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初十日雨止而餘寒猶在,四山雪色照人。迨飯而擔夫逸去暗中走掉,劉君乃令人覓小舟於江岸之西覆鍾山下,另覓夫肩行李從陸行,言西山下有湖可遊,欲與餘同泛乘舟也。蓋中所當彌苴佉江出峽之始,其地平沃,居屯甚盛,築堤導江,為中流所;東山之下,有水自焦石洞下,沿東山經龍王廟前,彙為東湖,流為悶地江今名永安江,是為東流所;西山之下,有水自鍾山石穴中,東出為綠玉池,南流為羅蒔江今羅時江,是為西流所。故其地亦有三江之名。然練城之三江合流,此所之三江分流,雖同南行注洱海,而未嚐相入也。
初十日雨停後餘寒還在,四麵群山雪光照人。到吃飯時挑夫逃走了,劉君於是命令人在江岸西邊的覆鍾山下找來小船,另外找來腳夫肩擔行李從陸路走,說是西山下有個湖泊值得遊一遊,想要與我一同泛舟遊覽。原來中所正當彌宜怯江流出峽穀的起點,這裏土地平坦肥沃,居民屯田十分繁榮,修築了堤壩引導江流,是中流所;東山之下,有水流從焦石洞下流,沿東山流經龍王廟前,彙積成東湖,流出來成為悶地江,那是東流所;西山之下,有水流源自鍾山的石洞中,向東流出來成為綠玉池,往南流成為羅前江,那是西流所。所以這地方也有三江之名。不過練城是三江合流,此地的三個所是三江分流,雖然是一同往南流注入洱海,但未曾互相交流。

餘與劉君先西過大石梁,乃跨彌苴佉江上者。西行塍中一裏,有橋跨小溪上,即羅蒔江也。橋之北,水塘瀲灩,青蒲蒙茸;橋之南,溪流如線,蛇行兩畦間。因踞橋待舟,北望梅花村綠玉池在裏外,而隔浦路濕,舟至便行,竟不及北探也。此地名中所,東山之東,羅川之上,亦有中所,乃即此地之分屯也,餘昔自雞山西下所托宿處。大約此地正東與雞鳴寺,西與鳳羽舍上盤相對,但各間相隔一山脊耳。橋西諸山皆土,而峭削殊甚,時多崩圮。鍾山峙橋西北,溪始峙橋正西,蓋鍾山突而東,溪始環而西。溪始之上,有水一圍,彙絕頂間,東南墜峽而下,高挈眾流之祖,故以“溪始”名。下舟,隨溪遵其東麓南行。兩旁塍低於溪,壅岸行水於中,其流雖小而急。
我與劉君先向西走過一座大石橋,是跨在彌直怯江上的橋。往西在田野中行一裏,有橋跨在一條小溪上,這就是羅薛江了。橋的北麵,水塘中水波粼粼,青色的香蒲蒙蒙茸茸;橋的南邊,溪流如線一般,蛇一樣流淌在兩岸稻田之間。趁坐在橋頭等船的時間,遠望北邊梅花村、綠玉池在一裏開外,可是隔著江岸道路濕淋淋的,船到了便動身,竟然來不及探曆北邊。此地名叫中所。東山的東麵,羅川的岸上,也有一處中所,僅僅隻是此地分兵屯墾之地,是我往昔從雞足山向西下山投宿之處。大約此地正東與雞鳴寺,西麵與鳳羽的舍上盤相對,隻是各自隔著一條山脊罷了。橋西的群山全是土山,可峻峭陡削得特別厲害,不時有很多崩塌的地方。鍾山聳峙在橋的西北,溪始山聳峙在橋的正西,大體上鍾山向東前突,溪始山向西環繞。溪始山之上,有一池水,彙積在絕頂之間,向東南方的峽中下墜,高高在上,是眾多水流的起始,所以用“溪始”來命名。下船後,順溪流沿溪始山的東麓往南行。兩旁的田地低於溪流,在田野中培土築起堤岸堵水,水流雖小卻很湍急。

此處小舟如葉,止受三人。其中彌苴佉江似可通大舟,而流急莫從。二裏,則兩岸漸平,而走沙中壅,舟膠擱淺不前。劉君與餘乃登岸行隴,舟人乃淩波曳舟。五裏,乃複下舟。少曲而西,半裏,遂南挺而下湖。湖中菱蒲泛泛,多有連蕪為畦,植柳為岸,而結廬於中者。汀水邊平地港相間,曲折成趣,深處則曠然展鏡,夾處則窅然罨陳的畫,翛翛天成,無拘無束有江南風景;而外有四山環翠,覺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湖中渚田甚沃,種蒜大如拳而味異,罌粟花連疇接隴於黛柳鏡波之間,景趣殊勝。三裏湖盡,西南瞻鄧川州治當山腋曲間,居廬不甚盛而無城,其右有崩峽倒衝之;昔年遷於德源城,以艱於水,複還故處。大路在湖之東,彌苴佉江西岸,若由陸路行,不複知此中有湖,並湖中有此景也。
〔此處的小船如一片樹葉,隻能容納三個人。其中的彌直怯江似乎可以通大船,但水流太急無法從那裏走。〕二裏後,就見兩岸漸漸平坦起來,而流沙奎積在江中,船膠粘一般不能前進。劉君與我隻好登上岸行走在土壟上,船夫於是淩波拖船。五裏後,才又下船。稍微向西彎曲,半裏,就向南筆直下到湖中。湖中菱角香蒲飄浮,有許多連塊的空地辟為稻田,種植了柳樹護衛堤岸,還有在其中建了房屋的。綠洲港灣相間,曲曲折折,自成情趣,水深處則是空曠一片,如平展的鏡子,狹窄處卻是杳渺一派,如彩色的風景畫,悠悠然有江南風景的意味;而外圍有四麵群山翠色環繞,覺得西子湖反而不如它了。湖中小洲上的田十分肥沃,種的蒜大如拳頭而味道很奇特,嬰粟花在翠柳與鏡子般的水波之間連畝接壟,景色情趣特別優美。三裏後湖到了邊,朝西南遠望鄧川州州治在山側彎曲之處,居民房屋不怎麼興盛而且無城牆,它右邊有崩裂的峽穀倒傾著對著它;往年州治遷到德源城,因為取水艱難,又遷回原處。大路在湖的東麵、彌直怯江的西岸,如果由陸路走,不再會知道這一帶有個湖,也不知湖中有這樣的景色了。

又南行港間一裏餘,有路自東橫亙於西山,即達州治之通道也。堤之下,連架三橋以泄水。舟由堤北東行,一裏,穿橋而南。又半裏,有小橋曰三條橋,即北從中所來之大道也。水穿橋東,路度橋南,俱南向行。初約顧仆以行李待此而不在,劉君臨岐跼同局蹐不安之狀。時已過午,腹餒,餘揮手別劉君,令速返。餘遵大道南行,始見路東有小山橫亙塢中,若當門之檻,截塢而出者,是為德源城,蓋古跡也。
又往南在港灣間行一裏多,有條路從東邊橫亙到西山,就是通達州治的通道。堤岸之下,接連架有三座橋來泄水。船由堤北邊往東行,一裏,穿過橋向南行。又是半裏,有座小橋名叫三條橋,就是從北方中所來的大道了。水穿流到橋東,路越到橋南,全都向南行。起初與顧仆約好帶著行李在此地等候但卻不在,劉君麵對岔道猶豫不決。此時已過了正午,感到餓極了,我揮手告別了劉君,要他快速返回去。我沿著大道往南行,這才見路東麵有座小山橫亙在山塢中,好似擋在門口的門檻,橫截山塢伸出來的樣子,這就是德源城,是一處古跡。

按《誌》,昔六詔未一,南詔廷五詔長為星回會,鄧睒詔之妻勸夫莫往,曰:“此詐也,必有變。”以鐵環約夫臂而行。後五詔俱焚死,遺屍莫辨,獨鄧睒以臂約認之還。後有欲強妻之,複以計詒之,得自盡,不為所汙。故後人以德源旌之。山橫塢中不甚高,而東西兩端,各不屬於大山。山之西,與臥牛相夾,則羅蒔江與鄧川驛路從之;山之東,與西山灣山相夾,則彌苴佉、悶地二江從之。南三裏,從其西峽傍臥牛山東突之嘴行。臥牛山者,鄧川東下南砂之臂也,一大峰,一小峰,相屬而下,大者名臥牛,小者名象山;土人以象小而牛大,今俱呼為象山雲。湊峽之間,有數十家當道,是為鄧川驛。過驛一裏,上盤西山之嘴,始追及仆擔。遂南望洱海直上關而北,而德源橫亙之南,尚有平疇,南接海濱。德源山之東,大山南下之脊,至是亦低伏東轉,而直接海東大山。蓋萬裏之脈,至洱海之北而始低渡雲。
〔據誌書記載,從前六詔未統一時,南詔邀請五詔的酋長召開星回會,鄧賤詔的妻子勸丈夫不要去,說:“這是奸計,必定會有突發事變。”用鐵環套在丈夫的手臂上才動身。後來五詔酋長全被燒死,遺體無法辨認,唯獨鄧賤詔因為手臂套有鐵環才得以認屍返回來。後來有人想強行娶她為妻.帥又用計騙了此人,使他自殺,不被所侮。因此後人用“德源”來表彰她。〕山橫在山塢中不怎麼高,但東、西兩頭,各自不與大山連接。山的西邊,與臥牛山相夾,羅漪江與鄧川州的騷道經山那裏;山的東麵,與西山灣山相夾,彌直怯江、悶地江兩條江水流經那裏。向南三裏,從它西邊的峽中靠著臥牛山向東突的山嘴前行。臥牛山,是鄧川東麵向下延南砂的手臂,一座大山峰,一座小山峰,相連接下延,大的名叫臥牛山,小的名叫象山;當地人認為象小而牛大,今天都稱呼為象山。緊束的山峽之間,有數十家人臨道而居,這是鄧川釋。走過騷站一裏路,向上繞過西山的山嘴,這才追上仆人和擔子。於是望見南麵洱海直達上關的北邊,而德源山橫亙的南邊,還有平曠的田野,往南連接到海濱。德源山的東麵,大山往南下延的山脊,到這裏也低矮起伏地向東轉去,而後徑直連接到洱海東麵的大山。萬裏長的山脈,到了洱海的北麵才低伏延伸而去。

由嘴南仍依西山南下,二裏,下度一峽口,其峽自西山出,橫涉之麵南上坡間。又二裏,有坊當道,逾坡南行,始與洱海近。共五裏,西山之坡,東向而突海中,是為龍王廟。南崖之下,有油魚洞,西山腋中,有十裏香奇樹,皆為此中奇勝。而南瞻沙坪,去坡一裏而遙,急令仆擔先覓寓具餐,餘並探此而後中食。乃從大路東半裏,下至海崖。其廟東臨大海,有漁戶數家居廟中,廟前一坑下墜,架石度其上如橋。從石南墜坑下丈餘,其坑南北橫二丈,東西闊八尺,其下再嵌而下,則水貫峽底,小魚千萬頭,雜遝於內。漁人見餘至,取飯一掌撒,則群從而嘬即魚兒咬吃之。蓋其下亦有細穴潛通洱海,但無大魚,不過如指者耳。油魚洞在廟崖曲之間,水石交薄,崖內遜向內凹而抱水,東向如玦,崖下插水中,崆峒透漏。每年八月十五,有小魚出其中,大亦如指,而周身俱油,為此中第一味,過十月,複烏有矣。崖之後,石聳片如芙蓉裂瓣,從其隙下窺之,多有水漱其底,蓋其下皆潛通也。稍西上,有中窪之岩當路左,其東崖漱根,亦有水外通,與海波同為消長焉。
由山嘴南邊仍舊沿著西山往南下走,二裏,下山越過一處峽口,這個峽穀從西山延伸出來,橫涉過峽穀後向南上爬到坡上。又走二裏,有座牌坊位於道中,越過山坡往南行,開始與洱海接近。共五裏,西山的山坡,向東前突到海中,這便是龍王廟。南邊山崖之下,有個油魚洞,西山側腋之中,有棵十裏香奇樹,都是這一帶奇特的勝景。我向南遠望沙坪,離山坡有一裏遠,急忙命令仆人挑夫先去找寓所備飯,我一並探過這兩處勝景之後再吃中飯。於是從大路往東走半裏,下到海邊的山崖上。這座廟向東麵臨大海,有幾家漁民住在廟中,廟前有一個深坑下陷,架有石塊越過坑上如橋一樣。從石塊南邊下墜到坑中一丈多,這個深坑南北橫處有二丈,東西寬八尺,它下邊再往下深嵌,就見有水流貫在峽底,千萬條小魚,雜亂地遊在水中。漁夫見我來到,拿了一把飯撒入水中,隻見魚群追著吃食。原來水下也有微小的洞穴暗中通向洱海,隻是沒有大魚,不過是些如手指大小的魚罷了。油魚洞在廟宇所在的山崖彎曲之處,海水山石交相逼近,山崖向內退去而環抱著水,向東的地方如像玉塊,山崖下插到水中,石上有許多空洞玲瓏剔透。每年八月十五,有小魚出沒在空洞之中,大處也是如手指一樣,周身全是油,是這地方數第一的美味,過了十月份,又沒有了。山崖的後方,石片高聳如芙蓉花瓣,從石縫中向下窺視,很多地方有水激蕩在石底,原來那下邊全是暗中相通的。稍往西上走,有塊中央下窪的石崖位於路左,它東麵的崖根衝刷著水波,也有水與外邊相通,與海水一同互為消長。

從其側交大路而西逾坡,不得路,望所謂三家村者,尚隔一箐踞西峽間。乃西半裏,越坡而下,又西半裏,涉箐而上,乃沿西山南向而趨,一裏,漸得路,轉入西腋,半裏,抵三家村。問老嫗,指奇樹在村後田間。又半裏,至其下。其樹高臨深岸,而南幹半空,矗然挺立,大不及省城土主廟奇樹之半,而葉亦差小。其花黃白色,大如蓮,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閏增一瓣,與省會之說同;但開時香聞遠甚,土人謂之“十裏香”,則省中所未聞也。榆城有風花雪月四大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上關以此花著。按誌,榆城異產有木蓮花,而不注何地,然他處亦不聞,豈即此耶?花自正月抵二月終乃謝,時已無餘瓣,不能聞香見色,惟撫其本辨其葉而已。乃從村南下坡,共東南二裏而至沙坪,聚落夾衢。入邸舍,晚餐已熟。而劉君所倩擔夫已去,乃別倩為早行計。
從它側邊與大路相交後向西翻過山坡,找不到路,遠望所謂的三家村的地方,還隔著一條山警盤踞在西麵的峽穀中。於是向西半裏,越過山坡下走,又向西半裏,涉過山著上爬,然後沿西山向南趕去,一裏,慢慢找到路,轉入西側,半裏,抵達三家村。詢問老婦,指點奇樹在村後的田間。又走半裏,來到樹下。這棵樹高臨深深的山崖,而朝南的樹幹有一半是空的,矗立挺拔,大處不到省城土主廟奇樹的一半,而且葉片也略小些。樹上的花是黃白色,大處如蓮花,也是有十二瓣,按月份和閏月增加一瓣,與省城的說法相同;隻是花開時香氣在很遠都能聞到,當地人把它稱為“十裏香”,卻是在省城中未曾聽說過的。大理城有風、花、雪、月四大景色,〔就是下關的風,上關的花,蒼山的雪,洱海的月。〕上關以此花而著名。據誌書載,大理城奇異的物產有木蓮花,但未注明在何地,不過其他地方也沒聽說過,莫非就是此花嗎?花從正月開到二月底才凋謝,此時已沒有剩餘的花瓣,不能聞到香味看見花色了,隻能撫摩它的樹幹辨別它的葉片而已。於是從村南下坡,共向東南走二裏後來到沙坪,村落夾住通道。進入旅店時,晚飯已經熟了。而劉君所請的挑夫已經離去,隻得另外請人為明早上路做準備。

十一日早炊,平明,夫至乃行。由沙坪而南,一裏餘,西山之支,又橫突而東,是為龍首關,蓋點蒼山北界之第一峰也。鳳羽南行,度花甸哨南嶺而東北轉者,為龍王廟後諸山,迤邐從鄧川之臥牛溪始,而北盡於天馬,南峙者為點蒼,而東垂北顧,實始於此,所以謂之“尤首”。《一統誌》到點蒼十九峰次第,自南而北,則是反以龍尾為首也。當山垂海錯之外,鞏城當道,為榆城北門鎖鑰,俗謂之上關,以據洱海上流也。入城北門,半裏出南門,乃依點蒼東麓南行。高眺西峰,多墜坑而下,蓋後如列屏,前如連袂,所謂十九峰者,皆如五老比肩,而中墜為坑者也。
十一日早起做飯,黎明,腳夫到後才上路.由沙坪往南行,一裏多,西山的支脈,又橫著突向東,這便是龍首關,是點蒼山北界的第一峰。由鳳羽山往南延伸,延過花甸哨的南嶺後往東北轉的山,形成龍王廟後的群山,通道巡巡從鄧川的臥牛山、溪始山起,往北在天馬山到了盡頭,聳峙在南邊的是點蒼山,由東下垂向北轉,實際上起始於此地,所以稱它為“龍首,'o(((一統誌》列舉了點蒼山十九座山峰的次序,由南往北數,那是反而以龍尾為龍頭了。〕在山巒下垂海岸交錯之處,有堅固的城關臨道而立,是大理城北門的軍事重鎮,俗稱為上關,這是因為它占據著洱海的上遊。走入城關北門,半裏後走出南門,於是靠著點蒼山的東麓往南行。眺望西麵高高的山峰,大多向下墜為坑穀,大體上後麵如屏風一樣排列,前邊如連著的衣袖,所謂的十九峰,全如同五老峰一樣並肩而立,而中間下陷為坑穀。

南二裏,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其西山麓有蛺蝶蝴蝶中之一類,蛺泉之異,餘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餘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半裏,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裏,抵山麓。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一小樹,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彙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形態生動,其狀酷肖,與生蝶真正的蛺蝶無異。
往南二裏,經過第二條峽穀的南邊,有個村莊位於大道的右側,叫做波羅村。村西的山麓有峽蝶泉的奇景,我聽說過它已很久了,到了這裏得到當地人的指點在西邊,就命令仆人挑夫先趕去三塔寺,到何巢阿寄宿的僧房中投宿,而我獨自一人從村南向西望著山麓快步走去。半裏,有塗塗流淌的泉水,溯泉水又向西走,半裏,抵達山麓。有棵樹約有一抱粗,緊靠著山崖聳立,樹下有泉,朝向東方從樹根下的孔洞流出來,清澈涼爽可作鏡子。稍在東邊,它下方又有一棵小樹,仍然有一處小泉,也是衝洗著樹根流出來。兩道泉水彙成一丈見方的池水,這就是所溯泉水的上遊了。泉上的大樹,在四月初就開花如像峽蝶,觸須翅膀栩栩如生,與活蝴蝶沒有不同之處。

又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麵,繽紛絡繹,五色煥然。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餘在粵西三裏城,陸參戎即為餘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詢土人,或言蛺蝶即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然龍首南北相距不出數裏,有此二奇葩,一恨於已落,一恨於未蕊即開花,皆不過一月而各不相遇。乃折其枝、圖其葉而後行。
又有千萬隻真蝴蝶,觸須相連腿部相鉤,從樹梢倒懸而下,垂到水麵上,繽紛絡繹,五彩煥發。從這個月起,遊人成群來觀看這一奇景,過了五月才完結。我在粵西三裏城時,陸參將就對我說起過它的奇異之處,來到這裏又因為季節還早未開花,詢問當地人,有人說峽蝶就是樹上的花變的,有的說,是花的形狀相似,所以引來蝶類,不知哪一種說法正確。然而龍首關南北相距不超出數裏地,有這兩種奇花,遺憾的是一種花已零落,一種還未開花,都不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但卻各不能遇,隻好折了樹枝、畫下樹葉然後上路。

已望見山北第二峽,其口對逼如門,相去不遠,乃北上躡之。始無路,二裏,近峽南,乃得東來之道,緣之西向上躋,其坡甚峻。路有樵者,問何往,餘以尋山對。一人曰:“此路從峽南直上,乃樵道,無他奇。南峽中有古佛洞甚異,但懸崖絕壁,恐不能行,無引者亦不能識。”又一老人欣然曰:“君既萬裏而來,不為險阻,餘何難前導。”餘乃解長衣,並所折蛺蝶枝,負之行。共西上者三裏,乃折而南,又平上者三裏,複西向懸躋。又二裏,竟淩南峽之上,乃第三峽也。於是緣峽上西行,上下皆危崖絕壁,積雪皚皚,當石崖間,旭日映之,光豔奪日。下瞰南峰,與崖又駢峙成峽,其內墜壑深杳,其外東臨大道,有居廬當其平豁之口,甚盛。以此崖南下俱削石,故必向北坡上,而南轉西入也。
不久,望見山北邊的第二條峽穀,峽口相對緊束如同門扇,相距不遠,於是向北上登峽口。開始時無路,二裏,走近峽口南邊,才找到東麵來的路,沿著路向西上登,這裏的山坡非常陡峻。路上有打柴的人,問我去哪裏,我回答去找山景。一個人說:“這條路從峽穀南邊一直上去,是打柴的路,沒有別的奇異之處。南麵峽中有個古佛洞十分奇異,但懸崖絕壁,恐怕無法走,沒有領路人也不能找到。”又有一位老人欣然說道:“您既然從萬裏之外來到,不畏險阻,我在前引路有什麼難呢?'’我於是脫下長衣,連同折下的峽蝶樹枝,扛起來上路。共往西上登三裏後,才折向南,又平緩上走三裏,再向西懸空上登。又走二裏,竟然登到南邊峽穀的上方,這就是第三條峽穀。從這裏沿峽穀上方往西行,上下全是危崖絕壁,在石崖之間積雪皚皚,在旭日映照之下,光彩豔麗奪目。下瞰南麵的山峰,與石崖又並列聳峙成峽穀,峽內深陷的壑穀幽深杳渺,峽外東邊麵臨大道,有居民房屋在平敞開闊的峽口,十分興盛。由於此石崖南邊的下方全是陡削的岩石,所以必得經由北麵的山坡上爬,然後由南轉向西入峽。

又西上二裏,崖石愈巀嶪,對崖亦穹環駢繞,蓋前猶下崖相對,而至此則上峰俱回合矣。又上一裏,盤崖漸北,一石橫庋足下,而上崖飛騫刺空,下崖倒影無底。導者言:“上崖腋間,有洞曰大水,下崖腋間,有洞曰古佛。”而四睇皆無路。導者曰:“此庋石昔從上崖墜下,橫壓下洞之上,路為之塞。”遂由庋石之西,攀枝直墜,其下果有門南向,而上不能見也。門若裂罅,高而不闊,中分三層。下層墜若眢井,俯窺杳黑而不見其底,昔曾置級以下,煹火燈而入甚深,今級廢燈無,不能下矣。
又向西上爬二裏,山崖上的岩石越來越高峻突兀,對麵的山崖也彎隆而起並排環繞,在前邊的山崖下還互相對立,而到了此地山峰卻全都上繞合擾了。又上走一裏,繞著山崖漸往北走,一塊岩石橫架在腳下,而上麵的石崖斜著飛刺進空中,下邊的石崖倒影不見底。導遊的人說,上麵石崖的側旁,有個山洞叫大水洞,下邊石崖的側旁,有個岩洞叫古佛洞,可四下看去全然無路。導遊的人說產此塊橫架的岩石過去是從上麵的石崖墜落下來,橫壓在下洞的上邊,路被它堵塞了。”於是由橫架岩石的西邊,抓著樹枝一直下墜,石下果然有洞口朝向南方,可在上邊不能看見。洞口好似裂縫,高而不寬,洞中分成三層。下層深陷好像枯井,俯身窺視深杳漆黑看不見洞底,從前曾放有梯子以便下去,點亮燈火進去十分深邃,如今梯子廢棄了,又沒有燈火,不能下去了。

中層分瓣排欞,內深三丈,石潤而潔,洞狹而朗,如披帷踐榭,坐其內,隨峽引眺,正遙對海光;而洞門之上,有中垂之石,儼如龍首倒懸,寶絡絲線中掛。上層在中洞右崖之後,盤空上透,望頗窈窕,而中洞兩崖中削,內無從上。其前門夾處,兩崖中湊,左崖前削,石痕如猴,少其端,首大如卵,可踐猴首,飛度右崖,以入上洞。但右崖欹側,左崖雖中懸二尺餘,手無他援,而猴首之足,亦僅點半趾,躍陟甚難,昔有橫板之度,而今無從覓。餘宛轉久之,不得度而下。導者言:“數年前一僧棲此崖間,多置佛,故以‘古佛’名,自僧去佛移,其疊級架梯,亦廢無存,今遂不覺閉塞。”餘謂不閉塞不奇也。乃複上庋石,從其門捫崖上。崖亦進隙成門,門亦南向,高而不闊,與下洞同,但無其層疊之異。左石片下垂,擊之作鍾敲聲?北向入三丈,峽窮而躡之上,有窪當後壁之半,外聳石片,中如齏臼,以手摸之,內圓而底平,乃天成貯泉之器也。其上有白痕自洞頂下垂中,如玉龍倒影,乃滴水之痕臼側有白磁一,乃昔人置以飲水者。觀玩既久,乃複下庋石。導者乃取樵後峽去,餘乃仍循崖東下。
中層呈瓣狀分開,似窗權樣排列,裏麵深三丈,岩石濕潤而光潔,山洞狹窄但卻明亮,如同分開帷慢踩在台榭上,坐在洞內,順著峽穀放眼眺望,正好遠遠對著海中的波光;洞口的上方,有塊垂在中央的岩石,儼然似倒懸的龍頭,掛在正中的華蓋。上層在中洞右邊石崖的後方,旋繞著向上透著光,看起來很深遠,可是中洞兩側的石崖豎在當中,如刀削出來一般,裏麵無法上去。它的前洞口夾立之處,兩麵的石崖向中間湊攏來,左邊石崖的前方陡削,有石紋如像猴子,稍稍鑿去它的頂端,頭部大如雞蛋,可以踩著猴子頭飛越到右邊的石崖上,才能進入上洞。但是右邊石崖傾斜,與左邊的石崖中間雖然隻懸隔著二尺多,可手無其他攀援之處,而且在猴頭上的下腳處,也僅有半隻腳掌大,向上躍登非常困難,從前也橫放有木板越過去,但今天無法找到了。我輾轉了很久,不能過去便下來了。導遊的人說:“幾年前有一個和尚住在此處石崖之間,放了許多佛像,所以用‘古佛’來起名。自從和尚離開佛像移走後,那些壘起的台階架起的梯子,也廢棄了很久不再存在,今天想不到竟然閉塞起來了。”我說不閉塞就不奇異了。於是再上到平架的岩石上,從洞口摸著石崖一直上爬。石崖上也有迸裂開的縫隙形成洞口,洞口也是向南,高而不寬,與下洞相同,隻是沒有下洞層層疊疊的奇異景象。峽穀左邊有石片下垂,敲擊石片發出鍾樣的聲音。向北進洞三丈遠,峽穀完後踩著石壁上登,有個凹陷處在後洞壁的半腰上,外邊聳著石片,中間鑿刻成石臼,用手去摸它,裏麵圓圓的,底部平滑,是天然形成的貯存泉水的器皿。它上方有白色的痕跡從洞頂下垂到石臼中,如像玉龍倒立的身影,是滴水形成的痕跡。石臼側邊有一個白磁碗,是從前的人放在這裏用於飲水的東西。觀察玩賞了很久之後,才再下到平架的岩石上。導遊的人於是到後麵峽中去取柴,我就仍舊沿著山崖向東下山。

三裏,當南崖之口,路將轉北,見其側亦有小岐,東向草石間,可免北行之迂,乃隨之下。其下甚峻,路屢斷屢續。東下三裏,乃折而南,又平下三裏,乃及麓,渡東出之澗。澗南有巨石高穹,牧者多踞其上,見餘自北崖下,爭覘眺之,不知為何許人也。又南一裏半,及周城村後,乃東出半裏,入夾路之衢,則龍首關來大道也。時腹已餒,問去榆城道尚六十裏,亟竭蹶而趨。遙望洱海東灣,蒼山西列,十九峰雖比肩連袂,而大勢又中分兩重。北重自龍首而南至洪圭,其支東拖而出,又從洪圭後再起為南重,自無為而南至龍尾關,其支乃盡。洪圭之後,即有峽西北通花甸;洪圭之前,其支東出者為某村,又東錯而直瞰洱海中,為鵝鼻嘴,即羅刹石也。
三裏,在南麵山崖的山口,路即將轉向北,見到路側也有一條岔開的小徑,通向東邊的草石之間,可免去繞彎子向北走,就順著小徑下走。那下走的路非常陡峻,路屢斷屢續。向東下行三裏,於是折向南,又平緩下坡三裏,才到達山麓,渡過向東流出去的山澗。山澗南邊有巨石高高隆起,有許多放牧的人坐在石上,見我從北麵的山崖上下來,爭著探望我,不知我是什麼人。又往南行一裏半,來到周城村的後邊,就向東走半裏,走入房屋夾路的街道,這就是從龍首關來的大道了。此時腹中已饑餓,打聽到去大理城的路還有六十裏,急忙盡力跌跌絆絆地趕路。遠望洱海的東灣,蒼山排列在西麵,十九座山峰雖然是並排相連,但大體上山勢又從中間分為兩重。北邊的一重自龍首關往南到洪圭山,它的支脈向東下垂而出,又從洪圭山後再度聳起成為南邊的一重,自無為山往南到龍尾關,它的支脈這才到頭。洪圭山的後麵,就有峽穀向西北通往花甸;洪圭山的前方,那向東伸出的支脈所在的地方是一個村莊,又向東交錯徑直俯瞰著洱海中央,是鵝鼻嘴,也就是羅刹石了。

不特山從此疊兩重,而海亦界為兩重焉。十三裏,過某村之西,西瞻有路登山,為花甸道,東瞻某村,居廬甚富。又南逾東拖之岡,四裏,過二鋪,又十五裏而過頭鋪,又十三裏而至三塔寺。入大空山房,則何巢阿同其幼子相望於門。僧覺宗出酒沃饑而後飯。夜間巢阿出寺,徘徊塔下,踞橋而坐,鬆陰塔影,隱現於雪痕月色之間,令人神思悄然。
不僅山從這裏重疊為兩層,而且海也被隔為兩半。行十三裏,走過一個村莊的西邊,遠望西麵有路登山,是去花甸的路;遠望東邊的一個村,居民房舍十分富庶。又向南翻越往東下垂的山岡,四裏,經過二鋪,又走十五裏後經過頭鋪,又是十三裏後來到三塔寺。進入大空山房,就見何巢阿同他的小兒子在門口相望了。覺宗和尚拿出酒來灌入饑腸後吃飯。夜裏同何巢阿走出寺來,徘徊在塔下,靠在橋頭坐下,鬆蔭塔影,隱約出現在雪影月色之間,令人精神思緒安靜下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