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2332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自寧海發騎騎馬出發,四十五裏,宿岔路口。其東南十五裏為桑洲驛,乃台郡道也;西南十裏鬆門嶺,為入天台道。
壬申年三月十四日從寧海縣騎馬出發,走了四十五裏,在岔路口住宿。岔路口東南十五裏為桑州釋,是去台州府的路;西南十裏到鬆門嶺,是進天台山的路。

十五日渡水母溪,登鬆門嶺,過玉愛山,共三十裏,飯於筋竹嶺庵,其地為寧海、天台界。陟山岡三十餘裏,寂無人煙,昔彌陀庵亦廢。下一嶺,叢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yuè煮飲石上。又十餘裏,逾嶺而入天封寺。寺在華頂峰下,為天台幽絕處。卻騎下馬,同僧無餘上華頂寺,宿淨因房,月色明瑩。其地去頂尚三裏,餘乘月獨上,誤登東峰之望海尖,西轉,始得路至華頂。歸寺已更餘矣。
十五日渡過水母溪,攀登鬆門嶺,越過玉愛山,一共走了三十裏,在筋竹嶺庵吃飯,這裏是寧海縣和天台縣的分界處。登山岡三十多裏,一路上空無人煙,從前的彌陀庵也荒廢了。下了一道嶺,在幽深的叢山中找到一戶農家,煮茶讓我們坐在石上飲。又走了十多裏,翻越山嶺進入天封寺。天封寺在華頂峰下,是天台山最幽靜的地方。下了馬,和僧人無徐一同登上華頂寺,在淨因和尚的房中住宿,這天晚上月光十分明亮晶瑩。華頂寺距離峰頂還有三裏,我趁著月光獨自上頂,誤登上東邊的望海尖山峰,往西轉,才找到路登上華頂峰峰頂。返回到華頂寺時已經一更多了。

十六日五鼓,乘月上華頂,觀日出。衣履盡濕,還炙衣寺中。從寺右逾一嶺,南下十裏,至分水嶺。嶺西之水出石梁,嶺東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轉,水石漸幽。又十裏,過上方廣寺,抵曇花亭,觀石梁奇麗,若初識者。
十六日五更夭時,趁著月光登上華頂峰,觀看日出。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返回寺中烤幹。順著華頂寺右邊翻越一座嶺,往南下十裏,來到分水嶺。分水嶺西邊的水從石梁流出,東邊的水從天封寺流出。沿著溪水往北轉,水漸漸深了,岩石漸漸陡了。又走十裏,經過上方廣寺,到達曇花亭,觀賞奇麗的石梁景觀,仿佛第一次看到似的新奇。

十七日仍出分水嶺,南十裏,登察嶺。嶺甚高,與華頂分南北界。西下至龍王堂,其地為諸道交會處。南十裏,至寒風闕。又南下十裏,至銀地嶺,有智者塔已廢。左轉得大悲寺,寺旁有石,為智者拜經台。寺僧恒如為炊飯,乃分行囊從國清下至縣,餘與仲昭兄以輕裝東下高明寺。寺為無量講師複建,右有幽溪。溪側諸勝曰圓通洞、鬆風閣、靈響岩。
十七日仍然從分水嶺出去,往南走十裏,登上察嶺,察嶺很高,和華頂峰分別形成南北界線。往西下到龍王堂,這裏是各條道路交會的地方。往南走十裏,到寒風網。又往南下十裏,到銀地嶺,這裏的智者塔已經被廢棄了。往左轉,進入大悲寺,寺旁邊有塊岩石,傳說是智者大師的拜經台。寺裏的僧人恒如為我們做飯吃,於是分出行李,讓其他人從國清寺下到天台縣,我和族兄徐仲昭便得以輕裝往東下高明寺。高明寺是無量法師重建的,寺右有幽溪,幽溪兩岸有圓通洞、鬆風閣、靈響岩等風景名勝。

十八日仲昭坐圓通洞,寺僧導餘探石筍之奇。循溪東下,抵螺溪。溯溪北上,兩崖峭石夾立,樹巔飛瀑紛紛。踐石躡流,七裏,山回溪墜,已到石筍峰底,仰麵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從崖側逾隙而下,反出石筍之上,始見一石矗立澗中,澗水下搗其根,懸而為瀑,亦水石奇勝處也。循溪北轉,兩崖愈峭,下彙為潭,是為螺螄潭、上壁立而下淵深。攀崖側懸藤,踞石遙睇其內。潭上石壁,中劈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窺其涯涘sì水邊。最內兩崖之上,一石橫嵌,儼若飛梁。梁內飛瀑自上墜潭中,高與石梁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梁所能齊也。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風闕之左,可逾嶺而至。雨驟,不成行,還憩鬆風閣。
十八日徐仲昭在圓通洞坐著。寺裏的僧人帶我去探尋奇異的石筍峰。沿幽溪往東下,來到螺溪。溯流往北上,兩岸懸崖峭石聳立,樹梢、崖頂上瀑布紛紛。踩著崖石沿溪流前進,七裏,山巒曲折環繞、溪水順山勢往下瀉,已經到了石筍峰底,抬頭卻看不清石筍峰,因為右邊的崖壁擋住了視線。從崖壁邊的縫隙中穿越而下,反而走出到石筍峰上麵,於是看到一塊岩石矗立在山澗中,澗中的水往下衝搗岩石根部,然後騰空而起形成瀑布,也是一處水石奇異的勝境。沿著溪水往北轉,兩岸的崖壁越來越陡,崖壁下麵有水彙積成潭,這就是螺獅潭,上麵崖石壁立,而下麵則深不可測。從崖石側邊攀援懸掛的藤條而上,盤坐在崖石上遠遠地看螺獅潭內。潭上的石壁從中間分成四塊,裂隙像交叉的道路一樣,而潭水往裂隙下流,看不到潭的邊際。最裏邊的兩塊崖石上,橫嵌著一塊石頭,很像懸空的橋梁。橫石內瀑布從崖石上墜落到潭中,瀑布的高度和石梁相等。四周山崖層巒疊嶂盤繞映襯,可望而不可即,這景致卻不是石梁風景所能比的。聽說上麵有“仙人鞋”的名勝,在寒風網的左邊,翻過嶺就可以去。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沒去成,返回鬆風閣休息。

二十日抵天台縣。
二十日到達天台縣。

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盡天台以西之勝。北七裏,至赤城麓,仰視丹霞層亙,浮屠佛塔標其巔,兀立於重嵐攢翠間。上一裏,至中岩,岩中佛廬新整,不複似昔時凋敝。時急於瓊台、雙闕,不暇再躡上岩,遂西越一嶺,由小路七裏,出落馬橋。又十五裏,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嶺。五裏,上桐柏山。越嶺而北,得平疇一圍,群峰環繞,若另辟一天。桐柏宮正當其中,惟中殿僅存,夷、齊即伯夷、叔齊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黃冠久無住此者,群農見遊客至,俱停耕來訊,遂挾一人為導。西三裏,越二小嶺,下層崖中,登瓊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而俱危崖回繞。崖右之溪,從西北萬山中直搗峰下,是為百丈崖。崖根澗水至瓊台腳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龍潭。峰前複起一峰,卓立如柱,高與四圍之崖等,即瓊台也。台後倚百丈崖,前即雙闕對峙,層崖外繞,旁絕附麗。登台者從北峰懸墜而下,度坳脊處咫尺,複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間。趾無所著也。從台端再攀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為龕,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瓊台之奇,在中懸絕壑,積翠四繞。雙闕亦其外繞中對峙之崖,非由澗底再上,不能登也。憶餘二十年前,同雲峰自桃源來,溯其外澗入,未深窮其窟奧。今始俯瞰於崖端,高深俱無遺勝矣。飯桐柏宮,仍下山麓,南從小徑渡溪,十裏,出天台、關嶺之官道。複南入小徑,隙行十裏,路左一峰兀立若天柱,問知為青山茁。又溯南來之溪十裏,宿於坪頭潭之旅舍。
到四月十六日從雁宕山返回來時,才遍遊了天台山西部的勝景。往北走七裏,來到赤城山麓,抬頭仰望,一層層紅色的山崖,山頂上挺拔的佛塔,突立在層層雲霞和茂密的樹木中。往上行一裏,來到中岩,岩上的佛寺重新修過,不再像從前那樣破舊衰敗。此時我急於去瓊台、雙網,來不及再攀登上岩,於是往西越過一座嶺,沿著小路走了七裏,出到落馬橋。又走十五裏,往西北來到瀑布山,從左邊登嶺,走五裏,登上桐柏山。翻越山嶺往北走,看到有一片平地,平地四周群峰環繞,仿佛是另外開辟的一塊天地。桐柏宮就位於這片平地正中,但隻剩下中殿了,伯夷、叔齊的兩尊石像還存放在右室中,雕刻風格古樸,是唐朝以前的遺物。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道士在這裏住了,一群農民看見有遊客來,都停止耕種前來訊問,於是拉住其中一人當向導。往西走三裏,越過兩座小嶺,下到層疊的山崖中,就登上了瓊台。一座山峰突起來俯瞰深坑,三麵都盤繞著陡峭的崖石。崖石右側的溪水,從西北邊萬山之中直衝峰下,這峰名百丈崖。崖底的澗水流到瓊台腳下,一池清水又深又綠,這就叫百丈龍潭。百丈崖前又聳起一座山峰,猶如柱子似的高高聳立,高度和四周的山崖相同,這就是瓊台了。瓊台背靠百丈崖,前麵則和雙胭對峙,層疊的山崖向外環繞,瓊台四周沒有任何依附物。登瓊台的人要從北峰懸墜而下,越過看似近在咫尺的山坳山脊,再攀援樹枝、抬頭往上升登,完全是在陡峭的岩石和流沙之間攀登,兒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順著瓊台邊緣第二次攀爬過去往南下,有一塊突起的岩石,岩石中間凹陷進去,如同專門雕琢劈削的神完一樣,取名仙人座。瓊台的奇異之處,就在於懸空在十分陡峻的壑穀中,四周環繞著茂密的樹木。雙胭也是瓊台外圍之中和瓊台對峙的山崖,不從澗底再上,也不能登上去。回想起二十年前,我和雲峰和尚一齊從桃源過來,溯雙網的外澗而入,沒能深入窮探這裏的神奇奧妙。這一次才得以從崖頂上俯瞰,高處、深處的景色都沒有遺漏了。在桐柏宮吃飯後,仍然下到山麓,往南順小路走,渡過溪流,走十裏,出到天台縣、關嶺的大路上。又往南走小路,在狹窄的山縫中走了十裏,小路左側有一座山峰像天柱般高高聳立,間後才知道名青山茁。又溯南邊流來的溪水走了十裏,在坪頭潭的旅舍住宿。

十七日由坪頭潭西南八裏,至江司陳氏。渡溪左行,又八裏,南折入山。陟小嶺二重,又六裏,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東即明岩也。令僮先馳,炊於明岩寺,餘輩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懸崖盤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備。路右即大溪縈回,中一石突出如擎蓋,心頗異之。既入寺,向僧索龍須洞靈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後,宏敞有餘,玲瓏未足。由洞右一上,視鵲橋而出。由舊路一裏,右人龍須洞。路為莽棘所翳遮掩,上躋裏許,如曆九霄。其洞圓聳明豁,洞中斜倚一石,頗似雁宕之石梁,而梁頂有泉中灑,與寶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舊路口,東溯小溪,南轉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麵環之,止東麵八寸關通路一線。寺後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筍突起,雖不及靈芝之雄偉,亦具體而微精細小巧矣。飯後,由故道騎而馳三十裏,返坪頭潭。又北二十五裏,過大溪,即西從關嶺來者,是為三茅。又北五裏,越小澗二重,直抵北山下,人護國寺宿焉。
十七日從坪頭潭往西南行八裏,到江司陳家。渡過溪水往左走,又八裏,往南轉進山。登了兩座小嶺,又走六裏,在盤繞回環的道道溪水之間,忽見岩石高高聳立,南邊的就是寒岩,東邊的就是明岩。讓仆人朝前快走,到明岩寺做飯。我們一行人則往南去寒岩。道路左邊全是陡崖盤繞排列,崖中有一個很高大的洞。洞前蹲伏著石兔,石兔的嘴和耳朵都是完整的。道路右邊則是大溪曲折環流,當中突起一塊岩石形狀像舉著的蓋子,我心裏感到很詫異。進入寒岩寺後,向僧人詢問龍須洞、靈芝石,就是剛才所看到的洞、石了。寒岩在寺背後,岩上的洞宏偉寬敞有餘,小巧玲瓏不足。從洞右的一個洞穴上去,觀覽鵲橋後出來。順原路走一裏,往右進入龍須洞。道路被荒草、荊棘所遮蔽,往上攀登一裏左右,猶如上了九重天。龍須洞洞頂圓聳,明亮空闊,洞口斜靠著一塊岩石,很像雁宕山的石梁,隻是石梁頂上有泉水從正中飛灑下來,和寶冠寺的芭蕉洞好像同出一轍。下山,仍然走到原路路口,往東溯小溪而上,往南轉進明岩寺。明岩寺在岩石正中,四麵石崖環繞,隻有東麵八寸關有一條線一樣狹窄的通道。寺後的山洞景物美好的地方不止一處,洞右有石筍突起,石筍雖然趕不上靈芝石那麼雄偉,但形態也是很得體、很精致的。飯後,順原路騎馬急行三十裏,返回坪頭潭。又往北走二十五裏,渡過大溪,就是從西邊關嶺過來的路,這裏名三茅。又往北走五裏,越過兩道小澗,直達北山下,到護國寺中住宿。

十八日晨,急詣趕赴桃源。桃源在護國東二裏,西去桐柏僅八裏。昨遊桐柏時,留為還登萬年之道,故選寒、明。及抵護國,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萬年,更可收九裏坑之勝,於是又特趨桃源。初由澗口入裏許,得金橋潭。由此而上,兩山愈束,翠壁穹崖,層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窮,瀑布數丈,由左崖瀉溪中。餘昔來瀑下,路窮莫可上,仰視穹崖北峙,溪左右雙鬟諸峰娟娟攢立,嵐翠交流,幾不能去。今忽從右崖叢莽中,尋得石徑層疊,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撥棘而上。磴級既盡,複疊石橫棧,度崖之左,已出瀑上。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磴俱絕,兩瀑自岩左右分道下。遙睇岩左猶有遺磴,從之,則向有累石為橋於左瀑上者,橋已中斷,不能度。睇瀑之上流,從東北夾壁中來,止容一線,可踐流而入。計其勝不若右岩之瀑,乃還,從大石間向西北上躋,抵峽窟下,得重潭甚厲,四麵俱直薄迫近峽底,無可緣陟。第從潭中西望,見石峽之內複有石峽,瀑布之上更懸瀑布,皆從西北杳冥深遠而不可見的地方中來,至此繽紛亂墜於回崖削壁之上,嵐光掩映,石色欲飛。久之,還出層瀑下。仲昭以覓路未得,方獨坐觀瀑,遂同返護國。聞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雲、通元二寺,入萬年,路較近;特以秀溪勝,故飯後仍取秀溪道。西行四裏,北折入溪,溯流三裏,漸轉而東向,是為九裏坑。坑既窮,一瀑破東崖下墜,其上亂峰森立,路無可上。由西嶺攀躋,繞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門雙插,內有龍潭在焉。又東北上數裏,逾嶺,山坪忽開,五峰圍拱,中得萬年寺,去護國三十裏矣。萬年為天台西境,正與天封相對,石梁當其中。地中古杉甚多。飯於寺。又西北三裏,逾寺後高嶺。又向西升陟嶺角者十裏,乃至騰空山。下牛牯嶺,三裏抵麓。又西逾小嶺三重,共十五裏,出會墅。大道自南來,望天姥山在內,已越而過之,以為會墅乃平地耳。複西北下三裏,漸成溪,循之行五裏,宿班竹旅舍。
十八日早晨,急著趕到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東邊二裏處,往西距離桐柏宮隻有八裏。昨天遊覽桐柏宮時,留下桃源作為返回去登萬年寺時順路遊的地方,所以先去寒岩和明岩。等到了護國寺,才知道護國寺西邊有秀溪,沿著秀溪進萬年寺,還可以觀賞九裏坑名勝,於是又專門奔赴桃源。剛從澗口往裏走了一裏左右,便到金橋潭。從金橋潭往上走,兩邊的山挨得越來越近,蒼翠的絕壁、彎隆高聳的懸崖,層層疊疊,曲折盤繞,一條溪水從中穿過。溯溪流而上,轉了三次,走到溪水盡頭,數丈高的瀑布從左邊的懸崖上衝瀉到溪中。我從前來到瀑布下麵時,道路斷絕,不能上去,抬頭仰望,彎隆的懸崖峙立在北邊,溪流左右兩邊,雙鬢等眾山峰嫵媚地簇擁而立,山中的雲霧和青翠的樹木互相交融,幾乎讓人不忍離去。這一次忽然從右邊崖石間的荒草叢中,找到一條石塊堆砌的小路,於是來不及招呼徐仲昭,冒雨撥開荒草荊棘而上。一級級石階走完了,又堆砌石塊橫接棧道,登到左邊的崖石上,便出到瀑布上麵了。又溯瀑布水深入進去,直達北岩下,溪水、石階都斷了,兩股瀑布從岩石左右分流而下。遙望岩石左邊還殘留有石階,從石階上走過去,則是從前堆砌石塊搭橋的左瀑布上麵,橋已經斷了,不能過去。遙望瀑布上遊,從東北狹窄的崖壁中流來,壁縫窄得如同一線,可以踩著水流而入。估計裏邊的景物比不上右邊岩石的瀑布,於是返回去,從大石塊中往西北方攀登,到達峽窟下,看到一個十分陰森的深潭,四周的崖壁直逼峽底,無路可以攀緣。隻能從潭中往西遠看,見石峽裏邊還套著石峽,瀑布上麵另外懸掛著瀑布,潭水全都從西北幽暗的山中流來,流到這裏後亂紛紛地墜落在曲折盤旋的懸崖峭壁上,在霧氣和陽光的掩映之下,呈現出岩石欲飛的景色。過了很久,返回去,出到層層瀑布下麵。徐仲昭因為沒找到路,正獨自坐著觀賞瀑布,於是一同返回護國寺。聽說桃源的溪口,也有路上到慈雲寺、通元寺,再去萬年寺,路程較近;隻是因為秀溪風光獨特,所以飯後仍然取道去秀溪。往西行四裏,往北轉進溪水流域,溯溪流走了三裏,漸漸地轉向東走,這裏名九裏坑。九裏坑盡頭處,有一股瀑布劈開東崖往下墜落,上麵亂峰森林般的聳立,沒有路通上去。沿著西嶺攀登,繞到瀑布北麵,回頭觀看瀑布背麵,兩塊岩石像門一樣插立在那裏,裏邊有龍潭。又往東北攀登數裏,越過嶺,山中忽然辟開一塊平地,五座山峰圍著平地拱立,中間是萬年寺,這裏距離護國寺有三十裏。萬年寺在天台山的西境,正好和天封寺相對,石梁瀑布位於兩寺之中。萬年寺中古杉很多。在寺中吃飯。又往西北走三裏,翻越寺後的高嶺。又往西攀登嶺角十裏,於是到騰空山。朝牛枯嶺下去,三裏到達山腳。又往西越過三道小嶺,一共走了十五裏,出到會墅。大路從南邊伸來,看到天姥山在內的眾多山峰,都已經穿越而過,以為會墅就是平地了。又往西北下了三裏,山水漸漸彙成溪流,沿著溪岸走五裏,在斑竹的旅舍住宿。

天台之溪,餘所見者:正東為水母溪;察嶺東北,華頂之南,有分水嶺,不甚高;西流為石梁,東流過天封,繞摘星嶺而東,出鬆門嶺,由寧海而注於海。正南為寒風闕之溪,下至國清寺,會寺東佛隴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國清之東為螺溪,發源於仙人鞋,下墜為螺螄潭,出與幽溪會,由城東而入大溪者也;又東有楢溪諸水,餘屐未經。國清之西,其大者為瀑布水,水從龍王堂西流,過桐柏為女梭溪,前經三潭,墜為瀑布,則清溪之源也;又西為瓊台、雙闕之水,其源當發於萬年寺東南,東過羅漢嶺,下深坑而彙為百丈崖之龍潭,繞瓊台而出,會於青溪者也;又西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東西交注,其源當出通元左右,未能窮也;又西為秀溪之水,其源出萬年寺之嶺,西下為龍潭瀑布,西流為九裏坑,出秀溪東南而去。諸溪自青溪以西,俱東南流入大溪。又正西有關嶺、王渡諸溪,餘屐亦未經;從此再北有會墅嶺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於新昌;再北有福溪、羅木溪,皆出天台陰即天台山北麵,而西為新昌大溪,亦餘屐未經者矣。溪,亦餘屐未經者矣。俱無甚奇。
天台山的溪流,我所看見的有:正東麵的是水母溪;察嶺東北,華頂峰南邊,有分水嶺,不太高;水母溪往西流形成石梁瀑布,往東流過天封寺,繞著摘星嶺往東流,流出鬆門嶺,從寧海縣注入大海。正南麵是寒風網的溪流,往下流到國清寺,和寺東佛隴的水會合,從天台縣城西流入大溪。國清寺東邊是螺溪,溪水發源於仙人鞋,往下墜入螺蜘潭,再流出去與幽溪會合,從縣城東南流入大溪;東邊還有槽溪等水,我的足跡沒有去到。國清寺的西邊,大的是瀑布水,水順著龍王堂往西流,流過桐柏山時名女梭溪,往前流經三個水潭,然後墜落下去形成瀑布,是清溪的上源,再往西邊還有瓊台、雙網的溪水,這溪應當是發源於萬年寺東南,往東流過羅漢嶺,注入深坑而彙集成百丈崖的龍潭,潭水環繞瓊台流出,和青溪會合;再往西是桃源的溪水,溪水上遊有雙重瀑布,東西交彙而流,源頭應當在通元寺左右,沒能窮究;再往西邊是秀溪水,秀溪水發源於萬年寺所在的嶺,往西流下去為龍潭瀑布,再往西流為九裏坑,流到秀溪後往東南流去。各條溪水從青溪以西,都往東南注入大溪。另外,正西麵的關嶺、王渡等溪流,我的足跡也沒到達;從這裏再往北有會墅嶺的各條溪流,也是正西麵的河流,往西北流入新昌縣;再往北有福溪、羅木溪,都發源於天台山北麵,然後往西流彙成新昌大溪,也是我沒有到過的地方。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