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二十七日雨色已止,而濃雲稍開。亟飯,逾馬蹄石嶺,三裏,抵玉琯岩之南,覓所期劉姓瑤人,欲為三分石之行。而其人以雲霧未盡,未可遠行,已往他所矣。複期以明日。其人雖不在,而同居一人於山中甚熟,惜患瘡不能為導,為餘言:玉琯乃何侯故居,古舜祠所在,其東南山上為煉丹觀故址。《誌》言在舜廟北簫韶、杞林之間,中有石臼,鬆穿臼而生,枝柯拳曲如龍。餘遍詢莫知其處,想鄭舜卿所雲訪鄭安期之鐵臼,豈即此耶?然宋時已不可征矣。《誌》又引《太平廣記》,魯妙典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黃庭經》,入山十年,白日升天,而山中亦無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魯觀,亦無餘跡。舜卿碑所雲玉妙,想豈即其人耶?舜卿《永福碑》又雲:“訪成武丁於名樓。”樓亦無征矣。飛龍洞又名仙樓岩,豈即石樓之謂耶?不然,何以又有此鐫也?由此東行五十裏,有三石參天,水分三處,俗呼為舜公石,即三分石也。〔路已湮。〕由此南行三十裏,有孤崖如髻,盤突山頂,欲呼為舜婆石。〔有徑可達。〕其下有蒲江,過嶺為麻江,由麻江口搭筒櫓舡可達錦田其人以所摘新茗為獻。乃仍返斜岩。中道過永福故址,見其南溪甚急,雖西下瀟江,而東北南三而皆予所經,未睹來處,乃溯流尋之。則故址之左,石崖倒懸,水由下出,崖不及水者三尺,而其下甚深,不能入也。過馬蹄石,見嶺北水北流,憶昨過聖殿西嶺,見嶺南水南流,疑其水俱會而東去,因東趨簫韶北麓,見其水又西注者,始知此塢四麵之水俱無從出,而楊梅下洞之流為爛泥河者,即此眾水之沁地而入者也。兩嶺之間,中有釜底凹向,名山潭,有石穴在桑塢中,僚人耕者以大石塞其穴,水終不蓄。桑園葉樹千株,蠶者各赴采,乃天生而無禁者。是日仍觀瀑炙薪於岩中,而雲氣漸開,神為之爽。因念餘於此洞有緣,一停數日,而此中所曆諸洞,亦不可無殿最順序,因按列書之為永南洞目。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蓮花洞第三,江華;獅岩第四,江華;朝陽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嶺側岩第七,江華;玉琯岩第八,九疑;華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嶺水洞第十,道州;飛龍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華。此外尚有經而不勝書,勝而不及到者,不罄附於此。
二十七日雨已經停止,濃雲稍微散開了些。我們趕忙吃了飯,翻過馬蹄石嶺,走三裏,抵達玉館岩的南麵,找尋所約定過的姓劉的瑤族人,想作三分石的旅行。但那人因為雲霧未散盡,認為不可遠行,已經到其他地方去了。這樣,又定在第二天去。那人雖然不在,但與他住在一起的一個人對山中的情況很熟悉,可惜他生瘡不能作向導,他對我講:玉館岩就是何侯的故居、古舜祠所在地,它東南麵的山上為煉丹觀故址。〔誌書上說煉丹觀故址在舜廟北麵簫韶、祀林兩峰之間,有個石臼,鬆樹穿過石臼生長出來,枝權屈曲如龍。我到處打聽而不知道它的所在,我想鄭舜卿所說的他要尋訪的鄭安期的鐵臼,難道就是煉丹觀故址的這個石臼嗎?然而宋代時就己不可征詢了。誌書又摘引《太平廣記》,說魯妙典為九疑山道觀中的女道士,麓林道士給她傳授《大洞黃庭經》,她入山十年後,在某一白日升了天,而山中也沒有知道的人。九疑洞的西邊,有個地方叫魯觀,也沒有其他的遺跡。鄭舜卿撰的碑文中所說的玉妙,想必就是這人嗎?鄭舜卿撰寫的《永福碑》又說:“到石樓尋訪成武丁的遺跡。”這石樓也無從征詢了。飛龍洞又叫仙樓岩,難道就是所稱的石樓嗎?不然,何以又有此雕刻呢?〕由玉館岩往東行五十裏,有三塊石頭高高聳入雲霄,水從那裏分流三處,俗稱為舜公石,它就是三分石。到三分石的路已經湮沒。由玉館岩往南行三十裏,有座孤崖如發髻一樣,盤繞突立在山頂,俗稱為舜婆石。有小路可以通到那裏。〔舜婆石下有條蒲江,翻過嶺為麻江,由麻江口搭乘筒槽船可達錦田。〕那人把摘來的新茶奉送了我一些,於是我仍舊返回斜岩。中途經過永福寺故址,見它南麵有條溪水流得很急,這條溪雖然是往西流下瀟江的,但它的東北南三麵都是我已到過的,隻是未遊覽過來處,於是溯流探尋。永福寺故址的左邊,石崖倒懸,水從石崖下流出來,崖離水麵三尺,但下麵很深,不能下去。經過馬蹄石時,見到嶺北的水往北流,回想起昨天經過聖殿西麵的山嶺時,見到嶺南的水往南流,我懷疑它們都會合在一起而往東流去,於是往東疾行到簫韶峰北麓,但卻見到這裏的水又往西流注,這才知道這個山塢中四麵流來的水都沒有出處,而楊梅洞下層洞中彙流成爛泥河的水,就是這眾多水流滲到地下而進入洞中去的。兩座嶺之間,中部有一處如鍋底,向下凹陷,名叫山潭。有個石穴位於滿是桑樹的山塢中,在山塢中耕種的僚人用大石頭堵塞石穴,但水始終不能蓄積起來。桑園中有千百棵桑樹,養蠶的人各自前往采摘,它們是天然生長的沒有采摘禁令。這天仍舊在斜岩中一邊觀瀑一邊燒柴火烘烤,雲氣漸漸散開,精神為之爽暢。由此想到我與這個岩洞有機緣,一停留就是幾天,而對於在永州府遊曆過的各洞,也不可不評出個高低等次,於是按位次書寫出永州府南境各洞的名稱。〔月岩第一,在道州;紫霞洞第二,在九疑山;蓮花洞第三,在江華縣;獅岩第四,在江華縣;朝陽岩第五,在永州府,澹岩第六,在永州府;大佛嶺側麵的岩洞第七,在江華縣;玉館岩第八,在九疑山;華岩第九,在道州;月岩南麵山嶺中的水洞第十,在道州,飛龍岩第十一,在九疑山;麻拐岩第十二,在江華縣。又聽說道州長田有中朗洞勝景,沒來得及去。此外還有些雖然經過但不值得記錄或景致優美而未能遊曆到的,不能完全附錄在此。〕

二十八日五鼓,飯而候明。仍過玉琯南覓導者。其人始起炊飯,已乃肩火具前行。即從東上楊子嶺,二裏登嶺,上即有石,人立而起,獸蹲而龍蝘yǎn同“偃”,即仰麵而臥,其上皆盤突。從嶺上東南行坳中,地名茅窩。三裏,皆奇石也。下深窩,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麵交流,搗入岩洞,墜巨石而下,深不可測,是名九龜進岩,以窩中九山如龜,其水皆向岩而趨也。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又東南二裏,越一嶺,為蟠龍峒水口。峒進東尚深,內俱高山瑤。又登嶺一裏,為清水潭。嶺側有潭,水甚澄澈。〔其東下嶺,韭菜原道也。〕又東南二裏,渡牛頭江。江水東自紫金原來,江兩崖路俱峭削,上下攀援甚艱,時以流賊出沒,必假道於此,土人伐巨枝橫截崖道,上下俱從樹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騎而逾其脊。渡江即東南上半邊山,其東北高山為紫金原,山外即藍山縣治矣。其西南高山為空寮原,再南為香爐山。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上自山巔,下至山麓,若懸帛然,土人謂之“白綿”。香爐山在玉琯岩南三十裏,三分石西北二十裏,高亞於三分石,頂有澄潭,廣二三畝,其中石筍兩枝,亭亭出水麵三丈餘,疑即《誌》所稱天湖也。第《誌》謂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頂為異,若山麓則無之。由〔半邊〕山上行五裏,稍下為狗矢窩。於是複上,屢度山脊,狹若板築,屢踄山頂,下少上多,共東南五裏而出鼇頭山。先是積霧不開,即半邊、鼇頭諸山,近望不及,而身至輒現。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頃之而濃雲忽開,瞥然閃影於高峰之頂,〔與江山縣江郎山相似。一為浙源,一為瀟源,但江郎高矗山半,此懸萬峰絕頂為異耳。〕半邊、鼇頭二山,其東北與紫金夾而為牛頭江,西南與空寮〔香爐〕夾而為瀟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兩水中之脊也。二水合於玉琯東南,西下魯觀與蒲江合,始勝如葉之舟而出大洋焉。由鼇頭東沿嶺半行,二裏始下。三裏下至爛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由爛泥河東五裏逾嶺,嶺側小路為冷水坳,盜之內藪也。下嶺三裏為高梁原,乃藍山西境,亦盜之內藪也。此嶺乃藍山、寧遠分界,在三分石之東,水亦隨之。〔餘往三分石,下爛泥河,〕於是與高梁原分道。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嶺,山花紅紫鬥色,自鼇頭山始見山鵑藍花。至是又有紫花二種,一種大,花如山茶;一種小,花如山鵑,而豔色可愛。又枯樹間蕈黃白色,厚大如盤。餘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山木幹霄。此中山木甚大,有獨木最貴,而楠木次之。又有壽木,葉扁如側柏,亦柏之類也。巨者圍四、五人,高數十丈。瀟源水側渡河處倒橫一楠,大齊人眉,長三十步不止。聞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豈其遺材耶!上下共五裏而抵瀟源水。其水東南從三分石來,至此西去,而經香爐山之東北以出魯觀者。乃絕流南渡,即上三分嶺麓。其嶺峻削不容足,細徑伏深箐jīng細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兩手挽之以移足。其時箐因夙霧淋漓,既不能矯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資之為垂空之繘jú練汲水之竹繩,則甚有功焉。如是八裏,始漸平。又南行嶺上二裏。時夙霧仍翳,望頂莫辨,而晚色漸合,遂除箐依鬆,得地如掌。山高無水,有火難炊。命導者砍大木積而焚之,因箐為茵,為火為幃,為度宵計。既瞑,吼風大作,卷火星飛舞空中,火焰遊移,倏而奔突數丈,始以為奇觀。既而霧隨風陣,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擁傘不能,擁被漸濕,幸火威猛烈,足以敵之。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二十八日五更時,吃了飯等著天亮,仍然過到玉館岩南麵找那導遊。那人剛起來做飯,很快,他便扛了火具往前走。隨即就從東麵上了楊子嶺,兩裏後登上嶺頭,嶺頭上有許多石頭,有的如人站立一樣聳起,有的似蹲踞的野獸、若臣袱的長龍,到處盤曲突兀。從嶺上朝東南往山坳中走,〔山坳名叫茅窩。〕三裏路上都是些形態奇異的石頭。下到深陷的山窩中,有座石崖岩石張開,若刀削一般,青玉般的瀑布高懸千丈,從四麵彙流來,搗入岩洞,從大石頭上傾瀉而下,深不可測。這裏叫九龜進岩,因為山窩中九座山都如同烏龜,山上的水都向岩洞中流淌。這個岩洞朝向西麵,我懷疑永福寺故址旁穿過崖壁流出的,就是此水。又往東南走二裏,越過一座嶺,為蟠龍炯水口。〔這個酮朝東邊進去還很深,裏麵居住的都是高山瑤。〕又朝嶺上登一裏,為清水潭。嶺側邊有個潭,水非常清澈。從潭東麵下嶺,是到韭菜原的路。又往東南走兩裏,渡牛頭江。江水從東邊的紫金原流來,江兩邊山崖上的路都很峭削,上下攀爬十分艱難。當時因為有流竄的盜賊出沒,必須從這裏借道走,所以當地人砍伐了些大樹枝橫阻在山崖間的路中,上和下都從樹枝間過,或蹲伏著從樹枝下穿過,或騎坐著從樹枝背上越過。渡過牛頭江便往東南爬上半邊山,半邊山東北麵的高山為紫金原,〔山外就是藍山縣縣城了。〕西南麵的高山為空寮原,再往南為香爐山。〔空寮原山上有條白色石紋,上自山頂,下至山麓,若懸掛著的一幅帛布,當地人稱它為“白綿細”。香爐山在玉館南麵三十裏,三分石西北二十裏,高亞於三分石,頂上有個清澈的潭,寬二三畝,潭中有兩枝石筍,亭亭露出水麵三丈多,我懷疑這潭就是誌書上所稱的天湖。隻是誌書上說天湖在九疑山麓,而此潭在山頂,這是不同的,若說山麓則沒有湖泊。〕從半邊山朝上行五裏,稍往下走為狗矢窩。從狗矢窩又往上走,屢次度過山脊,但都狹窄得如一堵土牆,又屢屢從山頂上過,一路下少上多,往東南共走五裏便出了鼇頭山。這之前積霧未散開,即便是半邊、鼇頭等各山峰,到了近處都望不見,而身到山間就顯現出來。等出了鼇頭山,往南眺望,三分石不知在哪裏。不一會,濃雲忽然散去,高高的峰頂上很短暫地閃現了一下三分石的影子,與江山縣的江郎山相似。一個是浙江的發源地,一個是瀟江的發源地,但江郎山高高矗立在半山間,三分石卻懸在眾多山峰的最高頂端,這是不同之處。半邊、鼇頭兩山,與東北麵的紫金原夾峙,中間為牛頭江,與西南麵的空寮原和香爐山夾峙,中間為瀟源江,〔即發源於三分石的水。〕我們所在的地方是兩條水中間的山脊。這兩條水彙合在玉館岩東南,往西流下魯觀與蒲江交彙後,才能航行輕便的小船,而流向寬闊的山間平壩中去。我們從鼇頭山東麵沿著半山腰走,兩裏後才往下行。三裏下到爛泥河,才找到水做飯,已經是下午了。〔從爛泥河東麵五裏處翻越山嶺,嶺側麵小路經過的地方為冷水坳,是盜賊聚集的地方。下了嶺走三裏為高梁原,它是藍山縣的西境,也是盜賊會聚之地。這座嶺是藍山、寧運兩縣的分界,位於三分石東麵,水也依此嶺而分流。〕我到三分石,下到爛泥河中,便與去高梁原的路分道。折往西南走,又攀上一座嶺,嶺間各種紅的、紫的野花爭奇鬥豔,〔從到鼇頭山後才見到藍色的山鵑花。到這裏又有兩種紫色的花,一種大,花朵如山茶花;另一種小,花朵如山鵑,而豔麗的顏色十分可愛。另外,枯樹間長著黃白色的覃,厚而且大如盤碟。我摘了些裝在袖管中,夜裏到三分石,用細竹穿起來烤熟吃,香味正如香覃。〕樹木聳入雲霄。〔這地方山中的樹很大,有一種叫獨木的最貴重,而楠木次之。又有一種叫壽木,葉子呈扁形,如同側柏,也屬於柏樹之類。樹木中大的夠四五人合抱,高幾十丈。瀟源水側邊渡河處倒橫著一棵楠木,直徑高到人的眉毛處,長有三十步還不止。聽說二十年前,有過采伐木材的命令,這棵楠木難道是那次砍伐中遺留下來的嗎?〕忽上忽下共走五裏而抵達瀟源水邊。這條水從東南方的三分石流來,到此處向西流去,經過香爐山的東北麵而流出魯觀。於是我們向南橫渡過水流,便上到三分嶺麓。那嶺高峻陡峭,不容置足,細小的道路隱沒在深竹叢中,我們低著頭從竹子中穿行而上,用兩手拉著竹子以移動腳步。當時竹林間因為早晨霧未散,小水點不斷往下滴,所以既不能昂起頭朝上走,又不能平平地從下麵通過,隻有借助這些深竹作為懸空攀越的繩索,不過這倒很有功效。如此走了八裏,路才漸漸平坦。又往南從嶺上走了兩裏。這時大霧仍然濃密地遮掩著,向山頂望什麼都分辨不清,而夜色漸漸合攏,於是清除掉靠鬆的細竹,得到巴掌大的一片空地。山高無水,有火也難以做飯。我叫導遊砍了些大木頭堆起來燒著,就著細竹作褥子,將火視為帳子,作過夜的打算。天黑後,大風吼叫,火星被卷起而在空中飛舞,火焰搖曳不定,倏忽間竄起幾丈高,開初我把這當作奇觀。旋即霧氣隨風陣陣湧來,忽兒仰頭是明星滿天,忽兒空中飄下零星小雨,撐著傘不能遮擋風雨,裹著被則被子漸被雨水打濕,幸好火勢猛烈,足以抵擋風雨的襲擊。五更時雨勢大起來,免不了被淋了個透。

二十九日天漸明,雨亦漸霽。仰見三分〔石〕,露影在指顧間,輒忍饑衝濕箐而南。又下山二裏,始知尚隔一峰也。度坳中小脊,複南上三裏,始有巨石盤崖;〔昨升降處皆峻土,無塊石,〕為導者誤。出其南,又一裏,東眺矗頂,已可捫而摩之,但為霧霾,不見真形,進窮磴絕。忽山雨大注,頂踵無不沾濡,乃返。過巨石崖,見其側有線路伏深箐中,雨巨不可上,上亦不得有所見。遂從故道下,至夜來依火處,擬從直北舊路下,就溪炊米。而火為雨滅,止存餘星,急覓幹燼引之,荷而下山。乃誤從其西,竟不得路。久之得微澗,遂炊澗中,已當午矣。躑躅莽箐中,久之,乃得抵澗,則五澗縱橫,交會一處,蓋皆三分石西南北三麵之水,而向所渡東來一溪在其最北。乃舍其一,渡其三,而留最北者未渡。循其南涯灘流而東,一裏,至來時所渡處,始涉而北。從舊道至爛泥,至鼇頭偶坐。聞蘭香甚,覽之即在坐隅,乃攜之行。至半邊山,下至牛頭河,暝色已合,幸已過險,命導者從間道趨韭菜原。蓋以此處有高山瑤居上。自此而南,絕無一寮liáo小屋,直抵高梁原而後有瑤居也。初升猶土山,既入而東下,但聞水聲潺潺在深壑。暗捫危級而下,又一裏,過兩獨木橋,則見火光熒熒。亟就之,見其伏畦旁,亦不敢問。已而有茅寮一二重,呼之,一人輒秉炬出,迎歸托宿焉。問其畦間諸火,則取乖者,蓋瑤人以蛙為乖也。問其姓為鄧,其人年及二十,談山中事甚熟。餘感其深夜迎宿,始知瑤猶存古人之厚也。亟燒枝炙衣,炊粥就枕焉。
二十九日天漸亮時,雨也漸停下。仰頭看見三分石很短暫地露了一下影子,於是就忍著饑餓從潮濕的竹林中朝南而上。又朝山下走兩裏,才知道三分石還隔著一座山峰。越過山坳中的小山脊,又往南朝上走三裏,才開始有巨大的石頭環繞在山崖上;昨夭上爬下行所經之處都是高峻的土坡,沒有石塊,被導遊帶錯了路。到了巨石盤繞的山崖南麵,又走一裏,往東眺望高高矗立的山頂,仿佛已經可以摸得到,但被霧掩沒,見不到它的真麵目,路到盡頭石瞪就沒有了。忽然,山中大雨傾盆,我們從頭到腳都被淋透,於是往回走。經過巨石盤繞的山崖時,見側麵有條若線一樣的細路隱沒在深竹叢中,但雨很猛不能上去,就算上去也不能見到什麼景物。於是從原路往下,到達昨天入夜後依傍著火堆躺臥的地方,打算從正北麵來時的路下山,到溪邊就著溪水做飯。然而火被雨澆滅了,隻殘存一些火星,我們急忙找了些燒剩的幹柴引著火,將火把扛著下山。但卻誤走朝西麵,竟然沒找到路。許久,見到一條細小的澗流,便在澗中燒火做飯吃,這時已經正午了。飯後極艱難而緩慢地行進在密草深竹叢中,許久才抵達一條澗流處,那裏五條澗流縱橫交會到一處,它們大約都是從三分石西、南、北三麵流來的水,我們來時所渡的從東麵流來的一條溪流在最北麵。於是舍棄其中的一條,渡過三條,而留下最北麵的那條沒有渡。沿著澗流南邊的灘流往東走,一裏,到達來時渡河處,這才涉水到了北麵。從原路到達爛泥河,到鼇頭山時小坐了一會。坐下後聞到蘭花很香,一尋找,那花就在我旁邊的一個角落裏,於是摘了它帶著走。到了半邊山,下到牛頭河邊,夜色已經合攏,幸好已經過了危險處。我叫導遊領我們從小路直奔韭菜原,因為這地方有高山瑤居住,而從這裏往南,絕無一間小屋,要直抵高梁原才有瑤族人家居住。開初往上爬時仍是土山,進了山往東朝下走,隻聽得深穀中水聲潺潺。黑暗中摸著高而險的石瞪往下走,又行一裏,跨過兩座獨木橋,就見到微亮的火光閃爍搖曳。趕忙奔到光亮處,見火光隱伏在田畦旁邊,也不敢詢問。隨後見到一兩間茅草屋,呼喊後,就有一人打著火把出來,迎我們進了他家住下。問他田畦間那些火把是怎麼回事,他說那些人是到田畦間捉乖的,瑤族人稱青蛙為“乖”。問後得知他姓鄧,年紀二十,他談論起山中的事來很熟悉。我感激他深夜迎我們住宿,由此我才知道瑤族人中仍保留著古人淳厚的風氣。進屋後,忙著燒樹枝烘烤衣服,並煮了粥,吃後就睡下。

三十日以隔宿不寐,平明乃呼童起炊。晨餐後行,始見所謂韭菜原,在高山之底,亦若釜焉。第不知夜來所聞水聲潺潺,果入洞,抑出峽也。窪中有澄潭一,甚深碧,為龍潭雲。西越一山,共二裏過清水潭,又一裏半,過蟠龍溪口。又一裏半,逾一嶺,過九龜進岩。遂上嶺,過茅窩,下楊子嶺,共五裏,抵導者家。又三裏,還飯於斜洞,乃少憩洞中,以所攜蘭花九頭花,共七枝,但葉不長聳,不如建耳。栽洞中當門小峰間石台上以供佛。下午始行,北過聖殿西嶺,乃西出娥皇、女英二峰間,已轉而東北行,共十裏,過太平營。又北五裏,宿於路亭。〔是夕始睹落照。〕
三十日因為前一夜沒有睡著,天亮才叫顧仆起來做飯。早餐後出發,才見到所說的韭菜原,它位於高山的底部,也若像一口鍋。隻是未弄清昨夜所聽到的那潺潺作響的流水,到底是進了洞中呢還是流出了山峽。山窪中有個清澈的水潭,很深很綠,稱為龍潭。往西越過一座山,共走兩裏經過清水潭,又走一裏半,經過蟠龍溪口。又走一裏半,翻過一座嶺,經過九龜進岩。於是朝嶺上爬,過茅窩,下楊子嶺,共五裏,抵達導遊家。又走三裏,返回斜洞中吃飯。在洞中稍事休息,便將途中帶來的蘭花〔為九頭花,一共七枝,但葉片不長聳,不如建蘭。〕栽在洞中對著洞門的小石峰間的石台上以供佛。下午才出發,往北越過聖殿西嶺,就向西到了娥皇、女英兩峰之間,隨即折往東北方向走,共十裏,經過太平營。又往北走五裏,投宿在路亭。這天傍晚才見到落日的光輝。

九疑洞東南為玉琯岩,乃重四圍中起小石峰,岩在其下,西向。有卦山在其西,正當洞門。形如茭也,又似儒巾,亦群山中特起者。其中平央,南北通達,是為古祠基,所稱何侯上升處也。由此南三十裏為香爐山,東南五十餘裏為三分石,西三十裏為舜母石,又西十裏為界頭分九,則江華之東界矣。
九疑洞的東南麵為玉棺岩,四周環繞的層層山巒中聳起一座小石峰,岩在石峰下,朝向西麵。有座卦山位於它的西邊,正對著洞門。〔卦山形態如菱,又好似古時讀書人戴的頭巾,它也是群山中聳起的一座特別的山峰。〕岩洞中平坦寬闊,南北通達,它是古舜祠的基址、所說的何侯升天之處。由此岩往南三十裏為香爐山,往東南五十幾裏為三分石,往西三十裏為舜母石,從舜母石又往西十裏為界頭分九,那裏就是江華縣的東界了。

三分石,俱稱其下水一出廣東,一出廣西,一下九疑為瀟水,出湖廣。至其下,乃知為石分三岐耳。其下水東北者為瀟源,合北、西諸水即五澗交會者,出大洋,為瀟水之源。直東者自高梁原為白田江,〔東十五裏〕經臨江所,〔又東二十裏〕至藍山縣治,為巋水之源。東南者自〔高梁原東南十五裏之〕大橋下錦田,西至江華縣,為沲水之源。其不出兩廣者,以南有錦田水橫流為〔楚、粵〕界也。錦田東有石魚嶺,為廣東連州界,其水始東南流,〔入東粵耳。〕若廣西,則上武堡之南為賀縣界也。
關於三分石,都說它下麵的水一條流往廣東,一條流往廣西,一條流下九疑山成為瀟水,流出湖廣。到了它下麵,才知道所謂三分石是石峰分成三支聳起。三分石下麵的水,東北麵的是瀟水源頭,它彙合北麵、西麵各條水〔就是交彙在一起的五條澗流。〕流出寬闊的山間平地中,為瀟水的源買。正東麵的從高梁原起為白田江,它往東流十五裏經過臨江所,又往東流二十裏到藍山縣城,為巋水的源頭。東南麵的從高梁原東南十五裏的大橋處流下錦田,再往西流到江華縣,為拖水的源頭。這條水之所以不流到兩廣去,是因為南邊有條錦田水橫流成為湖廣和廣東、廣西兩省的界限。錦田東麵有座石魚嶺,為廣東連州的邊界,嶺上的水才往東南流入廣東省。至於廣西,則上武堡的南麵就是賀縣的邊界。

高梁原,為寧遠南界、藍山西界,而地屬於藍,亦高山瑤也,為盜賊淵藪yuānsǒu聚集之地。二月間,出永州殺東安縣捕官,及殺掠冷水灣、博野橋諸處,皆此輩也。出入皆由牛頭江,必假宿於韭菜原、蟠龍洞,而經九疑峒焉。其黨約七八十人,有馬二三十匹,創銳羅幟甚備,內有才蓄發者數人,僧兩三人,即冷水坳嶺上廟中僧。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韭菜原中人人能言之,而餘導者亦雲然。
高梁原為寧遠縣的南界、藍山縣的西界,而地隸屬於藍山縣,也是高山瑤聚居的地方,為盜賊聚集的處所。二月間,竄出永州府殺掉東安縣緝捕官員,洗劫冷水灣、博野橋各地方的,都是這批人。他們出入都從牛頭江走,必定在韭菜原、蟠龍洞借宿而經過九疑酮。這夥約七八十人,有二三十匹馬,各種尖利‘的器械收集很齊備。他們中才蓄發的有幾人,僧人有兩三個,〔就是冷水坳嶺上廟中的僧人。〕又有些做木活的外地人也加入其中。韭菜原的居民個個能講述他們的事,我的導遊也是這樣說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