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803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十一日飯後,覺左足拇指不良,為皮鞋所窘也。而複吾亦訂餘莫出,姑停憩一日,餘從之。弘辨、安仁出其師所著書見示,《禪宗讚頌》、《老子玄覽》、《碧雲山房稿》。弘辨更以紙帖墨刻本公所勒相畀,且言遍周師以青蚨相贐,餘作柬謝之。甫令顧仆持去,而大覺僧複路遇持來,餘姑納之笥:可盛物。
十一日飯後,覺得左腳拇指不舒服,是被皮鞋壓迫所致。而複吾又要我不要外出,姑且休息一天,我聽從了。弘辨、安仁取出其師所寫的書給我看,〔《禪宗讚頌》、《老子元覽》、《碧雲山房稿》。〕弘辨另外送給我紙帖墨刻〔本公所雕刻的〕,而且說遍周法師要送錢給我作路費,我寫帖子答謝他。剛讓顧仆去送帖子,而大覺寺僧人又送錢來,和顧仆在路上相遇,我暫時收下裝進竹箱。

上午,赴複吾招,出茶果,皆異品。有本山參,以蜜炙為脯,又有孩兒參,頗具人形,皆山中產。又有桂子,又有海棠子,皆所未見者。大抵迤西果品,吾地所有者皆有,惟栗差小,而棗無肉。鬆子、胡桃、花椒,皆其所出,惟龍眼、荔枝市中亦無。菌之類,雞葼之外,有白生香蕈。白生生於木,如半蕈形,不圓而薄,脆而不堅。黔中謂之八擔柴,味不及此。此間石蜜最佳,白若凝脂,視之有肥膩之色,而一種香氣甚異,因過安仁齋中觀蘭。蘭品最多,有所謂雪蘭、花白玉蘭花綠最上,虎頭蘭最大,紅舌、白舌以心中一點,如舌外吐也。最易開,其葉皆闊寸五分,長二尺而柔,花一穗有二十餘朵,長二尺五者,花朵大二三寸,瓣闊共五六分,此家蘭也。其野生者,一穗一花,與吾地無異,而葉更細,香亦清遠。其地亦重牡丹,悉檀無山茶而多牡丹,元宵前,蕊已大如雞卵矣。
上午,赴複吾的招待,擺出的茶果都是珍品。有本山參,加蜜烤幹成脯,又有孩兒參,很像人形,都是山中出產。又有桂子,又有海棠子,都是從未見過的。大抵滇西的果品,我家鄉有的都有,隻是栗子比較小,而棗子沒有肉。鬆子、胡桃、花椒,都是滇西出產,而龍眼、荔枝市場上也沒有。菌子之類,除雞蘿之外,有白生、香覃。白生生長在樹上,形狀像半朵香覃,不圓而薄,脆而不硬。〔貴州省稱為八擔柴,味道趕不上這裏的。〕此山中的石蜜最好,白得像凝脂,看上去有肥膩之色,而且有一種很奇異的香氣。接著到安仁齋中觀賞蘭花。蘭花的品種很多,有所說的雪蘭、〔花白〕玉蘭〔花綠〕最上品,虎頭蘭最大,紅舌、白舌〔因為花心中有一點像舌頭往外吐。〕最容易開花,其葉子都一寸五分寬,長二尺而且柔軟,一穗花有二十餘朵,長二尺五寸,花朵有二三寸大,花瓣寬五六分,這是家蘭。那些野生的,一穗一花,和我家鄉的沒有兩樣,但葉更細,花香也清新,飄得遠。這裏也重視牡丹,悉檀寺沒有山茶但牡丹很多,元宵節前,花蕊已經像雞蛋一樣大了。

十二日四長老期上九重崖,赴一衲軒供,一衲軒為木公所建,守僧歲支寺中粟百石,故每歲首具供一次。以雨不能行。飯後坐齋頭,抵午而霽,乃相拉上崖。始由寺左半裏,上弘辨靜室基旁。又西半裏,過天柱靜室旁。又北躋一裏半,橫陟峽箐,始與一西來路合,遂東盤峽上。半裏,其北又下墜一峽,大路陟峽而逾東北嶺,乃北下後川向羅川之道;小路攀脊西北上,乃九重崖之東道,其路甚峻,即餘前所上者。第此時陰晴未定,西南望香木坪一帶積雪崢嶸,照耀山穀,使人心目融徹,與前之麗日澄空,又轉一光明法界境界矣。一裏餘,抵河南師靜室。路過其外,問而知之。雨色複來,餘令眾靜侶先上一衲軒,而獨往探之。師為河南人,至山即棲此廬,而曾未旁出。餘前從九重崖登頂,不知而過其上;後從獅林欲橫過野愚東點頭峰下,又不得路;躊躇至今,恰得所懷。
十二日四位長老約好上九重崖,去赴一鈉軒的供飯,〔一鈉軒是木公所建,守寺的僧人每年為寺中領取一百石粟,所以每年年頭準備一次供飯。〕因下雨不能出發。飯後坐在書齋裏,到中午天才晴開,於是互相牽拉著上九重崖。開始沿寺左走半裏,登上弘辨靜室的地基旁。又往西半裏,經過天柱的靜室旁。又往北登攀一裏半,橫穿峽著,於是和一條西邊伸來的路會合,就往東盤繞峽穀而上。半裏,北麵又往下墜有一道峽穀,大路穿過峽穀然後越東北嶺,於是往北下後川通向羅川的路;小路攀脊往西北上,是九重崖的東道,這條路很陡,就是我以前所上去的路。隻是此時陰晴未定,往西南眺望香木坪一帶,積雪崢嶸,照耀山穀,使人心目通明透亮,和以前的麗日澄空相比,又是另一種光明境界。走一裏多,到河南法師的靜室。從室外路過,詢問後才知道。雨又來臨,我讓眾靜侶先上一鈉軒,然後獨自去訪法師。法師是河南省人,到雞足山後就住在此屋,而未曾外出。我以前從九重崖登絕頂,不知道有屋而從上麵走過;後來從獅子林想橫穿野愚靜室東邊的點頭峰下,又沒有路;猶豫到今天,才恰好得以實現所想。

比入廬,見師,人言其獨棲,而見其一室三侶;人言其不語,而見其條答有敘;人言其不出,而見其把臂入林,亦非塊然者。九重崖靜室得師,可與獅林、羅漢鼎足矣。坐少定,一衲軒僧來邀,雨陣大至,既而雪霏,師挽留,稍霽乃別。躡磴半裏,有大道自西上,橫陟之,遂入一衲軒。崖中靜主大定、拙明輩,皆供餐絡繹,迨暮不休。雨雪時作,四長老以騎送餘,自大道西下。其道從點頭峰下,橫盤脊峽,時嵐霧在下,深崖峭壑,茫不可辨。二裏,與獅林道合,已在幻住庵之後,西與大覺塔院隔峽相對矣。至此始勝騎,從幻住前下山,又四裏而入悉檀。篝燈作楊趙州書。
等進入房屋,見到法師,人們說他獨自一人居住,卻見一間屋中有三個僧侶;人們說他不講話,卻見他逐條對答而有次序;人們說他不出屋,卻見他與友把臂入林,也沒有孤獨的樣子。九重崖靜室住著這位法師,使其地位可以和獅子林、羅漢壁鼎足而立了。稍微坐定,一鈉軒的僧人來邀請,雨又陣陣地下起來,不久又雪花霏霏,法師挽留,到雪漸漸停了才告別。攀登半裏石階,有大路往西邊上,橫穿大路,就進入一鈉軒。九重崖靜室的主人大定、拙明之輩,都絡繹不斷地供餐,直到傍晚還沒停止。雨雪不時地下,四位長老用馬送我,從大路往西下。大路順點頭峰而下,橫繞山脊峽穀,此時霧在下方,深崖峭壑,茫然一片,不能分辨。二裏,與去獅子林的路會合,已經在幻住庵之後,西邊和大覺寺塔院隔峽穀相對了。到這裏才能夠騎馬,從幻住庵前下山,又走四裏就進入悉檀寺,點燈給趙州楊知州寫信。

十三日晨起飯,即以楊趙州書畀顧仆,令往致楊君。餘追憶日記於東樓。下午,雲淨天皎。
十三日早晨起床吃飯,就把給楊知州的信交顧仆,讓他送去給楊君。我在東樓補記日記。下午,陰雲散盡,天色明亮。

十四日早寒,以東樓背日,餘移硯於藏經閣前桃花下,就暄為記。上午,妙宗師以雞葼茶果餉,師亦檢藏其處也。是日,晴霽如故。迨晚,餘忽病嗽。
十四日早上很冷,因為東樓背陽光,我把硯台移到藏經閣前的桃花下,就著溫暖的太陽寫日記。上午,妙宗法師帶雞蘿、茶果來吃,法師也在這裏查閱經藏。這天,天氣晴朗。到晚上,我忽然生病咳嗽。

十五日餘以嗽故,臥遲遲,午方起。日中雲集,迨晚而翳。餘欲索燈臥,弘辨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燈乃閩中紗圍者,佐以柑皮小燈,或掛樹間,或浮水麵,皆有熒熒明星意,惟走馬紙燈,則而不章也樓下采青鬆毛鋪藉為茵席,去卓桌趺坐,前各設盒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本堂諸靜侶環坐滿室,而外客與十方諸僧國外來的僧人不與焉。餘因憶昔年三裏龍燈,一靜一鬧;粵西、滇南,方之異也;梵宇官衙,寓之異也,惟佳節與旅魂無異!為黯然而起,則殿角明蟾,忽破雲露魄矣。
十五日我因為咳嗽的原故,很晚還躺著,中午才起床。白天濃雲聚集,到晚上就遮蔽天空。我想要燈睡下,弘辨等長老邀請過西樓觀賞燈。燈是用福建省出的紗圍成的,配搭上柑皮小燈,有的掛在樹間,有的浮在水麵,都有星光閃爍的意境,隻有走馬燈,則是昏暗而不顯著。樓下采回青鬆毛鋪墊成座席,去掉桌子而結枷跌坐,各自麵前設置盒果,泡茶賞玩,第一道清茶,第二道是鹽茶,第三道為蜜茶,本寺眾靜侶環室坐滿,而外來的客人與十方眾僧不參與。我於是回憶去年三裏的龍燈,一靜一鬧。廣西、雲南地方不同,廟宇官衙,住處不同,隻有元宵佳節和旅客遊魂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感到神情沮喪而起身,則殿角的明月,忽然穿破雲層,灑下了月光。

十六日晨餐後,複移硯就喧於藏經閣前桃花下。日色時翳。下午返東樓,嗽猶未已。抵暮,複雲開得月。
十六日早飯後,又移硯台到藏經閣前桃花下就陽光寫日記。太陽不時地被遮蔽。下午返回東樓,咳嗽還沒停。到晚上,雲又散開而得以看到月亮。

十七日作記東樓。雨色時作。
十七日在東樓寫日記。天不時有要下雨的樣子。

十八日濃雲密布,既而開霽。薄暮,顧仆返自趙州。
十八日濃雲密布,不久散開夫晴。傍晚,顧仆從趙州返回。

十九日飯後,晴霽殊甚。遂移臥具,由悉檀而東,越大乘東澗,一裏上脊,即迎祥寺。從其南上,寺後半裏為石鍾寺,又後為圓通、極樂二庵。極樂之右即西竺,西竺之後即龍華。從龍華前西過大路,已在西竺之上,去石鍾又一裏矣。龍華之北坡上,即大覺寺。龍華西,臨澗又有一寺,前與石鍾同東南向。從其後渡澗,即彼岸橋,下流即息陰軒,已為中支之脊矣。從軒左北向上,過觀音閣,為千佛寺,其前即昔之街子,正當中脊,今為墟矣。
十九日飯後,天氣特別晴朗。於是搬遷臥具,從悉檀寺往東走,越過大乘庵東邊的溝澗,走一裏上脊,就是迎祥寺。從寺南往上走,寺後半裏處是石鍾寺,再往後是圓通、極樂二庵。極樂庵的右邊就是西竺寺,西竺寺之後是龍華寺。從龍華寺前往西到大路,已經在西竺寺之上,距離石鍾寺又有一裏了。龍華寺的北坡上就是大覺寺。龍華寺西,正對溝澗又有一座寺,和前麵的石鍾寺一樣麵朝東南。從其後麵渡過溝澗,是彼岸橋,下遊就是息陰軒,已經到中支的山脊了。從軒左往北上,經過觀音閣,是千佛寺,寺前就是從前的街子,正好位於中支脊上,如今空無一人。

複北渡澗,從大覺側西北上。寺僧留餘人,謝之。仍過澗橋,上有屋,額曰“彼岸同登”,其水從望台嶺東下,界於寂光、大覺之間者,龍華至此,又一裏矣。過橋複躡中支上,半裏,中脊為水月庵,脊之東腋為寂光,脊之西腋為首傳。
又往北渡溝澗,從大覺寺側邊往西北上。寺中的僧人挽留我進去,我辭謝了。仍然從溝澗上的橋過去,橋上有屋,匾額為“彼岸同登”,橋下的水從望台嶺東流下來,以寂光寺、大覺寺之間為界,從龍華寺到這裏,又有一裏了。過橋後又攀登中支而上,半裏,脊正中的是水月庵,脊的東側是寂光寺,脊的西側是首傳寺。

僧淨方,年九十矣,留餘,未入。由寺右盤一嘴,東覷一庵,桃花嫣然,鬆影曆亂,趨之,即積行庵也。其庵在水月之西,首傳之北。僧覺融留飯。後乃從庵左東上,轉而西北登脊。從中支脊上二裏,有靜室當脊,是曰煙霞室,克心之徒本和所居。由其西分岐上羅漢壁,由其東盤峽上旃檀嶺。嶺從峽西下,路北向作“之”字上,一裏,得克心靜室。克心者,用周之徒,昔住持寂光,今新構此,退休。其地當垂脊之左,東向稍帶南,又以西支外禾字孔大山為虎砂,以點頭峰為龍砂,龍近而虎遠,又與獅林之砂異。其東有中和靜室,亦其徒也,為鬱攸火所焚,今中和往省矣。克心留餘,點茶稠疊,久之別,已下午。遂從右上、小徑峻極,令其徒偕。
僧人淨方,有九十歲了,留我,我沒進去。從寺西繞過一道山口,往東看到一座庵,桃花開得很美,鬆影紛亂,急忙過去,就是積行庵。此庵在水月庵之西,首傳寺之北。僧人覺融留我吃飯。飯後就從庵左往東上,轉向西北登山脊,順中支山脊上二裏,有靜室位於脊上,這是煙霞室,克心的徒弟本和的住所。從其西分出的岔路上羅漢壁,從羅漢壁東盤繞峽穀上旎檀嶺。嶺從峽穀西邊伸下去,路往北作“之”字形上,一裏,到克心的靜室。克心是用周的徒弟,從前是寂光寺的住持,如今新建此靜室退休。靜室位於中支山脊的左邊,東向而稍微偏南,又以西支外禾字孔大山作為虎砂,以點頭峰作為龍砂,龍砂近而虎砂遠,與獅子林的龍砂、虎砂又不相同。室東有中和的靜室,也是他的徒弟的,被火焚毀,如今中和到省城去了。克心留我,點心多茶水勤,很久才告別,已經下午了。於是從右邊上,小路極其陡峻,克心讓他的徒弟陪同。

上半裏,得西來大道,隨之東上。又半裏,破旋檀嶺脊而西南行,經煙霞室,漸轉東南,為水月、寂光。由其前,又西南一裏,盤一嘴,有廬在嘴上,餘三過皆鑰門不得入,其下即白雲寺所托也。又西半裏,再盤突嘴而上,即慧心靜室。慧心為幻空徒,始從野愚處會之,前曾過悉檀來叩,故入叩之,方禪誦會燈庵,其徒供茶而去。後即碧雲寺,不入。從其側又盤嘴兩重,二裏,北上西來寺,西經印雪樓前,又西循諸絕壁行,一裏,為一真蘭若,其上覆石平飛。又西半裏,崖盡而成峽。其峽即峰頂與羅漢壁夾峙而成者,上自兜率宮,下抵羅、李二先生坊,兩壁夾成中溜,路當其中。溜之半,崖腳內嵌,前聳巨木,有舊碑,刻峋鶴詩,乃題羅漢壁者。中橫一岐,由其上涉溜半裏,過玄武廟。
上半裏,走到西邊伸來的大路,順路往東上。又半裏,登旎檀嶺脊而往西南行,經過煙霞室,漸漸轉向東南,到水月庵、寂光寺,從庵前、寺前經過,又往西南走一裏,繞過一道山口,山口上有房舍,我三次經過都鎖著門,不能進去,下麵就是白雲寺所傍靠的地方。又往西半裏,再繞著突起的山口而上,就是慧心的靜室。慧心是幻空的徒弟,最早在野愚那裏會過麵,以前曾來到悉檀寺拜訪,所以我進入拜訪他,他正在會燈庵禪誦,他的徒弟上茶後離去。後麵就是碧雲寺,沒有進去。從靜室側麵又繞過兩道山口,二裏,往北上西來寺,往西經過印雪樓前,又往西順著路在絕壁上走。一裏,到一真蘭若,上麵覆蓋的石頭平滑如欲飛狀。又往西半裏,崖壁盡頭處是峽穀。此峽穀就是峰頂和羅漢壁對峙而形成的,上麵起自兜率宮,下麵到達羅、李二先生坊,兩壁夾成中溜,路在其中。中溜一半的地方,崖腳內嵌,前麵聳起巨木,有舊碑,刻著峋鶴的詩,是描寫羅漢壁的。中間橫著一條岔路,順岔路穿過溜走半裏,經過玄武廟。

又半裏,過兜率宮,已暮,而宮圮無居人。又上一裏,叩銅佛殿,入而棲焉,即所謂傳燈寺也。前過時,朝山之履相錯,餘不及入,茲寂然。久之,得一老僧啟開門戶,宿。
又半裏,經過兜率宮,天已經傍晚,而宮坍塌,沒有人居住。又上一裏,敲銅佛殿門,進去居住,就是所說的傳燈寺。從前經過時,朝山的人交錯不絕,我來不及進去,現在很靜。過了很久,有一個老僧人打開「丁,進去住宿。

二十日晨起,欲錄寺中古碑,寒甚,留俟下山錄,遂置行具寺中。寺中地俱大理石所鋪。蓋以登絕頂二道,俱從寺而分,還必從之也。
二十日早晨起床,準備錄寺中的古碑,十分寒冷,留著等到下山時錄,於是把行李放在寺中。〔寺中的地都鋪著大理石。〕因為攀登絕頂的兩條路,都從寺這裏分出去,返回也必須順此路。

出寺,將北由袈裟石上,念猢猻梯前已躡之,登其崖端而下,束身峽向雖從之下,猶未及仰升,茲不若由南上北下,庶交覽無偏。乃從寺右循崖西行,遂過華首門而西,崖石上下俱峭甚,路緣其間,止通一線,下瞰則放光寺正在其底,上眺則峰頂之舍身崖即其端,而莫能竟也。其西一裏,有岐懸崖側,餘以為下放光道,又念層崖間何能垂隙下。少下,有水出崖側樹根間,刳木盛之,是為八功德水。製木之外無餘地,水即飛灑重崖,細不能見也。路盡仍上,即前西來入大道處,有革龕倚崖間,一河南僧習靜其中,就此水也。
出寺,準備往北順襲裝石而上,想到瑚娜梯以前已經攀登過了,是登其崖端而下,從前雖然從束身峽而下,但還沒來得及往上升登,這次不如從南上、往北下,希望遍覽無遺。就從寺右沿崖往西行,經過華首往西走,崖石上下都十分陡峭,路伸向崖石間,隻通著這一條線,往下看則放光寺正處在崖底,往上望則峰頂舍身崖就是崖端,但不能窮究。往西一裏,有岔路懸在崖邊,我以為是下放光寺的路,又考慮如何能夠從層崖間的縫隙中墜下去。稍稍下去,有水從崖側的樹根之間流出,把樹木剖開、挖空盛水,這是八功德水。除剖空的木頭之外,沒有其它餘地,水就向重重山崖飛灑,細小得看不見。走完路仍然往上,就是以前從西邊來,走上大路之處,有草屋靠在崖中,一個河南僧人在屋裏靜修,他的生活就靠此水。

又西半裏,稍上,又半裏,為曹溪庵。庵止三楹,倚崖,門扃無人。其水較八功德稍大,其後危崖,稍前抱如玦。餘攀石直躋崖下,東望左崖前抱處,忽離立成峰,圓若卓錐,而北並崖頂,若即若離,移步他轉,即為崖頂所掩不可辨。惟此處則可盡其離合之妙,而惜乎舊曾累址,今已成棘,人莫能登。蓋雞山無拔地之峰,此一見真如閃影也。又西半裏餘,過束身峽下,轉而南,過伏虎庵,又南過禮佛庵,共一裏,再登禮佛台。台南懸桃花箐過脈之上,正與香木坪夾箐相對,西俯桃花箐,東俯放光寺,如在重淵之下。餘從台端墜石穴而入,西透窟而出,複有聳石,攢zǎn穿隙成台,其下皆危崖萬仞,棧木以通,即所謂太子過玄關也。過棧即台後禮佛龕。昔由棧以入穴,今由窟以出棧,其憑眺雖同,然前則香客駢眾多趾,今則諸庵俱扃,寂無一人,覺身與灝靈同其遊衍而已。棧西沿崖端北轉,有路可循,因披之而西,遂過桃花箐之上。共一裏,路窮,乃樵徑也。仍返過伏虎庵,由束身峽上。峽勢逼束,半裏,透其上,是為文殊堂,始聞有老僧持誦聲。路由其前躡脊,乃餘前東自頂來者,見其後有小徑,亦躡脊西去,餘從之。
又往西半裏,逐漸往上走,又半裏,到曹溪庵。庵隻有三間屋子,靠著崖壁,門關著,沒有人。這裏的水比八功德水略微大些,背後的陡崖,略微向前環抱,如同有缺口的玉環。我攀爬石頭直登崖下,往東望到左崖向前環抱之處,忽然分立出山峰,圓圓的像錐子拔地而立,而北麵連著崖頂,若即若離,移步轉到其它角度,山峰就被崖頂遮蔽而分辨不出,隻有此處才可以窮盡其離合之妙,可惜從前曾修有的基址,現在已經變成荊棘,人不能上去。因為雞足山沒有拔地而起的山峰,在此見到這一峰真像影子閃過。又往西走半裏多,經過束身峽下,轉向南,經過伏虎庵,又往南經過禮佛庵,共一裏,第二次登上禮佛台。台朝南懸在桃花警越過來的山脈之上,正好和香木坪隔警相對,往西俯視桃花警,往東俯視放光寺,如同在重重深淵之下。我從台邊墜入石洞中,往西穿洞而出,又有聳立的石頭,穿出縫隙而形成台,其下都是萬初陡崖,用木頭架成棧道通過,就是所說的太子過玄關。過了棧道就是台後的禮佛完。以前從棧道進洞,現在從洞中出到棧道,登臨眺望雖然相同,然而以前是進香客擦肩接踵,現在則各庵都關著,空無一人,隻覺得自己是與無邊無際的神靈一同盡情遊樂而已。棧道往西沿崖邊向北轉,有路可以順著走,於是穿過棧道往西走,就到桃花著之上。共一裏,路盡,是砍柴的小路。仍然返回到伏虎庵,沿束身峽而上。峽勢窄狹緊束,半裏,穿出到束身峽上麵,這是文殊堂,才開始聽到有老僧誦讀經文的聲音。道路從堂前麵登脊,是我以前從東邊順絕頂過來的路,看見堂後麵有小路,也是登脊往西去,我走小路。

蓋文殊堂脊處,乃脊之坳;從東複聳而起者,即絕頂之造而為城者也;從西複聳而起者,桃花箐之度而首峙者也。西一裏,叢木蒙茸,雪痕連亙,遂造其極山頂最高處。
因為文殊堂所在的山脊,是脊上的坳地;順東邊又聳起的,就是絕頂上建的城牆;順西邊又聳起的,是桃花警伸來的第一道高峰。往西一裏,草叢樹木蓬蓬鬆鬆,雪跡連綿不絕,於是登上雞足山絕頂。

蓋其山自桃花箐北度,即淩空高峙,此其首也。其脊北垂而下,二十裏而盡於大石頭,所謂後距也。其橫亙而東者,至文殊堂後,少遜而中伏,又東而複起為絕頂,又東而稍下,遂為羅漢壁、旃檀嶺、獅子林以後之脊,又東而突為點頭峰,環為九重崖之脊,皆迤邐如屏。於是掉尾而南轉,墜為塔基馬鞍嶺,則雞山之門戶矣。垂脊而東,直下為雞坪關,則雞山之脛足矣。故山北之水,北向而出於大石東;山西之水,其南發於西洱海之北者,由和光橋;西發於河底橋者,由南、北衙,皆會於大石之下,東環牟尼山之北,與賓川之流,共北下金沙大江焉。始知南龍大脈,自麗江之西界,東走為文筆峰,是為劍川、麗江界。抵麗東南邱塘關,南轉為朝霞洞,是為劍川、鶴慶界。又直南而抵腰龍洞山,是為鶴慶、鄧川州界。
原來從桃花著往北延伸,就淩空高聳,這裏是開始。山脊向北伸下去,延伸二十裏然後到大石頭結束,是所說的雞足山後距。向東橫貫的山脈,伸到文殊堂背後,稍微後退而正中低伏,又往東延伸而再聳立為絕頂,又往東逐漸延伸下去,就成為羅漢壁、旗檀嶺、獅子林以後的山脊,又往東就突起為點頭峰,環繞為九重崖的山脊,都屏障般地連綿不斷。於是尾端掉頭向南,墜下去成為塔基所在的馬鞍嶺,是雞足山的門戶。中脊向東延伸,直下去是雞坪關,是雞足山的脛足。所以山北的水,向北流出到大石頭東。山西的水,南發源於西洱海北麵的,沿著和光橋流;西發源於河底橋的,沿著南、北衙流;都在大石頭之下會合,往東繞牟尼山之北,和賓川州的水,一起往北流下金沙大江。於是知道南邊的主峰山脈,從麗江府的西部往東伸延為文筆峰,這是劍川州、麗江府的分界。伸延到麗江府東南的邱塘關,往南轉到朝霞洞,這是劍川州、鶴慶府的分界。又直南延伸到腰龍洞山,這是鶴慶府、鄧川州的分界。

又南過西山灣,抵西洱海之北,轉而東,是為鄧川、太和界。抵海東隅,於是正支則遵海而南,為青山,太和、賓川州界;又東南峙為烏龍壩山,為趙州、小雲南界;遂東度為九鼎,又南抵於清華洞,又東度而達於水目焉。分支由海東隅,北峙為香木坪之山,從桃花塢北度,是為賓川、鄧川界。是雞足雖附於大支,而猶正脊也。登此直北望雪山,茫不可見。惟西北有山一帶,自北而南者,雪痕皚皚,即腰龍洞、南、北衙西倚之山也。其下麥畦浮翠,直逼雞山之麓,是為羅川,若一琵琶蟠地,雖在三十裏下,而黛色欲襲人衣。四顧他麓,皆平楚蒼蒼也。西南洱海,是日獨潏蕩如浮杯在掌。蓋前日見雪山而不見海,今見海而不見雪山,所謂陰晴眾壑殊,出沒之不可定如此。此峰之西盡處也。
又往南越過西山灣,伸到西洱海的北麵,轉向東延伸,這是鄧川州、太和縣的分界。延伸到西洱海東隅,於是正支則沿海往南伸,為青山,是太和縣、賓川州分界;又往東南延伸,峙立為烏龍壩山,是趙州、小雲南縣的分界;於是往東延伸為九鼎山,又往南伸到清華洞,又往東延伸而抵達水目山。分支從海東隅,往北峙立為香木坪山,順桃花警往北延伸,這是賓川州、鄧川州的分界。這樣看來,雞足山雖然依附於主峰山脈,但仍然是中脊。登上此山直北望雪山,茫然看不見。隻是西北有一座山環繞,從北向南,雪跡皚皚,就是腰龍洞,南衙、北衙西邊傍靠的山。山下翠綠的麥田,一直靠近雞足山腳,這是羅川,像一把琵琶琴形狀的彎曲地帶,雖然在山下三十裏外,但黛色像要浸透人衣。環顧四周其它山麓,都是深綠色的樹梢平齊,西南邊的洱海,唯獨今日看到水波蕩漾,如同水杯浮在掌上。以前看得見雪山而看不見洱海。今天看得見洱海卻看不見雪山,所以說陰天晴天眾山壑是不同的,顯出、隱沒就是如此的不能確定。這是山峰西邊的盡頭處。

東還一裏,過文殊堂後脊,於是脊南皆危崖淩空,所謂舍身崖也。愈東愈甚,餘淩其端瞰之,其下即束身峽,東抵曹溪後東峰,向躋其下,今臨其上,東峰一片,自崖底並立而上,相距丈餘,而中有一脈聯屬,若拇指然,可墜坳上其巔也。餘攀躡從之,顧仆不能至。時罡橫厲,欲卷人擲向空中,餘手粘足踞,幸不為舍身者,幾希矣。又共一裏,入頂城門,實西門也。入多寶樓,河南僧不在,其徒以菉豆粥、芝麻鹽為餉。餘再錄善雨亭中未竟之碑。下午,其徒複引餘觀其師退休靜室。其室在城北二裏,即前所登西峰之北坳也。
往東返回一裏,經過文殊堂背後的山脊,在這裏脊南都是陡崖淩空,是所說的舍身崖。越往東越陡,我登上崖端俯瞰,下麵就是束身峽,往東到曹溪寺後的東峰,以前從崖下升登,如今登臨崖上,東峰那一帶,從崖底並立而上,相距一丈多,而其中有一條山脈連接,像拇指一樣,可以墜下坳後登上山頂。我順這條山脈攀登,顧仆不能走。此時強烈的風縱橫淩厲,像要把人卷起拋向空中,我手抓腳踩,慶幸自己沒有成為舍身之人。又走了共一裏,進入絕頂城門,其實是西門。到多寶樓,河南僧不在,他的徒弟用綠豆粥、芝麻鹽招待。我又錄善雨亭中沒錄完的碑文。下午,這徒弟又帶我參觀他師傅退休後的靜室。靜室在城牆北二裏處,就是以前所攀登的西峰北坳。道路沿著文殊堂的山脊,向北逐漸下,順西行,位於雞足山北垂的側邊。靜室有三間,向北,環拱也對稱。雞足山回合的妙處,都在山南,位於山北的僅此一處,也是幽深、陡峻的隱蔽地區。往左稍微下去,有兩個方形池塘,上下相連彙通,水不多,也不枯竭,絕頂的供水,都取之於這裏。返回到城北,就順城牆外走到南門,來不及進入邇葉前殿。從門前往東順石隙懸空而下,一裏,有三間殿,向東,匾額為“萬山拱勝”,但門也緊閉。從殿前往下墜,台階非常陡。快到瑚孫梯時,遇到一個人,是悉檀寺僧人派來等候我的,因為有麗江府的使者來邀請。於是一齊下山,共一裏就到銅佛殿。我當初打算在這裏住宿,因為等我的人來到,於是取走行李。走五裏,經過碧雲寺前。直下五裏,經過白雲寺。從寺北渡過一條小澗,又往東走五裏,經過首傳寺背後,這時天色已經昏暗。又走三裏,經過寂光寺西,等我的人從腰間拿出像栗子一樣的石子,就著艾草打火,撿枯枝點燃。沿中支走三裏,敲開息陰軒的門,要出火把照路。又走一裏多,越過瀑布東邊的山脊往北走,又走三裏才到悉檀寺。弘辨師帶麗江府的通事來見麵,把木生白公請我的柬帖送來,互相約定推遲一天出發。

路由文殊堂脊,北向稍下循西行,當北垂之腋。室三楹,北向,環拱亦稱。蓋雞山回合之妙,俱在其南,當山北者僅有此,亦幽峻之奧區也。其左稍下,有池二方,上下連彙,水不多,亦不竭,頂城所供,皆取給焉。還抵城北,竟從城外趨南門,不及入迦葉前殿。由門前東向懸石隙下,一裏,有殿三楹,東向,額曰“萬山拱勝”,而戶亦扃。由其前下墜,級甚峻。將抵糊猻梯,遇一人,乃悉檀僧令來候餘者,以麗江有使來邀也。遂同下,共一裏而至銅佛殿。餘初擬宿此,以候者至,乃取行李。五裏,過碧雲寺前。直下五裏,過白雲寺。由寺北渡一小澗,又東五裏,過首傳寺後,時已昏黑。又三裏,過寂光寺西,候者腰間出一石如栗,擊火附艾,拾枯枝燃之以火石取火。遵中支三裏,叩息陰軒門,出火炬為導。又一裏餘,逾瀑布東脊而北,又三裏而至悉檀。弘辨師引麗府通事見,以生白公招柬來致,相與期遲一日行。
二十一日早晨起來,我捆好行李,作好出發的準備。通事從九重崖去山頂遊覽。將近中午,複吾請我題寫七鬆冊子,弘辨又磨石讓其徒雞仙書寫靜聞碑。

二十一日晨起,餘約束行李為行計。通事由九重崖為山頂遊。將午,複吾邀題七鬆冊子,弘辨又磨石令其徒雞仙書《靜聞碑》。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