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南北兩盤江,餘於粵西已睹其下流,其發源俱在雲南東境。餘過貴州亦資孔驛,輒窮之。驛西十裏,過火燒鋪。又西南五裏,抵小洞嶺。嶺北二十裏有黑山,高峻為眾山冠,此嶺乃其南下脊。嶺東水即東向行,經火燒鋪、亦資孔,乃西北入黑山東峽,北出合於北盤江;嶺西水自北峽南流,經明月所西塢,東南出亦佐縣,南下南盤江。小洞一嶺,遂為南北盤分水脊。
南盤和北盤兩江,我在廣西省時已經看到它們的下遊了,兩條江都發源於雲南省東部境內。我從貴州省亦資孔驟經過時,就窮究它們的源流。從亦資孔奔往西走十裏,經過火燒鋪。又往西南走五裏,抵達小洞嶺。小洞嶺北麵二十裏處有座黑山,高大陡峭,為群山之冠,小洞嶺是黑山向南延伸的山梁。小洞嶺東部的河水就往東流,流過火燒鋪、亦資孔騷,就向西北流入黑山東部的峽穀,再往北流出去和北盤江彙合;小洞嶺西部的河水從峽穀中由北往南流,流經明月所西邊的山塢,往東南流出亦佐縣,往南流入南盤江。小洞嶺一山,就是南盤江和北盤江的分水嶺。

《一統誌》謂,南北二盤俱發源沾益州東南二百裏,北流者為北盤,南流者為南盤,皆指此黑山南小洞嶺,一東出火燒鋪,一西出明月所二流也。後西至交水城東,中平開巨塢,北自沾益州炎方驛,南逾此經曲靖郡,塢亙南北,不下百裏,中皆平疇,三流縱橫其間,彙為海子。有船南通越州,州在曲靖東南四十裏。舟行至州,水西南入石峽中,懸絕不能上下,乃登陸。十五裏,複下舟,南達陸涼州。越州東一水,又自白石崖龍潭來,與交水海子合出石峽,乃滇東第一巨溪也,為南盤上流雲。
《一統誌》認為,南盤江、北盤江都發源於沾益州東南二百裏處,往北流的是北盤江源頭,往南流的是南盤江源頭,都是指這黑山南部小洞嶺的兩條河流,一條從東麵流出火燒鋪,一條從西麵流出明月所。我後來往西來到交水城東麵,其中有一片平坦、開闊的巨大山塢,北起沾益州炎方釋,往南延伸到交水,穿過曲靖府,整座山塢縱貫南北,不下一百裏,塢中都是平整的田地,三條水在塢中縱橫流淌,水流積聚的地方形成湖泊。有船往南通到越州,越州位於曲靖府東南四十裏處。乘船航行到越州,河水往西南流入礁石遍布的峽穀中,峽穀極其陡峭、船無法上下,於是下船上岸。走十五裏,又乘船往南到陸涼州。越州東部有一條河,又從白石崖的龍潭流來,和交水海子一起流出礁石遍布的峽穀,這是滇東第一大的河流,可以說是南盤江的上遊。

餘憩足交水,聞曲靖東南有石堡溫泉勝,遂由海子西而南。南下二十裏,一溪來自西北,轉東南去,入交海,橋跨之,為白石江;涓細僅闊數丈,名獨著,以沐西平首破達裏麻於此,遂以入滇也。按達裏麻以師十萬來拒,與我師夾江陣,是日大霧,沐分兵從上流潛濟,繞出其後,遂破之。今觀線大山溪,何險足據;且白石上流為戈家衝,源短流微,瀠帶不過數裏內。沐公曲靖之捷,誇為冒霧涉江,自上流出奇夾攻之,為不世勳,不知乃與坳堂無異也!度橋南六裏,抵曲靖郡。出郡南門,東南二十五裏,海子汪洋漲溢,至是為東西山所束,南下伏峽間。橋橫架交溪上,曰上橋。橋西開一塢東向,即由上橋西折入塢,半裏至溫泉。泉可浴,泡珠時發自池底,北池沸泡尤多,對以六角亭,曰噴玉。東逾坡半裏,抵橋頭村。
我在交水歇腳,聽說曲靖府東南有石堡溫泉的名勝,於是從交水海子西麵往南走。南下二十裏,一條溪水從西北流來,轉向東南流去,流入交水海子,有座橋橫跨在溪水上,這水名白石江;其水流涓細,隻有幾丈寬,卻特別著名,因為西平侯沐英首先在這裏打敗達裏麻的軍隊,於是才率兵進入滇池地區。考證史書記載,達裏麻率領十萬軍隊前來抵禦,和明朝軍隊隔江分別布陣,那一天有大霧,休英分兵從白石江上遊悄悄渡江,繞到達裏麻陣地背後,於是攻破敵軍。而現在看到的白石江是如線一樣細的山間溪流,哪裏有天險可以憑借;而且白石江上流是戈家衝,江水源頭短、流量小,環繞的地帶不過在幾裏以內。沐公的曲靖作戰捷報,卻誇大其詞為冒著濃霧橫渡白石江,從上遊出奇兵夾攻敵軍,建立了不同尋常的功勳。殊不知白石江卻和小水塘沒有什麼區別。過橋往南走六裏,到曲靖府。從府城南門出去,往東南走二十五裏,看到交水海子一片汪洋,水位高漲溢出,到這裏後被東西兩邊的山束縛,往南流下低伏的峽穀中。有座橋橫架在交溪上,叫上橋。橋西邊敞開一座朝東走向山塢,於是過上橋,往西轉進塢中,走半裏到溫泉。溫泉可以沐浴,泡珠不時地從池底冒出,北池中沸騰的泡珠特別多,和六角亭相對,亭名噴玉。往東越過坡走半裏,來到橋頭村。

村西行田疇間,忽一石高懸,四麵蓊叢,樓楹上出,即石崖堡也,與溫泉北隔一塢。徑平畦裏許,抵堡東麓,南向攀級,上淩絕頂,則海子東界山南繞於前,西界山自北來,中突為此崖,又西峙而南為水口山。交溪南出上橋,前為東界山南繞所扼,輒西南彙為海子,正當石堡南;其東北白石崖龍潭,與東南亦佐之水,合交溪下流於越州,乃西南破峽去。而石堡正懸立眾峰中,諸水又彙而瀠之,危崖古鬆,倍見幽勝。北下山,西一裏抵石堡村。回眺石堡,西北兩麵嵌空奇峭,步步不能去。由村南下坡,東半裏,逾一石梁。
從橋頭村往西在田間行走,忽然有一座石峰高高聳立在空中,四麵叢林茂密,樓台亭柱從峰上露出,這就是石崖堡,和北邊的溫泉隔著一道山塢。直直地在平整的田間走了一裏左右,抵達石崖堡東麓,從南麵攀登台階,登上淩空的絕頂。於是交水海子東部的山往南延伸,環繞於前方;西部的山從北邊延伸下來,中途聳起這石崖堡,又往西聳立,然後向南延伸為水口山。交溪往南流過上橋,前方被東部山往南環繞所阻扼,才流向西南彙聚為湖泊,正好位於石崖堡南麵;其東北邊白石崖的龍潭水,與東南邊亦佐縣的河流,彙入交溪往下流往越州,然後往西南穿過峽穀流去。而石崖堡正正地高聳在群山之中,各條水流又彙合起來環繞著它流,山崖陡峭,鬆林古樸,倍顯幽靜美好。從北麵下山,往西走一裏到石堡村。回頭眺望石崖堡,西北兩麵嵌在空中顯得出奇的峭麗,步步舍不得離去。順著石堡村南麵下坡,往東走半裏,經過一座石橋。

南走梁下者,即交溪,溪遂折東南去。又東一裏半,抵東山麓。東北上山,從石片中行,土傾峽墜,崩嵌紛錯,石骨競露如裂瓣,從之傾折取道。石多幻質,色正黑如著墨,片片英山絕品。石中上者一裏,至嶺坳,下見西塢南流之江,下墜嶺南之峽,乃交溪由橋頭南下,橫截此山南麓以東去者也。餘已躬睹南盤源,聞有西源更遠,直西南至石屏州,隨流考之。
橋下往南流的河流就是交溪,交溪從這裏轉向東南流。又往東走了一裏半,來到東邊山麓。往東北上山,是在石片中行走,山上泥土傾塌,峽穀深墜,土崩石嵌交錯,裸露的石塊爭相冒出,如同裂開的花瓣,從這些石塊中歪斜、曲折地找路走飛石塊的質地也有很多奇異的變化,顏色純黑的如同染過墨一樣,片片都是這奇異山峰的絕妙作品。從石中往上走了一裏,來到嶺坳,往下看到西塢中往南流的江水,往下墜入嶺南的峽穀裏,是交溪從橋頭往南流,橫穿這座山南麓而往東流去。我已經親眼看到南盤江的撅頭,聽說南盤江西支源頭更遠,一直往西南上溯到石屏州。我順著水流考察西支源頭。

其水源發自石屏西四十裏之關口,流為寶秀山巨塘,又東南下石屏,彙為異龍湖。湖有九曲三島,周一百五十裏。島之最西北近城者,曰大水城,頂有海潮寺;稍東島曰小水城。舟經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畝,巨朵錦邊,湖中植蓮,此為最盛。水又東經臨安郡南,為瀘江,穿顏洞出,又東至阿彌州,東北入盤江。盤江者,即交水海子,南經越州、陸涼、路南、寧州,至州東六十裏婆兮甸,合撫仙湖水;又南至播箕街河甸,合曲江;又東至阿彌州稍東,合瀘江。二江合為南盤江,遂東北流廣西府東山外。
這一支流發源於石屏州西部四十裏處的關口,流入寶秀山巨塘,又往東南流下石屏州,彙聚為異龍湖。異龍湖有九道灣、三座小島,周長一百五十裏。最西北邊的靠近石屏城的島叫大水城,其最高處有海潮寺;略偏東的島叫小水城。船從大水城南邊經過,有上百畝的菱角、荷花,碩大的花朵交織出色彩豔麗的湖邊,在湖中種植蓮藕,以這裏規模最大。異龍湖水又往東從臨安府南麵流過,被稱為滬江,穿過顏洞流出,又往東流到阿迷州,轉東北流入盤江。這盤江就是交水海子,再往南流經越州、陸涼州、路南州、寧州,流到寧州東麵六十裏處的婆兮甸,與撫仙湖水彙合;又往南流到播箕街河甸,與曲江水彙合;又往東流到阿迷州稍東的地方,與滬江水彙合。盤江和滬江彙合之後稱為南盤江,於是往東北流向廣西府東山之外。

餘時征諸廣西土人,竟不知江所向。乃北過師宗州,又東北去羅平州十五裏,抵一塢曰興哆囉。其塢西傍白蠟,東瞻羅莊,南去甚遙,而羅莊山森峭東界,皆石峰離立,分行競奮,複見粵西麵目。蓋此叢矗怪峰,西南始此,而東北盡於道州,磅礡數千裏,為西南奇勝,此又其西南之極也。已而至羅平,詢土人盤江曲折,始知江自廣西府流入師宗界,即出羅平東南隅羅莊山外,抵巴旦彝寨,會江底河;寨去羅平東南二百裏,江東即廣南府境。又東北經巴澤、河格、巴吉、興隆、那貢,至霸樓,為霸樓江;六處地名,俱粵西安隆長官司地。今安隆無土官,俱為廣南、泗城所占。遂入泗城境之八蠟、者香,於是為右江。再下,又有廣南富州之水,自者格經泗城之葛閬、曆裏來合,而下田州雲。
我當時尋訪過很多廣西府的當地人,最終沒有誰知道南盤江的流向。我於是往北走,經過師宗州,又往東北走到距離羅平州十五裏處,抵達一處叫興哆鑼的山塢。其塢西靠白蠟山,東麵看得到羅莊山,南麵延伸得很遠,而險峻的羅莊山高高聳立在東部,石峰全都分開突立,成行地競相奮起,又顯出廣西省山脈的風貌。大概這類叢林般矗立的奇異山峰,西南從這裏開始出現,往東北一直到道州為止,氣勢磅礴地遍布幾千裏,是西南地區特有的勝景,而這裏又是西南這一奇觀中第一的景致。不久來到羅平州,向當地人詢問南盤江彎曲流向的情況,才知道南盤江從廣西府流入師宗州境內,就從羅平州東南邊流出羅莊山外,流到巴旦彝寨,和江底河彙合;巴旦彝寨距離羅平州東南二百裏,南盤江東岸是廣南府境。南盤江又往東北流經巴澤、河格、巴吉、興隆、那貢,流到霸樓,被稱為霸樓江;〔巴澤等六個地名所在地,都是廣西省安隆長官司的屬地。如今安隆長官司沒有土官,這些地方都被廣南府、泅城州占有。〕從霸樓流入泅城州的八蠟、者香,從這裏被稱為右江。再往下流,又有廣南府富州的水流,從者格流經泅城州的葛間,曆裏後與右江彙合,然後流下田州。

後餘至雲南省城,過楊林,見北一海子特大,古稱嘉利澤,北成大溪,出河口。溪北有山甚峻,曰堯林山。又東北十裏出峽,經果子園,北至尋甸府,合郡城西北水,彙為南海子。又東北與馬龍水合於郡東二十裏七星橋,為阿交合溪。餘因究水所出,知其下沾益州為可渡河,乃北盤江上流也。按此則南北二盤,但名稱之同耳,發源非一山之水。北盤自可渡河而東,始南合亦資孔、火燒鋪之水,則火燒鋪非北盤之源也。南盤自交水發源,南渡越州,始合明月所之水,則明月所非南盤之源也。乃《一統誌》北盤舍楊林,南盤舍交水,而取東南支分者為源,則南北源一山之誤,宜訂正者一。
後來我到雲南省城,經過楊林所時,看見楊林所北麵有一個特別巨大的湖泊,古代稱為嘉利澤,北邊形成大溪,流出河口。大溪北麵有十分陡峭的山,名堯林山。又往東北流十裏,穿過峽穀,流經果子園,往北流到尋甸府,與府城西北邊的水流彙合,彙聚為南海子。又往東北流,與馬龍州水在府城東麵二十裏處的七星橋彙合,為阿交合溪。我順著阿交合溪的流向考查,知道它流下沾益州為可渡河,就是北盤江的上遊。根據這些考查,則南盤江和北盤江,隻是名稱相同而已,它們的源頭不是同一座山流出的水。北盤江從可渡河段往東流,才與從南邊流來的亦資孔釋、火燒鋪的河流彙合,那麼火燒鋪不是北盤江的發源地。南盤江從交水發源,往南流過越州,才與明月所的河流彙合,那麼明月所不是南盤江的發源地。而《一統誌》記載北盤江漏掉楊林所,記載南盤江放棄交水,而選擇東南分支作為它們的發源地。那麼南盤江、北盤江發源於一座山的錯誤記載,是應當訂正的第一處。

又以南盤至八蠟、者香,一水自東北來合,土人指以為北盤江,遂謂南北盤皆出於田州。夫北盤過安南,已東南下都泥,由泗城東北界,經那地、永順,出羅木渡,下遷江。則此東北合南盤之水,自是泗城西北箐山所出。謂兩江合於普安州、泗城州之誤,宜訂正者二。
又因為南盤江流到八蠟、者香時,有一條河從東北流來與南盤江彙合,當地人把這條河當作北盤江,於是說南盤江與北盤江都流到田州。其實北盤江流過安南,就已經往東南流下都泥,順著泅城州東北部,流經那地、永順,從羅木渡流出,流下遷江。那麼這一條從東北流來彙入南盤江的河流,自然是泅城州西北山著中流出來的。認為南盤江、北盤江在普安州、泅城州彙合的錯誤說法,是應當訂正的第二處。

至《一統誌》最誤處,又謂南北二盤,分流千裏,會於合江鎮。蓋惟南寧府西左右江合流處為合江鎮,是直以太平府左江為南盤,田州右江反為北盤矣。今以餘所身曆綜校之,南盤自沾益州炎方驛南下,經交水、曲靖,南過橋頭,由越州、陸涼、路南,南抵阿彌州境北,合曲江、瀘江,始東轉,漸北合彌勒巴甸江,是為額羅江。又東北經大柏塢、小柏塢,又北經廣西府東八十裏永安渡,又東北過師宗州東七十裏黑如渡,又東北過羅平州東南巴旦寨,合江底水,經巴澤、巴吉,合黃草壩水,東南抵霸樓,合者坪水,始下舊安隆,出白隘,為右江。北盤自楊林海子,北出嵩明州果子園,東北經熱水塘,合馬龍州中和山水,抵尋甸城東,北去彝地為車洪江。
至於《一統誌》記載最錯誤的地方,是認為南盤江、北盤江二條河各自分別流淌千裏,在合江鎮彙合。大概是南寧府西部左江、右江合流的地方叫合江鎮,因此《一統誌》便直接把太平府的左江當作南盤江,田州的右江反而被當作北盤江了。現在我根據親自考查的經曆進行綜合校訂,南盤江從沾益州炎方釋往南流,流經交水、曲靖府,再往南流過橋頭,順著越州、陸涼州、路南州往南流,流到阿迷州境北部,與曲江、廬江彙合,於是轉向東流,逐漸流往北與彌勒州的巴甸江彙合,為額羅江。又往東北流經大柏塢刁、柏塢,又往北流過廣西府東麵八十裏處的永安渡,又往東北流經師宗州東麵七十裏處的黑如渡,又往東北流過羅平州東南麵的巴旦彝寨,與江底河彙合,流經巴澤、巴吉,與黃草壩的河流彙合,往東南流到霸樓,與者坪的河流彙合,然後才流到舊安隆,從白隘流出,為右江。北盤江經過楊林所嘉利澤,往北流出嵩明州果子園,往東北流經熱水塘,與馬龍州中和山的河水彙合,流到尋甸府城東部,往北流入彝族居住的地區為車洪江。

下可渡橋,轉東南,經普安州北境,合三板橋諸水,南下安南衛東鐵橋,又東南合平州諸水,入泗城州東北境,又東注那地州、永順司,經羅木渡,出遷江、來賓,為都泥江,東人武宜之柳江。是南盤出南寧,北盤出象州,相去不下千裏;而南寧合江鎮,乃南盤與交趾麗江合,非北盤與南盤合也。其兩盤江相合處,直至潯州府黔、鬱二江會流時始合,但此地南北盤已各隱名為鬱江、黔江矣。則謂南盤、北盤即為南寧左、右江之誤,宜訂正者三。
流到可渡橋,轉向東南流,流經普安州北境,與三板橋的各條水流彙合,往南流到安南衛東邊的鐵橋,又往東南流、與平州的各條水彙合,流入灑城州東北境,又往東流向那地州、永順司,流經羅木渡,又從遷江、來賓流出,為都泥江,往東流入武宣的柳江。因此,南盤江從南寧府流出去,北盤江從象州流出去,兩江互相距離不下千裏;而南寧府的合江鎮,是南盤江與交趾麗江彙合,並非是北盤江與南盤江彙合。而南盤江、北盤江相互彙合的地方,一直要到得州府黔江、鬱江合流時才彙合,但是在得州府彙合的南盤江、北盤江已經分別變名為鬱江、黔江了。那麼認為南盤江、北盤江就是南寧府的左江、右江的錯誤記載,是應當訂正的第三處。

若夫田州右江源,明屬南盤,《誌書》又謂源自富州,是棄大源而取支水,猶之誌南盤者源明月所,誌北盤者源火燒鋪也。彼不辨端末巨細,悍然秉筆,類一丘之貉也夫!
至於田州的右江源流,明明屬於南盤江,而誌書又認為右江發源於富州,這是舍棄主要的源流而選擇分支的細流記載,如同記載南盤江發源於明月所、記載北盤江發源於火燒鋪是一樣的。這種不分辨開頭末尾、巨大細微,蠻橫執筆的記載,全都是錯誤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