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二十四日晨餐後,仍渡西南門大溪候車夫,久之發,已上午矣。南十裏,新田鋪。其處山勢漸開,正在西華山之南,回望諸岩突兀,俱並成一山,隻有高下,無複剖裂之痕矣。又十裏,飯於聯桂鋪。又二十裏,過馬鞍山為橫石鋪,於是複入山穀。又四裏,逾一嶺,下宿於申命地。其地南對應天山,為張真人上清宮入山始境,其曰“申命”者,正對“應天”而言也。
二十四日早餐後,仍然渡過西南門外的大溪等候車夫,許久後才出發,已經上午了。往南十裏,到新田鋪。那裏山勢漸漸開闊,正處西華山的南麵,回首望去,眾岩突兀,全都連成了一座山,隻有高低的差別,不再有破裂分開的痕印了。又行十裏,在聯桂鋪吃飯。又走二十裏,過了馬鞍山為橫石鋪,從橫石鋪後又進入山穀中。又走四裏,翻越一座山嶺,下了嶺投宿在申命地。那地方南麵對著應天山,是進山到張真人上清宮去的起始處,它之所以叫“申命”,正是相對於“應天”而言的。

是夜,逆旅主人烏姓為餘言:“此南去上清二十五裏,而西去仙岩隻二十裏,若既至上清而去仙岩,亦二十裏。不若即由此向仙岩而後上清也。”餘善之,遂定計,明日分靜聞同車一輛待我於上清,餘以輕囊同顧仆西從間道向仙岩。主人複言:“仙岩之西十五裏有馬祖岩。在安仁界。其岩甚勝,但先趨仙岩亦複稍迂,不若竟竟,直接赴馬祖,轉而東,由仙岩、龍虎以盡上清為最便。”餘益善之。
這天夜裏,姓烏的旅店主人告訴我:“這裏南麵到上清宮二十五裏,而西麵到仙岩隻有二十裏,假若到上清宮後再去仙岩,也有二十裏。不如就從這裏前往仙岩然後再去上清宮。”我很讚同他說的,於是定下計劃,明天讓靜聞坐一輛車到上清宮等我,我和顧仆輕裝向西從小路到仙岩。旅店主人又說:“仙岩西麵十五裏有個馬祖岩。〔在安仁縣界內。〕馬祖岩景致極佳,假若先奔赴仙岩後又到馬祖岩也同樣略有些迂曲,不如直接到馬祖岩去,然後折向東,由仙岩、龍虎岩最後遊覽上清宮最為方便。”我更加讚同這個建議。

二十五日平明,飯而發。雨絲絲下,不為止。遂別靜聞,彼驅而南,餘趨而西。四裏,至章源。四裏,過一小嶺,至桃源。又過一小嶺,二裏至石底。過水二重,俱有橋,三裏,至連塘。過一小嶺。二裏,過一橋。又二裏,鐵壚阪。又三裏,過香爐峰。其峰回亙三疊,南麵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結佛廬於上。時雨大作,竟不及登。香爐峰西即為安仁東界,於是又涉饒州境矣。三裏,簡堂源。過一裏,雨狂甚,衣內外淋漓。三裏,過新岩腳,而不知岩之在上也。從其東峽穿而北入,見其西崖下俱有橫亙之岩,飛瀑交灑於上,心知已誤,因避雨岩間,剖橘柚為午餐。已而令顧仆先探其北,不見影響既看不到又聽不到。複還探其南,見南崖有戶掩竹間,以為是無誤矣,亟出而趨其上。岩雖高敞,盤亙山半,然石粗竅直,無宛轉玲瓏之致。時已知其為新岩,非舊岩也,且岩僧雖具餐,觀其意惟恐客不去,餘遂亟出,趨下山。又躑躅雨中,西一裏,轉而北入山峽。峽口巨石磊落,高下盤峙,深樹古藤,籠罩其上,甚有雅致。由峽而入,其崖東西並峙,北連南豁,豁處即峽口,而連處其底也。馬祖岩在左崖之半,〔即新岩背。〕其橫裂一竅亦大約如新岩,而僧分兩房,其狗竇豬欄,牛宮馬棧,填塞更滿。餘由峽底登岩南上,時雨未已,由岩下行,玉溜交舞於外,玉簾環映於前,仰視重岩疊竇之上,欄柵連空,以為妙極。及登之,則穢臭不可向邇接近,皆其畜塒shí窩之所,而容身之地,麵牆環堵,黑暗如獄矣。時餘衣甚濕,日且就昏,其南房方聚眾作法法事,拒客不納,北房亦尤而效之,求一臥不可得。彷徨既久,寒冽殊甚,強索臥石龕之間。令僮以所齎jī攜帶米具就炊,始辭無薪,既以細米易,而成粥竟不見粒米也。
二十五日天大亮時,吃了飯就出發。滿天潦檬細雨,一直不停。告別了靜聞,他往南行,我朝西走。四裏,到章源。又走四裏,翻過一座小山嶺,到桃源。又翻過一座小山嶺,走二裏到石底。渡過兩條水流,水流上都架有橋,走三裏,到連塘。翻過一座小山嶺,走二裏,越過一座橋。又走二裏,到鐵滬板。又走三裏,過香爐峰。這座山峰呈三層旋繞,南麵從上直往下破裂開,中間有一塊凹下去的地方,上麵構築了僧人的小屋。當時雨下得很太,竟然沒能攀登。香爐峰的西麵就是安仁縣東界,從這裏起又步入饒州府境內了。走三裏,到簡堂攝。走一裏,雨下得很猛,內外衣服都被淋透子,又走三裏,經過新岩腳,然而不知道岩就在路上麵、從新岩東麵的山峽往北穿越,見此岩西麵的崖壁下都是橫亙的岩石,岩石上飛瀑交灑,心想已經走錯了路,於是到岩石間去避雨,並剝開橘子、袖子當午餐吃。旋即叫顧仆先到岩北麵探尋,但沒有任何清息。他冬回往南麵探尋,見到南麵山崖間有戶人家掩映在竹叢中,我以為那是馬祖岩無誤了,趕忙走出避雨的地方登上山崖。那岩洞雖然高而寬敞,盤亙在半山間,然而石質粗糙,洞穴平直,缺少曲折玲瓏的意態。這時已經弄清它是新岩,不是舊岩,並且看出居住在岩洞間的僧人雖然備了餐,但又唯恐客人不離開的樣子,於是我們趕忙出了岩洞,迅速奔下山。又在雨中時走時停地往西行一裏,折往北進入山峽中。山峽入口處眾多大石頭雜遝地堆疊著,自高處到低處盤結聳立,深樹古藤籠罩在上麵,很是雅致,由峽口進去,東西兩邊崖壁對峙,山峽的北端山崖連接而南端敞開,敞開處就是峽口,而山崖連接處是峽底。馬祖岩在左邊山崖的半山腰,即新岩的反背。崖壁間橫向裂開一個洞,也大略如同新岩的那個洞一樣,僧人分住在兩間房子中,岩洞中狗窩、豬欄、牛圈、馬棚,填塞得滿滿的。我從峽底往南向上攀登此岩,當時雨未停止,從岩下行走,潔玉般的水流交相飛舞在岩外,潔玉般的水簾環繞輝映在眼前,仰視重疊的岩洞上麵,柵欄飛架在空中,以為必定美妙至極。等登上去,卻坑髒腐臭得不可接近,幾乎都是些牛馬豬雞的棲息處所,而人居住的地方,狹小簡陋,黑暗得如同地獄。當時我衣服很濕,而且天將要黑下來,岩洞南邊的房子中正彙集眾人作法術,拒絕接納客人,北邊的房子也是一樣,要找一個躺臥的地方都不可能。徘徊了許久,寒冷得要命,硬是要了一個石完躺臥在其間。叫童仆用隨身帶來的米和炊具去生火做飯,僧人先是推辭說沒有柴禾,後又用細米換了我們的米,而煮成粥後竟然見不到一顆米粒!

二十六日平明起,再以米炊,彼仍以細米易,姑餐而即行。仍從北連處下,令顧仆先出峽門之口,餘獨轉上西崖。其岩亦橫裂如馬祖,而無其深,然亦無其填塞諸穢趣也。從岩畔直趨而南,路斷處輒為開鑿,既竭走完岩端,〔崖壁峻立,不可下瞰,〕忽有洞透峽而出。既越洞西,遂分兩道,一道循崖而北,一道循崖而南,兩崖並夾,遂成一線。線中東崖之下,複裂為岩,亦橫如馬祖,而清淨幽渺,忽有霄壤之異。岩外之崖,與對崖俱下墜百仞,上插千尺,俱不合如咫,而中亦橫裂,邃幽深若重樓。惟極北則豁然,以為可通外境,而豁處天光既辟,地險彌懸,削崖穹壁,莫可下上,洵實在是自然之幽阻,非所稱別有天地者耶?複還至洞門分道處,仰其上層,飛石平出,可以上登而又高無可攀。從其南道轉峰側而上,則飛閣高懸,莫可攀躋,另辟一境矣。時顧仆候餘峽下已久,乃穿透腹之洞,仍東出崖端,欲覓道下峽口,不可得;循舊沿崖抵北連處下,則顧仆見餘久不出,複疾呼而至矣。遂與同出峽口,東南四裏,過南吉嶺。遙望東麵亂山橫翠,駢聳其北者,為排衙石,最高;斜突其南者,為仙岩,最秀;而近瞰嶺下,一石尖插平疇,四麵削起者,為碣石,最峭。下嶺,即見大溪自東而來,直逼嶺腳,〔其溪發源滬溪,由上清而下。〕乃從溪北溯溪,東南四裏,至碣石下。則其石仰望穹然,雖漸展而闊,然削立愈甚,有孤柱撐天之狀。其下有碣石村,是為安仁東南界;渡溪南為瀝水,山溪上居民數十家,於是複屬貴溪矣。又東五裏,直抵排衙石之西,是為漁搪。漁塘居民以造粗紙為業,其地東臨大溪。循溪西南行一裏,為蔡坊渡,遂止宿焉。
二十六日天大亮時起來,又拿米做飯,那僧人仍用細米調換、我們將就著吃了些就出發。仍然從山峽北端時山崖連接處下來,我讓顧仆先走出峽門口,自己一個人轉往西登上山崖。岩洞也如馬祖岩一樣橫向裂開,但沒有馬祖岩深,不過也沒有馬祖岩那樣各種汙穢之物到處填塞的情景。我從岩洞邊一直奔向南麵,路斷絕的地方崖壁被鑿開,到了岩的邊緣處,崖壁高峻陡直,不可往下俯瞰,忽然有個洞貫通山峽顯露出來。越過那洞的西麵後,路便分成兩條,‘條順山崖往北去,一條順山崖往南去,兩邊崖壁夾峙,中間便形成了一條線。那條線中間的東邊崖壁下麵,又破裂開形成岩洞,它也如馬祖岩一樣呈橫向,然而清新潔淨,深邃幽遠,我忽然覺得兩者間有天壤之別。岩洞外麵的崖壁與對麵的崖壁,都下墜百丈,上插千尺,兩邊相隔僅有咫尺,而且都是橫向裂開,如重重高樓一樣深邃。隻有最北麵很開闊,我以為可以通往外麵的地方,但那敞開處雖然露出天空的光明,地勢卻更加高峻險要,陡峭彎隆的崖壁,不可下走和上攀,實在是大自然中非常僻靜險要的一處地方,而這不就是所說的“別有洞天”的那種地方嗎?又回到洞門口分路處,仰頭觀看洞的上層,淩空飛突的岩石平平地伸出去,人可以站立到上麵而又因太高無法攀援。我從洞南邊的路轉到山峰側麵往上爬,飛閣高懸,不可攀登,另外形成了一塊天地。當時顧仆已經在山峽下邊等了我許久,於是穿過那個貫通山崖內部的洞,仍然往東到了山崖邊緣,想尋找道路下到峽口,然而沒有找到路;順來時的路沿山崖抵達北端山崖連接處時,顧仆見我許久未走出山峽,又大聲地連連呼喊著找了過來。於是和顧仆一同出了峽口,往東南走四裏,經過南吉嶺。遙望嶺東麵,亂山橫翠,那並列聳立在北麵的,是排衙石,它最為高峻,那傾斜突立在南麵的,是仙岩,最為秀麗;而從近處俯瞰嶺下,那尖峭地插立在平坦的田塊中,四麵筆直向上聳起的,是喝石,最為峻峭。走下南吉嶺,就看見一條大溪從東麵流來,直逼嶺腳孟這條溪發源於滬溪縣,經過上清街往下流。於是從溪北岸溯溪流,向東南走四裏,到達竭石下麵。仰望這塊石頭高大彎隆,雖然它向上逐漸伸展而變得寬闊,然而卻更加陡直,顯出孤柱撐天的態勢。它下麵有個褐石村,此村在安仁縣的東南邊界;渡過溪往南走為瀝水,這條山溪的岸上住著幾十家居民,從這個村莊開始又屬於貴溪縣地。又往東走五裏,直抵達排衙石的西麵,這裏是漁塘村,村中的居民以造粗紙為業,村子的東麵瀕臨一條大溪。順大溪向西南行一裏,為蔡坊渡,於是停下來投宿在這裏。

二十七日蔡坊渡溪東一裏,龍虎觀。觀後一裏,水簾洞。南出山五裏,蘭車渡。三裏,南鎮宮。北行東轉一裏,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長。東一裏,真人府。南渡溪五裏,越一嶺,曰胡墅。西南七裏,曰石岡山,金谿縣東界也,是入撫州境。又三裏曰淳塘,又五裏曰孔坊,俱江姓,宿。
二十七日從蔡坊渡渡過溪水往東走一裏,為龍虎觀。從觀後走一裏,為水簾洞。往南出了山走五裏,為蘭車渡。再走三裏,為南鎮宮。往北而後折向東走一裏,渡過溪水便是上清街,那街道很長。往東走一裏,為真人府。往南渡過溪水走五裏,翻越一座山嶺,那嶺叫胡墅嶺。往西南走七裏,叫石岡山,它是金勤縣的東界,從這裏便進入了撫州府境內。又走三裏叫淳塘,又走五裏叫孔坊,村中居民都姓江,這天就投宿在這裏。

二十八日由孔坊三裏,鄭陀嶺。七裏,連洋鋪。十裏,葛坊。十裏,青田鋪。有石梁水,出鄧埠。十裏,茅田,即往撫州道。下一嶺為五裏橋,水始西向許灣橋,南有庵,旁有閣,為迎送之所。東南入金谿城。城徑二裏,由東出西,其北門為撫州道。城外東北為黃尖嶺,即出金處,《誌》所稱金窟山。在城東五裏。其西為茵陳嶺,有岡西走,即五裏北分水之岡矣。金窟山之東南,環繞城南者,曰朱幹山。即翠雲山,翠雲寺在焉。今名朱幹。自金窟、茵陳,北東南三麵環城,所雲“錦繡穀”也。惟西南少缺,小水沿朱幹西去,而下許灣始勝舟雲。朱於之南有山高聳,亦自東北繞而南,為劉陽寨、牟彌嶺,其東為滬溪,西為金谿之大塘山,疑即《誌》所稱梅峰也。又南為七寶山。
二十八日從孔坊走三裏,為鄭陀嶺。七裏為連洋鋪。十裏為葛坊。十裏為青由鋪。〔有一條石梁水,流往鄧埠。〕十裏為茅田,這裏就是到撫州府的路。下一座嶺為五裏橋,從此處起水才向西流往許灣,橋南有座庵,庵旁邊有個閣,是人們迎來送往的場所。再往東南走,進入金勤城。城東西長兩裏,我們由東往西走出城,城北門是到撫州府去的路。城外東北麵為黃尖嶺,它就是出產金子的地方,誌書上所稱的金窟山。〔在城東麵五裏〕黃尖嶺的西麵是茵陳嶺,茵陳嶺的一條山岡往西延伸,是五裏橋北麵的分水山岡。位於金窟山東南邊、環繞在域南麵的,叫朱幹山。〔即翠雲山,翠雲寺就在這座山上。如今稱朱幹山。〕金窟山、茵陳嶺從北、東、南三麵環繞縣城,就是所說的“錦繡穀”。隻有縣城西南麵略微缺開些,一條小水沿朱幹山麓向西流去,流下許灣橋才能夠航船。朱幹山的南麵有山峰高高聳立,也是從東北繞往南麵去,那是劉陽寨牟滁嶺,它的東麵為滬溪,西麵是金黔縣的大塘山,我懷疑就是誌書上所稱的梅峰。〔再往南為七寶山〕

二十九日發自大塘。對大塘者,東為牟彌頂大山也。南十裏為南嶽鋪,又西南十裏為賈源,又五裏為清江源。沿江西南,五裏為後車鋪,飯。又南十裏為界山嶺。一名韓婆寨。下嶺二裏,為滬溪分道。又二裏為大坪頭,水始南流。又四裏為橫阪鋪。五裏,七星橋。又五裏,潭樹橋。十裏,梧桐隘。揭陽無渡,到建昌東門宿。
二十九日從大塘出發。對著大塘的,東麵是牟稱頂大山。往南走十裏為南嶽鋪,又往西南走十裏為賈源,又走五裏為清江源。沿江流往西南走,五裏為後車鋪,在那裏吃扳。又往南十裏為界山嶺。〔又叫韓婆寨。〕下了嶺走二裏為到滬溪縣和建昌府的分路處。又走二裏為大坪頭,從這裏水才流往南、又走四裏為橫阪鋪擴又走五裏為七星橋。又走五裏為潭樹橋。再走十裏為梧桐隘。揭陽沒有渡口,到建昌府東門才投宿。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