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2332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戊寅(公元1638年)十月初一月淩晨起,晴爽殊甚。從三家村啜粥啟行,即西由峽中,已乃與溪別。複西逾嶺,共三裏,人報恩寺。仍轉東,二裏,過鬆花壩橋。又循五龍山而南三十裏,循省城東北隅南行。已乃轉西度大橋,則大溪之水自橋而南,經演武場而出火燒鋪橋,下南壩矣。從橋西入省城東門,飯於肆。出南門,抵向所居停處,則吳方生方出遊歸化寺未返,餘坐待之。抵暮握手,喜可知也。見有晉寧歌童王可程,以就醫隨吳來,始知方生在唐守處過中秋,甚洽也。
戊寅年(崇禎十一年,1638)十月初一日淩晨起床,天氣特別晴朗。喝了昨天剩的稀飯後從三家村啟程,即往西從峽穀中走,不久與溪水分道揚鐮。又往西翻越山嶺,一共三裏路,到報恩寺。然後轉向東走,二裏,過鬆花壩橋。又順著五龍山往南走三十裏,沿著省城東北邊往南走。不久轉向西越過大橋,於是大溪的水從橋下往南流,經過演武場後流出火燒鋪橋,再到南壩。從橋西進入省城的東門,在飯店吃飯。從南門出城,去到原來寄居的地方,而吳方生正好外出遊覽歸化寺還沒回來,我坐著等他。直到傍晚才與吳方生握手相見,喜悅的心情可想而知。〔見到的人有晉寧的歌童王可程,他因為要看病而跟隨吳方生一同來,才知道吳方生在唐元鶴知州那?裏過中秋節,十分融洽。〕

初二日餘欲西行,往期阮仁吾所倩擔夫,遇其侄阮玉灣、阮穆聲,詢候甚篤。下午,阮仁吾至寓,以擔夫楊秀雇約至。餘期以五日後再往晉寧,還即啟行。仁吾贐以番帨shuì國外來的佩巾香扇。
初二日我準備出發去滇西,去和阮仁吾為我雇的擔夫約定行期,遇到阮仁吾的侄兒阮玉灣、阮穆聲,他們對我的問候非常真誠。下午,阮仁吾來到我的住所,把擔夫楊秀的雇用合同拿來了。我和他約定五日後再去晉寧州,從晉寧州返回來就啟程出發。阮仁吾把外國的佩巾、香扇送給我作為臨別贈禮。

初三日餘欲往晉寧,與唐元鶴州守、大來隱君作別。方生言:“二君日日念君。今日按君還省,二君必至省謁見,毋中途相左也。盍少待之?”乃人叩玉灣,並叩楊勝寰,知麗江守相望已久。既而玉灣來顧寓中,知按君調兵欲征阿迷,然兵未發而路人皆知之,賊黨益猖狂於江川、澂江之境矣。玉灣謂餘:“海口有石城妙高,相近有別墅,已買山欲營構為勝地。請備車馬,同行一觀。”餘辭以晉寧之行不容遲,因在迤西羈停留久也。又雲:“緬甸不可不一遊。請以騰越莊人為導。”餘頷之。
初三日我打算前往晉寧州,和知州唐元鶴、隱士唐大來告別。吳方生說:“他們二位天天掛念您。今日按察使返回省城,他們二位一定要來省城拜見他,你們不要在途中錯過了。何不稍微等他們一陣呢?”我於是進城去拜訪阮玉灣,並拜訪楊勝寰,得知麗江府知府盼望我去已很長時間了。不一會阮玉灣來我的住處看我,才知道按察使調動軍隊準備征討阿迷州,然而軍隊還沒出發就連過路人都知道了這一計劃,江川縣、微江府境內亂黨更加猖狂了。阮玉灣對我說:“海口有石城非常奇妙,石城附近有別墅,已經把那裏買下準備建造名勝風景區。請讓我備好車馬,一同前去遊覽觀光。”我用晉寧州之行不能推遲為由辭謝了他的邀請,因為在滇西要停留很久。阮玉灣又說:“緬甸不可以不去遊覽一次。請讓騰越莊園的人作你的向導。”我點頭同意。

初四日餘束裝欲早往晉寧,主人言薄暮舟乃發,不若再飯而行。已而阮玉灣饋榼酒,與吳君分餉之。下午,由羊市直南六裏,抵南壩,下渡舟,既暮乃行。是晚西南鬥風,舟行三十裏,至海夾口泊。三鼓乃發棹,昧爽抵湖南涯北圩口,乃觀音山之東南瀕海處。其涯有溫泉焉。舟人有登浴者,餘畏風寒,不及沐也。於是掛帆向東南行,二十裏至安江村,梳櫛於飯肆。仍南四裏,過一小橋,即西村四通橋分注之水,為歸化、晉寧分界處。又南四裏,入晉寧州北門,皆昔來暗中所行道也,至是始見田疇廣辟,城樓雄壯焉。入門,門禁過往者不得入城,蓋防阿迷不靖也。既見大來,各道相思甚急。飯而入叩州尊,如慰饑渴,遂留歡晏。夜寢於下道,供帳極鮮整。
初四日我捆行李準備乘早前往晉寧州,主人說要將近傍晚時船才出發,不如吃過兩頓飯再走。不一會阮玉灣送來一壇酒,我和吳方生分享了它。下午,從羊市一直往南走六裏,來到南壩,上了渡船,太陽落山後才出發。這天夜晚刮西南風,船走了三十裏,到海夾口停泊。三更時就啟航,天亮時抵達滇池南岸的北好口,北好口是觀音山東南部瀕臨滇池之處。其岸邊有溫泉,船上有人上岸沐浴,我怕風寒,沒有和他們同去。從北好口船掛起帆來向東南航行,二十裏抵達安江村,下船到飯館裏梳理。仍然往南走,四裏,經過一座小橋,橋下水從西邊村子四通橋下分流過來,是歸化縣、晉寧州的分界處。又往南走四裏,從晉寧州城北門進城。這些都是夜間黑暗中所走的路,至此才看見四周田地寬闊,城樓雄偉壯觀。進城門,守門的攔住過往的行人,不允許進城,大概是因阿迷州還沒平定而進行防範。和唐大來相見後,各人十分迫切地訴說互相的思念。吃飯後進州署去拜望知州,有如饑渴的人得到了安慰,於是留在那裏歡宴。夜晚在下道住,所供的帷帳極其新潔、整齊。

初五至初七日日日手談下棋內署,候張調治。黃從月、黃沂水禹甸與唐君大來,更次相陪,夜宴必盡醉乃已。
初五至初七日連日來在州署裏下圍棋,等候張調治。黃從月、黃沂水禹甸和唐大來諸君,輪換著前來相陪,夜晚一定飲宴到全醉才罷休。

初八日飲後,與黃沂水出西門,稍北過陽城堡,即所謂古土城也。其西北為明惠夫人廟,廟祀晉寧州刺史李毅女。夫人功見《一統誌》。有元碑,首句雲:“夫人姓楊氏,名秀娘,李毅之女也。”既曰“李女”,又曰“姓楊”,何謬之甚耶?豈夫人之夫乃姓楊耶?然辭不達甚矣。人傳其內猶存肉身,外加髤xiē赤黑色漆焉,故大倍於人。餘不信。沂水雲:“昔年鼠傷其足,露骨焉。不妄也。”是日,州幕傅良友來拜,且饋榼醴。傅,江西德化人。
初八日喝酒後,和黃沂水從西門出城,稍稍往北就經過陽城堡,就是所說的古土城。古土城西北麵是明惠夫人廟,廟裏祭祀晉寧州刺史李毅的女兒。夫人的功績記載在《一統誌》中。廟裏有元代的碑刻,碑文第一句是:“夫人姓楊氏,名叫秀娘,是李毅的女兒。”既然是“李毅的女兒”,又說“姓楊”,為什麼這樣地荒謬透頂呢?難道是夫人的丈夫姓楊嗎?即便這樣,也實在是辭不達意。人們傳說夫人的塑像中還保存著她的屍體,是在屍體上加赤黑色的漆塗飾而成,所以塑像比真人大一倍。我不相信這種傳說。黃沂水說:“從前老鼠咬傷塑像的腳,露出骨頭來了。不是亂說的。”這天,知州的幕僚傅良友前來拜訪,而且饋贈一壇甜酒。〔傅良友是江西省德化縣人。〕

初九日餘病嗽,欲發汗,遂臥下道。
初九日我生病咳嗽,想讓身體出汗,於是在下道臥床休息。

初十日嗽不止,仍臥下道。唐君晨夕至榻前,邀諸友來看,極殷綣情意深長。
初十日不停地咳嗽,仍然在下道臥床休息。唐元鶴君早晨、晚上都來床前問候,邀約眾位朋友前來看望,情意極為深厚。

十一日餘起,複入內署。蓋州治無事,自清晨邀以入,深暮而出,複如前焉。是日,傅幕複送禮。餘受其雞肉,轉寄大來處。下午,傅幕之親薑廷材來拜。薑,金溪人。
十一日我起床後,又去州署內,大概州裏沒有事情,所以知州清晨就邀請我去,很晚才出來,又像前幾天那樣。這一天,傅良友又送來禮物。我收下他送的雞肉,寄放到唐大來那裏。下午,傅良友的親戚薑廷材來拜訪。〔薑廷材是江西省金溪縣人。〕

十二日唐州尊饋新製長褶棉被。餘入謝,並往拜薑於傅署,遇學師趙,相見藹藹ǎi人數眾多。及往拜趙於學齋,遇楊學師,交相拜焉。詢趙師:“陸涼有何君巢阿否?”趙,陸涼人,故詢之。趙言:“陸涼無之。當是浪穹人。然同宦於浙中,相善。”趙君升任於此,過池州,問六安何州君,已丁艱父母死為丁艱去矣。四月初至鎮遠,其所主居停之家,即何所先主者,是其歸已的。但餘前聞一僧言,貴州水發時,城中被難者,有一浙江鹽官,扛二十餘,俱遭漂沒,但不知其姓。以趙君先主鎮遠期計之,似當其時,心甚惴惴,無可質問也。從陳木叔集中,轉得二知己,為吳太史淡人及何六安巢阿,俱不及麵。豈淡人為火斃於長安,今又有此水阨?若果爾,何遇之奇也!
十二日唐元鶴知州贈送我新製的長夾衣、棉被,我去州署致謝,並且到傅良友的官署拜訪薑廷材,遇到趙學師,還見到很多人。等到去學齋拜訪趙學師時,遇見楊學師,互相行禮。我問趙學師道:“陸涼州有沒有叫何巢阿的人?”〔趙學師是陸涼州人,所以向他詢問。〕趙學師說:“陸涼州沒有此人,他應是浪彎縣人。而且我們一同在浙江省裏做過官,互相處得好。”趙君被提升到這裏任職,經過池州時,詢問六安州何知州,何知州因為父母去世已經離任服喪去了。四月初趙君到達鎮遠府,他所居停的人家,就是何巢阿在前居停過的人家。這樣看來,何巢阿已經回家了。我前不久聽一位僧人說,貴州省發生水災時,城中遇難的人有一個是浙江鹽官,二十多擔行李都被水漂走了,隻是不知道浙江鹽官的姓。根據趙君先前到鎮遠府居停的時間計算,似乎何巢阿發生水災時正在貴州省,我心裏十分不安,就不再深問了。〔我從陳木叔的文集中,間接得到二位知己,就是吳太史淡人以及何知州巢阿,都還沒來得及見麵。難道淡人因火災而死在長安縣,如今何巢阿又遇到水患?如果真是這樣,遭遇是何等奇怪啊!〕

十三日州尊赴楊貢生酌。張調治以騎邀遊金沙寺,以有莊田在其西麓也。出西門,見門內有新潤之房頗麗,問之,即調治之兄也。名,以鄉薦任常州判,甫自今春抵家。以讒與調治不睦。
十三日知州唐元鶴去赴楊貢生的酒宴。張調治邀請我騎馬遊覽金沙寺,因為他有田莊在金沙寺西邊的山腳。

出西門,直西行田塍中,路甚坦。其塢即南自河澗鋪直北而出者,至此乃大開洋,北極於滇池焉。西界山東突瀕塢者,為牧羊山;北突而最高者,為望鶴山,其北走之餘脈為天城;又西為金沙,則散而瀕海者也。東界山西突而屏誠南者,為玉案山;北峙而最高者,為盤龍山;其環北之正脊,為羅藏山,則結頂而中峙者也。州治倚東界之麓。大堡、河澗合流於西界之麓,北出四通橋,分為兩流:一直北下滇海;一東繞州北入歸化界,由安江村人滇海。經塢西行三裏,上溪堤,有大石梁跨溪上,是為四通橋。由橋西直上坡,為昆陽道。西北由岐一裏半,為天女城,上有天城門遺址,古石兩疊,如雕刻亭簷狀。昔李毅之女秀,代父領鎮時,築城於此,故名。城阜斷而複起,西北瀕湖者,其山長繞。為黃洞山;西南並天城而圓聳夾峙者,為金沙山。此皆土山斷續,南附於大山者也。
從西門出發,看見門內有嶄新的富家房屋,很華麗,詢問房子的主人,就是張調治的哥哥。〔他哥哥叫口口,通過鄉薦出任常州府通判,剛剛於今年春天回到家。因為讒言與張調治不和。〕從西門出城後,就一直順著田埂往西行,路很平坦。這就是南部從河澗鋪起、一直往北延伸出來的山塢,山塢延伸到這裏才十分開闊壯觀,再往北延伸到滇池結束。西部往東突立在山塢邊的是牧羊山,往北突起、而且最高的是望鶴山,望鶴山往北走向的餘脈是天城門;又往西延伸為金沙山,是分散開來瀕臨滇池的山脈。東部向西聳立、而且作為晉寧州城南邊屏障的是玉案山;聳立在北部、而且最高的是盤龍山;其繞向北邊的中脊,為羅藏山,是山頂相連而正中高聳起來的山。晉寧州治緊靠在東部山麓,大堡、河澗的水順西部山麓合流,往北流過四通橋,又分為兩派:一股一直往北注入滇海;一股往東繞過州治,往北流到歸化縣界內,流經安江村後進入滇海。穿過山塢往西三裏,走到河堤上,有座大石橋橫架在河上,這是四通橋。從橋西邊一直上坡,是去昆陽州的路。往西北邊順岔路走一裏半,到天女城,其上有天城門遺址,兩層古石,形狀如同雕刻的亭簷。從前李毅的女兒李秀,代替父親統領鎮守晉寧州時,在這裏修築城池,所以取名天女城。城所在土山斷絕後又聳起來,西北瀕臨滇海邊,黃洞山沿滇海盤繞;西南和天城門相連、而圓峰聳起和黃洞山對峙的山,是金沙山。這些都是時起時伏,往南附著於大山的土山。

金沙之西,則滇海南漱而入,直逼大山;金沙之南,則望鶴山高擁而北瞰,為西界大山北隅之最。其西則將軍山聳崖突立,與望鶴駢峙而出,第望鶴則北臨金沙,天城、將軍則北臨滇海耳。黃洞山之西,有洲西橫海中,居廬環集其上,是為河泊所,乃海子中之蝸居也;今已無河泊官,而海子中渡船猶泊焉。其處正西與昆陽對,截湖西渡,止二十裏;陸從將軍山繞湖之南,其路倍之。由天女城盤金沙山北夾,又一裏半而入金沙寺。寺門北向,盤龍蓮峰師所建也,寺頗寂寞。由寺後拾級而上,為玉皇閣,又上為真武殿,俱軒敞,而北向瞻湖,得海天空闊之勢。山之西麓,則連村倚曲,民居聚焉。入調治山樓,飯而登出,憑眺寺中。下步田畦水曲,觀調治家人築場收穀。戴月入城,皎潔如晝,而寒悄逼人。還飯下道,不候唐君而臥。唐君夜半乃歸,使人相問,餘已在夢魂中矣。
金沙山的西部,則滇海向南麵衝刷,直逼大山;金沙山的南部,則望鶴山高高聳立朝北俯視,是山塢西部大山北端的最高處。其西邊則將軍山高聳的山崖突起,和望鶴山並排屹立,隻是望鶴山北臨金沙山,天城門、將軍山則是北臨滇海而已。黃洞山的西邊,有片陸地往西橫插滇海中,民房環繞著聚集在上麵,名河泊所,是滇海中窄小的居住地;如今河泊所已經沒有官員,但滇海中的渡船還在這裏停泊。其處正西方和昆陽州相對,往西橫渡滇海,隻有二十裏;陸路從將軍山往南繞著滇海走,路程是水路的一倍。從天女城繞到金沙山北側,又走一裏半就到了金沙寺。金沙寺門朝北,是盤龍蓮峰師所修建的,寺裏很清靜。從寺背後沿著石階上去,是玉皇閣,再往上是真武殿,兩處都建得高大寬敞,而且朝北眺望滇海,擁有海天空闊的地勢。金沙山西麓,則村莊順著彎曲的岸邊連綿不斷,百姓聚集。到張調治的山樓,吃過飯後登山,在金沙寺中憑欄遠眺。下山漫步於田畦、水溝邊,觀看張調治家的人修築曬場、收穀子。晚上頂著月亮回城,皎潔的月光照得地麵如同白晝一樣,但寒冷逼人。回到下道吃過飯,沒有等候唐元鶴君來就睡了。〔唐君半夜才回來,派人前來問候,我早已在夢魂中了。〕

十四日在署中。
十四日在州署中。

十五日在州署。夜酌而散,複出訪黃沂水。其家寂然,花陰曆亂,惟聞犬聲。還步街中,恰遇黃,黃乃呼酒踞下道門,當月而酌。中夜乃散。
十五日在州署裏。飲完夜酒而散,我又外出拜訪黃沂水。黃家一片寂靜,月光下花影淩亂,隻聽到狗叫聲。返回時漫步街頭,恰巧遇到黃沂水,他於是叫送酒到下道門,對著明月而飲。半夜才散。

十六日餘欲別而行,唐君謂:“連日因歌童就醫未歸,不能暢飲。
十六日我準備告別啟程,唐元鶴君對我說:“這幾天因歌童去看病還沒回來,不能痛快地飲酒。我派人去省城叫他來為您送別,您一定要稍稍等候。”我不能推辭。

使人往省召之,為君送別,必少待之。“餘不能卻。
十七日、十八日兩天都在州署裏。

十七、十八日皆在州署。
十九日在州署中。夜裏月色皎潔而早晨天氣陰沉。

十九日在州署。夜月皎而早陰霾。
二十日、二十一日在州署中。這兩日天氣都是忽晴忽雨。

二十日、二十一日在州署。兩日皆倏雨倏霽忽雨忽晴。
二十二日唐元鶴君為我寫作《癱靜聞骨記》,三次修改之後才完成。然後準備好酒宴和舞.樂戲曲,並前往邀請楊學師、趙學師以及唐大來、黃沂水兄弟,一同宴飲為我餞行。

二十二日唐君為餘作《瘞yì掩埋靜聞骨記》,三易稿而後成。已乃具酌演優演出效舞,並候楊、趙二學師及唐大來、黃沂水昆仲,為同宴以餞。
二十三日唐元鶴君又饋贈我棉襖、夾褲,備辦了豐厚的臨別禮物。唐大來為我寫了很多書信,而且寄信給閃次公,也贈送我錢財作路費。於是到州署向唐君致謝,為明日一早出發作準備。晉寧州位於滇池南岸一片比較開闊的山塢中,州境西邊到金沙山,沿著將軍山抵達三尖村,和昆陽州界的距離,不超過二十裏;東邊到盤龍山頂,和微江府界的距離,不超過十裏;北邊到分水河橋,與歸化縣界的距離,不超過五裏;南邊伸進山塢,與微江府界的距離,不超過十裏。總計南北不超過十五裏,東西不超過三十裏,比不上以山為界的各土司領地的一個角落。

二十三日唐君又饋棉襖、夾褲,具厚贐焉。唐大來為餘作書文甚多,且寄閃次公書,亦以青蚨贐。乃人謝唐君,為明日早行計。晉寧乃滇池南一塢稍開,其界西至金沙山,沿將軍山抵三尖村,與昆陽界,不過二十裏;東至盤龍山頂,與澂江界,不過十裏;北至分水河橋,與歸化界,不過五裏;南入山塢,與澂江界,不過十裏。總計南北不過十五裏,東西不過三十裏,不及諸蠻酋山徼一曲也。
晉寧州的河流,隻有四通橋下的最大。這條河接納了兩條溪流,二條溪流都在牧羊山下的石壁村彙合。一條是大壩河,是從河澗鋪流來,發源於關索嶺,我從前去江川縣時順著大壩河走;一條是大甫河,發源於鐵爐關,與新興州分水嶺交界。兩條河彙合後流過四通橋,又分出一半往東流去,灌溉晉寧州北部的土地。流到晉寧州東北,又有盤龍山澗中的水,從州城的東南邊順著城牆往北流,被引為護城河,然後流下去,和四通橋下往東灌溉土地之水彙合,於是往北流,成為晉寧州與歸化縣的分界線,然後從安江村流出去。這條河是知州唐公新近開通的。

晉寧之水,惟四通橋為大。其內有二溪,俱會於牧羊山下石壁村。一為大壩河,即河澗鋪之流,出自關索嶺者,餘昔往江川由之;一為大甫河,出自鐵爐關者,與新興分水之嶺界。二水合而出四通橋,又分其半,東灌州北之田。至州東北,又有盤龍山澗之水,自州城東南隅,循城北流,引為城濠,而下合於四通東灌之水,遂北為歸化縣分界,而出安江村。其河乃唐公新浚者。
晉寧州的兩個屬縣都位於州境東北部,也在滇海東南岸的其餘山塢中。歸化縣位於州城北麵二十裏處,呈貢縣又位於歸化縣北麵四十裏處。呈貢縣北麵就是昆明縣的轄境,東北麵是通往板橋的道路,東麵是宜良縣的轄境,東南麵是羅藏山,是陽宗縣的轄境。歸化縣北部五裏處有蓮花洞山,又叫龍洞,有股水從其間流出。羅藏山在歸化縣東部十裏處,是盤龍山東北部的主峰,東南麵距離激江府四十裏。羅藏山高高聳起,總領褲山,與邵甸的梁王山相對,也被稱為梁王山,因為元朝時梁王在這座山上安營紮寨。其西北麓是滇池,東南麓是明湖、撫仙湖。水分成兩邊各流各的,以這座山為分水嶺;水分三派流入其溝壑,也是隨著這座山繞流。這樣說來,那麼和邵甸的梁王山相比,羅藏山的氣勢更加磅礴了。其脈從鐵爐關開始,往東延伸成為關索嶺,又往東延伸到江川縣北部,成為屈顆巔山,於是往北延伸為羅藏山;再往東延伸到宜良縣西部境內,又往北越過楊林所西嶺,再往北越過兔兒關,又往北聚結為邵甸梁王山,從而成為果馬山、月狐山的山梁。晉寧州城的四道城門,從前都倒塌毀壞。唐元鶴就任知州,修建城樓,建得極其壯麗。

晉寧二屬邑俱在州東北境,亦鎮海東南之餘塢也。歸化在州北二十裏,呈貢又在歸化北四十裏。呈貢北即昆明縣界,東北即板橋路,東即宜良界,東南即羅藏山,陽宗界。歸化北五裏有蓮花洞山,一名龍洞,有水出其間。羅藏山在歸化東十裏,盤龍山東北之主峰也,東南距澂江府四十裏。其山高聳,總挈眾山,與邵甸之梁王山對,亦謂之梁王山,以元梁王結寨其上也。西北麓為滇池,東南麓為明湖、撫仙湖。水之兩分其歸者,以此山為界;水之三彙其壑者,亦以此山為環。然則比邵甸梁王,此更磅礡矣。其脈自鐵爐關東度為關索嶺,又東為江川北屈顙巔山,遂北走為此山;又東至宜良縣西境,又北度楊林西嶺,又北過兔兒關,又北結為邵甸梁王山,而為果馬、月狐之脊焉。晉寧四門,昔皆傾記。唐元鶴蒞任,即修城建樓,極其壯麗。晉寧東至澂江六十裏,西至昆陽四十裏,南至江川七十裏,北至省會一百裏,東南至路南州一百五十裏,東北至宜良一百六十裏,西南至新興州一百二十裏,西北至安寧州一百二十裏。唐晉寧初授陝西三水令,以禦流寇功,即升本州知州,以憂歸,補任於此。乃郎年十五歲,文學甚優,落筆有驚人語。餘三子俱幼。
晉寧州往東到微江府有六十裏,往西到昆陽州有四十裏,往南到江川縣有七十裏,往北到省會昆明有一百裏,東南距離路南州一百五十裏,東北距離宜良縣一百六十裏,西南距離新興州一百二十裏,西北距離安寧州一百二十裏。唐元鶴知州最初被任命為陝西省三水縣知縣,因為抵禦流寇有功,就被提升為管轄三水縣的鄴州知州,因父母去世而離職服喪,之後到晉寧州補職。他的長子年紀十五歲,文學特別優秀,寫文章有驚人之語。其餘的三個孩子都年幼。唐大來〔名泰〕入選貢生,以贍養母親為由而推辭受選。唐大來的詩文、畫畫、書法都得董其昌三昧。我在家鄉時,陳眉公就先寄信給他說:“我的好友徐霞客,足跡走遍天下,現在要來探訪雞足山以及大來先生。他此行不同於那些有求於平原君的食客,望好好待他。”等來到雲南省城時,我口袋中已空無一文,不能再往前走,當初我不知道有唐大來其人可以求告。忽然有一天遇到張石夫,他對我說:“這裏的名士唐大來,不能不和他會一次麵。”我遊覽高蹺時,聽說唐大來住在傅元獻的別墅,前去尋訪,沒有遇到。返回省城,忽然有人向我拱手行禮說:“您不就是徐霞客嗎?唐大來君等候先生很久了!”這人是周恭先。他和張石夫友善,和張石夫一起先見到唐大來,唐大來就把陳眉公的信讀給他們聽,周恭先又向我誦讀此信。我才知道陳眉公用心周到、情誼真摯,不是世人的友誼所比得上的。唐大來雖然貧窮,卻能不辜負陳眉公的深厚情意,因和陳眉公是朋友,而把陳眉公的朋友也當做自己的朋友。我在窮困時而得到救濟,是如此地出於意料之外。

唐大來名泰選貢,以養母繳引辭不受選,詩畫書俱得董玄宰即董其昌三昧。餘在家時,陳眉公即先寄以書雲:“良友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今來訪雞足並大來先生。此無求於平原君者,幸善視之。”比至滇,餘囊已罄,道路不前,初不知有唐大來可告語也。
唐大來,其祖先是浙江省淳安縣籍,明朝初年隨軍隊來到雲南省。曾祖唐金,於嘉靖戊子年通過鄉薦,出任福建省邵武府同知,去世後得以隨同入祀名宦祠。祖父唐堯官,子嘉靖辛酉年中解元。父親唐您德,於辛卯年通過鄉薦,出任甘肅省臨挑府同知。都有文集,唐大來將他們的文集合起來刊刻,取名為《紹箕堂集)),李本寧先生為文集作了序,序文寫得很好。大來依次說起他的前輩,都是一代做官、一代隱居,傳了數代而不改變,所以其祖父雖然中舉,始終沒有做官而且壽命很長。如今大來雖然沒有中舉,但作詩的文筆是滇南第一,真是無愧於他的祖父。隻是他的後代子孫不旺盛,兩個女兒都守寡,而且又沒有弟兄,大來以後的傳揚之人,將等待誰呢?大來的嶽父是黃麟趾,字伯仁,通過鄉薦出任山東省嘉祥縣知縣,後調任四川省順慶府口口縣知縣,死於任上。黃麟趾是黃沂水禹甸的父親,黃從月的哥哥b其祖父叫黃明良,於嘉靖乙酉年通過鄉薦,官至貴州省畢節衛兵備道道員,著有《牧羊山人集》

忽一日遇張石夫謂餘曰:“此間名士唐大來,不可不一晤。”餘遊高嶢時,聞其在傅玄獻別墅,往覓之,不值。
大來從前往廣南府出去到廣西省,到過我的家鄉,也認為廣西省的山水是名勝景觀。他對我說:“從廣南府往東走半天多的路程,有一處叫寶月關,景致非常奇異。從廣南府往東看,崇山峻嶺橫列為屏障,翠峰擋住遠方的天空,忽然看到山間有一個洞高高懸在空中,從這個門戶般的洞中直穿出去,光明如同圓圓的月亮掛在雲端,真是天門中開。道路從山下繞著往上走進洞裏,洞似有三四道城門大。洞下邊還有一個洞,溝通雲南省、廣西省之間的暗流。”我查閱黃麟趾寫昭陽關詩時注釋道:“關口天生形成石虎頭的形狀,虎視耽耽,令人生畏。氣詩文是:“什麼朝代開天辟地?蠻山深遠向樣開通。五個力士獻上地力,一道關門天然生成。疆界區分華夏彝人,關門猶如虎豹雄踞。驗完憑信愁太陽落山,揚鞭催馬從濁流中過。〕考查昭陽關指的就是此洞,唐大來君稱為寶月關,又是其別名了。這條路往東去就是廣西省歸順州,我去年冬天被交彝所阻攔,不能順著這條路走。

還省,忽有揖餘者曰:“君豈徐霞客耶?唐君待先生久矣!”其人即周恭先也。周與張石夫善,與張先晤唐,唐即以眉公書誦之,周又為餘誦之。始知眉公用情周摯,非世誼所及矣。
盤龍山蓮峰祖師,名崇照,於元朝至正年間八月十八日去世。他寫下唱詞道:“三界與三塗,何佛祖不由,不破則便有,能破則便無。老僧有吞吐不下,門徒不肯用心修,切忌切忌。”蓮峰祖師平素不寫文字,臨死時才寫下這一唱詞,和遺體一起保存。到現在還在這一天舉行“盤龍會”。

大來雖貧,能不負眉公厚意,因友及友。餘之窮而獲濟,出於望外如此。
邵真人名以正,早先叫邵漩,是晉寧州人。他父親叫邵仁,叔父叫邵忠,都是從江蘇省蘇州府遷徙來的。宰輔劉逸追悼邵忠的挽詩中說:“三郎足下風雲達,〔邵忠的兒子邵紀,得到鄉薦。〕小阮壺中日月長。〔指邵真人。〕”最末一句又寫道:“悵望蘇州是故鄉。氣見於《州誌》。〕

唐大來,其先浙之淳安籍,國初從戎於此。曾祖金,嘉靖戊子鄉薦,任邵武同知,從祀名宦。祖堯官,嘉靖辛酉(公元1561年)解元。父懋德,辛卯(公元1591年)鄉薦,臨洮同知。皆有集,唐君合刻之,名《紹箕堂集》,李本寧先生為作序,甚佳。大來言曆數先世,皆一仕一隱,數傳不更,故其祖雖發解,竟不仕而年甚長。今大來雖未發解,而詩翰為滇南一人,真不忝不愧厥祖也。但其胤嗣未耀,二女俱寡,而又旁無昆季,後之顯者,將何待乎?大來之嶽為黃麟趾,字伯仁,以鄉薦任山東嘉祥令,轉四川順慶府縣令,卒於任,即黃沂水禹甸之父、從月之兄也。其祖名明良,嘉靖乙酉(公元1525年)鄉薦,仕至畢節兵憲,有《牧羊山人集》。
晉朝時,晉寧州這一地區叫寧州,南蠻校尉李毅以持節的地位鎮守在這裏,討伐平定了反叛的五十八部酋長。晉惠帝時,蜀地李雄作亂,李毅死在亂中。女兒李秀有父親的的風範,眾人推舉她代理州中的政事,最終打敗叛賊保住州境。到李秀去世時,眾酋長為她建立寺廟。那時寧州所管轄的土地雖然廣大,但持節駐守的地區,其實就在晉寧州這裏。到唐朝武德年間,因為這一地區是晉朝寧州統領的地區,所以設置晉寧縣。這是晉寧州州名的由來和開始。州裏以賢能著名的官員有李毅以及王遜、姚嶽等人。到萬曆年間(l573-1619),蘇州人許伯衡撰寫《州誌》,認為如今的晉寧州境已經沒有古代五十八部那麼廣大,以一隅之地潛越晉時整個寧州的祭祀,不符合諸侯祭祀封土內山川的古義,於是將其一並刪除,而且將他們的傳記也刪削掉,記載曆史人物隻是從我明朝開始。於是使流傳千年的英傑,空有神靈感應;一個地區值得效法的舊事,竟化為塵土,可歎啊!然而李毅雖被誌書刪削,但他的女兒有廟留在古城;姚嶽雖被刪除,而他也有廟立在晉寧州署西麵。在這片土地上立下的功績,不是見識短淺的儒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就能消除的。許伯衡認為古代寧州土地廣大,如今地域狹小;李毅雖然是治理此地的正宗始祖,但晉寧州不可以祭祀他,猶如嫡長子以外的兒子不能作為正宗繼承人一樣。我認為晉寧州就是寧州的嫡長子,不能比做支子;李毅所管轄的五十八部雖然廣大,但都統屬於晉朝寧州;如今雖然支解了五十八部,但五十八部都是寧州的旁出支派,而晉寧州才確實是正宗繼承人。如果晉寧州因為地域狹小而不能祭祀李毅等人,要委托給五十八部去祭祀嗎?五十八部又已支解,更不應當主持祭祀,這就好比嫡長子因為旁出的庶子眾多,於是互相推委,從而讓大宗的祭祀落空了。如果這樣,那麼李毅是這塊地方的宗主,將要像子文擔心若敖氏那樣得不到後人祭祀嗎?所以我對唐元鶴、唐大來說,應該首先把恢複祭祀李毅作為正事。

大來昔從廣南出粵西,抵吾地,亦以粵西山水之勝也。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