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5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 隨筆二則

黔國公沐昌祚卒,子啟元嗣爵。邑諸生往祭其父,中門啟,一生翹首內望,門吏杖箠通捶,用棒打之。多土怒,亦箠其人,反為眾桀奴所傷,遂訴於直指挺直不阿金公。公諱瑊,將逮諸奴,奴聳啟元先疏誣多士。事下禦史,金逮奴如故。
黔國公沐昌柞去世,孫沐啟元繼承爵位。城裏的眾儒生去祭吊沐啟元的祖父,中門打開,有一人抬頭朝門內看,守門的官吏竟用杖打他。儒生們憤怒了,也打守門人,反而被沐府凶暴的奴仆所打傷,於是儒生到朝廷直接派來的官員金公那裏訴說。金公名堿,他打算逮捕那些奴仆,奴仆慫恿沐啟元先上疏誣告眾儒生。事情告到監察禦史處,金公照舊逮捕奴仆。

啟元益嗔,征兵祭纛,環直指門,發巨炮恐之,金不為動。沐遂掠多士數十人,毒痛之,囊其首於木。金戒多士毋與爭,急疏聞。下黔督張鶴鳴勘,張奏以實。時魏璫專政,下調停旨,而啟元愈猖狂不可製。母宋夫人懼斬世緒,泣三日,以毒進,啟元隕,事乃解。宋夫人疏請,孫稚未勝爵服,乞權署名,俟長賜襲。會今上登極,憐之,輒賜敕實授。即今嗣公沐天波,時僅歲一周支也。普名勝者,阿迷州土寇也。
沐啟元更加生氣,調動軍隊、祭奠軍旗,包圍了金公的衙門,發射大炮恐嚇金公,金公不因此而動搖。沐啟元於是拷打數十名儒生,殘害他們,用木枷夾他們的頭。金公告誡眾儒生不要和沐啟元爭,急忙上疏,讓朝廷知道。朝廷下令貴州省總督張鶴鳴核實,張鶴鳴據實上奏。當時魏擋專政,下了調停的旨令,因而沐啟元更加猖狂,不能控製。他的母親宋夫人害怕斷送世代相傳的爵祿,哭泣了三天,用毒藥毒死了沐啟元,事情才得以緩解。宋夫人上疏請求,孫子年幼,無法勝任爵祿地位,請暫時署名,等長大後再賜他繼承爵位。時逢崇禎皇帝繼位,可憐沐昌柞的孫子,於是下令授以實爵。就是現在繼黔國公爵的沐天波,他繼承爵位時才滿一周歲。

祖者輅,父子為亂三鄉、維摩間。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廣西郡守蕭以裕,調寧州祿土司兵合剿,一鼓破之,輅父子俱就戳,始複維摩州,開三鄉縣。時名勝走阿迷,寧州祿洪欲除之。
普名勝是阿迷州的土匪。其祖父者格,和兒子在三鄉縣、維摩州一帶作亂。萬曆四十二年(1614),廣西府知府蕭以裕,調集寧州祿土司的軍隊,合兵圍剿,一下子就打敗叛軍,者格和兒子一起被殺,朝廷才恢複維摩州,設置三鄉縣。當時普名勝逃到阿迷州,寧州土司祿洪打算除掉他。

臨安守梁貴夢、郡紳王中丞撫民,畏寧州強,留普樹之敵,曲庇名勝。初猶屯阿迷境,後十餘年,兵頓強,殘破諸土司,遂駐州城,盡奪州守權。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撫臣王伉憂之,裹氈笠,同二騎潛至州,悉得其叛狀,疏請剿。上命川、貴四省合剿之。石屏龍土司兵先薄漾田,為所殲。三月初八日,王中丞親駐臨安,布政周世昌統十三參將,將本省兵萬七千人,逼沈家墳。賊命黎亞選扼之,不得進,相持者二月。
臨安府知府梁貴夢、府中的鄉紳王撫民,擔心寧州土司強大,留下普名勝可以與寧州土司對立,便曲意包庇普名勝。開始普名勝還屯住在阿迷州邊境,之後十餘年,普名勝的兵力很快強大,消滅了眾多的土司,於是駐進州城,奪取了阿迷州的全部政權。崇禎四年(1631),巡撫王伉擔憂,裹著氈子鬥笠,和二名騎手潛入阿迷州,全部得知了普名勝叛亂的情況,上疏請求圍剿。崇禎皇帝命令四川、貴州等四省合兵圍剿。石屏州龍土司的軍隊首先逼近漾田,被普名勝所殲滅。三月初八日,王巡撫親自駐紮臨安府,布政使周士昌統領十三位參將,率領雲南省的軍隊一萬七千人,逼近沈家墳。叛軍命令黎亞選阻扼官軍,周士昌不能前進,雙方相持了兩個月。

五月初二日,亞選自營中潛往為名勝壽,醉返營。一童子泄其事於龍。龍與王土司夜劫之,遂斬黎;進薄州城,環圍四月,卒不下。時州人廖大亨任職方郎,賊恃為奧援,潛使使入京縱反間,謂普實不叛,王撫起釁徼功,百姓悉糜爛。於是部郎疏論普地不百裏,兵不千人,即叛可傳檄定,何騷動大兵為?而王宮諭錫袞、楊庶常繩武,各上疏言宜剿。事下樞部議。先是王撫疏名勝包藏禍心已久,前有司養疽莫發奸,致成難圖蔓草,上因切責前撫、按。而前撫閔洪學已擢塚宰,懼勿能自解,即以飛語慫恿大司馬。大司馬已先入部郎言,遂謂名勝地不當一縣,撫、按比周,張大其事勢,又延引日月,徒虛糜縣官餉。疏上,嚴旨逮伉及按臣趙世龍。十月十五日,撫、按俱臨安就逮。
五月初二日,黎亞選從軍隊中潛回去為普名勝祝壽,喝醉酒後返回軍營。一個年青人把此事泄露給龍土司。龍土司和王土司連夜強攻,於是殺掉黎亞選;進逼阿迷州城,包圍了四個月,最終沒能攻下。當時阿迷州人廖大亨擔任職方郎,叛軍依靠他為有力的靠山,暗中派使者到京城肆意地提供假情況,說普名勝其實沒有叛亂,王巡撫挑起爭端以邀功,百姓全都被摧殘。於是兵部職方郎上疏,說普名勝的土地不到百裏,軍隊不到幹人,即使反叛也可以用一道命令傳檄平定,何必調動大批軍隊去打?而宮諭王錫衰、庶常楊繩武,分別上疏說應當圍剿。此事下達中樞部門議論。在這之前,王巡撫上疏說普名勝包藏禍心由來已久,前任長官像生毒瘡怕痛而不割一樣,沒有揭發其奸邪,導致形成野草蔓延難除的形勢,皇上因此嚴詞譴責前任巡撫、巡按禦史。而前任巡撫閡洪學已提升為吏部尚書,害怕無法自我辨解,就用流言慫恿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已經先聽到兵部職方郎的話,於是認為普名勝的地域抵不上一個縣,巡撫、巡按禦使互相勾結,擴大事態,又拖延時間,隻會白費朝廷糧響。此疏上奏,朝廷嚴令逮捕巡撫王伉、巡按禦史趙世龍。十月十五日,巡撫、巡按禦史在臨安府被捕。

十二月十八,周世昌中銃死,十三參將悉戰沒。五年正月朔,賊悉兵攻臨安,詐郡括萬金犒之,受金,攻愈急。迨十六,城垂破,賊忽退師,以何天衢襲其穴也。天衢,江右人,居名勝十三頭目之一,見名勝有異誌,心不安,妻陳氏力勸歸中朝,天衢因乞降,當道以三鄉城處之,今遂得其解圍力。後普屢以兵攻三鄉,各相拒,無所勝,乃退兵,先修祖父怨於寧州。方攻寧時,洪已奉調中原,其母集眾目,人犒五金、京青布二,各守要害,賊不得入。後洪返,謂所予太重,責之金,諸族目悉解體。賊諜知,乘之入,洪走避撫仙湖孤山,州為殘破。歲餘,洪複故土,鬱鬱死。賊次攻石屏州,及沙土司等十三長官,悉服屬之。誌欲克維摩州南魯白城,即大舉。魯白城在廣南西南七日程,臨安東南九日程,與交趾界,城天險,為白彝所踞。
十二月十八日,周士昌中火器而死,十三名參將全部戰死。崇禎五年(1632)正月初一,叛軍調全部軍隊攻臨安府,欺騙臨安府搜括一萬兩銀子搞勞他們,接到銀兩後,攻府城更加急迫。到十六日,府城即將被攻破,叛軍忽然退兵,那是因為何天衙偷襲了他們的巢穴。何天衙是江西省人,是普名勝的十三頭目之一,看到普名勝心懷異誌,內心不安,妻子陳氏竭力勸他歸順朝廷,何天衡於是請求投降,當權者將他安置在三鄉縣城,現在就靠他的力量解除了包圍。後來普名勝多次率領軍隊進攻三鄉縣城,雙方相持不下,普名勝不能取勝,才退兵,去找寧州土司報祖父、父親之仇。正要攻寧州時,土司祿洪已奉命調往中原,他的母親招集眾頭目,搞勞每人五兩銀子、兩匹京城的青布,要他們守衛要道,叛軍不能攻入。後來祿洪返回,認為給得太多,索回銀兩,各部族的頭目全都離心離德。叛軍刺探到此情況,乘機攻入寧州,祿洪逃到撫仙湖孤山避難,寧州被攻破。過了一年多,祿洪恢複了故土,憂鬱而死。叛軍接著進攻石屏州,以及沙土司等十三個長官司,這些地區全都臣服於普名勝。普名勝立誌要攻克維摩州南部的魯白城,於是大舉進攻。魯白城在廣南府西南,有七天的路程,在臨安府東南,有九天的路程,和交趾接界,依傍天險築城,被白彝盤踞。

名勝常曰:“進圖中原,退守魯白,吾無憂矣。”攻之三年,不能克。七年九月,忽病死。子福遠,方九歲。妻萬氏,多權略,威行遠近。當事者姑以撫了局,釀禍至今,自臨安以東、廣西以南,不複知有明官矣!至今臨安不敢一字指斥,旅人詢及者,輒掩口相戒,府州文移,不過虛文。予過安莊,見為水西殘破者,各各有同仇誌,不惜為致命;而此方人人沒齒無怨言,不意一婦人威略乃爾!
普名勝常說:“進圖謀中原,退死守魯白,我沒有後顧之憂了。”攻了三年,沒能攻克。崇禎七年(1634)九月,普名勝忽然病死。兒子普福遠才有九歲。妻子萬氏擅長權術謀略,威勢通行遠近。當權的人姑且用安撫的方法了結局勢,釀成的災禍延續到現在,從右安府以東、廣西府以南,人們不知道還有明朝的官員了!至今臨安府不敢對此事指責一句,旅客詢問到此事,總是掩口戒備,府、州的公文下達,不過是一紙虛文。我過安莊時,看到被水西土司殘害的人,人人都有報仇的共同誌向,不惜為此而獻出生命;而這裏人人閉口無怨言,想不到一個婦人的威勢、謀略竟然如此!

南包沙土司,抵蒙自縣;北包彌勒州,抵廣西府;東包維摩州,抵三鄉縣;西抵臨安府;皆其橫壓之區。東唯三鄉何天衢,西唯龍鵬龍在田,猶與抗鬥,餘皆聞風懾伏。有司為之籠絡,仕紳受其羈靮,意即受其控製者,十八九。王伉以啟釁被逮,後人苟且撫局,舉動如此,朝廷可謂有人乎!夫伉之罪,在誤用周世昌,不諳兵機,彌連數月,兵久變生耳。當時止宜責其遲,留策其後效。臨敵易帥且不可,遽就軍中逮之,亦太甚矣。嗟乎!朝廷於東西用兵,事事如此,不獨西南彝也!
往南包括沙土司,抵達蒙自縣;往北包括彌勒州,抵達廣西府;往東包括維摩州,抵達三鄉縣;往西抵達臨安府,都是萬氏橫行壓迫的地區。東邊隻有三鄉縣的何天衙,西邊隻有龍鵬的龍在田,還能與萬氏抗爭,其餘的都聞風喪膽,懾於威勢而屈服。地方官被萬氏籠絡,官吏、鄉紳受萬氏束縛的,達十分之八九。王伉因為挑起爭端的罪名被捕,後來的官苟且安撫了事,如此舉動,能認為朝廷有人嗎!王伉的過失,在於誤用周士昌,不通用兵的謀略,戰爭長達數月,用兵時間一久要發生變故的。當時隻應當責備王伉用兵遲緩,應留下來,督促他,看以後的表現。麵對敵人更換主帥尚且不行,何況突然到軍中逮捕主帥呢,太過分了!唉!朝廷對周邊用兵事事如此,不隻是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此啊!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