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初十日早寒甚。出北門,半裏,經南門,轉而西南上坡。一裏,有橋跨溪上,曰南門橋。《誌》曰承恩。過橋,南上坡,一裏,登坡,倚西山南行。三裏,其塢自南來,有塔在塢東北山上,乃沿西山南下,半裏,抵塢底。又半裏,見有水貫塢中,石梁跨其上,是名土橋。即姚安水從西南峽中來,向東北峽去,橋北為大姚,橋南為定遠,蓋以是水為界也。從橋南上坡,有村為定遠屯。入峽漸上,一裏東轉,半裏上坡,半裏,由坡南轉,一裏,是為賴山哨。於是南下,一裏,抵東南坡頭。有岐,南行者為姚安府路,有海子在其東;東行者為赤草峰路。
初十日早晨很冷。從北門出去,走半裏,經過南門,轉向西南上坡。一裏,有座橋橫跨溪上,名南門橋。〔誌書稱承恩橋。〕過了橋,往南上坡,一裏,登上坡,靠著西山往南走、三裏,山塢從南邊伸來,在山塢東北邊山上有座塔,於是沿著西山往南下,半裏,抵達塢底,又走半裏,看見有條河貫穿塢中,石橋橫跨河上,這橋名土橋。河就是姚安府的水從西南邊峽穀中流來,向東北邊的峽穀流去,橋北屬大姚縣,橋南屬定遠縣,是以這條河為界。從橋南上坡,有個名定遠屯的村莊。進入峽穀逐漸往上走,一裏,往東轉,半裏,上坡,半裏,順坡往南轉,一裏,到賴山哨。於是往南下,一裏,抵達東南坡頭。有岔路,往南走是去姚安府的路,有片湖泊在路東;往東走是去赤草峰的路。

逾坡東下一裏,為赤草峰北村。由村轉南,溯溪行一裏,度橋而南,半裏,隨赤草峰街子南行。一裏,乃東上山。一裏半,逾嶺東南下,其東又有塢自西而北,甚遙。下坡半裏,由西山東麓南行。二裏,村落傍溪左右,皆為仡老村。此定遠所屬。又東一裏半,始傍西水岸南行。半裏,東度小橋,遂由東麓南行。二裏至鹿家村後,遂東上山。山半有岐,路從歧入峽,半裏,渡溪東北上。一裏,至妙峰山德雲寺。寺門西向,南望煙蘿,後有夢庵亭。後五裏,碧峰庵。
翻過坡往東下一裏,是赤草峰北村。順村莊轉南,溯溪流走一裏,過橋向南走,半裏?由赤草峰街子往南行。乙裏,就往東上山。一裏半,翻越嶺往東南下,其東部又有山塢從西向北伸去,很遙遠。下坡,半裏,順西山東麓往南走。二裏,看到村落傍靠在溪流左右,都是訖佬村。〔這裏是定遠縣管屬。〕又往東走一裏半,開始沿溪水西岸往南行。半裏,往東過小橋,於是順東麓往南走。二裏到鹿家村的後麵,於是往東上山。山腰上有岔路,從岔路進入峽穀,半裏,渡過溪流往東北上。一裏,到達妙峰山德雲寺。寺門向西,往南看是煙蘿山,背後有夢庵亭。往後五裏、是碧峰庵。

十一日待師未歸,看《藏》。宗昘慧大師《西方合論》。
十一日等候法師,他沒有回來,閱讀佛教經典。〔是宗錄慧大師的《西方合論》。〕

十二日飯,仍西下山。二裏,南行。二裏,隨塢西轉。二裏,有橋跨溪上,曰梁橋。度其北,即仡老村盡處也,其水自南來入,路從村西上嶺。一裏半,逾坳西,行嶺上。半裏,有岐從西南下,誤從坡下直西。半裏,乃改從岐西南行。半裏,漸下轉南,又一裏,乃南下,半裏,抵峽中。隨峽南去半裏,有大路隨東峽來,小水隨之。西半裏,入南峽。一裏,有池在峽中。又一裏半,峽分兩岐,從西南者,倚東嶺平上。一裏,南逾坳。由坳轉而西,始見西塢大開,西南有海子頗大,其南有塔倚西山下。是即所謂白塔也。乃西南下坡,二裏,有村在坡下,曰破寺屯。於是從岐直西小路,一裏,渡溪。稍西南半裏,有一屯當溪中,山繞其北,其前有止水。由其西坡上南行一裏,是為海子北堤。由堤西小路行半裏,抵西坡下,是為海口村。轉南,隨西山東麓行,名息夷村海子。三裏,海子西南盡,有路直抵大山下,半裏,為高土官家。由其西南入峽中,上坡一裏半,有神廟當坡峽間。
十二日吃過飯,仍然往西下山。二裏,往南行。二裏,隨山塢往西轉。二裏,有座橋橫跨溪上,名梁橋。過到橋北,是訖佬村的盡頭處,溪水從南邊流來,道路從村西上嶺。一裏半,越到山坳西邊,在嶺上走。半裏,有條岔路往西南下去,我錯誤地從坡上一直往西走。半裏,才改成順岔路往西南走。半裏,逐漸往下轉南,又一裏,於是往南下,半裏,抵達峽穀中。順峽穀往南走半裏,有條大路從東邊的峽穀伸來,小河伴隨而來。往西走半裏,進入南邊的峽穀。一裏,峽穀中有一池水‘又走一裏半,峽穀分成兩邊,順西南邊的走,靠著東嶺平上。一裏,往南越過山坳。順山坳轉向西,才看見西邊的山塢十分開闊,西南有片比較大的湖泊,其南有座塔傍靠在西山下。這就是所說的白塔,於是往西南下坡,二裏,有村莊在坡下,名破寺屯。從這裏順著一直往西岔的小路走,一裏,渡溪流。逐漸往西南走半裏,有一個村莊位於溪流中間,山環繞在村北,村前有停止不流的水。順村西邊的坡上往南走一裏,這裏是湖泊的北堤。從堤西的小路走半裏,抵達西坡下,這是海口村。轉南,順西山東麓走,地名是息夷村海子。三裏,走到海子酋南盡頭,有道路直抵大山下,半裏,是高土官家。從他家往西南進入峽穀中,上坡一裏半,有座神廟位於坡穀中。

又上半裏,活佛寺臨其後。其西大山名龍鳳山,又名廣木山。寺號龍華,僧號寂空。是日下午,寂空留止後軒東廂。其後有深峽下懸,峽外即危峰高峙,庭中藥欄花砌甚幽。牆外古梅一株,花甚盛,下臨深箐,外映重巒。是夜先訂約訂寂空,明晨欲早行,求為早膳。
又上半裏,活佛寺對著神廟背後,西邊的大山名龍鳳山,又名廣木山。寺名是龍華寺,僧人叫寂空。這天下午,寂空留我住後樓東廂房。樓背後有下懸的深穀,峽穀外是高高峙立的陡峰,庭院中種有芍藥,台階上放滿花,十分幽雅舀牆外有一棵古梅,花很多,下臨深穀,外映重巒。這天晚上和寂空事先約定,明天早晨準備一早啟程,請求為我們早做飯。

白塔尚在寺東南後支岡上。岡東有白塔海子,其南西山下,又有陽片海子,其東又有子鳩海子,府城南又有大壩雙海子,與息夷村共五海子。
白塔還在寺東南後麵的分支山岡上。岡東有白塔海子,其南邊的西山下,又有陽片海子,其東又有子雞海子,姚安府城南又有大壩雙海子,加上息夷村海子一共有五個湖澤。

十三日昧爽起,飯已久待,遂飯而下山。二裏,仍出土官家後,遂轉南行。一裏,過格香橋,有小水自活佛寺後峽中來者,此峽正與白塔之岡,中格而對峙。又南二裏,有風自西界東突而出,路盤其東垂,則又一海子彙其東南。從海子北堤東向行,半裏,隨堤南轉,一裏半,抵海子東南盡處,遂東南行。四裏,有岡自西而東突,是為龍岡衛,盤岡東皆大聚。半裏,過聚東行。一裏,複南。二裏,曲度乾底。複南二裏,則西山一峰,複突其南,遂漸抵東山,則南北成兩界焉。又南五裏而入姚安府北門,歇青蓮庵。
十三日天亮起床板做好已經等候了很久,於是吃過飯就下山。二裏,仍然出到高土官家背後,於是轉向南走。一裏,過格香橋,有條小河從活佛寺背後的峽穀中流來,這道峽穀正好把白塔所在的山岡從中分隔形成對峙。又往南走二裏,有岡從西部往東突出,道路環繞其東垂,而且又有一個湖泊彙集在東南。順湖泊北堤向東行,半裏,跟著湖堤轉南走,一裏半,抵達湖泊東南岸盡頭處,於是往東南行。四裏,有岡從西向東突起,這是龍岡衛,圍繞在岡東的都是大村落。半裏,經過村落往東走。一裏,又往南走。二裏,繞過幹枯的岡底。又往南二裏,而西山的一座峰,又向南突起,於是漸漸伸到東山,就形成南北兩邊的分界。又往南五裏就進入姚安府城北門,住在青蓮庵。

青蓮碑記曰:“東煙蘿,西金秀,南青蛉,北曲折。”
青蓮庵中的碑文寫著:“東邊煙蘿山,西邊金秀山,南邊青嶺!北邊是曲折。

姚安府南隨峽上一百四十裏,鎮南州;東逾大山一百四十裏,定遠縣;西逾小坡一百二十裏,北隨大塢下一百二十裏,白鹽井。姚安東西兩界,皆大山夾抱,郡城當其南,西界最辟,直北二十五裏,兩界以漸而束,各有支中錯如門戶焉。中有小水,西自鎮南州界北來,至郡北屢堰為湖,下流繞北峽之門而出,所謂青蛉川也。
姚安府往南順峽穀上一百四十裏,是鎮南州;往東越過大山一百四十裏,是定遠縣;往西越過小坡一百二十裏,往北順著大塢下一百二十裏,是白鹽井……姚安府東西兩邊,都有大山環抱,府城位於其南,西邊最開闊,直北二十五裏,東西兩邊漸漸受到約束,各邊都伸出支脈交錯其中,如同門戶一樣。中間有小河,從西邊鎮南州界北麵流來,流到府城北屢屢被堤壩隔成湖泊,下遊繞過峽穀北口流出去,是所說的青嶺川。

十四日飯於青蓮。日色已高,循城南一裏半,為觀音寺。轉北過西門,共一裏,抵舊西門。二裏半,抵西麓,是為古寺山,以有古寺在山之東半也,即《誌》所稱祥龜寺也。
十四日在青蓮庵吃飯。太陽已經升高,順城往南走一裏半,是觀音寺。轉北經過西門,一共走一裏,抵達老西門。二裏半,抵達西邊的山麓,這是古寺山,因為有座古寺在山的東邊,就是誌書上說的祥龜寺。

二裏,逾頂下,其西環塢北口,則羊片湖在焉。西下一裏半,行塢中。一裏半,有坊當塢中,曰羊片屯。西過半裏,轉南半裏,又西南半裏,抵小山之麓。從其南塢西入一裏半,又西上一裏半,有岐焉:西北者,入山樵牧者所經;西南盤嶺者,大道也。盤嶺上一裏半,逾其頂,是為當波院,而實無寺宇,乃南來之脊,北度而東,為古佛寺大山及大姚西界諸山也。於是西南下二裏,有小水南流,隨之南入箐。又東一裏半,轉而西一裏半,峽始開。稍北盤坳一裏,複西南下坡。
走二裏,翻越山頂而下,山西邊環繞著的山塢北口,是羊片湖所在的地方。往西下一裏半,在塢中行走。一裏半,塢中有片住宅,名羊片屯。往西經過屯走半裏,轉南走半裏,又往西南走半裏,抵達一座小山之麓。從山麓南邊的山塢往西進去一裏半,又往西上一裏半,有岔路:西北邊的,是進山砍柴放牧的路;西南邊環繞山嶺的,是大路。盤繞山嶺往上走一裏半,越過嶺頂,這是當波院,而實際上沒有寺廟,是從南邊延伸來的山脊,往北走向東,形成古佛寺大山和大姚縣西部的眾山。於是往西南下二裏,有股小水往南流,隨水往南進入溝警。又往東走一裏半,轉向西走一裏半,峽穀才開闊起來。逐漸向北繞山坳一裏,又往西南下坡。

三裏,峽中溪自南而北注,有橋跨之。度橋,遂循西山南向溯水行。二裏,飯於村家。又南向行二裏餘,其峽自西來轉,水亦從之,於是折而入,是名觀音箐。管中止容一水,西溯之入二裏,有觀音堂,其前堰水甚泓澈,其側石亦崡岈。又西三裏,乃南上山,甚峻。二裏,陟其脊,乃東南下。一裏,抵峽中,遂循坡西南下,二裏,抵景聚橋。橋上有亭,橋下水乃西來小流也。過橋三裏,是為彌興,居集甚盛。又南半裏,轉西一裏餘,有公館神廟在岡上。由其前西南半裏,轉而西,於是連逾三坡,下陟三峽,共九裏,有村懸西坡上,是為孫家灣,宿。
三裏,峽穀中的溪水從南向北流,有橋橫跨溪流。過橋後,就順西山往南溯溪水而行。二裏,在村裏的人家吃飯。又往南走二裏多,峽穀轉從西邊伸來,溪水也跟著轉,於是折進去,這裏名觀音著。警中隻能容納一股水,往西溯水進去二裏,有座觀音堂,堂前堤壩圍著的水十分清澈,旁邊的山石也很深。又往西走三裏,於是往南上山,山很陡。二裏,登上山梁,於是往東南下。一裏,抵達峽穀中,就順坡往西南下,二裏,到景聚橋。橋上有亭,橋下的水是西邊流來的小河。過橋後走三裏,到達彌興,聚居的人家很多。又往南走半裏,轉西走一裏多,山岡上有公館和神廟。從岡前往西南走半裏,轉向西,於是接連翻越三道坡,往下穿過三座峽穀,一共走了九裏,有個村莊高高坐落在西坡上,這是孫家灣,在這裏住宿。

十五日昧爽,飯而行,霜寒殊甚。南上坡,溯小流入。五裏,盤一坡,坡下有洞甚束,其東北人家,曰尾苴村。稍西轉南,是為龍馬箐。三裏,有哨當澗東坡上,是為龍馬哨,有哨無人。山壑幽阻,溪環石隘,樹木深密,一路梅花,幽香時度常常有香味飄過。又南一裏,隨峽轉西。一裏,有一峽自南來,甚深隘;一峽自西來。仍循北山行西來峽上,一裏出峽,乃成塢焉。西向平下一裏,有村當其西,是為大大苴村。西行二裏,抵西山下,遂西上坡。半裏,逾坳,北下陟塢,西北半裏,是為小大苴村。由其南半裏,轉而北上坡。
十五日天剛亮,吃過飯就出發,霜凍十分寒冷。往南上坡,溯小河而入。五裏,繞著一道坡走,坡下有個很狹窄的洞,坡東北有人家,名尾宜村。逐漸往西、轉南,這是龍馬著。三裏,溝澗東邊的坡上有哨,這是龍馬哨,有哨所而沒有人。山壑深幽險阻,溪流環繞,崖石狹隘,樹木探密,一路上都有梅花,幽香不時地飄來。又往南走一裏,順峽穀轉向西。一裏,有一道峽穀從南邊伸來,很深,很窄;一道峽穀從西邊伸來。仍然順著北山行走在西邊來的峽穀中,一裏走出峽穀,就是山塢。往西平緩地下一裏,有村莊位於塢西,這是大大直村活往西走二裏,抵達西山下,於是往西上坡。半裏,越過山坳,往北下穿越山塢,往西北走半裏,這裏是小大直村。經過村南走半裏,轉向北上坡匝。

循西峽行二裏,下渡澗中小水,即西上嶺,甚峻。三裏半,逾嶺頭。西行脊上,或南峽上,又臨北峽,再平再上,三裏餘,則盤西嶺之東,北轉二裏,逾其脊,此最高處也。東望煙蘿東界尖山,在錢章關者,隱隱連妙峰,而西界南突之山亦見;惟北望活佛寺大山,反為孫家灣後山所隔,不可見。又西二裏,當西突之處,有人守哨焉,是為老虎關哨。哨西下半裏,行坡間一裏半,是為打金莊牌界。又西一裏半,逾坡,又西上一裏半,是為絕頂,有公館,東南之峽,至是始窮。其脈自南天申堂後,直北分支來,東度老虎關而北。於是西向稍下,半裏,度一坡,半裏,逾其巔。從巔西行一裏,遂西望四十裏外,層山一重西繞,又高峰一帶南環者,皆大脊也,其東有小脊二重內隔,外有遠峰二抹西浮有淡淡的兩峰影子在西邊浮現,不知為點蒼為雞足也。於是西下頗坦,五裏下至峽中,是為五裏坡,有水自南而北,小石梁跨之。度而西,盤西山南峽入,一裏,又躡坡而上,一裏,淩其巔。一裏半稍下,平行嶺上。二裏餘,西向下,有溪自西南來,北向去,亦石梁跨之,是為普昌河。西上坡半裏,為巡司。半裏,複上一山脊。由脊西行四裏,乃下,一裏而抵普淜。
沿著西邊的峽穀走二裏,往下渡過溝澗中的小河,立即往西登嶺,嶺很陡。三裏半,翻越嶺頭。往西從脊上走,有時順南邊的峽穀上,又對著北邊的峽穀,兩次走平路兩次上坡,走三裏多,就繞到西嶺的東部,往北轉二裏,翻越其脊,這是最高的地方。往東看煙蘿山東邊的尖山,在錢章關一帶,隱隱約約和妙峰山相連,而西邊朝南突起的山也能看見;隻有往北看活佛寺大山,反而被孫家灣背後的山所阻隔,不能看到。又往西走二裏,位於西邊突起的地方,有人在這裏守哨,這是老虎關哨。從哨西往下半裏,在坡間走一裏半,這是打金莊牌的邊界。又往西走一裏半,越過坡,又往西上一裏半,這是最高頂,頂上有公館‘東南走向的峽穀,到這裏才結束。其山脈從南邊的天申堂背後,分出支脈一直向北延伸過來,往東越過老虎關向北。從這裏向西逐漸下,半裏,越過一道坡,半裏,翻越坡頂。從頂上往西走一裏,於是往西看四十裏以外,一重層疊的山巒往西繞,又有一片高峰往南環,都是大的山脊,大山脊東邊,內部分為二重小山脊,外有兩抹遠峰懸在西邊,不知道哪是點蒼山、哪是雞足山。從這裏往西下,路比較平坦,五裏下到峽穀中,這是五裏坡,有條河從南向北流,小石橋橫跨河上。過橋後往西走,盤繞西山南邊的峽穀進去,一裏,又登坡而上,一裏,登上坡頂。二裏半,逐漸往下,在嶺上平走。二裏多,往西下,有條溪水從西南流來,向北流去,也是石橋橫跨溪上,這是普昌河。往西上坡半裏,到巡檢司。半裏,又登上一道山梁。順山梁往西走四裏,於是下山,一裏就抵達普溯。

十六日由普淜西北行。二裏,渡一水,一裏,又渡一水,乃西上坡。二裏,逾坡上,一裏,脊上平行,三裏,為金雞廟。又西二裏,為界坊,乃姚州、小雲南界。又西行嶺上五裏,至水盆哨,乃西北稍下,即見南界水亦西流,出鼻窗廠而下元江矣。乃隨北山臨南峽西行。二裏,山坑南墜峽,路隨西脊過,有村當脊間,是為水盆鋪。
十六日從普泌往西北行。二裏,渡過一條河,一裏,又渡過一條河,於是往西上坡。二裏,翻越坡往上走,一裏,在脊上平走,三裏,到金雞廟。又往西走二裏,到界坊,是姚州與小雲南騷的分界。又往西在嶺上走五裏,到水盆哨,於是往西北逐漸下,就看見南部的水也向西流,從鼻窗廠流出去然後注入元江。予是順北山而麵對南峽往西行。二裏,山坑往南墜入峽穀;道路順西脊過去,山脊中有一個村莊兮名水盆鋪。

蓋老龍自西南來,從此脊北度,峙為一峰,其東南又折而南為水盆鋪,惟中央一線,南流下元江雲,鋪西北上有關帝廟,就而作記,聽聽憑顧仆同行李先去。久之,乃隨大道西二裏,則嶺北山下,亦下墜成西向之峽。於是循南峽之頂西徑峽北所起尖山,是為青山,至是其西橫拖而去。於是循南峽之頂西行。二裏,忽見路北墜峽西去,路由其峽南嶺脊行,於是與峽北之尖山,又對峽分流,西注雲南,而北下金沙矣。始知大脊自九鼎南下,至洱海衛城南青華洞東度,又聳而南為水目山,其南又東轉為天華山,即雲南川壩子南兜之山也。從天華東北轉,數起而為沫滂東嶺,又東過公館而度水盆鋪,北聳為青山,其形東突而西垂川中,故自打金莊嶺望之,僅為北尖峰,而至此又橫夾而西。然是山西北二支,皆非大脊也;大脊即從東南水盆哨過脈,遂東南迤邐於天申宮南,又東至沙橋站分脊焉。
是主峰山脈從西南伸來,順著這座山脊往北延伸過去,聳立起一座峰,其東南又折轉向南為水盆鋪,隻有中央有一小股水,往南流到元江。水盆鋪西北往上有座關帝廟,進廟去寫日記,聽任顧仆帶行李朝前走。過了很久,才順大路往西走,二裏,在嶺北山下,也下墜成往西走向的峽穀。從這裏順著南峽的頂上往西越過峽穀北麵所聳起的尖山,這是青山,到這裏往西橫貫過去。於是順著南峽的頂上往西行。二裏,忽然看見路北的峽穀向西邊墜下去,道路從峽穀南邊的嶺脊走,於是和峽穀北邊的尖山,又峽穀相對,河水分流。水往西流入雲南縣,而往北流到金沙江。才知道主峰山脈從九鼎山往南走,到洱海衛城南麵的青華洞向東延伸,又往南聳立為水目山,其南又向東轉為天華山,就是雲南縣壩子南部環繞的山。從天華山往東北轉,多次聳起而形成沫澇東嶺,又往東延伸,經過公館並越過水盆鋪,往北聳立為青山,青山形狀東邊突出而西邊垂伸到壩子中,所以從打金莊嶺看青山,僅看到北邊的尖峰,而到這裏又看到向西橫向兩旁。然而這座山西、北兩支,都不是主峰山脈;主脈是順著東南邊水盆哨的過脈,於是往東南曲折連綿地延伸到天申堂南,又往東伸到沙橋站分出支脈。

所過水盆哨、鋪之南間,相去不過二裏,忽度其脊南,又度其脊北,至由峽南嶺稍上稍下,西南二裏,公館當其頂。又西下西上,再從嶺脊西行八裏,脊自西南來,至此稍突而北,乃轉而北緣之。二裏,又西南下,始追及前行行李。於是遂出山之西崖,見其西塢大開,於是直下,五裏及麓,為沫滂鋪。西截塢八裏,有二石梁東西跨,其下皆涸幹,而川水實由之北注。又西二裏,過大水堰塘。堰稍北,複西十裏,抵西山下,為小雲南驛,宿。
我所經過的水盆哨、水盆鋪南之間,相距不過二裏,卻一會越到山脊南麵,一會又越過山脊北麵,一直到順峽穀南邊的嶺漸上漸下,往西南走二裏,公館坐落在嶺頂。又往西上往西下,再順嶺脊往西走八裏,嶺脊從西南伸來,到這裏逐漸向北突起,於是轉向北沿嶺脊走。二裏,又往西南下,才追趕上走在前麵的擔行李人。於是就從山的西崖走出去,看見西邊的山塢十分開闊,從這裏直下,五裏到達山麓,名沫傍鋪。往西橫穿山塢八裏,有兩座橫跨東西的石橋,橋下都是幹枯的,而壩子中的水確實是從橋下往北流。又往西走二裏,經過大水堰塘。從堰塘稍稍往北,又往西走十裏,抵達西山下,名小雲南釋,在這裏住宿。

十七日昧爽飯。詢水目寺在其南,遂由岐隨山之東麓南行,盤入其西南塢中。共五裏,有水自山後破峽南出,即洱海衛青海子之流也,是為練場村,村在水西。渡橋西,複沿山而南,一裏半,為溫泉,其穴西向。待浴婦,經兩時乃浴。仍南沿而麓半裏,又盤其山之南塢入,有溪自塢東出,即水目之流也,始見水目山高峙於西。溯水西入,見其西又大開南北之塢。橫截其間,五裏,抵西山麓,有村甚大,曰冉家屯。
十七日天亮吃飯。詢間水目寺,在小雲南釋南麵,於是從岔路順著山東麓往南走,繞進其西南邊的塢中。一共走五裏,有條河從山後穿過峽穀往南流出,就是洱海衛青海子的水流,這裏名練場村,村莊位於河西岸。過橋往西走,又沿著山往南走,一裏半,到了溫泉,出水的洞口向西。等沐浴的婦女洗完,過了兩個時辰才得以沐浴。仍舊往南沿西山腳走半裏,又繞進山南麵的山塢,有條溪從山塢東邊流出,就是水目山的溪流,於是看見水目山高高聳立在西邊。溯流往酉進,看到西部又敞開一道南非走向的大山塢。從塢中橫穿,五裏,抵達西邊山麓,有個很大的村莊,名冉家屯。

由其後西向上山,於是有溪流夾村矣。西上逾一嶺,二裏稍下,涉一澗。其澗自南而北,溯之南上。山間茶花盛開。又二裏餘,為水目寺。餘誤從其南大路,幾逾嶺,遇樵者,轉而東北下,半裏,入玉皇閣。又下,觀倒影,又下,過普賢寺,又下,遇行李於靈光寺,遂置於寺中樓上。慧然乃西至舊寺訪無住,方在上新建住靜處,不值。舊寺有井,有大香樟,有木犬,有風井,有塔。由其後上無影庵,飯於妙忍老僧靜室。暮過觀音閣,觀《淵公碑》,乃天開十六年(公元120年)楚州趙祐撰者。
從屯後往西上山,在這裏有條溪水流向村兩旁。往西上翻越一座嶺,二裏,逐漸往下走,渡過一道溝澗。其澗從南往北去,溯澗往南上。山間茶花盛開。又走二裏多,是水目寺。我誤從寺南邊的大路走,幾乎翻過山嶺,遇到砍柴的人指點,才轉向東北下,半裏,走進玉皇閣。又下,觀覽倒影,又下,經過普賢寺,又下,在靈光寺看見行李就放在寺中的樓上。〔慧然。〕於是往西去舊寺拜訪無住,正在上麵新修的住靜處,沒有遇到。舊寺中有井,有大香樟,有木犬,有風井,有塔。從舊寺背後上無影庵,在妙忍老僧的靜室吃飯。太陽落山時經過觀音閣,觀看《淵公碑》,是天開十六年楚州人趙佑撰寫的。

十八日往無住處。午過徽僧戒月靜室,飯。下午,觀慧然新樓花卉。
十八日去無住那裏。中午拜訪徽州僧人戒月的靜室,在這裏吃飯。下午,觀看慧然新樓的花卉。

十九日早,雨雪。無住苦留,因就火僵臥。上午,雨雪倏開,再飯,由山前東北下。五裏,下山,過一村。北向二裏,逾一坡。又二裏,過一小海子,其北岡上有數家,曰酒藥村。一裏,越之,乃陟塢循東山北向行。五裏,即青海子之西南涯也,遂與小雲南來之大道遇,於是由青海子西涯西北向行。八裏,則南山再突而北,瀕於海,路或盤環繞之,或逾之。又五裏,為狗村鋪,坊名瑞禾,館名清華。其處北向洱海衛城八裏,西向白崖城站四十裏。餘從西路四裏觀清華洞。洞北有路西過嶺,此白崖道;洞南有塢南過脊,此滅渡道。餘出洞,循西山仍北行,六裏,入衛城南門。顧仆亦至。出西門宿。
十九日早晨,下雨雪。無住苦苦挽留,於是靠近火塘仰臥不起。上午,雨雪突然停了,天放晴,又吃飯,從山前往東北下。五裏,下完山,經過一個村莊。向北走二裏,越過一道坡,又走二裏,經過一個小湖泊,北麵岡上有數家人,名酒藥村。一裏,越過岡,於是穿過山塢順東山往北行。五裏,就是青海子的西南邊,於是和從小雲南騷來的大路相遇,從這裏順青海子西邊向西北行。八裏,則南山又向北突出,瀕臨青海子,道路有時盤繞南山,有時翻越南山。又走五裏,是狗村鋪,牌坊名瑞禾,公館名清華。此處往北離洱海衛城八裏,往西離白崖城站四十裏。我順西邊的路走四裏去看清華洞。洞北有道路往西越過嶺,這是去白崖的路;洞南有山塢往南越過山脊,這是去迷渡的路。我走出洞,仍然順西山往北行,六裏,進入洱海衛城南門。顧仆也到了。從西門出去住宿。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