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丁醜(公元1637年)正月初一日曉起,晴麗殊甚。問其地,西去路江二十裏,北由禾山趨武功百二十裏,遂令靜聞同三夫先以行李往路江,餘同顧仆挈被攜帶被子直北入山。其山不甚高,而土色甚赤。升陟五裏,越一小溪又五裏,為山上劉家。北抵厚堂寺,越一小嶺,始見平疇,水田漠漠。乃隨流東北行五裏,西北轉,溯溪入山。此溪乃禾山東北之水,其流甚大,餘自永城西行,未見有大水南向入溪者,當由山上劉家之東入永城下流者也。北過青堂嶺西下,複得平疇一塢,是為十二都。西溯溪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峽中破石崖下搗,連泄三、四潭。最下一潭深碧如黛,其上兩崖石皆飛突相向。入其內,複得平疇,是為禾山寺。寺南對禾山之五老峰,而寺所倚者,乃禾山北支複起之山也,有雙重石高峙寺後山上。蓋禾山乃寺西主山,而五老其南起之峰,最為聳拔。餘攝其大概雲:“雙童後倚,五老前揖。”二山即禾山、五老。夾凹中有羅漢洞,聞不甚深,寺僧樂庵以積香出供,且留為羅漢、五老之遊。餘急於武功,恐明日窮日力不能至,請留為歸途探曆,遂別樂庵,北登十裏坳。其嶺開陟共十裏而遙,登嶺時,西望寺後山巔,雙重駢立,峰若側耳耦語然。越嶺北下,山複成塢,水由東峽破山去,塢中居室鱗比,是名鐵徑。複從其北越一嶺而下,五裏,再得平疇,是名嚴堂,其水南從嶺西下鐵徑者也。由嚴堂北五裏,上雞公坳,又名雙頂。其嶺甚高,嶺南之水南自鐵徑東去,嶺北之水則自陳山從北溪出南鄉,雞公之北即為安福界。下嶺五裏至陳山,日已暮,得李翁及泉留宿焉。翁方七十,真深山高隱也。
丁醜年(崇禎十年,1637)正月初一日天亮起來,天空非常晴朗明麗。詢後問得知那地方西距路江二十裏,從北麵由禾山前往武功山一百二十裏,於是讓靜聞同那三個男子先帶著行李到路江,我和顧仆提著被子直往北進入山中。那山不很高,但土色很紅。往上攀登五裏,越過一條小溪又走五裏,為山上劉家。再往北抵達厚堂寺,越過一座小山嶺,才見到平展的田野,田野中水田密布。於是順水往東北行五裏,折往西北,溯溪走進山中。此溪是禾山東北麵的溪流,水流很大,我從永城往西行,未見到有大的溪流向南注入流經永新縣城的那條溪中,此溪應當是從山上劉家的東麵往東流,到永城下遊彙入大溪中。往北徑過青堂嶺,向西下去,又見到滿是平坦田地的一個山塢,這是十二都。朝西麵溯溪流進入龍門坑,溪水從兩山間的山峽中衝破石崖向下搗瀉,連續泄落而形成三四個潭。最下麵的一個潭深碧如黛,潭上麵兩邊的崖石都相互向對麵飛突出去。進入坑穀內,又見到一片平坦的田野,這是禾山寺的所在處。寺的南麵對著禾山的五老峰,而寺所背靠的,是禾山北支再度聳起的一座山,有雙重石高高聳立在寺後麵的山上。大概禾山是寺西麵的主山,而五老峰是寺南麵聳起的山峰,最為高聳挺拔。〔我撮取禾山寺形勝的大概歸納為:“雙童石倚峙在後麵,五老峰拱立在前方。”兩山〔即禾山和五老峰〕相夾間的凹陷處有個羅漢洞,聽說不是很深,寺中僧人樂庵端出他的飯食給我們吃,並且留我遊覽羅漢洞和五老峰。我急著要遊武功山,擔心明日全力走一天不能到達,就向他說明願將這兩個地方留作歸途中探尋遊曆之處,然後便告別樂庵,往北攀登十裏坳。那嶺往上攀登起來有十裏還多,登嶺時,往西望見寺後麵的山頂上,雙重石並列聳立,兩座石峰若如兩人側耳相對私語。越過嶺往北下去,山中又形成山塢,水由山塢東麵的山峽中破山而去,山塢中住房鱗次櫛比,這裏名叫鐵徑。又從鐵徑北麵越過一座山嶺往下走,五裏,再次見到平坦的田野,這裏名叫嚴堂,嚴堂的水往南從山嶺西麵流下鐵徑。從嚴堂往北行五裏,上了雞公坳,它又叫雙頂。那嶺很高,嶺南邊的水從南麵的鐵徑向東流去,嶺北邊的水卻是從陳山由北麵的溪中流出南鄉。雞公坳的北麵就是安福縣界。下了嶺走五裏到陳山,太陽已將落,得到村中李及泉翁的留宿。李翁正好七十歲,真是深山中的一個誌行高尚的隱居人士。

初二日,晨餐後,北向行。其南來之水,從東向破山去,又有北來之水,至此同入而東,路遂溯流北上。蓋陳山東西俱崇山夾峙,而南北開洋成塢,四麵之山俱搏空潰壑,上則虧蔽天日,下則奔墜峭削,非複人世所有矣。五裏,宛轉至嶺上。轉而東,複循山北度嶺脊,名廟山坳,又名常衝嶺。其西有峰名喬家山,石勢嵯峨高峻,頂有若屏列、若人立者,諸山之中,此其翹楚qiáo最好的雲。北下三裏,有石崖兀突溪左,上有純石橫豎,作劈翅回翔之狀,水從峰根墜空而下者數十丈。但路從右行,崖畔叢茅蒙茸,不能下窺,徒聞搗空振穀之響而已。下此始見山峽中田塍環壑,又二裏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盧子瀧lóng一溪自西南山峽中來,與南來常衝之溪合而北去,瀧北一岡橫障溪前,若為當關。溪轉而西,環岡而北,遂西北去。路始舍澗,北過一岡。又五裏,下至平疇,山始大開成南北兩界,是曰台上塘前,而盧子瀧之溪,複自西轉而東,〔遂成大溪,東由洋溪與平田之溪合。〕乃渡溪北行,三裏至妙山,複入山峽,〔三裏〕至泥坡嶺麓,得一夫肩挑行李。五裏,北越嶺而下,又得平疇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裏,有大溪亦自西而東,〔乃源從錢山洞北至此者,平田橋跨之。〕度平田橋北上相公嶺,從此迢遙直上,俱望翠微,循雲崖。五裏,有路從東來〔合,又直上十裏,盤陟嶺頭,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聞路下淙淙聲,覓莽間一竇出泉,掬飲之。山坳得居落,為〕十九都〔門家坊。坊西一峰甚峻,即相公嶺所望而欲登者,正東北與香爐峰對峙,為武功南案。〕日猶下午,恐前路崎嶇,姑留餘力而止宿焉。主人王姓,其母年九十矣。
初二日早餐後,往北行。陳山南麵流來的水,從東麵破山而去,又有條從北麵流來的水,到此處與它彙合而流向東去,路便溯此水往北延伸。陳山的東西兩麵都是高山夾峙,而南北向展開一塊平地形成山塢,四周的山都是上插雲空而下墜深穀,向上遮蔽天日,向下傾墜峻峭,不再像是人世間有的景象。走五裏,曲折地爬到嶺頭上。折往東,又順山往北越過嶺脊,那嶺叫廟山坳,又稱常衝嶺。它西麵有座山峰叫喬家山,山間峰石磋峨,山頂上有若橫列的屏風、站立的人等形態的石頭,在周圍的眾多山峰中,它是最美的。往北下去三裏,有座石崖突兀溪左,崖上橫疊豎插著清一色的石頭,呈現出展翅盤旋的形態,水流從山峰根腳向空中傾瀉卞去,落差達幾十丈高‘隻是路從右邊走,崖畔白茅叢生嫩草覆地,不能窺見下麵,隻能聽到水流向空中搗瀉時所發出的震撼山穀的響聲而已。走下此處才見到山峽中田塊環繞著溝穀,又走二裏才見到三四家居民,這地方叫盧子攏。一條溪水從西南的山峽中流來,與從南邊常衝流來的溪水彙合而往北流去,攏北有條山岡橫障在溪前,若像是在為村莊守護關口。溪水流到山岡前折向西,繞過山岡往北流,然後就朝西北淌去。道路這才與山溝水分開,往北越過一條山岡。又走五裏,下到平坦的田野中,山才遠遠地分隔開,構成那片田野的南北兩邊界限,這裏叫台上塘前,而盧子攏流來的溪水,到此處又自西折向東,於是形成一條大溪流,往東由洋溪與平田溪彙合。於是渡過溪水往北走,三裏到妙山,又進入山峽中,走三裏到達泥坡嶺麓,在那裏雇得一個男子挑行李。走五裏,往北越過山嶺下去,又見到一條布滿平坦田塊的山穀,這裏叫十八都。又走三裏,有條大溪也是自西向東流,它就是從錢山洞發源而往北流到此地的溪水,平田橋橫架在溪流上,越過平田橋往北上了相公嶺,從此處起一路迢遙直上,眼前滿是青翠掩映,順著聳入雲霄的山崖而行。走五裏,有條路從東麵來交合,又直往上走十裏,旋繞著登上了嶺頭,太陽烤得人像在熱鍋裏一般,我們幹渴得要命卻找不到水。許久後,聽到路下邊傳出塗塗的水聲,到深邃的草木間去尋覓,見一個小洞中流出泉水,於是用手捧來喝。而後在山坳間見到個村落,它是十九都門家坊。坊西麵有座山峰很峻峭,它就是在相公嶺上望見而當時想攀登的那山峰,它的正東北與香爐峰對峙,是武功山的南案‘此時還是下午,但擔心前麵的道路崎嶇難行,便姑且保留餘力而停下來住宿在門家坊。投宿那家的主人姓王,他母親年紀有九十歲了。

初三日,晨餐後行,雲氣漸合,而四山無翳。三裏,轉而西,複循山向北,始東見大溪自香爐峰麓來,是為湘吉灣。又下嶺一裏,得三四家。又登嶺一裏,連過二脊,是為何家坊。有路從西塢下者,乃錢山之道,水遂西下而東,則香爐峰之大溪也;有路從北坳上者,乃九龍之道;而正道則溯大溪東從夾中行。二裏,渡溪循南崖行,又一裏,茅庵一龕在溪北,是為三仙行宮。從此漸陟崇岡,三裏,直造香爐峰。〔其崖坳時有細流懸掛,北下大溪去。仰見峰頭雲影漸朗,亟上躋,忽零雨飄揚。〕二裏至集雲岩,零雨沾衣,乃入集雲觀少憩焉。觀為葛仙翁棲真之所,道流以新歲方群嬉正殿上,殿止一楹,建猶未完也。其址高倚香爐,北向武功,前則大溪由東塢來,西向經湘吉灣而去,亦一玄都也。時雨少止,得一道流欲送至山頂,遂西至九龍,乃冒雨行半裏,渡老水橋,〔複循武功南麓行,遂〕上牛心嶺。五裏,過棋盤石,有庵在嶺上。雨漸大,道流還所畀送資,棄行囊去。蓋棋盤有路直北而上,五裏,經石柱風洞,又五裏,徑達山頂,此集雲〔登山〕大道也;山小徑循深壑而東,乃觀音崖之道。餘欲兼收之,竟從山頂小徑趨九龍,而道流欲仍下集雲,從何家坊大路,故不合而去。餘遂從小徑冒雨東行。從此山支悉從山頂隤壑而下,凸者為岡,凹者為峽,路循其腰,遇岡則躋而上,遇峽則俯而下。由棋盤經第二峽,有石高十餘丈豎峰側,殊覺娉婷。其內峽中突崖叢樹,望之甚異,而曲霏草塞,無可著足。又循路東過三峽,其岡下由澗底橫度而南,直接香爐之東。於是澗中之水遂分東西行,西即由集雲而出平田,東即由觀音崖而下江口,皆安福東北之溪也。於是又過兩峽。北望峽內俱樹木蒙茸,石崖突兀,時見崖上白幌如拖瀑布,怪無飛動之勢,細玩欣賞之,俱僵凍成冰也。然後知其地高寒,已異下方,餘躞xiè蹀小步走路雨中不覺耳。共五裏,抵觀音崖,蓋第三岡過脊處正其中也。觀音崖者,一名白法庵,為白雲法師所建,而其徒隱之擴而大之。蓋在武功之東南隅,其地幽僻深窈,初為山牛野獸之窩,名牛善堂;白雲鼎建禪廬,有白鸚之異,故名白法佛殿。前有廣池一方,亦高山所難者。其前有尖峰為案,曰箕山,乃香爐之東又起一尖也。其地有庵而無崖,崖即前山峽中亙石,無定名也。庵前後竹樹甚盛,其前有大路直下江口,其後即登山頂之東路也。時餘衣履沾透,亟換之,已不作行計。飯後雨忽止,遂別隱之,向庵東躋其後。直上二裏,忽見西南雲氣濃勃奔馳而來,香爐、箕山倏忽被掩益厲,顧仆竭蹶上躋。又一裏,已達庵後絕頂,而濃霧彌漫,下瞰白雲及過脊諸岡峽,纖毫無可影響,幸霾而不雨。又二裏,抵山頂茅庵中,有道者二人,止行囊於中。三石卷殿即在其上,咫尺不辨。道者引入叩禮,遂返宿茅庵。是夜風聲屢吼,以為已轉西北,可幸晴,及明而彌漫如故。
初三日早餐後出發,天空中雲氣漸漸聚攏,但四周的山巒沒有被遮蔽。走了三裏,折往西麵,又順山向北行,才看見東麵有條大溪從香爐峰麓流來,這裏是湘吉灣。又走下嶺一裏,見到三四戶人家。又朝嶺上攀登一裏,接連越過兩座山脊,這裏是何家坊。有條路從村西邊山塢中下去,那是到錢山的路,水流順山塢向西流下去而後折向東,它就是香爐峰流來的大溪;有條路從村北山坳朝上延伸,那是去九龍的路,而上武功山的正路是溯大溪往東從兩山間走。二裏後,渡過溪流順南邊的山崖而行,又走一裏,有間小茅屋立在溪北岸,這是三仙行宮。從此處起漸漸向高峻的山岡上攀爬,三裏後,直抵香爐峰。香爐峰的崖壁上、山坳間不時有細流懸掛著,向北流下大溪。仰頭看見峰頭上雲影逐漸疏朗,便趕忙向上攀登,忽然間零星的小雨又飄飛起來。爬二裏到達集雲岩,零星的雨水打濕了衣服,於是進入集雲觀稍作休息。此觀是葛仙翁為養身進行修煉的處所,這一天因為是新年佳節道徒們正成群地在正殿上嬉鬧,那殿隻有一根前柱,還未營建完畢。觀址高高地背靠著香爐峰,北麵朝著武功山,前方則是大溪從東麵山塢中流來,向西經湘吉灣而流去,也是一個神仙居住的好地方。這時雨稍微停了些,遇到個道徒想送我們到山頂,於是往西到了九龍,便冒雨行半裏,跨過老水橋,再順武功山南麓而行,就上了牛心嶺。五裏後,經過棋盤石,〔有小廟在嶺上。〕這時雨漸漸大了起來,那道徒歸還了我們給他的送路費,丟下行李袋離去。有路從棋盤石直往北上去,五裏後,經過石柱風洞,又過五裏,便直達武功山山項,這是從集雲觀登山的大路;從棋盤石由小路順深穀向東去,是從觀音崖登山的路。我想兼顧兩條路上的風光,竟然從山頂的小路直奔九龍,而那道徒想仍然下到集雲觀,從何家坊大路走,所以他和我意見不合而離去。於是我冒雨從小路往東行。從此處起山的支脈盡都是從山頂向深穀中傾墜而下,凸起處形成山岡,凹伏處形成山峽,道路順著山腰延伸,遇山岡就攀登而上,遇山峽便俯身下行。從棋盤石向東經過第二個山峽時,有塊十幾丈高的石頭直立在山峰側邊,讓人覺得形態優美。那石頭以內的山峽中石崖突兀樹木叢生,看上去很奇異,但道路彎曲,大雨飛灑,草木塞路,無處可以著足。又沿路往東經過第三個山峽,峽間的山岡從路下麵的山澗向南橫越過去,徑直到香爐峰的東麵。從這條山岡起,山澗中的水便向東西兩邊分流,流往西的就是從集雲觀而流出平田的那條,流往東的就是從觀音崖而流下江口的那條,它們都是安福東北的溪流。從此處後又經過兩峽。向北望去,山峽內盡是樹木叢草掩蔽,石崖突兀,不時地見到崖壁上仿佛掛著白色的布慢,如同向下垂懸著的瀑布,奇怪的是沒有飛灑流動的態勢,仔細觀察欣賞,原來它們都已經結成冰了。這才知道這地方高而寒冷,已經不同於下邊的地方了,隻是我們小步慢行在雨中,不曾感覺到而已。共走五裏,抵達觀音崖,大概第三岡的岡脊穿越過去的地方正好是它的中部。觀音崖又叫白法庵,是白雲法師創建的,他的徒弟隱之進行了擴建而使庵的規模更大。此庵位於武功山的東南隅,地處深山之中,幽隱偏僻,原先是山牛野獸棲息的處所,名叫牛善堂;白雲創建佛寺時,出現了白鸚飛來此地的奇異景象,所以取名叫白法佛殿。殿前有個寬大的水池,這也是高山中難遇見的。庵前方有座尖聳的山峰成為案山,叫箕山,是香爐峰的東麵又聳起來的一座尖峰。那裏實際上有庵無崖,崖就是前麵經過的山峽中綿亙的石壁,沒有固定的名稱。庵的前後翠竹綠樹非常茂盛,前麵有條大路直下江口,後麵就是登武功山山頂的東路。當時我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趕忙更換掉,已經不作再往前走的打算。飯後雨忽然停了,於是辭別隱之,從庵東登上庵後的路。直往上二裏,忽然看見西南方雲霧翻滾奔湧而來,香爐峰、箕山倏忽間就被遮掩了,於是更加激勵已經精疲力竭的顧仆一顛一躍地往上登。又登一裏,已到達白法庵後麵的最高頂端,然而濃霧彌漫,往下俯瞰白雲所建的廟宇以及山脊從中穿越過去的眾多山岡山峽,見不到絲毫影子,聽不到丁點兒聲響,幸好天空雖然陰霆但不下雨。又走二裏,抵達武功山山頂的茅庵中,茅庵內有兩個道人,我們將行李停放在其中。三石卷殿就在那茅庵的上邊,但雖在咫尺間而辨不清。道人領我進到殿中行了禮,我便返回來住宿在茅庵中。這天夜裏好多次狂風怒吼,我以為風向已轉為西北,天氣可期望變晴,等到夭亮卻發現濃霧彌漫如故。

〔武功山東西橫若屏列。正南為香爐峰,香爐西即門家坊尖峰,東即箕峰。三峰俱峭削。而香爐高懸獨聳,並開武功南,若欞門然。其頂有路四達:由正南者,自風洞石柱,下至棋盤、集雲,經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為大道,餘所從入山者也;由東南者,自觀音崖下至江口,達安福;由東北者,二裏出雷打石,又一裏即為萍鄉界,下至山口達萍鄉;由西北者,自九龍抵攸縣;由西南者,自九龍下錢山,抵茶陵州,為四境雲。〕
武功山若一道屏障東西橫列著。它的正南麵為香爐峰,香爐峰的西麵就是門家坊的那座尖峰,而香爐峰的東麵就是箕峰。三座山峰都峻峭陡削,而香爐峰高懸獨聳,它們並列在武功山的南麵,若像武功山的權星門一樣。山頂上有道路通往四方:由正南麵去的一條,從風洞石柱下到棋盤石、集雲觀,經過相公嶺出平田、十八都,是一條大路,它就是我入山所走的那條;由東南麵去的一條,從觀音崖下到江口,通到安福縣;由東北麵去的一條,二裏後出雷打石,又往前一裏就是萍鄉縣界,然後下到山口通到萍鄉縣;由西北麵去的一條,從九龍抵達枚縣;由西南麵去的一條,從九龍下錢山,抵達茶陵州。這就是武功山四方的境域。

初四日,聞夙霾未開,僵臥久之。晨餐後方起,霧影倏開倏合。因從正道下,欲覓風洞石柱。直下者三裏,漸見兩旁山俱茅脊,無崖岫之奇,遠見香爐峰頂亦時出時沒,而半〔山〕猶濃霧如故。意風洞石柱尚在二三裏下,恐一時難覓,且疑道流裝點之言,即覓得亦無奇,遂仍返山頂,再飯茅庵。乃從山脊西行,初猶彌漫,已而漸開。三裏稍下,度一脊,忽霧影中望見中峰之北矗崖嶄柱,上刺層霄,下插九地,所謂千丈崖。百崖叢峙回環,高下不一,凹凸掩映。隤北而下,如門如闕,如幛如樓,直墜壑底,皆密樹蒙茸,平鋪其下。然霧猶時〔時〕籠罩,及身至其側,霧複倏開,若先之籠,故為掩袖之避,而後之開,又巧為獻笑之迎者。蓋武功屏列,東、西、中共起三峰,而中峰最高,純石,南麵猶突兀而已,北則極懸崖回崿之奇。使不由此而由正道,即由此而霧不收,不幾謂武功無奇勝哉!共三裏,過中嶺之西,連度二脊,其狹僅尺五。至是海北俱石崖,而北尤嶄削無底,環突多奇,〔脊上雙崖重剖如門,下隤至重壑。〕由此通道而下,可盡北崖諸勝,而惜乎山高路絕,無能至者。又西複下而上,是為西峰。其山與東峰無異,不若中峰之石骨棱嶒矣。又五裏,過野豬窪。西峰盡處,得石崖突出,下容四五人,曰二仙洞。聞其上尚有金雞洞,未之人也。〔於是山分兩支,路行其中。〕又西稍下四裏,至九龍寺。寺當武功之西垂,崇山至此忽開塢成圍,中有平壑,水帶西出峽橋,墜崖而下,乃神廟時寧州禪師所開,與白雲之開觀音崖,東西並建寺。然觀音崖開爽下臨,九龍幽奧中敞,形勢固不若九龍之端密也。若以地勢論,九龍雖稍下於頂,其高反在觀音崖之上多矣。寺中僧分東西兩寮,昔年南昌王特進山至此,今其規模尚整。西寮僧留宿,餘見霧已漸開,強別之。出寺,西越溪口橋,溪從南下。複西越一嶺,又過一小溪,〔二溪合而南墜穀中。〕溪墜於東,路墜於西,俱垂南直下。五裏為紫竹林,僧寮倚危湍修竹間,幽爽兼得,亦精藍之妙境也。從山上望此,猶在重霧〔中〕;漸下漸開,而破壁飛流,有倒峽懸崖湍之勢。又十裏而至盧台,或從溪右,或從溪左,循度不一,靡不在轟雷倒雪中。但潤崖危聳,竹樹翳密,懸墜不能下窺,及至渡澗,又複平流處矣。出峽至盧〔台〕,始有平疇一壑,亂流交湧畦間,行履沾濡。思先日過相公嶺,求滴水不得;此處地高於彼,而石山瀠繞,遂成沃澤。蓋武功之東垂,其山乃一脊排支分派;武功之西垂,其山乃眾峰聳石攢崖,土石之勢既殊,故燥潤之分亦異也。夾溪四五家,俱環堵離立,欲投托宿,各以新歲宴客辭。方徘徊路旁,有人一群從東村過西家,正所宴客也。中一少年見餘無宿處,親從各家為覓所棲,乃引至東村宴過者,唐姓家。得留止焉。是日行三十裏。
初四日聽說天上的陰霆未散,我便靜靜地躺了許久。早餐後才起來,霧影忽開忽合。於是從正路下山,想去探尋風洞石柱。直往下三裏,逐漸見到兩旁的山都在茅草叢中露出脊梁,沒有崖壁峰巒的奇秀,遠遠看見香爐峰頂也時出時沒,而它的半山仍然和先前一樣濃霧彌漫。我心想風洞石柱還在二三裏以下的地方,恐怕一時難以尋找到,並且懷疑道徒所講的是些敷衍塞責的話,即便尋著了也不會有什麼奇異的景象,便乘沒有下雨,仍舊返回山頂,再次在那間茅庵中吃了飯,準備先去九龍。這才從山脊上往西行,開初山中仍然是霧氣彌漫,不久就漸漸散開。三裏後略微向下走了一些,越過一條山脊,忽然從霧影中看見武功山中峰的北麵有矗立的山崖、高峻的石柱,它們向上刺入層層雲霄,往下插進深深的地府,這就是所說的千丈崖。成百座山崖叢密地聳立著,交錯盤繞,高低不一,凹陷的山窪和突凸的峰石相互掩映。往北直向下走,到處如門如網,如幢如樓,直下到穀地,盡都是叢密的樹木、紛亂的雜草平平地鋪在深穀中。然而霧氣還時時籠罩著山崖,等走到它們的側邊時,霧又忽然散開,好像先前的籠罩,是女人故意用衣袖遮麵以回避客人,而後麵的散開,又像是用心裝出笑臉歡迎客人。大概武功山若屏障橫列著,東麵、西麵和中間共聳起三座山峰,而中峰最高,峰上純是石頭,南麵隻是山崖突兀而已,北麵卻是極盡了山崖懸空直立、曲折盤繞的奇美。假使不由此處而是從正路走,假使由此處走而霧氣不散開,不是就要說武功山沒有奇異優美的景觀了嗎?共走三裏,經過武功山中間一座山嶺的西麵,接連越過兩座山脊,它們都狹窄得僅有一尺五寬。到此處南北都是石崖,而北邊的石崖尤其高峻陡削,它們深播無底,盤繞突兀,有許多奇異的景觀,山脊上有兩座崖壁層層破裂開,如同門一樣,向下傾墜到重重深穀中。從那兩座崖壁處向下鑿通道路,就可以覽盡山脊北崖的各處勝景,但可惜的是山高路絕,沒有能到達那些山崖間遊覽的人。又往西,依然是先下後上,這裏是武功山的西峰。西峰與東峰無差異,不像中峰那樣石崖高峻突兀、條塊分明。又走五裏,經過野豬窪。在西峰盡頭處,看到一座石崖突出來,下麵可以容納四五個人,它叫二仙洞。聽說它上麵還有個金雞洞,我沒有進去。從二仙洞起山分成兩支,路從中間通過。又沿著略微下傾的路往西走四裏,到九龍寺。此寺在武功山的西睡,高峻的山嶺到了此處忽然向四周分開,圍成山塢,中間有塊平坦的穀地,水流繞著穀地往西麵流出山峽口處的橋,向山崖間傾瀉下去。寺是神宗時寧州禪師創建的,與白雲創建觀音崖,是分別在山的東西兩邊同時進行的。然而觀音崖地勢開闊暢爽居高臨下,九龍寺地勢幽深寬闊,觀音崖的地理形勢固然不如九龍寺那樣既正而又幽靜隱秘。若以地勢來論,九龍寺雖然稍低於山頂,但它的高度反而在觀音崖之上許多。寺中的僧人分住在東西兩間小屋中,前些年南昌王曾特意進山到此拜佛,如今寺廟僧房的規模依然齊整。西麵房中的僧人留我們住宿,我見霧氣已經逐漸散開,便堅考地和他們告別‘走出寺,往西越過溪口橋,溪從南麵流下。再往西越過一座山嶺,又渡過一條小溪,兩條溪水彙合而往南傾墜到山穀中。溪從東麵傾瀉,道路從西麵下插,都是直往南麵下去。走五裏為紫竹林,有間僧人居住的小屋坐落在高處的急流修竹間,清幽和高爽兼得,也算得是佛教寺院的一處美妙所在。從山上遠望此處,還是被掩蔽在重重雲霧中;漸朝下走雲霧漸散開,而此處破裂的崖壁上水流飛瀉,有崖壁上的急流高懸在倒豎的山峽間那樣一種態勢。又走十裏到盧台,一路間或從溪右走,或從溪左行,路線不一,但無不是行走在如巨雷轟響的水聲中和似雪花倒濺的白浪間。隻是水流在高高的山崖間,被翠竹綠樹掩蔽,不能窺見到水流的形態和氣勢,等到渡過山澗水,又已經是水流平緩的地方了。走出山峽到達盧台,才有布滿平坦田塊的穀地,紛亂的水流交錯從田畦間湧出,我們的行裝鞋子都被打濕。回想起前天過相公嶺時,要一滴水都不能找到;此處地勢高於那裏,但石山間溪水環繞,於是成了水流灌注的窪地。這大概是因為武功山東睡的山是一條主脊分出若幹支脈,而武功山西睡的山是眾多山峰各各分立,山峰上石頭突兀崖壁並矗。泥土、石頭的情形既然不同,所以幹燥濕潤的狀況也就有差異了。溪兩崖住著四五戶人家,房屋呈環狀離立著,想投到其中的一家住宿,但各家都以新年要宴請賓客的理由推辭了。正徘徊在路旁時,有一群人從東麵村中走到村西去,他們正是被宴請的客人。其中一個少年見我沒有住宿處,親自到各家,為我找棲身的處所,把我帶到東村已經宴請過客人的一家,〔這家人姓唐。〕這才得以留宿下來。這天行了三十裏。

初五日,晨餐後,霧猶翳山頂。乃東南越一嶺,五裏下至平疇,是為大陂。居民數家,自成一壑。一小溪自東北來,乃何家坊之流也,盧台之溪自北來,又有沙盤頭之溪自西北來,同會而出陳錢口。〔兩山如門,路亦隨之。〕出口即十八都平田,東向大洋也。大陂之水自北而〔出〕陳錢,上陂之水自西而至車江,二水合而東經錢山下平田者也。路由車江循西溪,五裏至七陂,複入山。已渡溪南,複上門樓嶺,五裏越嶺,複與溪會。過平塢又二裏,有一峰當溪之中,其南北各有一溪,瀠峰前而合,是為月溪上流。路從峰之南溪而入,其南有石蘭衝,頗突兀。又三裏登祝高嶺,嶺北之水下安福,嶺南之水下永新。又平行嶺上二裏,下嶺東南行二裏,過石洞北,乃西南登一小山,山石色潤而形巉。由石隙下瞰,一窟四環,有門當隙中,內有精藍,後有深洞,洞名石城。〔洞外石崖四亙,崖有隙東向,庵即倚之。庵北向,洞在其左,門東北向,〕而門為僧閉無可入。從石上俯而呼,久之乃得人,因命僧炊飯,而餘入洞,欲出為石門寺之行也。〔循級而下,頗似陽羨張公洞門,而大過之。洞中高穹與張公並,而深廣倍之。其中一岡橫間,內外分兩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門口如台。當台之中,兩石筍聳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柱矗立,大倍於筍,而色甚古穆,從石底高擎,上屬洞頂。旁有隙,可環柱轉。柱根湧起處,有石環捧,若植之盤中者。其旁有支洞。曲而北再進,又有一大柱,下若蓮花,困疊成柱;上如寶幢,擎蓋屬頂;旁亦有隙可循轉。柱之左另環一竅,支洞益穹。〕及出,飯後,見洞甚奇,索炬不能,複與顧仆再入細搜之。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初五日早餐後,霧氣仍然遮蔽著山頂。於是往東南翻越一座山嶺,走五裏下到平坦的田野中,這裏是大階。此處住著幾家居民,自成一個和外界相對隔絕的幽深穀地。一條小溪從東北麵流來,那是何家坊流來的溪流,盧台的溪水從北麵流來,又有條從沙盤頭來的溪水自西北麵流來,它們彙合而流出陳錢口。兩山對聳如門,路也沿溪流而去。出了陳錢口就是十八都平田,它東麵對著一塊寬展的大平地。大破來的水自北而流出陳錢口,上破來的水自西而流到車江,兩條溪水彙合而往東經過錢山流下平田。路從車江沿西麵的溪水走,五裏後到上破,又進入山中。隨後,渡過溪水到南麵,又上了門樓嶺,爬五裏越過嶺,又與溪水相遇。過了一個平坦韻山塢又走二裏,有座山峰立在溪流中,山峰的南北兩麵各有一條溪流,它們繞流到山峰前麵而彙合,這是月溪的上遊。路沿山峰南麵的那條溪流進入山中,溪的南麵有個石蘭衝,山崖很是突兀。又走三裏,登上祝高嶺,嶺北的水流下安福縣,嶺南的水流下永新縣。又從嶺頭上平平地行二裏,然後走下嶺往東南行二裏,過了石洞的北麵,便朝西南攀上一座小山,山間的石頭色澤溫潤但形態高險峻峭。從石縫中往下俯瞰,有個四麵環繞的石窟,石窟中有道門對著石縫,門裏麵有佛家廟宇,廟宇後有個深洞,那洞叫石城洞。洞外石崖環亙四周,石崖間有條縫隙朝向東麵,佛庵就背靠著石崖。那庵朝向北麵,石城洞在它的左邊,洞門向著東北方,但石窟中的門被僧人關閉著無法進去。從石頭上俯身呼喊,許久才得以進入石窟內,於是叫僧人燒火做飯,而我進入石城洞中遊覽,想爭取時間出來後作石門寺的旅行。進洞門後沿著石瞪而下,很類似陽羨張公洞的洞門,然而大處超過張公洞。洞中高高隆起的狀態與張公洞相同,但深度寬度有張公洞的兩倍。洞的中央有條石岡橫隔著,將洞分為內外兩重,外重有些大石頭分別排在洞門口,如同一個平台。平台的中央,聳立起兩根石筍。排列在石筍左右的,石台北麵邊緣處是一根石柱矗立著,它有石筍兩倍大,而顏色十分古樸凝重,它從洞底向上高高擎起,上麵連接著洞頂。石柱旁有條縫隙,可繞著石柱轉。石柱根部冒出的地方,有些石頭在周圍環繞承托著,它們像是栽種在盤子中似的。石柱旁邊有個支洞。曲折地往北再進去,又有一根大石柱,下麵如蓮花環繞堆疊形成柱子,石柱的上部如同作為儀仗用的華貴的旗幟,頂蓋連接著洞頂;這根石柱旁邊也有縫隙,可繞著石柱轉。大石柱的左邊另外環繞著一個小洞,那支洞更加彎隆。等走出洞,吃了飯,見洞非常奇異,未能找到火把,又與顧仆再次進入洞中細細探尋。出洞來已經傍晚了,於是住在庵中。

石城洞初名石廊;南陂劉元卿開建精藍於洞口石窟中,改名書林;今又名石城,以洞外石崖四亙若城垣也。
石城洞原先名叫石廊洞;南破人劉元卿在洞口石窟中創建佛寺後,改名書林洞;如今又叫石城洞,因為洞外石崖環亙四周若像城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