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十三日,(缺)白赤丸如輪,平升玉盤之上,遙望日下,白氣平鋪天末,上有翠尖數點,則會仙諸峰也。仍從頂北下,十裏,至空屋岐路處,遂不從東而從西下,裏許而得混元觀,則軍峰之北下觀也。其地已屬撫之宜黃。〔聞山南車盤來道亦有下觀雲。〕循水北下,兩山排闥,水瀉其中,無甚懸突飛洄之態。又下五裏,始至澗底,此軍峰直北之水也。既下山,境始開。又山一層橫列於外,則魚牙山也。又有一水自西南來,此軍峰西壑之水,至此與北澗會。循水東北又五裏,過袈裟石。綰兩澗之口,水出其間,百家之聚在其外,曰墟上。又有一水亦自西南來會,則魚牙山之水也,與大溪合而北,西轉下宜黃,為宜黃之源雲。自墟上東北岐,路溯一小溪,十裏至東源。東向上嶺,三裏而登其上,曰板嶺。其水西流入宜,東南流入豐,東北流亦入宜,蓋軍峰北下之脊也。越嶺而東,一裏,複得坪焉。山溪瀠洄,數家倚之,曰章嶺。竟塢一裏,水東出峽間,下墜深坑,有路隨之,想走南豐道也。其水東南去,必出南豐,則章嶺一隙其為南豐屬明矣。水口墜坑處,北有一徑亦漸下北坑,則走下村道矣。亦漸有溪北自下村出七裏坑,達楓林而下宜黃,則下村以北又俱宜黃之屬。是水口北行一徑,即板嶺東度之脊也,但其脊甚平而狹,過時不覺耳。下脊,北五裏,至下村。又北二裏,水入山夾中,兩山逼束形容兩山相距很近,擠緊收斂,使中間非常狹窄甚隘,而長水傾底,路瀠盤繞山半,山有凹凸,路亦隨之,名曰十八排,即七裏坑也。已而下坑渡澗,複得平塢,始有人居,已明月在中流矣。又北二裏,水複破峽而出。又一裏,出峽,是為楓林內村。又一裏,山開水轉,而西度小橋,是為楓林,一名陳坊。乃宿。
十三日(有缺文)一輪光芒四射的紅日,緩緩升起在玉盤似的天幕上,遙望太陽底下,白色的雲氣平鋪天際,雲氣上麵聳出幾個青翠的峰尖,那就是會仙等山峰。仍從軍峰山頂北麵下山,走十裏,到有空屋子和路分岔的地方,便不從東邊而從西邊下去,一裏左右到混元觀,它就是軍峰山北麵的下觀。那裏已經屬於撫州府的宜黃縣。聽說軍峰山南麵從車盤嶺來的路上也有個下觀。順水流往北下去,兩山對聳如門,水從中間傾瀉出來,然而沒有多少山石懸空突立和水流飄墜瀟回的景象。又往下走五裏,才到達山澗底,這是軍峰山正北麵的水流。下了山,地勢才開闊,遠處又橫列著一層山嶺,那是魚牙山。又有一條水從西南麵流來,這是軍峰山西南山穀中流來的,到這裏便和北麵流下來的山澗水彙合。順水流往東北又走五裏,經過架裝石。它盤結在兩條山澗水交彙的水口處,水從石頭中間流出,有一個百來戶人家的村子坐落在它外側,叫墟上。又有一條水也從西南邊流來彙合,那是魚牙山的水,它與大溪彙合後往北流,然後折往西流下宜黃縣,為宜黃水的上涼。從墟上岔向東北,溯一條小溪而行,十裏到東源。往東爬上山嶺,三裏登上嶺頭,那嶺叫板嶺。板嶺的水西麵的流入宜黃縣,東南麵的流入南豐縣,東北麵的也流入宜黃縣,大概它是軍峰山往北延伸下來的山嶺的嶺脊。越過板嶺往東一裏,又見到一塊平地。山澳繞流在平地周圍,有幾戶人家居住在其間,地名叫章嶺。從平坦的山塢中直走一裏,水往東麵流出山峽,向下墜入深穀中,有路沿水流而去,我想那是到南豐縣的路。那條水往東南流去,一定是流到南豐縣,那麼章嶺這塊狹長平地屬於南豐縣是很明顯的了。水流墜入穀中的水口的北麵,有條山路也是漸漸下到北麵的山穀中,那就是去下村的道路了。同樣漸漸有溪流從北麵的下村流出七裏坑,再流到楓林而後流下宜黃,這樣下村以北又都是宜黃縣的轄地。這條從水口往北走的路,就是板嶺往東邊越過來的嶺脊,隻不過它很平坦而狹窄,經過時不覺得罷了。下了嶺脊,往北走五裏,到下村。又往北走二裏,水流入山峽中,兩山緊夾,中間很狹窄,而長帶似的水流斜貫向峽底,道路盤繞在山半腰,山時而凹陷時而凸起,路也隨山勢延伸,地名叫十八排,即七裏坑。不久下到穀中渡過山溝水,又見到一個平坦的山塢,這才有人家居住,旋即,明月倒映在流水中了。又往北二裏,水流又破峽而出。又走一裏,出了山峽,這裏是楓林內村。又走一裏,山巒分開,水流曲繞,往西經過一座小橋,就是楓林,〔又叫陳坊。〕於是便投宿在村中。

十四日,平明飯,行,即從小橋循小溪北上。蓋楓林大溪西下宜黃,而小溪則北自南源分水而來者也。溯北上五裏,入南灣坳,上分水嶺,南為宜黃,北為南城,西南境逾嶺為南源。五裏至八角莊,為洪氏山莊。有水東下,舍之。北上黃沙嶺,二裏逾嶺,下巾兒漈,水亦東下,又舍之。北溯一小水,三裏,上欄寨門,平行嶺上,為李家嶺。又一裏,始下,下一裏,則磁龜在焉。磁龜者,羅圭峰玘所居也,在南城西南九十裏,據李文正《東陽記》,北阻芙蓉,西阨連珠峰,南望軍峰,東則靈峰迤邐,有石在溪橋之下,而不甚肖;其溪亦不甚大;自西而東,夾溪而宅,甚富,皆羅氏也。問有花園坑,景亦沒,無可觀。遂東北逾嶺而下,溪自東南下坑中,路不能從也。東下三裏,山峽少開。又循一水,有橋跨之,曰雲陽橋,水亦東南下,又舍之。東逾一嶺,又二裏,曰乘龍坳,水亦南下。複東上二裏,曰鵝腰嶺。平行嶺上又二裏,而下一裏,曰鉏,其水始東行。始至磁龜,以為平地,至此曆級而降,共十裏而至歪排,皆循東下,始知磁龜猶在眾山之心,眾山之頂也。歪排以上多墜峽奔崖之流,但為居民造粗紙,濯水如滓因水被汙染而混濁肮髒,失飛練懸殊之勝。然鉏小水已如此,不知滋龜以東諸東南注壑者,其必有垂虹界瀑之奇,恨路不能從何。出歪排,其南山塢始開,水亦南去。又東逾黃土嶺,共三裏,則下岐東行平疇中。五裏,一溪自西北東去,有橋架其上,曰遊真觀前橋。又東五裏,則盱江自東南而北。是時日才下午,不得舟,宿於溪西之路東,其溪之東即新豐大市也。
十四日天大亮時吃飯,出發後,就從小橋處沿著小溪北上。大概楓林的大溪向西流下宜黃,而小溪卻是從北麵的南源分流來的。溯溪往北走五裏,進入南灣坳,登上分水嶺,嶺南麵為宜黃縣,嶺北麵為南城縣,西南方翻過一座山嶺為南源。走五裏到八角莊,〔這是一個洪姓人的山莊。〕有條水往東麵流下,我們沒有順水走。往北上了黃沙嶺,二裏後翻過嶺,下到巾兒滌,那裏的水也是往東流下,我們仍沒有順水走。往北溯一條小水,行三裏,登上欄寨門,然後從嶺上平平地向前走,那嶺為李家嶺。又走一裏,才往下,下行一裏,到磁龜。磁龜是羅紀(圭峰)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在南城縣城西南九十裏,據李文正《東陽記》的記載,此地北麵被芙蓉峰阻隔,西麵被連珠峰障塞,向南望是軍峰山,東麵則是曲折連綿的靈峰。有塊石頭在溪流的橋下邊,但不很象龜;那溪也不很大;自西向東,溪兩岸房屋相連,家家都很富裕,居民都姓羅。打聽到有個花園坑,景物也已埋廢,沒有可觀賞的。於是往東北越嶺而下,溪流從東南流下深穀中,路不能順溪走。往東下去三裏,山峽稍微變得開闊些。又順著一條水而行,水流上有座橋橫架著,叫雲陽橋,橋以下水也流下東南方,我們又沒有順水走。往東越過一座山嶺,又走二裏,叫乘龍坳,水流也是流下南麵去。又往東朝上走二裏,叫鵝腰嶺。從嶺上平平地又走二裏,而後下行一裏,叫鈕源,此處水才往東流。剛到磁龜時,以為那裏是平地,到此處逐級向下走,共十裏到歪排,而且都是沿東麵下行,這才知道磁龜仍然在眾山環拱之中,仍然在眾山頂上。歪排以上有不少傾墜於峽穀中、奔瀉在崖壁上的水流,隻是因為附近居民造粗紙,水被汙染得汙黑髒穢,失去了飛練懸珠的優美景象。鈕源來的小水流已是這樣,卻不知磁龜以東往東南流注溝穀中的那些水流情形如何,我想一定有彩虹垂掛、飛瀑相間傾瀉那樣的奇景,遺憾的是不能沿著這些水流走。出了歪排,它南麵的山塢才開闊起來,水也往南流去。又往東翻越黃土嶺,共走三裏,下到岔路中,往東從平坦的田野中走。五裏,一條溪水從西J曬往東去,有座橋架在溪水上,叫遊真觀前橋。又往東五裏,籲江從東南流往北去。這時才下午,沒有找到船隻,於是投宿在溪水西岸的路東村,溪水的東岸就是新豐大市。

十五日,路東不得舟,遂仍從陸。右江左山,於是純北行矣。六裏,為大安橋。又三十裏,則從姑在望,入郡南門矣。
十五日在路東沒有找到船,於是仍從陸路走。右麵是江左麵是山,從這裏起盡是直向北走。行六裏,為大安橋。又行十三裏,已經可以望見從姑山,隨後進了建昌府南門。

十六日,過東門大橋,即從橋端南下。隨沙岸,叢竹夾道,喬鬆拂雲,江流雉堞右映,深樹密篝左護,是曰中洲。有道觀,今改為佛宇。前二石將軍古甚,劉文恭鉉為之記,因程南雲盱人,與劉同在翰苑故也。是日再醉於夏調禦處。
十六日跨過東門大橋,就從橋端南下。沿著沙岸走,叢密的竹子夾在路側,高大的鬆樹拂掠著雲彩,城牆上排列如齒的矮牆倒映在右邊江流中,左麵有深樹密著攔護,這是中洲。原來有座道觀,如今改為佛寺。寺前的兩尊石將軍像很古老,劉茲(文恭)為它們作了記,這是因為程南雲是建昌府人,與劉茲共同在翰林院供職。這天再次在夏調禦處喝醉酒。、

十七日,靜聞隨二擔從麻源大路先往宜黃,餘作錢、陳、劉諸書。是晚榻於調禦齋中。
十七日靜聞隨同兩個擔夫從麻源大路先往宜黃縣,我給錢、陳、劉等寫信。這晚住宿在夏調禦的書房中。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