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2332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十一日登仙猿嶺。十餘裏,有枯溪小橋,為鄖縣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裏,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五裏,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裏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裏,為葛九溝。又十裏,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塢中曹家店。
十一日攀登仙猿嶺。走了十多裏,到枯溪小橋,屬於鄖縣境,是河南、湖廣布政司的分界處。往東走五裏,有一片澄澈的池水,名青泉,不見水源從哪裏流來,卻見下遊徐塗流淌。這地方又屬於漸川縣了。因為鄖縣、浙川兩縣邊界互相交錯,依照山勢、溪流曲折劃分,所以道路在兩縣之間穿行。走五裏,翻過一道小嶺,仍然屬於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股溪水滔滔不絕地從西南往東北奔流,大概是鄖縣中部流過來的。渡過溪水,往南登九裏岡,越過岡脊往下走,為蟠桃嶺。溯溪水沿山塢行十裏,為葛九溝。又走十裏,攀登土地嶺,嶺南邊是均州境。從這裏接連不斷地翻山越嶺,沿途桃花、李花繽紛,山花盛開在道路兩旁,景色異常幽雅、豔麗。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溪流兩岸的一塊塊稻田,高低分布得如同魚鱗一樣整齊,和山西、陝西一帶的稻田不一樣。隻是途中所走的小路很狹窄,行人稀少,而且聽說有老虎害人,太陽正要落山,於是就在塢中的曹家店住宿。

十二日行五裏,上火龍嶺。下嶺隨流出峽,四十裏,下行頭岡。十五裏,抵紅粉渡,漢水汪然西來,涯下蒼壁懸空,清流繞麵。循漢東行,抵均州。靜樂宮當州之中,踞城之半,規製宏整。停行李於南城外,定計明晨登山。
十二日行五裏,登上火龍嶺。下嶺後順著水流走出峽穀,四十裏,下到行頭岡。又走十五裏,抵達紅粉渡,漢水水勢浩瀚地從西邊流來,岸邊蒼壁懸空,清流環繞。沿漢水往東走,到達均州。靜樂宮位於州城正中,占據了一半城,規模宏大、建築莊嚴。把行李放在南城外,決定明天早晨登山。

十三日騎而南趨,石道平敞。三十裏,越一石梁,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為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即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又十裏,過草店,襄陽來道,亦至此合。路漸西向,過遇真宮,越兩隘下,入塢中。從此西行數裏,為趨玉虛道;南躋上嶺,則走紫霄間道也。登嶺。自草店至此,共十裏,為回龍觀。望嶽頂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裏。滿山喬木夾道,密布上下,如行綠慕中。
十三日騎馬往南急行,石頭路平坦寬敞。走三十裏,越過一座石橋,橋下的水從西向東流,就是從太和山流入漢水的溪流。過橋後是迎恩宮,宮門向西。前麵有一塊書寫著“第一山”三個大字的石碑,是襄陽人米莆的手筆,書法飛揚靈活,應當也是天下第一。又走十裏,經過草店,從襄陽伸來的路,也在這裏會合。道路漸漸朝西走,經過遇真宮,越過兩處險要的地方往下走,進入山塢。從這裏往西行數裏,是去玉虛宮的路;往南向上登嶺,則是去紫霄宮的小路。登嶺。從草店到這裏,一共走十裏,為回龍觀。遙望山頂,呈一片青紫色,插入雲天,但相距還有五十裏。滿山都是高大的樹木,夾在道路兩旁,密布山上山下,上山如同在綠幕中穿行。

從此沿山行,下而複上,共二十裏,過太子坡。又下入塢中,有石梁跨溪,是為九渡澗下流。上為平台十八盤,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澗,向瓊台觀及八仙羅公院諸路也。峻登十裏,則紫霄宮在焉。紫霄前臨禹跡池,背倚展旗峰,層台傑殿,高敞特異。入殿瞻謁。由殿右上躋,直造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問。共五裏,過南岩之南天門。舍之西,度嶺,謁榔仙祠。祠與南岩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幹聳立,纖芽未發。旁多榔梅樹,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將梅嫁接於榔,成此異種雲。
從這裏沿山行走,下了又上,一共二十裏,經過太子坡。又下到塢中,有座石橋橫跨溪水,這是九渡澗的下遊。往上為平台十八盤,就是去紫霄宮、攀登太和山的大路;往左邊順溪水往裏走,就是溯九渡澗,到瓊台觀和八仙羅公院等處的路。攀登了十裏陡峻的山路,就到紫霄宮所在地。紫霄宮前麵正對禹跡池,背後傍靠展旗峰,平台層疊,殿宇非凡,特別高大寬敞。進殿觀覽、祭拜。從殿右往上攀,直接上到展旗峰的西麵。峰附近有太子洞、七星岩,都沒有時間光顧。一共走五裏,經過南岩的南天門。放棄遊南天門而往西走,越過嶺,到榔仙祠渴拜。榔仙祠和南岩正對而峙,祠前有棵特別高大的榔樹,一點樹皮也沒有,光滑地聳立著,沒發一絲芽。旁邊有很多榔梅樹,也都高高聳立,榔梅花的顏色和桃花杏花一樣深淺,垂絲的花蒂則是海棠花形狀。梅樹和榔樹本來是山中的兩種樹,相傳真武帝折梅花寄生在榔樹上,形成了榔梅這奇異的樹種。

共五裏,過虎頭岩。又三裏,抵斜橋。突峰懸崖,屢屢而是,徑多循峰隙上。五裏,至三天門,過朝天宮,皆石級曲折上躋,兩旁以鐵柱懸索。由三天門而二天門、一天門,率取徑峰坳間,懸級直上。路雖陡峻,而石級既整,欄索鉤連,不似華山懸空飛度也。太和宮在三天門內。日將晡bū黃昏,竭力造金頂,所謂天柱峰也。山頂眾峰,皆如覆鍾峙鼎,離離攢立;天柱中懸,獨出眾峰之表,四旁嶄絕。峰頂平處,縱橫止及尋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將,爐案俱具,悉以金為之。督以一千戶、一提點,需索香金,不啻禦奪。餘入叩匆匆,而門已闔,遂下宿太和宮。
一共走五裏,經過虎頭岩。又三裏,到斜橋。陡峰懸崖,屢屢皆是,道路大多沿著峰崖之間的縫隙而上。走五裏,來到三天門,過朝天宮,都是石階路曲折地往上伸,兩旁有鐵柱懸索。從三天門到二天門,再到一天門,路大多取道山峰間的坳地,陡梯直上。路雖然陡峻,但石階很整齊,有欄索牽引,不像登華山那樣懸空飛越。太和宮在三天門內。接近黃昏時,我竭盡全力登金頂,就是所說的天柱峰。頂上眾多的山峰,都如同鍾倒置、鼎峙立一般,成行成列地彙聚在一起;天柱峰懸立在正中,獨自突出於眾峰之上,四周特別險峻。峰頂上有塊平地,長寬都隻有八尺到一丈。金殿峙立在平地上,殿中供奉真武帝及其四將,香爐幾案都很齊備,全部用金鑄造。朝廷設一個千戶、一個提點在此監督,索取香金,這無異於巧取豪奪。我匆匆忙忙想進殿叩拜,但殿門已關,於是下到太和宮住宿。

十四日更衣上金頂。瞻叩畢,天宇澄朗,下瞰諸峰,近者鵠hú天鵝峙,遠者羅列,誠天真奧區也實在是未受人世禮俗影響的中心腹地!遂從三天門之右小徑下峽中。此徑無級無索,亂峰離立,路穿其間,迥覺幽勝。三裏餘,抵蠟燭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為蠟燭澗。循澗右行三裏餘,峰隨山轉,下見平丘中開,為上瓊台觀。其旁榔梅數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絢爛岩際。地既幽絕,景複殊異。餘求榔梅實,觀中道士噤不敢答。既而曰:“此係禁物。前有人攜出三四枚,道流即道士株連破家者數人。”餘不信,求之益力,出數枚畀bì給予餘,皆已黝爛,且訂約定無令人知。及趨中瓊台,餘複求之,主觀仍辭謝弗有。因念由下瓊台而出,可往玉虛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舊徑上,至路旁泉溢處,左越蠟燭峰,去南岩應較近。忽後有追呼者,則中瓊台小黃冠即小道士以師命促餘返。觀主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兩枚,少慰公懷。但一泄於人,罪立至矣。”出而視之,形侔móu相同金橘,漉lù滲以蜂液,金相玉質,非凡品也。珍謝別去。複上三裏餘,直造蠟燭峰坳中。峰參差廉利棱角鋒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動。既度,循崖宛轉,連越數重。峰頭土石,往往隨地異色。既而聞梵頌聲,則仰見峰頂遙遙上懸,已出朝天宮右矣。仍上八裏,造南岩之南天門,趨謁正殿,右轉入殿後,崇崖嵌空,如懸廊複道,蜿蜒山半,下臨無際,是名南岩,亦名紫霄岩,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當其麵。自岩還至殿左,曆級塢中,數抱鬆杉,連陰挺秀。層台孤懸,高峰四眺,是名飛昇台。暮返宮,賄其小徒,複得榔梅六枚。明日再索之,不可得矣。
十四日換衣服登金頂。遊覽叩拜完畢時,天空澄碧晴朗,往下俯瞰眾峰,近處的好似天鵝引頸屹立,遠處的層層排列,實在是大自然幽深玄妙的中心。於是沿三天門右邊的小路下到峽穀中。這條小路沒有石階,也沒有攔索,山峰散亂無序地各自聳立,小路在山峰間穿行,令人覺得特別幽雅。走了三裏多,來到蠟燭峰右側,涓涓泉水從小路旁溢出,下去是蠟燭澗。沿澗右岸行三裏多,峰隨著山轉,再下就看見平整的山丘中有一塊開闊的地勢,是上瓊台觀。觀察旁邊的幾株榔梅,都有一人圍抱粗大,滿樹榔梅花競相開放,花色映照山岡,使山岩邊絢麗燦爛。這地方幽雅到了極點,景物又特別不同尋常。我求要榔梅的果實,觀中的道士閉口不敢答應。過了一會才說:“這是禁物。從前有人帶出去三四枚,有數名道士因此受株連而家破敗。”我不相信,索求得更起勁,道士取出幾枚送我,都已變黑腐壞,而且叮囑不要讓人知道。等走到中瓊台觀時,我又索要榔梅果實,觀主仍然辭謝,說沒有。因為考慮到從下瓊台觀走出去,能去玉虛岩,便不能去南岩、紫霄宮,為什麼要得一失二呢,不如仍然從原路上去,走到路旁泉水溢出的地方,往左翻越蠟燭峰,距離南岩應當比較近。忽然後麵有人呼叫追趕,原來是中瓊台觀的小道士奉呼命令,催我返回去。觀主握著我的手說:“您渴求的珍貴樹種,幸好有兩枚,可以稍稍滿足您的願望。隻是一旦泄露出去,罪馬上就降臨了。”拿出來後仔細觀看,形狀和金橘相同,滲出蜂蜜一樣的液汁,金的外表、玉的質地,不是一般的物品。我真誠地道謝然後離去。又往上走三裏多,直達蠟燭峰山坳中。山蜂高低不齊,棱角鋒利,人在峰間穿越,影影綽綽,仿佛山峰在晃動。穿越蠟燭峰後,沿著山崖轉來轉去,接連越過數重山崖。峰頂上的土、石,處處隨地勢變幻顏色。不一會聽見教徒誦讀經文的聲音,於是抬頭一看,峰頂懸立在遙遠的上空,已經出到朝天宮右側了。仍舊往上走,八裏,到達南岩的南天門,趕忙去正殿祭拜。往右轉到正殿背後,高峻的崖石鑲嵌在空中,如同長廊懸空、閣道淩空,彎彎曲曲地延伸在山腰,下臨無底的深壑,這就是南岩,也叫紫霄岩,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天柱峰正好屹立在對麵。從南岩返回到正殿左側,順著石階在塢中走,有棵幾人圍抱粗的鬆杉,枝葉遮天敝日,挺拔秀麗。一座平台孤懸而立,向四周眺望高峰,這是飛升台。傍晚回到朝天宮。用財物收買小道士,又得到六枚榔梅。第二天再去索要,沒能要到。

十五日從南天門宮左趨雷公洞。洞在懸崖間。餘欲返紫霄,由太子岩曆不二庵,抵五龍。輿者轎夫謂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橋,可覽滴水岩、仙侶岩諸勝。乃從北天門下,一徑陰森,滴水、仙侶二岩,俱在路左,飛崖上突,泉滴瀝於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橋,始有流泉聲,然不隨澗行。乃依山越嶺,一路多突石危岩,間錯於亂蒨qiàn野草叢翠中,時時放榔梅花,映耀遠近。
十五日從南天門宮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懸崖中間。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經過不二庵,到達五龍宮。抬轎的人說迂回繞路不方便,不如從南岩下竹笆橋,可以觀賞滴水岩、仙侶岩等勝景。於是從北天門往下走,一條陰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侶岩兩景,都在小路左側,懸崖向上飛突,泉水滴瀝崖中,懸崖中能容下靜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橋,開始聽到泉水流淌的聲音,但路不順山澗行。於是靠著山走,翻越山嶺,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頭、高高的岩石,雜亂的分布在繁茂的草木叢中,不時有開放的榔梅花,絢麗的色彩映照遠近。

過白雲、仙龜諸岩,共二十餘裏,循級直下澗底,則青羊橋也。澗即竹笆橋下流,兩崖蓊蔥蔽日,清流延回,橋跨其上,不知流之所雲。仰視碧落,宛若甕口。度橋,直上攢天嶺。五裏,抵五龍宮,規製與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後登山裏許,轉入塢中,得自然庵。已還至殿右,折下塢中,二裏,得淩虛岩。岩倚重巒,臨絕壑,麵對桃源洞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圖畫,為希夷即唐末隱士陳摶,號希夷先生習靜處。前有傳經台,孤瞰壑中,可與飛蒨作匹。還過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經過白雲岩、仙龜岩等處,一共走了二十多裏,順石階一直下到澗底,就是青羊橋。澗水就是竹笆橋水的下遊,兩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樹蔭蔽日,長長的清流彎彎曲曲,一座橋橫跨在上麵,不知道澗水流到什麼地方。抬頭仰望天空,形狀如同甕口一般。過了橋,徑直登上攢天嶺。走五裏,抵達五龍宮,宮殿的規模和格式與紫霄宮、南岩相仿。從宮殿背後登山,走一裏多,轉進山塢,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龍宮殿右麵,轉下塢中,走兩裏,到淩虛岩。淩虛岩背靠重重山巒,麵臨極深的溝壑,正對桃源洞眾山峰,滿山嘉樹特別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輝映,猶如圖畫,是希夷先生修煉的地方。前麵有傳經台,孤零零地俯視深壑,可以和飛升台相媲美。返回時經過五龍宮殿左麵,攀登榔梅台,於是下山到達草店。

華山四麵皆石壁,故峰麓無喬枝異幹;直至峰頂,則鬆柏多合三人圍者;鬆悉五鬣,實大如蓮,間有未墮者,采食之,鮮香殊絕。太和則四山環抱,百裏內密樹森羅,蔽日參天;至近山數十裏內,則異杉老柏合三人抱者,連絡山塢,蓋國禁也。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獨三將軍樹巍然傑出耳。山穀川原,候同氣異。餘出嵩、少,始見麥畦青;至陝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關,則驛路既平,垂楊夾道,梨李參差矣;及轉入泓峪,而層冰積雪,猶滿澗穀,真春風所不度也。過塢底岔,複見杏花;出龍駒寨,桃雨柳煙,所在都有。忽憶日已清明,不勝景物悴憂傷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後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為老母壽。
華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腳沒有高大奇特的樹木;一直上到峰頂,則鬆柏大多有三人圍抱粗;鬆樹全是五針鬆,鬆子和蓮子一般大,間或遇到沒掉落的鬆果,采下來吃,鮮味、香味都特別好。太和山則是四麵群山環抱,百裏以內茂盛的森林叢密分布,大樹遮天蔽日、高聳入雲;靠近太和山的數十裏範圍內,三人圍抱粗的奇異杉樹和老柏樹,連續不斷地長滿山塢,是因為朝廷禁止砍伐。嵩山、少室山之間,從平緩的山腳上到絕頂,樹木被砍伐得所剩無遺,隻有三棵將軍樹巍然聳立著。山峰、峽穀、河川、平原各種地勢,季節相同而天氣物象不一樣。我從嵩山、少室山出來時,才看到田裏麥苗青青;到了陝州,杳樹剛剛開花,嫩綠的柳枝隨風搖擺,十分動人;進入漁關,大路平坦,高大的楊樹立在道路兩旁,梨樹、李樹高低不齊;等到轉到私峪,卻是層層的冰凍積雪遍布山穀溝澗,真是春風不度的地方啊。經過塢底岔時,又看到香花開放;從龍駒寨出去,桃紅柳綠,所到之處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時節,不由觸景生情。於是從草店啟程,經過二十四天,在浴佛節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為老母親祝壽。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