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716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初十日,夜雨達旦。初涉瀟湘指今湖南境內,遂得身曆此景,亦不以為惡。上午,雨漸止。迨暮,客至,雨散始解維即船纜。五裏,泊於水府廟之下。
初十日雨通宵達旦下個不停。初入瀟湘江中,便得以身曆此景,也不以為是壞事。上午,雨漸漸停下來。到傍晚,所等的同船乘客來到,雨散去,這才解開船纜開船。行五裏,停泊在水府廟的下邊。

十一日五更複聞雨聲,天明漸霽。二十五裏,南上鉤欄灘,衡南首灘也,江深流縮,勢不甚洶湧。轉而西,又五裏為東陽渡,其北岸為琉璃廠,乃桂府燒造之窯也。又西二十裏為車江,或作汊江。其北數裏外即雲母山。乃折而東南行,十裏為雲集潭,有小山在東岸。已複南轉,十裏為新塘站,舊有驛,今廢。又六裏,泊於新塘站上流之對涯。同舟者為衡郡艾行可、石瑤庭,艾為桂府禮生司儀、執事,而石本蘇人,居此已三代矣。其時日有餘照,而其處止有穀舟二隻,遂依之泊。已而,同上水者又五六舟,亦隨泊焉。其涯上本無村落,餘念石與前艙所搭徽人俱慣遊江湖,而艾又本郡人,其行止餘可無參與,乃聽其泊。迨暮,月色頗明。餘念入春以來尚未見月,及入舟前晚,則瀟湘夜雨,此夕則湘浦月明,兩夕之間,各擅一勝,為之躍然。已而忽聞岸上涯邊有啼號聲,若幼童,又若婦女,更餘不止。眾舟寂然,皆不敢問。餘聞之不能寐,枕上方作詩憐之,有“簫管孤舟悲赤壁,琵琶兩袖濕青衫”之句,又有“灘驚回雁天方一,月叫杜鵑更已三”等句。然亦止慮有詐局,俟憐而納之,即有尾其後以挾詐者,不虞其為盜也。迨二鼓,靜聞心不能忍,因小解涉水登岸,靜聞戒律甚嚴,一吐一解,必俟登涯,不入於水。呼而詰之,則童子也,年十四五,尚未受全發,詭言出王閹之門,年甫十二,王善酗酒,操大杖,故欲走避。靜聞勸其歸,且厚撫之,彼竟臥涯側。比靜聞登舟未久,則群盜喊殺入舟,火炬刀劍交叢而下。餘時未寐,急從臥板下取匣中遊資移之。越艾艙。欲從舟尾赴水,而舟尾賊方揮劍斫尾門,不得出,乃力掀篷隙,莽投之江中,複走臥處,覓衣披之。靜聞、顧仆與艾、石主仆,或赤身,或擁被,俱逼聚一處。賊前從中艙,後破後門,前後刀戟亂戳,無不以赤體受之者。餘念必為盜執,所持同“綢”衣不便,乃並棄之。各跪而請命,賊戳不已,遂一湧掀篷入水。入水餘最後,足為竹纖所絆,竟同篷倒翻而下,首先及江底,耳鼻灌水一口,急踴而起。幸水淺止及腰,乃逆流行江中,得鄰舟間避而至,遂躍入其中。時水浸寒甚,鄰客以舟人被蓋餘,而臥其舟,溯流而上三四裏,泊於香爐山,蓋已隔江矣。還望所劫舟,火光赫然,群盜齊喊一聲為號而去。已而同泊諸舟俱移泊而來,有言南京相公身被四創者,餘聞之暗笑其言之妄。且幸亂刃交戟之下,赤身其間,獨一創不及,此實天幸。惟靜聞、顧奴不知其處,然亦以為一滾入水,得免虎口,資囊可無計矣。但張侯宗璉所著《南程續記》一帙zhì一套書,乃其手筆,其家珍藏二百餘年,而一入餘手,遂罹此厄,能不撫膺氣憤痛苦!其時舟人父子亦俱被戳,哀號於鄰舟。他舟又有石瑤庭及艾仆與顧仆,俱為盜戳,赤身而來,與餘同被臥,始知所謂被四創者,乃餘仆也。前艙五徽人俱木客,亦有二人在鄰舟,其三人不知何處。而餘艙尚不見靜聞,後艙則艾行可與其友曾姓者,亦無問處。餘時臥稠人中,顧仆呻吟甚,餘念行囊雖焚劫無遺,而所投匣資或在江底可覓。但恐天明為見者取去,欲昧爽即行,而身無寸絲,何以就岸。是晚初月甚明,及盜至,已陰雲四布,迨曉,雨複霏霏。
十一日五更時又聽到雨聲,天亮後雨漸漸停下來。行二十五裏,往南上了鉤欄灘,它是衡州府城南麵湘江上的第一灘,到這裏江流變深,水麵變窄,水勢不很洶湧。折往西,又行五裏為東陽渡,它的北岸為琉璃廠,是桂府燒造各種器皿的窯子。又往西行二十裏為車江,(或寫作漢江)。它北麵幾裏以外就是雲母山。而後就折往東南,行十裏為雲集潭,有座小山在潭東岸上。隨後又轉往南,行十裏為新塘站。〔先前有釋站,如今已廢棄。〕又行六裏,停泊在新塘站上遊對岸。同船的為衡州府的艾行可、石瑤庭,姓艾的是桂府祭祀時讚禮司儀的執事,而姓石的本是蘇州府人,移居此地已經三代了。當時太陽還有餘輝,而那地方隻有兩隻載穀的船,於是靠攏上去停泊在一起。不久後,同是向上遊航行的船又有五六條,也跟著在那裏停泊下來。停泊處的岸上本無村落,但我想姓石的與前艙中搭乘的徽州府人都慣遊江湖,而姓艾的又是本府人,或走或停我可以不過問幹預,於是聽憑船隻停泊下來。等到太陽落山後,天空中月色很明亮。我回想起入春以來還未見到月亮,到前天晚上登船,瀟湘江下了一夜的雨,今夜卻是湘江岸邊明月照耀,兩夜之間,各欣賞一種江上的優美夜景,於是心中不禁為此感到愉悅。旋即忽然聽到江岸邊有啼哭聲,像是幼童,又像是婦女,哭了一更多還未停,止。眾船中靜悄悄的,都不敢隨便詢問。我聽著哭聲不能安睡,便在枕頭上作了一首詩表達憐憫之情,詩中有‘孤單單的小船上竹簫吹起赤壁的悲歌,淒楚的琵琶聲令人哭濕了青衫和兩袖”這樣的句子,又有“險灘驚起回雁正當一更天,月下杜鵑啼叫已過半夜時”等句子。然而我也隻是考慮怕會有騙人的圈套,待船上的人可憐他而收納、理會他時,便有尾隨其後挾持詐騙的人到來,沒有料想到他是盜賊。到兩更時,靜聞心中不能抑製住憐憫的心情,於是乘涉水登岸小解的機會,〔靜聞對教中的戒律遵守得很嚴,吐痰及解大、小便等,一定等到上岸,從不在水中進行。〕招呼詢間那啼哭的人,發現是個童子,年齡十四五歲,還沒有留全發,欺詐說他是王宦官門卞的人,年紀才十二,因為王宦官善酗酒,常拿重棍責罰他,因此想逃跑。靜聞勸他回去,並且用好言撫慰他,而他竟然躺臥在岸邊不動。等靜聞登上船不久,就見一群盜賊喊叫著衝入船中,火把刀劍交錯密集地落下。我當時還未睡,急忙從鋪板下取出匣子中裝著的旅費,轉移到其他地方。我越過艾行可所在的那艙,想從船尾投入水中,而那裏盜賊正揮劍砍著船尾的門,不能出去,於是用力掀起船篷,露出縫隙,莽撞地將匣子投到江中,又跑回睡臥處,找了衣服披在身上。靜聞、顧仆和艾行可、石瑤庭以及他倆的仆人,或光著身,或裹著被子,都被逼到一起。船頭的盜賊從中艙向後;船後的盜賊砍開船的後門往前,前後刀戟亂刺,船上的人無不是赤身露體地挨著。我想我必定要被盜賊抓住,所拿著的綢子衣服不便於行動,於是通通丟棄。大家個個跪在盜賊前請求保全性命,盜賊卻砍戳個不停,於是大家一湧而起,掀起船篷跳入水中。我是最後一個入水,腳被竹船索絆著,竟然同船篷一起倒翻下去,頭先觸著江底,耳鼻都灌了水,才迅急向上浮起。幸好水淺,隻到腰部,於是逆流從江中走,見到一隻鄰船為避開盜賊開了過來,便躍入那船中。當時水浸得我全身異常寒冷,那船上的一個乘客將船夫的被子蓋在我身上,我便躺在船中。船逆流而上行了三四裏,停泊在香爐山下,這裏已經是湘江的另一岸了。回身望去,那隻被搶劫的船,火光大起,眾盜賊齊聲喊叫一聲作為信號,就離去了。隨即,先前一同停泊的各船都移到香爐山下來停泊,船中有人說南京的讀書人身上被刺傷四處,我聽了暗笑那人所說之話的虛妄。幸運的是我赤身躲在亂刀棍劍下,竟沒有被傷,這實在是天幸!隻是不知道靜聞、顧仆在何處,也以為他們一滾入水中,就能免於虎口,至於錢財就可不去計較了。隻是張侯宗璉所著的一套《南程續記》,是他的手跡,他家珍藏了兩百多年,而一到我手中,便遭此等厄運,怎能不痛惜!當時船夫父子倆也都被刺傷,在鄰船上哀號著。另一隻船上又有石瑤庭、艾行可的仆人與顧仆,他們都被盜賊刺傷,光著身體來到我的船上,與我同蓋一床被子躺臥,我這才知道所說的被弄傷四處的是我的仆人。原所乘那隻船前艙中的五個徽州府人都是做木活的,他們中也有兩個在鄰船上,其餘三人不知在哪裏。而我那個艙中還不見靜聞,後艙中則是艾行可與他的‘個姓曾的朋友,也沒有打聽的地方。我當時躺在眾人中,顧仆呻吟得很厲害,我心想行李袋雖然被焚燒搶劫得什麼都不剩了,而投到江中的匣子裝著的旅遊費用或許在江底可以找到。隻恐怕天亮後被見到的人拿了去,想黎明就前往尋找,但身上無寸絲遮掩,何以上岸?這天晚上,起初月亮很明,等盜賊來時,已經陰雲四布,到天亮時,雨又霏霏地下了起來。

十二日,鄰舟客戴姓者,甚憐餘,從身分裏衣、單褲各一以畀餘。餘周身無一物,摸髻中猶存銀耳挖一事,餘素不用髻簪,此行至吳門,念二十年前從閩前返錢塘江滸,腰纏已盡,得髻中簪一枝,夾其半酬飯,以其半覓輿,乃達昭慶金心月房。此行因換耳挖一事,一以綰發,一以備不時之需。及此墮江,幸有此物,發得不散。艾行可披發而行,遂至不救。一物雖微,亦天也。遂以酬之,匆匆問其姓名而別。時顧仆赤身無蔽,餘乃以所畀褲與之,而自著其裏衣,然僅及腰而止。旁舟子又以衲破衣一幅畀予,用蔽其前,乃登涯。涯猶在湘之北東岸,乃循岸北行。時同登者餘及顧仆,石與艾仆並二徽客,共六人一行,俱若囚鬼。曉風砭骨,砂礫裂足,行不能前,止不能已。四裏,天漸明,望所焚劫舟在隔江,上下諸舟,見諸人形狀,俱不肯渡,哀號再三,無有信者。艾仆隔江呼其主,餘隔江呼靜聞,徽人亦呼其侶,各各相呼,無一能應。已而聞有呼予者,予知為靜聞也,心竊喜曰:“吾三人俱生矣。”亟欲與靜聞遇。隔江土人以舟來渡餘,及焚舟,望見靜聞,益喜甚。於是入水而行,先覓所投竹匣。靜聞望而問其故,遙謂餘曰:“匣在此,匣中之資已烏有矣。手摹《禹碑》及《衡州統誌》猶未沾濡也。”及登岸,見靜聞焚舟中衣被竹芨猶救數件,守之沙岸之側,憐予寒,急脫身衣以衣予給我穿,複救得餘一褲一襪,俱火傷水濕,乃益取焚餘熾火以炙之。其時徽客五人俱在,艾氏四人,二友一仆雖傷亦在,獨艾行可竟無蹤跡。其友、仆乞土人分舟沿流捱覓,餘輩炙衣沙上,以候其音。時饑甚,鍋具焚沒無餘,靜聞沒水取得一鐵銚diào小鍋,複沒水取濕米,先取幹米數鬥,俱為艾仆取去。煮粥遍食諸難者,而後自食。迨下午,不得艾消息,徽人先附舟返衡,餘同石、曾、艾仆亦得土人舟同還衡州。餘意猶妄意艾先歸也。土舟頗大,而操者一人,雖順流行,不能達二十餘裏,至汊江已薄暮。二十裏至東陽渡,已深夜。時月色再陰,乘月行三十裏,抵鐵樓門,已五鼓矣。艾使先返,問艾竟杳然也。
十二日鄰船一個姓戴的客人,很同情我,從他身上分出內衣、單層褲子各一樣給了我。我全身沒有一件物品,摸摸發髻中還存有一個銀耳挖,〔我向來不用髻替、此次旅行到達蘇州時,想起二十年前從福建返回到錢塘江邊,隨身攜帶的財物已經用完,從發髻中摸到一枝答,剪下一半付了飯錢,用另一半雇了一乘轎子,才到達昭慶寺金心月房。於是此次旅行換了一個耳挖,一是用來盤束頭發,一是用以防備隨時的需要。到此次落入江中,幸虧有這耳挖,頭發得以不散開。艾行可披發而行,以至於無救。一件物品雖然微小,也會成為性命賴以保全的東西啊J〕便用它來酬謝了他,然後匆匆間了他的姓名就告別了。當時顧仆光著身沒有一點衣物遮蔽,我便把姓戴的所給的褲子給了他,而自己穿著那件內衣,然而那內衣僅到腰間。旁邊一隻船的船夫又將一塊補過補丁的布給了我,我用它遮著前麵,就朝岸上登去。所登之處仍然在湘江的東北岸上,於是沿岸往北行。當時一同登岸的有我和顧仆、石瑤庭和艾行可的仆人以及兩個徽州府人,一行共六人,個個都像是囚犯鬼怪。拂曉的風寒冷刺骨,碎石子劃破了腳板,往前不能走,想停下又不能。走了四裏,天漸漸亮開,望見那隻被焚燒搶劫的船在江對麵,上上下下的眾多船隻,看到我們這一行人的形狀,都不肯為我們擺渡,再三哀求哭喊,都沒有相信的。艾行可的仆人隔著江呼叫他的主人,我隔著江呼喊靜聞,徽州府人也呼喊著他們的同伴,眾人各各相呼,沒人一聲應答。旋即聽到有喊我的,我知道是靜聞,心中暗喜道:“我三人都還活著o'’於是急著想與靜聞相會。江對麵的一個當地人將船劃過來接我,到被焚毀的船邊,望見了靜聞,更加歡喜得不得了。我從那隻船的殘骸處入水而行,先尋找投入江中的竹匣子。靜聞望見後問我為何如此,然後遠遠地對我說:'’匣子在這裏,但匣中的錢物已經沒有了。你親手臨摹的((禹碑》以及《衡州統誌》還沒有沾濕。”等登上岸,見到靜聞。他從被燒的船中還救得衣服、被子、竹書箱等幾件物品,守在沙岸邊。他憐惜我寒冷,急忙脫下身上的衣服給我穿上;又救得我的一條褲子一雙襪子,都被火燒被水浸濕了,於是再取了些那船上仍燃燒得很旺的殘火來烘烤被子、襪子。到這時,徽州府的五個乘客都在了,艾行可一行四人中,他的兩個友人和一個仆人雖受傷也在,唯獨艾行可竟然無蹤跡。他的友人和仆人乞求當地人分別乘船沿江去一處一處挨著找尋,而我們在沙地上烘烤衣服,等候他的音訊。當時非常饑餓,但鍋具或被燒毀或沒入江中一樣也不剩,靜聞潛入水中撈到一個鐵桃鍋,然後再次潛入水中撈起些濕米,〔先是弄到兒鬥幹米,但都被艾行可的仆人拿了去。〕煮了粥分給各個遭難的人吃,而後才自己吃。直等到下午,沒有得到艾行可的消息,徽州府的幾個人先搭乘船隻返回衡州城,隨後我們三人同石瑤庭、姓曾的以及艾行可的仆人也找到一隻當地人的船,返回衡州城。我還假設艾行可說不定先回城了。我們所乘的那本地船很大,而駕船的隻有一人,雖然是順流下行,但不到二十兒裏路,到漢江就已經是傍晚了。又行二十裏到東陽渡,已是深夜。當時月色更加明亮,乘月駛行三十裏,抵達鐵樓門,已經五更了。艾行可的仆人先返回桂府打探情況,結果艾行可竟然全無影蹤、

先是,靜聞見餘輩赤身下水,彼念經芨在篷側,遂留,舍命乞哀,賊為之置經。及破餘竹撞,見撞中俱書,悉傾棄舟底。靜聞複哀求拾取,仍置破撞中,盜亦不禁。撞中乃《一統誌》諸書,及文湛持、黃石齋、錢牧齋與餘諸手柬,並餘自著日記諸遊稿。惟與劉愚公書稿失去。繼開餘皮廂同箱,見中有尺頭,即闔合上、關閉置袋中攜去。此廂中有眉公與麗江木公敘稿,及弘辨、安仁諸書,與蒼悟道顧東曙輩家書共數十通,又有張公宗璉所著《南程續記》,乃宣德初張侯特使廣東時手書,其族人珍藏二百餘年,予苦求得之。外以莊定山、陳白沙字裹之,亦置書中。靜聞不及知,亦不暇乞,俱為攜去,不知棄置何所,真可惜也。又取餘皮掛廂,中有家藏《晴山帖》六本,鐵針、錫瓶、陳用卿壺,俱重物,盜入手不開,亟取袋中。破予大笥sì竹器,取果餅俱投舡底,而曹能始《名勝誌》三本、《雲南誌》四本及《遊記》合刻十本,俱焚訖。其艾艙諸物,亦多焚棄。獨石瑤庭一竹芨jí書箱竟未開。賊瀕行,輒放火後艙。時靜聞正留其側,俟其去,即為撲滅,而餘艙口亦火起,靜聞複入江取水澆之。賊聞水聲,以為有人也,及見靜聞,戳兩創而去,而火已不可救。時諸舟俱遙避,而兩穀舟猶在,呼之,彼反移遠。靜聞乃入江取所墮篷作筏,亟攜經芨並餘燼餘諸物,渡至穀舟;冒火再入取艾衣、被、書、米及石瑤庭竹芨,又置篷上,再渡穀舟;及第三次,則舟已沉矣。靜聞從水底取得濕衣三、四件,仍渡穀舟,而穀(舟)乘黑暗匿衣等物,止存布衣布被而已。靜聞乃重移置沙上,穀舟亦開去。及守餘輩渡江,石與艾仆見所救物,悉各認去。靜聞因謂石曰:“悉是君物乎?”石遂大詬汙損責難靜聞,謂:“眾人疑爾登涯引盜。謂訊哭童也。汝真不良,欲掩我之篋。”不知靜聞為彼冒刃、冒寒、冒火、冒水,奪護此篋,以待主者,彼不為德,而後詬之。盜猶憐僧,彼更勝盜哉矣,人之無良如此!
先前,靜聞見我等赤身跳入水中,他因想著佛經、書箱在船篷側邊,便留在了船上。他舍命乞求,盜賊才丟下經書。等破開我的竹箱,盜賊見箱中盡是書籍,就全部傾倒在船底上。靜聞又向盜賊哀求,拾起來仍舊放在破箱中子盜賊也不禁止。〔箱中是《大明一統誌》等書籍,以及文湛持、黃石齋、錢牧齋給我的諸多親筆信,還有我自己寫作記錄的許多遊記手稿。隻有寫給劉愚公的書稿丟失了。〕接著盜賊又打開我的皮箱,見其中有塊綢緞布料,便全部裝在袋中搶走了。此箱中有陳眉公向麗江木公敘談各事的信稿,以及他給弘辨、安仁的幾封信件,還有蒼梧道顧東曙等人的家信幾十封。另外又有張公宗璉所著的《南程續記》,它是宣德初年張侯擔負特別使命出使廣東時親自撰寫的,他家族中的人將它珍藏了兩百多年,我苦苦相求才得到它,書的外麵用莊定山、陳白沙寫的字幅裹著,也放在書信中間。靜聞不知道這些,也無暇求討回來,都被盜賊帶了去,不知丟在何處,真可惜啊!盜賊又取了我的皮掛箱,箱中有我家私藏的公晴山帖》六本,以及鐵針、錫瓶、陳用卿的壺等,都是些笨重的物件,盜賊拿到後沒打開,趕忙裝進袋子中。破開我的大筒,果餅都被拋到船底,而曹能始的《名勝誌》三本、《雲南誌》四本以及((遊記》的合刻本十本,都被火燒掉。艾行可艙中的各種物件,也大多被燒毀。唯獨石瑤庭的一個竹書箱盜賊竟然未打開。盜賊臨走時,就在後艙放了火。當時靜聞正好留在旁邊,等盜賊一離開,就將火撲滅,但我所在那艙的艙口也起了火,靜聞便又入江取水來澆火。盜賊聽到水聲,以為有人來,等見到是靜聞,就刺了他兩下後離去,而火已經不可救。當時眾船都駛到遠處躲避了,但兩艘運穀子的船還在,靜聞向他們呼喊,他們反而移向遠處。於是靜聞沒入江中撈取落入水中的船篷作為筏子,趕緊將佛經、書箱以及我的火燒後殘留的各樣物品放入筏中,渡到穀船處;又冒火再到船上取了艾行可的衣服、被子、書箱、米以及石瑤庭的竹書箱,又放在船篷上,再次渡到穀船處;等第三次返回時,船已沉了。靜聞從水底撈起三四件濕衣服,仍渡回穀船處,而那穀船乘黑暗隱藏了我的綢子衣服等物品,隻剩些布衣布被而已。於是靜聞重新將它們移到沙灘上,穀船也隨之開走。等我們渡過江到達靜聞那裏時,姓石的和艾行可的仆人見到救下的物件,盡都各自認領了去。靜聞於是對姓石的說:“全是你的東西嗎?”姓石的便大罵靜聞,說:“眾人懷疑是你登陸引來盜賊。〔指詢問啼哭的童子那件事、〕你實在是品性不良,想偷取我的箱子。”他不知道靜聞為了他冒刀劍、冒寒涼、冒火、冒水,並守護這箱子,以等待主人來領取,他不感謝別人的恩德,反倒辱罵。盜賊都還同情僧人,這家夥比盜賊更狠毒啊,無良心的人就是如此!

十三日,昧爽登涯,計無所之。思金祥甫為他鄉故知,投之或可強留。候鐵樓門開,乃入。急趨祥甫寓,告以遇盜始末,祥甫愴悲憤然。初欲假借數十金於藩府,托祥甫擔當,隨托祥甫歸家收還,而餘輩仍了西方大願。祥甫謂藩府無銀可借,詢餘若歸故鄉,為別措以備衣裝。餘念遇難輒返,(缺)覓資重來,妻孥必無放行之理,不欲變餘去誌,仍求祥甫曲濟。祥甫唯唯。
十三日黎明登岸,擔心無處可投奔。後心想金祥甫是他鄉異地中相識並有交往的人,投奔他或許可以勉強停留。等鐵樓門一開,就走進去,急忙奔到祥甫的寓所,將遇盜的前後情形告訴了他,祥甫顯出悲傷的神態。我起初想向桂王府借幾十兩銀子,托祥甫擔保,同時托祥甫回老家時到我家中取了來還給桂王府,而我則用借得的費用仍可了卻旅遊西部地區的心願。然而祥甫說桂王府沒有銀兩可借,他征求我的意見,說若回故鄉,他替我另外籌集錢幣備辦衣服行裝。我考慮到若遇難就返回家,(有缺文)找了費用重新再來,妻子兒女一定不會讓我走,於是不願改變我繼續旅遊的意誌,依然懇求祥甫曲意周濟我們,祥甫表示應允。

十四、五日,俱在金寓。
十四、十五日兩天都在金祥甫寓所中。

十六日,金為投揭內司,約二十二始會眾議助。初,祥甫謂已不能貸,欲遍求眾內司共濟,餘頗難之。靜聞謂彼久欲置四十八願齋僧田於常住,今得眾濟,即貸餘為西遊資。俟餘歸,照所濟之數為彼置田於寺,仍以所施諸人名立石,極為兩便。餘不得已,聽之。
十六日金祥甫為我們的事寫了個啟事送到內司。約好二十二日才會集眾人商議救助。起初,祥甫說他自己不能借貸,想到處去向眾內司請求共同接濟,我很感到為難。靜聞說他早想在常住的寺內購置一塊四十八願齋僧田,如今若得到眾人救濟,就將所得錢物借給我作為旅遊西部地區的費用,等我回到家,按照所救濟錢財的數目在寺廟中為他購置田畝,仍舊立一塊碑,將各位施舍錢財者的名字刻在碑上,這樣就兩件事都解決了。我不得已,聽從了他的意見。

十七、八日,俱在餘寓。時餘自頂至踵,無非金物,而顧仆猶蓬首赤足,衣不蔽體,隻得株守金寓。自返衡以來,亦無晴霽之日,或雨或陰,泥濘異常,不敢動移一步。
十七、十八日兩天都在金祥甫的寓所中。當時我從頭到腳,穿戴的都是金祥甫給的衣物,而顧仆仍然蓬頭赤腳,衣不蔽體,所以隻得呆守在金祥甫的寓所裏。從返回衡州城以來,也無晴朗的一天,或下雨或天陰,泥濘異常,不敢移動一步。

十九日,往看劉明宇,坐其樓頭竟日。劉為衡故尚書劉堯誨養子,少負膂lǚ力,慷慨好義,尚書翁故倚重,今年已五十六,奉齋而不禁酒,聞餘被難,即叩金寓餘,欲為餘緝盜。餘謝物已去矣,即得之,亦無可為西方資。所惜者唯張侯《南程》一紀,乃其家藏二百餘年物,而眉公輩所寄麗江諸書,在彼無用,在我難再遘gòu遇耳。劉乃立矢通“誓”神前,曰:“金不可複,必為公複此。”餘不得已,亦姑聽之。
十九日去看望劉明宇,在他樓上坐了一整天。劉明宇為衡州府籍原尚書劉堯海的養子,少年時就有很強的體力,慷慨好義,尚書老先生原先很偏愛器重他,如今他年紀已經五十六,吃素膳但不禁酒。他聽說我遭了難,就到金祥甫的寓所拜訪了我,想為我緝拿盜賊。我感謝他的好意,說物件已經丟了,即便重新得到,也不可以作為旅遊西部地區的費用。可惜的隻是張侯《南程續記》那套書,那是他家中珍藏了兩百多年的一件寶物;而陳眉公等人要我帶到麗江去的各封信件,對那些盜賊沒有用,對於我卻難以再擁有了。劉明宇聽後便在神位前立誓說:“就算金銀不可重得,也一定為你找回這些書和信件。”我不得已,也姑且聽從他的。

二十日,晴霽,出步柴埠門外,由鐵樓門入。途中見折寶珠茶,花大瓣密,其紅映日;又見折千葉緋桃,含苞甚大,皆桃花衝物也,擬往觀之。而前晚下午,忽七門早閉,蓋因東安有大盜臨城,祁陽亦有盜殺掠也。餘恐閉於城外,遂複入城,訂明日同靜聞往遊焉。
二十日天氣晴朗,走出金祥甫的寓所,漫步到柴埠門外,從鐵樓門進了城。途中見被折下的寶珠茶,花大瓣密,紅豔映日;又見到被折下的花瓣重疊排紅的桃花,那欲開未開的花苞很大,它們都是桃花衝裏的,我本來打算前去觀賞花景。然而前天下午,忽然早早地就關閉了七個城門,大概是因為東安縣有大盜攻臨縣城,祁陽縣境內也有盜燒殺搶掠的緣故。我擔心被關在城外,便又回城,約定第二天同靜聞前往桃花衝遊覽。

二十一日,陰雲複布,當午雨複霏霏,竟不能出遊。是日南門獲盜七人,招黨及百,劉為餘投揭捕廳。下午,劉以蕨芽為供餉餘,並前在天母殿所嚐葵菜,為素供二絕。餘憶王摩詰“鬆下清齋折露葵”,及東坡“蕨芽初長小兒拳”,嚐念此二物,可與薄絲一種草本植物共成三絕,而餘鄉俱無。及至衡,嚐葵於天母殿,嚐蕨於此,風味殊勝。蓋葵鬆而脆,蕨滑而柔,各擅一勝也,是日午後,忽發風寒甚,中夜風吼,雨不止。
二十一日陰雲又布滿天空,正午時雨再次霏霏地下起來,我們竟不能出城到桃花衝去遊覽。這天城南門抓到七個盜賊,招供出他們的同夥上百人,劉明宇為我的事投了封啟事到捕廳。下午,劉明宇用族菜款待我,這蔗菜連同前些日子在天母殿品嚐的葵菜,都是蔬菜中的兩種獨特菜肴。我回憶起王摩潔“折取露中葵菜在鬆下做成素飯”,以及蘇東坡“蔗芽初長出如孩童的拳頭“的詩句,曾想這兩樣東西,可以和茸絲合在一起成為三絕,然而我家鄉一樣都沒有。到衡州城後,在天母殿品嚐了葵菜,在這裏品嚐了威菜,風味特別美。葵菜鬆脆,藏菜滑嫩,各有優點。這天午後,忽然起了風,十分寒冷,到半夜狂風吼叫,雨下個不停。

二十二日,晨起,風止雨霽。上午,同靜聞出瞻嶽門,越草橋,過綠竹園。桃花曆亂,柳色依然,不覺有去住之感。入看瑞光不值,與其徒入桂花園,則寶珠盛開,花大如盤,殷紅密瓣,萬朵浮團翠之上,真一大觀。徜徉久之,不複知身在患難中也。望隔溪塢內,桃花竹色,相為映帶,其中有閣臨流,其巔有亭新構,閣乃前遊所未入,亭乃昔時所未有綴。急循級而入,感花事之芳菲,歎滄桑之倏忽。登山踞巔亭,南瞰湘流,西瞻落日,為之憮然。乃返過草橋,再登石鼓,由合江亭東下,瀕江觀二豎石。乃二石柱,旁支以石,上鐫對聯,一曰:“臨流欲下任公釣。”一曰:“觀水長吟孺子歌。”非石鼓也。兩過此地,皆當落日,風景不殊,人事多錯,能不興懷!
二十二日早晨起來,風止雨歇。上午,同靜聞走出瞻嶽門,越過草橋,從綠竹園經過。桃花紛亂,柳色依然,心中不覺湧起離去和住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慨。進入綠竹庵中去看望瑞光,但未遇到他,便與他的徒弟一道進了桂花園,園中寶珠茶花盛開,花朵大如盤碟,花色紅中帶黑,花瓣密集,千朵萬朵浮在青綠色的圓狀的樹冠上,真是一個絢麗的景觀。在園中忘懷地漫遊了許久,不再感覺到身在患難中。舉目望去,溪流對麵的山塢內,鮮豔的桃花與青翠的竹子互相映襯,桃竹叢中有個台閣,瀕臨溪流,山頂新建有一個亭子,台閣是前些日子遊覽時沒有進去過的,亭子那時候還沒有建。急忙沿著石階進入山塢內,看到眼前芳菲的花朵,不禁感歎人間世事有如花開花落,瞬間便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登上山坐在亭子中,向南俯瞰滔滔湘流,往西遠望西沉的太陽,頓覺悵然有失。於是往回越過草橋,再次登上石鼓山,從合江亭往東朝下走,到江邊觀看二豎石。它其實是兩根石柱,旁邊用石頭支撐著;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一聯是:“臨流欲下任公釣。”另一聯是:“觀水常吟孺子歌。”不是石鼓。兩次經過此地,都是正當日落時候,風景沒有變化,人事卻多外錯,怎能不觸發我的情懷!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