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三月初一日桂王臨朝,命承奉劉及王承奉之侄設齋桃花衝施僧。靜聞往投齋,唔王承奉之侄,始知前投揭議助之意,內司不爽。蓋此助非餘本意,今既得金物,更少貸於劉,便可西去。靜聞見王意如此,不能無望。餘乃議先往道州,遊九疑,留靜聞候助於此,餘仍還後與同去,庶彼得坐俟,餘得行遊,為兩便雲。
三月初一日桂王上朝處理王府事務,命令劉承奉和王承奉的侄子在桃花衝設齋飯施舍僧人。靜聞前去吃齋,見到王承奉的侄子,才知道這之前金祥甫寫啟事送到內司商議救助我幾個的那個意向,內司沒能應承。這個救助方式不是我的本意,如今既然得到金祥甫借給的銀兩,再向劉明宇稍微貸一些,便可往西旅遊。靜聞見王承奉意下如此,不能沒有一點指望。於是我與靜聞商議決定,我先前往道州,遊曆九疑山,留下靜聞在此等候救助,我重新回到衡州城後與他一同走,這樣他得以坐等救助,我得以出遊,符合雙方各自的心願。

初二日,乃促得金祥甫銀,仍封置金寓,以少資隨身。劉許為轉借,期以今日,複不能得。予往別,且坐候之,遂不及下舟。
初二日這天才催到金祥甫借給的銀兩,我將它仍然封起來放在寓所,隻隨身帶少量費用。劉明宇答應為我轉借資金,約定今天就借到交給我,結果又不能拿到。我去與他辭別,並坐在他家中等候他,於是未來得及上船。?

初三日,早出柴埠門登舟。劉明宇先以錢二千並絹布付靜聞,更以糕果追予於南關外。時餘舟尚泊柴埠未解維,劉沿流還覓,始與餘遇,複訂期而別。是日風雨複作,舟子遷延,晚移南門埠而泊。
初三日早早地出了柴埠門登上船。劉明宇先將兩千文錢連同一些絹布交給靜聞,再帶著糕點果品到南關外追趕我。當時我乘的船還停泊在柴埠,沒有開船,劉明宇沿江流找回來,才與我相遇,我倆又約定了見麵的日期才辭別。這天風雨又起,船夫有意拖延,晚間將船劃到南門埠停泊。

初四日,平明行,風暫止,夙雨霏霏。下午過汊江,抵雲集潭,去予昔日被難處不遠,而雲集則艾行可沉汨之所也。風雨淒其,光景頓別,欲為《楚辭》招之,黯不成聲。是晚泊於雲集潭之西岸,共行六十餘裏。
初四日天亮時出發,風暫時停了,昨日以來的霏霏細雨仍不停地下著。下午經過漢江,抵達雲集潭,這裏離開我前些天遇難的地方不遠,就是艾行可沉沒的處所。風雨寒涼,風光景物頓時變了樣,想依照《楚辭》句式吟誦一段悼念文為艾行可招魂,但心神沮喪說不出話。晚上停泊在雲集潭西岸,這天共行了六十多裏。

初五日,雷雨大至。平明發舟,而風頗利。十裏,過前日畏途,沉舟猶在也。四裏,過香爐山,其上有灘頗高。又二十五裏,午過桂陽河口,桂陽河自南岸入湘。〔舂水出道州舂陵山,巋水出寧遠九疑山,經桂陽西境,合流至此入湘,為常寧縣界。由河口入,抵桂陽尚三百裏。〕又七裏,北岸有聚落村落名鬆北。又四裏,泊於瓦洲夾。共行五十裏。
初五日雷聲隆隆,大雨傾注。天亮時開船,風很便於航行。十裏,經過前些天遭搶劫的那段凶險可怕的路,那隻沉船的殘骸還在。再行四裏,經過香爐山,它的上遊不遠處有個沙灘很高。又行二十五裏,中午過了桂陽河口,桂陽河從湘江南岸彙入湘江。〔春水源出道州春陵山,巋水源出寧遠縣九疑山,流經桂陽州西境而合流,到此處彙入湘江,成為常寧縣縣界。從河口進入桂陽河航行,抵達桂陽州城還有三百裏。〕又行七裏,江北岸有個村落名叫鬆北。又行四裏,停泊在瓦洲夾。這夭共行了五十裏。

初六日,昧爽行,雨止風息。二十裏,過白坊驛,聚落在江之西岸,至此已入常寧縣界矣。又西南三十裏,為常寧水口,其水從東岸入湘,亦如桂陽之口,而其水較小,蓋常寧縣治猶在江之東南也。又西十五裏,泊於糧船埠,有數家在東岸,不成村落。是日共行六十五裏。
初六日黎明開船,雨不再下,風也停了。行二十裏,經過白坊釋,村落位於江的西岸上,到這裏已進入常寧縣界了。又往西南行三十裏,為常寧縣來的水彙入湘江的水口,那水從東岸彙入湘江,也如同桂陽河彙入湘江的水口處一樣,但它比桂陽河小。大概常寧縣城還在江的東南方。又往西行十五裏,停泊在糧船埠,有幾家人住在江東岸,不成村落,這天共行了六十五裏。

初七日,西南行十五裏,河洲驛。日色影現,山岡開伏。蓋自衡陽來,湘江兩岸雖岡陀繚繞,而雲母之外,尚無崇山傑嶂。至此地,湘之東岸為常寧界,湘江西岸為永之祁陽界,皆平陵擴然,岡阜遠疊也。又三十裏,過大鋪,於是兩岸俱祁陽屬矣。上九州灘,又三十裏,泊歸陽驛。
初七日往西南行十五裏,到河洲驟。日光隱隱閃現,山岡相互分隔開並低伏下去。大概說,從衡陽縣來,湘江兩岸雖然山岡坡壟盤繞綿延,但雲母山之外,還沒見到其它高峻陡險的山。到此地,湘江的東岸為常縣地界,湘江的西岸為永州府的祁陽縣地界,兩邊都是平衍寬展的大土山,遠處岡阜交錯重疊。又行三十裏,過大鋪,從大鋪以後江兩岸就都是祁陽縣的轄地了。上了九州灘,又行三十裏,停泊在歸陽釋。

初八日,飯後餘驟疾急病,呻吟不已。六十裏,至白水驛。初擬登訪戴宇完,謝其遇劫時解衣救凍之惠,至是竟不能登。是晚,舟人乘風順,又暮行十五裏,泊於石壩裏,蓋白水之上流也。是日共行七十五裏。按《誌》:白水山在祁陽東南二百餘裏,山下有泉如白練。(缺)去祁陽九十餘裏,又在東北。是耶,非耶?
初八日飯後我驟然得病,不停地呻吟。行六十裏,到白水釋。起初打算登岸去拜訪戴宇完,感謝他在我遭到搶劫時解衣救凍的恩惠。現到了這裏竟然不能登岸。這晚,船夫乘風順,傍黑後又行十五裏,停泊在石壩裏,這是白水的上遊。這天共行了七十五裏。〔按照誌書記載:白水山在祁陽縣東南兩百多裏,山下有泉流,如同白練。(有缺文)距離祁陽縣城有九十多裏,又在縣城的東北方。這記載是對還是錯?〕

初九日,昧爽,舟人放舟,餘病猶甚。五十餘裏,下午抵祁陽,遂泊焉,而餘不能登。先隔晚將至白水驛,餘力疾起望西天,橫山如列屏,至是舟溯流而西,又轉而北,已出是山之陽矣,蓋即祁山也。山在湘江北,縣在湘江西,祁水南,相距十五裏。其上流則湘自南來,循城東,抵山南轉,縣治實在山陽、水西。而縣東臨江之市頗盛,南北連峙,而西向入城尚一裏。其城北則祁水西自邵陽來,東入於湘,遂同曲而東南去。
初九日黎明時,船夫開船,我仍病得很曆害。行了五十多裏,下午抵達祁陽縣城,船便停泊下來,而我居然不能登岸。這之前,昨晚船將到白水騷時,我竭力支撐著病體起來向西天眺望,見一山橫貫如同一道屏障,從白水騷後船溯流西行,後又折往北,到祁陽縣城便已經繞到那山的南麵了,那山大概就是祁山。祁山在湘江北麵,縣城在湘江西岸、祁水南岸,山與縣城相距十五裏。縣城的上遊,湘江從南麵流來,順城東流去,抵達山下而折向南,縣城實際上在祁山南麵,湘江西岸。縣城東邊臨江的集市很興盛,南北貫連,從集市上向西進入城中還有一裏。城的北麵,祁水從西麵的邵陽縣流來,繞到城東彙入湘江,合流後便往東南繞流而去。

初十日,餘念浯溪之勝,不可不一登,病亦稍差chài病愈,而舟人以候客未發,乃力疾起。沿江市而南,五裏,渡江而東,已在浯溪下矣。第所謂獅子袱者,在縣南濱江二裏,乃所經行地,而問之,已不可得。豈沙積流移,石亦不免滄桑耶?浯溪由東而西入於湘,其流甚細。溪北三崖駢峙,西臨湘江,而中崖最高,顏魯公所書《中興頌》高鐫崖壁,其側則石鏡嵌焉。石長二尺,闊尺五,一麵光黑如漆,以水噴之,近而崖邊亭石,遠而隔江村樹,曆曆俱照徹其間。不知從何處來,從何時置,此豈亦元次山所遺,遂與顏書媲勝耶!宋陳衍雲:“元氏始命之意,因水以為浯溪,因山以為峿山,作室以為廡亭,三吾之稱,我所自也。製字從水、從山、從廣,我所命也。三者之目,皆自吾焉,我所擅而有也。”崖前有亭,下臨湘水,崖巔石巉簇〔立〕,如芙蓉叢萼。其北亦有亭焉,今置伏魔大帝像。崖之東麓為元顏祠,祠空而隘。前有室三楹,為駐遊之所,而無守者。越浯溪而東,有寺北向,是為中宮寺,即漫宅舊址也,傾頹已甚,不勝吊古之感。時餘病怯行,臥崖邊石上,待舟久之,恨磨崖碑拓架未徹通撤而無拓者,為之悵悵!既午舟至,又行二十裏,過媳婦娘塘,江北岸有石娉婷立岩端,矯首作西望狀。其下有魚曰竹魚,小而甚肥,八九月重一二斤,他處所無也。時餘臥病艙中,與媳婦覿dī當麵麵而過。又十裏,泊舟滴水崖而後知之,矯首東望,已隔江雲幾曲矣。滴水崖在江南岸,危岩亙空,江流寂然,荒村無幾,不知舟人何以泊此?是日共行三十五裏。
初十日我心想語溪的勝跡美景,不可不登陸一遊,病也稍好了些,而且船夫因為等候其他乘客未開船,於是竭力支撐著病體起身登上岸。沿江邊的集市往南,走五裏,渡過江流向東過去,便已在涪溪的下麵了。聽說獅子袱在縣城南邊離江兩裏遠的地方,就是我已經過的地方,但四處詢問,卻已找不到。難道是因為泥沙淤積水流遷徙,使得石頭也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遷嗎?語溪從東往西彙入到湘江,水蒯良細小。溪北麵三座山崖並列聳立,西臨湘江。中間的山崖最高,顏魯公書寫的《中興頌》高高地刻在崖壁上,它的側邊鑲嵌著一塊石鏡,那石塊長兩尺,寬一尺五,有一麵光亮而顏色是黑的,如同用水噴在漆上,近處崖邊的亭子、石頭,遠處江對麵的村莊樹木,都清晰地映射到石塊上。不知這石鏡是從何處弄來,何時嵌到崖壁上的,難道也是元次山遺留下來,從而與顏魯公書寫的《中心頌》相媲美的嗎?宋人陳衍說,“元氏起初命名的意思是:因水而命名為語溪,因山而命名為晤山,建屋而命名為瘩亭,三‘吾,的名稱,是我自個取的,所造的三個字分別以‘水’、以‘山’、以‘廣’作為偏旁部首,是我構想的。三樣景物的名目,都是從我開始,都是屬於我專有的。”山崖前有座亭子,下臨湘水,山崖頂部石頭高峻叢集,如同芙蓉花上叢密的粵片。山崖北麵也有座亭子,如今亭中置放著伏魔大帝的塑像。山崖的東麓為元顏祠,祠中空蕩蕩的而且狹小。祠前有三間屋子,是供人們駐留而遊覽此地的處所,但沒有守護的人,越過屑溪往東,有座寺朝向北麵,這是中宮寺,它就是漫宅的舊址,已經倒塌得很嚴重,不能產生憑吊往古事跡的感慨。當時我因病怕走路,躺在山崖邊的石頭上,等船好長時間,遺憾的是拓印摩崖碑的架子沒有撤除但沒有拓工,為此感到悵然若失。已經是中午船才來到,又行二十裏,經過媳婦娘塘,江北岸有塊岩石,如婷婷女子立在岩端,舉頭做出向西望的姿勢。石頭下麵的水中有一種魚叫竹魚,小而很肥,到八九月間可以長到一二斤重,其它地方沒有這種魚。當時我臥病船艙中,僅僅看了媳婦石一眼就過去了。又行十裏,船停在滴水崖後才知道那石的特別,舉首向東望去,已經隔著幾曲江流幾重雲霧了。滴水崖位於江南岸,高高的岩石聳貫雲空,江流靜靜地流淌,周圍隻有幾個荒僻的小村子,不知船夫何以停泊在此。這天共行了三十五裏。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