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二月晦入潼關,三十五裏,乃稅駕停宿,稅通“脫”西嶽廟。黃河從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南下,至潼關,折而東。關正當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連華嶽,惟此一線為東西大道,以百雉長而高大之城牆鎖之。舍此而北,必渡黃河,南必趨武關,而華嶽以南,峭壁層崖,無可度者。未入關,百裏外即見太華屼出雲表;及入關,反為岡隴所蔽。行二十裏,忽仰見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惟北麵時有土岡,至此盡脫山骨,競發為極勝處。
二月底進入潼關,走了三十五裏,就在西嶽廟停宿。黃河從北方沙漠地帶往南奔流,到潼關後轉向東流。潼關正好位於狹窄、險要的黃河、華山口,北邊俯瞰黃河水,南邊和華山相連接,隻有撞關這狹窄的通道是橫貫東西的大路,由長而高大的城牆封鎖著。如果不走潼關往北去,就必須橫渡黃河,往南則必須從武關走,而華山以南,崖壁層疊陡峭,沒有路穿越。還沒進入潼關時,在百裏之外就看見華山突兀高出雲上;等入了潼關,華山反而被低岡小山遮蔽了。走了二十裏,一抬頭,忽然看到一座座美如荷花的華山山峰,原來已經直達華山下。華山不僅落雁、朝陽、蓮花三峰秀美無比,而且聚集、簇擁在東西兩邊的眾峰,也都是刀削層懸的石片。隻有北麵不時出現的土岡,到此時才完全露出岩石,爭相顯示最美的景色。

三月初一日入謁西嶽神,登萬壽閣。向嶽南趨十五裏,入雲台觀。覓導於十方庵。由峪yǘ山穀口入,兩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當其左。循溪隨峪行十裏,為莎蘿宮,路始峻。又十裏。為青柯坪,路少坦。五裏,過寥陽橋,路遂絕。攀鎖鐵鏈上千尺幢,再上百尺峽。從崖左轉,上老君犁溝,過猢猻嶺。去青柯五裏,有峰北懸深崖中,三麵絕壁,則白雲峰也。舍之南,上蒼龍嶺,過日月岩。去犁溝又五裏,始上三峰足。望東峰側而上,謁玉女祠,入迎陽洞。道士李姓者,留餘宿。乃以餘晷guǐ日影,此即剩餘時間上東峰,昏返洞。
三月初一日進廟拜西嶽華山之神,登上萬壽閣。朝華山南麵走十五裏,進雲台觀。在十方庵找到向導。從山穀口往裏走,兩邊山崖壁立,一股溪水在山穀中流淌,玉泉院位於溪水左岸。跟著溪流沿山穀行走十裏,到莎蘿宮,道路開始陡峻。又走十裏,到青柯坪,道路稍顯平坦。走五裏,過寥陽橋後,路就斷了。攀援鐵鏈登上千尺幢,再上到百尺峽。順崖往左轉,登上老君犁溝,越過瑚孫嶺,距離青柯坪五裏處,有座山峰懸立在北麵的深穀中,山峰三麵全是絕壁,這就是白雲峰。我放棄白雲峰而往南走,登上蒼龍嶺,經過日月岩。距離老君犁溝又五裏,開始登三峰足。看著東峰側邊往上走,到玉女祠渴拜,進入迎陽洞。一個姓李的道士,留我住下來。於是用剩下的時間攀登東峰,天黑才回到迎陽洞。

初二日從南峰北麓上峰頂,懸南崖而下,觀避靜處。複上,直躋峰絕頂。上有小孔,道士指為仰天池。旁有黑龍潭。從西下,複上西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葉。旁有玉井甚深,以閣掩其上,不知何故。還飯於迎陽。上東峰,懸南崖而下,一小台峙絕壑中,是為棋盤台。既上,別道士,從舊徑下,觀白雲峰,聖母殿在焉。下到莎蘿坪,暮色逼人,急出穀,黑行三裏,宿十方庵。出青柯坪左上,有柸pēi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右上,有上方峰;皆華之支峰也。路俱峭削,以日暮不及登。
初二這天從南峰北麓登上峰頂,又從南麵懸崖下來,遊覽一些比較偏僻幽靜的地方。又上山,直接登上南峰的絕頂。頂上有個小洞,道士指名為仰天池。旁邊有黑龍潭。從西麵下山,又登上西峰。西峰頂上岩石聳立,有的岩石被荷葉般的石片覆蓋。旁邊有很深的玉井,井上蓋有閣樓,我不是道為什麼這樣。後來返回迎陽洞吃飯。登上東峰,從南麵山崖懸空墜落而下,有一座小平台峙立在極陡的壑穀中,這就是棋盤台。登上峰頂後,我便和道士告別,從原路下山,觀覽白雲峰,聖母殿就建在那裏。再向下到莎蘿坪,暮色逼人,於是急忙走出山穀,摸黑行了三裏,在十方庵住宿。出青柯坪往左上去,有枉渡庵、毛女洞;出莎蘿坪往右上去,有上方峰;全是華山的支峰。路都很陡峻,因天黑來不及攀登。

初三日行十五裏,入嶽廟。西五裏,出華陰西門,從小徑西南二十裏、出泓峪,即華山之西第三峪也。兩崖參天而起,夾立甚隘,水奔流其間。循澗南行、倏而東折,倏而西轉。蓋山壁片削,俱犬牙錯入,行從牙罅中,宛轉如江行調艙然。二十裏,宿於木柸。自嶽廟來,四十五裏矣。
初三日行十五裏,到嶽廟。往西走五裏,從華陰縣城西門出去,順小路往西南走二十裏,進入亂峪,這是華山西邊的第三座山穀。山穀兩邊的崖壁參天而起,夾穀而立,十分狹窄,溪水在穀中奔流。沿山澗往南行,一會轉向東,一會轉向西。因岩壁像石片,互相犬牙交錯,道路在石片縫中穿行,轉來轉去,人如在彎曲的江上行船,要不斷調整航向一樣。走二十裏,在木枉住宿。從嶽廟出來,已經走了四十五裏。

初四日行十裏,山峪既窮,遂上泓嶺。十裏,躡其巔。北望太華,兀立天表。東瞻一峰,嵯峨特異,土人雲賽華山。始悟西南三十裏有少華,即此山矣。南下十裏,有溪從東南注西北,是為華陽川。溯川東行十裏,南登秦嶺,為華陰、洛南界。上下共五裏。又十裏為黃螺鋪。循溪東南下,三十裏,抵楊氏城。
初四這天行十裏,走完山穀後,就登亂嶺。十裏,上到亂嶺頂。往北望太華山,高高的聳入天際。往東看到一座山峰擴山勢高峻得特別出眾,當地人說是賽華山。我才醒悟到西南三十裏有少華山,指的就是這座山了。往南下十裏,有條溪水從東南向西北流淌,這是華陽川。溯川流往東走十裏,往南攀登秦嶺,進入華陰縣、洛南縣境。一上一下共五裏。又走十裏到黃螺鋪。順著溪水往東南下,走三十裏,到達楊氏城。

初五日行二十裏,出石門,山始開。又七裏,折而東南,入隔凡峪。西南二十裏,即洛南縣峪。東南三裏,越嶺,行峪中。十裏、出山,則洛水自西而東,即河南所渡之上流也。渡洛複上嶺,曰田家原。五裏,下峪中,有水自南來入洛。溯之入,十五裏,為景村。山複開,始見稻畦。過此仍溯流入南峪,南行五裏,至草樹溝。山空日暮,借宿山家。
初五這天行二十裏,出了石門,山才開闊。又走七裏,轉向東南,進入隔凡峪。從此往西南二十裏,就是洛南縣城所在的山穀。往東南三裏,越過山嶺,在山穀中行走。十裏,出了山,而洛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在河南所渡河水的上遊。渡過洛水後又上嶺,名田家原。走五裏,下到山穀中,有水從南邊流來注入洛水。溯水流往裏走,十五裏,到景村。山又開闊起來,開始看得見稻田。過景村後仍然溯流而行,進入南峪,往南行五裏,到草樹溝。山上空蕩蕩的,太陽又落山了,在山裏人家借宿。

自嶽廟至木柸,俱西南行,過華陽川則東南矣。華陽而南,溪漸大,山漸開,然對麵之峰崢崢高峻挺拔也。下秦嶺,至楊氏城。兩崖忽開忽合,一時互見,又不比木柸峪中,兩崖壁立,有回曲無開合也。
從嶽廟到木枉,一直往西南走,過了華陽川則往東南走。從華陽川往南,水漸漸大了,山漸漸開闊,然而對麵的山峰則十分高峻。卞秦嶺,到楊氏城。兩旁的山崖忽然分開,忽然又合攏,分合在短時間內交錯出現,又和木枉的山穀不一樣,那裏兩邊的山崖壁立,有迂回曲折而沒有分開合攏的景觀。

初六日越嶺兩重,凡二十五裏,飯塢底岔。其西行道,即向洛南者。又東南十裏,入商州界,去洛南七十餘裏矣。又二十五裏,上倉龍嶺。蜿蜒行嶺上,兩溪屈曲夾之。五裏,下嶺,兩溪適合。隨溪行老君峪中,十裏,暮雨忽至,投宿於峪口。
初六這天翻越兩重嶺,一共走了二十五裏,到塢底岔吃飯。塢底岔往西去的路,通向洛南縣。我又往東南走十裏,進入商州境,距離洛南縣有七十多裏。又走二十五裏,登上倉龍嶺。在曲折蜿蜒的.嶺上行走,兩邊是彎彎曲曲的溪流。走五裏,下嶺,兩條溪水恰巧彙合。跟著溪流在老君峪中行走,十裏,夭已傍晚,雨忽然降落,在老君峪口投宿。

初七日行五裏,出峪。大溪自西注於東,循之行十裏,龍駒寨。寨東去武關九十裏,西向商州,即陝省間道偏僻之捷路,馬騾商貨,不讓潼關道中意即不比潼關道中少。溪下板船,可勝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經武關之南,曆胡村。至小江口入漢者也。遂趨覓舟。甫定,雨大注,終日不休,舟不行。
初七這天行五裏,走出山穀。一條大溪從西向東流,沿溪走十裏,到龍駒寨。寨東邊距離武關九十裏,西邊通商州,是去陝西的小路,路上來往的騾馬、商人、貨物,不比潼關大路上的遜色。溪流中的板船,可以承受五石重量。溪水從商州西邊流到這裏,經過武關後往南流,過胡村,到小江口彙入漢水。於是尋找船;剛剛定好船隻,天下起大雨,一整天沒停,船不能航行。

初八日舟子以販鹽故,久乃行,雨後,怒溪如奔馬,兩山夾之,曲折縈回,轟雷入地之險,與建溪無異。已而雨複至。午抵影石灘,雨大作,遂泊於小影石灘。
初八這天船夫因為販賣鹽,很久後才啟航。大雨之後,溪流水勢盛大,如萬馬奔騰,夾在兩邊的山崖之中,曲折盤旋,響如雷鳴地流入險要地段,和建溪沒有什麼不同。不一會,天又下起了雨。下午到達影石灘,雨大下起來,於是停泊在小影石灘。

初九日行四十裏,過龍關。五十裏,北一溪來注,則武關之流也。其地北去武關四十裏,蓋商州南境矣。時浮雲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濃桃豔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又八十裏,日才下午,榜人搖船的人以所帶鹽化遷柴竹,屢止不進。夜宿於山涯之下。
初九這天航行四十裏,經過龍關。五十裏,一條溪水從北邊流入,是武關的河流。這裏往北距離武關四十裏,是商州南部邊境。此睦浮吞蒸盡,麗日當空,霧氣籠罩的山峰層巒疊障,爭相秀美。奔騰的永流推動航船,兩岸盛開的桃花、李花濃淡相間,沐浴在陽光中,像在翩翩起舞,走出船艙到船頭坐下,不覺飄飄欲仙。又航行八十裏,時間才到下午,搖船的人用所帶的鹽交換柴、竹,多次停船不行。當夜住宿在山下水邊。

初十日五十裏,下蓮灘。大浪撲入舟中,傾囊倒篋,無不沾濡。二十裏,過百姓灘,有峰突立溪右,崖為水所摧,岌岌欲墮。出蜀西樓,山峽少開,已入南陽淅川境,為秦、豫界。三十裏,過胡村。四十裏,抵石廟灣,登涯投店。東南去均州,上太和,蓋一百三十裏雲。
初十這天航行五十裏,到蓮灘。大浪打進船艙,口袋、箱櫃倒斜,全都被水打濕了。航行二十裏,過百姓灘,河右岸突立著山峰,峰崖被水流衝擊,岌岌欲墮。船出了蜀西樓,山穀稍稍開闊,不久便駛入南陽府的漸川縣境,為陝西、河南兩省的分界處。船行三十裏,過胡村。四十裏,到達石廟灣,上岸找旅店投宿。這裏東南距離均州,上太和山,約一百三十裏。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