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初九日,寫十二詩付崑即昆石上人,已上午矣。即從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隱或現。直下三裏,則溪自簫曲之後直從東南,與外層巨山夾而成者。蓋此山即閩界,其東北度而為簫曲,西北度而為應感峰、會仙峰,兩腋溪流夾而西去,猶屬新城也。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數家,燕通“藝”,種植山種薑芋茶竹為業,地名阪鋪。由此溪渡,東南上嶺一裏,則平轉山腰。又南二裏,複直上山頂。又二裏,南下而東上,至應感岩。其岩西向,巨壑矗峭,環成一窩,置室於中,自下望之,真憑虛綴壁也。石崖之頂尚高一裏,崖僧留飯後,即從崖側躡蹬而登,以為諸峰莫高於此;既登而後知會仙之更高於眾也。應感二峰連起,東屬於大山,其屬處過脊甚峭。北流之水出於阪鋪,南流之水即從會仙峰北向而去,自應感、會仙西流之水止此。餘蓋從應感南下三裏,過此一水複南上,則會仙北屬大山之脊也。脊東之水西出會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東北而屬於應感後之大山,夾此水西去,其中塢落為九坊,乃新城之五十一都也。對會仙之山名迷陽洞,南即為邵武之建寧,其大山東南為泰寧,其西南為建昌之廣昌,則會仙南之大山,乃南龍北來東轉之處也。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亂壑縱橫,彙水成潭,疑所雲金龜湖即此水也。〔四下四上,又四裏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無論簫曲、應感矣。自會仙西至南豐百裏,東南抵建寧縣亦百裏。其側有數家斜界迷陽洞南,為大山寥絕處。〕
初九日給昆石上人寫了十二首詩,便已經到上午了。於是從草塘左麵順山崖往南朝下走,路很細小而且陡直,隱沒在深草叢中,或隱或現。直往下三裏,有條溪從簫曲峰後麵一直自東南方流過來,這是簫曲峰與它外層的大山夾峙而形成的。大概這大山就是福建省省界,它往東北延伸而形成簫曲峰,往西北延伸而形成應感峰、會仙峰,兩條溪夾在山的兩側而向西流去,溪流仍屬於新城縣。簫曲峰南麵的溪岸上,有幾家居民,他們以在山上種植薑、芋、茶、竹等為業,地名叫阪鋪。從阪鋪渡過溪,往東南朝嶺上走一裏,就平平地繞到了山腰。再往南二裏,又直往上爬到山頂。‘又走二裏,往南麵下了山而往東上,到應感岩。岩洞朝向西邊,下麵是長而寬的深穀,崖壁高聳峻峭,壁上形成個圓狀洞穴,洞穴中建有室屋,從下麵望上去,真像懸空補綴在崖壁上似的。石崖的頂端還高在岩洞一裏以上,居住在崖間的僧人留我們吃飯後,我們便從崖側踩著石瞪往上登,當時以為周圍其它山峰都沒有此峰高;登上峰頂後才知道會仙峰更高於眾峰。應感峰的兩個山峰接連聳起,東麵和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連著,連接處山脊越過來的地方很陡峭。山脊北麵的水流往阪鋪,南麵的水就從會仙峰向北流去,從應感、會仙兩峰流往西麵的水到山脊為止。我大約從應感峰南麵朝下走了三裏,渡過那一條水後又往南向上爬,就到了會仙峰北麵和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相連的山脊處。山脊東麵的水往西麵繞流出會仙峰的南邊,此水的南麵又有一座大山,它往東北延伸而與應感峰後麵的大山連接,又與會仙峰夾在此水的兩邊,水流向西流去。兩山間的山塢中坐落著的村子為九坊,屬於新城縣的五十一都地。對著會仙峰的山叫迷陽洞山,山的南麵就是邵武府的建寧縣,東南麵為泰寧縣,西南麵為建昌府的廣昌縣,會仙峰南麵的這座大山,是南麵的主山脈往北延伸過來而折往東去的地方。從作為福建省界的那座大山的山脊越過來的地方到會仙峰之間,望過去很近,卻要接連翻越四座山峰,峰峰都峻峭陡直。山脊下麵亂壑縱橫,水流彙集成潭,我懷疑所說的金龜湖就是這潭水。四下四上,又走四裏便登上會仙峰最高頂,東麵的大山都低伏在它下麵,更不用說簫曲峰、應感峰了。從會仙峰往西到南豐縣有一百裏,往東南抵達建寧縣也是一百裏。分界處有幾戶人家呈斜向坐落在迷陽洞南邊,偏僻荒涼,是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初十日,由會仙峰西下,十裏過溪,即應感西南來溪也。又五裏為官公坳。又五裏,下埔。應感溪自東而西,會仙南溪自南而北,俱會於下埔而北去。〔自下埔而上,懸崖瀑布,隨處而是,亦俱會於下埔。〕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嶺,五裏為黃舍。又西南逾二嶺,五裏至章村,山始大開,始有聚落闤闠。〔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寧縣邱家嶺,去章村南十五裏,又五十五裏始抵建寧雲。〕西五裏至容田,又西三裏過長江嶺。又三裏,烏石。有卷石橋。又二裏,上坪。隨溪西南四裏,有大溪自西南向東北,複溯之。西三裏,過木橋,溯北來小溪,渡小石橋,北上嶺。三裏,為茶塢坳。又西三裏,為何木嶺。越嶺,西南二裏,宿梅源。
初十日從會仙峰往西朝下走,十裏後渡過一條溪水,它就是從應感峰西南麵流來的那條。又走五裏,為官公坳。又走五裏,到下埔。從應感峰西南麵流來的溪水自東而西,從會仙峰南麵流來的溪水自南而北,都彙合在下埔而往北流去。從下埔以上,懸崖間的瀑布到處可見,也都彙合在下埔。路從下埔南麵往西走,翻過一座嶺,行五裏為黃舍。又往西南翻越兩座嶺,走五裏到章村,山才遠離開,才有村落街市。有條水從南向北流,它發源於建寧縣邱家嶺,流經章村南麵十五裏的地方,又流五十五裏到達建寧縣。往西走五裏到容田,又往西三裏經過長江嶺。又走三裏,到烏石。〔那裏有座卷石橋名〕又走二裏,到上坪。順一條溪往西南走四裏、有條大溪自西南向東北流,又溯流而行。往西三裏,過一木橋,溯從北麵來的一條小溪走,跨過一座小石橋,往北上了嶺。走三裏,為茶塢坳。又往西三裏,為何木嶺。越過嶺,往西南走二裏,投宿在梅源。

十一日,東方乍白,自梅源溯小流西上一嶺。路應度穀梅源至黃婆三十裏,黃婆至縣三十裏。而西,因歇店主人言,竟從北直上嶺。三裏,逾嶺北,天漸明,問之途人,始知其誤。乃從嶺側徑道轉而南,越嶺兩重,共四裏得一村塢,詢之,曰:“此嶺即南豐界也。嶺北水下新城,嶺南下永豐此處‘永豐’恐為‘南豐’之誤,因為永豐離此地甚遠,但隨小水南行一裏,可得大道。”從之,至漈jì指水邊,閩方言稱瀑布亦為漈上塢始與梅源大道合。其處平疇一環,四山繞壑,以為下土矣。已而流忽下墜,搗級而下,最下遂成一瀑,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獨著也。是名漈山灶,去梅源始五裏,餘迂作十裏行矣。水上人家為“漈上”,水下人家為“漈下”。又五裏,夏家橋,又五裏,尼姑坳,途中有兩小水自北來合。又五裏,乾昌橋,已勝筏。又五裏,滄浪橋。又五裏,黃婆橋。有一溪自北來,橋梁北溪上,水自橋南出,與漈上之水合,共下南山去;而陸路由北嶺入山,迂回嶺上。北行五裏,曰藏石嶺。又三裏,又過一小溪,亦自北而南。越而西,二裏,為思久鋪。鋪有小橋,橋下細流始西向行,路複隨之。五裏,西至來陂橋。又一溪頗大,自北來會,同過橋下;而漈上大溪亦自南來會,遂同注而北。又一裏,溪之東有獅山,西有象山,獅山石獨突兀,而象山半為斧斤所鑿。二山緊束水口,架石梁其中,曰石家橋,溪自橋下俱北去,路自橋上西向府。渡橋一裏,又有小溪自南而北,亦有石梁跨其上。又三裏,上艾家嶺。又十裏至南豐,入城東門。三裏,出西門,則盱江自西南抵西門,繞南門而北轉,經東門而北下,想與漈上之水會於城北之下流也。西門外瀕溪岸,則石突溪崖,鑿道其間,架佛閣於上。瀕江帶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又西五裏,一溪自北來,渡其橋;又一溪自西來,即溯之行。有數家在溪上,曰三江口,想即二溪與盱江合,故名也。
十一日東方剛白,就從梅源溯一條小水流往西上了一座嶺。路本應越過山穀〔從梅源到黃婆有三十裏,從黃婆到縣城有三十裏。〕往西走,因聽了歇店主人的話,竟然從北麵直往嶺上走。三裏後翻到嶺北,天漸漸亮了,向過路的人打聽,才知道路走錯了。於是從嶺側的小路折往南,越過兩重嶺,共走四裏見到一個有村子坐落在的山塢,向村人詢問,回答說:“這座嶺就是南豐縣界。嶺北的水流下新城縣,嶺南的水流下南豐縣,隻須順著小水往南行一裏,就可以見到大路。”我們按那人所說的走,到滌上塢才與從梅源來的大路相合。那地方是片圓形而平坦的田地,四周山環溝繞,我以為是地勢低下的地方了。隨後見水流忽然向下墜落,從一層層石台坎上衝瀉而下,最下麵便形成一條瀑布,這才知道五泄、麻姑的名字,是因為幸運才獨自聞名。此地名叫潦山灶,距離梅源才五裏,我們卻繞了十裏。水流上麵居住的人家稱為“潦上”,水流下麵居住的人家稱為“滌下”。順水流又走五裏,到夏家橋,又走五裏,到尼姑坳,途中有兩條小水從北麵來彙合。又走五裏,到乾昌橋,溪中已能夠行船。又走五裏,到搶浪橋。又走五裏,到黃婆橋。有條溪流從北麵流來,溪上架有橋,水從橋南麵出來便與滌上塢流來的水彙合,共同流下南山中去,而陸路由北麵山嶺進入山中,在嶺上曲折盤繞。往北行五裏,叫藏石嶺。再走三裏,又渡過一條小溪,它也是自北向南流。越過溪水後往西走二裏,為思久鋪。那裏有座小橋,橋下的細流才往西流,路又傍溪而去。走五裏,往西到了來阪橋。又有一條溪水比較大,從北麵流來相彙,一同流過橋下;而滌上塢流來的大溪也從南麵流來,彙合後一同流往北去。又走一裏,溪水的東麵有座獅山,西麵有座象山,獅山上的石頭分立突兀,而象山的一半已被刀斧鑿削過。兩山緊夾著水口,一座石橋橫架在兩端,它叫石家橋,溪水從橋下向北流,路從橋上往西朝府城去。越過橋一裏,又有條小溪自南往北流,也有石橋架在溪上。又走三裏上了艾家嶺。又走十裏,到南豐縣,進入城東門內。三裏,出子城西門,便見籲江自西南麵流到西門外,又繞流到南門外而後向北折,經東門外而往北流去,我猜想它與潦上塢來的溪水在城北麵的下遊處彙合。西門外溪岸邊的山崖上,怪石突兀,崖壁間鑿出道路,上麵建有佛閣。那山崖瀕臨溪流,屏繞城池,遠望上去景色十分美好,但因為行程急而來不及攀登。又往西走五裏,有條溪水從北麵流來,我們越過溪上的橋;軍峰溪從西麵流來,於是溯溪走。有幾戶人家住在溪岸邊,地名叫三江口,我猜想就是兩條溪水與籲江在此彙合,所以叫這個名。

十二日,東方甫白,從三江西渡溪,循左路行,路漸微。六七裏,日出,入山口,居舍一二家,去路頗遙。先是,有言三江再進十裏,有山口可宿者,餘既訝其近,又疑其居者之寡。連逾二嶺,三裏,遇來人詢之,曰:“錯矣!正道在南,從三江渡溪已誤也。”指餘南循小路轉。蓋其嶺西北為吳坑,東南為東坑,去三江已十裏矣。乃從南轉下一坑,得居民複指上嶺,共五裏,至後阿大山。從其西北小路直上二裏,則一小廟當路岐。從廟西北平循山半陰崖而行,又二裏而至一山過脊處,南北俱有路,而西向登嶺一路獨仄,遂躡之行。既登一峰,即轉入山峽。其峽有溪在下,自西而東,東口破壁而下;綰口一峰,西南半壁,直傾至底,石骨如削鐵;路在其對崖。循峽陰西人,〔自過脊登嶺至此,〕共三裏。一石飛突南崖,瞰溪撐日,日光溪影,俱為浮動。溪中大石矗立,其西兩崖逼豎如門,水從崖中墜壁而下,〔瀠回大石而出,蓋軍峰東溪源也。〕崖下新架一橋。渡而北,又登嶺半裏,山回水聚,得岐路入一庵,名龍塘庵。有道人曰:“西有龍潭,路棘不可入。”得茗,食點數枚。出庵,從左渡小溪,遂複直上嶺。二裏,複循山北陰崖而行,屢有飛澗從山巔墜下,路橫越澗上〔流者五、六次,〕下複成溪。又三裏,得橫木棧崖。又二裏,直轉軍峰之北,仰望峰頂猶刺天也,有石澗自峰頂懸凹而下,蓋北溪之源矣。
十二日東方剛白,就從三江口往西渡過溪流,順左邊的道路前行,越走路越小。走了六七裏,太陽升起,進入一個山口,有一兩戶人家住在離路較遠的山上。原先,有人說從三江口往前走十裏,有個叫山口的地方可以投宿,我既因為這裏離三江口路近而感到詫異,又懷疑居民太少。接連越過兩座山嶺,走三裏遇到對麵來的一個人,向他詢問,他說:“路走錯了!正路在南麵,從三江口渡溪就已經錯了。”他指給我往南邊順小路轉往正道。大概那嶺的西北麵為吳坑,東南麵為東坑,距離三江口已經有十裏遠了。於是從南麵轉下一個深穀中,遇到當地居民,他又指給我們上嶺的路,共走五裏,到後阿。從後阿西北麵的小路直往上走二裏,有一小座廟立在岔路邊。從廟西北麵平平地順著山半腰的北側山崖而行,又走二裏到達一座山的山脊穿越過來的地方,山脊的南北邊都有路,而往西攀登山嶺的一條路最狹窄,於是便沿著那條路走。剛登上一座山峰,就轉進山峽中。那山峽下麵有一條溪水,自西向東流,到東麵峽口處破壁而下;峽口盤結著一座山峰,它的西南半壁直向下斜插到底,崖壁上尖峭如骨的石頭如削鐵一般;道路在山峰對麵的崖壁間。我們順著山峽北麵往西進去,從山脊穿越過來的地方登上山嶺到這裏,共三裏路。有一塊石頭從山峽南麵的崖壁上飛突出來,下臨溪流,上撐天日舊光溪影都同時在它的上下飄浮晃動。溪中有塊大石頭矗立著.它的西麵兩座山崖緊相迫近而向上直立起,如同一道門,水流從中間的石壁上墜落下去,瀟繞那大石頭周圍而後流出去。這水大概是軍峰山東麵溪流的源頭。山崖下新架著一座橋。越過橋到了北麵,又登上嶺半裏,山巒回環水流彙聚。見到一條岔路通到一座庵中,那庵叫龍塘庵。有個道人說:“庵西麵有個龍潭,但路中荊棘叢生,不可能進去。”我們得到庵中道人給的一些茶水,於是吃了些點心。出了庵,從左麵渡過一條小溪,便又直往上攀登山嶺。爬了二裏,又順山北麵的北側山崖而行,不時有飛灑的山澗水從山頂墜落下來,道路五六次從山澗水上橫越過,到了下麵澗水又彙流成溪。又走三裏,見到一根橫木架在山崖間。又走二裏,直轉到軍峰山的北麵,仰望峰頂猶如刺穿了青天一般,有一條山澗水從峰頂順著凹陷處懸流下來,它大概是軍峰山北麵的溪流的源頭。

渡溪〔二百步,〕複上一嶺,始與北來大路合,遂高南向峰頂,而上無重峰之隔矣。自東北路口西上一裏,至北嶺度脊處,有空屋三間,中有繩床土灶而無人居,其西下〔為〕宜黃之道,東即所從來大道也。自此南上,鑿蹬疊級,次第間出,蹈空而上,道甚修廣,則進賢金父母所助而成者。金名廷璧,自此愈上愈高,風氣寒厲,與會仙異矣。〔自分道處至絕頂,悉直上無曲墜,共四千三百步,抵軍峰巔。〕登頂下望,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隊而來,乃閩中來脈也。至絕頂之南,圓亙為著棋峰,亭亭峭削,非他峰所及。〔蓋自南豐來,從車盤嶺南麵上,不及北道之辟;然經著棋峰棧石轉崖,度西峽中,躡蹬攀隙,路甚奇險。餘從北道望見之,恨不親曆。〕北起為絕頂,則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其北度之脈,則空室處。其北又起一峰,直走而為王仙峰,東下而為麻姑,東北下而為雲蓋,以結建昌者也。自著棋峰夾中望,下有洞穹然,攀箐掛石而下,日尚下午,至洞已漸落虞淵天色黃昏,亟仍攀躡而上,觀落日焉。
渡過溪走二百步,又上了一嶺,道路才與北麵來的大路交合,於是往南向著高高的軍峰山頂爬去,而上麵不再有層層峰巒的阻隔了。從軍峰山東北路口處往西朝上走一裏,到達軍峰山北麵山嶺等的山脊越過來的地方,有三間空屋子,屋中有繩床土灶但無人居住,從空屋西麵下去是到宜黃縣的路,東麵就是上來時所走的路。從此處往南朝上走,人工修鑿出的級級石瞪,次第湧出,從半空中攀越而上,石階路很長很寬,它是進賢縣一個姓金的人的父母資助而修成的。〔那姓金的名西金廷璧。〕從石階路上越往上走地勢越高,並且氣流寒冷,與會仙峰不一樣。從分路處到軍峰山的最高頂端,盡是一直往上,沒有彎曲和向下折的地方,共走四千三百步,抵達軍峰山山頂。登上山頂往下望,五六座尖聳的山峰從西南方向連綿不斷成隊地奔湧過來,那是從福建省內延伸來的山脈。它們到了軍峰山最高頂端的南麵,形成圓形橫貫的著棋峰,它高峻陡削,不是別的山峰所能比得上的。大略從南豐縣來,自車盤嶺南麵上軍峰山,不如北麵的道路那樣通暢;然而經過著棋峰上山,則必須走石棧,繞崖壁,穿越山峰西麵的峽穀,踩著石瞪攀著石頭間的縫隙而上,道路非常奇險。我從北麵道路中望見著棋峰上那條路,後悔沒能親曆。軍峰山頂的北部聳起為最高峰,石屋中列置著浮丘、王、郭三個仙人的像。最高頂往北越過去的山脈,就是有三間空屋子的地方。那裏往北又聳起一峰,它一直向北綿延而成為王仙峰,向東延伸下去而成為麻姑山,向東北延伸下去而成為雲蓋山,從而與建昌府城的山交錯盤結在一起。從著棋峰的山峽中望過去,峰下有個洞高高隆起,攀著竹木抓著石塊往下行時,還是下午,到那洞時天色已經黃昏,於是趕忙仍舊攀著草木踩著崖石上到山頂,觀看落日景象。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