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初五日晨餐後,別丘、夏。二裏,仍出大路南。十裏,登一嶺,曰楊源嶺。下嶺,東則大溪自南而北,渡溪二裏,曰東界山鋪,去府已二十裏。於是循溪東行,五裏,曰大洋,三裏,曰界下。眾舟鱗次溪中,以上流有石箭灘,重舟不能上下,俱泊此以待交兌者也。其北多益府王墓。再上二裏,即石箭灘,亂石填塞,溪流甚急。其西為淩霄峰,亭亭獨上,有佛宇焉。自楊源來,山勢回合,而淩霄獨高,過此山漸開,亦漸伏矣。又三裏,溪南一山遜於淩霄,而尖峭過之,曰八仙過腿。上有石聳起,頗異眾山,以無渡不及登。又七裏為硝石鋪,去府已四十裏矣。市肆其長,南、東兩溪至此合流,南來者為新城之溪,東北者為杉關之水。東溪舟抵五福尚四十裏,至杉關尚陸行三十裏,則江、閩分界。南溪則六十裏而舟抵新城。新城之陸路,自硝石東渡東溪橋而南,為鐵仙岩。其處山俱純石,如鍾推釜覆,北半俱斬峭為崖,屏立平疇間。由崖隙而上,兩崖之間瀦zhǜ積累水成溪,崖插溪底。鑿棧以入,又一水自東注,亦純石插底,隘不容足。架梁南渡,又轉一橋,西渡大溪,遂躡山峽而上,則飛岩高穹東向而出,髡徒和尚法宣依岩結閣,種竹於外,亦幽亦敞。時日已欲墜,擬假榻於中,而髡奴逐客甚急,形於聲色。遂出,仍渡峽橋,見有石級西上,遂躡之登。盤旋山頂,兩度過脊,皆深坑斷峽,回豆縱橫,或水或涸,想霖雨時靡非深浸也。時日已落崦嵫,下山二裏,仍西,宿硝石東溪橋之南。
初五日早餐後,辭別了丘、夏兩人。走二裏,仍然到了大路南麵。十裏,登上一座山嶺,叫楊源嶺。下了嶺,東麵有條大溪自南往北流,渡過溪走二裏,為東界山鋪,這裏離開府城已經有二十裏。從這裏沿著溪向東,行五裏,叫大洋,又走三裏,叫界下。眾多船隻像魚鱗一樣排列在溪中,這是因為溪流上遊有個石箭灘,載重量大的船隻不能上航和下行,都停泊在這裏等待兌換貨物。溪北麵有許多益王府的陵墓。再往上遊行二裏,就是石箭灘,灘中亂石填塞,流水很急。灘的西麵是淩霄峰,一座孤峰高聳,有佛教寺廟建在山峰間。從楊源嶺過來,山勢曲折環繞相互交合,而唯獨淩霄峰高高聳立,過了此峰,山巒逐漸分開,也逐漸低伏了。又走三裏,溪南麵有一座山,它低於淩霄峰但比淩霄峰尖峭,叫八仙過腿山。山上有石頭高高聳起,與眾山很不相同獷因為沒有擺渡的船而未能攀登。又走七裏為硝石鋪,這裏離開府城已經四十裏了。硝石鋪的集市店鋪延伸得很長,南麵、東麵兩條溪流在此彙合,南麵的那條是從新城縣流來的,東北麵的那條是從杉關流來的。從東麵的溪流中乘船抵達五福還有四十裏,從五福到杉關走陸路還有三十裏。杉關那裏就是江西、福建兩省的分界。從南麵的溪中乘船走則六十裏就到新城縣。到新城縣去的陸路上,從硝石鋪東麵跨過東溪橋往南,是鐵仙岩。那裏滿山都是清一色的石頭,如同鍾堆疊著、鍋翻蓋著。北麵半個山都是齊斬斬的峻峭的山崖,像屏風一樣插立在平坦的田間。我從山崖的縫隙往上爬,兩邊崖壁中間水流彙聚形成一溪,崖壁直插溪底。沿著在崖壁上鑿出的棧道走進去,又有一股水從東麵流入,也是清一色的石頭插入水底,那棧道窄得立不下腳。往南越過架在那股水上的橋,又轉過另一橋,向西渡過大的那條溪流,便順著山峽往上爬,高大彎隆的岩石向東伸出,和尚法宣背靠岩石建了閣,在閣外種植了竹子,顯得又幽靜又寬敞。當時太陽已快要落山,我打算借宿在閣中,然而那和尚非常急迫地驅趕著客人,並且顯露在聲色中。於是走出閣,仍然越過山峽中那座橋,看見有石階梯向西延伸上去,便踏著石階梯登上了山頂。我在山頂上徘徊流連,兩次跨越山脊穿越過去的地方,下麵都是深坑斷峽,縱橫交錯,曲折綿亙,或者積水,或者幹涸,我猜想多雨時節無不都是些深水溝塘。當時太陽已經落山,我朝山下走二裏,仍舊轉往西麵,投宿在硝石鋪東溪橋的南邊。

初六日早起,聞有言覺海寺之勝者。平明,南趨二裏,則南溪之左也。寺亦古,其前即鐵仙以西之第二重也。蓋硝石之南,其山皆塊石堆簇,南則交互盤錯,斬若截堵,峰峰皆然,以鐵仙為中;而西則兩突而盡於南溪之左;即覺海寺前。東則兩突而至於止〔止〕岩之東,再東則山轉而南矣。入覺海,見山在其前,即出而循崖以登崖之西,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時有小舟自新城來。既南行,崖盡,有峽東下,蓋南北兩崖對峙其來峽,其度脊處反在西瀕溪之上。餘見其峽深沉,遂躡山級,東向直登其巔。其巔有東西兩台。〔自西而東,路盡莫前。下瞰亂壑縱橫,峽形屈曲枝分,彙水成潭,分曹疊瀉,疑即所雲金龜湖也。而二峰東下無路,但見東峽有水有徑,疑即鐵仙。仍從舊路下,至溪東兩崖對峽處,即從崖下東入峽中。漸下漸濕,遂東北三裏至小港口。水自韓公橋來,渡之入山。東北三裏,大石岩。五裏,韓公橋。三裏,雙同槽。南二裏,紫雲岩。西一裏,渡溪為夫子岩。返出紫雲,一裏至響石岩,又登嶺一裏至竺岫。〕
初六日早晨起來,聽到有人談論覺海寺景致的優美。天大亮後,快速地往南走二裏,就到了南溪的左邊。寺也很古老,它前麵就是鐵仙岩以西山巒的第二重。硝石鋪的南麵,各山上都是石塊堆疊聚集,南邊的山峰盤繞交錯,如斷開的牆壁一樣齊斬,座座山峰都如此,鐵仙岩位於中間;而西邊的山峰則兩處突起,延伸到硝石鋪南麵溪流的左邊而終止;〔即覺海寺前麵。〕東邊的山峰兩處突起而延伸到止止岩的東麵結束,再往東山就折向南了。走進覺海寺,見山在寺前麵,就出了寺順崖壁登上山崖的西麵,往下俯瞰,南麵溪水涓涓向北流去,當時正好有隻小船從新城方向來。隨後往南行,崖壁盡頭,有個山峽向東延伸下去,大概因為南北兩側山崖對峙在從東邊過來的山峽的兩邊,所以山脊穿越過去的地方反而在西邊瀕臨溪流的上麵。我見那山峽深深地往下陷,便踩著山間石瞪,向東直登到山峽頂上。峽頂上有東西兩個平台,我自西向東走到道路盡頭處,不能再向前。向下俯瞰,亂壑縱橫,山峽曲折而像樹一樣分出枝權,水流彙集成潭,潭水分成幾股層層往下傾瀉,我懷疑這就是所說的金龜湖。然而兩個山峰的東麵無路下去,隻見到東麵山峽中有水有路,我懷疑那裏就是鐵仙岩。仍然從原路往下走,到了溪東麵兩側山崖隔峽對峙處,即從山崖下向東進入山峽中。漸往下走道路漸濕,便往東北走了三裏到達小港口。有條水從韓公橋流來,我渡過水進入山中。往東北走三裏,到大石岩。又走五裏,到韓公橋。再走三裏,到雙同槽。折往南二裏,到紫雲岩。又折往西一裏,渡過溪水到夫子岩。返出紫雲岩,走一裏到響石岩,又登上一座山嶺,走一裏到竺崎。

初七日竺岫渡橋,東南三裏,舒坑嶺。又三裏,緬灣。又六裏,陳坊。陳坊有溪自北南流,蓋自滬溪而下東溪者也。越橋而東上一嶺,又下而複上,日鐵灣嶺。共三裏,下嶺為錢家灣。又隨東溪二裏至黃源橋。渡溪而南一裏,過黃灣嶺。南六裏,長行嶺。下嶺為連家灣,是為新城西北界。連家灣出岡為周家隘,即新城入郡官道。又西十裏,百順輔。又三裏上分水嶺。先是自百順西至周家隘,有小水西流,餘以為入南溪者;及登分水,而後知猶北入東溪者也。又五裏,過沙路嶺。又五裏過一橋,其水自高學坡來,五六裏越橋而南,即與南大溪遇。又二裏,東為觀者崖,西為仙居院,兩崖束溪如門,門以內澄潭甚深。又三裏,入新城北門,出西門。石門不甚壯,而闤闠頗盛。出門渡石梁,則日峰山當梁瞰溪。越橋即南隨溪行。已折西南,登白石嶺。十裏,過文江橋,始複與大溪遇,溪流至此已不勝舟矣。於是多隨溪,西南過竹山,山亦峭特自異,上有竹仙院。又十裏,周舍。周舍之南,路折而東,有潭偃水,頗覺汪洋,即文江之上流也。十五裏,宿於石瓶岡,去城二十五裏,去福山十五裏。
初七日從竺帕越過橋,往東南走三裏,到舒坑嶺。又走三裏,到緬灣。又走六裏,到陳坊。陳坊有條溪水自北往南流,它大概是從滬溪縣流下來而彙人東溪的一條溪水。越過溪上的橋向東登上一座山嶺,又下了此嶺而登上另一座山嶺,那嶺叫鐵灣嶺。共走三裏,下了鐵灣嶺為錢家灣。又順東溪走二裏到黃源橋。渡過東溪往南一裏,經過黃灣嶺。再往南六裏,翻越長行嶺。下了嶺為連家灣,這裏是新城縣的西北界。從連家灣走出山岡為周家隘,這裏是新城縣到建昌府的官道,又往東十裏,到百順鋪。又走三裏,登上分水嶺。原先,從百順鋪往西到周家隘的路上,見到一條小水西流,我以為它是流入南溪中的,等登上分水嶺,才知道它仍是往北流入東溪中的。又走五裏,經過沙路嶺。又走五裏跨過一座橋,橋下的水從高覺坡流來,五六裏後越過一座橋往南走,就和南麵的大溪相遇。又走二裏,東麵為觀音崖,西麵為仙居院,兩邊山崖緊夾著溪流,如同一道門,門以內澄澈的潭水很深。又走三裏,進入新城縣北門,從西門出了城。石砌的城門不很宏大,但街市較為繁盛。走出城西門跨越石橋,就見日峰山對著石橋,下臨溪流屯過了橋就往南沿溪流行。隨後折向西南,攀登白石嶺。十裏後跨過文江橋,才又與大溪相遇,溪流到這裏已不能行船了。從這裏起多是沿溪走,往西南經過竹山,此山也是峻峭獨特不同於其它山,山上有個竹仙院。又走十裏,到周舍。周舍的南邊,路折往東去,有個潭儲聚水流,很讓人覺得寬廣無際,它就是文江的上遊水流。又走十五裏,投宿在石瓶岡,此地離新城縣城二十五裏,離福山十五裏。

(八日缺)
(初八日缺)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