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二十二日,〔力疾急速登山。由嶽廟西度將軍橋,嶽廟東西皆澗。北入山一裏,為紫雲洞,亦無洞,山前一岡當戶環成耳。由此上嶺一裏,大石後度一脊,裏許,路南有鐵佛寺。寺後躋級一裏,路兩旁俱細竹蒙茸。上嶺,得丹霞寺。複從寺側北上,由絡絲潭北下一嶺,又循絡絲上流之澗一裏,為寶善堂。其處澗從東西兩壑來,堂前有大石如劈,西澗環石下,出玉板橋,與東澗合而南。寶善界兩澗中,去嶽廟已五裏。堂後複躡蹬一裏,又循西澗嶺東平行二裏,為半雲庵。庵後渡澗西,躡級直上二裏,上一峰,為茶庵。又直上三裏,逾一峰,得半山庵,路甚峻。由半山庵丹霞側北上,竹樹交映,青翠滴衣。竹中聞泉聲淙淙。自半雲逾澗,全不與水遇,以為山高無水,至是聞之殊快。時欲登頂,過諸寺俱不入。由丹霞上三裏,為湘南寺,又二裏,〕南天門。平行東向二裏,分路。南一裏,飛來船、講經台。轉至舊路,又東下半裏,北度脊,西北上三裏,上封寺。上封東有虎跑泉,西有卓錫泉。
二十二日奮力急速地朝山上攀登。從嶽廟往西越過將軍橋,嶽廟的東、西兩麵都是山澗。往北人山一裏,為紫雲洞,其實也沒有洞,不過是山前麵的一條山岡環繞在山口處圍成一個山塢罷了。由此上嶺一裏,從大石頭後越過一條山脊。從絡絲潭北麵走下一嶺,又順著絡絲潭上遊的山澗走一裏,為寶善堂。那裏兩條山澗水從西兩個山穀中流來,堂前有塊大石頭如同刀劈的一樣,西邊那條山澗水環繞石頭下邊,流出玉板橋,與東邊那條山澗水彙合而往南流去。寶善堂隔在兩條山澗水中間,它距離嶽廟已有五裏。從堂後麵仍然踩著石瞪朝上走一裏,又順西澗東麵的山嶺平行兩裏,為半雲庵。從庵後渡到澗西邊,踏著石階直往上走兩裏,攀上一座山峰,為走了一裏多,路南邊有個鐵佛寺。從寺後踏著石階往上一裏,路兩旁盡是些紛亂的細竹。上嶺,到丹霞寺。從半山庵、丹霞寺側麵往北朝上走,竹子樹木交相襯映,青翠的顏色仿佛要滴落到衣服上潔走在竹叢中,聽到泉聲塗塗。從半雲庵越過山澗後,從未與水流相遇,以為山高沒有水了,到此聽到水聲感到特別愉快。當時一心想登上山頂,經過各寺廟都沒有進去。從丹霞寺往上走三裏,為湘南寺,又走兩裏,到南天門。向東平走兩裏,路岔開。往南走一裏,到飛來船和講經台。轉回到原路,又向東朝下走半裏,往北越過山脊,再往西北朝上走三裏,到達上封寺。上封寺東麵有虎跑泉,西麵有卓錫泉

二十三日,上封。
二十三日在上封寺。

二十四日,上封。
二十四日在上封寺。

二十五日,上封。
二十五日在上封寺。

二十六日,晴。呈觀音崖,再上祝融會仙橋,由不語崖西下。八裏,分路。南茅坪。北二裏,九龍坪,仍轉路口。南一裏,茅坪。東南由山半行,四裏渡亂澗,至大坪分路。東南上南天門。西南小路直上四裏,為老龍池,有水一池在嶺坳,不甚澄清澈,其淨室多在嶺外。西南側刀之西,雷祖之東分路。東二裏,上側刀峰。平行頂上二裏,下山頂,度脊甚狹。行赤帝峰北一裏,繞其東,分路。乃南由坳中東行,一裏,轉出天柱東,遂南下。五裏,過獅子山與大路合,遂由岐路西入福嚴寺,殿已傾,僧佛鼎謀新之。宿明道山房。
二十六日天氣晴朗。到了觀音崖,再次登上祝融會仙橋,從不語崖往西朝下走。八裏後,路岔開。〔路口南邊為茅坪。〕往北走兩裏,到九龍坪。仍然轉回路口,往南走一裏,到茅坪。往東南從半山腰中走,四裏後渡過紛亂的山澗水,到大坪路岔開。〔往東南去的是上南天門的路。〕從西南麵的小路直往上走四裏,為老龍池,有一池水在嶺坳上,不很清澈。僧人的淨室大多在嶺外。又往西南走,到側刀峰西麵、雷祖峰東麵路岔開。往東走兩裏,登上側刀峰。從側刀峰頂上平行兩裏,走下山頂,所越過的山脊很狹窄。從赤帝峰北麵走一裏,繞到峰東麵,路岔開。於是往南從山坳中向東行,一裏,轉出天柱峰東麵,便往南朝下走。走五裏,過了獅子山後與大路交合,於是從岔路往西進入福嚴寺,〔寺中的佛殿已經傾塌,僧人佛鼎打算新建。〕住在明道山房。

二十七日,早聞雨,餐後行少止。由寺西循天柱南一裏,又西上二裏,越南分之脊,轉而北,循天柱西一裏,上西來之脊,遂由脊上西南行,於是循華蓋之東矣。一裏,轉華蓋南,西行三裏,循華蓋西而北下。風雨大至,自是持蓋行。北過一小坪,複上嶺,共一裏,轉而西行嶺脊上。連度三脊,或循嶺北,或循嶺南,共三裏而複上嶺。於是直上二裏,是為觀音峰矣。由峰北樹中行三裏,雨始止,而沉霾殊甚。又西南下一裏,得觀音庵,始知路不迷。又下一裏,為羅漢台。〔有路自北塢至者,即南溝來道。〕於是複南上二裏,連度二脊,叢木亦盡,峰皆茅矣。既逾高頂,南下一裏,得叢木一丘,是為雲霧堂。中有老僧,號東窗,年九十八,猶能與客同拜起。時霧稍開,又南下一裏半,得東來大路,遂轉西下,又一裏半至澗,渡橋而西,即方廣寺。寺正殿崇禎初被災,三佛俱雨中。蓋大嶺之南,石廩峰分支四下,〔為蓮花諸峰;〕大嶺之北,雲霧頂分支西下,〔為泉室、天台諸峰。〕夾而成塢,寺在其中,寺始於梁天監中。水口西去,環鎖甚隘,亦勝地也。宋晦庵、南軒諸跡,沒俱於火。寺西有洗衲池,補衣石在澗旁。渡水口橋,即北上山,西北登一裏半,又平行一裏半,得天台寺。寺有僧全撰,名僧也。適他出,其徒中立以芽茶饋。〔蓋泉室峰又西起高頂,突為天台峰。西垂一支,環轉而南,若大尾之掉,幾東接其南下之支。南麵水僅成峽,內環一塢如玦,在高原之上,與方廣可稱上下二奇。〕返宿方廣慶禪、寧禪房。
二十七日早晨聽到雨聲,餐後出發時稍微停了些。從寺西麵順著天柱峰南邊走一裏,又往西朝上走兩裏,越過天柱峰分朝南麵的山脊,折往北,順天柱峰西麵走一裏,登上從西邊延伸過來的山脊,便從山脊上往西南行,從這裏起就是順著華蓋峰的東麵走了。一裏,轉到華蓋峰南麵,往西走三裏,順華蓋峰西麵往北朝下走。這時急風驟雨來臨,我撐傘而行。往北越過一小塊山間平地,又上了嶺,共走一裏,折往西從嶺脊上行。接連越過三座山脊,或者順嶺北,或者順嶺南,共走三裏而又上了嶺。從那嶺直往上走兩裏,就是觀音峰了。從觀音峰北麵的樹林中行三裏,雨才停下來,然而天空中陰霆仍十分濃密。又往西南朝下走一裏,見到觀音庵,這才知沒迷路。又朝下走一裏,為羅漢台。有條路從北麵山塢中過來、它就是從南溝來的路。從羅漢台又往南朝上走兩裏,接連越過兩座山脊,叢密的樹木也沒有了,山峰間都是些茅草。隨後越過高高的山頂,往南朝下走一裏,見到一座叢木生長的小山,這就是雲霧堂。雲霧堂中有個老僧人,法號叫東窗,年紀九十八歲,還能和客人同樣地起身互行打拱作揖的禮儀。這時霧氣稍微散開了些,又往南朝下走一裏,見到從東麵過來的大路,於是折往西下去,又走一裏半到達山澗邊,越過山澗上的橋到西麵,就是方廣寺。〔寺的正殿崇禎初年遭災被毀,三尊佛像現都裸露在雨中。〕大略大嶺的南麵,石凜峰分出支脈往西延伸下去,成為蓮花等山峰;大嶺的北麵,雲霧堂所在山峰的峰頂分出支脈往西延伸下去,成為泉室、天台等山峰。它們夾峙而形成山塢,方廣寺就位於山塢中,〔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山塢的水口往西過去的地方,峰巒回環交鎖,很是險要狹窄,也是一處名勝之地〔宋代朱晦庵、張南軒留在寺中的各種遺跡,都毀滅於火災中〕。寺西麵有個洗袖池,補衣石則在山澗旁邊。跨過水口橋,就往北上了山,向西北攀登一裏半,又平走一裏半,見到天台寺。寺中有個僧人叫全撰,是個有名的僧人。當時恰巧他外出了,他的徒弟中立饋贈了我一些最嫩的茶葉。大略泉室峰從西麵高頂延伸而來,突起而成為天台峰。天台峰西麵垂下一條支脈,它環繞而折向南麵,若像一條擺動的大尾巴,幾乎往東連接著天台峰向南延伸下去的那條支脈。天台峰南麵兩山間的水流細小,山峽內環繞著一個山塢如同塊玉,這山塢位於高山之上,與方廣寺所在的那山塢可稱為上下兩奇。返回方廣寺宿在慶禪和寧禪的房中。

先是,餘欲由南溝趨羅漢台至方廣;比登古龍池,乃東上側刀峰,誤出天柱東;及宿福嚴,適佛鼎師通道取木,遂複辟羅漢台路。餘乃得循之西行,且自天柱、華蓋、觀音、雲霧至大坳,皆衡山來脈之脊,得一覽無遺,實意中之事也。由南溝趨羅(漢)台亦迂,不若徑登天台,然後南嶽之勝乃盡。
原先,我想從南溝前往羅漢台再到方廣寺;等登上古龍池,卻往東上了側刀峰,錯轉出天柱峰東麵;到宿在福嚴寺時,正好佛鼎禪師鑿通道路取木修殿,便又辟開了到羅漢台的路。我這才得以順著那辟開的路往西行,而且從天柱峰、華蓋峰、觀音峰、雲霧堂所在的山峰到大坳,都是衡山來脈的峰脊,得以一覽無遺,實在是心中快意的事。從南溝前往羅漢台,道路也繞,不如徑直登上天台峰,這樣南嶽衡山的優美景致便可以覽盡。

二十八日,早起,風雨不收。寧禪、慶禪二僧固堅持留,餘強別之。慶禪送至補衲台而別。遂沿澗西行,南北兩界,山俱茅禿。五裏,始有石樹縈溪,崖影溪聲,上下交映。又二裏,〔隔溪前山,有峽自東南來,與方廣水合流西去。〕北向登崖,崖下石樹愈密,澗在深壑,其中有黑、白、黃三龍潭,兩崖峭削,故路折而上,〔聞聲而已,不能見也。〕已而平行山半,共三裏,過鵝公嘴,得龍潭寺。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為雙髻峰。蓋天台、雙髻夾而西來,以成龍潭之流;潭北上即為寺,寺西為獅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峰,至此而盡;其南隔溪即雙髻西峰,而蓮花以西之峰,亦至此而盡;過九龍,猶平行山半,五裏,自獅子峰南繞其西,下山又五裏,為馬跡橋,而衡山西麵之山始盡。〔橋東去龍潭十裏,西去湘鄉界四十裏,西北去白高三十裏,南至衡陽界孟公坳五裏。〕自馬跡橋南渡一澗,〔潤即方廣九龍水去白高者。〕即東南行,四裏至田心。又越一小橋,一裏,上一低坳,不知其為界頭也。過坳又五裏,有水自東北山間懸崖而下,其高數十仞,是為小響水塘,蓋亦衡山之餘波也。又二裏,有水自北山懸崖而下,是為大響水塘。〔闊大過前崖,而水分兩級,轉下峽間,初見上級,後見下級,故覺其不及前崖飛流直下也。〕前即寧水橋,問水從何處,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橋。蓋自馬跡南五裏孟公坳分衡陽、衡山界處,其水北下者,即由白高下一殞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橋,是孟公坳不特兩縣分界,而實衡山西來過脈也。第其坳甚平,其西來山即不甚高,故不之覺耳。始悟衡山來脈非自南來,乃由此坳東峙雙髻,又東為蓮花峰後山,又東起為石廩峰,始分南北二支,南為岣嶁gǒulǒu白石諸峰,北為雲霧、觀音以峙天柱。使不由西路,必謂岣嶁、白石乃其來脈矣。
二十八日早晨起來,風雨未停。寧禪、慶禪兩位僧人堅決挽留我,我強硬地辭別了他們。慶禪送我到補鈉台才與我分別。於是沿山澗往西行,南北兩邊,山都是光禿禿的,盡生長著些茅草。走五裏,才有石崖樹木縈繞在溪畔,崖影溪流,上下交相映照。又走兩裏,溪對岸的前山間,有個山峽自東南麵延伸過來,山峽中的水與方廣寺來的水彙合而流往西去。我們向北朝山崖上攀登,山崖下麵石頭樹木更加茂密,山澗水處深穀之中,那深穀中有黑、白、黃三個龍潭,因為穀兩邊崖壁峻峭陡削,所以路折往上走,這樣便隻是聽到水聲而已,不能見到龍潭。隨後在山半平行三裏,過鵝公嘴,到龍潭寺。此寺在天台峰的西峰下,寺南麵為雙髻峰。大概天台峰、雙髻峰夾峙而往西延伸過來,從而形成了有蘭個龍潭在其中的那條水流;龍潭北麵山上就是寺,寺西麵為獅子峰,尖削陡峭,孤峰聳立,天合峰以西的山峰,到此結束;獅子峰南麵溪流對岸就是雙髻峰的西峰,蓮花峰以西的山峰,也到此結束。過了九龍坪,依然從半山中朝前平行,五裏後,從獅子峰南麵繞到峰西麵,下了山又走五裏,為馬跡橋,衡山西麵的山巒這才結束。馬跡橋東距龍潭十裏,西距湘鄉縣界四十裏,西北距白高三十裏,南到衡陽縣界孟公坳五裏。從馬跡橋往南渡過一條山澗,就是從方廣寺、九龍坪流往白高去的那條。然後便往東南行,四裏到田心。又越過一座小橋,走一裏,登上一個低矮的山坳,我當時不知道它是往兩縣分界處。越過山坳又走五裏,有條水流從東北麵山間懸崖上傾瀉下來,高有幾丈,這裏是小響水塘,大約這水也是衡山水流的餘波。又走兩裏,有條水流從北麵山上懸崖間傾瀉下來,這裏是大響水塘。水麵的寬處超過前麵那崖壁上的,但水分成兩級折下山峽間,先看見上麵的一級,然後見到下麵的那級,所以覺得它不如前麵崖壁上的那樣飛流直下。大響水塘前麵就是寧水橋,我向旁人詢問橋下的水從何處流來,才知道它是往南從唐夫沙河而流下衡州城草橋。大略從馬跡橋南麵五裏衡陽、衡山兩縣分界處的孟公坳起,水往北流是從白高流下一瑣江,往南流是從沙河流下草橋,因此孟公坳不隻是兩縣的分界,而實際上是衡山往西延伸而來的山脈經過的地方。隻是這山坳很平,衡山往西延伸而來的山嶺不很高,所以沒有覺察到罷了。我這才悟出衡山的來脈不是從南麵來,而是從此坳東麵聳起為雙髻峰,又往東為蓮花峰後麵的山,又往東聳起為石凜峰,這才分成南北兩支,南支為峋峻、白石等山峰,北支為雲霧堂所在的山峰和觀音峰,而後聳起為天柱峰。假若不從衡山西麵走,必定認為峋峻峰、白石峰就是它的來脈了。

由寧水橋飯而南,五裏,過國清亭,逾一小嶺,為穆家洞。其洞回環圓整,〔水〕自東南繞至東北,〔乃石廩峰西南峽中水;〕山亦如之,而東附於衡山之西。徑洞二裏,複南逾一嶺,一裏,是為陶朱下洞,其洞甚狹,水直西去。路又南入峽,二裏,複逾一嶺,為陶朱中洞,其水亦西去。又南二裏,上一嶺,其坳甚隘,為陶朱三洞,其洞較寬於前二洞,而不及穆洞之回環也。二裏,又逾一嶺,為界江,其水由東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為大海嶺。溯水南行一裏,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脈又西度為大海嶺者。其坳北之水,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水,即東南下橫口者也。逾坳共一裏,為傍塘,即隨水東南行。五裏,為黑山,又五裏,水口,兩山逼湊,水由其內破壁而入,路逾其上。一裏,水始出峽,路亦就夷平。又一裏,是為橫口。傍塘、〔黑〕山之水南下,岣嶁之水西南來,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嶁、白石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裏,遂止宿旅店。是日共行六十裏。
在寧水橋吃了飯後往南走,五裏,經過國清亭,然後越過一座小山嶺,為穆家洞。那洞曲折環繞,圓而齊整,水流從洞的東南麵繞到東北麵,它就是石凜峰西南山峽中的水流;洞周圍的山也是環繞盤曲,往東連接衡山的西麵。過洞走兩裏,又往南翻越一座山嶺,走一裏,為陶朱下洞,那洞很狹窄,水從洞中直往西流去。道路又向南進入山峽中,走兩裏,又翻越一座山嶺,為陶朱中洞,洞中的水也往西流去。又往南走兩裏,登上一座山嶺,嶺坳很狹窄,那地方為陶朱三洞,此洞較寬於前麵的兩個洞,但不如穆洞那樣曲折環繞。走兩裏,又越過一座山嶺,為界江,江水從東南向西北流去。界江的西麵為大海嶺。溯水往南行一裏,登上一個山坳,它也很平,是衡山的山脈又往西延伸為大海嶺的那個山坳。山坳北邊的水,就是往西北流下唐夫的那條;山坳南邊的水,就是往東南流下橫口的那條。翻過山坳共走一裏,為傍塘,便沿水流往東南行。走五裏,為黑山,又走五裏,為水口,兩山迫近,水流從中間破壁而入,道路則要翻越水流上麵的山崖。一裏後,水才流出山峽,路也趨平。又走一裏,就是橫口。傍塘、黑山的水往南流下來,峋峻峰的水從西南流來,到此處便彙合。從此地向北眺望,峋縷、白石等眾山峰很近,它南距衡州城還有五十裏,於是便停下來住宿在旅店中。這一天共行了六十裏。

二十九日,早起,雨如注,乃躑躅泥途中。沿溪南行,逾一小嶺,是為上梨坪。又逾一小嶺,五裏,是為下梨坪,複與溪遇。又循溪東南下,十裏,為楊梅灘,有石梁南北跨溪上,溪由梁下東去,路越梁東南行。五裏入排衝,又行排中五裏,南逾青山坳,排衝者,岡自譚碧嶺東南至青山,分為兩支,俱西北轉,兩岡排闥tà門,夾成長塢,繚繞為田,路由之入,至青山而塢窮。乃逾坳而南,陂陀高下,滑濘幾不留足,而衣絮沾透,亦疲而不覺其寒。十裏,下望日坳,為黃沙灣,則蒸江自西南沿山而來,路遂隨江東南下,又五裏為草橋,即衡州府矣。覓靜聞,暮得之綠竹庵天母殿瑞光師處。亟投之,就火炙衣,而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先是,予過古太坪,上古龍池,於山半問路靜室,而融止及其師兄應庵雙瞽。苦留餘。餘急辭去,至是已先會靜聞,知餘蹤跡。蓋融止扶應庵將南返桂林七星岩,故道出於此,而複與之遇,亦一緣也。
二十九日早晨起來,大雨如注,於是在泥濘的道路中艱難地行走,邊往前走邊向後滑。沿溪往南行,越過一座小山嶺,為上梨坪。又越過一座小山嶺,走五裏,為下梨坪,到這裏又與溪流相遇。又沿溪往東南朝下走,十裏,為楊梅灘,有座石橋南北橫架在溪上,溪水從石橋下往東流去,路越過石橋往東南走。走五裏進入排衝,又從排衝走五裏,向南翻越青山坳。所謂排衝,是一條山岡從譚碧嶺往東南延伸到青山後,分為兩支,都折向西北,兩座山岡中間如同一扇門,它們相夾而形成長長的山塢,山塢中田疇環繞,路順山塢進去,到了青山山塢便結束了。於是翻過山坳往南走,山坡高低不平,泥漿滑溜,兒乎不能立足,衣服裏層的棉絮雖然濕透了,也因為疲憊而不覺得寒冷。走十裏,下了望日坳,為黃沙灣,蒸江從西南麵沿山而來,道路於是順江往東南朝下走。又走五裏為草橋,就到達衡州府城了。去找尋靜聞,傍晚在綠竹庵天母殿瑞光禪師處見到了他。趕忙奔到瑞光禪師房中,湊近火烘烤衣服,而衡山古太坪的僧人融止這時已經在瑞光禪師的房中了。這之前,我經過古太坪,上古龍池,在半山中曾到融止的靜室何路,融止和他師兄應庵〔雙目失明。〕苦苦挽留我,我急著告辭而去,到現在他已經先見著靜聞,所以靜聞知道了我的蹤跡。因為融止攙扶著應庵打算南下返回桂林七星岩,所以經過這地方,而我又與他們相遇,也是‘次機緣。

綠竹庵在衡北門外華嚴、鬆蘿諸庵之間。八庵連絡,俱幽靜明潔,唄bài唄即梵,佛教徒念經誦之聲相聞,乃藩府焚修焚香修道之地。蓋桂王以親藩樂善,故孜孜於禪教雲。
綠竹庵在衡州城北門外華嚴、鬆蘿等眾庵之間。八個庵連接著,各庵都幽靜明亮而清潔,僧人誦經的聲音根互聽得到,它們是藩府焚香修道的地方。大概因為桂王以宗室受封者的身份而樂於行善,所以對於佛教中的事極為努九而不怠。

三十日,遊城外河街,濘甚。暮,返宿天母殿。
三十日遊覽城外的河街,街道上泥漿很深很爛。傍晚時,返回天母殿住宿。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