開,惟峰頭猶霏霏釀氤氳氣。
登上北岸,立即曲折上登二裏多,登上坡頭。轉向東行走在坡脊上,俯瞰南邊江流在腳底,眺望北方的三台山,屏風樣回繞在嶺北,以為由此地就層層疊累上升了。又聽見水波拍擊的聲音,就見渡船開始向南橫江而去,可南岸的馬幫,仍望不見他們的蹤影。於是平緩前行一裏,折向北越過山脊。半裏,便沿著東邊的山崖下瞰西邊的山塢向北行。二裏,開始望見三台山的村莊公館,在北山的半腰上,懸在空中,屏風樣聳峙,以為鼓足勇氣可以一氣走到。又走一裏,路盤繞著向東曲,反而漸漸走向下方,又走二裏,就下到壑穀底。壑穀中山澗分兩路流來,一條來自西北,一條來自東北,在三台山的山麓會合,而三台山則高懸在兩條山澗中間,那澗水由西麵的山塢往南流入瀾滄江。於是走上小橋渡過東北方流來的山澗,約一裏,就從夾角地帶中間上登懸在中間的山坡。曲折上走的路非常陡峻,六裏,才有數十家人緊靠坡上的平地居住,這便是三台山,有公館。又向東北下瞰東麵的山塢沿西麵的山崖上走,十二裏,上登往南綿亙的山脊,此條山脊東西兩麵的山塢,仍然是向南下延的。又登石瞪三裏,有座牌坊,此處岡頭是叫七碗亭的地方。山岡的東邊,下臨深壑,三間房屋點綴在岡上,是從前的茶庵,可今天空寂無人了。又上走一裏多,繞到突立山峰的東麵。此峰在中央突起,而山脊則從北邊往下延伸,開始曲向東隆起,所以這突立的山峰雖然是絕頂,它東邊下方的山塢,仍是往南下延出去。於是坐在峰頭吃飯。此時四麵群山雲霧已經散開,唯有峰頭仍雲霧霏霏醞釀著氨氯之氣。

由峰北隨北行之脊,下墜一裏餘,乃度脊東突,是為過脈。是山北從老君山南行,經萬鬆嶺、天井鋪度脊南來,其東之橫嶺,西之博南二脊,皆繞斷於中,惟此支則過此而南盡於泮山。從其北臨西壑行,再下再上三裏餘,有哨房當路,亦虛無棲者。又東北隨嶺脊下六裏,循東塢,盤西嶺,又下二裏,乃北度峽中小石橋。其水從西峽來,出橋而合於南峽,北從阿祿司東注於新牛街,入漾濞者也。石橋之南,其路東西兩岐:東岐即餘所從來道,西岐乃四川僧新開,欲上達於過脊者。度橋,即循北坡臨南壑東北上。三裏,躡岡頭,有百家倚岡而居,是為阿祿司。
由峰北順往北延伸的山脊,下墜一裏多,延伸的山脊向東突,這是延伸而過的山脈。此山從北麵的老君山往南延伸,山脊經萬鬆嶺、天井鋪向南延伸而來,它東麵的橫嶺,西麵博南山的兩條山脊,都在環繞中途斷了,唯有此條山脈則延過此地後在南麵的浮山到了盡頭。從它的北麵下臨西邊的壑穀前行,兩次下走兩度上登三裏多,有哨房位於路旁,也是空無人住。又往東北隨嶺脊下走六裏,沿著東塢,繞過西嶺,又下行二裏,於是向北越過峽中的小石橋。橋下的水從西麵峽中流來,流出橋後在南麵峽中合流,向北從阿祿司東麵流到新牛街,流入漾滇江。石橋之南,那路岔為東西兩條:東邊的岔路就是我從那裏來的路,西邊的岔路是四川僧人新近開通,想要上通到延過的山脊處的路。過橋後,立即沿北坡下臨南邊的壑穀向東北上走。三裏,登上岡頭,有百來戶人家緊靠山岡居住,這是阿祿司。

其地則西溪北轉,南山東環,有岡中突而垂其北,司踞其突處。其西麵遙山崇列,自北南紆,即萬鬆、天井南下之脊,挾瀾滄江而南者;其北麵亂山雜遝,中有一峰特出,詢之土人,即猛補者後山,其側有寺,而大路之所從者。餘識之,再瀹湯而飯,以待駝騎。下午乃至,以前無水草,遂止而宿。是夜為中秋,餘先從順寧買胡餅即燒餅一圓,懷之為看月具,而月為雲掩,竟臥。
此地就見西溪向北轉,南山往東環繞,有座山岡在中央突起而山岡北麵下垂,阿祿司盤踞在山岡突起之處。它的西麵遠山高高排列,自北往南纖曲,那就是萬鬆嶺、天井鋪往南下延的山脊,傍著瀾滄江往南延;它北麵亂山雜遝,其中有一峰特別突出,向當地人打聽,那就是猛補者的後山,山側有寺院,而大路從那裏經過。我記住此話,再燒湯吃飯,以等待馬幫。馬幫下午才到,因為前方無水草,便停下住宿。這天夜裏是中秋節,我事先從順寧府買了一個燒餅,把它揣在懷中作為賞月的食品,但月亮被烏雲遮住,竟自睡下了。

十六日昧爽,飯而北行。隨坡平下十裏,而下更峻。五裏,至坡底,東西二塢水來合而北去,乃度東塢小橋,沿東麓北行塢中。隨水三裏,又一溪自東峽來,渡其亭橋。又北一裏,渡一大溪亭橋,是為猛家橋。水由橋東破峽北出,路從橋北逾岡而上。其岡東綰溪口,有數家踞其上。從其北下,複隨溪行西岸,曲折盤塢十二裏,有百家之聚踞岡頭,東臨溪口,是為新牛街。
十六日黎明,飯後往北行。順山坡平緩下走十裏,但下方更加陡峻。五裏,到達坡底,東西兩麵山塢的水流來合流後向北流去,於是走過東麵山塢的小橋,沿東麓往北行走在塢中。順水流走三裏,又一條溪水自東峽中流來,渡過溪上的亭橋。又向北一裏,渡過一條大溪上的亭橋,這是猛家橋。溪水由橋東衝破山峽往北流出去,路從橋北翻越山岡上走。此岡在東麵給住溪口,有數家人高踞在岡上。從山岡北麵下走,再沿著溪流西岸行,曲折盤繞在塢中十二裏,有處百戶人家的村落盤踞在岡頭,東邊麵臨溪口,這是新牛街。

俱漢人居,而地不開洋,有公館在焉,今以舊街巡司移此,由其北西北下二裏,有小江自西而東,即漾濞之下流也,自合江鋪入蒙化境,曲折南下,又合勝備江、九渡、雙橋之水,至此而東抵猛補者地名,乃南折而環泮山,入瀾滄焉。江水不及瀾滄三之一,而渾濁同之,以雨後故也。方舟渡之,登北岸,即隨江東南行。
全是漢人居住,但地勢不開闊,有公館在這裏,如今把舊街的巡檢司遷到此地。由它北邊往西北下走二裏,有條小江自西流向東,就是漾滇江的下遊了,自合江鋪流入蒙化府境內,曲折南下,又彙合勝備江、九渡、雙橋的水流,到此地後向東流抵猛補者〔是地名〕,於是向南折後環繞過洋山,流入瀾滄江。江水不及瀾滄江的三分之一寬,但渾濁的水勢相同,這是因為雨後的緣故。兩條船並排渡江,登上北岸,馬上順江往東南行。

半裏,隨江東北轉,遂循突坡而上。二裏,登南突之坡,下瞰隔江司,與阿祿司溪出江之口對,江流受之,遂東入峽,路從北山之半,亦盤崖而從之。半裏,有一家獨踞岡頭,南臨江坡而居,頗整。又東三裏,有削崖高臨路北,峭壁間有洞南向,其色斑赭,即阿祿所望北麵特出之峰,此其西南隅之下層也。又東四裏,有兩三家倚岡而居,是為馬王箐,江流其前峽中,後倚特出崇峰。東望遙壑中開,東北坳中有管盤峽而下,西與江流合而南去,其東南兩峰對峙,夾束如門,而江流由此南出焉。乃瀹湯而飯於村家。
半裏,順江勢往東北轉,就沿前突的山坡上走。二裏,登上南突之坡,下瞰隔江的巡檢司,與阿祿司的溪流流到江中的河口相對,江流接受了溪水,就向東流入峽中,路從北山的半腰上,也繞著山崖順江走。半裏,有一家人獨自高踞在岡頭,南麵下臨江坡居住,相當整潔。又往東三裏,有陡削的山崖高臨在路北,峭壁間有山洞向南,石色褚紅斑斑,這就是在阿祿司望見的在北麵特別突出的山峰,此處是它西南隅的下層。又向東四裏,有兩三家緊靠山岡居住,這是馬王著,江水流過它前方的峽中,後麵背靠特別突出的高峰。遠望東方遠處壑穀從中敞開,東北山坳中有山警盤繞著峽穀下延,在西麵與江流會合後往南而去,它東南的兩座山峰對峙,緊束相夾如門,而江流由此向南流出去。於是在山村人家燒湯吃飯。

由村東北上三裏餘,興特出祟峰之南,其下江流峽中,至此亦直南去。又東北二裏,盤其東南之垂支,有兩三家踞岡上,是為猛補者,亦哨寨之名也,於是逼特出崇峰東南麓矣。其東下盤壑中回,即東北桫鬆哨南箐之所下者;其正南江流直去,恰當兩門之中。
由村子向東北上走三裏多,正當特別突出的高峰之南,山下江水流過峽中,到此地也一直向南流去。又往東北二裏,繞過它東南下垂的支脈,有兩三家人高踞在岡上,這是猛補者,也是哨寨之名,到這裏已逼近特別突出高峰的東南麓了。它東麵下方盤繞的壑穀在中央回繞,就是東北秒鬆哨南麵山著下延形成的;它的正南江流筆直流去,恰好正當兩道門之中。

又從門隙遙見外層之山,浮青遠映,此乃讕滄江畔公郎之境矣。又東北盤崖麓而上,二裏而下。半裏,忽澗北一崖中懸,南向特立,如獨秀之狀,有僧隱庵結飛閣三重倚之。大路過其下,時駝馬已前去,餘謂此奇境不可失,乃循回磴披石關而陟之,閣乃新構者,下層之後,有片峰中聳,與後崖夾立,中分一線,而中層即覆之,峰尖透出中層之上,上層又疊中層而起。其後皆就崖為壁,而綴之以鐵鎖,橫係崖孔,其前飛甍疊牖屋脊飛翹,窗戶重疊洞開,延吐煙雲,實為勝地,恨不留被崑於此,倚崖而臥明月也。隱庵為瀹茗留榻,餘恐駝騎前去不及追,匆匆辭之出。此岩在特出崇峰東南峽中,登其閣,正南對雙突之門。門外又見一遠峰中懸,圓亙直上如天柱,其地當與瀾滄相近,而不知為何所。隱庵稱為缽盂山,亦漫以此岩相對名之耳;又謂在江外,亦不辨其在碧溪江名外,抑在瀾滄外也。
又從門縫中遠遠望見外層的群山,漂浮著一抹青色遠遠映襯,這是瀾滄江畔公郎的境內了。又向東北盤繞山麓的山崖上登,二裏後下走。半裏,忽然山澗北邊一座山崖懸在中央,向南獨立,如獨秀峰的形狀,有位隱庵和尚緊靠山崖建了三層飛閣。大路經過山下,此時馬幫已向前去了,我認為此處奇境不可錯失,就沿著回繞的石瞪穿過岩石關隘登到閣上。閣子是新建的,下層的後方,有一片石峰聳立在中央,與後麵的山崖夾立,中間分開一條線,而中層就覆蓋在石縫上,峰尖鑽出中層的上方,上層又重疊在中層上建起。閣子後部都是就著山崖作為牆壁,並用鐵鏈把他們連綴起來,橫係在山崖上的石孔間,閣子前方飛簷重窗,吞吐煙雲,實在是處勝地,遺憾的是不能把被子鋪蓋留在此地,依傍山崖躺臥在明月下了。隱庵為我烹茶挽留住宿,我擔心馬幫向前走去來不及追上,匆匆辭別他出來。此處山崖在特別突出高峰東南的峽中,登上寺中的閣子,正南方麵對雙突之門。又見到門外一座遠峰懸在中央,圓圓地橫亙,筆直上聳,如擎天柱,那地方應當與瀾滄江相接近,但不知是什麼處所。隱庵稱為缽孟山,這也是隨便起的名字罷了;又認為在江外,也辨不清它是在碧溪〔是江名〕外,還是在瀾滄江以外了。

由其東又上坡,二裏,登東岡。又東北迢遙而上,八裏而至桫鬆哨。是哨乃東來之脊,西度而起為特出崇峰,南盡於碧溪江東北岸,是為順寧東北盡處,與蒙化分界者也,以嶺有桫鬆樹最大,故名。時駝騎方飯於此,遂及之。又隨脊東上四裏,轉而北,登嶺頭,是為舊牛街。是日街子猶未散,已行八十裏矣。此東來度脊之最高處,北望直抵漾濞,其東之點蒼,直雄插天半;南望則瓦房突門之峰,又從東分支西繞,環壑於前;西望則特出崇峰,近聳西南,江外橫嶺諸峰,遙環西北,亦一爽心快目之境矣。於是北向隨嶺下,二裏,盤崖轉東,循脊北東行,八裏,至舊巡司。又東北下二裏,盤南壑之上,有路分岐:逾脊北下,想北通漾濞者;正路又東隨脊。
由它東邊又上坡,二裏,登上東岡。又向東北遙遙地上走,八裏後來到秒鬆哨。這個哨所是東來的山脊,向西延伸後聳起成為特別突出的高峰,南麵在碧溪江東北岸到盡頭,這裏是順寧府東北境的盡頭處,與蒙化府分界的地方,因為嶺上有秒鬆樹最大,所以起這個名。此時馬幫正在此地吃飯,終於趕上了他們。又順山脊向東上走四裏,轉向北,登上嶺頭,這裏是舊牛街。這天的街子還未散,已走了八十裏了。此處是東麵延伸而來的山脊的最高處,北方一直望到漾澳,漾澳東麵的點蒼山,筆直雄偉地插在半天空;望南方就見瓦屋突立為門的山峰,又從東麵分支向西回繞,壑穀環繞在前方;往西邊望去,就見特別突出的高峰,高聳在近處的西南方,江外橫嶺諸峰,遠遠地環繞在西北,也是一處爽心悅目之境呀!從這裏向北順山嶺下走,二裏,繞著山崖轉向東,沿山脊北麵往東行,八裏,到了舊巡司。又向東北下行二裏,盤繞在南邊壑穀之上,有路分岔:越過山脊向北下山,推想是往北通到漾滇的路;正路又向東順山脊走。

二裏餘,逾東嶺北下,於是其峽北向墜,即隨峽東坡東北行。五裏,至瓦葫蘆,有數十家倚坡嘴,懸居環壑中。坡東有小水,一自西腋,一自南腋,交於前壑而北去。則此瓦葫蘆者,亦山叢水溢之源也。是夜宿邸樓,月甚明,恨無貰shì賒,借酒之侶,悵悵而臥。
二裏多,越過東嶺向北下走,在這裏嶺下的峽穀向北下墜,立即順峽穀的東麵山坡往東北行。五裏,到瓦葫蘆,有數十家人依傍著坡嘴,懸隔居住在環繞的壑穀中。坡東有小溪,一條來自西側,一條來自南側,在前方的壑穀中交流後向北流去。那麼此處叫瓦葫蘆的地方,也是山峰成叢水泉外溢的源頭了。此夜住宿在客店的樓中,月光十分明亮,遺憾的是沒有伴侶在一起飲酒,悵悵不樂地躺下。

十七日昧爽,飯而行,即東下坡。一裏,渡西來小水,循北山而東。半裏,南來小水與之合,同破峽北去,路亦隨之,挾山北轉,一裏,有亭橋跨其溪,曰廣濟。渡而東,循東麓北行二裏餘,有峽自西山來合。又北五裏,北壑稍開,水走西北峽去;又有一水自東峽來合,其勢相埒,即溯之入。東行裏餘,有小橋架其上,北度之。複循北坡東上半裏,溯溪北轉二裏餘,轉而東一裏餘,有數十家倚北山而居,是為鼠街子。峽至是東西長亙,溪流峽底,路溯北崖。北崖屢有小水掛峽而下,路東盤之,屢上屢下。十裏,逾坡東降,東峽稍開,盤北崖之紆,蓋北崖至是稍遜,而南障之屏削尤甚也。東三裏,其溪一自北來,一自南墜,而東麵則橫山障之,路乃折而溯北來之溪。二裏稍下,一裏餘,涉溪東岸,複溯溪北行。半裏,溪仍兩派,一西北來,一東來,乃折而從東來者上。半裏,有數家倚坡間,是為豬矢河哨。
十七黎明,飯後上路,馬上向東下坡。一裏,渡過西來的小溪,沿北山往東行。半裏,南來的小溪與它合流,一同衝破山峽往北流去,路也順溪流,傍著山往北轉,一裏,有座亭橋跨在這條溪上,叫廣濟橋。渡到橋東,沿東麓往北行二裏多,有峽穀自西山前來會合。又向北五裏,北麵的壑穀稍微開闊了些,水奔向西北的峽中去;又有一條水流自東麵峽中流來會合,水勢相等,立即溯水進去。往東行一裏多,有小橋架在溪上,過到橋北。再沿北坡向東上走半裏,溯溪向北轉二裏多,轉向東走一裏多,有數十家人背靠北山居住,這是鼠街子。山峽到這裏呈東西向長長地綿亙,溪水流在峽底,路溯北麵的山崖走。北麵山崖上屢屢有小溪從峽壁上下瀉,路向東繞過小溪,屢上屢下。十裏,翻過山坡向東下降,東麵峽穀稍微開闊一些,繞過北麵山崖的纖曲處,原來北麵山崖到這裏稍稍後退,但南麵的障蔽如屏風陡削得特別厲害。向東三裏,這裏一條溪水自北邊流來,一條自南邊下墜,而東麵則有橫列的山阻隔著溪水,路於是轉向溯北來的溪水走。二裏稍下走,一裏多,涉到溪東岸,再溯溪往北行。半裏,溪流仍分為兩條支流,一條從西北流來,一條從東方流來,於是轉向從東來的溪流上走。半裏,有幾家人依傍在坡上,這是豬矢河哨。

“豬矢”乃土音。此處為諸河之始,恐是“諸始河”也。其處山回峽湊,中迸垂坡:一岐直北逾嶺者,為漾備道;一岐逾坡東北去者,為爐塘道;惟東向隨峽上者,為蒙化大道。乃東上三裏,稍隨一北曲之灣。灣中有小水南墜其側,岐徑緣之而北,此非漾備,即下關捷徑,惜駝騎不能從也。又東隨大道上,或峻或平,皆瞰南壑行,五裏,乃逾嶺脊。脊稍中坳,乃東北自定西嶺分支,西度為甸頭山,又分兩支:一支北轉,挾洱水北出蒼山後,一支南下,亙為蒙化西夾之山,而此其脊出。脊東即見大塢自北而南,其東界山與此脊排闥相對;而北之甸頭山,則中聯而伏,其外浮青高擁者,點蒼山也;南之甸尾,陽江中貫,曲折下墜,而與定邊接界焉。蒙化郡城已東伏平川之中,而不即東下也。
“豬矢”是當地口音。此處是諸條河流的起始處,恐怕是“諸始河”。〕此處山回峽集,中間進裂開山坡下垂:一條岔道向正北越嶺的,是去漾備的路;一條岔道越過山坡向東北去的,是去爐塘的路;唯有向東順峽穀上走的,是去蒙化的大道。於是向東上走三裏,慢慢順一往北曲的山灣走。山灣中有小溪向南下墜到它的側邊,岔開的小徑沿著它往北去,這不是通漾備,就是去下關的捷徑,可惜馬幫不能從這裏走。又向東順大道上走,有時陡峻有時平坦,全是俯瞰著南麵的壑穀行,五裏,便越過嶺脊。嶺脊稍向中間下凹,是從東北的定西嶺分支,往西延伸為甸頭山,又分為兩支:一條支脈向北轉,傍著洱水往北延到蒼山後;一條支脈南下,綿亙為蒙化府西麵夾立的山,而此處是它的山脊。山脊東邊立即望見大山塢自北伸展到南,它東麵的一列山與此脊似門扉樣排列相對;而北麵的甸頭山,則是中間低伏相連,它以外青翠浮動高高擁立的,是點蒼山;南麵的甸尾,陽江縱貫甸中,曲折下瀉,與定邊縣交界。蒙化府城已東伏在平川之中,但不馬上向東下走。

從嶺脊平行而南半裏,其脊之盤礴西去者,桫鬆、猛補者之支所由分;旁午東出者,郡城大路隨之下。始由峽中墜者二裏,即隨北坡下者三裏,又從坡脊降者五裏,於是路南之峽。墜而愈開,路北之峰,斷而複起。其峰自西脊下垂至是,屢伏屢聳,若貫珠而下,共四五峰,下至東麓,而陽江之水,自城西西曲而朝之,亦一奇也。路從其南連盤二峰,則南塢大開,有數家倚南山下,而峽中皆環塍為田。又東一裏,乃轉北。穿一東突峰後而透其坳。此峰即連珠下第五峰盡於東麓者,其上諸峰,皆隨下而循其南,至此峰獨中穿而逾其北。此處擬有神皋gào水邊高地蘊結,而土人不識,間有旁綴而廬者,皆不得其正也。挾突峰之北而下,半裏至麓。又東半裏,則陽江自東來,抵山而南轉去。路溯江北岸東行,半裏,有三鞏石橋南架江上。逾橋南,複東一裏,入蒙化西門。一裏餘,竟城而抵東門,內轉半裏,過等覺寺,稅駕於寺北之冷泉庵,即妙樂師棲靜處。中有井甚甘冽,為蒙城第一泉,故以名庵。
從嶺脊上往南平緩前行半裏,這裏的山脊氣勢磅礴向西去的,是秒鬆哨、猛補者的支脈由這裏分出去的地方;紛繁交錯向東出去的,去府城的大路順著它下走。開始時由峽中下墜二裏,隨即順北坡下走三裏,又從坡脊上下降五裏,這裏是路南的峽穀,深L墜後愈加開闊,路北的山峰,中斷後重又隆起。那山峰自西麵的山脊下垂到這裏,屢次低伏屢次聳起,好似連貫在一起的珠子下延,共有四五座山峰,下到東麓,而陽江的江水,自城西向西彎曲後朝它流來,也是一處奇觀。路從它的南麵一連繞過兩座山峰,就見南麵的山塢十分開闊,有數家人緊靠在南山下,而峽中全是田埂環繞成田。又向東一裏,就轉向北,穿過一座向東突的山峰後麵穿出山坳。此峰就是連珠般下延的第五峰在東麓到盡頭的山峰,它上方的諸峰,路全是順勢下山而沿著它的南麵走,隻走到此峰是從中穿過越到它的北麵。此處似乎有神明的界局蘊結著,可當地人不知道,間或有人在旁邊連結建屋的,都不能得到它的正脈。傍著突起的山峰北麵下走,半裏走到山麓。又向東半裏,就見陽江自東方流來,流抵山下往南轉去。路溯江北岸往東行,半裏,有座三拱石橋向南架在江上。越到橋南,再向東一裏,進入蒙化府城西門。一裏多,穿越全城後抵達東門,在城內轉向走半裏,路過等覺寺,住宿在寺北的冷泉庵,就是妙樂禪師住錫養靜之處。庵中有眼井十分甘甜冷冽,是蒙化城的第一泉,所以用來命名寺庵。

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而高與洱海相似。城中居廬亦甚盛,而北門外則闤闠皆聚焉。聞城中有甲科三四家,是反勝大理也。北門外有賣餅者三四家,想皆中土人。其製酷似吾鄉“眉公餅”,但不兼各味耳,即省中亦不及。蒙化土知府左姓,世代循良,不似景東桀驁,其居在西山北塢三十裏。蒙化有流官同知一人,居城中,反有專城之重,不似他土府之外受酋製,亦不似他之流官有郡伯上壓也。蒙化衛亦居城中,為衛官者,亦勝他衛,蓋不似景東之權在土酋,亦不似永昌之人各為政也。
蒙化城非常整齊,是座古城,而高處與洱海衛城相似。城中居民房屋也十分興盛,而北門外則街市相連全是居民區。聽說城中有三四家進士,這樣反而勝過大理了。〔北門外有三四家賣餅的人,猜想全是中原地區的人。餅的製法酷似我家鄉的“眉公餅”,隻是不兼有各種味道罷了,即便是省裏也趕不上。〕蒙化的土知府姓左,世代奉公守法,不似景東府那樣架鶩不馴,他的住處在西山北塢三十裏外。蒙化府有流官同知一人,住在城中,反而獨擅全城的重權,不像其他土府處邊受土官的製約,也不像其他流官有府官在上壓製了。蒙化衛也住在城中,任衛官的人,也勝過其他衛,大概是不像景東那樣,權力在土官,也不似永昌那樣人人各自為政。

蒙化疆宇較蹙,其中止一川,水俱西南下瀾滄者,以定西嶺南脊之界其東也。定西嶺從大脊分支,又為一東西之界,其西則蒙化、順寧、永昌,其東則元江、臨安、澂江、新化及楚雄。脊南之州縣水,皆從是嶺而分,南龍大脊雖長,此亦南條第一支也。至脊西之大理、劍川、蘭州,脊東之尋甸、曲靖,雖在其北為大脊所分,而定西實承大脊而當其下流,謂非其區域所判不可也。
蒙化的疆界較為緊促,府中隻有一片平川,水流都是向西南流下瀾滄江的,因為定西嶺南延的山脊隔在它的東部。定西嶺從大山脊分支,又成為一列隔開東西的界山,它西南是蒙化府、順寧府、永昌府;它東麵則是元江府、臨安府、激江府、新化州及楚雄府。山脊南麵各州縣的水流,都是從此嶺分流的,往南延伸的大山脊雖然長,此嶺也是南麵支脈的第一支峰。至於山脊西麵的大理府、劍川州、蘭州,山脊東麵的尋甸府、曲靖府,雖然在它的北麵被大山脊分開,可定西嶺實際上承接著大山脊而且位於大山的下遊,認為非按它們的區域來判別不可了。

蒙化有四寺,曰天姥、竹掃、降龍、伏虎,而天姥之名最著,在西北山塢間三十五裏。餘不及遍窮,欲首及之。
蒙化府有四座寺院,名叫天姥寺、竹掃寺、降龍寺、伏虎寺,而天姥寺最著名,在西北山塢間三十五裏處。我來不及到處遊遍,打算首先到天姥寺去。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