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十二月初一日,先晚雨絲絲下,中夜愈甚,遂無意留吉水。入城問打聽張侯後裔。有張君重、伯起父子居南門內,隔晚托顧仆言,與張同宗,欲一晤,因冒雨造其家雲。蓋張乃世科而無登第者,故後附於侯族,而實非同派。君重之曾祖名峻,嘉靖間雲亦別駕吾常,有遺墨在家雲,曾附祀張侯之廟,為二張祠。此一時附托之言。按張侯無在郡之祠,其在吾邑者,嘉靖時被毀已久,何從而二之?更為餘言:侯之後人居西園,在城西五六十裏,亦文昌鄉也;族雖眾,無讀書者,即子衿秀才亦無一人。餘因慨然!時雨滂沱,以舟人待已久,遂冒雨下舟,蓋此中已三月無雨矣。時舟已移北門贛江上。由北門入至南門之張氏,仍出北門。下舟已上午,遂西南溯贛江行。十裏,挾天馬山之西。十裏,過小洲頭,東有大、小洲二重,西則長岡逶迤,有塔與小洲夾江相對。至是雨止日出。又十裏,轉挾螺子山之東,而泊於梅林渡,去吉郡尚十裏。既暮,零雨複至。螺子,吉郡水口之第一山也。
十二月初一日前半夜細雨不停地下首,到半夜雨勢更大,於是打消了在吉水停留的念頭。進城去探訪張侯的後裔。有叫張君重、張伯起的兩父子,居住在城南門內,昨晚托顧仆傳話給我,說他家與張侯是同一宗族,想與我會一麵,因而我冒雨造訪他家。大概張君重家是幾代參加科舉考試而沒有考中的,所以後來就附會說是張侯家族,而實際上不是同一族係。張君重的曾祖名叫張峻,說什麼嘉靖年間也曾在我的家鄉常州府任過通判,有遺作保存在他家中,張峻曾被附帶祭祀於張侯的廟中,成為二張祠。這是一時的附托之言。據查考,張侯在吉安府無祠堂,而在我家鄉江陰縣城中的祠堂,嘉靖時已經被毀了許久,從何而來的二張祠?他們又對我說:張侯的後代居住在西園,位於縣城南五六十裏,也是一個人文興盛的地方;家族中人口雖多,但沒有讀書的,即便是秀才也沒有一個。我於是感慨不已。當時大雨澇沱、因船夫已等待許久,便冒雨回到船中,這地方大約已三個月沒下雨了。當時船已經移到北門外贛江上,先我是從北門進城到南門的張家,現仍由北門出城。回到船中已是上午,於是往西南溯贛江行。十裏,繞到天馬山的西麵。又行十裏,經過小洲頭,東麵有大小兩個沙洲,西麵是長長的山岡蜿蜒綿亙,有座塔與小洲夾江相對。到此處雨停日出。又行十裏,折繞到螺子山的東麵,停泊在梅林渡,此處離吉安府城還有十裏。傍晚後,又下起了零星小雨。螺子山是吉安府水口的第一座山。

吉水東大而高者,曰東山,即仁山也。太平山在其內,又近而附城,曰龍華寺。寺甚古,今方修葺qì修整,有鄒南皋先生祠。佛殿前東一碑,為韓熙載五代南唐重臣,著有《寧史?南唐世家》撰,徐鉉八行書。蓋即太平西下之壟,南北回環,瑣成一塢,而寺在中央。吉水西為天馬山,在恩、贛二江夾脊中。北為玉笥,即峽山之界贛江下流所經也。南為巽xùn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加而峻者,為本縣之文筆峰。建昌人言軍峰為吉水文筆,因此峰而誤也,大小迥絕矣。
吉水縣城東麵大而高的山,叫東山,即仁山。太平山在它的內側,又往近處靠近城的地方,叫龍華寺。寺很古老,如今正在修繕,裏麵有鄒南皋先生的祠堂。佛殿前麵東側有塊碑,碑文是韓熙載撰、徐鑲書寫的,共八行。大概太平山向西延伸而下的低矮山岡,自南向北曲折環繞,圍成一個山塢,而寺位於山塢的中央。吉水縣西麵為天馬山,它在恩、贛兩江相夾的山脊中。北麵為玉筒山,即峽江地界,是贛江下流所經過的地方。南麵為龔峰,它尖峭獨聳,是鄒南皋先生堆加後才變得高峻的,為本縣的文筆峰。建昌人說軍峰是吉水縣的文筆峰,這是由此峰導致的訛誤,兩峰的大小差別極大。

初二日,黎明甫剛剛掛帆,忽有順水舟叱吒而至,掀篷逼舟,痛毆舟人而縛之,蓋此間棍徒托言解官銀,而以拿舟嚇詐舟人也。勢如狼虎,舟中三十人,視舟子如搏羊,竟欲以餘囊過其舟,以餘舟下省。然彼所移入舟者,俱鋪蓋鈴串之物,而竟不見銀扛,即果解銀,亦無中道之理。餘諭其此間去吉郡甚近,何不同至郡,以舟畀以汝。其人聞言,咆哮愈甚,竟欲順流挾舟去。餘乘其近涯,一躍登岸,亟覓地方王姓者,梅林保長也。呼而追之,始得放舟。餘行李初已被移,見餘登陸,乃仍畀還即歸還;而舟子所有,悉為抄洗,一舟蕩然矣。又十裏,飯畢,〔抵吉安郡。〕已過白鷺洲之西,而舟人欲泊南關;餘久聞白鷺書院之勝,仍返舟東泊其下,覓寓於書院中淨土庵。是日雨絲絲不止,餘人遊城中,頗寥寂,出南門,見有大街瀕江,直西屬神岡山,十裏闤闠,不減金閶也。
初二日黎明才掛帆出發,忽然有隻船順水而來,船上的人大聲吃喝著,掀開我們的船篷強行索要船隻,並痛打了船夫,把他綁起來,他們大概是此地的一些無賴之徒,借口說要解送官府銀兩,需要征借船隻,嚇唬詐騙船夫。他們勢如虎狼,我們船中的三十個人,看船夫如同在虎狼群中掙紮逃命的羊羔。他們竟然想將我的袋子搬到他們船中,將我所乘的這隻船駛下省城。然而那幫人移到船中來的,都是鋪蓋鈴串之類的東西,竟然不見貴重的金銀物品、我想即便真的是解送銀兩,也沒有中途上船的道理。我告訴那幫人,這裏離吉安府很近,何不一同到府城,再將船給你們。他們聽後,更加咆哮不已,竟然想順流挾持船隻而去。我乘船靠近岸之機,一縱身登上岸,趕忙找到當地一個姓王的人,他是梅林的保長。我們呼喊著追上去,那幫人才放行了船隻。我的行李起初已被移動,見我登陸,才又拿回來;但船夫的所有物件,都被抄掠搶劫去了,整隻船被洗劫一空。又行十裏,吃完飯後,抵達吉安府。已經過了白鷺洲的西麵,而船夫想停泊到南關去;我早就聽說過白鷺書院的勝跡,所以仍叫船返回東邊,停泊在書院下,在書院中的淨土庵找了個寓所。這天,絲絲細雨下個不停,我進城遊覽,城中十分寂靜。走出城南門,看見有條大街瀕臨江流,直往西連著神岡山,十裏街市,不比蘇州遜色。

初三日,中夜雨滂沱。晨餐後,即由南關外西向神岡。時雨細路濘,舉步不前,半日且行且止,市物未得其半,因還至其寓。是日書院中為郡侯季考,餘出時諸士畢集,及返而各已散矣。郡侯即家複生,是日季考不親至,諸生頗失望。
初三日半夜時大雨澇沱。早餐後,便由南關外往西麵向神岡山走去。當時天下著細雨,道路泥濘,我舉步不前,半日中走走停停,所要買的物品沒買到一半,於是回到寓所。這天書院中由府長官主持季度末考試,我出書院時童生畢集,等返回時已經各自散去了,府長官就是我的本家複生,這天進行季度末考試他未親自到場,眾童生很失望。

初四日雨。入遊城中,出止白鷺洲。
初四日天下著雨。我進城遊覽,出城來停留在白鷺洲。

初五日入城拜朱貞明、馬繼芳。下午,取藥煮酒,由西門出,街市甚盛。已由南門大街欲上神岡,複行不及也。
初五日進城去拜訪朱貞明、馬繼芳。下午,去取酒曲回來煮酒,由西門出城,西門外街市非常繁盛。已經從南門大街上想上神岡山,又來不及去。

初六日臥雪鷺洲。
初六日躺臥在雪鷺洲。

初七日臥雪鷺洲。下午霽,入城。由東門出,至大覺庵,已在梅林對江,不及返螺子。
初七日躺臥在雪鷺洲。下午天氣放晴,我進入城中。從東門走出城,到了大覺庵,那裏已經在梅林的對岸,來不及返回螺子山。

初八日由鷺洲後渡梅林,五裏。又東北十裏,大洲。乃東十裏入山,登洲嶺,乃南山北度之脊,因西通大洲,故雲。從嶺直上五裏,天獄山。下直南十裏,宿南山下坑中季道人家。
初八日從雪鷺洲後渡江到梅林,共五裏路。又往東北走十裏,到大洲。於是向東十裏進了山,往洲嶺上攀登,這嶺是南山向北延伸的山脊,因它西通大洲,所以叫這個名。從嶺間直往上爬五裏,到天獄山。從山上直往南朝下走十裏,投宿在南山下深穀中的季道人家。

初九日東十裏,出山口曰五十都。東南十裏,過施坊。人家甚盛。入山五裏,直抵嵩華山西麓,日虎浮,拜蕭氏。其外包山一重,即與施坊為界者也,東北從嵩華過脈,今鑿而燒灰,西麵有洞雲庵向施坊焉。
初九日往東十裏,走出山口叫五十都。又往東南走十裏,經過施坊。〔此處大戶人家很多。〕進山五裏,直抵嵩華山西麓叫虎浮的地方,拜訪一個姓蕭的人。虎浮外圍環繞著一重山巒,它就是此處與施坊的界山,山脈從東北麵的嵩華山越過,如今山中的石頭被鑿來燒石灰,它的西麵有個洞雲庵,朝向施坊。

初十日登嵩華山,上下俱十裏。
初十日攀登嵩華山,上去和下來都是十裏路程。

十一日遊洞雲。由北脊來時,由南峽口大路入,往返俱六裏。
十一日遊覽洞雲庵。從庵北麵山脊上來的時候,是由南峽口的大路進入庵中的,往返都是六裏路。

十二日晨餐於蕭處,上午始行。循嵩華而南五裏,鏡坊澎。東為嵩華南走之支,北轉而高峙者名香爐峰,其支蓋於查埠止十裏也。又南五裏登分水嶺,逾嶺東下五裏為帶源,大魁王艮所發處也。由帶源隨水東行五裏,出水口之峽,南入山。三裏為燕山,其處山低嶺小,居民蕭氏,俱築山為塘以蓄水,水邊盛放。複逾小嶺而南,三裏,過羅源橋,複與帶溪水遇,蓋其水出峽東行,循山南轉至此。度橋而南,山始大開,又五裏宿於水北。
十二日在蕭家吃早餐,上午方出發。順嵩華山往南走五裏,到鏡坊澎。此地東麵是嵩華山向南延伸的分支,折往北麵而高高聳起的叫香爐峰,它的分支延伸到查埠大概隻有十裏。又往南五裏登上分水嶺,越過嶺頭往東下行五裏為帶源,它是狀元王良的發跡處。從帶源沿水流往東行五裏,出了水口處的山峽,往南走進山。走三裏為燕山,那裏山低嶺小,居民姓蕭,家家依山築起池塘用來蓄水,很多水流從池塘邊上漫溢出去。又越過一座小山嶺往南,走三裏,跨過羅源橋,又與帶溪水相遇,大概帶溪水出了山峽往東流,然後順山折往南流到此處。過了橋往南走,山巒才遠離開,又走五裏投宿在水北。

十三日由水北度橋,直南五裏,渡滬溪橋,是為夏朗,即劉大魁名儼發跡處也。又南五裏,為西園張氏,是日在其家。下午,淮河自羅坡來。
十三日從水北越過橋,直向南走五裏,越過滬溪橋即為夏朗,是劉狀元〔名叫劉儼〕發跡的地方。又往南走五裏,為張家居住的西園,這夭我呆在張家。下午,淮河從羅坡來到西園。

十四日雨雪。淮河同乃郎攜酒來。是晚二巫歸。
十四日雨雪交加。淮河和他兒子攜酒來到我住處一道暢飲。這晚張二巫回到家。

十五日霽,風寒甚。晚往西山。
十五日天氣晴開,但寒風刺骨。晚上前往西山。

十六日張氏公祠宴。
十六日在張氏公祠赴宴。

十七日五教祠宴。
十七日在五教祠赴宴。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