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丁醜(公元1637年)閏四月初八日夜雨霏霏,四山靉靆,昧爽放舟。西行三十裏,午後,〔分顧仆舟抵桂林,予同靜聞從〕湘江南岸登涯,舟從北來,反曲而南,故岸在北。是為山角驛,地名黃沙。西南行,大鬆夾道,五裏,黃沙鋪。東麵大嶺曰紫雲岩,西麵大嶺曰白雲岩。湘江在路東紫雲岩西。又南三裏,雙橋。有水自西大嶺注於湘。又七裏,石月鋪,其西嶺曰黃花大嶺。又西南五裏,出山隴行平疇間。又五裏,深溪鋪。過鋪一裏,有溪自西大山東注,小石梁跨之,當即深溪也。又一裏,上小嶺,舍官道,深溪一十裏官道至太平輔,又十裏至全。右入山。西向大山行,二裏,直抵山下,又二裏,宿於牛頭岡蔣姓家。夜大雨。
丁醜年(崇禎十年,1637)閏四月初八日夜雨霏霏,四圍群山濃雲籠罩,黎明開船。往西行船三十裏,午後分道走,顧仆乘船到桂林,我同靜聞從湘江南岸登岸〔船從北邊行來,反向彎曲朝南,所以江岸在北麵。〕這是山角釋,地名叫黃沙。往西南行,高大的鬆樹夾道而立,五裏,到黃沙鋪。〔東麵的大山嶺叫紫雲岩,西麵的大山嶺叫白雲岩。〕湘江在路的東邊紫雲岩的西麵。又往南行三裏,到雙橋。〔有水流自西麵的大山嶺注入湘江。〕又走七裏,到石月鋪,它西麵的山嶺叫黃花大嶺。又往西南行五裏,走出山隴行走在平坦的田野間。又走五裏,到深溪鋪。過鋪後一裏,有條溪水自西麵的大山往東流注,小石橋跨在溪上,應當就是深溪了。又走一裏,登上一座小嶺,離開了官道,〔從深溪走官道十裏到太平鋪,再走十裏到全州。〕從右側入山。向西朝著大山走,二裏,直抵山下,又走二裏,住宿在牛頭岡姓蔣的人家。夜裏下大雨。

初九日冒雨西行五裏,至礱岩普潤寺。寺有宋守趙彥暉詩碑,宋李時亮記。岩洞前門東向〔如橋,出水約三十丈;〕後門北向,〔入水約十五丈。泉自山後破石窟三級下,故曰“礱”。〕西入甚奧,中有立筍垂柱。出岩,西三裏,有小石山兀立路旁。又西三裏,張家村,〔村後大山曰回龍岩。〕南五裏,岡嶺高下,出平塢中西行一裏,上大衝,西行半裏,為福壽庵,飯於庵。又西半裏,西北上柳山,有閣,曹學佺額,為柳仲塗書院。又上為寸月亭,亦曹書。亭前為清湘書院。有魏了翁碑。此山為郡守柳開講道處。院為林蚆所建,與睢、嶽、嵩,廬四書院共著。其南有泉一方,中有石題曰“虎踞石”。由此躡嶺,逾而西,一裏,為慈慧庵。轉北一裏,為獅子岩,岩僧見性。〔宿獅子岩南清泉庵。〕
初九日冒雨往西行五裏,到了確岩普潤寺。寺中有宋代州官趙彥暉題詩的石碑,宋代李時亮的記文。岩洞的前洞口向東,如橋一樣,高出水麵約三十丈;後洞口向北,浸入水中約十五丈。泉水自山後衝出石窟分三級流下,所以稱為“砒”。向西進去十分深邃,洞中有豎立的石筍和下垂的石柱。出了岩洞,往西三裏,有座小石山豎立在路旁。又向西三裏,到張家村,村後的大山叫回龍岩。往南五裏,岡巒山嶺高下不一,走到平坦的山塢往西行一裏,登上大衝,向西行半裏,是福壽庵。在庵中吃了飯,又向西半裏,往西北登上柳山,有座樓閣,是曹學侄題寫的匾額,這是柳仲塗書院。又上去是寸月亭,〔也是曹學侄寫的。〕亭子前邊是清湘書院。〔有塊魏了翁碑。此山是州官柳開講學的場所。書院是林把建立的,與唯陽、嶽麓、嵩山、廬山四大書院一樣著名。〕它的南麵有一塘泉水,水中有塊岩石,題為“虎踞石”。由此登嶺,越嶺往西,一裏,是慈慧庵。轉向北一裏,是獅子岩,〔岩洞中的僧人叫見性。〕住宿在獅子岩南麵的清泉庵。

初十日由獅子岩南下,二裏,至湘山寺。由寺東側入,登大殿,寄行李。東半裏,入全州西門。過州前,出大南門,羅江在前。東至小南門,三江合處。約舟待於興安。複入城,出西門至寺,登大殿,拜無量壽佛塔。無量壽佛成果於唐鹹通間,《傳燈錄》未載,號全真,故州以全名。肉身自萬曆初段,丙戌又毀,後又毀。〔塔後有飛來石。〕從塔東上長廊,西有觀音閣。下寺,由寺西溯羅江一裏,上卷雲閣,絕壁臨江。〔閣西為盤石,半嵌江中。絕壁有蓮花一瓣,凹入壁間,白瓣黑崖,〕有無量指甲印石,作細點字六個。又西,〔一洞臨江,泉由洞東裂石出,〕名玉龍泉。又西,有一石峰高豎如當關者,上大書“無量壽佛”四大字。共五裏,又西為斷橋。又西十裏,度石蜆岡。石規,《誌》作石燕,南為龍隱洞,〔小山獨立江上,〕洞門西向。出洞而西,即為桫木渡橋,宿。〔橋度水東自龍水出口,山聳秀夾立。〕
初十日由獅子岩往南下行,二裏,到湘山寺。由寺東側進去,登上大殿,寄放了行李。往東半裏,進入全州城西門。經過州衙前,出大南門,〔羅江在城門前。〕往東到小南門,〔是三江彙合之處。〕約定船在興安等候。再次進出西門到了寺中,登上大殿,拜了無量壽佛塔。〔無量壽佛在唐朝鹹通年間(860-873)成正果,《傳燈錄》未記載,法號叫全真,因而此州用“全”來起名。肉身在萬曆初年毀壞,丙戌年(即萬曆十四年,1586)又被毀,後來又一次被毀。〕塔後有塊飛來石。從塔東邊走上長廊,西邊有觀音閣。下到寺中,由寺西溯羅江行一裏,登上卷雲閣,絕壁下臨江流。閣西是一塊盤石,一半嵌入江中。絕壁上有一朵蓮花,凹入石壁間,白色的花瓣黑色的石崖;有塊上有無量壽佛指甲印的岩石,寫著六個細點組成的字。又往西,一個山洞麵臨江流,泉水從洞東側裂石中流出,名叫玉龍泉。再往西,有一座石峰高高豎立如同把守關口的人一樣,上麵寫著“無量壽佛”四個大字。共行五裏,又往西是斷橋。又向西十裏,越過石規岡。〔石蛆,誌書寫作石燕。〕南麵是龍隱洞,一座小山獨立在江上,。出洞後往西走,就是秒木渡橋,住下來。橋橫跨的水流往東在龍水流出河口,山峰聳秀,相對而立。

十一日由渡橋西北行,五裏為石鼓村,又三裏為白沃村,過七裏岡為寨墟。有大溪自四川嶺出。北入峽〔為山川口,〕十裏為閻家村。又五裏為白竹江,飯於李念嵩家。雲開日麗,望見西北有山甚屼突,問之為鉤掛山,其上又有金寶頂,甚奇異。始問一僧,曰:“去金寶有六十裏。”複問一人,曰:“由四川嶺隻犬裏。”時已西南向寶頂,遂還白竹橋邊,溯西北江而上。五裏,進峽口,兩山壁立夾溪,甚峭。路沿溪西北崖上行,緣崖高下屈曲,十裏出峽,為南峒。〔聞南洞北五裏洞盡,可由四川嶺達寶頂。〕有一僧同行,曰:“四川路已沒,須從打狗嶺上,至大竹坪而登,始有路。”遂隨之行。由溪橋度而西上嶺,有瀑布在其左腋,其上峻極。共三十裏至打狗凹,已暮,宿於興龍庵,〔庵北高嶺即金寶頂也。〕
十一日從渡橋往西北行,五裏是石鼓村,又走三裏是白沃村,過七裏岡是寨墟。〔有條大溪自四川嶺中流出。〕往北進峽是山川口,行十裏是閻家村。又五裏是白竹江,在李念嵩家吃了飯。雲開日麗,望見西北方有座山十分突兀,間知是鉤掛山,它上麵又有個金寶頂,非常奇異。起初問一僧人,說:“離金寶頂有六十裏。”再問一個人,說:“由四川嶺走隻有蘭十裏‘”此時已向西南朝著金寶頂走去,於是返回白竹橋邊,溯西北流來的江水而上。五裏,進了峽口,兩旁的山牆壁樣夾住溪流聳立,非常陡峭。路沿著溪流西北的山崖上行,隨著山崖的高低起伏曲曲折折,十裏走出峽穀,是南炯。聽說從這裏往北走五裏洞就到了盡頭,可由四川嶺到達金寶頂。有一個僧人同行,說:“四川嶺的路已經隱沒,必須從打狗嶺上走,到大竹坪後登山,這才有路石”便跟隨他走。由溪上的橋過去往西上嶺,有條瀑布在山嶺左旁,嶺上極其陡峻。共行三十裏來到打狗凹,已經天黑,住宿在興龍庵,庵北的高嶺就是金寶頂了。

十二日由興龍庵西上,始沿涯北轉,鉤掛山在其北,為本山隱而不見。三下三上,三度坳曲,共三裏,逾土地坳,西望新寧江已在山麓。下山五裏,為大竹坪。由坪右覓導登金寶者,一人方插秧,送餘二裏,逾上嶺,又下一裏,至大鼻山。餘因寄行李於山下劉秦川家。兄弟二人俱望八,妻壽同。其家惟老者在,少者已出。餘置行李,由村後渡溪,溯而上二裏,當逾嶺西登大道,誤隨溪直東上,二裏路窮。還至中道,覽岐草中,西二裏,逾嶺上,得南來大道,乃從之。北二裏,又登嶺,又北上一裏,為舊角庵基。由基後叢木中上六七裏,不得道,還宿劉家。劉後有澗,其上一裏,懸峽飛瀑,宛轉而下,修竹回岩,更相掩映。歸途采筍竹中,聞聲尋壑,踏月乃返。
十二日由興龍庵往西上山,並始時沿著溪岸向北轉,〔鉤掛山在它的北麵,被這座山遮住了看不見。〕三次下走三度上山,三次越過山坳中的山彎,共三裏,穿過土地坳,向西遠望新寧江已在山麓.下山五裏,是大竹坪。在坪右尋找領路登金寶頂的人,一個人正在插秧,送了我二裏地,越過一道嶺,又下山一裏,到了大鼻山。我於是把行李寄放在山下劉秦川家中。〔兄弟二人都年近八十,妻子的壽命相同。〕他家唯有老年人在家,年輕人已出門。我安置了行李,由村後渡過澳水,溯溪而上二裏,本應越嶺向西登上大道,錯隨溪流一直往東上走,二裏後路斷了.返回到半路上,在草中找到岔道,往西二裏,越到嶺上,找到南邊來的大道,便順著大道走。往北二裏,又登嶺,又向北上走一裏,是舊角庵的廢址。由廢址後的叢林中上行六七裏,找不到路,回來住在劉家。劉家屋後有條山澗,它上邊一裏處,山峽高懸瀑布飛流,蜿蜒而下,翠竹修長,岩右回繞,更相掩映。歸途中在竹林中采筍子,聽到水聲找到壑穀,踏著月光返回來。

十三日早飯於劉,倩劉孫為導,乃腰鑣裹餐,仍從村後夾澗上。一裏,中道至飛瀑處,即西攀嶺,路比前上更小。一裏,至南來大道,〔乃從南大源上此者。〕三裏,逾嶺隘,一裏,至角庵基。複從庵後叢中伏身蛇行入,約四裏,穿叢棘如故,已乃從右崖叢中蛇行上。蓋前乃從東峽直上,故不得道,然路雖異,叢棘相同。由岐又二裏,從觀音竹叢中行。其竹即餘鄉盆景中竹,但此處大如管,金寶頂上更大,而筍甚肥美。一路采筍盈握,則置路隅,以識來徑。已而又見竹上多竹實,大如蓮肉,小如大豆。初連枝折袖中,及返,俱脫落矣。從觀音〔竹〕中上,又二裏,至寶頂殿基,則石牆如環,半圮半立,而棟梁頹腐橫地,止有大聖像首存石壚中。時日色甫中,四山俱出。南峰之近者為鉤掛山,〔石崖峭立,東北向若削;〕再南即打狗嶺,再南為大帽,再南寶頂,而寶頂最高,〔與北相頡頏,〕仰望基後絕頂更高。複從叢竹中東北上,其觀音竹更大而筍多,又采而攜之。前采置路側者較細,不能盡肩,棄之。又上一裏至絕頂。叢密中無由四望,登樹踐枝,終不暢目。已而望竹浪中出一大石如台,乃梯躋其上,則群山曆曆。遂取飯,與靜聞就裹巾中以叢竹枝撥而餐之。既而導者益從林中采筍,而靜聞采得竹菰數枚,玉菌一顆,黃白俱可愛,餘亦采菌數枚。從舊路下山,抵劉已昏黑,乃瀹菌煨筍而餐之。
十三日在劉家吃早飯,請劉秦川的孫子當向導,於是在腰間擂上飛鏢裹上飯食,仍從村後狹窄的山澗上行。一裏,中途到了飛流的瀑布之處,立即向西登嶺,路比前邊的更小‘一裏、走到從南麵來的大道,就是從南麵大源上通此處的路。三乳穿過嶺上的隘口,一裏,來到角庵廢址。再次從庵後叢林中伏下身體蛇行進去,約四黑,穿越叢林荊棘與上次一樣,不久就從右側山崖上的叢林中蛇行而上。原來前次是從東麵的峽穀中一直上來,所以擾不到路,然而路雖然不同,叢林荊棘卻惻司,從岔道又行二裏,從觀音竹叢中行走。〔這種竹子就是我家鄉栽在盆景中的竹子,但此處的大如簫管,金寶頂上的更大,而且竹筍十分肥美。}屍路上采摘竹筍,采滿二把後便放在路旁,以便識別來時的路徑。不久又見竹上有許多竹實,大的如蓮子,小的如大豆。起初連枝帶葉地折了裝在袖中,到返回時,全部脫落了。從觀音竹叢中上少,又走二裏,到了寶頂殿的廢址,就見石牆如環形,一半倒塌了一半豎立著,而且棟梁頹然腐朽橫在地上,隻有佛像的頭部存留在石香爐中。此時天色剛到中午,四麵群山全部顯現出來。南麵山峰近處的是鉤堆山,石崖峭立,向東北的一麵好似刀削出來的一般;再南邊就是打狗嶺,再往南是大帽山,再南麵是金寶頂,而金寶頂最高,與北麵的山峰不相上下,仰望殿基後的絕頂更高。再從竹叢中向東北上山,那裏的觀音竹更大而且筍多,又采了些帶在身上。〔先前采了放在路邊的較細,不能全部擔著走,把它們扔了。〕又上走一裏來到絕頂。在濃密的叢林中無從四處遠望,爬上樹踩著樹枝看,始終不能暢快觀望。隨即望見竹浪中現出一塊大石如像高台,便登到石上,隻見群山曆曆在目。於是取出飯,與靜聞就著裹飯的方巾采斷竹枝撥著吃飯。隨即向導又到竹林中去采筍,靜聞采到了幾個竹擾,一朵玉菌,筍黃菌白全都很可愛,我也采到幾朵菌。從原路下山,來到劉家時天已經昏黑,便煮菌烤筍吃了飯。

十四日別劉而行。隨溪西下一裏,得大竹坪來道。又三裏為大源,〔則大鼻西峽水與村後東峽水會,〕置橋其上,有亭隨橋數楹,橋曰潮橋。由橋以西為大源村。〔予往南頂,則從橋東隨澗南行。裏許,渡木橋,澗忽東折入山,路南出山隘。澗複墜路東破峽出,連搗三潭:上方,瀑長如布;中凹,瀑轉如傾,下圓整,瀑勻成簾。下二潭俱有圓石中立承水,水墜潭作勢瀠回尤異。又三裏,度橋為桐初,有水南自打狗嶺來會,亦橋其上。二水合而西南,則又觀音橋跨之。大道從觀音橋西逾嶺出,予從橋下隨溪南。一裏,水從西峽出。〕逾一嶺出西堰,又西四裏為陳墓源,有瀑自東山峽中湧躍而出,與東嶺溪合,有橋跨其會處,〔大道與水俱南。〕餘渡橋,東躋嶺而上,〔即湧瀑南嶺也。二裏,平行嶺脊,北望北寶頂巋然,峽中水迫自打狗南崖,直逼其下。南望新寧江流,遠從巾子嶺橫界南寶頂之西。其西南有峰尖突,正當陳墓水口,已而路漸出其下。二裏,南〕下嶺從坳中行。又二裏,逾一小嶺,一裏至蘇家大坪,聚居甚盛,皆蘇姓也。飯於蘇懷江家。下午大雨,懷江堅留,遂止其處。
十四日告別劉秦川後動身。隨溪流向西下行一裏,遇上從大竹坪來的路。又走三裏是大源,就見大鼻山西峽的水與村後東峽的水會合,溪上建了橋,順著橋身有幾間亭子,橋叫潮橋。在橋以西是大源村。我前往南寶頂,就從橋東隨山澗南行。州裏左右,越過木橋,山澗忽然向東折入山去,路往南走出山隘。山澗再次下墜到路東衝破山峽流出來,一連下搗三個深潭:上麵的呈方形,瀑布長如布匹;中間一個下凹,瀑布旋轉如同傾倒出來一般;下邊的又圓又整齊,瀑布均勻地下流如門簾。下麵兩個水潭都有圓石在中央豎立承接著水流,流水墜入潭中作出的瀟徊旋轉的姿態尤其特異。又行三裏,過了橋是桐初,有水流從南邊自打狗嶺流來會合,也在水流上架了橋。兩條水流合流後流向西南方,就見又有座觀音橋跨在水流上。大道從觀音橋西越嶺出去,我從橋下順溪流往南走。一裏,溪水從西峽中流出去。越過一道嶺來到西堰,又往西行四裏是陳墓源,有瀑布從東山峽中湧躍而出,與東嶺來的溪水合流,有座橋跨在它們會合之處,大道與溪流都往南去。我走過橋,向東登嶺而上,這就是湧流的瀑布南麵的山嶺了。二裏,平緩地行走在嶺脊上,北望北寶頂巋然屹立,峽中的水流在近處,從打狗嶺南麵的山崖直逼到山下。南望新寧江江流,遠遠地從巾子嶺橫隔在南寶頂的西方。嶺脊西南方有座山峰尖尖突起,正位於陳墓源的河口,不久路漸漸通到它下邊。二裏,往南下嶺從山坳中前行。又走二裏,越過一座小嶺,一裏來到蘇家大坪,村落居民十分興盛,都是姓蘇的。在蘇懷江家吃飯.下午下大雨,懷江堅決挽留,便住在他這裏。

十五日過山路。〔坪側大瀑破山西向出,勢甚雄偉;下為大溪,西北合陳墓源出口。下午,東南上一嶺,誤東往大帽嶺道。乃西南轉六裏,出南寶頂,道桃子坪。問上梁宿處,四裏而是。逾嶺東至新開田所,有路南下伏草中。複誤出其東,曆險陂三裏,不辨所向。已忽得一龕,地名掛幡,去上梁五裏矣。其處五裏至快樂庵,又十裏乃至南頂。以暮雨,遂歇龕。〕
十五日走過山路。坪側邊有大瀑布衝破山體向西流出,氣勢非常雄偉,下麵形成大溪,往西北在陳墓源的出口處合流、。下午,向東南登上一嶺,錯往東走去大帽嶺的路。於是向西南方轉了六裏,出了南寶頂,取道桃子坪。打聽到上梁住宿的地方,四裏路便是。越嶺往東來到一處新開墾的田地,有路向南下行隱伏在草中。又一次誤走到路東,經曆三裏險峻的山坡,辯不清方向。不久忽然遇到一個佛完;地名叫掛蟠,離上梁有五裏了。此處五裏路到快樂庵,再走十裏才到南寶頂。因天晚下雨,就歇息在佛盒中。

十六日〔雨不止,滯龕中。〕(僅五裏,)快樂庵。
十六日雨不停,滯留在佛盒中。僅走五裏,來到快樂庵。

十七日〔從定心橋下過脊處,覓蓮瓣隙痕,削崖密附,旁無餘徑。乃從脊東隔峽望之,痕雖岈然,然上垂下削,非托廬架道處也。乃上定心石,過聖水涯,再由舍身崖登飛錫絕頂,返白雲庵。〕宿白雲庵,晤相宗師。
十七日從定心橋卞行到延伸而過的山脊處,尋找蓮花瓣裂隙的痕跡,陡削的山崖緊靠在一起,旁邊沒有別的路徑.隻得從山脊東麵隔著峽穀遠望它,裂痕雖然十分深邃,然而上邊下垂下麵陡削,不是廬舍依托架設道路的去處。於是登上定心石,經過聖水涯,再由舍身崖登上飛錫峰的絕頂,返回白雲庵。住在白雲庵會見了相宗禪師。

十八日晨餐後,別相宗,由東路下山。一裏餘,則路旁峭石分列,置懸級出其間,是為天門。門外有聳石立路右,名金剛石,上大書“白雲洞天”。從此曆磴而下,危峭逾於西路。西庵之名快樂,豈亦以路之坦耶!又四裏,過題龍庵,〔庵北向。〕先是,從觀音靜室遙見兩人入箐棘中,問雲知為掘青暑者,而不辯其為何。過題龍庵,又見兩人以線絡負四枚,形如小豬而肥甚,當即竹鼦也。筍根稚子。今姑見之矣。大者斤許,小者半斤,索價每頭二分,但活而有聲,不便筐負,乃聽而去。蓋山中三小珍:黃鼠、柿狐、竹豚。惟竹豚未嚐,而無奈其活不能攜,況此時筍過而肥,且地有觀音美筍,其味未必他處所能及。東下裏許,南望那叉山飛瀑懸空而墜。〔先從寶頂即窺見,至此始睹崇隆若九天也。〕又東下五裏,左渡小溪,深竹中有寺寂然,則苦煉庵。〔庵南向,左右各一溪自後來繞,而右溪較大,橋橫其上,水從西南山腋透壁下。〕從庵前東南渡橋南上嶺,〔其地竹甚大,路始分東西岐。〕從西岐下,〔始見那叉瀑北掛層崖,苦煉溪亦透空懸壑,與那叉大小高下勢相頡頏。然苦煉近在對山,路沿之同下,朗朗見其搗壑勢;其下山環成城,瀑垂其中,出西壁,與那叉東大溪合而東南去。〕見西峽中又一瀑如線,透山而下,連泄九層,雖細而甚長。路乃轉東,〔共三裏〕,又一溪自西北來。渡而隨之,始覺甚微,漸下漸大,〔遂成轟雷湧雪觀。〕路應從溪右下,而誤從溪右。又二裏,是為大坪。渡溪而右,人一村家問之,則在蓮花庵之下矣,〔竹色叢鬱。〕村嫗出所炊粥羹餉,餘以炙筍酬之,餘自大鼻山劉家炙得觀音筍,即覓一山籃背負之。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輒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於是〔西南渡〕那叉大溪,〔溪東北出白沙江。〕又西上嶺,三裏,飯於村家,其處乃大坪之極南也。又西南逾嶺而上,二裏,是為半山嶺。屢渡溪,逾嶺而上,八裏,入望江嶺。逾嶺溯溪,又十裏,為桐源山。南下山二裏,為韭菜園。東過坳下山三裏,又循一水,為小車江。隨江南下四裏,有〔桐源〕大溪自西來,即桐源韭菜溪,有大路亦自西來,南與小車江合而南去。路渡小車江口橋,從水右上山一裏,隨江而東南,〔路行夾江山上,極險峻。〕有小石山,北麵平剖,紋如哥窯,而薄若片板。江繞其南,路繞其北。〔東北又有小溪,破峽成瀑。〕又東南二裏始下,又一裏下至江涯。稍上為木皮口,〔有溪自東北來入。其北峰曰不住嶺。〕乃宿。
十八日早餐後,告別了相宗,由東路下山。一裏多,就見路旁峻峭的山石分為兩列,山石之間修有懸梯,這是天門。天門外有高聳的岩石立在路右,名叫金剛石,上麵寫著“白雲洞天”幾個大字。從此地沿石橙而下,危險陡峭超過西路。西邊的寺庵名叫快樂,莫非也是因為道路平坦而起的名嗎?又走四裏,路過題龍庵,庵門向北.〔這之前,從觀音靜室遠遠望見兩個人進入山善的荊棘叢中,詢問之後知道是去挖掘青暑的人,卻弄不清楚那是什麼東西。過題龍庵時,又見兩個人用線織成的網背著四隻,形狀如同小豬而且十分肥壯,應該就是竹甩了。吃筍根的小子,今天這才見到你了。大的有一斤左右,小的有半斤,要價每頭二分銀子,但是活的而且有叫屍聲,不方便用筐子背著走,便聽任他們離開了。大體上山中有三種小型山珍。黃鼠、柿狐、竹豚,唯有行豚未嚐過,可無奈那東西是活的不能攜帶,何況此時竹筍發過竹豚長肥了,且此地有美味的觀音竹筍,它的滋味未必是別的地方的所能趕得上的。〕往東下行一裏左右,南望那叉山飛流的瀑布懸空而墜。先前從金寶頂就窺見到了,到了此地才看清它高高的好像在九天之上。又往東下走五裏,從左邊渡過小溪,深竹叢中有座寺院寂靜無聲,就是苦煉庵。庵門向南,左右各有一溪自庵後繞來,而右邊的溪流較大,橋橫架在溪上,溪水從西南方山側透過石壁流下去。從庵前向東南過橋往南上嶺,此地竹子根大,路開始分為東西兩條岔道。從西邊的岔道下走,這才見那叉山的瀑布掛在北麵的層層山崖上、苦煉溪也穿過高空懸在壑穀上,與那叉瀑布大小高矮的氣勢不相上下。不過苦煉溪近在對麵的山上,道路沿著溪流一同下山,清清楚楚看見它搗擊壑穀的威勢,瀑布下的山環繞成城牆一樣,瀑布下垂到其中,流出西邊的崖壁,與那叉山東麵的大溪合流後往東南流去。望見西麵峽穀中又有二條瀑布如線一樣,穿山而下,一連下泄九層,水流雖細但卻非常長。路於是轉向東,共走三裏,又有一溪從西北流來。渡過溪後順流而行,起初覺得溪流很小,慢慢下去漸漸大起來,終於變成轟鳴雷響雪花騰湧的景觀。路應該從澳右下行,可我錯從溪左走。又行二裏,這是大坪。渡溪後往右走,走進一農戶人家問路,則已在蓮塘庵的下邊了,竹子成叢,翠色蔥鬱。村婦拿出她燒製的稀粥和菜湯款待我,我用烤竹筍酬謝她。〔我自從在大鼻山劉家烤了觀音竹筍,馬上找來一個山裏人用的竹籃背著它,路上拾到藏菜芽、營菌一類可以食用的東西,就投入籃中,抵達客舍後,立即煮來供餐。〕於是向西南渡過那叉大溪,溪水往東北方流進白沙江。義向西上嶺,三裏,在農戶人家吃飯,此處是大坪極南之處了。又往西南越嶺而上,二裏,這是半山嶺。多次渡溪,越嶺而上,八裏,走入望江嶺。翻過嶺溯溪行,又走十裏,是桐源山。往南下山行二裏,是韭菜園。向東經過山坳下山三裏,又沿一條河走,是小車江。順江南下四裏,有桐源大溪自西邊流來,就是流經桐源山、韭菜園的溪流,有大路也是從西邊來,溪水往南與小車江合流後向南流去。路越過小車江江口的橋,從江右上山一裏,順江往東南走,路通過夾江的山上,極險峻。有座小石山,北麵平直剖開:紋路如哥窯瓷器,而且薄如成片的木板。江水繞到它南邊,路繞過它的北麵。東北又有條小溪,衝破山峽形成瀑布。又向東南二裏開始下山,又行一裏下到江邊。略略上走是木皮口,有溪流自東北流來彙人。它北麵的山峰叫不住嶺。於是住下。

十九日晨餐後,東南上嶺。隨江左行四裏,下涉跳石江。又上嶺,過車灣台盤石。共三裏,出兩山峽口,有壩堰水甚巨,曰上官壩。壩外一望平疇,直南抵裏山隅。出峽,水東南入湘,路隨峽右西南下。行平疇中又一裏,抵趙塘,其聚族俱趙,巨姓也。村後一石山峙立,曰西鍾山,下俱青石峭削,上有平窩,土人方斥石疊路,建五穀大仙殿。其東峭崖上有洞可深入。時以開道伐木,反隘其路,不得攀緣而渡。又西南〔渡〕一溪橋,共四裏,過棄雞嶺。又四裏,出鹹水,而山棗驛在焉,則官道也。鹹水之南,大山橫亙,曰裏山隈;鹹水之北,崇嶺重疊,曰三清界:此鹹水南北之界也。鹹水溪自三清界發源,流為焦川,自南宅出山,至此透橋東南羅江口入湘。渡橋西南行,長鬆合道,夾徑蔽天,〔極似道州永明道。〕十裏,板山鋪。又十裏,石子鋪。從小路折而東南,五裏抵界首,乃千家之市,南半屬興安,東半屬全州。至界首才下午,大雨忽至,遂止不前。是日共行五十裏。
十九日早餐後,向東南上嶺。順江左岸行四裏,下水涉過跳石江。又上嶺,路過車灣台,繞石山共走三裏,走出兩山之間的峽口,有堤壩攔水非常寬廣,叫做上官壩。’壩外是一望無際的平整田野,二直往南延抵裏山限。出了峽口,水往東南流入湘江,路沿峽右向西南下走。行走在平坦的田野中又一裏,到達趙塘。〔這裏聚族而居全姓趙,是大姓。〕村後一座石山獨立,叫西鍾山,下部全是陡峭削立的青石,上麵有個平緩的山窩,當地人正在采石築路,修建五穀大仙殿。殿東陡峭的山崖上有山洞可以深入。此時由子開路伐樹,反而阻礙了那裏的通路,不能攀緣過去。又往西南走過一座溪流上的橋,共四裏,過了棄雞嶺。又是四裏,到了鹹水,而山棗釋就在這裏,是官道了。鹹水的南邊,大山橫亙著,叫裏山限;鹹水的北麵,崇山峻嶺重重疊疊,叫三清界:此即鹹水南北兩境的情況了。鹹水溪從三清界發源,流下去叫焦川,自南宅流出山,到此處穿過橋下往東南在羅江口流入湘江。過了橋往西南行,沿路是高大的鬆樹,夾在路旁遮蔽天日,極似道州到永明的道路。十裏,到板山鋪。又走十裏,到石子鋪。從小路折向東南,五裏抵達界首,是個有千戶人家的集市,南半邊屬興安縣,東半邊屬全州。到界首時才是下午,大雨忽然來臨,就停下不走了。這一天共走五十裏。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