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5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十八日天色明麗,待夫,上午始行。周文韜、粱心穀與茂林師遠送,訂後期而別。東過紅石崖下。其北石山有洞南向,甚崆峒,惜不及登,〔直東即出東隘,可五十裏至舊州,又三十裏為刁村,又三十裏為土上林縣。餘從鎮遠道,乃〕從此南入山,土石相間而出。五裏,南逾一石山脊,亦置隘門,是名峺腋。下嶺東南行,山夾間始有田疇。又五裏,得一聚落曰鄧村今作下鄧,換夫。又東入山峽,過一脊,換夫於路。其處村在山北,呼之而出。又二裏,飯於咹村。村人以蟲為“咹”,形如長身蟋蟀,而首有二眼,光如蜻蜓,亦一異也。又東南行山峽間,三裏,換夫於北麓。又東南半裏,渡小溪。半裏,複上土山,其嶺甚峻。半裏登其巔,日已暮矣。東南下山一裏,抵其塢。又暗行半裏,抵一村。時顧奴候夫,後久而始至。得夫,又秉炬行。又東南下,渡一小溪,複南循水上山峽間,時聞水聲潺潺,不可睹也。共五裏而宿於下寧峒之峒槽村。問上寧峒,已在其西上流。是日約行三十裏。
十八日天色明朗豔麗,等待派夫,上午才上路。周文韜、梁心穀與茂林禪師遠道相送,約定日後相見便告別了。向東經過紅石崖下。它北麵的石山上有洞向南,十分空闊,可惜來不及登。正東馬上走出東隘,大約五十裏到舊州,再三十裏是刁村,再三十裏是土官所轄的上林縣。我從去鎮遠州的路走,於是從此處向南入山,土山石山相間而出。五裏,往南越過一條石山山脊,也設了隘門,這裏名叫硬腋。下嶺後往東南行,山峽間開始有田地。又走五裏,走到一個村落叫鄧村,換夫。又向東走入山峽,過了一條山脊,在路上換了夫。此處村子在山北麵,把腳夫呼喚出來。又是二裏,在嗦村吃飯。〔村裏人把蟲子叫做“嗦”,形狀如長身子的蟋蟀,頭上有兩隻眼,光彩如蜻蜓,也是一種奇特的蟲子。〕又向東南走在山峽間,三裏,在北麓換夫。又向東南行半裏,渡過小溪。半裏,再上登土山,此嶺十分陡峻。半裏登上嶺頭,天已黑了。向東南下山一裏,抵達山塢。又在黑暗中前行半裏,走到一個村莊。此時顧奴等候腳夫,在後麵很久才來到。得到腳夫後,又舉著火把前行。又向東南下走,渡過一條小溪,再向南沿溪水上行到山峽間,時時聽見水聲潺潺,但看不見。共走五裏便住宿在下寧炯的炯槽村。〔詢問上寧恫,已在這裏西麵的上遊。這一天約走了三十裏。〕

自十一月初三至向武,十八日起行,共十六日。向武石峰,其洞甚多,餘所遊者七:為百感洞,又東洞,又下洞,又後岩水洞;為琅山洞,又下洞;為龍巷東北江流所入之上洞。其過而未登者三:為〔琅山東北二裏,〕中江墜穴之上,高岸南向洞;又為〔琅山東南二裏,〕南江所繞獨峰之上西南向洞;又為州東北巨峰南向洞,〔洞在紅崖峰北。〕其聞而未至者二:為吉樣,在西南四十裏,韋守老所居。〔洞前後通明,溪流其間。〕為定稔,土音豐輦,在東南三十裏。二洞又最以奇著者也。〔共十二洞雲。〕所遊之最奇者,百感雄邃宏麗,琅山層疊透漏,百感東洞曲折窈窕,百感水洞杳渺幽閟,各擅其勝,而百感為巨擘矣。
從十一月初三到向武,十八日起程,共十六天。向武的石峰上岩洞很多,我所遊的洞有七個:是百感洞,又有東洞,又有下洞,又有後洞的水洞;是琅山洞,又有下洞;是龍巷村東北江流流入之處的上洞。經過但未上登的洞有三個:一是琅山東北二裏,中江墜入的洞穴的上麵,在高岸上向南的洞;又一個是琅山東南二裏,南江繞過的獨立山峰之上麵向西南方的洞;又一個是州城東北巨大山峰上向南的洞,洞在紅崖峰北麵。聽說卻未到的洞有兩個:一是吉祥洞,〔在州城西南四十裏,韋守老居住的地方。洞前後透亮,溪水流貫洞中。〕一是定穩洞,〔土語叫豐輩,在州城東南三十裏。〕這兩個洞又最是以奇麗著稱的洞。共有十二個洞。遊過的洞最奇麗的,百感岩雄偉深邃,宏大壯麗,琅山岩層層疊疊透亮漏風,百感岩東洞曲曲折折窈窕幽深,百感岩水洞杳渺幽深,各自顯出優美之處,而百感岩居於首位。

枯榕江〔即州北大溪,〕自向武西南境東流,自北岸寨抵向武北龍巷村之前。其東有石峰一枝,東西如屏橫列。江當其西垂,分而為三:北枝東循峰北入峽,為正派;中枝東循峰南,停而大,為中江;南枝東南流田塍間,小而急,為南江。入峽者東北轉五裏,山勢四逼,遂東搗石崖穴中,勢若奔馬齊驅。下阪,入山而東,經百感岩,北透其下,為水洞者也。循山南者,東行二裏,忽下墜土穴,此派經流獨短。亦北注石山而一,想亦潛通百感者也。南行塍間者,東繞平疇中兩獨峰之南,又東抵隘門嶺西麓,折而北,直趨百感東洞之下,稍東入峽,亦下墜土穴,而北入百感。三流分於橫列石峰之西,隔山岐壑,而均傾地穴,又均複合於百感一岩之中,而北出為大溪,始東北流峽去,經土上林之刁村而入右江。
枯榕江就是州城北麵的大溪,自向武州的西南境向東流,從北岸寨流到向武州北麵龍巷村的前方。村東有一支石峰,由東到西如屏風樣橫列著。江流正當石峰的西垂,分為三條水流:北麵的支流向東沿石峰北麓流入山峽,是主流;中間的支流向東沿石峰南麓流,江水滯緩而水勢大,是中江;南麵的支流向東南流入田野間,水勢小而急,是南江。流入峽中的向東北流轉五裏,山勢四麵緊逼,於是向東衝搗進石崖下的洞穴中,氣勢如奔馬並駕齊驅。下了山坡,流入山中往東去,流經百感岩,向北穿流過山下,就是水洞了。沿山南麵流去的,向東流二裏,忽然下墜到土穴中,〔唯獨這條支流流經的路線很短。〕也是向北流注到同一座石山下,推想也是潛通百感岩的水流。向南流經田野間的,往東繞過平曠原野中兩座獨立山峰的南邊,又向東流到隘門嶺的西麓,折向北,直奔百感岩東洞之下,稍往東流入山峽,也是下瀉到土穴中,而後向北流入百感岩。三條支流在橫列石峰的西麵分流,隔著山,被壑穀岔開,但都傾注入地下的洞穴中,又都再次在一百感岩一個岩洞之中合流,而後向北流出去形成大溪,這才向東北流經峽中而去,經過上林土縣的刁村而流入右江。〔百感岩北邊,有個村莊叫百感村。村子朝向東南,農舍之下有三條小水流,從石穴中溢出形成渠水,大溪從百感岩中流出,立即與渠水合流。這才明白此山山中都是空的,水無處不出入旁通。〕

百感岩北,有村曰百感村。村東南向,廬舍之下有小流三派,從石穴溢而成渠,大溪自百感岩出,即與之合流。始知此山其中皆空,水無不出入旁通也。百感岩在向武州東北七裏。其西南即分水橫列之山,中江之水所由入者,其東南即隘門嶺之山,北邐而屏於東,南江之水所由折而北入者,其西北即此山之背,環為龍巷東入之內塢,北江之水所由搗而下者;其東北即此山後門,繞而為百感村,眾江既潛合於中,所由北出者。此山外之四麵也。而其岩則中辟於山之半,南通二門皆隘:一為前門,一為偏穴。北通一門甚拓,而北麵層巒阻閟,不通人間。
百感岩在向武州城東北七裏處。它西南就是橫向排列江水分流的山,是中江的江水由此處流進去的地方;它東南就是隘門嶺所在之山,向北透巡而去如像屏風樣排列在東方,是南江的水經過折向北流入的地方;它西北就是此山的背後,環繞成龍巷村向東深入到裏麵的山塢,是北江的江水由此衝搗而下的地方;它的東北就是此山後麵的山口,繞過去便是百感村,是眾江在岩洞中潛流會合後,經由北麵流出去的地方。這是山外四麵的情況。而這個岩洞則是裂開在半山腰中,南邊通著的兩個洞口都很窄:一個是前洞口,一個是偏洞。北邊通著的一個洞口十分寬闊,但北麵層層山巒阻塞,沒有人煙。

自州來,必從南門入,故巨者反居後,而隘者為前。前門在重崖之上,其門南向。初抵山下,東北攀級以上,仰見削崖,高數百仞,其上杙木橫棧,緣崖架空,如帶圍腰,東與雲氣同其蜿蜒。既而西上危梯三十級,達崖之半,有坪一掌,石竅氤氳,然裂而深。由其東緣崖端石級而左,為東洞;由其西踐棧而右,為正洞之前門。棧闊二尺,長六七丈,石崖上下削立,外無纖竇片痕,而虯枝古幹,間有斜騫於外,倒懸於上者,輒就之橫木為杙.外者藉樹杪,內者鑿石壁,複以長木架其上為梁,而削短枝橫鋪之,又就垂藤以絡於外。人踐其上,內削壁而外懸枝,上倒崖而下絕壑,飛百尺之浮桴,俯千仞而無底,亦極奇極險矣。棧西盡,又北上懸梯十餘級,入洞前門。門南向,其穴高三尺五寸,闊二尺,僅容傴僂入。下丈許,中平,而石柱四環如一室,旁多纖穴,容光外爍,宿火種於中。爇炬由西北隙下,則窅然深陷。此乃洞之由明而暗處也。下處懸梯三十級,其底開夾而北,仰眺高峻。梯之下,有小穴伏壁根。
自州城來,必得從南麵的侗口進去,所以大的洞口反而在後麵,而窄的是前洞口。前洞口在重重山崖之上,洞口向南。剛到山下時,向東北攀石階上登,仰麵見筆直的山崖,高有數百初,懸崖上橫插木樁修為棧道,沿著山崖架空,如腰帶圍在山腰上,向東與雲氣一同蜿蜒而去。隨即向西上登高梯三十級,到達懸崖的半中腰,有手掌大的一塊平地,石竅煙雲彌漫,然而裂得很深。由這裏的東麵沿懸崖外側的石階往左走,是東洞;由這裏的西邊踩著棧道向右走,是正洞的前洞口。棧道寬二尺,長有六七丈,石崖上下陡削壁立,表麵沒有絲毫孔洞和一片石痕,可盤曲的樹枝古樹的樹幹,間或有斜舉在外的,倒懸在上方的,便就勢把它作為橫架木頭的木樁。外側借助於樹梢,內側鑿穿石壁,再用長木頭架在壁上作為橫梁,而後削短樹枝橫鋪在架子上,又就著下垂的藤條用來編織在外。人踩在棧道上,裏麵是陡削的石壁而外邊是懸垂的枝條,上方倒臥著懸崖而下臨絕穀,似飛空百尺飄浮著的木筏,俯身千切而無底,也是極奇異極險要的了。棧道在西邊到了盡頭,又向北上了十多級高懸的梯子,走入前洞口。洞口向南,洞穴高三尺五寸,寬二尺,僅容得下彎腰進去。下去一丈左右,中間平坦,而石柱四周環繞如像一個石室,四旁有很多細小的孔洞,光芒在外麵閃爍,在裏麵原來留有火種。點燃火把由西北的縫隙中下走,感到杳渺深陷。這裏是洞中由亮處通到暗處的地方。下走之處懸有梯子三十級,洞底分開一條峽穀向北去,仰眺過去又高又陡峻。梯子的下邊,有個小穴伏在石壁根部。

土人雲:“透而南出,亦有明室一圍,南向。”則前門之下層,當懸棧之下者也。由夾北入,路西有穴平墜如井,其深不測。又入其西壁下,有窪穴斜傾西墜。
本地人說:“向南鑽出去,也有一個明亮的圓形石室,麵向南。”就是前洞口的下層,應當就是高懸的棧道之下的洞穴了。由峽穀向北進去,路西有個石穴在平地上像井一樣陷下去,洞深不可測。又進到它西麵的石壁下,有個窪穴向西傾斜下陷。

土人雲:“深入下通水穴,可以取水。”然流沙圮瀉,不能著足也。西壁上有奧室圍環中拓,若懸琉璃燈一盞,乃禪室之最閟者。出由其東,又北過一隘,下懸梯三十級,其底甚平曠,石紋粼粼,俱作荔枝盆。其西懸〔乳〕萎蕤,攀隙而入,如穿雲葉。稍北轉而西上,望見微光前透甚遙,躡沙阪從之,透隘門西出,則赫然大觀,如龍宮峨闕,又南北高穹,光景陸離,耳目閃爍矣。此乃洞之由暗而明處也。其洞內抵西南通偏門,外抵東北通後門,長四十丈,闊十餘丈,高二十餘丈。其上倒垂之柱,千條萬縷,紛紜莫有紀極;其兩旁飛駕之懸台,剜空之卷室,列柱穿崖之榭,排雲透夾之門,上下層疊,割其一臠,即可當他山之全鼎。其內多因其高下架竹為欄,大者十餘丈,小者二、三丈,俱可憩可眺。由東崖躋隘入西南洞底之上層,其內有編竹架菌而為廩者,可置穀千鍾十釜為一鍾,合六斛四鬥焉。其上又有龕一圍,置金仙於中,而旁小龕曰慈雲蓮座,乃黃君之母夫人像也。黃母數年前修西方之業拜佛於此,此其退藏之所;而外所編竹欄,則選佛之場;而廩則黃君儲以備不虞者。龕西則偏門之光,自頂射下。此處去後門已遙,而又得斯光相續,遂為不夜之城。攀峻峽西上,透其門頗隘,即偏門也。其門西南向,下臨不測,惟見樹杪叢叢出疊石間,岨懸嶂絕,不辨其處為前山、後山也。龕既窮,仍由故道下,東北趨後門。其門東北向,高二十丈,門以外則兩旁石崖直墜山麓,而為水洞之門;門以內,則洞底中陷,亦直墜山底而通水洞之內。陷處徑尺五,周圍如井。昔人置轆轤於上,引百丈綆下汲,深不啻十倍虎阜。恐人失足,亦編竹護其上,止留二孔以引軸轤,人不敢涉而窺也。井外即門,巨石東西橫峙,高於洞內者五尺,若門之閾。由井東踐閾,踞門之中,內觀洞頂,垂龍舞蛟,神物出沒,目眩精搖;外俯洞前,絕壁摶雲,重淵破壑,骨仙神聳。此閾內井外峽,下透水門,亦架空之梁,第勢極崇峻,無從對矚耳。閾東透石隘東北下,磴倚絕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緣竅,蹬斷處,亦橫木飛渡。下裏半而為百感村。徐子曰:此洞外險中閟,既穿曆窅渺,忽仰透崇宏,兼一山之前後以通奇,彙眾流於壑底而不覺,幽明兩涵,水陸濟美,通之則翻出煙雲,塞之則別成天地。西來第一,無以易此。
本地人說:“深入進去下麵通到水洞,可以取水。”但是流動的沙土倒塌下瀉,不能落腳。西麵石壁上有一個深室,圍成環狀,洞中擴開,好像一盞琉璃燈,是禪室中最隱密的地方。由它東邊出去,又向北過了一處隘口,下了三十級高懸的梯子,那底下十分平坦空曠,石紋如粼粼的水波,全是荔枝盆。它西麵懸垂的石鍾乳紛紜眾多,攀著縫隙進去,如穿越在雲層葉片之間。稍向北轉往西上走,望見前方有微弱的亮光從十分遙遠的地方透進來,踏著沙坡趕到那裏去,穿過隘口向西出去,便突然呈現出壯麗的景觀,如龍宮和巍峨的宮網,又呈南北向高大彎隆,光怪陸離,耳目閃爍。這是洞中由暗轉明之處。此洞裏麵抵達西南通到偏洞口,外邊抵達東北通到後洞口,長四十丈,寬十多丈,高二十多丈。頂上倒垂的石柱,千條萬縷,紛紜繁多沒有辦法計出它的極限;洞兩旁飛架高懸的平台,刻空卷曲的石室,石柱排列穿透崖壁的台榭,推開雲層穿透峽穀的門洞,上上下下,層層疊疊,隨便取下一點,都是其他山上的美景。洞內大多憑借高低的地勢用竹子架為圍欄,大的有十多丈,小的二三丈,全都可以歇息可以憑眺。由東麵的石崖登隘口走入西南洞底的上層,那裏麵有用竹子編架為穀倉的,可以放置千鍾稻穀。那上邊又有一個圓形石完,在正中放了佛像,而旁邊的小石完叫做慈雲蓮座,是黃君母親的塑像。黃君的母親幾年前在此修道拜佛,這裏是她退身隱藏的場所;而外邊竹子編成的圍欄,便是開堂設戒誦佛的場所;而穀倉則是黃君儲糧以備不測用的。石兔西邊就見偏洞口的光芒,從洞頂射下來。此處距後洞口已很遠,並又得到這裏的亮光相續,終於成為不夜之城。攀著陡峻的峽穀向西上登,穿過的洞口非常狹窄,就是偏洞口了。洞口朝向西南,下測不測之淵,唯見一叢叢樹梢重疊出現在石壁間,石崖高懸山峰斷絕,辨不出此處是前山還是後山。石完完後,仍由原路下走,向東北趕到後洞口。洞口朝向東北,高二十丈,洞口以外就見兩旁石崖筆直下墜到山麓,便成為水洞的洞口;洞口以內,洞底就向中央下陷,也是一直下墜到山的底部而通向水洞之內。下陷處直徑一尺五,周圍如水井。從前有人在上麵安設了轆護,引百丈長的井繩下去汲水,深處不止虎阜的十倍。擔心有人失足,也編有竹欄護在上麵,隻留下兩個孔引軸護,人不敢走過去窺視。井外就是洞口,巨石在東西橫峙,高過洞內之處有五尺,好似門檻。由井東側踏上門檻,坐在門洞之中,向內觀看洞頂,垂龍舞蛟,神龍出沒,目眩神動;向外俯瞰洞前,絕壁上雲霧盤旋,重重深淵裂成壑穀,身入仙景神魄驚然。這是門檻內井外的峽穀,下通到水洞洞口,也有架空的橋梁,隻是地勢極其高峻,無法正麵注視而已。從門檻東側穿過石隘向東北下去,石瞪緊靠絕壁,石壁上都是空洞,樹根沿著石竅穿過縫隙,石瞪斷絕之處,也是橫架木頭飛渡過去。下走一裏半便是百感村。徐子說:此洞外邊險要洞中幽深,穿過杳渺之境後,忽然仰麵透進高大宏偉的景觀,兼有一山前後的全部奇景,在壑穀底彙合眾流卻不能察覺,包容了幽深與明亮兩種景致,水陸之美兼收,打通它便翻身出到煙雲之上,把它堵塞起來就另成一番天地。是我西遊以來的第一優美之處,沒有地方能取代此處。

百感東岩在百感前門之東。由棧東危崖之端,東緣石痕一縷,數十步而得洞。其門亦南向,門以內不甚深,而高爽窈窕,石有五色氤氳之狀,〔詭裂成形〕。由峽中東入三、四丈,轉而北,有石中峙。逾隘以進,遂昏黑。其中又南北成峽,深十餘丈,底平而上峻;北盡處有巨柱回環,其外遂通明。躋級北上,有竅東透而欹側,隻納天光,不堪出入也。由竅內轉而北,又連辟為二室:一室中通而外障,乃由內北達者;一室北盡而東向,乃臨深而攬勝者。先由中通之室入,其西隙旁環,俱可為房為榻。其東之外障,亦多零星之穴,懸光引照焉。北透一峽,達於北室,其前遂虛敞高門。門乃東臨絕壁,中有纖筍尖峙於前,北有懸崖倒垂於外,極氤氳之致,其下聞水聲潺潺,則南江之水,北轉而低其下入穴者也,然止聞聲而不見形焉。其內西壁,亦有群乳環為小龕,下皆編竹架欄,亦昔人棲隱者。此洞小而巧,幽爽兼備,為隱真妙境。第中無滴瀝,非由前棧入百感後軸轤取之,則由前梯轉覓澗山前,取道其遙也。
百感岩東洞在百感岩前洞口的東麵。由棧道東麵危崖的外側,向東沿一縷石痕,走數十步便找到洞。洞口也是向南,洞口以內不怎麼深,可高大清朗幽深,岩石有五色氰氯之狀,裂成奇異的形狀。由峽中向東走進去三四丈,轉向北,有岩石屹立在中央。穿過窄處進去,便昏黑下來。其中又有成南北向的峽穀,深十多丈,底下平坦而上麵陡峻;北邊的盡頭處有巨大的石柱環繞,石柱外便通到明亮之處。登石階向北上走,有石竅在東麵傾斜地穿通出去,隻納入天光,不能出入。由石竅內轉向北,又接連開啟為兩個石室:一個石室中間相通外邊阻斷,是由洞內通向北邊的地方;一個石室北麵的盡頭處麵向東方,是下臨深淵攬勝之處。先由中間相通的石室進去,它西邊的縫隙從旁側環繞,都可作為房間作為臥床。它東麵與外邊阻隔之處,也有許多零星的洞穴,高懸著,引進光照來。向北穿過一峽,到達北室,它前方便虛敞為高大的洞口。洞口東臨絕壁,洞中有纖細的石筍尖尖聳立在前邊,北麵有懸崖倒垂在外,極盡雲煙氰氯的景致。它下邊可聽見水聲潺潺,是南江的江水,轉向北後流抵山下進入洞穴之處,但隻聽見水聲卻不見形跡。洞內西側石壁上,也有成群的石鍾乳環結成小完,下邊用竹子編架為圍欄,也是前人隱居之處。此洞小而巧,幽明兼備,是隱居修真的妙境。隻是洞中無水,非得由前邊的棧道進入百感岩後麵的轆護去取水,或者由前麵的梯子轉到山前去找山澗,取水的路極其遙遠。

百感下水岩,在百感後門之下,百感村之南。百感有內、外兩村。山從百感洞分兩界,北向回環,下成深塢,而岩下水透山成江,奔騰曲折而北去。從上林刁村下右江。〔村〕界於其中,源長而土沃,中皆腴產。洞在內村之南二百步,其門東北向,高聳而上,即後門也。水自洞出,前彙為廣潭,中溢兩崖,石壁倒插水底。從潭中浮筏以入,仰洞頂飄渺若雲,孰意乃向之淩跨而下者耶!洞內兩壁排空,商向而入,瀦水甚深。西壁有木梯懸嵌石間,土人指曰:“此即上層軸轤之處。昔儂智高宋代初年壯族首領時,有據洞保聚者,茲從下汲。此其遺構也。“東壁石隙中拓,有架廬絕頂,飛綴憑空,而石墅危削虛懸二十丈,無可攀躋。土人曰:”此戊午公無1613年荒歉,土人藏粟儲糧以避寇者。須縛梯綴壁以上,茲時平,久不為也。“入十餘丈,下壑即窮,上峽懸透,遙眺西南峽竇深入處,高景下射,光采燁燁,而石峻無級可躋,不知所通為山之前、山之右也。下壑石根插入水間,水麵無內入之隙,水之所從,向下泛濫而出,則其中眾水交合處,猶崆峒內扃,無從問津焉。乃返筏出洞,從門外潭西躡崖登門左之壁。透峽竅而上,辟岩一圍,其門東向,下臨前潭,右瞰洞水,前眺對岸之上,旁竇氤氳,可橫木跨洞門而渡也。辟岩中廣下平,可棲可憩,第門雖展拓,而對岸高屏,曾無日光之及,不免陰森。若跨木以通對崖,則灝靈爽氣無不收之矣。此洞阻水通源,縹緲掩映,為神仙奧宮。若夫重巒外阻,日月中扃,即內村已軼yì超越桃源,而況窈窕幽閟,若斯之擅極者乎!
百感岩下的水洞,在百感岩後洞口之下,百感村之南。百感村有內、外兩村。山從百感岩分為兩列,向北回繞,下麵形成深塢,而岩洞下的水穿過山彙成大江,向北奔騰曲折流去。〔從上林土縣的刁村下流進右江。〕村子隔在塢中,源遠流長而土地肥沃,盛產穀物瓜果。洞在內村之南二百步處,洞口向東北,高聳在上的,就是後洞口了。水自洞中流出,在洞前彙成寬廣的深潭,在中間溢到兩側的山崖下,石壁倒插進水底。坐上木筏從潭中進去,仰望洞頂好像雲霧一樣飄緲,誰想得到就是先前淩空橫跨而下的地方呢!洞內兩側石壁淩空而起,向南進去,積水非常深。西麵石壁有木梯懸嵌在石上,本地人指著說:“這就是上層安有轆護之處。從前儂智高時,有人占據洞中聚眾自保的,從這裏往下汲水。這就是他們遺下的建造物了。”東麵石壁上的石縫從中擴開,有人在絕頂架起了房屋,飛綴憑臨在高空,但石壁險峻陡削懸在虛空二十丈,不能攀登。本地人說:“這是戊午年饑荒時,當地人用來儲藏糧食躲避盜賊的地方。必須綁梯子懸掛在石壁上才能上去,此時太平,很久不用了。”進去十多丈,壑穀就走完了,隻見懸崖高聳,遠眺西南方峽洞深入之處,高處的光影下射,光彩閃爍燦爛,可石崖陡峻無石階可登,不知所通之處是山前還是山右了。下邊鴦穀中石根插入水中,表麵上沒有進入裏麵的縫隙,水流經的地方,是由水麵下泛濫而出,其中眾水交彙之處,可能就鎖在空洞裏麵,無法問津了。於是木筏返回出洞,從洞口外水潭西邊踏著石崖上登洞口左邊的石壁。穿過峽洞上去,辟開一個圓形岩洞,洞口向東,下臨前邊的深潭,右邊俯瞰洞中之水,向前眺望對麵山崖之上,旁洞雲氣氮氫,可用木頭橫跨洞口飛渡過去。辟開的岩洞中間寬底下平,可以棲身可以停息,但是洞口雖寬闊,卻被對麵的山崖高高遮擋住,陽光不能射到,不免陰森森的。如果跨木橋通到對麵的山崖去,那麼水勢浩渺的靈妙之境與明朗開闊的景色就無不兼收了。此洞被水所阻,水源相通,水勢縹緲,互相掩映,是神仙的深宮。至於說到外邊阻隔著重重山巒,日月中鎖,即使是內村也已超過世外桃源,何況是窈窕幽深,像這裏那樣獨擅其極的地方呢!

百感前下岩,在百感洞前門之下,路西坑腋間。其門亦南向,高拓如堂皇,中多巨石磊落,其後漸下。蓋水漲時,山前之水亦自洞外搗入者,而今無滴瀝也。洞東北隅有峽北入,其上透容光,其下嵌重石。累數石而下窺,其底淵然,水涵深竇,而石皆浮綴兩崖間,既不能破隙而下,亦不能架空而入,惟倚石內望。西北峽窮處,亦有光內射,其隙長而狹,反照倒影,燁燁浮動,亦不如所通為山之後、山之右也。
百感岩前的下洞,在百感岩前洞口之下,路西深坑的肘腋之間。洞口也是向南,高高拓開如同大廳,洞中有很多雜亂堆積的巨石,洞後部漸漸下窪。大概是水漲時,山前的水也是從洞外衝人洞中,但今天沒有滴水了。洞東北角有峽向北進去,峽上透進明亮的光輝,下麵嵌著重疊岩石。壘起幾塊岩石往下窺視,洞底非常深,水涵在深洞中,而岩石都浮出水麵懸綴在兩側崖壁間,既不能穿過裂縫下去,也不能淩空而入,隻能靠著岩石向內遠望。西北方峽穀到頭之處,也有亮光內射,那裂縫又長又窄,倒影反照,閃爍浮動,也不知所通之處是山後還是山右了。

龍巷東北塢上洞,在向武州東北七裏,即百感之西崖,第路由龍巷村東入,〔山〕北轉盤旋成塢,枯榕北枝大江分搗其中,崖回塢絕。墜穴東入,而洞臨其上,其門西向,左右皆危崖,而下臨激湍。原無入路,由其北攀線紋踐懸壁以入,上幕雲卷,下披芝疊。東進六丈後,忽烘然內暖,若有界其中者。蓋其後無旁竇,而氣盎不泄也。又三丈,轉而北,漸上而隘,又三丈而止。其中懸柱亦多,不及百感之林林總總。而下有九石如珠,潔白圓整,散布滿坡阪間。坡阪之上,其紋皆粼粼如縐簇,如鱗次,纖細勻密,邊繞中窪,圓珠多堆嵌紋中,不可計量。餘選其晶圓者得數握,為董苡,為明珠,不能顧人疑也。玉砂洞中甚難得,亦無此潔白。琅山岩在州北半裏,其形正如獨秀。始見西向有門三疊,而不知登處反在東峰之半也。餘至後,黃君始命縛梯通棧,蓋亦欲擇其尤者為靜修之地耳。由東麓攀危梯數百級,入其東門,其門豁然高敞。門以內遂分三徑。由北竅者,平開一曲,即透北門,直瞰龍巷後北山,大溪西來界其中,抵橫裂峰西而三分之,北麵巒嵐溪翠,遠近悉攬。由南竅者,反從洞內折而東山,外複豁然,即東門之側竅也。第一石屏橫斷其徑,故假內峽中曲出,其內下有深窪,淵墜而底平。由其上循崖又南入峽中,漸上漸隘,有石橫跨其上,若飛梁焉。透梁下再上,峽始南盡,東壁旋穴庋空,透窗倒影,西竅高穹曲嵌,複透而南,是為南門。其前正與州東北巨峰為對,若屏之當前,西南不能眺一州煙火,東南不能挹三曲塍流,而不知其下乃通行之峽也。由西直入者,高穹旁拓,十丈以內,側堰曲房,中辟明扉,若隘門之中塹者。然其上穹盤如廬,當隘處亦上裂成峽,高劇彌甚。透隘門而西,則西辟為堂,光明四溢,以西門最高而敞也。堂左南旋成龕,有片石平庋為榻,有懸石下卷為拓托,皆天成器具也。堂左右分嵌樓龕,圓轉無隙,比及前門,則石閾高欄。透竅以出,始俯門下層崖疊穴,危若累棋,浮如飛鷁,狀似鷺鶿。蓋已出西望第三門之上,而中門在其下矣。坐其上,倒樹外垂,環流下湧,平疇亂岫,延納重重,斷壑斜暉,憑臨無限,三門中較為最暢矣。夫此一山,圓如卓錐,而且上則中空外透,四麵成門,堂皇曲室,夾榭飛甍,靡所不備。徙倚即殊方,宛轉頻易向,和風四交,蒸鬱不到,洵中使負戴耳。
龍巷村東北山塢中的上洞,在向武州城東北七裏,就是百感岩西麵的山崖,但是道路由龍巷村往東進去,山向北轉盤繞成山塢,枯榕江在北麵分流,大江分流搗入塢中,山崖回繞山塢斷絕,向東墜入洞穴中,而岩洞高臨在它上方,洞口向西,左右都是危崖,而下臨湍急的水流。原來沒有入洞的路,從洞北麵攀著線一樣的石紋踏著懸空的石壁進去。上邊岩石如篩幕雲朵樣飛卷,下邊分開如重疊的靈芝。向東前進六丈後,忽然洞內一下暖和起來,好像有東西隔在洞中的樣子。原來是洞後部無旁洞,而空氣充盈洞中不外泄形成的。又走三丈,轉向北,漸漸上去便窄起來,又走三丈就斷了。洞中懸垂的石柱也很多,但不及百感岩紛紜眾多。而地下有如珠子一樣的石丸,潔白圓整,散布在滿洞坡之間。斜坡表麵上,粼粼的石紋都好像簇聚在一起的給紋,如魚鱗一樣依次排列,纖細均勻密布,邊沿圍繞中間下窪,圓珠大多堆嵌在石紋中,不可計數。我挑選其中晶瑩圓滑的得到幾把,如慧仁米,似明珠,不管別人懷疑不懷疑了。〔在玉砂洞中也非常難得到如此潔白的石珠。〕琅山岩在州城北半裏,山形正如獨秀峰。開始時見向西處有三層洞口,卻不知上登之處反而在山峰東麵的半腰上。我到州城後,黃君才命令綁梯子修通棧道,大概也是想選擇其中特異之處作為他靜修之地罷了。由東麓攀危梯數百級,進入它的東洞口,洞口豁然高敞。洞口以內就分為三條路。由北洞進去的,開有一處平坦的彎道,馬上通到北洞口,直接俯瞰龍巷村後的北山,大溪自西麵流來隔在其中,抵達橫向裂開的山峰西頭便一分為三,北麵山巒霧氣繚繞溪水翠綠,遠近盡攬。由南洞進去的,反而從洞內折向東出來,外邊重又豁然開闊,就是東洞口的側洞了。第一道石屏風橫斷了這條路,所以借路從裏麵的峽中曲折而出,洞內下邊有深窪,深墜下去但底下平坦。由它上麵沿石崖又向南走入峽中,漸漸上走漸漸窄起來,有岩石橫跨在峽上,像飛橋一樣。鑽過橋下再上走,峽穀這才在南邊到了盡頭,東麵壁上旋繞的石穴架在高空,透過石窗光影倒射,西麵的石竅高大彎隆,曲折深嵌,再鑽向南,這是南洞口。它前方正與州城東北的巨大山峰相對,像屏風一樣擋在前方,向西南不能眺望一州的煙火,往東南不見三江彎曲處和田野,不知山下就是可通行的峽穀了。由西麵一直進去的,高大彎隆四旁開闊,十丈以內,側臥著深隱的石室,中間辟有明亮的門扉,好像隘門深陷在中央的樣子。然而它上方彎隆盤結如像房屋,正當隘口之處也向上裂成峽穀,更加高峻。穿過隘門往西走,就見西麵辟為大堂,光明四溢,以西洞口最高最寬敞了。大堂左側向南旋繞成石完,有石片平架為臥床,有懸垂的岩石向下卷起成為拓碑用的托子,都是天然形成的器具。大堂左右分別嵌有樓閣石完,圓圓環繞沒有縫隙,等到走到前麵洞口時,就見石門檻高高欄住。鑽過石竅出去,這才俯身看到洞口下方山崖洞穴層層疊疊,危險之勢如同累起來的棋子,浮在高空如像飛空的鵲鳥。原來是出到望著西方的第三層洞口之上,而中層的洞口在它下邊了。坐在洞上,外麵樹枝倒垂,環繞的江流在山下騰湧,平曠的田野中山峰零亂,重重疊疊,壑穀斷絕,斜陽餘暉,憑臨無限空間,三個洞口中比起來這個最暢通了。這一座山,圓如卓立的錐子,可山上卻中間空空外邊相通,四麵成為洞口,寬敞的殿堂,幽深的內室,夾層的台榭,飛卷的屋脊,無所不備。往返徘徊馬上方位不同,彎彎曲曲頻繁變換方向,和風四麵交聚,不感到蒸熱鬱悶,確實是頂天的一根柱子,兼有淩空的八麵天窗,是隱居修真最為縹緲而又最接近人間的地方了。唯有汲取泉水必須繞著梯子上登,不能肩挑背扛而已。

下洞即在琅山西麓,其門西向,東入三丈餘而止。仰其上。則懸岩層穴,又連疊門兩重。餘初至此,望之不能上達。明日又至,亦不知其上層之中通於東,並不知東之可登也。既而聞黃君命縛梯,既而由其南峽,同韋守老往百感出山之東,回望見梯已婉蜒垂空,始知上洞須東上,下洞獨西入,而中洞則無由陟焉。
下洞就在琅山的西麓,洞口向西,向東走進去三丈便斷了。仰望頂上,就見層層洞穴高懸,又一連重疊著兩層洞口。我初到此處時,望見洞口不能上達。第二天又來到,也不知它上層的洞中通到東麵,且不知東麵可以上登。隨後聽說黃君命令綁梯子,不久由山南的峽穀,同韋守老前往百感岩出到山的東麵,回頭望見梯子已蜿蜿蜒蜒垂在高空,這才知道上洞必須由東麵上去,下洞唯獨由西麵進去,但中洞卻無法上登了。

十九日曉起,有雲。晨餐後,半裏過寧墟。〔從南峽去,抵天燈墟,聞有營懷洞。〕東折入山塢一裏,北入峽一裏,逾小脊北下。隨山東轉,又二裏,南那村換夫。東北行二裏,東逾一嶺,曰石房嶺。下嶺而東,又二裏,至石房村換夫。又東二裏,複上山半裏,過一嶺脊。脊不高,其北水從東北墜,其南水從南流,是為向武、鎮遠分界,而左、右江亦以此分焉。隨流南下一裏,大路自西來合,遂東轉循老山之南,東逾平陝一裏,大道直東去,又從岐隨水東南下一裏半,四山環塢一圍,曰龍那村,已鎮遠屬矣。〔初至村,遙見屋角黃花燦爛,以為菊,疑無此盛,逼視之,乃細花叢叢,不知其名。又見白梅一樹,折之,固李也。黃英白李,錯紅霜葉中,亦仲冬一奇景。〕飯而行,北逾嶺而下,共一裏,又行峽中半裏,與西來大道合。於是隨水形東行山峽間,五裏,水形東北去,路東南上山。半裏,又從岐南逾一嶺,共一裏而下,得南峒村。村人頑甚,候夫不即至,薄暮始發。其峒四山連脊,中窪為地,池上有穴,東麵溢水穿山腹東出,池西乃居人聚廬所托也。東逾嶺而下,共一裏,東向行山塢間。八裏,過一村,又東與石山遇。循其南崖,崖上石竇曆亂,俱可入,崖下累石屬南山,傍崖設隘門以入,於是南北兩石山複崢崢屏立矣。又東一裏為鎮遠州,宿於州市之鋪舍。州官名趙人偉。
十九日拂曉起床,有雲。早餐後,半裏走過寧墟。從南麵山峽去,到達天燈墟,聽說有個營懷洞,是龍英州的分界,為左、右二江分流的山脊。向東折入山塢走一裏,向北走入山峽一裏,越過小山脊向北下去。順著山往東轉,又走二裏,在南那村換夫。往東北行二裏,向東越過一座嶺,叫做石房嶺。下嶺往東行,又二裏,到石房村換夫。又向東二裏,再上山走半裏,越過一道嶺脊。嶺脊不高,脊北有水流從東北方下墜,脊南有水流往南流,這是向武州、鎮遠州的分界處,而且左江、右江也從此脊分流。順水流向南下走一裏,大路從西邊前來會合,於是轉向東沿老山的南麓,往東穿越平緩的山峽一裏,大道一直向東去,又從岔路順水流往東南下行一裏半,四麵群山環繞成一個環形山塢,叫龍那村,已是鎮遠州所屬了。剛到村裏時,遠遠望見屋角有燦爛的黃花,以為是菊花,懷疑沒有此等盛景,走近細看,是一叢叢的小花,不知它的名字。又見有一樹白梅,折下來看,原來是李子花。黃花白李,錯落在紅霜葉中,也是仲冬季節的一個奇景。吃過飯上路,向北越嶺下走,共一裏,又行走在峽中半裏,與西來的大道相遇。於是順水勢向東行走在山峽間,五裏,水勢向東北流去,路向東南上山。半裏,又從岔路向南越過一嶺,共一裏後下走,到南桐村。村裏人十分刁頑,等待派夫不馬上來,傍晚才出發。此響四麵山脊相連,中央下窪為水池,水池上有洞穴,東麵溢出的池水穿過山腹向東流出去,水池西麵是居民房屋聚居依托之處。往東越過嶺下行,共一裏,向東行走在山塢間。八裏,路過一個村莊,又向東走與石山相遇。沿石山南麵的山崖走,山崖上石洞雜亂眾多,都可以走進去,山崖下壘砌石塊連接到南山,靠近山崖設了隘門以便出入,到這裏南北兩麵的石山又山勢崢嶸似屏風樣矗立了。又向東走一裏是鎮遠州,住宿在州城東邊的驟站客館中。〔州官名叫趙人偉。〕

州宅西南向。其地〔屬太平府,〕在太平府東北二百裏。西南一日至全茗,又經養利而達俯。西北為向武界,十八裏。東北為佶倫界,十六裏。東為結安界,西南為全茗界。州前流甚細,南入山峽,據土人言,乃東北至佶倫,北入右江者。由此言之,則兩江界脊西自鎮安、都康,經天燈墟,龍英之北,向武之南,二州分界。東徑全茗、永康、羅陽即今扶綏縣之中東,南哨諸地而抵合江鎮。昨所過石房村東南之脊,乃北走分支,其南下之水,尚非入左江者也。
州衙宅第朝向西南。此地屬太平府,在太平府城東北二百裏。〔向西南走一天到全茗州,又經養利州到達府城。〕西北是向武州的地界,〔有十八裏。〕東北是結倫州的邊界,〔有十六裏。〕東麵是結安州的分界,西南是全茗州的邊界。州城前的水流十分細小,往南流入山峽中,據本地人說,是向東北流到結倫州,往北流入右江的水流。由此說來,那麼兩江分界的山脊從西麵的鎮安府、都康州,延經天燈墟,〔在龍英州的北境、向武州的南部,兩州分界處。〕往東經過全茗州、永康縣、羅陽縣諸地後抵達合江鎮。昨天走過的石房村東南的山脊,是向北分出延伸的支脈,山脊南麵下流的水流,還不是流入左江的水流。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