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十八日,晨餐後放舟。十裏,石狗灣。有小山在江左,江稍曲而東北。小山之東為龍船山,又西南為夾道雙山,此北門陸路所出也。由石狗灣五裏,為油閘,江始轉而東。又東北十裏為羅溝。向正東行者五裏,始轉而南,十裏為山門衝,即昔日洛容來渡江處也。江東為南寨山〔西麓,石崖回返,下嵌江流;〕江西岸為馬鹿堡。又南十裏為羅峒。前有山突兀,坪中有罅南裂,上連下透〔如石門〕。其巔又有一圓石突綴於上,若一僧倚崖南向,肩與崖齊,而上路其頭顱,下透其腰背。餘昔在羅山南已東望而見之,今複西眺,蓋水陸兼收之矣。又南五裏,諸峰森叢江右,石崖回亙,亦猶山門之列於江左者,而其上複有石森列,若立而傴僂,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奕”,豈即此耶?至此江稍轉西南,其東岸有聚落日雞臘,乃柳州東南陸路大道也。道側有溪自西來人,於是舟轉東行。五裏,轉而南,有崖懸突江左,層累疊嵌,〔光采離奇。〕眺其東,有尖峰彎豎,形若牛角。既而東轉五裏,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衝。蓋山脈北自牛角尖直下,江流環其〔東、南、西〕三麵,中成盤涯,若犁之尖,故名。忽轉而北,又五裏,直抵牛角山下。複轉東去。北山鬆檜森然,名曰羅墳。遙聞灘聲如雷,久之始至,則懸流回瀑,一瀉數裏,是曰橫旋灘。自犁衝北轉至此,破壁而出,建瓴而下,又共五裏矣。東南下灘五裏,山漸開伏,又十裏,稍折而東北,又東十裏,三江口。洛青〔江〕自東北來注,有聚落在柳江北、洛青西,昔有巡司並驛,今移霣江矣。時日已西銜山半,遂泊。
十八日早餐後開船。十裏,到石狗灣。有座小山在江左,江微微曲向東北。小山的東邊是龍船山,又往西南是夾道雙山,這是從北門走陸路經由的地方。由石狗灣行五裏,是油閘,江流開始轉向東。又向東北行十裏是羅溝。向正東行船五裏,這才轉向南,十裏後是山門衝,就是往日從洛容縣來渡江之處了。江東是南寨山的西麓,石崖反折過來,下嵌江流之中;江西岸是馬鹿堡。又向南十裏是羅酮。前方有座山聳立在平地中,山上有條縫向南裂開,上邊連著下麵穿透過去好像一道石門。山頂又有一塊圓石突立點綴在上麵,好似一個和尚背靠石崖麵朝南方,肩部與石崖平齊,而上邊露出他的頭顱,下邊他的腰背處透著亮光。我從前在羅山南麵已向東望見它了,今天又從西邊眺望,大體上它水陸的景色都兼收了。又向南五裏,群峰森然叢立在江右,石崖回繞綿亙,也像那排列在江左山上的石門一樣,而且山上又有石崖森然排列,像站著卻彎腰曲背,如坐著卻又似盤腿的樣子。船夫說此處有“八仙對奕”,莫非就是這裏嗎?到此地江流漸漸轉向西南,江東岸有村落叫雞臘,是柳州東南方向走陸路的大道。路邊有溪水自西麵流來注入江中,從這裏船轉向東行。五裏後,轉向南,有石崖懸突在江左,層層疊壘深嵌,光彩離奇古怪。眺望它的東麵,有座尖峰彎彎地豎立著,形狀好像牛角。隨後往東轉五裏,江北露出村落,名叫犁衝。大概是山脈從北方自牛角尖一直下延,江流環繞過它的東、南、西三麵,中央形成回繞的江岸,好像犁樺的尖端,所以叫這個名字。忽然間轉向北,又行五裏,徑直抵達牛角山下。再轉向東去,北岸山上鬆柏森然茂密,名叫羅墳。遠遠聽到河灘水聲響如雷,很久才走到,就見高懸回旋的江流變成瀑布,一瀉就是數裏,這裏叫橫旋灘。自犁衝向北轉到此地,衝破崖壁而出,高屋建領順流而下,又共行了五裏。往東南駛下河灘走五裏,山勢漸漸開闊低伏,又行十裏,稍稍折回東北,又向東十裏,到三江口。洛青江自東北流來注入柳江,有村落在柳江北岸、洛青江西岸,從前這裏有巡檢司及騷站,今天遷到責江了。此時落日已西銜在半山腰,便停泊下來。

十九日,舟人因蚊蚋甚多,乘月放舟中流,聽其隨波去。五鼓抵賓江,市聚在東岸,其上連室頗盛,其下複有灘。下灘,舟稍泊,既曙乃行。二十裏,象州,在江東岩。自犁衝來,石山漸隱,土山漸開,唯賓江之下有崖特立江左,江轉而西,山形下削上突,豈即《誌》所謂“象台”耶?象州城在江東岸,瀕江岸頗高,西門城垣因之,州即在其內。州廨內外,多茅舍蕭條,其東即窪而下,居民之廬托焉。西門外隔江即為象山。山土而不高,土人曰:“春月有雲氣,望若象形,紛走其上,即之則散,故名。”其北岸有石蹲伏山頭,謂“貓兒石”也,頗覺宛然。舟泊,市蔬米,瀕午乃發。十裏,轉而西,有崖峙江左。又西十裏,過大容堡,轉而西南行,兩岸始擴然無山。又五裏,轉而東南行。又十裏,都泥江自西南來會,其水渾濁如黃河之流,既入而澄波為之改色。江東北岸有小山,北麵分聳兩岐,西突兀而東尖峭,正與都泥入江之口相對,若為建標以識者。又東南十五裏,折而西北,旋轉西南。又十裏,乃東下大灘,一瀉五裏,曰菱角灘。下灘五裏,日薄崦嵫,又十五裏,泊於瀧村。在江北岸。
十九日船夫因蚊子太多,乘著明月放船中流,聽任它隨波而去。五更時到達震江,集市在東岸,岸上房屋連接不斷十分繁榮,岸下又有河灘。下了河灘,船略停了些時候,天露曙光後便出發。行二十裏,到象州,在江東岸,自犁衝以來,石山逐漸隱去,土山漸漸開闊起來,唯有震江之下有座石崖獨立在江左,江流轉向西去,山勢下邊陡削上麵突起,莫非就是誌書所說的“象台”嗎?象州城在江東岸,瀕江之岸很高,西門的城牆沿岸築成,州衙就在城內。州衙內外,多半是蕭條的茅草房。州衙東麵立即低窪下去,居民的房屋坐落在那裏。西門外隔江處就是象山,山為土質而且不高,當地人說:“春月間有雲氣,望去好似大象的形狀,紛紛奔走在山上,走近它就散了,所以叫這個名字。”江北岸有塊岩石蹲伏在山頭,稱為“貓兒石”,覺得十分逼真。船停泊下來,買菜買米,臨近中午才開船。十裏,轉向西,有山崖矗立在江左。又向西行十裏,路過大容堡,轉向西南行,兩岸這才十分開闊沒有山。又行五裏,轉向東南行。又走十裏,都泥江自西南流來會合,都泥江水渾濁得如同黃河的水流,流入柳江後清澈的江水為之變色。江東北岸有座小山,北麵分別聳起兩座支峰,西峰突兀而東峰又尖又陡峭,正與都泥江流入柳江的江口相對,好像是標杆以便識別的模樣。又往東南行十五裏,折向西北行,隨即轉向西南。又行十裏,便向東下一個大河灘,一瀉就是五裏,叫做菱角灘。下灘後行五裏,落日逼近西山,又行十五裏,停泊在攏村。〔在江北岸〕。

都泥江者,乃北盤之水,發源曲靖東山之北,經七星關抵普安之盤山,由泗城而下遷江,曆賓州、來賓而出於此。溯流之舟,抵遷江而止。蓋上流即土司蠻峒,人不敢入;而水多懸流穿穴,不由地中,故人鮮諳熟悉其源流者。又按慶遠忻城有烏泥江,由縣西六裏北合龍江。詢之土人,鹹謂忻城無與龍江北合水口,疑即都泥南下遷江者。蓋遷江、忻城南北接壤,“烏泥”、“都泥”聲音相合,恐非二水。若烏泥果北出龍江,必亦貴州之流,惜未至忻城一勘其跡耳。若此江,則的為北盤之委,《西事珥》指為烏泥,似以二水為混,未詳核之也。
都泥江,是北盤江的水流,發源於曲靖東山的北麵,經七星關流到普安的盤山,由泅城往下流到遷江,經過賓州、來賓後流到此地。逆流而行的船,到遷江便停止了。大概是上遊就是土司管轄的蠻族聚居區,人不敢進去;而且江上有許多瀑布飛下穿過地下的洞穴,不流經地麵上,故而極少有人熟悉它的源流。又據誌書慶遠府忻城縣有都泥江,由縣城西麵六裏處往北合流於龍江。向當地人請教,都說忻城縣沒有與龍江在北邊合流的江口,懷疑就是都泥江往南下流到遷江的一段。大概是遷江、忻城南北接壤,“烏泥”、“都泥”聲音相似,恐怕不是兩條河。如果烏泥江果然向北流到龍江,必定也是在貴州境內的江流,可惜未能到忻城去勘察一下它的實情。假如此江的確是北盤江的下遊,《西事鮮》指認為烏泥江,似乎把兩條江相混了,沒有詳細核實過它。

二十日,昧爽放舟,五裏下一灘,曰大鷺灘,江右石峰複駢列而出。又南五裏,為武宣縣西門。縣城在江之左,亦猶象州之西臨江渚也。但隔江西岸之山,卓立岐分,引隊而南,〔岩皆奇詭,若垂首引項,傴僂比肩,種種怪異。《誌》謂“縣西有仙人山,南有仙岩山”,當即所望諸異峰也,〕不似象州西山以雲氣得名也。其附舟去五人,複更四人,舟人泊而待之,上午乃發。南五裏,江折而東,又五裏,乃東南折而去,〔兩岸複擴然。〕又十五裏,有溪自西來注。又東南十裏,為勒馬堡,堡江左,過此即為潯州之桂平界矣。又南十〔裏,兩岸山漸合,又〕五裏為橫石磯。有石自江右山麓橫突江中,急流倒湧,遂極澒洞之勢。蓋兩崖皆連山逼束,至此為入峽之始。又南五裏,轉而東南二十裏,江左涯辟一坪,是為碧灘,設堡置戍,為峽中之界,名鎮峽堡焉。又東南十裏,兩岸山勢高聳,〔獨冠諸峰,〕時有石峰懸峙。江至是轉而東,其南回東轉處,江左瞰流之石,有大書鐫石者,土人指為韓都憲留題,然舟疾不能辨也。又東北二十裏,有小溪自北破壁而出,其內深峻屈曲,如夾堵牆。又東為大藤峽,大江南北兩崖,俱有石突江中。雲昔有巨藤橫駕江上,故南北兩山之賊,此追彼竄,彼得籍為津梁,而我不能施其威武。自韓公雍破賊而斷之,易名斷藤峽。過斷藤五裏,下弩灘,遂南出峽口。有水自東來注,曰小江口。其水由武靖州來,至此,合並西南下,勢甚湧急,蓋出峽而恣其放逸也。北自橫石磯入峽,南至弩灘而出,其中山勢回逼,正如道州之瀧江,嚴陵之七裏瀧。但此峽相去六、七十裏,始入為東西峽,中轉為南北峽,中無居廬,叢木虧蔽,兩旁為瑤、僮窟宅,故易於為暴。使伐木開道,因泉置屯,則亦丹崖、釣台,勝概所麗矣。今碧灘之上置鎮峽堡,聲勢甚孤,恐怠玩之後,不足以震懾戎心也。出峽,又西南循山下,十大藤峽東抵府約三百餘裏,乃漓、柳二江之夾中也。兩江瑤賊昔甚猖獗,屢征之後,今兩江晏然。當其猖獗時,賊東西相結,蓋其中有力山焉。東助府江,西援藤峽,互相竄伏,所謂狡兔之三窟也。王新建討定之後,當有布置,俊考之。
二十日黎明開船,行船五裏下了一個河灘,叫大鷺灘,江右石峰又一次並列而出。又往南五裏,是武宣縣西門。縣城在江的左岸,也如象州一樣西邊麵臨江中的沙洲。但隔江處西岸的山,直立分叉,排成隊列往南延去,岩石全很奇異,好像垂著頭伸長脖子,彎腰駝背並肩而立,種種怪異。誌書稱“縣城西麵有座仙人山,南麵有座仙岩山”,應當就是望見的這些怪異的山峰了,不是如象州的西山那樣是以雲氣得名的了。那些搭船的人去了五個,又換了四個人,船夫停下來等他們,上午才開船。向南行五裏,江折向東去,又行五裏,便折向東南而去,兩岸重又開闊起來。又行十五裏,有溪水自西邊前來注入柳江。又向東南一裏,是勒馬堡,堡在江左,過了此地就是得州府的桂平縣境內了。又向南十裏,兩岸的山漸漸合攏,又行五裏是橫石磯。有岩石自江右山麓橫突在江中,急流倒湧,竟然極盡了洶湧無際的氣勢。大體上兩岸的山崖都是緊逼過來束攏,由此是入峽的開始。又往南行五裏,轉向東南二十裏,江左岸邊辟出一塊平地,這裏是碧灘,建了城堡派駐了軍隊,是峽中的分界,名叫鎮峽堡。又往東南十裏,兩岸山勢高聳,獨自勝過群峰,不時有懸絕的石峰聳峙。江流到這裏轉向東去,江流由南回轉到東去之處,江左岸俯瞰江流的岩石上,有刻在石頭上的大字,當地人指認為韓都指揮使留下的題辭,但船太快不能辨認。又向東北行二十裏,有條小溪自北邊衝破崖壁而出,溪穀內深峻曲折,如牆壁相夾。又向東去是大藤峽,大江南北兩側的山崖,都有岩石突出江中。據說從前有粗藤橫架在江麵上,所以南北兩麵山上的盜賊,這邊追剿就逃竄到那邊,那幫人得以借此作為橋梁,而我軍不能施展它強大的威力。自從韓雍公剿滅盜賊並砍斷藤條後,改名叫斷藤峽。過斷藤峽後行五裏,下了弩灘,終於向南出了峽口。有水流自東麵前來注入柳江,叫做小江口。這條河水由武靖州流來,到此地,合流後往西南流下去,水勢十分洶湧湍急,大概是出峽後就任憑縱情奔流了。北麵從橫石磯入峽,南邊到弩灘出峽,峽中山勢回繞逼窄,正如道州的攏江,嚴陵的七裏攏。但此峽相距六七十裏,開始入峽時是呈東西向的峽穀,中途轉向成為南北向的峽穀,峽中沒有居民房屋,叢林遮蔽天日,兩旁是瑤人、憧人的藏身聚居地,所以容易發生暴亂。假使砍去樹木開通道路,憑借泉水駐兵屯守,便也是如丹崖、釣台一樣景色優美的處所了。今天碧灘之上設置了鎮峽堡,看上去十分孤單,慈怕鬆懈忽視之後,不足以震懾戎族之心了。出峽後,又往西南順山而下,十五裏到達得州府。已經天黑,停泊在大北門。大藤峽往東到達府江大約有三百餘裏,是漓江、柳江兩江相夾的中間地帶。兩江流域的瑤族盜賊從前十分猖撅,屢次征討之後,今天兩江流域十分安定。正當盜賊猖撅之時,東西兩部盜賊互相勾結,大概這其中是得力於山地吧。往東救助府江,向西援助大藤峽,互相逃竄潛伏,正所謂狡兔有三窟了。王新建討伐平定之後,應該有所部署,留待考察。

二十一日,隔晚泊潯州大北門稅廠下。夜半風雨大作,五更雨止,而風勢震撼不休,晨餐後乃殺。乃登涯入大北門。南行半裏,轉而東一裏,過府前,又半裏,抵四牌坊。折而南半裏,出大南門,則鬱江自西南來,繞城而東北,至小北門與黔江合而東北去,下平南達梧州者。下定寓南門驛前。乃登小北門城埤城牆上的矮牆,望二江交合處,有洲當其中,其江雖北去,旋轉而東南下蒼梧也。循埤西行,望西山屼嶋出雲表,下瞰城隅,上有石縱橫,土人指其處有寺,當即《誌》所稱三清岩也。其後山即大藤峽。時以舍館未定,不遑命屐,姑下舟覓夫,擔行囊置南門外逆旅。靜聞從而後,遍覓不得,下午乃至。薄暮仍雨。
二十一日隔夜停泊在得州大北門稅廠下。半夜風雨大作,五更時雨停了,但風勢刮得震撼不止,早餐後才減弱。於是登岸走入大北門。往南行半裏,轉向東走一裏,路過府衙前,又行半裏,抵達四牌坊。折向南走半裏,出了大南門,就見鬱江自西南流來,筍過城轉向東北,到小北門與黔江會合後往東北流去,下到平南縣流到梧州?在南門釋站前講定了寓所。於是登上小北門城牆上的矮牆,望見兩江會合之處,有沙洲正當急流之中,那江水雖然往北流去,但又回繞向東南方下流到蒼梧。沿著城牆往西行,望見兩山高聳出雲天之外,下瞰府城一角,山上有縱橫交錯的岩石,當地人指點那地方有寺院,應該就是誌書所稱的三清岩了。它後麵的山就是大藤峽。此時由於還沒有住定旅館,來不及移步前往,姑且找了挑夫下船,擔行李放在南門外旅店裏。靜聞跟在後麵走,四處找不到,下午才到來。傍晚時仍下雨。

二十二日,早,雨複淋漓不休。〔留靜聞、顧仆寓潯之南門,〕覓擔夫為勾漏、白石、都峽三山遊。晨餐後雨止,乃發,即從驛前南渡鬱江。五裏,灘頭村。又三裏為車路江,下有石梁。梁外水發,〔小水自東南西北入鬱,〕舟得而至焉。南二裏為石橋村。人家至此,惟灘頭及石橋二村,眾俱蒼莽矣。從此南望,白石山與獨秀挺峙,若在三十裏外,而土人雲:“尚六十裏而遙,竟日之力猶不能到。”蓋山路迂隔也。由石橋村而南,蒼莽中四高中窪,平地多伏莽突土之石,多分裂區彙之波。二裏,得回石一壑,四麵環叢,中瀦清流,有淵墜成潭,有迸裂成隙,水石容與閑暇自得的樣子,亦荒野中異景也。按先潯城南十五裏有潦水,曠野中天然怪石甃其旁,水泉深碧清澄,中有巨魚,人不敢捕,即此無疑。更南,則彙潭更多。疑即《誌》所稱南湖。上有岡為橫南墟,或湖南之訛。有一婦人結茅貫酒其上,去郡蓋十五裏矣。其東有山,自南而北垂抵此,從其西漸升而南,迸穴愈多,皆平地下陷,或長如峽,或圓如井,中皆叢石,玲瓏攢嵌,下則淵水澄澈。蓋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焉。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焉。於是升涉溝壟,又三裏,乃入山塢,則山皆純土,無複嶙峋之石,而塢中皆禾田曲蟠四麓矣。又二裏,上湖塘嶺,坡陀相間,嶺壑重疊。十裏,抵容塘村,有潭彙水,數十家聚居山半。又南陟一嶺,共二裏,渡一溪橋,上嶺為官阪墟。墟有一婦結茅貫酒,與橫南同。郡中至此三十裏,為白石山行之中道,乃餐粥茅店中。從岐東南逾嶺,十裏,為姚村。村亦百家之聚,依山彙水,真山中之樂墅也。渡一小溪,又南逾嶺,五裏,為木角村。村在白石山之北麓,去山尚十裏,日有餘照而山雨複來,謀止宿其處而村人無納者。村楊姓,俱閉門避客。徘徊抵暮,坐舂舍置放舂米石碓的小棚間擬度其夜。既而一舂傍主人啟扉納焉,為之晚炊而宿。
二十二日清早,雨又下得淋漓不止。留下靜聞、顧仆寄住在礙州的南門,找來挑夫準備去勾漏、白石、都嬌三座山遊覽。早餐後雨停了,於是出發,就從驟站前向南渡過鬱江。行五裏,到灘頭村。又走三裏是車路江,下方有座石橋,橋外水麵開闊起來,一條小河從東南往西北流入鬱江,船得以行到這裏。向南二裏是石橋村〔住家到了此地,隻有灘頭及石橋兩個村莊,其餘全是蒼茫的原野。〕從此向南望去,白石山與獨秀峰挺拔聳立,好像在三十裏開外,可本地人說:“還有六十裏之遙,走一整天仍不能到。”大概是山路迂回阻隔的原因。由石橋村往南走,蒼茫的原野中四麵高中間低窪,平地上有許多倒伏在草叢中突出於地上的岩石,分散著很多深裂積水的地方。二裏路,見到一處回繞的石壑,四麵環繞著樹叢,中間貯著清流,有深墜的深潭,有迸裂的裂隙,潭水與岩石顯出悠然自得的樣子,也算是荒野中的奇異景象了。〔據考察,先得知得州城南十五裏處有個深水,在曠野中天然的怪石砌在它四旁,泉水深綠清澄,水中有大魚,人不敢捕,就是此地無疑。〕再往南,就見積水潭更多。〔懷疑就是誌書所稱的南湖。〕上邊有座山岡是橫南墟,〔或許是“湖南”的錯讀。〕有一個婦女在岡上蓋了茅屋賣酒,距府城大約十五裏了。這裏東麵有山,自南往北低垂到此,從山西麵慢慢向南爬升,迸裂的洞穴更多,都是在平地中下陷,有的長如峽穀,有的圓如水井,中間都是成叢的岩石,玲瓏小巧,攢聚深嵌,下邊則是澄澈的深水潭。大概這裏的地裏二三丈以下,都是地下水暗中相通,地上都盤結著嶙峋的岩石吐著雲氣,偶爾骨頭樣的岩石裂開泥土迸出,那就岩石突出而洞穴深陷了。從這裏登涉山溝土壟,又走三裏,這才進入山塢,就見山都是純淨的泥土,不再有嶙峋的山石,而塢中都是稻田環繞在四麵山麓上。又行二裏,上登湖塘嶺,山坡與山岡相間,山嶺與壑穀重疊。十裏,抵達容塘村,有深潭積水,幾十家人聚居在山腰。又往南登上一道嶺,共二裏,越過一座溪上的橋,登上嶺是官阪墟。墟上有一個婦女建了茅屋賣酒,與橫南墟相同。從府城中到此有三十裏,是去白石山的半路,於是在茅屋酒店中吃了稀粥。從岔道向東南越嶺,十裏,是姚村。這也是個有百戶人家的聚落,依山彙水,真是山中的樂園呀1渡過一條小溪,又向南越嶺,五裏,是木角村。村子在白石山的北麓,距山還有十裏,落日還有餘輝可山雨重又來臨,打算停在此處投宿但村裏人沒有接納的。〔村裏人都姓楊,全關上門躲避客人。〕徘徊到黃昏,坐在春米用的小棚中準備度過此夜。隨後小棚旁一所屋子的主人開門接納了進去,替我燒了晚飯吃後睡下。

二十三日,早飯,別木角主人,授火錢,固辭不納。何前倨而後恭先前倨傲而後恭謙耶?由其東南越一嶺,由岐徑望白石白石山而趨。其山峰攢崖絕,東北特聳一峰為獨秀,峭拔弧懸,直上與白石齊頂,而下則若傍若離,直剖其根。崖石多赭赤之色,謂之“白石”,豈不以色起耶?五裏,路漸沒草間。渡一溪,嶺半得一出家,傍舍植芭蕉甚盛。亟投問路,始知大道尚在西南,而此乃岐中之岐也。由其左登山,東向而上,望周塘村在路右塢中,相隔坑阪已兩三重也。由土山之脊轉而南,五裏,度一山坳。稍東而南折,直抵山之北麓,則獨秀已不可見,惟轟崖盤削,下多平突之石,石質雖不玲瓏,而盤亙疊出,又作一態也。直上一裏,抵崖石下。轉而南,一裏,為三清岩。其岩西向,橫開大穴,闊十餘丈,高不過二丈,深不過五丈,石俱平燥,惟左後深入而東,然低庳不逾尺,所雲南通勾漏者即指此。餘謂山脈自此與勾漏南接,若此洞高峙山半,而其山四麵孤懸,謂穴道潛通,夫難入而誰試之耶?右壁盡處有穴大如管,泉自中滴下,懸四五尺,僧布竹承之,清冷異常。下丈餘,彙為一潭,不甚深澈,指為“龍潭”雲。岩內有一石如舡,臥可為榻,坐可為幾。岩列三清像,故以“三清”為名,即白石之下洞矣。又南半裏,為大寺。甚古,後倚崖壁,有觀音堂甚敞。其左峭壁下有圓珠池,亦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甃圓潭承之,無他異也。按《誌》,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與《百粵鳳土記》俱謂其泉暮聞鍾鼓則沸溢而起,止則寂然,詫以為異。餘謂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鳴鍾鼓,非泉之聞聲而為沸寂也。及抵白石,先詢之三清觀,再征之白石寺並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聞鍾泉沸之說,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寺僧為瀹茗,餘急於會仙之勝,即以行囊置僧舍,不候茗,由後寺南循崖壁行。已東轉而上,入石峽中。其峽兩峰中剖,上摩層霄,中裂駢隙,相距不及丈,而懸亙千餘尺,俱不即不離,若引繩墨墨線、墨汁而裁削之者,即俗所誇為“一線天”,無以過也。磴懸其中,時有巨石當關,輒置梯以度,連躋六梯,始逾峽登坳。坳之南北,俱猶重崖摩夾。乃稍北轉,循坳左行,則虯木盤雲,叢篁蔭日,身度霄漢之上,而不知午日之中,真異境也。至是東嶂稍開,始見獨秀峰在東北,而東南塢中又起一峰,正與獨秀對峙,而高殺其三之一,〔宛然蓮蕊中擎,但四麵為諸峰所掩,惟此得睹全體耳。〕又北攀懸崖而上,木根交絡石間,為梯為絙索,足躡手緣,無非此矣。已轉一壑,有澗自頂西向墜峽,累潭搗穴。由峽右複懸梯上登,宛轉三梯,遂行平岡間。其外乃萬丈下削之崖,其內即絕頂漱根之峽,內外皆喬鬆叢木,一道深碧,間有日影下墜,如篩金颺,閃映無定。出林則鑿石成磴,又植竹回關,躋磴轉關,而會仙之岩岈然南向矣。其岩皆黃赤之石,上下開窟,而內漸湊合,旁無氤氳之竅,上無滴瀝九乳,與下岩同;而地位高迥,境路幽去。五裏之雲梯杳藹,自大寺來,約有五裏。千秋之鶴影縱橫,非有棲霞餐液之緣,誰得而至哉!時已過午,中有雲寮,綰鑰已久,灶無宿火,囊乏黃粱,無從掃葉煮泉,惟是倚筇臥石,隨枕上之自寐自醒,看下界之雲來雲去。日既下舂,炎威少退,乃起,從岩右躡削崖,淩絕頂。崖雖危峭而層遙,盤隔處中有子石,圓如鵝卵,嵌突齒齒,上露其半,藉為麗趾腳踩踏之級,援手之階。不覺一裏,已騰踴峰頭,東向與獨秀對揖矣。蓋此峰正從潯州來,所望獨秀峰西白石絕頂,而獨秀四麵聳削如無柱,非羽輪不能翔其上。粵西三獨秀,而桂城最著,柳州麵一罅,梯峽上躋,頗如太華三峰,上分仙掌,下懸尺峽,透險蹠危。此真青柯嫡塚,他未見其比也。何者?桂、朔、柳、融諸峰非不亭亭如碧簪班筍,然石質青幻,片片如芙蓉攢合,竅受躡,痕受攀,無難直躋;而此則赤膚赭影,一劈萬仞,縱覆鍾列柱,連轟駢峙,非披隙導窾,隨其腠理,不能排空插翅也。〔獨秀、蓮蕊二峰,為此峰門戶,其內環壑深塹,虧蔽日月,重岡間之,人無至者。〕坐眺久之,乃仍下會仙。別岩而下,曆三梯,三裏至峽坳上,見峽左一石,倚崖而起,上並崖端倚雲,下有線罅透日。急賈勇穿其中,則其隙不即不離,僅容側身而進,其上或連或缺。既而漸下,南轉出罅,則飛石上下懸嵌,危不可躋矣。返出峽坳,見倚石之側,複有一道上出石端,用懸殊甚,乃流沙滾溜而成者。心益不能已,複攀根引蔓而登。躋其端,誘入石闕中,則倚石西盡處也,與前崖夾而成闕。穿闕而南,則飛石南懸之上也,瞰前罅正在其下。遂攀登倚石之頂,則一台中懸,四崖環峙,見上又或連或缺,參錯不齊。正憑眺間,聞雷聲殷殷,仍下峽坳,曆六梯,一裏西出峽,又一裏,北返大寺。亟問餐於僧,濯足於泉,而雷雨適至。先是,餘下至上梯,遇寺中肄業即未完成學業諸生,見餘登岩久不下,亦乘興共登,至是未返,困於雨。而平南有鄉貢梁淩霄者,開繹帷寺中,見餘輒有傾蓋朋友相遇餘切交談之雅,為之挑燈夜談。中夜雷雨大奮,臥室淋漓。
二十三日早晨吃飯,辭別木角村的房主人,付給柴火錢,堅決推辭不肯接受。為什麼先前據傲可後來又恭敬呢?由村子往東南越過一嶺,由岔開的小徑望著白石山趕去。此山峰巒攢聚山崖懸絕,東北麵獨自聳立著的一座山峰是獨秀峰,陡峭挺拔,孤零零地高懸著,筆直向上與白石山的山頂平齊,但下部卻若即若離,一直剖裂到山腳。石崖多半是褚紅色,把它稱為“白石”,難道不是根據顏色起名的嗎?五裏,路逐漸隱沒在草中。渡過一溪,山嶺半腰見到一戶山野人家,房屋附近種植的芭蕉十分茂盛。急忙奔過去問路,才知道大道還在西南方,而這裏則是岔路中的岔路。由房屋左邊登山,向東而上,遠望周塘村在路右邊的山塢中,相隔的坑穀和山坡已有兩三層了。由土山的山脊上轉向南走,五裏,穿過一個山坳。稍往東走後折向南,直達山的北麓,則獨秀峰已看不見,唯見崩裂的山崖盤結陡削,山腳下有很多平地突起的岩石,石質雖不玲瓏精致,可盤繞綿亙層層疊疊湧出,又作出另一番姿態了。一直上登一裏,抵達石崖下。轉向南走一裏,是三清岩。這個岩洞向西,橫向裂開一個大洞,寬十多丈,高不超過二丈,深不超過五丈,岩石都平滑幹燥,唯在左側後部往東深入進去,但低矮不超過一尺,所說的向南通到勾漏山的洞就是指這裏。我認為山脈從此處往南與勾漏山相接,至於此洞則高高聳峙在山腰,而且此山四麵孤零零地高懸著,說是有穴道暗中相通,那誰進去過而誰又試過呢?右洞壁的盡頭有個大如竹管的洞穴,泉水從洞中滴下來,高懸四五尺,和尚鋪設了竹片接水,異常清涼。下去一丈多,積為一個水潭,不十分幽深清澈,指認為“龍潭”。岩洞內有一塊岩石如船一樣,躺下可作臥床,坐下可為幾案。洞中排列著三清神像,所以用“三清”來起名,這就是白石山的下洞了。又向南走半裏,是大寺。寺十分古老,後邊緊靠崖壁,有座觀音堂十分寬敞。堂左峭壁下有個圓珠池,也有水從崖壁半中間滴下來,下邊砌成圓形水潭來接水,沒有其他奇特之處。根據誌書,山北有處漱玉泉,可《西事洱》與《百粵風土記》都說此泉傍晚聽到鍾鼓之聲就會沸騰漫溢起來,鍾鼓聲停下便寂靜無聲,以為十分奇怪。我認為泉水的沸騰與平靜,自有它不變的規律,是僧人等泉水沸騰才去敲響鍾鼓,而不是泉水聽聲音才為之沸騰平靜的‘及到了白石山後,首先打聽三清觀,再詢問白石寺與漱玉泉的名字,不知是指哪裏,而泉水聽到鍾鼓聲就會沸騰的說法,山中的和尚茫然不知。確實都是好事者的說法。寺中的僧人為我煮了茶,我急於去找會仙岩的勝景,立即把行李放在僧房,沒等喝茶,就由寺後向南沿崖壁行。不久往東轉上去,進入石峽中。這個峽穀兩側山峰從中剖開,上麵摩到層層雲霄,中段裂開兩道裂縫,相距不到一丈,可懸空綿亙千餘尺,全都不合攏也不分開,好像是拉了墨線用刀裁斧削出來的一般,就是一般人誇讚為“一線天”的地方,不算過份。石瞪懸在裂縫中,時常有巨石擋在險要之處,就放了梯子越過去,一連上爬了六道梯子,這才越過峽穀登上山坳。山坳的南北兩麵,仍然全是兩重山崖逼近相夾。於是稍向北轉,沿山坳的左側走,就見盤曲的樹木盤繞雲天,竹叢遮蔽天日,身子穿越在雲霄天河之上,更不知正午紅日當空了,真是奇異之境。到了這裏,東麵高聳的山峰稍微開闊了些,這才見到獨秀峰在東北方,而東南山塢中又聳起一峰,正與獨秀峰對峙,可高處低於獨秀峰三分之一,宛如蓮花的花蕊在中央托起,隻是四麵被群峰遮住,唯有在此處能夠看到全貌罷了。又往北攀著懸崖而上,樹根交纏在岩石間,是楠子又是繩子,腳踏手抓,無非是這樣了。不久轉進一個壑穀,有澗水早少頂向西墜入峽電接連搗入數層深潭和坑穴之中。由峽右又由高懸的梯子上登,彎彎轉轉上了三道梯子,終於行走在平緩的山岡’裏衝岡外側是向下陡削的萬丈懸崖,山岡內側就是山澗由絕頂衝街到山腳的峽穀,內外都是高大的鬆樹成叢的林木,一片深綠,間或有日光下射,如同篩子篩下黃金落下翡翠,閃爍照耀不定。走出樹林就是岩石鑿成的石瞪,險要之處又種了竹子回護著,登石瞪轉過險要之處,就見會仙岩十分深邃地朝向南方了。這個岩洞都是黃譽魯的岩石,上下開有洞窟,可洞內漸漸合攏來,旁側沒有煙氣氮尋的石竅,頂上沒有滴水的鍾乳石,與下洞相同,但地勢與位置高季,環境與路程相距遙遠。五裏都是雲梯的路幽暗深遠,〔從大寺琴,竺有五裏。〕千秋的仙鶴身影縱橫翻飛,不是有棲霞餐露的緣竺,誰能夠來到呢’此時已過中午,洞中有道士居住的小屋,關鎖著已經很久,灶中沒有餘火,口袋中缺少小米,無法掃落葉煮泉水,唯亨這樣背靠竹子躺在岩石上,任隨在枕上自己睡去自己醒來,觀看卜邊的雲彩飄來飄去。太陽已經西下,炎熱的威勢稍許退了些,這產起身,從岩洞右側上登陡削的山崖,登上絕頂。山崖雖然險要陡峭而且層層遠隔,盤繞隔絕處崖上有石子,圓如鵝蛋,深嵌壁中,一齒齒地突出來,上邊露出一半,借以作為踏腳的梯級,手抓的石階,不知不覺走了一裏,已縱身躍上峰頂,向東與獨秀峰對麵作揖了。大概此峰正是從得州延伸而來,可望見獨秀峰西麵的白石山絕頂,而獨秀峰四麵聳立陡削如擎天之柱,沒有神仙的車輪是不能翱翔到它上麵的。〔粵西有三座獨秀峰,而桂林城的最著名,柳州的默默無聞,但都是尖聳高峻可以登上去;唯獨此處聳得最高,孤零零地最陡峭。〕此峰三麵也都是危崖突立,唯在南麵有一道縫隙,在峽中架了梯子上登,很像太華山的三座山峰,上麵分岔如仙人的手掌,下邊高懸著一尺寬的峽穀,穿過險途踏著危石。這真是相地術士認為的正宗的墓葬福地,其他地方沒見過可與它相比的了。為什麼呢?桂林、陽朔、柳州、融縣諸峰不是不亭亭玉立如同碧玉替、斑竹筍,然而石質發青變幻,片片如芙蓉攢聚在一起,石竅可承受踩踏,石痕受得住攀援,不難徑直上登;可此處岩石表麵呈赫紅色斑影,如一斧劈開萬初高聳,縱向如下覆地上的銅鍾排列著的石柱,連接不斷崩裂的山崖雙雙對峙,不是分開裂隙導入空處,順著山勢的紋理空隙走,是不能插翅淩空而上的。獨秀、蓮蕊兩座山峰,是此峰的門戶,那以內是環繞的壑穀深陷的塹溝,遮蔽了日月,重重山岡隔在其中,世人無人能到。坐著眺望了很久,這才仍然下到會仙岩。告別岩洞往下走,經過三道梯子,三裏來到峽坳上,見峽左的一塊岩石,緊靠崖壁聳起,上麵與崖頂並排倚著雲夭,下邊有一線縫隙透進陽光。急忙鼓足剩餘的勇氣穿入縫隙中,就見這條縫隙不分不合,僅能容許側著身子前進,頂上或是連著或是缺開,隨即漸漸往下走,向南轉出縫隙,就見上下飛石懸絕深嵌,高不可登了。返回來出到峽坳,見那緊靠山崖的岩石側邊,又有一條路上通岩石頂端,特別高險懸絕,是流沙滾動下滑而形成的路。心裏越不能自已,又抓著樹根拉住枝葉上登。登到岩石頂端,鑽入岩石缺口中,就是那緊靠山崖的岩石在西麵的盡頭,與前邊的山崖相夾形成缺口。穿過缺口往南走,就是南邊飛石高懸的上方了,俯瞰先前鑽進去的縫隙正在它的下方。於是攀登那緊靠山崖岩石的頂部,就見一個平台懸在中央,四麵崖壁環峙著,見上麵又是有的地方連著有的地方缺開,交錯在一起參差不齊。正在憑眺之時,聽見雷聲隆隆,仍下到峽坳,經過六道梯子,向西一裏路出了峽穀,又走一裏,向北返回大寺。急忙向僧人要飯吃,在泉水中洗了腳,而雷雨恰好來臨。這以前,我下來爬梯子時,遇上在寺中修習功課的幾位儒生,見我登洞去後很久不見下來,也乘興一同登山,到此時還未返回來,被雨困住了。而有個平南縣的鄉貢梁淩霄,在寺中開館授徒,見到我便有一見傾心的交情,為此挑燈夜談。半夜雷雨大作,臥室中雨水淋漓。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