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己卯(公元1639年)八月二十三日雨浹日,憩悉檀。
己卯年(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三日雨下了一整天,在悉檀寺休息。

二十四日複雨,憩悉檀。
二十四日又下雨,在悉檀寺休息。

二十五日雨仍浹日。下午,弘辨師自羅川、中所諸莊回,得吳方生三月二十四日書。乃麗江令人持餘書往邀而寄來者。弘辨設盒夜談。
二十五雨仍下了一整天。下午,弘辨禪師從羅川、中所諸處莊子回來,接到了吳方生三月二十四日的信。〔是麗江木公派人拿著我的信前去邀請他後寄來的信。〕弘辨擺上了食品盒徹夜交談。

二十六日日中雨霽,晚複連綿。
二十六日正午雨轉晴,晚上重又陰雨連綿。

二十七日霽,乃散步藏經閣,觀丁香花。其花嬌豔,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間,滇中甚多,而雞山為盛。折插禦風球。時球下小截,為駝夫肩負而損,與上截接處稍解。餘姑垂之牆陰,以遂其性。“禦風”之意,思其懸崖飄颺而名之也。
二十七日天晴開,就到藏經閣散步,觀賞丁香花。這種花很嬌豔,在秋海棠、西府海棠之間,雲南境內非常多,而雞足山最為繁盛。折了些來插在禦風球上。此時禦風球下邊的小半截,被馬夫用肩扛著損壞了,與上半截的連接處稍稍分開。我姑且把它垂掛在牆陰裏,以順它現在的狀況。“禦風”的意思,想來是它懸掛在山崖上隨風飄揚而給它起的名字。

二十八日霽甚。下午,體極自摩尼山回,與摩尼長老複吾俱至。素餐極整,設盒夜談。
二十八日十分晴朗。下午,體極自摩尼山回來,與摩尼山的長老複吾一起來到。素餐極為規範,擺出了食品盒徹夜深談。

二十九日為弘辨師誕日,設麵甚潔白。平午,浴於大池。餘先以久涉瘴地,頭麵四肢俱發疹塊皮膚上出現的病變斑塊,累累叢膚理間,左耳左足,時時有蠕動狀。半月前以為虱也,索之無有。至是知為風,而苦於無藥。茲湯池水深,俱煎以藥草,乃久浸而薰蒸之,汗出如雨。此治風妙法,忽幸而值之,知疾有瘳機矣。下午,艮一、蘭宗來。體師更以所錄山中諸刹碑文相示,且謀為餘作揭轉報麗江。諸碑乃麗江公先命之錄者。
二十九日是弘辨禪師的生日,擺出的麵食十分潔白。正午,在大池中洗澡。我先前由於長期跋涉在瘴病之地,頭臉四肢全引發了塊狀的疹子,密密麻麻成叢聚在皮膚紋理之間,左耳左腳,時時有蠕動的症狀。半月前以為是生了虱子,找來又沒有。到此時心知是中風,但苦於無藥。這個熱水池水很深,全是用藥草燒煮的,於是長時間浸泡在水中薰蒸,汗出如雨。這是治中風的妙法,忽然間幸好遇上了它,知道疾病有痊愈的機會了。下午,民一、蘭宗來到。體極禪師再拿出他所抄錄的山中諸寺的碑文給我觀看,並且計劃為我寫揭帖轉報麗江府。〔各寺的碑文是麗江木公事先命令他抄錄的。〕

九月初一日在悉檀。上午,與蘭宗、艮一觀菊南樓,下午別去。
九月初一日在悉檀寺。上午,與蘭宗、良一在南樓觀賞菊花,下午他們告別去了。

初二日在悉檀,作記北樓。
初二日在悉檀寺,在北樓寫日記。

是日體極使人報麗江府。
這一天體極派人去報告麗江府。

初三日、初四日作記北樓。
初三日、初四日在北樓寫日記。

初五日雨浹日。買土參洗而烘之。
初五日雨下了一整天。買土參來洗澡烘蒸身體。

初六日、初七日浹日夜雨不休。是日體極邀坐南樓,設茶餅飯。出朱按君泰貞、謝撫台存仁所書詩卷,並本山大力、本無、野愚所存詩跋,程二遊名還,省人。初遊金陵,永昌王會圖誣其騙銀,錢中丞逮之獄而盡其家。雲南守許學道康憐其才,私釋之,進入山中。今居片角,在摩尼東三十裏。詩畫圖章,章他山、陳渾之、恒之詩翰,相玩半日。
初六日、初七日都是日夜雨不止。這天體極邀請我去南樓坐談,擺設了茶水餅子米飯。拿出巡按朱大人〔朱泰貞〕、巡撫謝大人〔謝有仁〕所寫的詩卷,連同本山大力、本無、野愚所保存的詩跋,程二遊〔名叫還,省城人。當初遊學金陵,永昌人王會圖誣告他騙銀子,錢中垂把他逮捕入獄並抄沒了他的家產。雲南署理學道許康憐愛他的才能,私下釋放了他,逃入山中躲避。今天住在片角,在摩尼山東麵三十裏。〕的詩畫圖章,章他山、陳渾之、陳恒之的詩文,互相玩賞了半天。

初八日雨霽,作記北樓。體極以本無隨筆詩稿示。
初八日雨後晴開,在北樓寫日記。體極拿本無的隨筆詩稿來給我看。

初九日霽甚。晨飯,餘欲往大理取所寄衣囊,並了蒼山、洱海未了之興。體極來留曰:“已著使特往麗江。若去而麗江使人來,是誑之也。”餘以即來辭。體極曰:“寧俟其信至而後去。”餘從之,遂同和光師窮大覺來龍。
初九日十分晴朗。早晨吃飯,我想去大理取回寄存的衣服行李,並了卻蒼山、洱海未了的興致。體極來挽留說:“已派使者特意前往麗江。如果離開後麗江派人來,這是欺騙他了。”我用馬上回來的話來答複他。體極說:“寧可等木公的信使到後再去。”我聽從了他,於是同和光禪師去窮究大覺寺山勢的來龍去脈。

從寺西一裏,渡蘭那寺東南下水,過迎祥、石鍾、西竺、龍華,其南臨中谿,即萬壽寺也,俱不入。西北約二裏,入大覺,訪遍周。遍周閑居片角莊,月終乃歸。遂出,過鎖水閣,於是從橋西上,共一裏至寂光東麓。仍東過澗,從澗東躡大覺後大脊北向上。一裏餘,登其中岡,東望即蘭那寺峽,西望即水月庵後上煙霞室峽也。又上裏餘,再登一岡。其岡西臨盤峽,西北有瀑布懸崖而下,其上靜廬臨之,即旃檀林也。東突一岡,橫抱為蘭陀後脊,岡後分峽東下,即獅子林前墜之壑也。於是岐分嶺頭:其東南來者,乃蘭那寺西上之道;東北去者,為獅林道;西北盤崖而上者,為旃檀嶺也;其西南來者,即餘從大覺來道也。始辨是脊,從其上望台連聳三小峰南下,脊兩旁西墜者,南下為瀑布而出鎖水閣橋;東墜者,南下合獅林諸水而出蘭那寺東。是東下之源,即中支與東支分界之始,不可不辨也。餘時欲東至獅林,而忽見瀑布垂綃,乃昔登雞山所未曾見,姑先西北上。於是愈上愈峻,路愈狹,曲折作“之”字而北者二裏,乃西盤望台南嘴。此脊下度為大覺正脊,而東折其尾,為龍華、西竺、石鍾、迎祥諸寺,又東橫於大龍潭南,為悉檀前案,而盡於其下。此脊當雞山之中,其脈正而雄,望台初湧處,連貫三珠,故其下當結大覺,為一山首刹,其垂端之石鍾,亦為開山第一古跡焉。然有欲以此山作一支者,如是則塔基即不得為前三距之一,而以此支代之。但此支實短而中縮,西之大士閣,東之塔院,實交峙於前,與西支之傳衣寺嶺鼎足前列。故論支當以寂光前引之岡為中,塔基上擁之脊為東,而此脈之中縮者不與,論刹當以大覺中懸為首,而西之寂光,乃其輔翼,東之悉檀,另主東盟,而此寺之環拱者獨尊。故支為中條附庸,而寺為中條冠冕,此寺為中條重,而中條不能更寺也。嘴之西有亂礫垂峽,由此北盤峽上,路出旃檀嶺之上,為羅漢壁道;由此度峽西下,為旃檀中靜室道,而瀑布則層懸其下,反不能見焉。乃再度峽西崖,隨之南下。一裏,轉東岐,得一新辟小室。問瀑布何在?
從寺西走一裏,渡過蘭那寺向東南下流的澗水,經過迎祥寺、石鍾寺、西竺寺、龍華寺,那南麵下臨中黔讀書處的,就是萬壽寺了,都沒有進去。向西北約走二裏,進入大覺寺,拜訪遍周。遍周閑居在片角莊,月底才歸來。於是出寺來,走過鎖水閣,於是從橋西上走,共一裏來到寂光寺的東麓。仍向東過了山澗,從山澗東麵踏著大覺寺後麵的大山脊向北上登。一裏多,登上它中間的山岡,望東邊就是蘭那寺的峽穀,望西麵就是水月庵後上方煙霞室的峽穀。又上走一裏多,再登上一座山岡。這座山岡西邊麵臨盤繞的峽穀,西北有瀑布懸垂在山崖上,瀑布上邊坐落著一處靜室,這裏就是旎檀林了。向東突的一座山岡,橫抱為蘭陀寺後麵的山脊,山岡後麵分出峽穀往東下延,那就是獅子林前方下墜的壑穀。在這裏嶺頭分出岔道:那從東南來的,是蘭那寺向西上走的路;往東北去的,是去獅子林的路;向西北盤繞山崖上登的,是去旗檀嶺;那從西南來的,就是我從大覺寺來的路了。這才辨清這條山脊,從它上麵的望台一連聳起三座小峰向南下垂,山脊兩旁往西下墜的,向南下流成為瀑布而後流出鎖水閣橋;往東下墜的,向南下流會合獅子林諸處的水後流到蘭那寺東邊。這是向東下流的水源,即是中間的支峰與東麵的支峰分界的起點,不可不辨。我此時想往東到獅子林去,可忽然望見瀑布似白綢垂掛,是從前登雞足山時所未曾見過的,姑且先向西北上走。從這裏越上去越陡峻,路越窄,曲曲折折作出“之”字形往北走二裏,就向西繞過望台南邊的山嘴。此脊下延為大覺寺的正脊,而後向東掉轉它的尾部,成為龍華寺、西竺寺、石鍾寺、迎祥寺諸處寺院,又往東橫在大龍潭南邊,成為悉檀寺前方的案山,然後在它下方到了盡頭。此脊正當雞足山的中心,它的山脈又正又雄偉,望台剛出現之處,如連貫的三顆珠子,所以它的下方應當盤結著大覺寺,是全山首要的佛寺,它下垂處前端的石鍾寺,也是開山時的第一古跡。不過有人想把此山算作一條支脈,如此那塔基就不能作為前山雞爪的三個腳趾之一,卻用此處支峰來代替它。但是此條支峰實際上很短而且縮在中央,西麵的大士閣,東麵的塔院,實際上交相聳峙在前方,與西麵支峰的傳衣寺嶺鼎足樣排列在前方。故而論支峰應當把寂光寺前方延伸的山岡看作中間的支峰,塔基上方擁圍的山脊是東邊的支峰,但此處縮在中間的山脈不參加進來;論寺院應當把懸在中央的大覺寺作為首位,而西邊的寂光寺,是它輔佐的羽翼,東麵的悉檀寺,另外成為東邊的盟主,而此寺環繞拱衛之處獨自占有尊貴的地位。所以支峰是中間支脈的附庸,可寺院是中間支脈的佼佼者,這是因為寺院在中脈增強了中脈的地位,而中脈不能增強寺院的地位。山嘴的西邊有滿是亂石塊下垂的峽穀,由此向北繞到峽上,路通到旎檀嶺之上,是去羅漢壁的路;由此越過峽穀向西下走,是去旗檀林中靜室的路,可瀑布卻層層懸在它的下方,反而不能見到了。於是再越到峽西的山崖上,順山崖往南下走。一裏,轉上東邊的岔道,找到一處新開辟的小室。打聽瀑布在哪裏?

其僧樸而好事,曰:“此間有三瀑:東箐者,最上而小;西峽者,中懸而長;下塢者,水大而短。惟中懸為第一勝,此時最可觀,而春冬則無有,此所以昔時不聞也。“老僧牽衣留待瀹茗,餘急於觀瀑,僧乃前為導。西下峻級半裏,越級灣之西,有小水垂崖前墜為壑,而路由其上,南盤而下。又半裏,即見壑東危崖盤聳,其上一瀑垂空倒峽,飛噴迢遙,下及壑底,高百餘丈,搖嵐曳石,浮動煙雲。雖其勢小於玉龍閣前峽口瀑,而峽口內嵌於兩崖之脅,觀者不能對峽直眺,而旁覷倒瞰,不能竟其全體;此瀑高飛於穹崖之首,觀者隔峽平揖,而自顙sāng額頭及趾,靡mǐ不有所遺。故其跌宕之勢,飄搖之形,宛轉若有餘,騰躍若不及,為粉碎於空虛,為貫珠於掌上,舞霓ní彩虹裳色彩絢爛而輕盈飄曳的長裙而骨節皆靈,掩鮫綃而豐神獨迥,不由此幾失山中第一勝矣!
那和尚樸實好事,說:“這一帶有三個瀑布,東邊山著中的,在最上方但水小;西邊峽中的,懸在中央但水長;下麵山塢中的,水大但最短。唯有懸在中央的是第一勝景,此時最值得觀賞,到春冬兩季便沒有水,這就是您為什麼昔日沒有聽說的原因了。”老和尚拉著我的衣服挽留我等待沏茶,我急於去觀看瀑布,和尚便在前邊為我領路。向西下走陡峻的石階半裏,沿石階越到山灣的西邊,有小溪垂在山崖前下墜成為壑穀,而路徑由它上邊向南盤繞而下。又走半裏,馬上望見壑穀東麵危崖彎曲上聳,危崖上一條瀑布垂空倒入峽中,遠遠地飛濺噴瀉,下達壑穀底,高百多丈,山風飄飄,石崖朦朧,煙雲浮動。水勢雖然小於玉龍閣前邊峽口的瀑布,但峽口向內嵌在兩麵山崖的側旁,觀看的人不能麵對山峽直視,而要在旁邊斜視倒著下瞰,不能完整看到它的全貌;這個瀑布高高飛瀉在彎隆的山崖頭上,觀看的人隔著峽穀平視作揖,而且從頂到腳,沒有遺漏。所以它那跌宕的氣勢,飄搖的形態,彎彎轉轉好似有餘,騰躍的氣勢好像不夠,是散碎在虛空中的粉末,是在掌上的串珠,彩虹般的裙裳在飄舞,而山石間充滿靈氣,遮掩著魷人織成的絲絹而豐姿神韻獨特迥異,不經由此地幾乎錯失山中的第一勝景了!

由對峽再盤西嘴,入野和靜室。門內有室三楹甚爽,兩旁夾室亦幽潔。其門東南向,以九重崖為龍,即以本支旃檀嶺為虎,其前近山皆伏;而遠者又以賓川東山並梁王山為龍虎,中央益開展無前,直抵小雲南東水盤諸嶺焉。蓋雞山諸刹及靜室俱南向,以東西二支為龍虎,而西支之南,有香木坪山最高而前鞏,亦為虎翼,故藉之為勝者此,視之為崇者亦此;獨此室之向,不與眾同,而此山亦伏而不見,他處不能也。野和為克新之徒,尚居寂光,以其徒知空居此。年少而文,為詩雖未工,而誌甚切,以其師叔見曉寄詩相示,並己稿請正,且具餐焉。見曉名讀徹,一號蒼雪,去山二十年,在餘鄉中峰,為文湛持所推許,詩翰俱清雅。問克新向所居精舍寺院異名,意為清心修行之所,尚在西一裏,而克新亦在寂光。乃不西,複從瀑布上,東盤望台之南。
由對麵的峽上再繞過西邊的山嘴,進入野和的靜室。門內有三間屋子十分清爽,兩旁相夾的屋子也幽靜整潔。靜室的門朝向東南,把九重崖作為龍,就把此處支脈的旎檀嶺作為虎,它前方近處的山全都低伏著;而遠山又把賓川的東山及梁王山作為龍虎,中央益加開闊平展,前方沒有障礙,直達小雲南釋東麵的水盤嶺諸山。大體上雞足山諸寺院及靜室全是向南,以東西兩條支脈作為龍虎,而西麵支脈的南邊,有香木坪山最高而且向前環繞,也是虎翼,所以借此成為勝地的原因是這一點,把它視為崇山峻嶺的也是這一點;獨有此處靜室的坐向,與諸寺不同,而且此山也隱伏著看不見,其他地方不可能這樣。野和是克新的徒弟,還住在寂光寺,讓他徒弟知空住在此處。知空年輕文雅,作的詩雖不工整,但興趣十分大,把他師叔見曉寄贈的詩拿給我看,連同他自己的詩稿請我指正,並且準備了飯食。〔見曉法名叫讀徹,另一個法號叫蒼雪,離山二十年,在我家鄉的中峰,被文湛持所推重,詩文都清雅。〕詢問克新從前居住的寺院,還在西邊一裏,但克新也在寂光寺。於是不向西走,再從瀑布上方,向東繞到望台之南。

二裏東,從其東脅見一靜室、其僧為一宗,已獅林西境矣。室之東,有水噴小峽中,南下涉之。又東即體極靜室,其上為標月靜室。其峽中所噴小水,即下為蘭那東澗者,此其源頭也。其上去大脊已不甚遙,而崖間無道,道由望台可上,至是已越中支之頂而禦東支矣。
二裏多,從望台的東側見到一處靜室,那僧人是一宗,知已到了獅子林的西境了。靜室之東,有水噴瀉在小峽中,往南下涉水流。又向東就是體極的靜室,它上方是標月的靜室。那峽中噴瀉的小溪,就是下流成為蘭那寺東邊山澗的溪水,這裏是它的源頭。這裏的山距大山脊已不十分遠,可山崖間無路,道路可由望台上走,到了此地已越過中間支峰的峰頂而迎接東麵的支峰了。

由此而東半裏,入白雲靜室,是為念佛堂。白雲不在。觀其靈泉,不出於峽而出於脊,不出崖外而出崖中,不出於穴孔而出於穴頂,其懸也,似有所從來而不見,其墜也,似不假灌輸而不竭,有是哉,佛教之神也於是乎征矣。何前不遽出,而必待結廬之後,何後不中止,而獨擅諸源之先,謂之非“功德水”可乎?較之萬佛閣岩下之瀦穴,霄壤異矣。又東一裏,入野愚靜室,是為大靜室。浹談半晌。西南下一裏,飯於影空靜室。與別已半載,一見把臂,乃飯而去。從其西峽下半裏,至蘭宗靜室。蓋獅林中脊,自念佛堂中垂而下,中為影空,下為蘭宗兩靜室,而中突一岩間之,一踞岩端,一倚岩腳,兩崖俱墜峽環之。岩峙東西峽中,南擁如屏。東屏之上,有水上墜,灑空而下,罩於嵌壁之外,是為水簾。西屏之側,有色旁映,傅粉成金,煥乎層崖之上,是為翠壁。水簾之下,樹皆偃側,有斜騫如翅,有橫臥如虯,更有側體而橫生者。眾支皆圓,而此獨扁,眾材皆奮,而此獨橫,亦一奇也。
由此往東走半裏,進入白雲的靜室,這裏是念佛堂。白雲不在。觀看這裏的靈泉,不從峽中流出卻從山脊上流出,不從山崖外邊流出去卻在石崖中湧出,不從孔洞中流出卻從洞穴頂部溢出,泉水高懸,似應有流來的地方卻不見,水流下墜,從不必借助於灌注輸運但不會枯竭,有這樣的泉水啊,佛教的神異在這裏得到證實了。為何從前不就流出來,卻必定要等到建了寺庵之後,為何後來不中止,而獨擅諸處水源的先河,說它不是“功德水”行嗎?把它與萬佛閣岩石下的積水洞穴比較,天地之別了。又向東一裏,進入野愚的靜室,這是大靜室。深談了半晌。往西南下走一裏,在影空的靜室吃飯。與他相別已半年,一見麵互相握住手臂,於是吃飯後離開。從它的西峽下走半裏,來到蘭宗的靜室。獅子林中間的山脊,自念佛堂居中下垂,中間是影空、下邊是蘭宗兩個和尚的靜室,而其中突起一座石崖隔開了它們,一個靜室盤踞在石崖頂端,一個靜室緊靠在石崖腳下,石崖兩側都有深墜的峽穀環繞著它。石崖呈東西向屹立在峽穀中,往南圍擁如同屏風。東邊屏風之上,有水從上麵下墜,灑在空中落下來,罩在下嵌的石壁之外,這便是水簾。西邊如屏風的崖石旁,有色彩向四旁映照,如用粉抹成金色,光彩煥然地在層層山崖之上,這是翠壁。水簾之下,樹全是側倒著的,有的斜舉如同鳥翅,有的橫臥如虯龍,更有樹體側著橫長的。各地的樹枝幹都是圓的,可此處唯獨是扁的,各處的樹木都是直長的,但此地唯獨是橫的,也是一處奇觀。

蘭宗遙從竹間望餘,至即把臂留宿。時沈莘野已東遊,乃翁偶不在廬,餘欲候晤,遂從之。和光欲下山,因命顧奴與俱,恐山廬無餘被,憐其寒也。奴請匙鑰,餘並箱篚者與之,以一時解縛不便也。奴去,蘭宗即曳杖導餘,再觀水簾、翠壁、側樹諸勝。既暮,乃還其廬。是日為重陽,晴爽既甚,而夜月當中峰之上,碧落如水,恍然群玉山頭也。
蘭宗遠遠從竹叢間望見我,走到後立即握住手臂留宿。此時沈萃野已去東遊,此翁偶然不在屋中,我想等他見麵,便聽從了蘭宗。和光想下山去,於是命令顧奴與他一同走,擔心山間廬舍中沒有多餘的被子,是憐惜他會受寒。奴仆請求把鑰匙交給他,我連同箱子竹筐的匙鑰都給了他,因為一時間解開捆鑰匙的線不方便。奴仆離開後,蘭宗立即拖著手杖引導我,再去觀覽水簾、翠壁、側樹諸處勝景。天黑後,就返回到他的屋中。這一天是重陽節,白天既已非常晴朗,而夜間明月正當中峰之上,天空如水,恍惚是在群玉山頭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