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5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丙辰歲(1616年),餘同潯陽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寧。出西門。其溪自祁門縣來,經白嶽,循縣而南,至梅口,會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裏,至南渡。過橋,依山麓十裏,至岩下已暮。登山五裏,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裏,過天門,裏許,入榔梅庵。路經天門、珠簾之勝,俱不暇辨,但聞樹間冰響錚錚。入庵後,大霰作,潯陽與奴子俱後。餘獨臥山房,夜聽水聲屋溜,竟不能寐。
丙辰年,我同得陽的叔翁,於正月二十六日,一起到徽州府休寧縣。走出縣城西門。那條溪水從祁門縣流來,經過白嶽山,順著縣城向南流,到梅口後彙合郡溪水流入浙溪水。沿著溪流而上行,走二十裏路,到達南渡。經過一座橋,依順山麓走十裏路,到達岩下睜已是傍晚。登山走五裏路,借用廟裏的燈籠,冒著漫天雪花,踩著一路冰棱,走二裏路,經過天門,再走一裏左右,就進入榔梅庵中。路途中經過天門、珠簾兩地勝景,都沒有閑暇去辨另儷賞,僅止聽到樹林中冰棱墜落時錚錚的響聲。走過榔梅庵後,一場大冰雹從天而降,而得陽叔翁與奴仆憧子都還在後麵。我一個人獨自躺在山房中的床上,一整夜都聽到屋簷的滴水聲,竟然不能入睡。

二十七日起視滿山冰花玉樹,迷漫一色。坐樓中,適潯陽並奴至,乃登太素宮。宮北向,玄帝像乃百鳥銜泥所成,色黧黑。像成於宋,殿新於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廟禦製也。左右為王靈官、趙元帥殿,俱雄麗。背倚玉屏即齊雲岩,前臨香爐峰。峰突起數十丈,如覆鍾,未遊台、宕者或奇之。出廟左,至舍身崖,轉而上為紫玉屏,再西為紫霄崖,俱危聳傑起。再西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閣據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頗似筆架。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後,但見滿山都是冰花玉樹,天地迷漫著一色的銀白。坐在樓中,恰好濤陽叔翁並奴仆都到了,於是一同登上太素宮。太素宮北向,傳說玄帝的塑像乃是百鳥銜來泥土所塑成,臉色黛黑。塑像完成於宋代,大殿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新建而成,庭院中的碑文,是明世宗皇帝親自下令製作的。左右兩邊是祀祭王靈官、趙公元帥的殿堂,都很雄偉壯麗。太素宮背倚玉屏似的齊雲岩,前臨香爐峰。香爐峰聳起有數十丈高,像隻倒覆的鍾,沒有遊覽過天台山、雁宕山的人有的對它感到很神奇。從廟的左麵出來,到了舍身崖,楚轉而上,就是紫玉屏,再西邊是紫霄崖,都高聳而特別突起。再往西是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閣則據立其前。五老峰像五位老人並肩而立,不怎麼陡峭,倒很像一個筆架。

返榔梅,循夜來路,下天梯。則石崖三麵為圍,上覆下嵌,絕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飛落其外,為珠簾水。嵌之深處,為羅漢洞,外開內伏,深且十五裏,東南通南渡。崖盡處為天門。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間,高爽飛突,正如閶闔。門外喬楠中峙,蟠青叢翠此句描繪樹木挺拔蒼翠繁茂的樣子。門內石崖一帶,珠簾飛灑,奇為第一。返宿庵中,訪五井、橋崖之勝,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約明晨同行。
返回榔梅庵,順著夜裏走的來路,走下天梯。但見三麵被石崖所包圍,上有石崖覆蓋,下麵則鑲嵌於石崖中間,非常像走廊。沿著石崖前行,泉水飛落於石崖外麵,就是珠簾水勝景。嵌在石崖深處的,是羅漢洞,洞外開闊而洞內低矮,縱深卻有十五裏,東南方向可通南渡。石崖窮盡處就是天門。崖石中間是空洞,人在洞中出入,感到高闊氣爽而飛簷突兀,正像傳說中的天門。天門外,高大的楠樹當中峙立,青鬆蟠曲,綠樹叢叢。天門內的石崖一帶,珠簾水飛灑而下,為第一奇景。返回榔梅庵歇宿,尋問五井、橋崖的勝景情況,道士汪伯化邀約我明天早晨與他同行。

二十八日夢中聞人言大雪,促奴起視,彌山漫穀矣。餘強臥。已刻,同伯化躡屐jì木頭鞋二裏,複抵文昌閣。覽地天一色,雖阻遊五井,更益奇觀。
二十八日睡夢中聽見有人說下大雪,催促奴仆起床查看,白雪已滿山遍穀了。我勉強臥床。上午巳刻時分,同汪伯化穿好鞋上路,走二裏路,又抵達文昌閣。看天地間茫茫一片白色,雖然五井勝景的遊覽被阻,但這更加增添了奇景之觀。

二十九日奴子報:“雲開,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來所未睹,然寒威殊甚。方促伯化共飯。飯已,大雪複至,飛積盈尺。偶步樓前,則香爐峰正峙其前。樓後出一羽士曰程振華者,為餘談九井、橋岩、傅岩諸勝。
二十九日奴仆報告說:“雲已散開,太陽光已浮現在樹林梢端了。”我急忙披好衣服起床,隻見藍天一色,是半個月以來所沒有見到過的好天氣,然而寒威還非常的厲害。於是催促汪伯化一同用飯。吃完飯,大雪又重新下起來,飛雪積起來超過一尺厚。偶爾走到樓前,隻見香爐峰正正的峙立於前方。樓後走出一位叫程振華的道士,為我講述九井、橋岩、傅岩各處勝景的情況。

三十日雪甚,兼霧濃,咫尺不辨。伯化攜酒至舍身崖,飲睇邊飲邊看元閣。閣在崖側,冰柱垂垂,大者竟丈。峰巒滅影,近若香爐峰,亦不能見。
三十日雪下得更犬,兼有濃霧彌漫,使人咫尺之間不能辨別方向。汪伯化帶著酒至舍身崖,在娣元閣裏共飲賞雪。娣元閣在山崖側麵,冰柱一根根從崖上下垂,長的竟然有一丈。峰巒的影像都已消失於雪霧之中,像香爐峰矯距離很近的,人也不能看見它的影像。

二月初一日東方一縷雲開,已而大朗。潯陽以足裂留庵中。餘急同伯化躡西天門而下。十裏,過雙溪街,山勢已開。五裏,山複漸合,溪環石映,倍有佳趣。三裏,由溪口循小路入,越一山。二裏,至石橋岩。橋側外岩,高亙如白嶽之紫霄。岩下俱因岩為殿。山石皆紫,獨有一青石龍蜿蜒於內,頭垂空尺餘,水下滴,曰龍涎泉,頗如雁宕龍鼻水。岩之右,一山橫跨而中空,即石橋也。飛虹垂蝀為虹,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特起,拱對其上,眾峰環侍,較勝齊雲天門。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兩山間;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靈幻矣!穿橋而入,裏許,為內岩。上有飛泉飄灑,中有僧齋,頗勝。
二月初一日東方一縷雲彩散開,接著天空大大晴朗起來。得陽叔翁因為腳被凍裂,無法行走而留歇於榔梅庵中。我急著同汪伯化順著西天門而下行。走了十裏路,經過雙溪街,山勢已顯得開闊。又走五裏路,山勢重又漸漸的合攏,溪水環繞,山石倒映溪水中,使愉快的遊興倍增。走完三裏路,由山溪口順著小路進去,翻越過一座山,經過二裏路,到達石橋岩。石橋岩側麵的外岩,高峻綿延有如白嶽山的紫霄岩。外岩下,都是利用岩石作為殿堂。山岩的顏色都是紫的,唯獨隻有一條蜿蜒的青色石龍在裏麵,龍頭垂突有一尺多高,水從龍口往下滴淌,叫作龍涎泉,很像雁宕山的龍鼻水。外岩的右麵,一座山橫跨而過,山的中間是空的,這就是石橋了。石橋似彩虹飛架,下麵空的地方恰好像半月。坐在石橋下麵,隔山還有一山突聳起來,拱對石橋之上,四周有很多山峰環圍,景致比齊雲山天門更美。就是天台山的石梁,也隻是一巨石架在兩山之間;而這裏以一座山高架兩邊,中間一半是空的,更是靈巧奇幻了!穿過石橋,走了一裏多路,就是內岩。內岩上有飛泉飄灑,中間還有僧人供給齋飯,真是在佳境之中。

還飯於外岩。覓導循崖左下。灌莽中兩山夾澗,路棘雪迷,行甚艱。導者勸餘趨傅岩,不必向觀音岩。餘恐不能兼棋盤、龍井之勝,不許。行二裏,得澗一泓,深碧無底,亦“龍井”也。又三裏,崖絕澗窮,懸瀑忽自山坳掛下數丈,亦此中奇境。轉而上躋jì登,行山脊二裏,則棋盤石高峙山巔,形如擎菌,大且數圍。登之,積雪如玉。回望傅岩,屼嵲雲際。由彼抵棋盤亦近,悔不從導者。石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轉東而南,二裏,越嶺二重,山半得觀音岩。禪院清整,然無奇景,尤悔覿麵失傅岩也。仍越嶺東下深坑,石澗四合,時有深潭,大為淵,小如臼,皆雲“龍井”,不能別其孰為“五”,孰為“九”。凡三裏,石岩中石脈隱隱,導者指其一為青龍,一為白龍,餘笑頷之。又亂崖間望見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橫石跨之,頗似天台石梁。伯化以天且晚,請速循澗覓大龍井。忽遇僧自黃山來,雲:“出此即大溪,行將何觀?”遂返。
返回外岩吃飯。尋覓到一位向導,得以順著山崖的左邊下山。灌木草莽中的兩座山之間夾有一條溪澗,道路難走,加上漫天大雪迷漫,行走非常艱難。向導勸我去傅岩,不必去觀音岩。我擔心不能兼顧遊覽棋盤、龍井的勝景,沒有應允。走了二裏路,看到溪澗中有一潭深水,碧綠得像是深而無底,也像是“龍井”了。又走三裏路,山崖和山澗都已窮盡了,高懸的瀑布忽然從山坳間飛掛下來數丈,也是此中奇異的勝境。差轉而往上攀登,在山脊口行走二裏路,就見棋盤石高高的峙立於山頂,形狀像往上托起的一朵菌,大有好幾圍。登上棋盤石,上麵覆蓋的積雪就像潔白的玉。回頭看傅岩,高聳於雲際。由傅岩到棋盤石距離也很近,後悔沒有聽從向導的話。棋盤石旁有座文殊庵,庵中的翠竹碧綠、山石清秀,相互輝映。轉向東再朝南走二裏路,翻越兩座山嶺,在山腰處見到觀音岩。觀音岩禪院清淨整潔,然而並沒有什麼奇異的景觀。特別後悔的是已看到傅岩卻失去了遊覽傅岩的良機。仍舊翻越山嶺朝東方走下深坑,石澗四周有山崖圍合,不時有深水潭,大的是淵,小的有如柞臼,都說是“龍井”,不能分別出哪處是“五龍井”,哪一處是“九龍井”。往前總共又走了三裏路,石岩中石脈隱隱約約,向導指其中之一處說是“青龍”,指另一處說是“白龍”,我微笑著點頭。又在亂崖中間看見一塊石頭嵌在崖壁,懸垂空中,有水往下流注,外麵有橫石跨越,很像天台山的石梁。道士汪伯化因為天色近晚,請求我迅速順著山澗尋覓大龍井。忽然遇到從黃山歸來的一位和尚,說:“走出這裏就是大溪,還要去觀賞什麼景致?”於是返回。

裏餘,從別徑向漆樹園。行巉石亂流間,返照映深木,一往幽麗。三裏,躋其巔,餘以為高埒齊雲,及望之,則文昌閣猶巍然也。五老峰正對閣而起,五老之東為獨聳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門,五老之西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橋。餘向出西天門,今自芙蓉橋入也。餘望三姑之旁,猶殢tì滯留日色,遂先登,則落照正在五老間。歸庵,已晚餐矣。相與追述所曆,始知大龍井正在大溪口,足趾已及,而為僧所阻,亦數也!
走過一裏多路,從其他小路向漆樹園前進。在嘎石亂流間奔走,夕陽反照著深邃的樹林,非常幽靜而瑰麗。走完三裏路,攀登上漆樹園的山頂,我原以為其山高峻可與齊雲山相等,等到仔細一看,則文昌閣還算是很巍峨的。五老峰正對著文昌閣聳起,它的東麵是獨聳寨,順著獨聳寨的山坳出來,稱為西天門;五老峰的西麵是展旗峰,由展旗峰下渡過溪水,叫芙蓉橋。我過去從西天門出來,現在從芙蓉橋進入。我看見三姑岩的旁邊,還滯留著夕陽的光輝,於是先登而上,見那西下的夕陽正在五老峰之間冉冉下墜。回歸榔梅庵時,已經是吃晚餐的時候了。相互追述這一天的經曆,才知道大龍井正在大溪口,足趾都已經觸及到了,卻為和尚所阻止而不能遊覽,這也是天數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