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二十一日早起,寒甚,雨氣漸收,眾峰俱出,惟寺東南絕頂尚有雲氣。與貫心晨餐畢,即出方丈中庭,指點諸勝。蓋正南而獨高者為寨頂,頂又有石如鸚嘴,又名鸚嘴峰,今又名為老人峰。〔上特出一圓頂,從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為“老人”者以此。上振衣台平視,則其峰漸分為二;由雙劍下窺,則頂若一葉綴起。〕其北下之脊,一起而為羅漢,再起而為鸚哥,三起而為淨瓶,〔為北下最高脊,〕四起而為觀音,〔亦峭。〕此為中支,北與展旗為對者也,〔楠木殿因之。從南頂〕而西,最峭削者為龜峰、雙劍峰。龜峰三石攢起,兀立峰頭,與雙劍並列,而高頂有疊石,如龜三疊,為一山之主名。〔峰下裂隙分南北者為一線天,東西者為摩尼洞,其後即為四聲穀。從其側一呼,則聲傳宛轉凡四,蓋以峰東水簾穀石崖回環其上故也。峰東最高者即寨頂,西之最近者為含龜峰,其下即寨頂、含龜分脊處,而龜峰、雙劍峭插於上,為含龜所掩,故其隙或顯或合;合則並成一障,時亦陡露空明,昨遂疑為白雲耳。〕雙劍亦與龜峰並立,龜峰三剖其下而上合,雙劍兩岐其頂而本根基連。其南有大書“壁立萬仞”者,指寨頂而言也。款已剝落,雲是朱晦庵。此〔二峰〕為西南過脊之中,東北與香盒峰為對者也,而舊寺之向因之。從西而北,聯屏障於左者,一為含龜峰,其下即為振衣台,〔平石中懸屏下,乃道登摩尼、一線天者也。〕二為明星峰,〔北接雙鼇,南聯含龜,在正西峰為最高。〕其上有竅若星。三為雙鼇峰,〔峰北下插澄潭,即入穀所經放生池南崖也。〕此〔三峰〕環峙於穀西,而寨頂之脈西北盡於此。從南頂而東,最回環者為城垛峰、圍屏峰,此為東南層繞之後,西北與雙鼇峰為對者也。從東而北,列磷峋於右者,覆者為轎頂峰,尖者為象牙峰,踞者為獅子峰。此聯翩於穀東,而寨頂之脈東北轉於此,又從北而駢立為案焉。平而突者為香盒峰也。幻而起者靈芝峰也,〔即方丈靜室所向。〕斜而張者展旗峰也,〔東昂西下,南北壁立,南插澄潭,即入穀之鑿棧於下者。〕此〔三峰〕排拱於穀北,而寨頂之脈西南盡於此。此俱穀之內者也。
二十一日早晨起來,天冷得很,雨氣漸漸散開,眾峰都露了出來,隻有寺東南的最高頂還有雲氣。和貫心吃完早餐,便走出方丈正廳堂,指點各處勝景。正南麵高出周圍山峰的為寨頂,它頂部又有石頭如同鸚鵡嘴,所以又叫鸚嘴峰,如今又稱為老人峰。峰頂上特冒出一個圓頂,從下麵望上去,像個麵朝南麵的老和尚,裝裝逼真,取名為“老人”的原因就在於此。上到振衣台平視,那山峰逐漸分成兩個;從雙劍峰向下窺視,則那圓頂宛若一片葉子連著。寨頂向北延伸下去的山脊,第一個聳起的山峰為羅漢峰,第二個聳起的山峰為鸚哥峰,第三個聳起的山峰為淨瓶峰,它是往北延伸下去的最高山脊,第四個聳起的山峰為觀音峰,它也同樣峻峭。這是中支,和北麵的展旗峰對峙著,楠木殿建造在這山上。從南麵的寨頂往西,最峻峭陡直的是龜峰、雙劍峰。龜峰上三個緊相聚集的石頭高聳起,直立在峰頭,它與雙劍峰並列著,而高高的峰頂上有重疊的大石頭,如三隻靈龜重疊,因此龜峰成為整座山的主名。龜峰下石頭南北裂開的形成一線天景觀,而東西分開的是摩尼洞,洞後就是四聲穀。從穀側呼喊一聲,聲音就會回響四次,這是因為龜峰東麵的水簾穀石崖曲折環繞在它上麵的緣故。龜峰東麵最高的就是寨頂,西麵最近的是含龜峰,含龜峰下麵就是寨頂和含龜峰分脊的地方,而龜峰、雙劍峰尖峭地插立在上麵,因為被含龜峰所掩蔽,所以龜峰下那條石縫看上去或顯或合;合在一起就形成一道屏障,有時突然分開露出天空,因而昨天便懷疑是一片白雲。雙劍峰也和龜峰並立著,龜峰下部有三處破裂開而上部合並在一起,雙劍峰頂上分為兩支而下麵相連。這兩峰南麵有一處寫著“壁立萬初”四個大字,那是指寨頂而言。字跡已經剝落,據說是朱晦庵書寫的。這兩峰處在寨頂往西南穿越過去的山脊的中部,和東北麵的香盒峰對峙著,以前的寺廟一向構築在此處。由西向北,聯成一線而在左邊構成一道屏障的,首先是含龜峰,它下麵就是振衣台。振衣台是從屏風般的崖壁中部懸空伸出去的平坦的石頭,是登摩尼洞、一線天的道路所經處。第二個是明星峰,它北麵接著雙鼇峰,南麵與含龜峰相聯,在正西麵的山峰中是最高的。峰上有個小孔若像星星。第三個是雙鼇峰,峰北麵的石崖向下插入清澈的潭水中,它就是昨天進入山穀後所經過的放生池南邊的山崖。這三座山峰環繞聳立在四聲穀西麵,寨頂的山脈往西北延伸到這三座山峰盡頭處結束。從南麵的寨頂往東,最曲折環繞的是城垛峰、圍屏峰,它們就是東南麵層層環繞的山峰後麵的、與西北麵的雙鼇峰對峙著的那兩座峰。從東向北,排列在右邊的嶙峋的山峰,頂上如有頂蓋遮蔽的是轎頂峰,尖聳的是象牙峰,蹲伏的是獅子峰。它們連綿起伏橫亙在四聲穀的東麵,寨頂的山脈東北麵由此轉向,又在北麵並排聳立起些山峰,成為案山。平坦而向上突起的是香盒峰,形態變幻而聳起的是靈芝峰,它就是方丈的靜室所對著的山峰。傾斜伸展的是展旗峰,它東邊高昂西邊低矮,南北兩麵崖壁直立、南麵的崖壁插入清澈的潭水中,這就是我進來時的山穀中那座在下麵鑿開石頭修成棧道的崖壁。這三座山峰排列環繞在四聲穀的北麵,寨頂的山脈西南麵到此結束。這些都是四聲穀裏麵的山峰。

若穀之外,展旗之北為天柱峰,〔即昨遙望開岐如圭者,旁〕又為狗兒峰。獅子之南為卓筆峰。圍屏峰之南,深壑中有棋盤石。寨頂之南又有朝帽峰。〔峰獨高,孤立寨頂後,餘從弋陽東舟中遙見者即此,近為諸峰所掩。又寨頂、朝帽間,則為〕接引峰。寨頂之西有畫筆峰,〔蓋寨頂北下者,既為羅漢諸峰,其南回西繞,列成屏嶂,反出龜峰之後者,此是也。岩上有泉,是名〕水簾洞。此俱穀之外者也。
若是四聲穀的外麵,展旗峰的北麵為天柱峰,它就是昨天遠遠看去岔出圭玉一樣的石片的那山峰,它旁邊又是狗兒峰。獅子峰的南麵為卓筆峰。圍屏峰的南麵,深穀中有塊棋盤石。寨頂的南麵又有朝帽峰。此峰高出其它山峰,孤零零聳立在寨頂後麵,我在弋陽縣東麵從船中遠遠看見的就是此峰,到了近處它被眾峰遮掩著。另外,寨頂和朝帽峰之間,則是接引峰。寨頂的西麵有座畫筆峰,大約寨頂往北延伸下去的山脈,是羅漢峰等山峰,它們折往南繞向西,排列成一道屏障,而繞到龜峰後麵聳出的,就是畫筆峰。畫筆峰岩石上有條泉,稱為水簾洞。這些都是四聲穀外麵的山峰。

其穀四麵峰攢,獨成洞窟。惟西向一峽,兩崖壁立,水從中出,路亦從之。其南從龜峰之下,西從獅子峰之側,北從香盒、天柱之間,皆逾峰躋隙而後得度,真霄壤天地間一靈勝矣。其中觀音峰一枝,自寨頂北墜,分為二穀:西則方丈靜室所托,最後為振衣台、摩尼洞之路;東則榛莽深翳。
這個地方四麵山峰叢聚,中間單獨形成洞穴。唯獨朝著西麵有一個山峽,兩邊崖壁直立,水從中間流出,路也順著山峽走。從南麵的龜峰下、西麵的獅子峰側麵、北麵的香盒峰和天柱峰之間,都要翻越山峰攀著石縫才能進出山穀,真是天地間的一處靈奇優美的地方。其中觀音峰那一支,從寨頂往北向下延伸,一共分為兩個山穀:西麵的就是方丈的靜室坐落在其間的那個,最末端是上振衣台、摩尼洞的路;東麵被蕪雜叢生的草木厚厚地遮蔽著。

餘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圍屏峰、城垛峰之下,仰視“餓虎趕羊”諸石,何酷肖也。使芟夷深莽,疊級置梯,必有靈關再辟,奧勝莫殫竭盡者。惜石亂棘深,無能再入。出,循獅子峰之北,逾嶺南轉,所謂轎頂、象牙諸峰,從其外西向視之,又俱夾疊而起。中懸一峰,恍若卓筆,有咄咄表示驚訝書空之狀,名之曰卓筆峰,不虛也,不經此不見也。峰之下俱石岡高亙。其東又有石峰一支,自寨頂環而北,西與轎頂、象牙諸峰,又環成一穀。餘從石岡直南披其底,複以石亂棘深而出。因西逾象牙、獅子之間,其脊欹削,幾無容足,回瞰內穀,真別有天地矣。此東外穀之第一層也。
我拄著拐杖披開荊棘從東麵山穀進去,直抵圍屏峰、城垛峰下麵,仰視“餓虎趕羊”等眾多石頭,形象是多麼逼真啊!假若鏟除掉長得很高的叢草,一級級鋪起石瞪,搭起梯子,到達上麵,一定有如同靈關再現和僻靜優美的景致連續不盡的一些地方。可惜石頭雜亂荊棘很深,無法再進去。走出山穀,順著獅子峰的北麵,翻過山嶺轉往南,向西看去,所說的轎頂、象牙等各山峰又都互相夾峙重疊而聳起。中間倒懸著一座山峰,仿佛一支直立的筆,看上去有咄咄向天空書寫的態勢,稱它叫卓筆峰是不錯的,不經過這裏就見不到它。卓筆峰下麵盡是些石岡高高地橫貫著。它的東麵又有一座石峰,從寨頂環繞向北,與西麵的轎頂、象牙等眾山峰又環繞而形成一個山穀。我從石岡間一直向南穿行到石峰的底下,又是因為石頭雜亂荊棘很深而退出來。於是向西翻越象牙峰、獅子峰之間的山脊,那山脊傾斜陡直,幾乎無法立腳,在山脊上回首俯瞰內穀,真是別有天地。這是東外穀的第一層。

複循外嶺東行,南轉二裏,直披寨頂之後,是為棋盤石。一大石穹立穀中,上平如砥,鐫其四旁,可踞可憩。想其地昔有考槃,今成關莽,未必神仙之遺也。其西南為朝帽峰,西北為寨頂,蓋即圍屏峰之後也。其外峰一支,自朝帽峰下複環而北,又成一穀,但其山俱參差環立,不複如內二支俱石骨削成者矣。此東外穀之第二層也。
又順四聲穀外麵的山嶺往東走,折往南行兩裏,直穿到寨頂的後麵,那裏是棋盤石。一塊大石頭高高地拱立在山穀中,上麵平滑得如同磨刀石,四周經過鑿削,可盤坐可休息。我尋思這裏以前曾有人隱居,如今成了與周圍隔絕、雜草叢生的地方,未必是什麼神仙的遺跡。它的西南邊為朝帽峰,西北邊為寨頂,它大概就位於圍屏峰的後麵。它外麵有一支山脈,從朝帽峰下麵又環繞向北,另外形成一個山穀,隻是那座山峰高低起伏,環繞聳立在山穀外,不再像裏麵的兩支山脈都是由裸露的石頭、直立的崖壁構成。這是東外穀的第二層。

寨頂、朝帽之間,峰脊度處,一石南向而立,高數十丈,孤懸峰頭,儼若翁仲,或稱為接引峰,或稱為石人峰。從棋盤石望之不覺神飛,疑從此可躋絕頂,遂披棘直窮嶺下,則懸崖削石,無可攀躋也。仍從舊路至獅峰,過香盒峰,登靈芝峰,望天柱、狗兒二峰,直立北穀中。蓋展旗與其北一峰又環成一穀,此北外穀也。
寨頂峰、朝帽峰之間,峰脊穿越過去的地方,有塊石頭向南矗立著,高有幾十丈,孤零零地懸在峰頭上,儼然是一尊石像,它或稱為接引峰,或稱為石人峰。從棋盤石處眺望那石峰,不覺神思飛揚,我懷疑從棋盤石可以攀登到最高處,便劈開荊棘一直探尋到峰下麵,然而麵前卻是懸崖削石,無可攀登。仍舊從原路回到獅子峰,經過香盒峰,登上靈芝峰,從靈芝峰上望去,天柱、狗兒兩座山峰直立在北邊的山穀中。大概展旗峰與它北麵的一座山峰又環繞形成一個山穀,這是北外穀。

既而從展旗之西南,直東上其巔。東南眺朝帽峰之東,又分立一石,亦如接引,而接引則隱不可見;南眺疊龜、雙劍,俱若一壁回環,無複寸隙也。下峰,從夾棧西山,循潭外南行,出雙鼇、明星、含龜之後,東視三峰,其背俱垂土可上。舍而更南,東入即水簾之徑,逾疊龜、雙劍,即下振衣穀中之道也。更舍而南,見有道東上,知為寨頂無疑矣。賈勇而登,二裏,西視疊龜、雙劍〔已在足下,始知已出水簾上。下視穀中,三麵回環如玦jué環形古玉器,一麵有開口,惟北麵正對龜峰、雙劍,〕其西有隙可通,然掩映不見所從。此南外穀之第一層也。
隨即,從展旗峰的西南麵,直往東登上峰頂。向東南眺望,朝帽峰的東麵,又分立著一塊石頭,也如同接引峰一樣,而接引峰卻被遮蔽著看不到;向南眺望,疊龜、雙劍兩座山峰都像是曲折環繞的一整塊大石壁,不再露出一絲縫隙。走下展旗峰,從崖壁間的棧道向西出來,順著那個水潭外側向南行,到了雙鼇峰、明星峰和含龜峰的後麵,向東朝三座山峰上望去,它們的背麵都附著有泥土,可以爬上去幾我放棄爬山而再往南走,朝東邊進去就是到水簾洞的路,翻過疊龜、雙劍兩座山峰就是下到振衣穀中的路。我又放棄繼續往南走,看見有條路往東麵上去,心想必定是到寨頂的路無疑了。我鼓足勇氣向上攀登,爬了兩裏,向西一看,疊龜峰和雙劍峰已經在腳下,這才知道已經到了水簾洞山穀上。向下俯視穀中,東、西、南三麵呈半環形,如同一塊塊玉,隻有北麵正對著龜峰和雙劍峰,穀西麵有條山峽通到外麵,然而山峰草木掩映中看不見那山峽在哪裏。這是南外穀的第一層。

循崖端再上,已而舍左從右,則見東南岡上,亂石湧起,有若雙芝駢立,盤大莖小,下複並蒂,中有穿孔,其上飛舞成形,應接不暇。又上一裏,既登一頂,複舍右從左,穿石隙而上,轉而東南行,其頂更穹然也。其北複另起一頂,兩頂夾而成峽,東南始於過脊,西北溢於水簾,山遂剖為兩界,而過脊之度其東南者,一石如梁,橫兩頂之間,梁盡而轟崖削起,決無登理。踞脊上回瞰南穀,崩隤直下,不見其底,但見東西對崖,懸嵐倒翠,不知從何而入。此南外穀之第二層也。
順著山崖邊緣再向上爬,旋即拋開左邊從右邊攀登,便看見東南麵的山岡上,亂石湧起,有兩塊石頭若兩棵靈芝並立,頂盤大莖杆小,下麵似並蒂,中間有個孔。靈芝石以上,石頭形態橫飛縱舞,讓人看了有應接不暇的感覺。再往上攀一裏,登上一頂後,又拋開右邊從左邊攀爬,穿過石縫上去,折向東南邊走,山頂更加彎隆。它的北麵又另外聳起一頂,兩頂夾峙,形成一個山峽,這山峽從東南麵山脊越過去的地方開始,延伸到西北的水簾洞,山被剖成兩崖,而越往東南麵的山脊上,有塊石頭如同橋梁,橫架在兩頂間,石梁延伸到盡頭,崩裂的崖壁筆直聳起,決無攀登的可能。坐在山脊上回首俯瞰南邊的山穀,一直向下塌落墜陷,見不到底,隻看得到東西兩邊山崖對峙,山崖上霧氣懸空繚繞翠色倒染,不知道從何處進入山穀中。這是南外穀的第二層。

久之,覓路欲返,忽見峽北之頂,有石如鑿級自峽中直上者,因詳視峽南石上,亦複有級如之,始知其路不從脊而從峽也。蓋其寨為昔人盤踞之處,故梯險鑿空,今路為草沒,而石跡未泐lè裂開。遂循級北下峽中,複自峽攀級北上,一裏,複東登再高處,極其東南,則恍與接引比肩,朝帽覿相見麵矣。惟朝帽東離立之石,自隱不見,而朝帽則四麵孤懸,必無可登。而接引之界於其中者,已立懸脊之上,兩旁俱轟石錯塊,不特不僅僅是下不能上,即上亦不能下。其北下之穀即棋盤,其南下之穀即朝帽南來之脈所環而成者,亦不知其從何而入。此南外穀之第三層也。
過了許久,想尋找道路返下山,忽然看見山峽習匕麵的峰頂上,有岩石像被鑿出的石瞪一樣直伸峰頂,於是詳細觀察山峽南麵的石頭上,也有同樣的石瞪,這才知道路不是從山脊上而是從山峽中走。大概這個寨以前有人盤踞著,所以在險峻的山崖上淩空鑿出了石階梯,如今路被草隱沒,但石瞪並沒有被破壞。於是順石瞪往北走下山峽,又從山峽中攀著石瞪往北上去,一裏,又往東登上一個更高處,走到它的最東南邊,便恍若有與接引峰肩並著肩,和朝帽峰麵對著麵的感覺。隻有朝帽峰東麵那塊分立的石頭,被遮隱著看不見,而朝帽峰四麵孤懸,決不可能登上去。隔在中間的接引峰,已經聳立在高而陡的山脊上,兩旁都是崩裂的大石頭交錯疊壓,不僅是不可能登上去,而且就是登上去也不可能下來。它北麵下去就是棋盤石山穀,南麵下去就是朝帽峰向南延伸過來的山脈環繞形成的山穀,也不知道是從何處進入山穀中。這是南外穀的第三層。唯獨西麵無外穀。而最高頂端的北麵,東邊分為圍屏峰、城垛峰,西邊分出鸚口峰;然而奇異的是,從下麵仰望上去高高隆起顯出奇幻的景象,從上麵俯瞰下來反倒深陷而絕難觀覽到它的全貌。當時天色已晚,我從最高頂上往卞走四裏下了山。朝東邊進到雙劍峰、疊龜峰的下麵,看見有路可以進入水簾洞,隻是天色昏黑,不辨方向,於是疾速翻過山嶺回到方丈。

〔獨西無外穀。乃絕頂之北,東分為圍屏、城垛,西分為鸚口;然其異,下仰則穹然見奇,上瞰反窅絕難盡也。〕時日色已暮,從絕頂四裏下山。東向入至雙劍、疊龜之下,見有路可入水簾洞,第昏黑莫辨,亟逾嶺入方丈焉。
二十二日早晨起來,為貫心書寫《五緣詩》、《龜峰》兩首五言詩以及一首七言詩《贈別))。早餐後,又翻過振衣台,上到疊龜峰下麵,再穿過一線天向東走,又往北經過四聲穀。大概四聲穀的四周崖壁中,有條夾縫向著東南,夾縫內全是大石頭疊壓堆架著,假若累砌石瞪,懸空架梯,便成了樓閣,順著它可以通往山穀西北麵。而出了四聲穀西北為摩尼洞,那裏正下臨方丈,和觀音峰、淨瓶峰、獅子峰等眾山峰對平。於是走下嶺,朝西南順外穀進入水簾洞。那地方山崖環繞著三麵,從高空回旋而下,北麵對著龜峰和雙劍峰,泉水從山崖的東麵飄落下墜,有如飛珠卷雪,是這地方風景最優美之處。大略龜峰山巒的奇異,是雁宕山所沒有的,隻是水的景象比不上罷了。而這個山穀中瀑布飛珠卷雪,處在深穀間,尤為奇異。洞雖然和泉水對著,遺憾的是洞隻是低低地隱藏在崖壁底端。環顧山穀中,高聳的崖壁四麵相連接,本身就已經可以稱為洞,不一定要用一個真正的洞穴來表明。當時北風舞動著泉流,水流淩空飄飛噴灑,聲響形態都不同尋常。忽然間,天空晴開,眼前是太陽的光輝、壯美的崖壁、明亮耀眼的水流,我徜徉穀中舍不得離去。過了許久,再次到寺中吃了飯,然後告別了貫心出發。

二十二日晨起,為貫心書《五緣詩》及《龜峰》五言二首、《贈別》七言一首。晨餐後,複逾振衣台,上至疊龜峰之下,再穿一線而東,複北過四聲穀。蓋四聲穀之壁,有一隙東南向,內皆大石疊架,若累級懸梯,便成樓閣,可通西北。而出其西北為摩尼洞,正下臨方丈,平挹yì觀音、淨瓶、獅子諸峰。遂下嶺,西南循外穀入水簾洞。其處三麵環崖,回亙自天,而北與龜、劍二峰為對,泉從崖東飄墜,飛珠卷雪,為此中絕勝。〔蓋龜峰巒嶂之奇,雁宕所無,但隻有詘曲水觀耳。此穀獨飛珠卷雪,在深穀尤異。但其洞雖與泉對,而窪伏崖末為恨。顧其危崖四合,已可名洞,不必以一窟標舉也。時朔風舞泉,遊漾乘空,聲影俱異。霽色忽開,日采麗崖光水,〕徘徊不能去離開。久之,再飯於寺,別貫心行。
仍舊從崖壁間的棧道往西出來,走十裏,到排前。又走五裏,經過狀元橋北麵的分路亭,亭南麵的路就是經過狀元橋到黃源窯去的,我們從亭西麵走十五裏到達留口,天黑時涉水渡過村旁的溪流。溪流西麵就是貴溪縣界,這條摸流從黃源窖流來,到此處彙入一條大溪中,而集市店鋪都在溪西麵,於是投宿到店鋪中。從排前到留口的路中,回首遙望龜峰的各山峰,隻見朝帽峰儼若一隻羊角插向天空,這是從西麵望時所看到的形態,與從弋陽縣東麵望時所呈現出的形態分毫不差,隻是轉身從這個地方遙望,又看見一座岩石如人亭亭玉立在朝帽峰旁,更加奇異罷了。

仍從崖棧西出,十裏,排前。五裏,過狀元橋北之分路亭,其南路乃由橋而至黃源窯者,從其西行十五裏至留口,暮涉其溪。溪西即為貴溪界,其溪自黃源來,至此入大溪,而市肆俱在溪西,乃投宿焉。自排前至留口,回望龜峰,隻見朝帽峰儼若一羊角插天,此西向之望也,與弋陽東麵之望不殊纖毫,第此處轉見一石人亭亭在旁更為異耳。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