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2332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十八日,飯於其遠處。上午起身,由夏朗之西、西華山之東小徑北迂,五裏西轉,循西華之北西行,十裏,富源。其西有三獅鎖水口。又西二裏為瀧頭,彭大魁教發跡處也,溪至此折而南入山。又五裏為瀟瀧,溪束兩山間,如衝崖破峽,兩岸石骨壁立,有突出溪中者,為“瑞石飛霞”,峽中有八景焉。由瀧溪三裏,出百裏賢關,謂楊救貧雲“百裏有賢人出也”。又西北二裏為第二關,亦有崖石危亙溪左。又西北三裏,出羅潭,為第三關。過是山始開,其溪北去,是為查埠。又西北五裏後與溪遇,渡而北,宿於羅家埠。
十八日在張其遠處吃飯。上午起身,從夏朗西麵、嵩華山東麵的小路往北繞行,五裏後折向西,順西華山的北麵往西行,走十裏,到富源。富源西邊有三個石獅子盤踞在水口處。又往西二裏為攏頭,它是狀元彭教的發跡處,溪流到此折往南流入山中。又走五裏為瀟沈,溪流被夾在兩山間,如衝開山崖搗破山峽向外流瀉一般,兩岸峭峻如骨的石頭聳立如壁,有向溪中飛突出來的,那是“瑞石飛霞”景點,山峽中共有八景。順沈溪走三裏,出了百裏賢關,據說它是因楊救貧說過的“相隔百裏就會有賢能人士出現”這句話而得名。又往西北走二裏為第二關,也有崖石高高橫貫在溪流左岸上。又往西北走三裏,出了羅潭,為第三關。越過關後山巒才遠離開。淺溪流往北去,此處為查埠。又往西北走五裏後與溪流相遇,渡過溪水到北岸,投宿在羅家埠。

十九日,昧爽行。十裏,複循西岩山之南而行,三裏為值夏。西八裏,逾孟堂坳,〔則贛江南來,為澆洋入處。〕又二裏,張家渡,乃趁小舟順流北下。十裏,有市在江左,曰永和,其北涯有道,可徑往青原。乃令張氏送者一人,名其遠,張侯之近支。隨舟竟往白鷺;而餘同張二巫及靜聞,登北涯隨山東北行。五裏,入兩山之間。又一裏,有溪轉峽而出。渡溪南轉,石山當戶,清澗抱壑,青原寺西向而峙。主僧本寂留飯於其寒,亦甚幽靜。蓋寺為七祖舊刹,而後淪於書院,本寂以立禪恢複,盡遷諸書院於山外,而中構傑閣,猶未畢工也。寺後為七祖塔,前有黃荊樹甚古,乃七祖誓而為記者。初入山,不過東西兩山之夾耳;至北塢轉入而南,亦但覺水石清異,澗壑瀠回;及登塔院,下瞰寺基,更覺中洋開整,四山湊合向中靠攏。其塢內外兩重,內塢寬而密,外塢曲而長,外以移書院,內以供佛宇,若天造地設者。餘以為從來已久,而本寂一晤,輒言其興複之由,始自丙寅、丁卯之間。蓋是寺久為書院,而〔鄒〕南皋、〔郭〕青螺二老欲兩存之,迎本寂主其事。本寂力言,禪刹與書院必不兩立,持說甚堅,始得遷書院於外,而寺田之複遂如破竹矣。寺前有溪,由寺東南深壑中來,至寺前彙於翠屏之下。〔翠屏為水所蝕,山骨嶙峋,層疊聳出,老樹懸綴其上,下映清流,景色萬狀。〕寺左循流而上,山夾甚峻,而塢曲甚長,曲折而入十裏,抵黃鯰嶺。塢中之田,皆寺僧所耕而有者。入口為寺之龍虎兩砂,回鎖隘甚,但知有寺,不複如寺後複有此塢也。餘自翠屏下循流攀澗,宛轉其間,進進不已,覺水舂菜圃,種種不複人間。久之,日漸西,乃登山逾嶺,仍由五笑亭入寺。別立禪即本寂出山,渡溪橋,循外重案山之南五裏,越而西,遂西北行十裏,渡贛江,已暮煙橫渚水中之小塊陸地,不辨江城燈火矣。又三裏,同二張宿於白鷺洲。
十九日黎明時出發。走十裏,又順西岩山的南麵而行,三裏到值夏。往西走八裏,越過孟堂坳,就見贛江從南麵流來,這裏是攏洋彙入贛江處。又走二裏,到張家渡,便搭乘小船順流北下。行十裏,有個集市位於江左岸,叫永和,它北麵江邊有條道路,可直通青原。於是讓送我的張家人〔名叫其遠,是張侯的近支。〕隨船直接去白鷺洲;而我同張二巫以及靜聞,登上江北岸順山往東北行。五裏,進入兩山中間。又走一裏,有條溪水曲折地流出山峽。渡過溪水折往南,見石山正對門戶聳起,清澗環繞溝壑流淌,青原寺朝向西麵屹立著。寺中主僧本寂留我們在他的小屋中吃了飯,那小屋也特別幽靜。此寺是七祖先前住留過的廟宇,後被書院占用,本寂因為興複禪宗而將原來的地方恢複為寺宇,把各書院全遷到山外,在寺中構築高閣,但還未完工。寺後麵是七祖塔,塔前有棵很屯老的黃荊樹,它是七祖立誓後把誓言刻記在上麵的那棵樹。初入山時,不過是東西兩山間的一個峽穀罷了;到從北麵山塢轉向南進來的地方,也隻是覺得流水山石清新奇異,山澗深穀曲折繞旋;等登上塔院,向下俯瞰寺基,更覺得中間這片展開的平地開闊齊整,四麵山巒聚合。那山塢分為內外兩重,內塢寬闊而幽靜,外塢曲折而綿長,外塢用來移置書院,內塢用來供奉佛宇,若如天造地設的一般。我原以為此種格局由來已久,但與本寂一見麵,他就說他興複寺廟,是從丙寅、丁卯年間開始的。大概此寺長久淪為書院之地,而鄒南皋、郭青螺二老想讓寺廟和書院並存,恭迎來本寂主管內中事務。本寂極力陳說,禪寺和書院定然不能並存在同一地,因他很堅決地堅持他的主張,才得以將書院遷到外塢,而寺院田地的恢複由此便如破竹般順利無阻了。寺前有條溪流,它從寺東南的深穀中流來,到寺前麵彙合在翠屏崖下。翠屏崖被水剝蝕,山石峭峻如骨,層疊聳出,老樹懸空綴在崖壁上,倒映在下麵清澈的水流中,景色變幻萬端。從寺左邊順流而上,兩邊山巒夾峙,非常峻峭,而山塢曲折延伸得很長,蜿蜓地往裏走十裏,抵達黃姑嶺。山塢中的田,都是青原寺的僧人耕種和所有的。山塢的入口處是青原寺墓地的龍虎兩砂,它們曲折盤錯,相距很窄,原先我隻知道有寺廟,不知道寺後又有這個山塢。我從翠屏崖下順著水流攀越山澗,曲折地行進在山塢間,不停地往裏進去,覺得水春菜圃等各種各類不再是人間的景物。過了許久,太陽漸漸西下,這才登上山翻過嶺,仍然由五笑亭進入寺中。辭別了立禪〔即本寂〕走出青原山,跨過溪上的橋,順外層案山的南麵走五裏,越過山到了西麵,便往西北行十裏,橫渡贛江,這時傍晚的煙靄已經籠罩了江中的小沙洲,分辨不清江流城池和燈火了。又行三裏,同張二巫、張其遠一道住宿在白鷺洲。

二十日,同張二巫、靜聞過城西北二裏,入白燕山。山本小壟,乃天華之餘支,寺僧建豎,適恰逢有白燕來翔,故以為名。還由西門入,至北門,過黃禦史園,門扃不入。黃名憲卿,魏璫事廢。又北入田中丞園。田名仰。園外舊坊巍然,即文襄周公即永樂進士周忱之所居也,魯靈光尚複見此,令人有山鬥即泰山北鬥,意指仰慕之人之想。日暮寒煙,憑吊久之,乃出昌富門,入白鷺宿。
二十日和張二巫、靜聞穿過城中往西北走二裏,進入白燕山中。此山本是一條小土岡,是天華山的餘支,寺中僧人在山上建蓋屋閣時,正好有白燕來此盤旋飛舞,因而就用白燕為名。回來時由西門入城,到北門,經過黃禦史園,園門關閉著沒有進去。〔黃禦史名叫黃憲卿,因為牽連魏宦官的事被免官。〕又往北進入田中承園。〔田中永名叫田仰。〕園外舊牌坊巍然猶存,它就是文襄周公的故居,周文襄的遺跡還能在此處出現,令人不禁產生出他如同泰山北鬥一樣值得人們尊崇仰慕的想法。天色已晚,寒煙四起,在坊前憑吊了許久,便走出昌富門,回到白鷺洲住宿。

二十一日,張氏子有書辦於郡上,房者曰啟文,沽酒邀酌。遂與二巫、靜聞由西城外南過鐵佛橋,八裏,南登神岡山頂。其山在吉安城南十五裏,安福、永新之江所由入大江處。山之南舊有劉府君廟,劉名竺,陳、梁時以曲江侯為吉安郡守,保良疾奸,綽有神政,沒而為神,故尊其廟曰神岡,宋封為利惠王。下臨安、永小江。遂由廟左轉神岡東麓,北隨贛江十五裏,至吉安南城之螺川驛。又三裏,暮,入白鷺。
二十一日張家的兒子有一個在府衙中當書辦,他妻子叫啟文,這天買了酒邀請我們去喝。然後便與張二巫、靜聞從西城外往南越過鐵佛橋,走八裏,向南登上神岡山頂。此山在吉安府城南邊十五裏安福縣、永新縣來的江流彙入大江處。山的南邊原來有座劉府君的廟,〔劉府君名叫劉竺,陳、梁時以曲江侯的身份擔任吉安郡守,他保護賢良憎惡奸邪,有許多神奇的政績,去世後成為神,所以他的廟所在的地方被尊崇為神岡,宋代時他被追封為利惠王。〕它下臨安福縣、永新縣流來的小江。我們就由廟左邊轉到神岡山東麓,往北順贛江走十五裏,到達吉安府南城外的螺川騷。又走三裏,傍晚時,回到白鷺洲。

白鷺洲,首自南關之西,尾徑東關,橫亙江中,首伏而尾高。書院創於高處,前鑄大鐵犀以壓水,連建三坊,一曰名臣,二曰忠節,三曰理學。坊內兩旁排列號館,為諸生肄業之所。九縣與郡學共十所,每所樓六楹。其內由橋門而進,正堂曰正學堂,中樓曰明德堂;後閣三層,下列諸賢神位,中曰“天開紫氣”,上曰“雲章”。閣樓回環,而閣傑聳,較之白鹿,迥然大觀也。是院創於宋,至世廟時郡守汪囗受始擴而大之。熹廟明熹宗朱由校時為魏璫指魏忠賢所毀,惟樓閣未盡撤。至崇禎初,郡守林一囗仍鼎複舊觀焉。
白鷺洲的洲頭從府城南關的西麵開始,尾部經過東關,橫亙在贛江中,洲頭低伏而洲尾高起。書院創辦在洲中高處,前麵用鐵鑄造大犀牛用來鎮服水流。書院中接連建有三個坊,第一個叫名臣坊,第二個叫忠節坊,第三個叫理學坊。坊以內兩旁排列著號館,是生徒們修習學業的處所。九縣的縣學和府學,共十所,每所有六間房子。號館往裏,從橋門進去,正堂叫正學堂,中間的樓叫明德堂;後麵的閣為三層,下層列置著各位聖賢的牌位,中層的匾額上寫著“天開紫氣”,上層的匾額上寫著“雲章閣”。樓閣回環而高聳,比起白鹿書院來,要壯觀得多。此書院創辦於宋朝,到本朝世宗時知府汪口受才進行擴建,規模更大。熹宗時被宦官魏忠賢毀壞,隻有樓閣未完全拆除。到崇禎初年,知府林一口仍舊盡可能地在原址恢複了書院的原貌。

二十三日,在複生署中自宴。
二十三日在複生的官署中獨自喝酒吃飯。

二十四日,複生婿吳基美設宴。基美即餘甥。。
二十四日複生的女婿吳基美設宴款待我們。〔吳基美就是我外甥。〕

二十五日,張侯後裔以二像入署。上午,別複生,以輿車送入永新舟,即往覓靜聞,已往大覺寺。及至已暮,遂泊螺川驛前。
二十五日張侯的後裔將兩張肖像送入府衙門中。上午,辭別複生,複生雇轎子送我到了去永新縣的船中,我便去找靜聞,但他已去了大覺寺。等他回來時天色已晚,於是停泊在螺川繹前。

二十六日,舟人市買菜,晨餐始行。十裏,至神岡山下,乃西入小江。風色頗順,又西二十五裏,三江口。一江自西北來者,為安福江;一江自西南來者,為永新江。舟溯永新江西南行,至是始有灘。又十五裏,泊於橫江渡。是日行五十裏。
二十六日船夫去買菜,早餐後才出發,行十裏,到達神岡山下,這才往西駛進小江中。風勢很順,又往西行二十五裏,到三江口。一江從西北流來,那是安福江;一江從西南流來,那是永新江。船溯永新江往西南行,到此處江中才有灘。又行十五裏,停泊在橫江渡。這天共行了五十裏。

二十七日昧爽發舟。二十裏,廖仙岩。有石崖瞰江,南麵已為泰和界,其北俱廬陵境也。自是舟時轉北向行,蓋山溪雖自西來,而屈曲南北也。十裏,永陽,廬陵大市也,在江之北;〔然江之南岸,猶十裏而始屬泰和,以舟曲而北耳。〕又十五裏,北過狼湖,乃山塢村居,非湖也。居民尹姓,有舡百艘,俱捕魚湖襄間為業。又十五裏,泊於止陽渡,有村在江之北岸。是日行六十裏,兩日共行百裏,永新之中也。先是複生以山溪多曲,欲以二騎、二擔夫送至茶陵界;餘自入署,見天輒釀雪,意欲從舟,複生乃索舟,並以二夫為操舟助。至是朔風勁甚,二夫纖荷屢從水中多次下水拉纖,餘甚憫其寒,輒犒以酒資。下午,濃雲漸開,日色亦朗,風之力也。
二十七日黎明時開船。行二十裏,到廖仙岩。有座石崖瀕臨江流,南麵已經是泰和縣地界,而北麵都是廬陵縣境。從此處起船不時地折往北行,這大概是因為山溪雖然大方向上是從西麵流來,但卻時常折向南北兩麵。行十裏,到永陽,它是廬陵縣的一個大集市,位於江北岸;然而江的南岸,還要過十裏才屬於泰和縣,這是因船隻順江往北繞行的緣故。又行十五裏,往北經過狼湖,它是山塢中的一個村落,不是湖泊。居民姓尹,有上百艘船隻,全都是以在湖襄間捕魚為業。又行十五裏,停泊在止陽渡,有個村莊位於江北岸。這天行了六十裏,兩天共行了一百多裏,到了吉安府至永新縣的中間。原先複生因為山溪彎道多,打算用兩匹馬、雇兩個擔夫送我們到茶陵州界;我自從到了府衙門,見天空一直在醞釀著風雪,心裏便想乘船走,於是複生找了船隻,並請了兩個男子幫助駕馭船隻。到此處北風刮得很猛,那兩人經常下到水中牽拉或扛抬船隻,我很同情他們那寒冷的樣子,每每搞賞給他們一些酒錢。下午,濃雲漸漸散開,天空也逐漸亮開,這是風的功勞啊!

二十八日,昧爽,牽而行,寒甚。二十裏,敖城,始轉而南。掛篷五裏,上黃壩灘。複北折,遂入兩山峽間。五裏,枕頭石。轉而西,仍掛帆行,三裏,上黃牛灘,十八灘從此始矣。灘之上為紛絲潭,潭水深碧,兩崖突束如門,至此始有夾峙之崖,激湍之石。又七裏,上二灘,為周原,山中洋壑少開,村落倚之,皆以貨即賣薪為業者也。又五裏為畫角灘,十八灘中之最長者。又五裏為坪上,則廬陵、永新之界也。兩縣分界在坪上之東,舟泊於坪上之西。
二十八日黎明時,用纖索拉著船出發,氣候很寒冷。行二十裏,到敖城,才折往南。掛帆航行五裏,上黃壩灘。又折往北,便進入兩山間的峽穀中。行五裏,到枕頭石。折向西麵,仍掛帆航行,三裏後上黃牛灘,十八灘就從此灘開始。黃牛灘往上為紛絲潭,潭水深綠,兩邊山崖突立夾聳如同門一樣,到此處江岸才有夾峙的山崖,江中也才有阻遏水流從而使水流變得湍急騰湧的石頭。又行七裏,上了兩個灘,為周原,山間展開的山穀稍微開闊了些,有村莊倚山坐落在穀中,居民都以賣柴禾為業。又行五裏為畫角灘,它是十八灘中最長的。又行五裏為坪上,它就是廬陵、永新兩縣的交界處。兩縣的分界在坪上的東邊,我們的船停泊在坪上的西邊。

二十九日,昧爽行。二十裏,橋麵上舊有橋跨溪南北,今已圮,惟亂石堆截溪流。又五裏為還古。望溪南大山橫亙,下有二小峰拔地兀立,心覺其奇。問之,舟人曰:“高山名義山,土人所謂上天梁也,雖大而無奇;小峰曰梅田洞,洞即在山之麓。”餘夙慕梅田之勝,亟索飯登涯,令舟子隨舟候於永新。餘用靜聞由還古南行五裏,至梅田山下,則峰皆叢石聳疊,〔無纖土蒙翳其間,真亭亭出水蓮也。〕山麓有龍姓者居之。東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東北一角山石完好,而東南洞盡處與西北諸麵,俱為燒灰者。鐵削火淬,玲瓏之質,十去其七矣。
二十九日黎明時開船。行二十裏,到橋麵,溪上原來有座橋南北橫跨,如今橋已毀壞,隻有些亂石堆積著,堵截了溪流。又走五裏為還古。望見溪流南邊有座大山橫亙著,下麵有兩座小山峰拔地直立,心中覺得很奇特。向旁人詢問,船夫說:“那高山名叫義山,就是當地人所稱的上天梁,它雖然高大但沒有奇異處;小的山峰叫梅田洞山,洞就在山麓。”我早就仰慕梅田洞的優美景觀,於是趕忙吃了飯登上岸,叫船夫連同他的船到永新縣城去等候。我和靜聞從還古往南走五裏,到達梅田山下,見山峰間到處石頭縱橫,高聳重疊,沒有毫粒泥土覆蓋在其間,真像是亭亭出水的蓮花。山麓有一家姓龍的人居住著。

東向第一洞在穹崖下,洞左一突石障其側。由洞門入,穹然而高,十數丈後,洞頂忽盤空而起,四圍俱削壁下垂,如懸帛萬丈,牽綃回幄形容石壁像牽拉纏繞的布慢一般,從天而下者。其上複噓竇嵌空有洞穴在半壁敞開,結蜃成閣,中有一竅直透山頂,天光直落洞底,日影斜射上層,仰而望之,若有仙靈遊戲其上者,恨無十丈梯,淩空置身其間也。由此北入,左右俱有旋螺之室,透瓣之門,伏獸垂幢,不可枚舉。而正洞垂門五重,第三重有柱中擎,剖門為二:正門在左,直透洞光;旁門在右,暗中由別竇入,至第四門之內而合。再入至第五門,約已半裏,而洞門穹直,光猶遙射。至此路忽轉左,再入一門,黑暗一無所睹,但覺空洞之聲,比明處更宏遠耳。欲出索炬再入,既還步,所睹比入時更顯,垂乳列柱,種種滿前,應接不暇,不自覺其足之不前也。洞之南不十步,又得一洞,亦直北而入,最後亦轉而左,即昏黑不可辨,較之第一洞,正具體而微,然洞中瑰異宏麗之狀,十不及一二也。既出,見洞之右壁,一隙岈然若門。側身而入,其門高五六尺,而闊僅尺五,上下二旁,方正如從繩挈矩指合規矩,而檻桔指洞門檻欄之形,宛然斫削而成者。其內石色亦與外洞殊異,圓竇如月,側隙如圭,玲瓏曲折,止可蛇遊猿倒而入。有風蓬蓬然從圓竇出,而忽昏黑一無所見,乃蛇退而返。出洞而南不十步,再得第三洞,則穹然兩門,一東向,一南向,名合掌洞。中亦穹然明朗。初直北入,既而轉右。轉處有石柱潔白如削玉,上垂而為寶蓋,綃圍珠絡,形甚瑰異。從此東折漸昏黑,兩旁壁亦漸狹,而其上甚高,亦以無火故,不能燭其上層,而下則狹者複漸低,不能容身而出。自是而南,淩空飛雲之石,俱受大斧烈焰之剝膚矣。
朝向東麵有三個洞,朝向北麵有一個洞,隻有東北一角山石完好,而東南麵洞盡頭處和西北等各麵,都被燒石灰的用鐵具鑿削、用柴火熏烤,石質的玲瓏程度失掉了十分之七。朝向東麵的第一洞在彎隆的崖壁下麵,洞左側有一塊突立的石頭遮擋著。從洞門進去,彎隆而高深,走十幾丈後,洞頂一下子向高空盤旋而起,四周盡是刀削般的石壁向下垂懸,如同懸掛著千萬丈帛布,圍著薄紗帳幕,從天上飄灑下來。上麵又張開些小洞,高懸在半空中,小洞中仿佛吐出屋氣幻化成樓閣,其中有個孔穴直通山頂,天光直瀉到洞底,日影斜射入洞的上層,仰頭望去,像是有仙人和神靈在上麵遊玩戲耍,遺憾的是沒有一架十丈的梯子,以便攀登上去淩空置身於其間。由此往北進去,左右兩邊都有如螺一樣回旋的石屋子,露出似花瓣的石門,如臥伏的怪獸和垂懸的儀仗旗幟的石塊石壁,更是不可枚舉。正洞內低垂著五重門,第三重門中有根擎天石柱將門分成兩道:正門在左邊,洞中光線直射進來;側門在右邊,黑暗中我們從門側邊的小洞進了第三重門,到第四重門內時與正洞合在一起。再往裏進到第五重門時,大約已經進洞半裏遠了,然而因為洞門高彎,洞內平直,光線還能遠遠地射進來。到此處路忽然折往左邊,再走進一個門,裏麵黑暗得什麼都看不見,隻是覺得那空闊的洞中回蕩的聲響,比明亮處更加宏亮悠遠而已。想出洞來尋找火把重新進洞遊覽,待往回走時,所看到的比進來時更加清晰、垂吊著的鍾乳石、縱橫列置的石柱等各種奇異景象布滿眼前,讓人應接不暇,不知不覺腳步不再向前移動。此洞南麵不足十步的遠方,又有一洞,也是一直向北走進去,最後同樣是折往左邊,就黑暗得分辨不清景物,比起第一洞來,形態正好相同而隻是小了些,然而洞中瑰麗奇異宏大多姿的景象,趕不上絡‘洞的十分之一二。出洞後,見洞右邊的崖壁間,有條幽深的石縫,如同一道門。側身而入,那門高有五六尺,而寬僅有一尺五,上下和左右兩旁,方正得如同用墨線彈過、用曲尺量過似的,而石吐檻的形狀,宛若斧劈刀削而成的。石縫裏麵,石頭的色澤也和外洞的大不一樣,圓形的小洞如同月亮,傾斜的縫隙如同圭玉,到處玲瓏曲折,隻有像蛇遊動或像猿猴倒掛在樹枝崖壁間那樣才能進到裏邊。有股風篷篷地從圓形的小洞中吹出來,而後裏麵忽然黑暗得什麼都看不見,我這才如蛇一樣後退,返了出來。出了此洞往南不到十步,又有第三洞,它有高高隆起的兩個門,一個朝向東,一個朝向南,〔名叫合掌洞。〕洞中也是高彎而明朗。開始時一直往北進去,隨後折向右邊。轉折處有根石柱潔白得如同磨削過的玉石,石柱頂部倒垂著,形成一個寶蓋,周圍綴滿珠絲一樣的細石條,如用峭織成的,形態非常瑰麗奇異。從此處折往東逐漸變得黑暗,兩旁石壁間的間隙也逐漸變得狹窄,但上邊很高,也因為沒有火把,不能照到洞的上層,而下麵狹窄處又逐漸低陷下去,以至於不能容身而返出了洞。從此洞往南,淩空飛入雲間的石頭,都遭受了大斧、烈焰的鑿削燒灼。

仍從山下轉而北,見其聳峭之勝,而四顧俱無徑路。仍過東北龍氏居,折而西,遇一人引入後洞。是洞在山之北,甫入洞,亦有一洞竅上透山頂,其內直南入,亦高穹明敞。當洞之中,一石柱斜騫於內,作曲折之狀,曰石樹。其下有石棋盤,上有數圓子如未收者。俗謂“棋殘子未收”。後更有平突如牛心、如馬肺者,有下昂首而上、上垂乳而下者,欲接而又不接者。其內西轉,雲可通前洞而出,以黑暗無燈,且無導者,姑出洞外。
仍然從山下折往山北,雖看見了山北麵岩石高聳峻峭的優美景象,但四下裏看都沒有路。仍舊經過山東北麵的龍家住所旁,折往西走,遇到一人領我進了後洞。此洞在山的北麵,剛進洞,也是有個孔穴上通山頂,從孔穴以內直往南進去,同樣高高隆起而明亮寬敞。洞的中央,有根石柱斜矗著,呈現出曲折的狀態,叫石樹。石樹下有個石棋盤,盤上有幾顆像是沒有收起來的圓圓的石棋子。〔通常說“棋殘子未收”〕它們的後麵更有許多石塊,有的如牛心、如馬肺,有的從下昂首向上、有的從上垂乳而下,有的將要相連接而又沒有連接著。再往裏,洞折往西麵,說是可以通前洞出去,因黑暗無燈火,而且沒有引路的,便姑且出了洞。

時連遊四洞,日已下舂,既不及覓炬再入,而洞外石片嶙峋,又覺空中浮動,益無暇俯幽抉閟矣此句意即無暇覽那些幽閉的景色。遂與靜聞由石瓣中攀崖蹈隙而上,下瞰諸懸石,若削若綴,靜聞心動不能從,而山下居人亦群呼無路不可登;餘猶宛轉峰頭,與靜聞各踞一石,出所攜胡餅啖之,度已日暮,不及覓炊所也。既而下山,則山之西北隅,其焚削之慘,與東南無異矣。乃西過一澗,五裏,入西山。循水口而入,又二裏登將軍坳,又二裏下至西嶺角,遂從大道西南行。五裏,則大溪自南而來,繞永新城東北而去,有浮橋橫架其上,過橋即永新之東關矣。時餘舟自還古轉而北去,乃折而南,迂曲甚多,且溯流逆上,尚不能至,乃入遊城中,抵暮乃出,舟已泊浮橋下矣。
當時接連遊覽了四個洞,太陽已經快落山,既來不及找尋火把重新入洞,而洞外石片嶙峋,又讓人覺得空中仿佛有物浮動,這就更加無暇返身俯探幽暗的石洞、穿進那些關閉著的石門石窗內了。於是和靜聞從如花瓣的石中攀著崖壁踩著石縫爬到上麵。往下俯瞰那些懸墜著的石頭,若刀削般陡滑,若連綴在崖壁上的一樣,靜聞心中動搖不能跟隨我繼續攀爬,而山下居民也一齊呼喊說沒有路,不可以攀登;我還是曲折地登上了峰頭,和靜聞各自踞守三塊石頭,拿出隨身帶的燒餅來吃,因為已經天晚,估計來不及找尋做飯的地方。隨即下了山,山的西北隅被燒灼鑿削的慘狀情景,與東南麵沒有差別。於是往西跨過一條山澗,走五裏,進入西麵山中。順水口處進去,又走二裏登上將軍坳,再走二裏下到西邊嶺角,便從大路往西南走。行五裏,有條大溪從南麵流來,繞過永新城東北麵而流去,有座浮橋橫架在溪流上,跨過橋就是永新縣城的東關了。這時我所乘的那隻船因為從還古折往北去,才又折向南,繞折得太多,並且是溯流上行,所以還未能到達縣城;於是我進城遊覽,到天黑才出城來,這時船已經停泊在浮橋下了。

永新東二十裏高山曰義山,橫亙而南,為泰和、龍泉界。西四十裏高山曰禾山,為茶陵州界。南嶺最高者曰嶺背,名七姬嶺,去城五十裏,乃通永寧、龍泉道也。永新之溪西自麻田來,至城下,繞城之南,轉繞其東而北去。麻田去城二十裏,一水自路江東向來,一水自永寧北向來,〔合於麻田。〕
永新縣城東麵二十裏的高山叫義山,它向南橫貫,是泰和、龍泉兩縣的分界。西麵四十裏的高山叫禾山,為茶陵州界。南麵的山嶺最高的叫嶺背,正式的名稱為七溪嶺,它距離縣城五十裏,是通往永寧、龍泉兩縣的路。永新溪從西麵的麻田流來,到了城下,繞過城南,又繞折到城東而後往北流去。麻田離城二十裏,一條溪水從路江向東流來,一條溪水從永寧縣向北流來,彙合在麻田。

三十日,永新令閔及申以遏糴禁止買米閉浮橋,且以封印謾許假裝承諾開關,而竟不至。上午,舟人代為覓轎不得,遂無誌永寧,而謀逕趨路江。乃以二夫、一舟人分擔行李,入東門,出南門,溯溪而西。七裏,有小溪南自七姬嶺來人。又西三裏,大溪自西南破壁而出,路自西北沿山而入。又三裏,西上草墅嶺。三裏,越嶺而下為楓樹,複與大溪遇。路由楓樹西北越合口嶺,八裏至黃楊。溯溪而西,山徑始大開,又七裏,李田。去路江尚二十裏。日才下午,以除夕恐居停不便,即早覓托宿處,而旅店俱不能容。予方徬徨路口,有儒服者過而問曰:“君且南都人耶?餘亦將南往留都,豈可使賢者露處於我土地!”揖其族人,主囗其家。餘問其姓,曰“劉。”且曰:“吾兄亦在南都,故吾欲往。”蓋指肩吾劉禮部也,名元震。始知劉為永新人,而茲其裏雲。餘以行李前往,遂同赴其族劉懷素家。其居甚寬整,乃村居之隱者,而非旅肆也。問肩吾所居,相去尚五裏,遂不及與前所遇者晤。是日止行三十五裏,因市酒肉犒所從三夫,而主人以村醪製的酒飲餘,竟忘逆旅之苦。但徹夜不聞一炮爆竹聲,山鄉之寥寂,真另一天地也。晚看落日,北望高山甚近,問之,即禾山也。
三十日永新縣令閡〔及申〕為了阻止受災的鄰縣來買糧食,關了浮橋。他哄騙人們答應開關,而以過年停辦公事為理由,自己竟然不來。上午,船夫替我們去找轎子但沒有找到,於是無意再去永寧縣,而打算直接奔赴路江。於是用兩個擔夫、一個船夫分別挑著行李,進入城東門,出城南門,溯溪往西行。走七裏,有條小溪從南麵的七溪嶺流來彙入溪中。又往西走三裏,一條大溪從西南破壁而出,路從西北沿山延伸。又走三裏,往西上了草墅嶺。三裏後,越過嶺往下走為楓樹,又與大溪相遇。路從楓樹西北翻越合口嶺,走j又裏到黃楊。從黃楊溯溪往西行,山路才大為開闊,又走七裏,到達李田。“〔離路江還有二十裏。〕這時才下午,因為是除夕恐怕不便尋找住所,便早早地就尋覓寄宿的地方,但旅店都不接納。我正徘徊在路口,有個儒生打扮的人過來問道:“先生您是南京人嗎?我也將要南往留都南京,怎可讓賢能人士在我方露宿呢!”他向同行的族人致禮,讓我住到這人家。我問他貴姓,他回答說:“姓劉。”並且說:“我哥哥也在南京,所以我想去一趟。”他指的就是劉肩吾禮部,〔名叫劉元震。〕我這才知道劉肩吾是永新縣人,此地是他的鄉裏。因為行李已經朝前去了,我便同他一起前往他的族人劉懷素家。住房很寬敞整潔,屬於隱居者居住的村舍,而不是旅店。打聽劉肩吾的故居,說相隔還有五裏,這樣就未能和前麵遇到的他家族裏邊的那人會麵。這天隻行了三十五裏,便就停下來買了些酒肉稿勞跟隨我挑擔的那三個男子,而姓劉的主人拿出自製酒讓我品嚐,以至竟然忘掉了寄居客舍的憂苦。隻是整夜未聽到一聲爆竹響,山鄉的寂寥,真是另一片天地。這晚觀看落日時,往北望去,一座高山離得很近,一打聽,它就是禾山。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