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浙、閩之遊舊矣。餘誌在蜀之峨眉、粵之桂林,至太華、恒嶽諸山;若羅浮廣東東樵山、衡嶽,次也。至越即浙江省之五泄,閩之九漈閩方言瀑布,又次也。然蜀、廣、關中,母老道遠,未能卒遊;衡湘可以假道,不必專遊。計其近者,莫若由江郎三石抵九漈,遂以庚申(泰昌元年,1620年)午節端午節後一日,期約芳若叔父啟行,正楓亭荔枝新熟時也。
去浙江、福建旅遊已是過去的事了。我的願望是遊四川峨眉山和廣西桂林,以及太華山、恒山等名山;至於出遊羅浮山、衡山,則是下一步的計劃。去浙江五泄、福建九潦,文是再下一步的計劃。但是去四川、廣西和陝西關中等地,因為母親年邁、路程遙遠,不能立即出遊;衡山、湘江等地,可以在路過的時候遊,不必專程旅遊。考慮去近處,最好就是經過江郎山、三石,然後到九潦。於是在庚申年(泰昌元年,1620)端午節的第二天,和叔父芳若按期啟程出遊,這時正是楓亭市巡檢司一帶荔枝剛剛成熟的季節。

二十三日始過江山之青湖。山漸合,東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懸望東支盡處,其南一峰特聳,摩雲插天,勢欲飛動。問之,即江郎山也。望而趨,二十裏,過石門街。漸趨漸近,忽裂而為二,轉而為三;已複半岐其首,根直剖下;迫之,則又上銳下斂,若斷而複連者,移步換形,與雲同幻矣!夫雁宕靈峰,黃山石筍,森立峭撥,已為瑰觀;穹然俱在深穀中,諸峰互相掩映,反失其奇。即縉雲鼎湖,穹然獨起,勢更偉峻;但步虛山即峙於旁,各不相降,遠望若與為一。不若此峰特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而各盡其奇也。
二十三日開始經過江山縣的青湖。山巒漸漸重合,東邊大多是陡直的山峰,十分峻峭,猶如屏障;西邊的山不高,緩緩地低伏著。遠眺東邊山巒盡頭處,南部有一座高峰特別突出,直插雲天,那氣勢似乎要振飛。一間,就是江郎山。盯著江郎山朝前趕,走了二十裏,過石門街。越行離山越近,山忽然分為兩座,再變成三座;不一會,山頭又一分為二,直直地向下剖去;靠近山,則又是山頭尖銳、下麵收斂,像要斷開、卻又相連,人一移動腳步,山形便變換,是與雲彩一起變化啊!雁宕山有靈峰,黃山有石筍,叢密、峻峭、挺立,已經是瑰麗的景觀,但都位於深山峽穀,眾多的山峰互相掩映,反而失掉了各自的“奇”。至於緒雲縣的鼎湖峰,獨立高聳,氣勢更加偉峻;隻是步虛山就峙立在旁邊,兩山不相上下,遠望好像是一座山,比不上這江郎山突出於眾峰之上,姿態萬千,並盡顯其奇。

六月初七日抵興化府。
六月初七日到達興化府。

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門,西北行五裏,登嶺,四十裏,至莒溪,降陟不啻數嶺矣。莒溪即九漈下流。過莒溪公館,二裏,由石步過溪。又二裏,一側徑西向坳,北複有一磴。可轉上山。時山深日酷,路絕人行,迷不知所往。餘意鯉湖之水,曆九漈而下,上躋必奇境,遂趨石磴道。芳叔與奴輩憚害怕高陟,皆以為誤,頃之,境漸塞,彼益以為誤,而餘行益勵。既而愈上愈高,杳無所極,烈日鑠鑠爍爍,餘亦自苦倦矣。數裏,躋嶺頭,以為絕頂也;轉而西,山之上高峰複有倍此者比這更高出一倍的。循山屈曲行,三裏,平疇蕩蕩,正似武陵誤入意即好似進入了桃花源,不複知在萬峰頂上也。中道有亭,西來為仙遊道,東即餘所行。南過通仙橋,越小嶺而下,為公館,為鍾鼓樓之蓬萊石,則雷轟漈jì即瀑布在焉。澗出蓬萊石旁,其底石平如礪好像磨平一般,水漫流石麵,勻如鋪彀。少下,而平者多窪,其間圓穴,為灶,為臼,為樽,為井,皆以丹名,九仙之遺也。平流至此,忽下墮湖中,如萬馬初發,誠有雷霆之勢,則第一漈之奇也。九仙祠即峙其西,前臨鯉湖。湖不甚浩蕩,而澄碧一泓,於萬山之上,圍青漾翠,造物之醞靈亦異矣!祠右有石鼓、元珠、古梅洞諸勝。梅洞在祠側,駕大石而成者,有罅成門。透而上,舊有九仙閣,祠前舊有水晶宮,今俱圮pǐ倒塌。當祠而隔湖下墜,則二漈至九漈之水也。餘循湖右行,已至第三漈,急與芳叔返。曰:“今夕當淡神休力,靜晤九仙。勞心目以奇勝,且俟明日也。”返祠,往蓬萊石,跣xiǎn光足、赤足足步澗中。石瀨làn石上流過的急水平曠,清流輕淺,十洲三島,竟褰qiān撩起衣而涉也。晚坐祠,新月正懸峰頂,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靜中渢渢fēng水聲,時觸雷漈聲。是夜祈夢祠中。
初八日從興化府城西門出發,往西北行五裏,攀登山嶺,四十裏,到曹溪,一路上上下了不止數座山嶺。苔溪是九潦的下遊。經過營溪公館,行二裏,從石步渡過溪水。又走二裏,一條小路往西伸向山坳,北邊又有一條石階道,可以繞上山。這時山嶺深邃、太陽酷熱,路上沒有一個行人,不知道該往哪裏走。我估計九鯉湖的水順著九潦而下,往上攀登定有奇境,於是從石階道走。芳叔和仆人害怕登高,都認為走錯了。不久,四周漸漸狹窄,他們更以為走錯了,我卻越走越振奮。很快就愈上愈高,路深遠得沒有盡頭,烈日炎炎,我自己也勞累疲倦了。數裏,登上嶺頭,以為是最高頂峰;折轉到西山上,還有高過此嶺一倍的山峰。沿著山嶺來回曲折行走,三裏,平坦的田地空曠廣遠,正好像武陵人誤入桃花源的故事一樣,不再知道是在萬座峰頂之上。途中有亭,從西邊伸來的是去仙遊縣的路,東邊就是我所走的路。往南經過通仙橋,翻越小嶺向下走,是公館,有鍾鼓樓的蓬萊石,而雷轟滌也在這裏。澗水從蓬萊石旁邊流出,底下的石頭像磨石一樣平,水從石麵上漫流而過,勻稱得如同鋪了一層給紗。稍稍往下,平滑的底部出現許多窪坑,窪坑之中的圓孔,分別稱為灶、臼、蹲、井,都用“丹”字來命名,是九鯉仙的遺跡。澗水平緩地流到這裏,突然往下墮落到湖中,猶如萬馬初發,確實有雷霆萬鈞之勢,這就是九滌中第一級瀑布奇觀。九仙祠就建立在瀑布西邊,前對九鯉湖。湖水不甚浩蕩,但在萬山中顯出一片清澈碧藍,綠樹圍繞、清波蕩漾,大自然造物的神化靈奇真是太奇異了!九仙祠右邊有石鼓、元珠、古梅洞等勝境。古梅洞在祠旁邊,大石架空而成,石上的縫隙形成門。穿石縫往上走,原來有九仙閣,九仙祠前原來有水晶宮,現在都毀壞了。正對九仙祠並隔著九鯉湖往下墜落的水,就是第二級到第九級的瀑布。我順著九鯉湖右邊走,已經到了第三級瀑布,急忙和芳叔一齊返回。我說:“今晚應當清靜心神、休息體力,靜候九仙托夢。煩勞心力目力遊覽奇觀勝景之事,暫且等到明天吧。”回到九仙祠,去蓬萊石,光著腳在澗中行走。澗底平曠,水清而淺,輕輕流淌,遍布水中的沙洲小島如仙境一樣,撩起衣襟就越過去了。晚上坐在祠前,初升的月亮正懸掛在峰頂上,低頭俯視平靜的湖水,眼前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都非常好,寂靜中隻有諷諷的水聲,不時地還聽到雷滌瀑布的聲響。這一夜在祠中祈禱九仙托夢。

初九日辭九仙,下窮九漈。九漈去鯉湖且數裏,三漈而下,久已道絕。數月前,莆田祭酒堯俞,令陸善開複鳥道,直通九漈,出莒溪。悔昨不由側徑溯漈而上,乃紆從大道,坐失此奇。遂束裝改途,竟出九漈,瀑布為第二漈,在湖之南,正與九仙祠相對。湖窮而水由此飛墮深峽,峽石如劈,兩崖壁立萬仞。水初出湖,為石所扼轄製,勢不得出,怒從空墜,飛噴衝激,水石各極雄觀。再下為第三漈之珠簾泉,景與瀑布同。右崖有亭,曰觀瀾。一石曰天然坐,亦有亭覆之。從此上下嶺澗,盤折峽中。峽壁上覆下寬,珠簾之水,從正麵墜下;玉管之水,從旁靄沸溢。兩泉並懸,峽壁下削,鐵障四周把四周圍得緊緊的,上與天並,玉龍雙舞,下極潭際。潭水深泓澄碧,雖小於鯉湖,而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惟此為最!所謂第四漈也。
初九日離開九仙祠,往下探遊九潦的盡頭。九滌距離九鯉湖大約數裏,從第三級瀑布往下走,路已經斷了很久。幾個月前,國子監祭酒、莆田縣人堯俞,命令陸善修複,開通這險峻的山路,直達九滌,從營溪出去。後悔昨天沒有從側邊的小路溯瀑布而上,而繞道順大路走,失掉了觀覽這一奇景的機會。於是整理行裝改道而行,直接從九滌出去。第二潦就叫瀑布,在九鯉湖的南邊,正好與九仙祠相對。湖盡頭處水就向深穀飛墜下去,深穀如同被刀劈開,兩邊的山崖像牆壁一樣陡立,高達萬丈。水一從湖裏流出,便被岩石阻攔,水勢不能暢通,洶湧的水流從空中墜落,浪花飛濺、水珠噴灑,水和石都顯得極其雄偉壯觀。再下去是第三潦珠簾泉,景致和瀑布相同。右邊的山崖上有亭子,叫觀瀾亭。一塊名叫天然坐的石頭,也有亭覆蓋。從這裏上嶺下澗,在峽穀中曲折行走。峽穀兩邊的山壁上麵傾覆、下麵寬闊,珠簾瀑布泉從正麵墜落下來,玉著泉瀑布從旁邊水霧騰騰地湧出。兩股瀑布並列懸掛,峽穀兩壁往下陡削,四周都是鐵壁般的山崖,山高得齊天,兩道瀑布像玉龍飛舞,往下傾入潭中。潭水極深,碧綠清澄,雖然比九鯉湖小,但四周峭壁環繞,瀑布交相輝映,奇景薈萃,隻有這裏風景最佳!是所說的第四潦。

初至澗底,芳叔急於出峽,坐待峽口,不複入。餘獨緣澗石而進,踞潭邊石上,仰視雙瀑從空夭矯,崖石上覆如甕口。旭日正在崖端,與頹波突浪,掩暈流輝。俯仰應接,不能舍去。循澗複下,忽兩峽削起,一水斜回,澗右之路之窮。左望有木板飛架危磯水邊突出之石斷磴間,亂流而渡,可以攀躋。遂涉澗從左,則五漈之石門矣。兩崖至是,壁湊僅容一線,欲合不合,欲開不開,下湧奔泉,上礙雲影。人緣陟其間,如獼猿然,陰風吹之,凜凜欲墮。蓋自四漈來,山深路絕,幽峭已極,惟聞泉聲鳥語耳。
剛到澗底,芳叔忙著走出峽穀,在峽穀口坐著等我,沒有再進來。我獨自沿著澗底的石道前進,到潭邊坐在石頭上,抬頭注視兩道瀑布在空中矯健而有氣勢地飛流,崖石上部傾覆得如同甕口。旭日正好升到崖石頂端,和墜落的水波、騰躍的浪珠,互相掩映、五光十色。我俯視仰視而應接不暇,舍不得離去。順山澗再往下走,峽穀兩邊突然陡峭起來,一股溪水彎斜流淌,山澗右邊的路已經斷了。向左邊看去,隻見木板架在陡岩上的殘階之間,橫渡溪流,就可以攀越。於是涉過澗從左邊走,是第五滌―石門。兩邊的山崖在這裏向中間緊靠,隻能容下一線天,要合不合,要開不開,下麵山泉洶湧奔騰,上麵雲遮霧蓋。人在中間攀援,如同稱猴一般,寒風吹來,人陰冷得幾乎要掉下去。大致從第四潦以來,山穀深邃,道路斷絕,幽深陡峭到了極點,隻聽得到泉水聲和鳥鳴聲。

出五漈,山勢漸開。澗右危嶂屏列,左則飛鳳峰回翔對之,亂流繞其下,或為澄潭,或為倒峽。若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飛鳳,八漈之棋盤石,九漈之將軍岩,皆次第得名矣。然一帶雲蒸霞蔚,得趣故在山水中,豈必刻跡而求乎?蓋水乘峽展,既得自恣,其旁崩崖頹石,斜插為岩,橫架為室,層疊成樓,屈曲成洞;懸則瀑,環則流,瀦則泉;皆可坐可臥,可倚可濯zhuó洗,蔭竹木而弄雲煙。數裏之間,目不能移,足不能前者竟日。每下一處,見有別穴,必穿岩通隙而入,曲達旁疏,不可一境窮也!若水之或懸或渟tíng水積聚而不流通,或翼飛疊注,即匡廬三疊、雁宕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走出第五滌,山勢漸漸開闊。山澗右邊的陡崖如同屏障排列,左邊的飛鳳峰盤旋飛翔而對,水流縱橫交錯地環繞在下麵,有的是清澈的水潭,有的倒映出峽穀。至於第六滌五星,第七潦飛鳳,第八潦棋盤石,第九潦將軍岩,都是按順序得名。既然這一帶雲蒸霞蔚,所以情趣在山水之中得到,哪裏還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景一物的形跡呢?大致水憑借峽穀的形勢伸展,灑脫自得,毫無約束,水流兩旁崩塌的山崖巨石,斜插的就是岩岸,橫架的為石室,層疊的則像石,曲折彎轉的成石洞;飛懸空中的則為瀑布,繞石環流的則為小,積聚起來的則為清泉;山石都可以坐臥休息,泉流都能靠近洗,竹木成蔭而雲霞煙霧援弄。數裏之間的美景,讓人一整天都目不斜視,流連忘返。每下到一處,看見有另外的洞穴,我一定穿過岩縫進去,洞穴曲折旁達,不能一下子窮盡其中的妙境。至於水流,有的懸掛山崖,有的彙聚一起,有的如鳥翅騰飛,疊水噴注,即使是廬山三疊泉瀑布,雁宕山龍漱瀑布,隻能各憑一個特點取勝,不像這座山,局部和整體的風光都完美無缺。

出九漈。沿澗依山轉,東向五裏,始有耕雲樵石之家,然見人至,未有不驚訝者。又五裏,至莒溪之石步,出向道。
從九滌出來,順山澗靠著山轉,往東走五裏,才有人家在白雲飄蕩的山上耕種、打柴,而他們看到有人來到,都感十分驚訝。又走五裏,到達營溪的石步,從來時的路出去。

初十日過蒜嶺驛,至榆溪。聞橫路驛西十裏,有石所山,岩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閩有“春遊石所,秋遊鯉湖”語,雖未合其時,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興遂行。以橫路去此尚十五裏,乃宿榆溪。
初十日經過蒜嶺釋,到達榆溪。聽說橫路騷西邊十裏處,有石竹山,山上的岩石最為有名,也是九仙祈禱、做夢的地方。福建流傳著“春天遊石竹山,秋天遊九鯉湖,,的話,現在遊石竹山雖然與最佳節令不相合,但是不能當麵錯過遊這一勝境的機會。於是乘興出遊。因為橫路釋距離榆溪還有十五裏,就在榆溪住宿。

十一日至波黎鋪,即從小路為石所遊。西向山五裏,越一小嶺。又五裏,渡溪,即石所南麓。循麓西轉,仰見峰頂叢崖,如攢如劈。西北行久之,有樓傍山西向,乃登山道也。石磴頗峻,遂短衣曆級而上。磴路曲折,木石陰翳,虯枝老藤,盤結危石倚欹崖之上,啼猿上下,應答不絕。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挺拔高遠淩虛,無與為對。亭當山之半。再折,石級巍然直上,級窮,則飛岩簷覆垂半空。再上兩折,入石洞側門,出即九仙閣,軒敞雅潔。左為僧廬,俱倚山淩空,可徙倚憑眺。閣後五六峭峰離立,高皆數十丈,每峰各去二三尺。峰罅石壁如削成,路屈曲罅中,可透漏各峰之頂。鬆偃藤延,縱目成勝。僧供茗芳逸,山所產也。側徑下,至垂岩,路左更有一徑。餘曰:“此必有異,”果一石洞嵌空立。穿洞而下,即至半山亭。下山,出橫路而返。
十一日到波黎鋪後,就從小路去遊石竹山。往西朝著山走五裏,越過一座小嶺。又走五裏,橫渡溪水,就到石竹山南麓。沿著山麓往西轉,抬頭看見峰頂上崖石叢叢,如攢聚、如刀劈。往西北走了很久,有座樓背靠山、麵朝西,這就是登山道。石階很陡,於是身著短衣沿石階而上。石階彎轉曲折,樹陰遮蔽,彎曲如龍的樹幹老藤盤繞在陡峭傾斜的岩石上,猿猴上下跳躍,啼叫聲不斷。忽見峭石上有座亭子,挺拔高遠,淩空而立,沒有什麼和它相對。亭位於山腰。再轉石階陡上,石階盡頭處,飛起的岩石像屋稽一樣覆蓋在半空中。又往上轉兩道彎,從石洞側門進去,一出洞就是九仙閣,閣高大寬敞、雅致整潔。左邊為僧人住房,都是靠山淩空而建,可以徘徊遠望。閣後有五六座峻峭的山峰各自聳立,都高達數十丈,每座峰之間相距二三尺,間隙如同用刀劈出來的一樣,道路曲折地從縫隙間穿過,可以穿行到各座山峰頂上。鬆樹臥伏,老藤蔓延,目光所到之處都是勝景。僧人送來香味四溢的茶,是山中出產的。從旁邊的小路下山,到陡岩,路左邊另有一條小路二我說:“從這裏去肯定有奇異的景致。”於是順小路走,果然有一個石洞鑲嵌在山腰。從洞中穿下去,就到了半山亭。下山,到橫路釋後返回家鄉。

是遊也,為日六十有三,曆省二,經縣十九,府十一,遊名山者三。
這次出遊,一共是六十三天,跨越兩個脊,經過十九個縣、十一個府,遊曆了三座名山。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