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己卯(公元1639年)二月初一日木公命大把事以家集黑香白鏹送。下午,設宴解脫林東堂,下藉以鬆毛,以楚雄諸生許姓者陪宴。仍侑報以杯緞。銀杯二隻,綠縐紗一疋。大肴八十品,羅列甚遙,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抵暮乃散。複以卓席饋許生,為分犒諸役。
己卯二月初一日木公命令大把事把家中收集的黑香白銀〔十兩〕饋贈我。下午,在解脫林東堂設宴,地下鋪著鬆毛,讓楚雄府姓許的學生陪宴,並用銀杯、綢緞酬報。〔兩隻銀杯,一匹綠給紗。〕有八十種大菜,排列得很遠,不能辨認其中哪道菜是什麼味。到傍晚宴席才散。又把一桌席饋贈許生,分別搞勞眾差役。

初二日入其所棲林南淨室,相迎設座如前。既別,仍還解脫林。昨陪宴許君來,以白鏹易所侑綠縐紗去。下午,又命大把事來,求作所輯《雲過kē空淡墨》序。
初二日進入木公所居住的解脫林南淨室,木公相迎、設席位和前次一樣。告別後,仍然回到解脫林。昨天陪宴的許君來,用白銀把酬報我的綠絡紗換去。下午,木公又命大把事來,請我為他編撰的《雲菠淡墨集》作序。

初三日餘以敘稿送進,複令大把事來謝。所饋酒果,有白葡萄、龍眼、荔枝諸貴品,酥餅油線、細若發絲,中纏鬆子肉為片,甚鬆脆。發糖白糖為絲,細過於發,千條萬縷,合揉為一,以細麵拌之,合而不膩。諸奇點。
初三日我把敘稿送進去,木公又讓大把事來致謝。所饋贈的酒果有白葡萄、龍眼、荔枝等珍貴品種,還有酥餅油線、〔像頭發絲一般細,中間纏著鬆子肉做的片,十分鬆脆。〕發糖〔白糖製成絲,比頭發還細,千條萬縷,合揉在一起,用細麵摻拌,拌合後才不膩。〕等奇特點心。

初四日有雞足僧以省中錄就《雲過淡墨》繳納木公。木公即令大把事傳示,求為較政校正。其所書洪武體雖甚整,而訛字極多,既舛落無序,而重疊顛倒者亦甚。餘略為標正,且言是書宜分門編類,庶無錯出之病。晚乃以其書繳入。
初四日有個雞足山僧人把在省城中抄錄好的《雲菠淡墨集》交給木公。木公就讓大把事拿給我看,請求進行校正。僧人寫的洪武體字雖然很工整,但錯字極多,既錯落無序,又重疊顛倒得很厲害。我大致把錯誤校正,而且說此書應當分門編類,可能才沒有錯落重出的毛病。晚上就把書交進去。

初五日複令大把事來致謝。言明日有祭丁之舉,不得留此盤桓,特令大把事一人聽候。求再停數日,煩將《淡墨》分門標類,如餘前所言。餘從之。以書入謝,且求往忠甸,觀所鑄三丈六銅像。既午,木公去,以書答餘,言忠甸皆古宗路,多盜,不可行。蓋大把事從中沮之,恐覘看其境也。是日,傳致油酥麵餅,甚巨而多,一日不能盡一枚也。
初五日木公又讓大把事來致謝。說明天有祭奠先聖先師的活動,不能在這裏逗留,特地讓一名大把事前來聽候分咐。請求再停留數日,麻煩將《雲菠淡墨集》分門標類,如同我在前所說的那樣。我同意了。寫信向木公致謝,並且請求去忠甸,觀覽那裏鑄的三丈六尺高的銅像。午後,木公離去,寫信答複我,說忠甸都是藏族,路上強盜多,不能前往。大概是大把事從中阻止,怕窺看他們的轄境。這一天,送來油酥麵餅,又大又多,一天吃不完一枚。

初六日餘留解脫林校書。木公雖去,猶時遣人饋酒果。有生雞大如鵝,通體皆油,色黃而體圓,蓋肥之極也。餘愛之,命顧仆醎為臘雞。
初六日我留在解脫林校書。木公雖然走了,仍然不時派人送來酒果。有像鵝那麼大的生雞,全身都是油,色黃而體圓,肥到了極點。我喜愛這種雞,讓顧仆醃為臘雞。

解脫林倚白沙塢西界之山。其山乃雪山之南,十和後山之北,連擁與東界翠屏、象眠諸山,夾白沙為黃峰後塢者也。寺當山半,東向,以翠屏為案,乃麗江之首刹,即玉龍寺之在雪山者,不及也。寺門廡皆極整,而中殿不宏,佛像亦不高巨,然崇飾莊嚴,壁宇清潔,皆他處所無。正殿之後,層台高拱,上建法雲閣,八角層甍,極其宏麗,內置萬曆時所賜藏經焉。閣前有兩廡,餘寓南廡殿閣周圍的廊屋中。兩廡之外,南有圓殿,以茅為頂,而中實磚盤。佛像乃白石刻成者,甚古而精致。中止一像,而無旁列,甚得清淨之意。其前即齋堂香積也。北亦有圓閣一座,而上啟層窗,閣前有樓三楹,雕窗文槅,俱飾以金碧,乃木公燕憩之處,扃而不開。其前即設宴之所也。其淨室在寺右上坡,門亦東向,有堂三重,皆不其宏敞,四麵環垣僅及肩,然喬鬆連幄,頗饒煙霞之氣。聞由此而上,有拱壽台、獅子崖,以迫於校讎,俱不及登。
解脫林傍靠在白沙塢西部的山上。這座山在雪山之南,十和後山之北,和東部的翠屏、象眠等山連接聳立,隔白沙塢為黃峰後塢。解脫林坐落在山腰,寺門東向,以翠屏山作為案山,是麗江府第一的寺廟,即使是雪山的玉龍寺,也趕不上。寺的門廊台階都極其工整,而正中的殿不宏偉,佛象也不高大,但修飾莊嚴,壁宇清潔,都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正殿背後,層層的高台拱起,台上建有法雲閣,閣為八角,屋脊層疊,極其宏偉壯麗,閣中存放著萬曆(1573?1620)時朝廷所賜的藏經。閣前兩邊有廂房,我住在南廂房中,兩邊廂房之外,南麵有圓殿,用茅草蓋頂,中間其實是磚繞成的。佛像是用白石刻成的,十分古樸而精致。殿中隻有一座佛像,沒有其它塑像列在旁邊,很有清淨的意境。殿前就是僧人吃齋的食堂和廚房。北麵也有一座圓閣,閣上開有一層窗子,閣前有三間樓房,雕出花紋的窗子,房屋隔板,都裝飾得金碧輝煌,是木公休息的地方,門關著而不打開。樓前就是設宴的場所。靜室在寺右坡上,門也向東,有三層房屋,都不太宏偉寬敞,四周環繞的牆隻到肩高。但高大的鬆樹繁多,很富有煙雨雲霞之氣。聽說從這裏上去,還有拱壽台、獅子崖,因為忙於校書,都來不及攀登。

初六、初七日連校類分標,分其門為八。以大把事候久,餘心不安,乃連宵篝燈,丙夜夜半時始寢。是晚既畢,仍作書付大把事,言校核已完,聞有古岡之勝,不識知道導使一遊否?古岡者,一名癙儸,在郡東北十餘日程,其山有數洞中透,內貯四池,池水各占一色,皆澄澈異常,自生光彩。
初六、初七日連日校對、分門標類,分全書為八個門類。因為大把事等候久了,我心中不安,於是連夜挑燈,三更時才睡。這天晚上完成後,就寫信交給大把事,信中說書已經校對完了,聽說有古岡勝地,不知能否派向導帶我遊覽一次?古岡一名值鑼,在府東北,有十多天的裏程,山上有數個中空的洞,山中有四個池子,一池水一個顏色,都異常清澈,各放光彩。

池上有三峰中峙,獨凝雪瑩白,此間雪山所不及也。木公屢欲一至其地,諸大把事言不可至,力尼之,數年乃得至,圖其形以歸,今在解脫林後軒之壁。北與法雲閣相對,餘按圖知之。且詢之主僧純一,言其處真修修行者甚多,各住一洞,能絕粒休糧,其為首者有神異,手能握石成粉,足能頓坡成窪,年甚少而前知。木公未至時,皆先與諸土人言,有貴人至,土人愈信而敬之。故餘神往而思一至也。
池邊有三座峰正正聳立,特別凝雪瑩白,是這裏的雪山所趕不上的。木公多次想去一次古岡,眾大把事說不能去,全力阻止,數年後才得以去成,畫了占岡圖形然後返回。圖如今在解脫林後樓的壁上,北麵和法雲閣相對,我察對圖而知道了這一勝地。並且向住持僧純一詢問此地,純一說那裏真正修行的人很多,各人住一個洞,能夠絕食斷糧,其中為首的有神異,用手能將石頭捏成粉,用腳能把坡踏為窪地,年紀很輕卻能預測未來。木公準備去那裏,還未成行,他事先和當地人說,有貴客來到,當地人更加相信和崇敬他。所以我十分神往並盼望去一次。

初八日昧爽,大把事齎冊書馳去,餘遲遲起。飯而天雨霏霏。純一饋以古磁杯、薄銅鼎,並芽茶為烹瀹之具。備馬,別而下山。稍北,遂折而東下,甚峻,二裏,至其麓,路北有澗,自雪山東南下,隨之,東半裏,有木橋。渡澗西北逾山為忠甸道;餘從橋南東行,半裏,轉而東,是為崖腳院,倚山東向。其處居廬連絡,中多板屋茅房。有瓦室者,皆頭目之居,屋角俱標小旗二麵,風吹翩翩,搖漾於夭桃素李之間。宿雨含紅,朝煙帶綠,獨騎穿林,風雨淒然,反成其勝。院東南有窪地在村廬間,中涸無水,尚有亭台堤柳之形,乃舊之海子,環為園亭者,今成廢壑矣。又南二裏,有枯澗嵌地甚深,乃雪山東南之溪,南注中海者。今引其水東行塢脊,無涓滴下流澗中,僅石梁跨其上。度梁之東,即南隨引水行,四裏,望十和村落在西,甚盛。其南為中海,望之東南行,其大道直北而去者,白沙道也。
初八日天亮,大把事帶著書冊急行而去,我遲遲起床。吃飯後天氣雨色霏霏。純一和尚贈送我古磁杯、薄銅鼎以及芽茶,作為煮水泡茶之用。備好馬,和純一告別後下山。稍往北,就轉向東下,路很陡,二裏到達山麓。路北有溝澗,從雪山東南延伸下來,順溝澗往東走半裏,有木橋。渡過溝澗往西北翻山是去忠甸的路;我從橋南往東行,半裏,轉向東,這是崖腳院,靠山向東。這裏住房連接不斷,其中大多是木板房、草房。瓦房都是頭目的家,屋角全部插有兩麵小旗作標誌,風吹得小旗翩翩,在夭豔的桃花和素雅的李花之間飄揚。紅色的桃花瓣略帶隔夜的雨滴,碧綠的樹林籠罩在早晨的雲煙之中,我獨自騎馬穿過樹林,風雨淒涼,反而形成這種佳境。院東南的村舍間有窪地,幹涸無水,卻還有亭台堤柳,是從前湖泊周圍的園林亭台,如今成了廢壑。又往南二裏,有下陷很深的枯澗,是雪山東南之溪往南流入中海的河道。如今這股水被引向東順塢脊流,沒有一滴水往下流入澗中,隻有石橋橫跨在溝澗上。過到橋東,就往南順著引來的水走,四裏,看到十和村在西邊,很興盛。村南是中海,看著中海往東南行,一直向北伸去的大路,是去白沙的路。

南四裏,有枯澗東西橫塢中,小石梁南跨之。又東五裏,東瞻象眠山已近。通事向許導觀象鼻水,至是乃東南行田間,二裏,抵山下。水從坎下穴中西出,穴小而不一,遂溢為大溪,折而南去。二裏,析為二道,一沿象眠而南,一由塢中倒峽,過小石橋,又析為二,夾路東西行。
往南走四裏,塢中有橫跨東西的枯澗,一座小石橋跨向南岸。又往東走五裏,往東眺望象眠山已經近了。以前通事答應帶我觀看象鼻水,到這時就往東南從田間走,二裏,抵達山下。水從坎下的洞中向西流出,洞小而且不止一個,於是溢出來的水成為大溪,轉向南流去。二裏後分為兩股水,一股沿象眠山往南流,一股順塢中倒流進峽穀,流過小石橋,又分成兩股,夾在路東西兩旁流。

五裏,至黃峰山北,所引之水,一道分流山後而去,一道東隨黃峰而南。始知黃峰之脈,自象鼻水北坡垂塢中南下,至此結為小峰,當塢之口,東界象眠山亦至此南盡,西界山自中海西南,環繞而北,接十和後山。南複橫開東西大塢,南龍大脊,自西而東,列案於前,其上烏龍峰,獨聳文筆於西南,木家院南峰,回峙雄關於巽。眾大之中,以小者為主,所以黃峰為木氏開千代之緒也。從黃峰左腋南上西轉,又一裏,出其南,則府治東向臨溪而峙,象鼻之水環其前,黃峰擁其後。聞其內樓閣極盛,多僭製,故不於此見客雲。
五裏,到黃峰山北,所引來的水,一股從山後分流而去,一股往東順黃峰山往南流。才知道黃峰山脈,從象鼻水北麵的山坡順山塢垂下來往南延伸,到這裏聚結成小峰,立在山塢口,東部的象眠山也往南延伸到這裏結束,西部的山從中海西南向北環繞,與十和後山相連接。南部又橫著敞開東西走向的大山塢,南部主峰山脈,從西向東在前麵橫列為案山,上麵的烏龍峰,單獨在西南方聳立為文筆峰,木家院南峰,在東南方環峙雄關。眾多的大山之中,以小山為主,是因為黃峰山為木氏開創了千代的功業。從黃峰左側往南上後向西轉,又一裏,走出其南,於是麗江府署向東對著溪水坐落,象鼻水環繞在前,黃峰山聳立在後。聽說府署內樓閣極其盛大,很多地方膺越製度,所以不在府署接見客人。

先是未及黃峰三裏,有把事持書,挈領一人荷酒獻胙,衝雨而至,以餘尚未離解脫也。與之同過府治前,度玉河橋,又東半裏,仍稅駕於通事小樓。讀木公書,乃求餘乞黃石齋敘文,並索餘書,將令人往省邀吳方生者。先是,木公與餘麵論天下人物,餘謂:“至人惟一石齋。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然其人不易見,亦不易求。”因問:“可以親炙親身受到教益者,如陳、董之後,尚有人乎?”餘謂:“人品甚難。陳、董芳躅,後來亦未見其繼,即有之,豈羅致所及?然遠則萬裏莫儔,而近則三生自遇。有吳方生者,餘同鄉人,今以戍僑寓省中。其人天子不能殺,死生不能動,有文有武,學行俱備,此亦不可失者。“木公慮不能要邀致,餘許以書為介,故有是請,然尚未知餘至府治也。使者以複柬返。前繳冊大把事至,以木公命致謝,且言古岡亦艱於行,萬萬毋以不貲計算蹈遇到不測。蓋亦其托辭也。然聞去冬亦曾用兵吐蕃不利,傷頭目數人,至今未複,癙儸、古宗皆與其北境相接,中途多恐,外鐵橋亦為焚斷。是日雨陣時作,從樓北眺雪山,隱現不定,南窺川甸,桃柳繽紛,為之引滿滿杯的酒。
在不到黃峰三裏之前,有名把事拿著信,帶領一人挑著酒和肉,冒雨而來,以為我還沒離開解脫林。和他們一齊從府署前經過,渡玉河橋,又往東走半裏,仍然到通事家的小樓休息。閱讀木公的信,是請我向黃石齋求寫敘文,以及要我寫信,準備派人到省城邀請吳方生。在這之前,木公和我麵談天下的人物,我說:“唯一的完人就是黃石齋。他的字畫是翰林院的第一名,文章是本朝第一名,人品是天下第一名,學問直接承接周、孔,是古今第一。但這人不容易見,也不容易求。”木公於是間:“可以親身受到教益的,例如陳、董等人後,還有人嗎?”我說:“人品很難。陳、董賢哲的行跡,後來也沒見有人繼承,即使有,哪裏能招致得來?但是,遠則萬裏沒有誰相伴,而近則前生、今生、來生自然相遇。有個吳方生,是我的同鄉,如今因為守邊疆而在省城僑居。這個人天子不能殺,死生不能動搖,有文有武,學問德行皆備,這也是不能失掉的機遇。”木公間能不能邀請得來,我即答應寫信介紹,因此有現在的請求,這樣看來木公還不知道我回到府城了。使者拿著回帖返回。在前收下書的大把事來到,按照木公的命令致謝,而且說古岡也難得去,萬萬不能不作考慮就去赴不測。大概也是他的托辭。但是聽說去年冬天也曾對吐蕃用兵,不利,傷了好幾個頭目,至今沒有恢複,很鑼、古宗都和麗江府北部邊境相接,途中令人十分恐懼,外鐵橋也被燒斷。這一天陣雨不時地下,從樓上往北眺望雪山,隱隱約約、浮現不定,往南窺視壩子,桃花柳樹繽紛,因此舉飲滿杯的酒。

是方極畏出豆天花。每十二年逢寅,出豆一番,互相牽染,死者相繼。然多避而免者。故每遇寅年,未出之人,多避之深山窮穀,不令人知。都鄙間一有染豆者,即徙之九和,絕其往來,道路為斷,其禁甚嚴。九和者,乃其南鄙,在文筆峰南山之大脊之外,與劍川接壤之地。以避而免於出者居半,然五六十歲,猶惴惴奔避。木公長子之襲郡職者,與第三子俱未出,以舊歲戊寅,尚各避山中,越歲未歸,惟第二、第四名宿,新入泮鶴慶。者,俱出過。公令第四者啟來候,求肄yì校閱文木家院焉。
這一帶極其畏懼出天花。每十二年中遇到虎年時,就出一次天花,互相傳染,死亡的人不斷。然而大多數人都能躲避開而免於被傳染。所以每到虎年,沒有出過天花的人,多數都躲進深山窮穀,不讓人知道。府城和邊鎮之間一有傳染上天花的人,立即把他遷到九和,斷絕往來,道路被截斷,禁令很嚴。〔九和是麗江府南部的邊鎮,在文筆峰南山主脈之外,是與劍川州接壤的地區。〕靠躲進山穀而避免染上天花的人占一半,而且已經五六十歲的人,仍然惴惴不安地逃避。木公襲知府職的長子和第三子都沒出過天花,因為去年是戊寅年,各自在山中躲避,跨年了還沒回來。隻有第二、第四子,〔名宿,最近考入鶴慶府學宮。〕都已出過夭花。木公讓第四子用書信來問候,請求到木家院研討文章。

初九日大把事複捧禮儀來致謝,酬校書之役也。鐵皮褥一,黃金四兩。再以書求修《雞山誌》,並懇明日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後出關。院有山茶甚巨,以此當折柳也。餘許之。是日仍未霽,複憩通事樓。
初九日大把事又捧著禮物來致謝,酬勞校書的工作。〔鐵皮褥子一床,黃金四兩。〕木公又寫信請我編撰《雞山誌》,並懇請明天到木家院為第四子改文章,然後出關。木家院有很大的山茶,用山茶送別代替折柳。我答應了。這一天天氣仍然沒晴,還在通事的樓上休息。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禮。自元旦至元宵後二十日,數舉方止。每一處祭後,大把事設燕通“宴”燕木公。每輪一番,其家好事者費千餘金,以有金壺八寶之獻也。
這裏的風俗新年正月重視祭天的禮儀。從元旦到元宵後的二十天內,舉行數次才結束。每一次祭天後,大把事設宴宴請木公。每輪完一遍,那些好事的人家要花費一千多兩銀子,因為要祭獻金壺八寶。

其地田畝,三年種禾一番。本年種禾,次年即種豆菜之類,第三年則停而不種。又次年,乃複種禾。其地土人皆為麽些今納西族,又作“磨些”、“摩沙”。國初漢人之戍此者,今皆從其俗矣。蓋國初亦為軍民府,而今則不複知有軍也。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麥,自漢至國初。太祖乃易為木。民姓和,無他姓者。其北即為古宗。古宗之北,即為吐蕃。其習俗各異雲。
這裏的土地,三年輪種一次稻穀。當年種稻穀,次年就種豆菜之類。第三年則休耕不種。又到次年,才再種稻穀。這裏的土著居民都是磨蘿。本朝初年到這裏戍守的漢人,如今都隨當地的習俗了。因為本朝初年也是軍民府,如今則不再知道還有軍人了。隻分官姓和民姓,官姓為木,〔最初都姓麥,從漢代到本朝初年。太祖皇帝時才改為姓木。〕民姓為和,沒有其它的姓。麗江府北邊就是古宗。古宗的北邊就是吐蕃。他們的習俗各不相同。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絕無雷聲。其人南來者,至麗郡乃聞雷,以為異。麗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闊皆三丈,崖石白色而東向。當初日東升,人穿彩服至其下,則滿崖浮彩騰躍,煥然奪目,而紅色尤為鮮麗,若鏡之流光,霞之幻影。日高則不複然矣。
古宗北部邊境雨少而隻有雪,絕對沒有打雷聲。古宗人往南方來,到麗江府才聽到雷聲,認為是奇異的事。麗江府北,去忠甸的路上有北岩,高寬都有三丈,崖石白色而且麵向東方。每當旭日東升,人們穿著彩色衣服來到北岸下,於是整塊崖石上就會浮彩騰躍,煥然奪目,而且紅色尤其鮮豔美麗,如同鏡子的流光,彩霞的幻影。太陽升高後則不再是這樣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