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初六日,晨起,霧仍密翳。晨餐畢,別僧寶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由洞門南越一嶺,五裏,〔其處西為西雲山,東為佛子嶺之西垂,〕望見東麵一山中剖若門,意路且南向,無由一近觀。又二裏至樹林,忽渡橋,路轉而東。又一裏,正取道斷山間,乃即東向洋溪大道也。〔蓋自祝高嶺而南,山分東西二界,中開大洋,直南抵湯渡。其自斷山之東,山又分南北二界,中井大洋,東抵洋溪。而武功南麵與石門山之北,彼此相對,中又橫架祝高至兒坡一層,遂分南北二大洋。北洋西自上陂合陳錢口之水,由錢山平田會於洋溪;南洋西自斷山至路口,水始東下,合石門東麓盧子壟之水,由塘前而會於洋溪。二溪合流曰洋岔,始勝舟而入安福。〕初望斷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無奇,是名錯了坳,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由坳入即東南行,三裏為午口。南上嶺,山峽片石森立,色黑質秀如英石一種製作盆景,假山之特殊石頭。又二裏,一小峰尖圓特立,土人號為天子地。乃東逾一嶺,共五裏,為銅坑。濃霧複霾,坑之上,即路口南來初起之脊也。由此南向黑霧中五裏,忽間溪聲如沸,已循危崖峭壁上行,始覺轉入山峽中也。霧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黑逼仄,然不能詳也。已而竹影當前,犬聲出戶,遂得石門〔寺〕,乃入而炊。問石門之奇,尚在山頂五裏而遙,時霧霾甚,四顧一無所見,念未即開霧,餘欲餐後即行。見簽板在案,因訣之大士。得七簽,其由雲:“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好向此中求善果,莫將心境別謀求。”餘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已而雨大作,見一行衝泥而入寺者,衣履淋璃,蓋即路口之劉,以是日赴館於此,此庵乃其所護持開創者。初見餘,甚落落孤獨而不合,既而同向火,語次大合。師名劉仲鈺,號二玉;弟名劉古心,字若孩。迨暮,二玉以榻讓餘,餘乃拉若孩同榻焉。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輒入山從師,亦可嘉也。
初六日早晨起來,霧氣仍然濃密地遮蔽著山野。吃完早餐,告別僧人寶林走出庵中,雨忽然來臨;於是仍然返回庵中,坐了許久,雨停後才出發。從石窟洞的門南麵翻越一座山嶺,走了五裏,那裏西麵為西雲山,東麵是佛子嶺的西睡,在那裏望見東麵有座山從中間破裂開,如同門一樣。心想,路將向南邊而去,不可能順路走到近處作一次觀覽了。又走兩裏到一片樹林邊,忽然,越過一座橋,道路便轉往東麵。又走一裏,路正好從那斷裂開的山間經過,它就是向東通往洋溪的大路。大略從祝高嶺往南,山分向東西兩邊,中間展開一塊非常寬闊的平地,直往南抵到湯渡。從那座斷裂開的山的東麵起,山又分向南北兩邊,中間展開一塊寬闊的平地,往東抵達洋溪。而武功山南麵與石門山的北麵,彼此相對,中間又橫架著祝高嶺至兒坡一層山嶺,於是便分別形成南北兩塊寬闊的大平地。北麵那塊大平地中的水從它西麵的上破來,彙合陳錢口來的水,經過錢山、平田在洋溪彙合;南麵那塊大平地中的水從西麵那座斷裂開的山開始,到路口水流才往東麵流下去,然後彙合石門山東麓盧子壟的水,經過塘前在洋溪彙合。兩溪合流後叫洋岔溪,從此才能夠航行船隻,流入安福縣城。起初望見那斷裂開的山時,覺得很狹窄,山崖很陡直,等進入斷開處,卻發現平平無奇,這裏名叫錯了坳,它南麵就是路口往西流下去的水所流出的地方。從錯了坳進去就往東南行,走三裏為午口。往南走上山嶺,見山峽中一塊塊石頭叢密地聳插著,石色青黑石質優良,如同英德縣特產的石頭。又走兩裏,一座小山峰尖峭而呈圓狀,非常引人注目地聳立著,當地人稱它為天子地。往東翻越一座山嶺,共走五裏,為銅坑。這時濃霧彌漫,天空又布滿陰霆。銅坑的上麵,就是從路口往南延伸而來的山最初聳起的山脊。從此處往南,在濃黑的霧氣中走了五裏,忽然聽到沸騰的溪流聲,隨即,順著高崖峭壁往上走,這才發覺轉進了山峽中。從霧中向下俯瞰,高而陡峻的石頭屏障似地立在溪流上邊,顏色深黑,十分狹窄,不能詳細看清具體情形。隨後,竹影呈現在眼前,狗叫的聲音從門中傳出,這就是石門寺,於是進到寺中燒火做飯。探間到石門的奇景,還在山頂五裏多遠的地方,當時霧氣、陰霆很濃密,四處探望一無所見,心想濃霧倘若未散開,我吃了飯後就出發。看見簽板就放在案桌上,於是祈求大士決斷。抽簽後得到七簽,簽語說:“赦臣民恩天下到處行救濟,卻原來皇救聖旨源源出罪顯過失,好生向我佛界求得那善果,切莫將心境把別物來謀取。”我看簽後說道:“大士知道我的心性並且留我,天氣必將變晴。”於是便停留在寺中。隨即風雨大作,見一行人從泥地中衝入寺內,衣服鞋子上雨水直往下淌,他們就是路口的劉家人,選擇在這天前來此處的書塾中,此庵就是他家護助支持而創建的。他們剛見到我時,顯出與我合不來的樣子,隨後一同烤火,慢慢談得很投機。老師名叫劉仲汪,別號劉二玉;弟子名叫劉古心,表字若孩。到晚上,二玉將他的床鋪讓給我,我就拉了若孩同床睡眠。〔若孩年齡才二十,並且新婚不足半月,就進山從師學習學業,真是可以嘉勉。〕

初七日,平明,聞言天色大霽者,餘猶疑諸人故以此嘲餘,及起果然。亟索飯,恐霧濕未晞xī幹,候日高乃行。僧青香攜火具,而劉二玉挈壺以行。迨下山,日色已過下午矣。予欲行,二玉曰:“從此南逾嶺,下白沙五裏,又十五裏而至梁上,始有就宿處。日色如此,萬萬不能及。”必欲拉餘至其家。餘從之,遂由舊路下,未及銅坑即北向去,共十裏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廟背過脊之中。入門已昏黑,呼酒痛飲,更餘乃就寢。其父號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七日天大亮後,聽到有人說天氣已晴,我還懷疑是眾人故意用這話嘲弄我,等起來觀看天氣果真已經放晴。於是急忙吃飯,又擔心霧氣潮濕未幹,直等到太陽升起好高才出發。僧人青香攜帶著生火器材,而劉二玉提了個壺一同前行。等到走下山,已經是下午了。我想往前走,二玉說:“從此處往南翻過山嶺,下到白沙有五裏,又走十五裏到達梁上,才有投宿處。天色已晚,萬萬不可能趕到那地方。”說完,一定要拉我到他家去飛我順從了他,由原路往下走。還沒到銅坑就折向北去,共走十裏便到他家,他家正好在路口那廟的背後、山脊的中間。走進他家門,天已經黑了,二玉叫他的家人拿了酒來痛飲,直到一更多時才去就寢。〔二玉他父親的別號叫舞零,二玉有四個兄弟。〕

初八日,二玉父子割牲設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璿歸,時往錢山嶽家。以騎送餘。餘苦求別,迨午乃行。西南向石門北麓行,即向所入天子地處也。五裏,有小流自銅坑北麓西北注山峽間,忽有亂石蜿蜒。得一石橫臥澗上,流淙淙透其下,匪直跨流之石,抑其石玲瓏若雲片偃臥,但流微梁伏,若園亭中物,巧而不钜即生硬耳。過此,石錯立山頭,俱黝然其色,岈然其形,其地在天子地之旁,與向入山所經片峙之石連峰共脈也。又五裏,逾岡而得大澗,即銅坑下流,是為南村。有一峰兀立澗北,是為洞仙岩。逾澗南循西麓行,其西為竺高南下之大洋,南村之南即為永新界。又五裏遂與大路合。又五裏,一〔大〕澗東自牢芳坳來,〔坳在禾山絕頂西,北與石門南來之峰連列者。〕渡之而南,即為梁上。複南五裏,連逾東來二澗,過青塘墅。又二裏暮,宿於西塘之王姓家。
初八日二玉父子倆殺牲擺酒,一定要留我再住一日,說等他弟弟叔增回家後〔當時叔增去了錢山他嶽丈家。〕用馬送我走。我苦苦向他們求別,到午時才出發。往西南朝石門山的北麓行,那裏就是前兩天進到天子地所經過的地方。走五裏,有一條小水從銅坑北麓往西北流入山峽中,忽見山峽中亂石曲折延伸。有一塊石頭橫臥在澗流上,流水塗塗地穿過石下,石頭不是直接橫跨在水流上的,而是形態玲瓏若一片雲彩仰臥著;水流涓細石梁低伏,像園林亭榭中的景物一樣,小巧而不太大。過了此地,石頭交錯地聳立山頭,石色淡黑,如聳立的小山峰,這裏位於天子地的旁邊,和前兩天人山時所經過的聳石對峙的山地是同一山脈。又走五裏,翻過一座山岡便見到一條大山澗,它就是銅坑水的下遊,這裏是南村。有一座山峰突兀直立在澗流北邊,這是洞仙岩。越過山澗南麵,順山的西麓而行,山的西麵是從竺高往南延伸下來的寬闊的天平地,南村的南麵就是永新縣界。又走五裏便與大路彙合。又走五裏,一條大山澗從東麵的勞芳坳流來,這坳在禾山最高頂端的西麵,就是北麵和石門山往南延伸過來的山峰相連而並列著的那個。渡過山澗往南走,就是梁上。又往南走五裏,接連跨過從東麵流來的兩條澗流,過了青塘墅。又走兩裏,傍晚時投宿在西塘一個姓王的人家。

初九日,晨餐後,南行。西逾一北來之澗,〔即前東來之澗轉而南者。〕共六、七裏,至湯家渡,始與大溪遇。〔此溪發源於祝高南,合南下所經諸澗,盤旋西山麓,至此東轉始勝舟。〕渡溪南行,又五裏為橋上。〔其處有元陽觀、元陽洞,洞外列三門,內可深入,以不知竟去。〕前溪複自北而南。仍渡溪東,乃東向逾山,四裏為太和,又四裏逾一嶺,已轉行高石坳之南矣。小嶺西為東閣坪,東為坑頭衝,由坑南下二裏,則大溪西自中坊東來。路隨之東入山峽,又二裏為龍山,數家倚溪上。循溪東去,崖石飛突,如蹲獅奮虎,高瞰溪上。路出其下,灘石湧激,上危崖而飛沫,殊為壯觀。三裏,山峽漸開,溪路出峽,南北廓然。又二裏,溪轉而南,有大路逾岡而東者,由李田入邑之路也;隨溪南下者,路江道也。於是北望豁然無礙,見禾山高穹其北,與李田之望禾山無異也。始知牢芳嶺之東,又分一支起為禾山;從牢芳排列南至高石坳者,禾山西環之支,非即一山也。〔禾山西南有溪南下,至此與龍山大溪合而南去,路亦隨之。〕五裏至龍田溪,轉東行溪上,居肆較多他處。渡溪,循溪南岸東向行。三裏,溪環東北,路折東南,又三裏,溪自北來複與路遇,是為路江。先是與靜聞約,居停於賀東溪家,至路江問之,則前一裏外所過者是;乃複抵賀,則初一日靜聞先至路江,遂止於劉心川處;於是複轉路江。此裏餘之間,凡三往返而與靜聞遇。
初九日早餐後往南走。往西跨過,條從北麵流來的澗流,它就是昨天所過的那條從東麵流來後又折向南的澗流。共走了六七裏,到湯家渡,才與一條大溪相遇。此溪發源於祝高嶺南麵,彙合了我往南走時所經過的幾條澗流,環繞西山山麓,到此處折往東轉才能夠航行船隻。渡過溪流往南行,又走五裏為橋上。那裏有元陽觀、元陽洞,元陽洞外排列著三個門,洞內可以走進去很深,我因不知道這情況而竟然走開了。前麵折往東去的那條溪流到此處又自北向南流。仍然渡過溪水到了東麵,就往東翻越山巒,走四裏為太和,又走四裏越過一座山嶺,這時已經繞行到高石坳的南邊了。小嶺的西麵為東閣坪,東麵為坑頭衝,由坑南下走兩裏,一條大溪從西麵的中坊向東流來。路沿著溪流往東進入山峽中,又走二裏為龍山,有幾戶人家坐落在溪岸上。順溪往東去,崖石飛突,如蹲臥的雄獅、奮起的猛虎,高高俯視溪流。路從崖石下邊通過,灘石交錯而溪水湧激到高峻的崖石上,浪花飛濺,極為壯觀。走三裏,山峽漸漸開闊,溪流和道路出了山峽後,南北兩麵非常空闊。又走兩裏,溪流折往南,有條大路越過山岡往東而去,那是由李田入縣城的路;順溪南下的,是到路江的路。從那裏向北望去,是一片平坦的開闊地,隻見禾山高高隆起,聳立在北麵,與在李田望禾山沒有差異。這才知道,勞芳嶺的東麵又分出一支聳起而成為禾山;從勞芳嶺往南排列到高石坳的,是禾山環繞向西麵的支脈,與禾山不是同一山。禾山西南麵有溪水南流而下,到此處與龍山大溪彙合而向南流去,路也沿溪而去。走五裏到龍田,溪水轉往東去,溪岸上住宅店鋪較多於別處。渡過溪流,順溪南岸往東行。三裏後,溪繞往東北去,路折向東南麵。又走三裏,溪從北麵流來重與路交合,這裏就是路江。原先與靜聞約定,要他們留在賀東溪家等候,到路江打聽,才知所過的前麵一裏外就是賀東溪家;於是又往回走到賀家,卻得知靜聞在初一那天就已到達路江,便住在劉心川處;於是又從賀家轉回路江。這一裏多路,我們往返共三次才與靜聞相會。

初十日,昧爽,由路江以二輿夫、二擔夫西行。循西來小水,初覺山徑凹豁,南有高峰曰石泥坳,永寧之界山也;北有高峰曰龍鳳山,即昨所過龍山溪南之峰也,今又出其陽矣。共十裏為文竺,居廛chán住房地頗盛,一水自南來,一水自西下,合於村南而東下路江者也。路又溯西溪而上,三裏人岩壁口,南北兩山甚隘,水出其間若門。二裏漸擴,又五裏為橋頭,無橋而有市,永新之公館在焉。〔分兩道:〕一路直西向茶陵,一路渡溪西南向勒jí子樹下。於是〔從西南道,〕溪流漸微,七裏,過塘石,漸上陂陀。三裏,登一岡,是為界頭嶺,湖廣、江西分界處也。蓋崇山南自崖子壟,東峙為午家山。東行者分永寧、永新之南北界,北轉者至月嶺下伏為唐舍,為茶陵、永新界。下岡,水即西流,聞黃雩rú仙在其南,遂命輿人迂道由皮唐南入皮南,去界頭五裏矣。於是入山,又五裏,〔南越一溪,即黃雩下流也。〕遂南登仙宮嶺,五裏,逾嶺而下。望南山高插天際者,亦謂之界山,即所稱石牛峰,乃永寧、茶陵界也,北與仙宮夾而成塢。塢中一峰自西而來,至此卓立,下有廟宇,即黃雩也。至廟,見廟南有澗奔湧,而不見上流。往察之,則卓峰之下,一竅甚庳bēi低矮,亂波由竅中流出,遂成滔滔之勢。所稱黃雩者,謂雩祝祈雨之祭祀之所潤濟一方甚涯也。索飯於道士,複由舊路登仙宮嶺。五裏,逾嶺北下,又北十裏,與唐舍、界頭之道合。下嶺是為光前,又有溪自西而東者,發源崖子壟,〔在黃雩西北重山中。〕渡溪又北行三裏,過崇岡。地名。又二裏,複得一溪亦東向去,是名芝水,有石梁跨其上。渡梁即為勒子樹下,始見大溪自東南注西北,而小舟鱗次其下矣。自界嶺之西嶺下,一小溪為第一重,黃雩之溪為第二重,崖子壟溪為第三重,芝水橋之溪為第四重。惟黃雩之水最大,俱從東轉西,合於小關洲之下,西至勒子樹下而勝舟,至高隴而更大雲。“勒子”,樹名,昔有之,今無矣。
初十日黎明時,雇了兩個轎夫、兩個挑擔的從路江往西行。順著西麵流來的小溪走,起初覺得山路凹陷開闊。南麵有座高峰叫石泥坳,是永寧縣的界山;北麵有座高峰叫龍鳳山,就是昨天所經過的龍山溪南麵的山峰,今天又到了它的南麵。共走十裏為文竺,村中房舍很多,一條水從南邊來,一條水從西邊來,在村南彙合後往東流下路江。路又溯西邊來的溪流往上行,走三裏進入岩壁口,南北兩座山之間非常狹窄,水流其間,如穿過一道門。走二裏後山隘逐漸向兩邊擴展,又走五裏為橋頭,這裏沒有橋而有集市,永新縣的公館就設在這地方。道路在橋頭分成兩條:一條直往西向茶陵而去,一條渡過溪流西南向勞子樹下而去。從橋頭起,我們從西南的那條道走,溪流漸漸地變得涓細,走七裏,過了塘石,漸漸上到傾斜而凸凹不平的山坡間。三裏後,登上一座山岡,這是界頭嶺,是湖廣、江西兩省的分界處。大略崇山從南麵的崖子壟蜿蜒而來,到界頭嶺東麵聳起為午家山。午家山向東延伸的一支成為永寧縣和永新縣的南北界,折往北去的一支延伸到月嶺低伏下來,低伏處為唐舍,它是茶陵和永新分界的地方。下了山岡,水就往西流,聽說黃零仙廟在山岡的南麵,便叫眾人繞道由皮唐往南進入皮南,這時離開界頭已經有五裏遠了。從皮南進入山中,又走五裏,往南越過一條溪流,它就是黃零溪的下遊。於是往南攀登仙宮嶺,五裏,越過嶺頭往下走。望見南麵有座高插天際的山,它也稱為界山,就是所稱的石牛峰,是永寧、茶陵的分界,它與北麵的仙宮嶺相夾峙而形成山塢。山塢中有一座山峰從西麵延伸過來,到此處高高直立起,山峰腳下有個廟宇,這就是黃零仙廟。到了廟邊,見廟南邊有澗流奔湧,但卻不見澗流的上遊。走過去仔細觀看,原來直立的山峰下有一個很低矮的小洞,紛亂的水流從小洞中流出,便形成滔滔之勢。所稱的黃零仙,據說是幹旱時祭祀它,天就降下雨水滋潤一方土地、救助一方黎民百姓的神,很是靈驗。我們向道士索要了些飯吃,又從原路攀登仙宮嶺。五裏,越過嶺頭往北下去,又往北走十裏,與唐舍、界頭來的道路交合。下了嶺為光前,又有條溪水自西向東流,它發源於崖子壟,那地方在黃零仙廟西北的重山中。過溪流又往北行三裏,經過崇岡。〔地名。〕又走二裏,又見到一條溪水也是向東流去,它叫芝水,有座石橋橫跨在溪上。跨過石橋就是勞子樹下,這才見到一條大溪自東南流注西北,小船像魚鱗一樣停泊在溪流中。從界嶺的西麵起,嶺下的一條小溪為第一重,黃零仙廟的溪水為第二重,崖子壟的溪水為第三重,芝水橋下的溪水為第四重,隻有黃零仙廟的那條水流最大。它們都是從東折往西,彙合在小關洲的下麵,又往西流到勞子樹下,這裏能夠航行船隻,到了高隴水流更大。“勞子”是樹的名稱,此種樹先前有,如今沒有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