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一日缺)

十一月初二日出建昌南門,西行二裏至麻姑山足。上山二裏,半山亭,有臥瀑。又一裏半,噴雪〔亭〕,雙瀑。〔麻姑以水勝,而詘峰巒。半山亭之上,有水橫騫,如臥龍蜿蜒。上至噴雪,則懸瀑落峰間,一若疋同“匹”練下垂,一若玉箸分瀉。分瀉者,交縈石隙,珠絡縱橫,亦不止於兩,但遠眺則成兩瀑耳。既墜,仍合為一,複如臥龍斜騫出峽去。但上之懸墜止二百尺,不能與雁宕、匡廬爭勝。〕又一裏,連泄五級,上有二潭甚深,舊亭新蓋,〔可名“五泄”。五泄各不相見,各自爭奇。〕〔螺轉環連,雪英指白的水花四出;此可一目而盡,為少遜耳。〕又半裏,龍門峽,上有橋。〔兩崖夾立,泉搗中壑,不敢下視;架橋俯瞰於上,又變容與為雄壯觀。龍門而上,溪平山繞,自成洞天,不複知身在高山上也。〕又半裏,麻姑壇、仙都觀。左有大夫鬆,已死;右有通海井。西上嶺十裏,逾篾竹嶺,為丹霞洞。又上一裏,為王仙嶺,最高。西下二裏,張坊。西左坳中為華嚴庵,宿。
十一月初二日走出建昌府南門,往西行二裏,到達麻姑山腳。上山二裏,到半山亭,亭旁邊有一條臥瀑。又往上爬一裏半,為噴雪亭,那裏有兩條瀑布。麻姑山以水的景觀為最優美,而差在峰巒的峻秀方麵。半山亭上,有條水流橫貫在山間,如一條臥龍蜿蜒。上到噴雪亭,卻見高懸的瀑布瀉落在山峰間,一條如像一匹潔白的絹帛往下垂掛著,另一條好似二束白玉筷子向下分瀉。分瀉下來的那條瀑布交注縈流在石頭縫隙間,交織成一個縱橫的網絡。瀑布也不隻兩處,隻是從遠處眺望成兩條而已。它們墜落以後,仍然彙合為一股水流,同樣如一條臥龍斜貫出峽。但是瀑布上下懸墜的高度隻有兩百尺,不能和雁宕山、匡廬山的瀑布爭優勝。又往上一裏,瀑流連續向下墜落五層,瀑流上麵有兩個很深的潭,潭邊的舊亭子新修了洲番,可以稱為“五泄亭”。五層瀑布各不相見,各自爭奇。瀑布螺旋環連,雪花四濺;在亭子上可以盡覽五層瀑布的景象,因為這裏略比瀑布頂端低一些。又往上半裏,到龍門峽,峽上有橋。兩邊崖壁夾立,泉流搗入中間的深穀中,人不敢往下看;架了橋在橋上俯瞰,水勢又變得雄偉壯觀。沿龍門而上,溪流平緩,山巒環繞幾,自成一片幽靜奇異的天地,讓人不再感覺到置身在高山上麵。又往上半裏,到達麻姑壇和仙都觀。左邊有棵大夫鬆,己經枯死;右邊有口通海井。往西上嶺十裏,翻過蔑竹嶺,為丹霞洞。又往上一裏,為王仙嶺,它最高峻。往西朝下走二裏,為張坊。張坊西麵左邊山坳中為華嚴庵,於是投宿在庵中。

初三日王仙嶺東下一嶺為丹霞洞。又逾篾竹嶺西坳中,南上越兩山,東南共五裏為飛爐峰,有小石爐方尺,自軍峰山南飛至。其地南為軍峰,北接麻姑,東瞰盱江,西極芙蓉,蓋在五老峰之西,陽華峰之西北矣。(以下有缺)
初三日從王仙嶺東麵走下一座山嶺為丹霞洞。又翻過蔑竹嶺西麵的山坳,向南往上越過兩座山,再往東南共走五裏為飛爐峰,峰上有個一尺見方的小石爐,傳說它是從軍峰山南麵飛來的。那地方南邊為軍峰山,北邊接著麻姑山,向東可以遠望籲江,向西可以盡覽芙容峰,大略在五老峰的西麵、陽華峰的西北麵。(以下缺)

初四日出建昌東門,過太平橋南行,循溪五六界,折而西一裏,出從姑之南,〔上天柱峰,〕見山頂兩石並起如雙髻者。〔北〕向登其岩,曰飛鼇峰。岩前曰長春閣。閣之東有堂曰“鼇峰”,深處為羅先生講學之所。其後飛突而出,倒書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從東上天際亭,亭後鑿石懸梯而上,有洞。洞口隘如鬥,蛇像蛇一樣伏乃入,其中高穹而寬。此天柱之南隅也。出洞,仍下石級,沿崖從西登。天柱、鼇峰之間,有台一掌,上眺層崖,下臨絕壁,竹拂石門,樹懸崖隙,為雲岩台。從其上西穿峰峽,架木崖間,曰雙玉樓。再西,一石欲墜未墜,兩峽並起,上下離立,若中剖而分者,曰一線天。此鼇峰之北隅也。一線既盡,峽轉而北,有平石二片,一方一圓,橫庋峽內,曰跏趺之盤腿坐法石。此二峰者,從天柱之西,鼇峰之北,又起二峰,高殺於鼇峰、天柱,而附麗成奇者也。其東一峰,即南與鼇峰夾成一線,又與西峰夾庋跏趺者。西峰之西,又有片石橫架成台,其東西俱可跏趺雲。從跏趺石東踐一動石,梯東峰而上,其頂南架梁於一線,遂出鼇峰之崩,東鑿級以躋,遂淩天柱之表。於是北瞰郡城,琉璃映日;西瞻麻嶠,翡翠插天。〔時天霽,明爽殊甚。〕從此北下天柱之北,穹崖下臨,片石夾立,上有古梅一株,曰“屏風石”。天柱北裂一隙,上有懸台可躋而坐,曰“滴水崖”。內有石竇,直上三丈,正與南隅懸崖之洞相對。此天柱之北隅也。從此東下,又得穹崖一層,曰讀書台,今為竹影庵。從其南攀石而登,曰梅花岩,石隙東向,可臥可憩。此天柱東隅之下層也。飛鼇之西有鬥姆閣,其側有蟾窟石,下嵌為窩,上突為台,亦可趺fǜ同跗可嘯。此飛鼇西隅之下層也。(以下有缺)
‘初四日出了建昌府東門,越過太平橋往南行,順溪流走五六裏,又折向西走一裏,出了從姑峰南麵,攀上天柱峰,看見一座頂上兩塊石頭並列聳起,如同雙髻的山峰。向北登上那山峰間的岩石,為飛鼇峰。岩前麵有個閣叫長春閣。閣的東麵有個堂,匾額上寫著“鼇峰深處”四個字,是羅先生講學的處所。堂後麵岩石飛突而出,岩上倒寫著“印空”兩個字。岩石下有一個方形池子,名叫玉冷泉。我從玉冷泉東麵上到天際亭,亭後鑿開石壁修築了一懸空的石階梯,順石階梯爬上去,有一個洞。洞口狹窄如鬥,我像蛇一樣臥伏著才鑽了進去,洞中高彎寬闊。此洞處天柱峰的南隅。出了洞,仍然沿石瞪下來,順著山崖從西麵攀登。天柱峰和鼇峰之間,有個手掌似的平台,上眺層崖,下臨她壁,翠竹輕拂石門,綠樹懸立在崖縫間,這是雲岩台。從雲岩台上往西穿越山峰間的峽穀,崖壁間架著一座木樓,叫雙玉樓。再往西,峽穀頂上有一塊石頭將墜未墜,兩邊的崖壁並排聳起,上下崖石並立,如同從中間破裂而分開的一樣,叫一線天。這裏處鼇峰的北隅。過了一線天,峽穀轉往北,有兩片平整的石塊,一方一圓,橫置在峽穀內,稱為枷跌石。此二峰,即從天柱峰西麵、鼇峰北麵又聳起的兩座山峰,高不如鼇峰和天柱峰,但由於它們的映襯,加之有一線天、枷跌石兩處景觀,也變得奇麗峻秀。其中東麵的山峰,就是與南麵的鼇峰夾峙而形成一線天、又與西麵的山峰相夾而橫臥著枷跌石的那座。西麵那座山峰的西邊,又有一塊石頭橫架成台,這座山峰東西兩麵的石頭都可以稱為枷跌石。從枷跌石東麵踏著一塊搖動著的石頭,向東麵那座山峰攀上去,峰頂南端一線天之上架有橋梁,越過橋便到了鼇峰峰頂;峰頂東麵鑿有石階梯,沿階梯登上去,便到了夭柱峰峰頂。從天柱峰頂上向北俯瞰建昌府城,琉璃瓦輝映著陽光;往西觀看麻嬌峰,翡翠色的峰巒直插雲天。當時天空雲氣稀薄,異常明朗。從峰頂上往北下到峰北麵,彎隆的山崖下臨深穀,一塊大石頭聳立在山崖對麵,上麵有一棵古梅,這塊大石頭叫“屏風石”。天柱峰北麵裂開一條夾縫,夾縫中有一個虛懸著的平台,可以攀到上麵去坐著,它叫“滴水崖”。滴水崖內有個石洞,直通向上,有三丈深,正好與峰南隅懸在崖壁間的那個洞對著。這是天柱峰的北隅。從這裏往東下去,又見到一層彎隆的山崖,叫讀書台,如今上麵建有竹影庵。從讀書台南麵攀著石頭登上去,叫梅花岩,岩間石縫朝著東,石縫內可以睡臥可以休息。這是天柱峰東隅的下層。飛鼇峰的西麵有個鬥姆閣,它的側麵有個蟾窟石,這石的下麵如蟾蛛張著口形成石窩,上麵向外凸出形成平台,台上也可以雙足交疊而坐,可以放聲長嘯。這是飛鼇峰西隅的下層。(以下有缺文)。

是日,建昌遇夏調禦、丘士章。
這天在建昌府遇到夏調禦、丘士章。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