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二十七日(有缺文)餘見前路漸翳,而支間有跡,可躡石而上,遂北上攀陟之。屢懸峻梯空,從崖石間作猿猴升。一裏半,則兩崖前突,皆純石撐霄,拔壑而起,自下望之,若建標豎物作表識空中,自上淩之,複有一線連脊,又如瓊台中懸,雙闕並倚也。後即為橫亙大脊。披叢莽而上,有大道東西橫山脊,即東自雞坪關山西上而達於絕頂者。因昔年運磚,造城絕頂,開此以通驢馬。餘乃反從其東半裏,淩重崖而上。然其處上平下嵌,俯瞰莫可見,不若點頭峰之突聳而出,可以一覽全收也。
二十七日(有缺文)我看見前邊的路漸漸被遮敝了,而旁邊有痕跡,可以踩著石頭而上,於是往北向上攀登。多次懸空在陡峻的石梯上,順著崖石像猿猴一樣升登。一裏半,則兩邊的崖壁向前突出,都是純粹的石壁撐向雲霄,從壑穀中拔地而起,從下麵望,像在空中豎物作為表識,從上麵登攀,又有一線連接的山脊,像瓊台懸在中間,兩座宮網並列相靠。背後就是橫亙的大山脊。披開叢密的草莽而上,有條大路從東到西橫穿山脊,就是從東邊的雞坪關山往西上而到達絕頂的路。因往年運磚到絕頂建牆,開辟出這條路讓驢馬通行。我於是返回來順大路往東走半裏,登攀重崖疊嶂而上。然而這裏上平下嵌,俯身下視什麼也不能看到,不像點頭峰那樣突立而出,可以一覽無遺。

其脊兩旁皆古木深翳,通道於中,有開處下瞰山後。其東北又峙山一圍,如箕南向,所謂摩尼山也,即此山餘脈所結者。其西北橫拖之支,所謂後趾也,即南聳而起為絕頂者。故絕頂自南壑望之,如展旗西立,羅漢九層之脊,則如展旗東立;自北脊望之,則如展旗南立,後趾之脊,則如展旗北立。此一山大勢也。若桃花箐過脊,又在絕頂西南峽中,南起為香木坪之嶺,東亙為禾字孔之脊,與羅漢壁、點頭峰南北峙為兩界。此在三距西南支之外,乃對山而非雞足矣。若南條老脊,自香木而南走烏龍壩、羅漢壁、點頭峰,又其東出之支,非老幹矣。山後即為羅川地,北至南衙,皆鄧川屬,與賓川以此山脊為界,故絕頂即屬鄧川,而曹溪、華首,猶隸賓川焉。若東出之摩尼,則北勝、浪滄之所轄,此又以山之東麓雞坪山為界者也。從脊直北眺,雪山一指豎立天外,若隱若現。此在麗江境內,尚隔一鶴慶府於其中,而雪山之東,金沙江實透腋南注,但其處逼夾僅丈餘,不可得而望也。
山脊兩邊被古樹遮蔽了,道路從其中通過,有開闊的地方往下看到山背後。東北又峙立著一圍山,如同朝南的箕,所說的摩尼山,就是此山的其餘支脈所聚成的。西北橫伸的支脈,所說的後趾,就是往南聳立而形成絕頂的山脈。所以從南壑看絕頂,如同伸展的旗幟立在西邊,羅漢壁的九層山脊,則如同伸展的旗幟立在東邊;從北邊的山脊看,則如同伸展的旗幟立在南邊;後趾的山脊,則如同伸展的旗幟立莊北邊。這是一架山的大致形勢。至於越過桃花臀的山脊,又在絕頂西南的峽穀中,南邊起自香木坪之嶺,往東延伸為盒子孔的山脊,與羅漢壁、點頭峰南北對峙,分成兩部分。那是在雞足山三峰的西南峰之外,是對麵的山而不是雞足山。至於南部的那支主脊,從香木坪往南走向烏龍壩,羅漢壁、點頭峰又是其往東分出的支脈,不是主幹。山後就是羅川地,往北到南衙,都是鄧川州的屬地,與賓川州以此座山脊分界,所以絕頂就屬於鄧川州,而曹溪寺、華首門仍隸屬於賓川州。至於東北邊的摩尼山,則是北勝州、浪滄衛所轄,那又是以雞足山東麓的雞坪山為分界的。順山脊直北眺望,一指雪山豎立在天外,若隱若現。那是在麗江府境內,其中還隔著一個鶴慶府,而雪山的東邊,金沙江穿過山側往南流,但其處狹窄得隻有一丈多,無法看到。

由脊道西行,再隆再起,五裏,有路自南而上者,此羅漢壁東旃檀嶺道也;交脊而西北去者,此循後趾北下鶴慶道也;交脊而東北下者,此羅川道也,隨脊而西者,絕頂道也。於是再上,再紆而北,又二裏餘而抵絕頂之下。其北崖雪痕皚皚,不知何日所積也。又南上半裏,入其南門。門外墜壑而下者,猢猻梯出銅佛殿道;由北門出,陟後脊轉而西南下者,束身峽出禮佛台,從華首門會銅佛殿道。而猢猻梯在東南,由脊上;束身峽在西北,由霤中。此登頂二險,而從脊來者獨無之。
順山脊上的路往西走,山脊又二次隆起,五裏,有路從南邊往上延伸,這是去羅漢壁東邊旎檀嶺的路;和脊交會而往西北去的,是沿後趾北麵去鶴慶府的路;和脊交會而往東北下的,是去羅川的路;順脊往西去的,是上絕頂的路。於是再往上走,再迂回向北,又走二裏多就來到絕頂之下。北麵山崖上雪跡皚皚,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積起的。又往南上半裏,進入南門。門外從溝壑中墜下去的,是瑚孫梯出到銅佛殿的路;從北門出去,登上後山脊而往西南下,從束身峽出到禮佛台,是從華首門會銅佛殿的路。而瑚娜梯在東南,順脊往上走;束身峽在西北,順水槽中去。這是攀登頂峰的兩處險景,而從脊上過來就一處也沒有。

入門即迦葉殿。此舊土主廟基也,舊迦葉殿在山半。歲丁醜(公元1637年),張按君謂絕頂不可不奉迦葉,遂捐資建此,而移土主於殿左。其前之天長閣,則天啟七年海鹽朱按君所建。後有觀風台,亦閣也,為天啟初年廣東潘按君所建,今易名多寶樓。後又有善雨亭,亦張按君所建,今貌其像於中。後西川倪按君易名西腳蘧廬,語意大含譏諷。殿亭四圍,築城環之,複四麵架樓為門:南曰雲觀,指雲南縣昔有彩雲之異也;東曰日觀,則泰山日觀之義;北曰雪觀,指麗江府雪山也;西曰海觀,則蒼山、洱海所在也。張君於萬山絕頂興此巨役,而沐府亦伺其意,移中和山銅殿運致之,蓋以和在省城東,而銅乃西方之屬,能剋即刻木,故去彼移此。
進門就是迦葉殿。這裏原來是土主廟的地基,原迎葉殿在山腰。丁醜年(崇禎十年,1637),巡按張君認為頂峰不能不尊奉迎葉尊者,於是捐資在這裏修建迎葉殿,而把土主廟遷移到殿左邊。殿前的天長閣,則是天啟七年(1627)海鹽縣人朱巡按所修建的。背後有觀風台,也是閣,是天啟(1621一1627)初年廣東省潘巡按所修建的,如今改名為多寶樓。後麵還有善雨亭,也是張巡按修建的,如今亭中畫有他的像。後來西川倪巡按改名為西腳蓬廬,大有譏諷的含義。殿亭四周,築牆環繞,在四邊蓋樓為門:南麵名雲觀,是指雲南縣從前有彩雲的奇異景觀;東麵名日觀,則是取泰山日觀的含義;北麵名雪觀,是指麗江府的雪山;西麵名海觀,則是蒼山、洱海所在之琴。張君在萬山叢中的絕頂興建此巨大工程,而沐府也順應他的心意,把太和山銅殿搬移過來,大概因為太和山在省城東,而銅是西方的屬相,能劉木,所以從那裏移到這裏。

有造流言以阻之者,謂雞山為麗府之脈,麗江公亦姓木,忌剋剋,將移師雞山,今先殺其首事僧矣。餘在黔聞之,謂其說甚謬。麗北雞南,聞雞之脈自麗來,不聞麗自雞來,姓與地各不相涉,何剋之有?及至此而見銅殿具堆積迦葉殿中,止無地以豎,尚候沐府相度,非有阻也。但一城之內,天長以後,為河南僧所主,前新建之迦葉殿,又陝西僧所主,以張按君同鄉故,沐府亦以銅殿屬之,惜兩僧無道氣,不免事事參商不和睦,非山門之福也。餘一入山,即聞河南、陝西二僧名,及抵絕頂,將暮,見陝西僧之叔在迦葉殿,遂以行李置之。其侄明空,尚在羅漢壁西來寺。由殿側入天長閣,蓋陝僧以銅殿具支絕迦葉殿後正門,毋令從中出入也。河南僧居多寶樓下,留餘晚供。觀其意殊特別憤憤。餘於是皆腹誹口頭上不說而心中不以不為然之。還至土主廟中,寒甚。陝僧爇火供果,為餘談其侄明空前募銅殿事甚悉。“今現在西來,可一顧也。”餘唯唯應答聲。
有人製造流言以阻止遷移,說雞足山是麗江府的山脈,麗江知府也姓木,忌諱金克J,要調動軍隊到雞足山,如今先殺了那首先倡導的僧人。我在貴州省時聽到後,認為這種說法十分荒謬。麗江府在北、雞足山在南,隻聽說雞足山脈從麗江府伸來,沒有聽說麗江府山脈從雞足山伸來,姓氏與地名各不相幹,有什麼相劉的?等到了這裏就看見銅殿器具堆積在迎葉殿中,隻是沒有地方豎起來,還等沐府前來選擇位置,沒有受到阻礙。隻是一道牆以內,天長閣之後,是河南省的僧人主持,前麵新建的迎葉殿、又是陝西省的僧人主持,陝西僧人因為和按察使張君是同鄉的原故,沐府也把銅殿交給他,可惜兩個僧人道氣不同,不免事事不和睦,不是佛門之福。我一進山,就聽說河南、陝西二位僧人的名字,等到了頂峰時,太陽即將落山,看見陝西僧人的叔父在邇葉殿,於是把行李放在那裏。他的侄兒明空還在羅漢壁的西來寺。我是從殿旁進天長閣的,因為陝西僧人把銅殿器具支撐起來,隔斷了邇葉殿後的正門,不讓從正門進入。河南僧人住在多寶樓下麵,留我吃晚飯。看到他心中特別憤憤不平,我對此口裏不說,心中不以為然。回到土主廟中,很冷。陝西僧人點燃火、擺出果點,對我很詳細地談論其侄明空在前為銅殿募化的事。說“現在在西來寺,可去會一會他”。我答應著。

二十八日晨起寒甚,亟披衣從南樓觀日出,已皎然上升矣。晨餐後,即錄碑文於天長、善雨之間。指僵,有張憲副二碑最長,獨單獨一人不及錄。還飯迦葉殿。乃從北門出。門外岡脊之上,多賣漿瀹粉者。脊之西皆削崖下覆,豈即向所謂舍身崖者耶?北由脊上行者一裏,乃折而西下,過一敝閣,乃南下束身峽。巨石雙迸,中嵧成坑,路由中下,兩崖逼束而下墜甚峻,宛轉峽中,旁無餘地,所謂“束身”也。下半裏,得小坪,伏虎庵倚之。庵南向,從其前,多賣香草者,其草生於山脊。
二十八日早晨起來很冷,急忙披衣到南樓觀看日出,明亮的太陽已經升起來了。早餐後,就在天長閣、善雨亭之間錄碑文。手指凍僵了,有張副都禦史的兩塊碑文最長,唯獨來不及錄。回到迎葉殿吃飯。於是從北門出去。門外的岡梁上,有很多賣漿煮粉的人。脊西都是向下覆蓋的陡崖,難道就是從前所說的舍身崖嗎?往北從脊上走一裏,於是轉向西下,經過一處破閣,就往南下束身峽。巨石向兩邊裂開,中間的洞穴成為坑,路從中下去,兩旁的石崖緊緊約束而且很陡地往下墜,在峽穀中輾轉,旁邊沒有餘地,就是所說的“束身”之意。下半裏,來到一塊小平地,伏虎庵傍靠在這裏。庵向南,在庵前麵,有很多賣香草的人,這種草生長在山脊。

循舍身崖東南轉,為曹溪、華首之道;繞庵西轉,盤絕壁之上,是為禮佛台、太子過玄關。餘乃先過禮佛台。有亭在台東,亦中記,台峙其前石叢起中,懸絕壑之上。北眺危崖,倒插於深壑中,乃絕頂北盡處也,其下即桃花箐,但突不能俯窺耳。其東南壑中,則放光寺在焉,其西隔塢相對者,香木坪也。是台當絕頂西北隅懸絕處,淩虛倒影,若浮舟之駕壑,為一山勝處,而亭既傾敝,不容無慨。台之北,崖壁倒懸,磴道斬絕,而西崖之瞰壑中者,萼瓣上迸,若蒂斯啟。
沿舍身崖往東南轉,是去曹溪寺、華首門的路;繞庵往西轉,盤旋絕壁而上,那是禮佛台、太子過玄關。我於是先去拜訪禮佛台。台東有亭,中間也坍塌了,禮佛台峙立在其前叢叢聳起的亂石中,懸空於深壑的絕壁上。往北眺望陡直的石崖,倒插在深壑中,是絕頂北邊盡頭處,其下就是桃花警,隻是石崖突出而不能俯視。其東南的壑穀中,則放光寺在那裏;其西隔塢相對的地方,是香木坪。這禮佛台位於絕頂西北邊盡頭處,淩空倒影,像浮舟駕於深壑之上,是全山的著名勝景,然而亭已經倒塌廢壞,不容不產生感慨。台北,崖壁倒掛,石階路斷絕,而從西邊崖上俯瞰深壑中,石瓣朝上裂開,像要開放的花蒂。

遙向無路,乃棧木橫崖端,飛虯接翼於層巒之上,遂分蒂而蹈,如入藥房,中空外透,欲合欲分。穿其奧窟,正當佛台之下,乃外石之附內石而成者,上連下迸,裂透兩頭。側身而進,披隙而出,複登南台之上。仍東過伏虎,循岩傍壁,盤其壑頂。仰視矗崖,忽忽欲墮,而孰知即向所振衣躡履於其上者耶。
向遠處去沒有路,而棧道橫在崖端,像飛蟲L從層層山巒之上連接兩邊,於是踩著裂開的石花蒂,如同進入芍藥花冠,中空外透,欲合欲分。穿進其深窟,正好位於禮佛台之下,深窟是外石靠近內石而形成的,上連下開,裂縫穿透兩頭。側身進去,穿裂隙而出,又登到南台之上。仍然往東經過伏虎庵,沿岩靠壁,盤繞其壑頂。抬頭看矗崖,恍忽搖搖欲墮,而誰知道就是剛才行走在上麵、抖衣去塵的地方呢。

東南傍崖者一裏餘,有室倚崖,曰曹溪寺,以其側有水一泓,在矗崖之下,引流墜壑,為眾派之源,有似宗門法脈也。稍下,路分為二,正道東南循崖平去,小徑西下危坡。餘睇放光在西南壑,便疑從此小徑為是。西循之一裏餘,轉而北逾一嘴,已盤禮佛台之下,其西北乃桃花箐路,而東南壑底,終無下處,乃從舊路返。二裏,出循崖正道,過八功德水,於是崖路愈逼仄,線底緣嵌絕壁上,仰眺隻覺崇崇隆隆而不見其頂,下瞰隻覺窅窅冥冥而莫晰其根,如懸一幅萬仞蒼崖圖,而綴身其間,不辨身在何際也。
往東南沿著崖壁走一裏多,有房屋靠在崖上,名曹溪寺。因為寺旁有一塘水,在矗崖之下,分出水流墜入溝壑,是各股水流的源頭,有如禪宗法門之脈。逐漸下,路分成兩條,正路向東南沿崖壁平去,小路往西下陡坡。我看到放光寺在西南邊的壑穀,便以為從這條小路走對。往西順小路走一裏多,轉向北翻一道山口,已經繞到禮佛台之下,其西北是去桃花青的路,而東南的壑穀底下,最終沒有下腳的地方,於是從原路返回。二裏,出到沿崖壁走的正路,經過八功德水,這裏崖上的路越來越狹窄,線一樣環繞、鑲嵌在絕壁上,抬頭看隻覺得高大彎隆而看不見其頂,往下俯瞰隻覺得幽遠深隱而無法看清其底,如懸掛著的一幅萬初蒼崖圖,而置身圖中,分辨不出自己是在什麼地方。

東一裏,崖勢上飛,高穹如簷,覆環其下,如戶閾形,其內壁立如掩扉,蓋其石齒齒皆墮而不盡墮之餘,所謂華首門也。其高二十丈,其上穹覆者,又不知凡幾,蓋即絕頂觀海門下危崖也。門之下,倚壁為亭,兩旁建小磚塔襄之,即經所稱迦葉受衣入定處,待六十百千歲以付彌勒者也。天台王十嶽士性憲副詩偈鐫壁間,而倪按院大書“石狀奇絕”四字,橫鐫而朱丹之。其效顰效仿耶?黥麵耶比喻模仿?在束身書“石狀大奇”,在袈裟書“石狀又奇”,在兜率峽口書“石狀始奇”,凡四處,各換一字,山靈何罪而受此耶?
往東一裏,崖勢向上飛,像屋簷般的高高彎隆,環蓋其下,如門如檻,其內崖壁聳立,如同關著的門扇,原來崖石齒狀排列,全往下墮落,而墮落不盡的剩餘部分,是所謂的華首門。門高二十丈,上麵彎隆覆蓋的部分,又不知一共有多高,大概就是絕頂上看到的海門下的陡崖。華首門之下,傍靠壁建有亭,兩旁建有小磚塔相配,就是經書所說的迎葉尊者受衣入定處,等到六十百千歲時交給彌勒佛。天台縣人王十嶽〔士性〕副都禦史題寫的詩渴鐫刻在壁間,而倪巡按書寫的“石狀奇絕”四個大字,橫刻並且塗成紅色,是效肇呢?還是黔麵呢?在束身崖書寫“石狀大奇”,在架裝石書寫“石狀又奇”,在兜率缺口書寫“石狀始奇”,一共四處,各處換一個字,山靈有什麼罪要受這種懲罰呢?

又半裏,矗崖東盡,石脊下垂,有寺倚其東,是為銅佛殿,今扁其門曰傳燈寺,蓋即絕頂東突,由猢猻梯下墜為此,再下即迦葉寺,而為西南支發脈者。寺東向,大路自下而來,抵寺前分兩歧:由其北峽登寺後猢猻梯,為絕頂前門道,餘昨從上所瞰者,由寺前循崖西轉,過華首門,上束身峽,為絕頂後門道,餘茲下所從來者。蓋寺北為峽,寺西為崖,寺後猢猻梯由絕頂垂脊而下,乃崖之所東盡而峽之所南環者也。寺北有石峰突踞峽中,有庵倚其上,是為袈裟石。餘初不知其為袈裟石也,望之有異,遂不入銅佛殿而登此石。至則庵僧迎餘坐石上。石紋離披作兩疊痕,而上有圓孔。僧指其紋為迦葉袈裟,指其孔為迦葉卓錫之跡。即無遺跡,然其處回崖外繞,墜壑中盤,此石綴崖瞰壑,固自奇也。僧瀹米花為獻,甚潤枯腸。餘時欲下放光、聖峰諸寺,而不能忘情於猢猻梯,遂循石右上。半裏,升梯。梯乃自然石級,有疊磴痕可以銜趾,而痕間石芒齒齒,著足甚難。脊左瞰即華首矗崖之上,右瞰即袈裟墜壑之端,其齒齒之石,華首門乃垂而下,此梯乃錯而上者,然質則同也。上半裏,數折而梯盡,仍從峽上。問去頂迥絕,乃返步下梯,由銅佛殿北東下峽中。
又半裏,矗崖東邊盡頭處,石脊往下垂,東麵傍靠著寺,這是銅佛殿,如今殿的扁額上寫著傳燈寺,原來就是絕頂向東突起、從瑚娜梯下墜到的地方,再下就是逝葉寺,從而成為雞足山西南支的發起山脈。寺向東,大路從下麵而來,到寺前分成兩條:順其北峽攀登寺後的瑚孫梯,是去絕頂前門的路,也是我昨天從上麵所俯瞰到的路;從寺前沿崖往西轉,經過華首門,上束身峽,是去絕頂後門的路,也是我現在往下所走來的路。原來寺北是峽穀,寺西為崖壁,寺後瑚孫梯順絕頂垂脊而下,是矗崖東邊盡頭而峽穀向南繞的地方。寺北有石峰在峽穀中夾起,石峰上傍靠有庵,那是架裝石。我開初不知道它是架裝石,看著有些異常,就沒進銅佛殿而登此石、到達時庵裏的僧人迎接我坐在石上。石紋分散出兩層痕跡,而上部有圓孔。僧人說,石紋為迎葉尊者的架裝,圓孔為邇葉尊者插放錫杖的遺跡。即使沒有迎葉的遺跡,這裏曲折的山崖往外繞,下墜的壑穀盤在中間,綴連山崖,能俯瞰深壑,本來就是奇觀。僧人泡米花給我吃,饑腸大為滋潤。我當時準備下放光、聖峰等寺,但不能忘情於瑚琳梯,於是沿架裝石往右邊上。半裏,登梯。梯是自然生成的石階,有層疊的階痕能夠銜住腳趾,但階痕石尖齒狀排列,很難落腳。往脊左俯瞰就是華首門矗崖之上,往右俯瞰就是架裝石下墜的壑穀口,那種齒狀排列的石崖,在華首門是往下垂,此瑚娜梯是倒轉為向上升,而石質則是相同的。上半裏,數次轉折而石梯已盡,仍然順峽穀上。詢問距離絕頂很遠,於是返回順石梯往下走,從銅佛殿北往東下到峽穀中。

一裏,橫盤峽底,有庵當其中,所謂兜率庵也,已半傾。其後即絕頂與羅漢壁分支前突處,庵前峽複深墜。循庵橫度,循左崖下半裏,崖根有窪內嵌,前有巨樹流蔭,並鶴峋居士詩碑。其前峽遂深蟠,路從其上,又分為兩:循右峽中西南下者,為迦葉寺、聖峰寺西支大道;循左崖下東向行者,為西來寺、碧雲寺、羅漢壁間道。餘時身隨西峽下,而一步一回眺,未嚐不神飛羅漢壁間也。下半裏為仰高亭,在懸峽中,因圮未入。
一裏,橫繞峽穀底,有庵位於其中,是所說的兜率庵,已經倒塌了一半。庵後就是絕頂與羅漢壁分支前突出的地方,庵前峽穀又深深下墜。沿庵橫穿峽穀,順左邊山崖下半裏,崖底有窪坑往內嵌,前後有巨大的樹蔭飄動,有鶴峋居士的詩碑。前邊的峽穀於是彎曲得很厲害,道路從峽穀往上,又分成兩條:沿右峽穀中間往西南下,是去迎葉寺、聖峰寺西支山脈的大路;沿左崖下往東行,是去西來寺、碧雲寺、羅漢壁的小路。我當時雖然身子順西峽穀而下,卻一步一回頭看,思想完全飛到羅漢壁間了。下半裏為仰高亭,懸在峽穀中,因壩塌而沒進去。

既下,又半裏出峽,為迦葉寺,其門東向,中亦高敞。此古迦葉殿,近因頂有新構,遂稱此為寺雲。入謁拜見尊者。從其前南向循岐而下,其路峻而大。兩丐者覆鬆為棚。曲折夾道數十折,一裏餘而至會燈寺。寺南向,入謁而出。東下半裏,有岐西去者,放光寺道也。恐日昃zè太陽西斜不及行,遂不西向而東趨。其路坦而大,一裏為聖峰寺。寺東向,踞分支之上。前有巨坊,後有傑閣,其勢甚雄拓。閣祀玉皇,今皆以玉皇閣稱之。從此北瞻西來寺,高綴層崖之上,屏霞亙壁,飄渺天半,其景甚異。出寺,東隨隴行,二裏,過白雲寺。又從其右東行一裏半,過慧林庵,則左右兩溪合於前而隴盡。遂渡其左峽,東過大覺寺蔬園,一裏,從息陰後逾中支之脊,從千佛閣前觀街子。街子者,惟臘底年底集山中,為朝山佛教徒到名山進行拜佛之節,昔在石鍾寺前,今移此以近大覺,為諸寺之中也。由街子東半裏,過西竺寺,又二裏餘,入悉檀。
下完之後,又走半裏出峽,為迦葉寺,寺門向東,寺中也高大寬敞。這是古邇葉殿,近來因在絕頂上新建了迎葉殿,於是稱這裏為寺。進去拜迎葉尊者。從寺前往南沿岔路而下,其路陡但寬大。兩個乞丐用鬆樹搭成棚。曲折狹窄的路轉了數十道彎,一裏多就到會燈寺。寺向南,進去叩拜而出。往東下半裏,有向西去的岔路,是去放光寺的路。怕太陽落山來不及走到,就不向西走而往東趕路。道路平坦而寬大,一裏到聖峰寺。寺向東,坐落在分支山脈上,前麵有巨大的牌坊,後麵有高高的閣,氣勢十分雄偉開闊。閣祭祀玉皇,如今都稱其為玉皇閣。從這裏往北看西來寺,高高點綴在層層崖壁之上,屏障雲霞,橫貫崖壁,飄渺於天空中,景致非常奇異。走出寺,往東順隴行,二裏,經過白雲寺。又順寺右往東走一裏半,經過慧林庵,於是左右兩條溪在前麵會合而隴盡。就穿過庵左邊的峽穀,往東經過大覺寺菜園,一裏,從息陰軒後翻越中支的山梁,走千佛閣前觀覽街子。趕街的人隻有年底才在山中聚”集,是朝山的節日,從前在石鍾寺前麵,如今移到這裏以便靠近大覺寺,也處於各寺的正中。順街子往東走半裏,經過西竺寺,又走二裏多,進入悉檀寺。

具餐後,知沈公事莘野乃翁。來叩,尚留待寺間,亟下樓而沈公至,各道表達傾慕之意。時已暮,寺中具池湯熱水候浴,遂與四長老及沈公就浴池中。池以磚甃,長丈五、闊八尺,湯深四尺,炊從隔壁釜中,竟日一整天乃溫。浴者先從池外挽水滌體,然後入池,坐水中浸一時,複出池外,擦而滌之,再浸再擦,浸時不一動,恐垢落池中也。餘自三裏盤浴後,入滇隻澡於溫泉,如此番之浴,遇亦罕矣。
吃晚餐後,知道沈公〔萃野的父親。〕來叩拜,就留在寺中等待,急忙下樓而沈公來到,各自訴說傾心仰慕的心意。天已經黑了,寺中準備了熱水等候沐浴,於是和四位住持僧以及沈公在池中沐浴。池子是磚砌的,一丈五長、八尺寬,熱水有四尺深,在隔壁大鍋中燒水,一整天才熱。沐浴的人先在池子外用水洗身子,然後進入池子,坐在水中泡一段時間,又出到池外,邊擦邊洗,再泡再擦,泡的時候一動不動,怕汙垢落進池中。我從在三裏盤沐浴後,進入雲南省隻在溫泉洗澡,這種方式的沐浴,也是很少遇到過啊。

二十九日飯於悉檀,同沈公及體極之侄同遊街子。餘市鞋,顧仆市帽。遇大覺、遍周亦出遊,欲拉與俱。餘辭歲朝往祝,蓋以其屆七旬也。既午,沈公先別去,餘食市麵一甌ōu小盆。一裏餘,從大乘庵上幻住。一裏入幻住,見其額為福寧寺,問道而出,猶不知為幻住也。由其右過峽西北行,一裏而入蘭陀寺,寺南向。由正殿入其東樓,艮一師出迎。問殿前所臥石碑。曰:“此先師所撰迦葉事跡記也。”昔豎華首門亭中,潘按君建絕頂觀風台,當事者曳之頂,將摩鐫新記,艮一師聞而往止之,得免,以華首路峻不得下,因紆道置此。
二十九日在悉檀寺吃飯,和沈公以及體極的侄兒一同遊覽街子。我買鞋,顧仆買帽。遇到大覺寺的遍周也出來遊覽,想拉我和他一齊遊。我以過年再去祝壽辭謝了他,因為到時他滿七十歲。過了中午,沈公先告別而去,我吃了一小盆麵。走一裏多,順大乘庵上幻住庵。走,裏進入幻住庵,看見庵的扁額是福寧寺,問路後就出來,還不知就是幻住庵。從庵右穿過峽穀往西北行,走一裏就進入蘭陀寺,寺向南。從正殿進到其東樓,良一法師出來迎接。詢問殿前平臥的石碑。良一回答說:“這是先師所撰寫的迎葉事跡碑記。”從前立在華首門的亭中,潘巡按在絕頂建觀風台,辦事的人把碑拖到頂上,準備磨掉刻新碑記,良一法師聞知後前去製止,碑得以幸免於毀,因為華首門路陡難以下來,於是繞道放在這裏。

餘欲錄之,其碑兩麵鐫字,而前半篇在下。艮一指壁間掛軸雲:“此即其文,從碑譽寫而出者。”餘因低懸其軸,以案就錄之。艮一供齋,沈公亦至。齋後,餘度文長不能竟,令顧仆下取臥具。沈公別去,餘訂以明日當往叩也。迨暮,錄猶未竟,顧仆以臥具至,遂臥蘭陀禪榻。顧仆傳弘辨、安仁語曰:“明日是除夕,幸爾主早返寺,毋令人懸望也。”餘聞之,為淒然者久之。
我準備錄下來,其碑兩麵刻字,而前半篇在下麵。良一指著壁間的掛軸雲:“這就是碑文,從碑上謄寫下來的。”我於是把卷軸掛低,把書案移近錄寫碑文。良一供應齋飯,沈公也來了。吃齋飯後,我估計碑文長不能錄完,讓顧仆下去取臥具。沈公告別離去,我約定明天要去叩拜。到傍晚,碑文還沒錄完,顧仆把臥具拿來了,於是在蘭陀寺禪榻睡臥。顧仆轉告弘辨、安仁的話說:“明天是除夕,希望你的主人早點回寺,不要讓人懸掛盼望。”我聽後心裏淒然了很久。

三十日早起盥櫛梳頭而莘野至,相見甚慰。同飯於蘭陀。餘乃錄碑,完而莘野已去。遂由寺循脊北上,其道較坦,一裏,轉而東,一裏出莘野廬前小靜室。又半裏而入莘野樓,則沈公在而莘野未還。沈公為具食,莘野適至,遂燕通“宴”招待客人其樓。義子躬執爂,煨芋煮蔬,甚樂也。莘野懇令顧仆取臥具於蘭陀曰:“同是天涯,何必以常住靜室為分。”餘從之,遂停寢其樓之北楹。其樓東南向,前瞰重壑,左右抱兩峰,甚舒而稱。樓前以桫鬆連皮為欄,製樸而雅,樓窗疏欞明淨。度除夕於萬峰深處,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薄暮,憑窗前,瞰星辰燁燁下垂,塢底火光,遠近紛挐ná相著牽引,皆朝山者,徹夜熒然不絕,與瑤池月下,又一觀矣。
三十日早晨起床梳洗而萃野來到,相見十分快慰。一同在蘭陀寺吃飯。我仍然錄碑文,錄完後萃野已經離去。於是從蘭陀寺沿山脊往北上,道路較平,一裏,轉向東,一裏出到萃野廬前的小靜室。又半裏就到萃野樓,而沈公在但萃野還沒回來。沈公為我準備飯,蘋野恰好回來,於是在他的樓上吃飯。父子一起自己做飯,偎芋煮菜,十分快樂。萃野請我讓顧仆去蘭陀寺取臥具,說:“同樣是天涯地角,何必以寺院、靜室為界限。”我聽從了,就住宿在他樓上的北間。樓向東南,前麵俯瞰重重山壑,左右懷抱兩座山峰,十分舒坦而且對稱。樓前用連皮的渺鬆為欄,製作簡樸而雅致,樓窗寬大明淨。在萬山深處度過除夕,這一夜勝過世間千百夜。將近傍晚,靠在窗前,看著晨辰垂下的明亮星光,而塢底的火光,遠近相互牽引,都是朝山的人,通宵光亮不斷,和月光下的瑤池一樣,又是一大觀啊!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