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233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初六日,晨餐後,作二詩別鄭、楊諸君。鄭君複強少留,以一詩酬贈焉。遂下山,西南一裏入大道,東南一裏過南溪橋。南溪之由高峙橋東,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繞山東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謂南溪也。白龍洞在山椒。累級而上,洞門高漲,西向臨溪,兩石倒懸洞口,豈即所謂白龍者耶?洞下廣列崇殿,仰望不知為〔洞〕。由殿左透級上,得璿室雕飾華麗的宮室如層樓,內有自然之龕,置千手觀音。前臨殿室之上,環瞻洞頂,〔為〕此洞最勝處。從此北向東轉,遂成昏黑。先是,買炬山僧,僧言由洞內竟可達劉仙岩,不必仍由此洞出。及征錢篝火入,中頗寬宏多岐。先極其東隅,上躋一隙,餘以為劉仙道也,〔竟〕途窮莫進。又南下一窪,則支竇傍午,上下交錯,餘又以為劉仙道也,山僧言:“〔此乃〕護珠岩道,嶮巇莫逾。與其躑躅於杳黑,不若出洞平行為便。”時所齎茅炬已浪爇垂盡,乃隨僧仍出白龍。下山至橋,望白龍之右複有洞盤空,而急於劉岩,遂從橋東循山南東轉,則南麵一崖,層突彌聳,下亦有竅旁錯,時交臂而過。忽山雨複來,乃奔憩崖下,躋隙坐飛石上,出胡餅啖之。〔雨簾外窺,內映乳幕,〕仙仙乎有淩〔雲〕餐霞之想。久之雨止,〔下〕岩,轉岩之東,則劉仙岩在是矣。〔岩〕與白龍洞東西分向,由山南盤麓而行,相去不過一裏,而避雨之岩正界其中,有觀在岩下。先入覓道士炊飯,而道枕未醒,有童子師導從觀右登級,先穿門西入,旋轉逾門上,複透門出,又得一岩,東南向,中看三仙焉,則劉仙與其師張平叔輩也。又左由透門之上,再度而北,又開一岩,中置仙妃,岩前懸石甚巨,當洞門,若樹屏,若垂簾。劉仙篆雷符於上岩右壁,又有寇忠湣mǐn準大書,俱餘所(欲)得者。〔予至岩,即周覽各竇。詢與白龍潛通處,竟不可得。乃知白龍所通,即避雨岩下竇,導僧所雲護珠岩是也。〕時雨複連綿不止,餘仍令顧仆隨童子師下觀,覓米自炊。餘出匣中手摹雷符及寇書,而石崖歌則,石雨淋漓,抵暮而所摹無幾。又令靜聞抄錄張、劉二仙《金丹歌》,亦未竟。又崖間鐫劉仙《養氣湯方》及唐少卿《遇仙記》未錄,遂宿觀。道士出粥以餉。中夜大雨,勢若倒峽。
初六日早餐後,作了兩首詩辭別鄭、楊諸君。鄭君又強逼著稍作停留,用一首詩回贈給我。於是下山,向西南一裏走上大道,往東南一裏過了南溪橋。南溪的山高高聳立在橋東,有水流自西南流來一直向上逼近西麓,繞到山的東北流入漓江去,石橋跨在水上,就是所謂的南溪了。白龍洞在山頂。沿層層台階上去,洞口高張著,朝向西邊麵臨溪流,兩塊岩石倒懸在洞口,莫非就是所謂的白龍嗎?洞下排列著許多高大的殿宇,抬頭望去不知道是山洞。由殿左通過台階上去,走到一處雕飾華麗的殿堂,如同高樓,裏邊有自然形成的石完,安放著千手觀音。站在前邊麵臨殿堂之上,環顧洞頂;是此洞最優美之處。從此往北轉向東,便變得昏黑下來。這之前,向山中的和尚買火把,和尚說由洞內一直走可到達劉仙岩,不必仍從此洞出來。到拿出錢買火把點亮後進洞,隻見洞中十分寬闊宏大,岔洞很多。首先走到洞內東隅的盡頭,上登一條裂縫,我以為是去劉仙岩的路了,路竟然斷了無法前進。又向南走下一個窪坑,就見旁洞四通八達,上下交錯,我又以為是去劉仙岩的路了,山上的和尚說:“這是去護珠岩的路,艱險崎嶇無法通過。與其徘徊在深黑之中,不如出洞在平地走更為方便些。”此時帶著的茅草火把已經白白地將要燒盡,隻好跟隨和尚仍然出了白龍洞。下山走到橋邊,望見白龍洞的右邊又有個洞盤在高空,但急著去劉仙岩,便從橋東頭沿南麵的山向東轉,就見南麵有一座石崖,層層突起更加高聳,下邊也有洞穴四處交錯,時時擦肩而過。忽然山雨再次降臨,便跑到石崖下休息,登上裂縫坐在飛突的岩石上,拿出燒餅來吃。向外看去是一層雨簾,裏邊如映照著乳白色的篩幕,仙仙然使人有騰雲駕霧吞吐雲霞的想法。很久雨才停,下了岩洞,轉到岩洞的東邊,劉仙岩就在這裏了。劉仙岩與白龍洞分一個朝東,一個朝西,由山南繞著山麓走相距不超過一裏,而避雨的那個岩洞正隔在當中,有個道觀在岩洞下,先進去找道士做飯,可道士睡在床上未醒,有個道童領著從道觀右側登台階上去。先穿過洞口往西進去,隨即轉來轉去爬到洞口上方,又鑽出洞,又找到一個岩洞,洞口向東南,洞中安放著三位神像,就是劉仙人與他的師傅張平叔等人了。又向左宙鑽出來的那個洞口的上方,再越到北邊,又開有一個岩洞,洞中放置著仙妃像,洞前懸著的岩石十分巨大,擋在洞口,像豎立的屏風,似下垂的門簾。在上洞右壁劉仙人用篆字刻有雷符,又有寇忠憨公〔寇準〕的大字,都是我所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來到劉仙岩,立即遍覽了各個洞穴。詢問與白龍洞暗中相通之處,始終找不到。這才知道白龍洞通著的,是避雨那個岩洞的下洞,也就是導遊的僧人所說的護珠岩了。此時雨又連綿不停地下起來,我仍舊命令顧仆隨道童下到道觀中,找米自己做飯。我拿出匣子中的紙筆親手摹拓雷符及寇準的字,但石崖傾斜,石壁上雨水淋漓,到天黑時都沒有摹好多少。又命令靜聞抄錄張、劉二位仙人的《金丹歌》,也沒有抄完。另外崖壁間鐫刻著劉仙人的《養氣湯方》及唐少卿的《遇仙記》,沒有抄,隻好就住在道觀中。道士拿出稀粥來給我們吃。半夜下大雨,雨勢如山峽崩塌下來。

劉仙名景,字仲遠,乃平叔弟子,各有《金丹秘歌》鐫崖內,又有《俞真人歌》在洞門崖上,半已剝落,而《養氣湯方》甚妙,唐少卿書奇,俱附鐫焉。
劉仙人名叫劉景,字仲遠,是張平叔的弟子,各人都有《金丹秘歌》鑿刻在崖壁上,又有《佘真人歌》在洞口的崖壁上,一半已經剝落,而《養氣湯方》十分奇妙,唐少卿的字很罕見,都附帶刻在壁上。

初七日,雨滂沱不止。令顧仆炊飯觀中。餘與靜聞冒雨登岩,各完未完之摹錄。遂由玉皇祠後,尋草中伏級,向東北登山。草深雨濕,裏衣沾透,而瞻顧岩石,層層猶不能已。而童子師追尋至岩中,顧不見客,高聲招餐,餘乃還飯寺中。飯後,道士童師導由穿雲岩。其岩〔在〕上岩東南絕壁下,洞口亦東南向。其洞高穹爽朗,後與左右分穿三竅,左竅旁透洞前,後與右其竅小而暗,不暗行也。洞內鐫《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乃宋人筆。餘喜其名,欲錄之,而高不可及。道士取二梯倚崖間,緣緣分錄,錄完出洞。洞右有文昌祠,由其而東過仙人足跡。跡在石上,比餘足更長其半,而闊亦如之,深及五寸,指印分明,乃左足也。其側石上書“仙跡”二字,“跡”字乃手指所畫,而“仙”字乃鑿鐫成之者。由跡北上,即為仙跡岩。岩在穿雲東北崖之上,在上岩東隅,洞口亦東南向,外亦高朗,置老君像焉。其內乳柱倒垂,界為兩重,〔若堂皇之後,屏列窗欞,分內外室者。〕洞岩穿竇兩岐,俱不深,而玲瓏有餘。
初七日大雨澇沱不止。命令顧仆在道觀中煮飯。我與靜聞冒雨登上岩洞,各人完成未摹完的崖刻。於是從玉皇祠後,找到草中隱伏著的石階,向東北登山。草深雨濕,內衣都濕透了,可環視左右的岩石,一層層的仍見不到頭。而道童追尋我們來到岩洞中,四顧不見客人,高聲招喚我們去用餐,我便返回寺中吃飯。飯後,道士與道童領路遊穿雲岩。這個岩洞在上岩東南的絕壁上,洞四也是朝東南。岩洞高高彎隆起,高爽明朗,後麵與左右兩邊分別通著一個洞穴,共三個,左邊的洞穴從旁邊通到洞前,後麵與右邊的洞穴又小又暗,無法在黑暗中前行、洞內刻有《桂林十二岩十二洞歌》,是宋代人的筆跡。我喜愛它的名字,打算抄錄它,可是太高夠不到;道士取來兩把梯子靠在崖壁上,分頭順著抄錄,抄完出洞。洞右有個文昌祠,由它前麵往東經過仙人足跡言腳印在岩石上,比我的腳掌還長那麼一半,而且寬處也是這樣,探達五寸,指頭印清清楚楚,是左腳。它側麵的石頭上寫著“仙跡”兩個字聲跡”字是用手指劃出來的,可“仙”字是鑿刻成的。由腳印往北上去,就是仙跡岩。岩洞在穿雲岩東北的山崖之上、在上岩的東隅,洞口也是朝向東南,外邊也很高大明朗,在洞中放置了老君像。洞內鍾乳石柱倒垂,分隔為兩層,好像是衙門大堂的後邊,陳列著窗格狀的屏風,分隔成內、外室的樣子。洞中岩石上通著兩岔洞,都不深,可玲瓏小巧有餘。

徘徊久之,雨霏不止,仍從仙跡石一裏,抵觀前。別道士童師,遂南行〔二裏,出〕十裏鋪。〔鋪在鬥雞西,郡往平樂大道。〕由鋪南進靈懿石坊,東向岐路,入一裏,北望穿山,隔江高懸目竇,昔從北顧,今轉作南瞻,空濛雨色中,得此圓明,疑是中秋半晴半雨也。再前,望崖頭北隅梳妝台下,飛石嵌江,剜成門闕,遠望之,較水月似小,而與雉山石門,其勢相似。然急流湧其中,蕩漾尤異,倏忽之間,上見圓明達雲,下睹方渚嵌水,瞻顧之間,奇絕未有。共一裏,東至崖頭廟。其山在雉山之南,乃城南第三重當午之案也。漓江西合陽江於雉山,又東會拖劍水及漓江支水於穿山,奔流南下,此山當其衝。山不甚高,而屹立扼流,有當熊之勢。西向祀嘉應妃,甚靈,即靈懿廟。宋嘉定間加封嘉應善利妃。其北崖有亭,為梳妝台,下即飛崖懸嵌,中剜成門處,而崖突波傾,不能下瞰,但見回浪躍瀾,漩石而出,時跫然有聲耳。坐久之,返廟中。由其後入一洞,其門西向。穿門曆級下,其後岈然通〔望〕,有石肺垂洞中,其色正綠,疊覆田田荷葉相連的樣子,是為荷葉洞。穿葉底透山東北,即通明之口也,漓江複瀠其下。由葉前左下,東轉深黑中,其勢穹然,不及索炬而入。初,餘自雉山僧聞荷葉洞之名,問之不得其處,至是拭崖題知之,得於意外,洞亦靈幻,不負雨中躑躅。廟中無居人,賽神攜火就崖而炊,前後不絕。其東北隅石崖插江,山名“淨瓶”以此,須泛舟沿流觀之,其上莫窺也。
徘徊了很久,雨霏霏不止,仍從仙跡石走一裏,到達道觀前。告別了道士和道童,‘就向南行二裏,到了十裏鋪。十裏鋪在鬥雞山西邊,在府城通往平樂府的大道上。由鋪南走進靈鼓石坊,向東走上岔路,深入一裏,朝北望穿山,隔著江流高懸著一個眼睛一樣的洞穴,以前從北麵看,今天轉到南邊觀看,在這空檬雨色之中,見到這個明亮的圓洞,懷疑是在中秋節的半晴半雨之時了。再往前走,望見崖頭北隅的梳妝台下,飛石嵌入江中,劍成門網,遠望它,比水月洞似乎小些,可與堆山的石門,氣勢相似。然而急流奔湧在石門中,蕩漾之狀尤其奇異,忽然之間,往上看見明亮的圓洞直達雲霄,向下看方方的小洲嵌入水中,顧盼之間,奇絕的景致從未有過。共行一裏,往東來到崖頭廟。此山在難山的南麵,是城南第三重正南的案山。漓江往西在堆山與陽江合流,又向東在穿山會合拖劍江及漓江的支流,往南奔流而下,此山正當江流的要衝。山不怎麼高,可屹立於此扼住江流,有迎麵擋熊的氣勢。有廟向西,供奉嘉應妃,十分靈驗,就是靈爵廟。〔宋代嘉定年間(1208-1224)加封為嘉應善利妃。〕廟北的山崖上有亭子,是梳妝台,下邊就是飛崖懸空下嵌,中間卿空成門洞的地方,山崖突起波濤傾注,不能往下俯瞰,隻見回浪躍瀾,回旋的水流從石門中旋轉而出,不時發出腳步聲一樣的聲音。坐了根久,返回廟中。由廟後進入一個洞,洞口向西。穿過洞口沿台階下去,那後麵十分深遠,四處都望得見,有肺葉狀的岩石垂在洞中,石色純綠,層層疊疊覆蓋下來,似荷葉相連,這就是荷葉洞。穿過荷葉底下鑽到山的東北麵,就是透入亮光的洞口了,漓江重又瀟繞在山下。由荷葉前往左下走,向東轉入漆黑之中,洞勢彎隆,來不及找火把進去了。起初,我從堆山的僧人那裏聽到荷葉洞的名字,詢問他又不知道它的位置,來到這裏擦拭崖壁上的題記知道是這裏,得之於意料之外,山洞也靈光變幻,不辜負在雨中來回走了一趟。廟中無人住,參加賽神的人帶著火種來就著石崖燒飯,前後不斷。廟東北隅的石崖插入江中,山的名字“淨瓶”就是由此得名,必須乘船沿著江流觀覽它,在上麵是無法窺視的。

仍二裏出大道,傍十裏鋪,〔經白龍洞,北隨溪探前所望白龍左洞,則玄岩也。岩東向,洞門高聳。下峽,由南腋東入上洞;東登必由北奧,俱崇深幽邃,無炬不能遐曆遠遊。洞前乳柱繽紛,不減白龍。上鐫“玄岩”,字甚古。出洞,〕飯而雨霽。五裏入寧遠門,南門。返寓,易衣浣汙焉。
仍舊二裏走上大道,從十裏鋪旁過,經過白龍洞,向北順著南溪去探先前所見白龍洞左邊的洞,就是玄岩了。岩洞向東桐口高聳。下到峽中,由南邊的山側向東進入上洞;向東上登必定要經由北麵的深洞,全都高深幽遠,沒有火把不能遠遊。洞前的鍾乳石柱繽紛交呈,不比白龍洞差。上邊刻著“玄岩”,字寫得十分古樸。出洞後,吃過飯後雨停了。走五裏進了寧遠門,〔南門。〕返回寓所,換衣服洗去汙垢。

初八日,晨餐後,市石於按察司東初暘,令顧仆先攜三小者返寓,以三大者留為包夾焉。餘遂同靜聞裏半出北門,轉而東半裏,北入支徑,過一塘,遂登劉岩山。先有庵在山麓,洞當其後,為劉岩洞。洞門西向,東下淵黑,外置門為藏蔞之所。此岩以劉姓者名,與城南劉仙同名實異也。由洞右躋危級而上,是為明月洞。其洞高綴危崖之半,上削千尺,下臨重壑,洞門亦西向。僧白雲架佛閣於洞門之上,層疊倚岩,有飛雲綴空之勢。洞在閣下,東入岈然,然昏黑莫辨,無甚奇。出洞,覓所謂望夫山。山在其北,猶掩不可睹。乃飯而下,崖半見北有支徑,遂循崖少北,複見一洞西向,其門高懸,為僧伐木倒架,縱橫洞前,無由上躋。方徘徊間,而白雲自上望之,亟趨而下,慫恿引登。梯疊門而上,一石當門樹屏;由其左透隙,則宛轉玲瓏;逾石脊東下,穹然直透山腹;辟門東出,外臨層崖,內列堂奧,憑空下瞰,如置身雲端也。洞門乳柱縱橫,徑竇逆裂,北有一徑高穹下墜,東轉昏黑,亦有門東出,暗不複下。複與白雲分踞石脊之中,談此洞靈異。昔其徒有不逞者,入洞迷昧,不知所往。白雲遍覓無可得,哀求佛前。五日,複自洞側出,言為神所縛,將置之海,以師乞免貰通赦之。然先是覓洞中數遍,不知從何出也。此間東西透豁,而有脊有門中界之。〔不若穿山、疊彩、中隱、南峰諸洞,擴然平通,下望明餃,內無餘奧也。〕
初八日早餐後,到按察使司東側王孫朱初腸家買石頭,命令顧仆先一步帶著三塊小的返回寓所,把三塊大的留下為我用夾板包裝好。我於是同靜聞走一裏半出了北門,轉向東行半裏,向北走上岔開的小徑,路過一個水塘,於是上登劉岩山。先有座寺庵在山麓,洞正位於庵後,是劉岩洞。洞口向西,往東下去是漆黑的深淵,外邊安了門作為收藏簍嵩的地方。這個岩洞是因姓劉的人得的名,與城南的劉仙岩同名而實際上是不同的。由洞右登高高的石階上去,這是明月洞。這個洞高高點綴在高崖的半中腰,上麵陡削有千尺高,下臨重重深壑,洞口也是向西。白雲和尚在洞口之上架設了佛閣,層層疊疊靠著岩石,有飛在雲上點綴在天空的氣勢。洞在佛閣下,向東走進去十分深邃,但是昏黑得無法辨清東西,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出洞來,尋找所謂的望夫山。山在洞的北麵,仍然被擋住不能看見。使吃了飯下山,在山崖半腰看見北邊有條岔開的小徑,就沿著山崖稍往北走,又見到一個山洞向西,洞口高懸,僧人砍伐樹木,縱橫交錯地倒架在洞前,無從上登。正在徘徊之間,白雲從上邊望見了,連忙趕下來,鼓勵並領我們上登。用梯子一層層上到洞口,一塊岩石擋在洞口,像豎立的屏風;由岩石左側穿過石縫,則彎彎曲曲玲瓏精致;越過石脊向東下走,十分深廣,直通到山腹之中;從東邊張開的洞口出來,外邊下臨層層山崖,洞內羅列著深深的殿堂‘;淩空下瞰衝口置身於雲天之上。洞口鍾乳石柱縱橫排列,迸裂的縫隙徑穿石洞,北邊有一條通道,從高高隆起的崖上深墜下去,轉向東洞昏黑下來,也有洞口往東出去,因為太暗不再下走。又與白雲分別坐在石脊的中間,談論此洞的靈異之處。以前他的徒弟中有個迷胡的人,進洞神智迷亂,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白雲四處尋找無法找到,在佛前哀求。五天後,那徒弟又從洞旁出來,說是被神捆綁起來,將要投入苦海,因為師傅乞求免罪才赦免了他。然而在這之前在洞中尋找了幾遍,不知是從何處出來的。洞的東西兩頭透亮開闊,有道石脊有個石門隔在中央,不像穿山、疊彩山、中隱山、南峰各山諸洞,十分空闊,平敞柑通,向下望去,明亮皎潔,裏邊沒有其他隱秘之處了。

下洞,別白雲。仍一裏,西過北門,門西峰當麵起,削山為城。循其北麓轉西北城角,下盤層石,上削危城。其西正馬留山東度之脈;其南瀕城為池,南彙與涼水洞橋新西門外。而南入陽江;其北則窪彙山塘,而東淺於虞山接龍橋下者。《誌》所稱始安嶠當在其處也。《誌》又有冷水洞,在城東,而曾公岩名冷水,而此又有冷水焉。涼水洞橋北,滿堂皆蓮花,香豔遠暨,亦勝地。涼水洞在新西門外。北門在兩山夾中,東西二峰峭豎而起,東峰俗稱為馬鞍,西峰俗呼為真武。東峰疑即鎮南峰,《誌》言有唐人勒石,尚未覓得。西峰南麓,王陽明祠。因之為城,鎖鑰甚壯。然北城隨山南轉,故北隅甚狹,漸迤而南,則東西開擴矣。
由洞中下來,告別了白雲。仍然走一裏路,往西經過北門,城門西邊的山峰迎麵聳起,辟山築起城牆。沿著山的北麓轉到城牆的西北兔,下麵盤踞著層層岩石,上麵聳立著高峻的城牆。它的西麵正是馬留山往東延伸的山脈;它的南麵瀕臨城牆處是護城河,往南與涼水洞橋〔在新西門外。〕之水會流再向南流入陽江;它的北麵側低窪彙水,成為群山環繞的水塘,而東邊比虞山龍橋下的水塘淺。誌書所稱的始安嬌應當就在那個地方了。〔誌書中又記有冷水洞。在城東,可曾公岩也叫冷水洞,而此處又有個冷水洞靂涼水洞橋北邊了滿塘都是蓮花,香豔遠及,也是一處景色優美的地方。涼水洞在新西門外。〕北門在兩座山相夾之中,東西兩座山峰陡峭地豎起,〔東峰俗稱為馬鞍山,西峰俗稱為真武岩。東峰懷疑就是鎮南峰,誌書上說有唐代人刻的石碑,還沒有找到。西峰的南麓,有王陽明祠。〕順著山勢築城,是軍事要地,極其雄壯。不過北麵的城牆隨著山勢轉向南,所以城北隅十分狹窄,漸漸透巡向南,則東西方向就開闊起來了。

餘少憩城外西北角盤崖之上,旋入北門,西謁陽明祠。複東由大街南行,則望洞西岩之穴正當明處,若皎月高懸焉。又南,共一裏,至《桂嶺碑》側,西向瀕城,複得一山,則華景洞在焉。洞門東向,前有大池,後倚山,則亦因為西城者。洞前岩平朗,上覆外敞,其南昔有樓閣,今俱傾圮莫支,僧移就岩棲焉。岩後穿穴為門,其內崡岈,分而為三:南入者,窪暗而邃;西透者,昔穿城外,因為城門,後甃井石塞而斷焉,北轉者,上出若前,下履飛石,東臨岩上。崖有舊鐫一,為開慶元年手敕,乃畀其鎮將者。開慶不知是何年號,其詞翰俱為可觀。而下有謝表井跋,則泐lè裂開不能讀矣。已複出至前岩,僧言由洞左攀城而上,山之絕頂有《諸葛碑》。餘從聞異之,亟西登城陴pí女牆,乃循而南登,已〔從石萼〕叢錯中攀躋山頂。此頂當是寶積山。《誌》言寶積與華景相連,上有危石怪木,當今又為臥龍山,想一山而南北異名耳。頂南荒草中有兩碑,一為成化間開府孔鏞撰文,一為嘉靖間閫帥俞大酞修記。皆言此山昔名臥龍,故因而祀公,以公德業在天下,非以地拘也。今頂祠已廢,更創山麓。從其上東俯宮衢,晚煙曆曆,西瞰濛緒,荷葉田田,近則馬留山倒影,遠則侯山諸峰列翠,雖無諸葛遺蹤,亦為八桂勝地。其側崖棘中,有百合花一枝,五萼,甚钜,因連根折之,肩而下山,即為按察司後矣。薄暮,共二裏,抵寓。
我在城外西北角盤踞的石崖上稍作休息,隨即進入北門,向西去拜渴了王陽明祠。再向東經由大街往南行,就望見洞西岩的洞穴正好位於透出亮光的地方,如皎潔的明月高懸著。又向南,共一裏,來到《桂嶺碑》側邊,向西走近城牆,又見到一座山,就見華景洞在這裏。洞口向東,前邊有個大水池,後麵靠山,便也是順著山勢建西麵的城牆。洞前部岩洞平坦明亮,上麵有岩石覆蓋著,外邊寬敞,洞南從前有樓閣,今天全部倒塌了,沒有任何支撐物,僧人搬到岩洞中棲身。岩洞後麵穿穴為洞門,洞內十分幽深,又分為三個洞:向南進去的,低窪黑暗而深邃;往西穿去的,從前通到城外,因而作為城門,後來用石塊砌起來塞斷了;轉向北的,往上出岩前,腳下踩著飛突的岩石,在岩洞上方向東俯視。崖壁上有舊時的刻石一塊,是開慶元平皇帝的親筆語書,是賜給他鎮守邊地的大將的d開慶不知是什麼年號,詔書的詞章文采都值得觀賞。而下邊有謝恩的奏章與跋文,卻剝落得不能讀了。不久又出到前邊的岩洞來,和尚說從洞左沿城牆攀登上去,山的絕頂之上有《諸葛碑》)。我聽了他的話很驚奇,急忙往西登上城牆上的女牆,就沿著城牆往南上登,不多一會兒,從花尊般成叢錯雜的岩石中攀登到山頂。〔這處山頂應該是寶積山。誌書上記載寶積山與華景山相連,山上有許多高石怪樹,當今又稱為臥龍山,想來是一座山而南北兩麵名稱不同罷了。〕山頂南邊的荒草中有兩塊碑,一塊是成化年間(1465-1487)開府孔鋪撰寫的碑文,一塊是嘉靖年間總兵俞大酞撰修的碑記。都是說,此山從前名叫臥龍山,所以就在這裏祭祀諸葛亮先生,因為先生的功德勳業遍天下,不能拘泥於地區。今天山頂的祠堂已經廢棄了,重新建在山麓。從山頂上向東俯視宮室街道,傍晚炊煙曆曆在目,往西鳥瞰空潦中的小洲,荷葉田田,近處就是馬留山的倒影,遠處則是侯山諸峰遍環翠色,雖然沒有諸葛亮的遺蹤,也算是桂林府的勝地。山頂側麵山崖上的荊棘中,有一枝百合花,有五朵花沂反大,因而連根折了它,扛在肩上下山來,馬上就是按察使司後麵了。傍晚,共走二裏,到達寓所。

初九日,餘少憩寓中。上午,南自大街一裏過樵樓,市扇欲書《登秀詩》贈紺穀、靈室二僧,扇無佳者。乃從縣後街西入宗室廉泉園。廉泉豐儀修整,禮度謙厚,令童導遊內園甚遍。園在居右,後臨大塘,遠山近水,映帶頗盛,果樹峰石,雜植其中,而亭榭則雕鏤繢飾,板而無紋也。停憩久之。東南一裏,過五嶽觀。又一裏,出文昌門,乃東南門也,南溪山正對其前。轉若一指,直上南過石粱,〔梁下即陽江北分派。〕即東轉而行,半裏,過桂林會館,又半裏,抵石山南麓,則三教庵在焉。庵後為右軍崖,即方信孺結軒處。方詩刻庵後石崖上,猶完好可拓。其山亦為漓山,今人呼為象鼻山,與雉土人藏簍其中也。洞不甚寬廣,昔直透東北隅,今其後竅已疊石掩塞。循石崖東北,遂抵漓江。乃盤山溯行,從石崖危嵌中又得一洞,北向,名南極洞。其中不甚深。出其前,直盤至西北隅,是為象鼻岩,而水月洞現焉。蓋一山而皆以形象異名也。飛崖自山頂飛跨,北插中流,東西俱高剜成門,陽江從城南來,流貫而合於漓。上既空明如月,下複內外瀠波,“水月”之稱以此。而插江之涯,下跨於水,上屬於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勢,“象鼻”之稱又以此。水洞之南,崖半又辟陸洞。其崖亦自山頂東跨江畔,中剜圓竅,長若行廊,直透水洞之上,〔北踞竅口,下瞰水洞,〕東西交穿互映之景,真為勝絕。宋範石湖作銘勒竅壁以存。字大小不一,半已湮泐消蝕隱沒和裂斷,此斷文蝕柬,真可與範銘同珍,當覓工拓之,不可失也。時有漁舟泊洞口崖石間,因令棹餘繞出洞外,複穿入洞中,兼盡水陸之觀。
初九日我在寓所中稍作休息。上午,往南自大街走一裏過了誰樓,買扇子打算寫《登秀詩》贈給鉗穀、靈室二位僧人,沒有好扇子。於是從臨桂縣衙的後街向西走入王族廉泉的花園。〔廉泉的體態豐滿,容貌英俊整潔,禮貌氣度謙遜忠厚,命令書童領路遊覽內園極為周遍。〕園子在居室的右方,後邊臨近大水塘,遠山近水,互相映襯,十分優美,果樹石峰,雜亂地種植在園中,可亭台樓榭卻雕鏤繪飾,搞得很呆板而花紋沒有特點。停下休息了很久。往東南一裏,過了五嶽觀。又一裏,走出文昌門,就是東南方的城門,南澳山正麵對城門前。轉過好像一指寬的地方,直接上橋向南過石橋,橋下就是陽江在北邊分出的支流。馬上轉向東行,半裏,過了桂林會館,又走半裏,抵達石山南麓,就有三教庵在這裏。庵後是右軍崖,就是方信孺建造書齋的地方。方信孺的詩刻在庵後的石崖上,還保存完好可以摹拓。此山也是漓山認現在的人稱為象鼻山,與難山的漓山,一座在彼一座在此,不知應當偏袒誰貶低誰。山的東南隅,也有洞向南,就在庵旁,但設了柵欄加了鎖,這是因為當地人在洞中收藏萎嵩。洞不怎麼寬廣,從前一直通到東北隅,現在它的後洞已砌上石塊堵塞起來。沿石崖往東北走,便抵達漓江邊。於是繞著山溯江行,在高高嵌入江中的石崖上又見到一個洞,洞口向北,名叫南極洞。洞中不怎麼深。出來到洞前,一直繞到西北隅,這是象鼻岩,而水月洞出現在這裏。原來這一座山便都是由於形狀相象而名稱不同……飛崖自山頂飛跨而下,向北插在江流之中,東西兩麵都高高地劍空成為石門,陽江從城南流來,從門中穿流而過又與漓江合流。上邊既是中空明亮有如月亮,下邊又在內外瀟洞著水波,“水月”的名稱就因此而得。而插入江中的石崖擴下邊跨在水中,上麵連著山,中部下垂外側舉起,有卷起鼻子的氣勢,“象鼻”的名稱又是因此而得。水洞的南麵,石崖半中腰又開有一個陸洞。那石崖也是從山頂向東跨到江畔,中間宛成圓洞、長長的好像走廊,直通到水洞之上,向北坐在洞側,下瞰水洞、東西兩麵相通互相掩映的景色,真是優美絕頂二宋代範石湖作有碑銘刻在洞壁上以便存世。字的大小不一致,一半已經磨滅脫落,這一處斷缺蝕壞的銘文,真與範成大的銘記同樣珍貴,應當找工匠來摹拓它,不可錯過了。此時有漁舟停泊在洞口的崖石間,就叫他載著我繞出洞外,再穿進洞中,兼帶盡覽水陸的景觀。

乃南行一裏,渡漓江東岸,又二裏抵穿山下。其山西與鬥雞山相對。〔鬥雞在劉仙岩南,崖頭山北,漓江西岸瀕江之山也。東西夾漓,怒冠鼓距,兩山當合名鬥雞,特東山透明如圓鏡,故更以穿山名之。〕山之西又有一峰危立,初望之為一,抵其下,始見豎石下剖,直抵山之根,若岐若合,亭亭夾立。蓋山以脆薄飛揚見奇也,土人名為荷葉山,殊得之也。穿山北麓,嘉熙拖劍之水直漱崖根,循山而南,遂與漓合。餘始至其北,隔溪不得渡。望崖壁危懸,洞門或明或暗,紛紛錯列,即渡亦不得上。乃隨溪南行,隔水東眺,則穿岩已轉,不睹空明,而山側成峰,尖若豎指矣。又以小舟東渡,出穿山南麓,北麵而登。撥草尋磴,登一岩,高而倚山半,其門南向,〔疑〕即穿岩矣。而其內乳柱中懸,瓊楞層疊,殊有曲折之致。由其左深入,則漸窪而黑,水彙於中。知非穿岩,乃出。由其右複攀躋而上,則崇岩曠然,平透山腹,徑山十餘丈,高闊俱五六丈,上若卷橋,下如甬道,中無懸列之石,故一望通明。洞北崖右有鐫為“空明”者,由其外攀崖東轉,又開一洞,北向與穿岩並列,而後不中通,內分層竇,若以穿岩為皇堂,則此為奧室矣。〔其東尚有三洞門,下可望見,至此則峭削絕徑。〕穿岩之南,其上複懸一洞,南向與穿岩疊起,而後不北透,內列重幃,若以穿岩為平台,則此為架閣矣。憑眺久之,仍由舊路東〔下彙〕水岩。將南抵山麓,複見一洞,門亦南向,而列於彙水之東。其內亦有支竅,西入而隘黑無奇。時將薄暮,遂仍西渡荷葉山下。北二裏,過河舶所,溯漓江東岸,又東北行三裏,渡浮橋而返寓。
於是向南行船一裏,渡到漓江東岸,又走二裏抵達穿山下。此山與西麵的鬥雞山相對。鬥雞山在劉仙岩南邊,崖頭山的北邊,是漓江西岸瀕江的山。兩座山在東西兩麵夾住漓江,雞冠怒張,雞爪凸起,兩座山應當合起來叫鬥雞山,隻不過東麵的山中空透亮如同圓圓的鏡子,所以另外用穿山來命名它。山的西側又有一座山峰矗立,乍一望以為是一座山,到達山下,才見到豎起的石峰向下剖開,直達山峰的根部,如分如合,高高地相對聳立。原來此山是以脆薄飛揚見奇的,本地人起名叫荷葉山,這是非常恰當的。穿山的北麓,嘉熙橋下流來的拖劍江水直接衝刷著山崖的根部,沿著山往南流,於是與漓江合流。我起初來到江北,隔著溪流不能渡過去。望見崖壁高懸,洞口或明或暗,紛紛錯雜羅列,即使是渡過去也不能上去。於是順著溪流往南行,隔著溪水向東眺望,就見穿岩已轉換了方位,看不到中空明亮之處,而山的側麵形成峰,尖尖的好像是豎起的手指頭了。又乘小船渡到東岸,來到穿山南麓,向北上登。撥開草叢找到石橙,登上一個岩洞,洞高高地斜靠在半山腰,洞口向南,懷疑就是穿岩了。而洞內鍾乳石柱懸垂在當中,瓊玉般的石棱條層層疊疊,頗有些曲曲折折的景致。從洞壁左側深入進去,便漸漸下窪並黑下來,水積在其中。明白這不是穿岩,便出來。由洞右再次攀登,就見高大的岩洞十分空曠,平平地穿透山腹,徑直穿過山十多丈,高處寬處都有五六丈,上方似拱橋,下邊如雨道,中間沒有懸掛羅列的岩石,所以一眼望去通明透亮。洞非邊右側的崖壁上鑿有“空明”二字。由洞外攀著山崖向東轉,又開有一洞,向北,與穿岩並列,可後部中間不通,洞內分出層層洞穴,如果把穿岩比喻為寬敞的殿堂,那麼此洞就是幽深的內室了。它東邊還有三個洞口,從下麵可以望見,來到這裏卻峻峭陡削沒有路。穿岩的南邊,洞上又高懸著一個洞,向南,與穿岩重疊著高張而起,可後部不向北方穿透,洞內岩石如羅列著的重重篩帳,如果把穿岩比作平台,那麼此洞就是高架起來的樓閣了。憑眺了許久,仍經原路向東下到積水的岩洞。將要往南抵達山麓時,又見到一個洞,洞口也是向南,但位於積水岩洞的東麵。洞內也有旁洞,向西進去後又窄又黑,無奇特之處。此時將近傍晚,於是仍然向西渡到荷葉山下。往北行二裏,路過河舶所,溯漓江東岸,又向東J晰三裏,過浮橋後返回寓所。

初十日,餘憩寓中。上午,令取前留初暘所裹石,內一黑峰,多斧接痕。下午,複親攜往換,而初暘觀戲王城後門,姑以石留其家。遂同靜聞以所書詩扇及嶽茗齎送紺穀。比抵王城後門,時方演劇,觀者擁列門闌,不得入。靜聞袖扇茗登懺壇。適紺穀在壇,更為訂期十三〔日〕。餘時暴日中暑甚,不欲觀戲,急托闌內僧促靜聞返,乃憩寓中。
初十日我在寓所中休息。上午,叫顧仆去取前天留在朱初腸處包裹的石頭,內中有一塊黑峰石,有許多斧鑿粘接的痕跡。下午,又親自帶著石頭前去調換,可朱初腸到王城後門去看戲去了,暫且把石頭留在他家。於是同靜聞拿著題好詩的扇子及嶽麓山的茶葉去送給給穀。及到王城後門時,正在演戲,看戲的人擁擠在門前的柵欄前,不能進去。靜聞把扇子、茶葉裝在袖中登上了禮佛壇。恰巧維穀在壇上,重新約定在十三日登峰。我此時在暴熱的太陽下中暑,十分嚴重,不想看戲,急忙托付柵欄內的僧人催促靜聞返回來,便歇息在寓所中。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