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2332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初十日,早覓擔夫,晨餐即行。出振武門,〔取柳州道。〕五裏,西過茶庵,令顧仆同行李先趨蘇橋,餘拉靜聞由茶庵南小徑經演武場,西南二裏,至琴潭岩。岩東有村,土人俱訛為陳摶。其西北大道,又有平塘街。餘前遊中隱山,即詢而趨之,以晚不及,然第知為陳摶,不知即琴潭也。後得《桂勝》,知方信孺孚若〔記雲〕:“最後得清秀、玉乳、琴潭、荔枝四岩。”故初四西出,即首索清秀,幾及而複失之。以下三洞,更無知者。然餘已心疑陳摶之即琴潭,姑俟西行時並及之。及今抵其村,覓導者,皆以為水深不可入。已得一人,許餘為導,而複欲入市,訂餘下午方得前驅。餘頷之,聞其東南又有七寶岩,姑先趨焉。乃東南行,度一嶺,共三裏,又度一橋,橋下水自西而東。又南為李家村。村之南有石峰西向巉突,有庵三楹綴其下,前有軒,已圮,而中無居者。其岩不深而峭,其地蓋在南溪山白龍洞之正西,即向遊白龍洞時西望群山回曲處也。時靜聞病甚,憩不能行,強之還陳摶村,一步一息,三裏之程逾於數裏。及抵村,其人已歸,餘強老嫗煮茶啖餌為入岩計,而令靜聞臥其家待之。已而導者負鬆明並梯至,遂西趨小山之南,曰:“請先觀一水洞,然不可入也。”餘從之。其門南向,水彙其內,上浸洞口,而下甚滿黑,深洞中寬衍,四旁皆為水際。其左深入,嵌空崡岈,洞前左崖瀕水之趾,有刻書焉,即方孚若筆也。因出洞前遍征之,又得“琴潭”二大字,始信“陳摶”之果為音訛,而琴潭之終不以俗沒矣。洞左複開一旁門,後與洞通,其不甚異。餘既得琴潭之征,意所謂荔枝者當不遠。導者篝火執炬,請遊幽洞。餘征幽洞何名,則荔枝岩也。問:“有水否?”則曰:“無之。”然後知土人以為水深不可入者,指琴潭言;導者以為梯樓可深入者,指荔枝言。此中岩洞繁多,隨人意所指,跡其語似多矛盾,循其實各有條理也。
初十日清早找到挑夫,早餐後立即動身。出了振武門,走上去柳州的路。五裏,往西經過茶庵,叫顧仆同行李先趕到蘇橋,我拉著靜聞由茶庵南邊的小徑途經演武場,向西南二裏,來到琴潭岩。岩洞東邊有個村莊,當地人都錯讀為“陳傳”。它西北麵的大道,又有個平塘街。我以前遊中隱山時,就打聽這個地方而後趕去那裏,由於天晚來不及走到,然而隻知道是陳傳岩,不知道就是琴潭岩了。後來得到了《桂勝》,知道方信孺孚若的題記說:“最後見到清秀、玉乳、琴潭、荔枝四岩。”所以初四那天往西出遊時,便首先尋找清秀岩,幾乎走到卻又錯過了.以下三個洞,更沒有知道的人。不過我已疑心陳拎岩就是琴潭岩,姑且等到西行時一並到那裏。至今天來到這個村子時,尋找向導,都認為水深不能進去。隨後找到一個人,答應為我作向導,可又打算進城去,與我約定下午才能領路。我點頭同意了他,聽說這裏的東南方又有處七寶岩,姑且先趕去那裏。於是向東南行,越過一座嶺,共三裏,又越過一座橋,橋下的水自西往東流。又往南是李家村。村子的南邊有座石峰,麵向西方,高峻突兀,有三間寺庵點綴在峰下,前邊有軒,已坍塌,而庵中無人居住。這裏的岩洞不深但很陡峭,此地大概在南溪山白龍洞的正西,就是從前遊白龍洞時望見西麵群山曲繞之處了。此時靜聞病得厲害,坐下歇息不能行走,強逼他返回陳傳村,走一步歇一歇,三裏的路程勝過走幾裏。到村裏時,那人已經回來,我強逼老婦人煮茶吃點心為進洞做準備,並叫靜聞躺在她家等我。不久向導扛著鬆明與梯子到來,就向西趕到小山的南麓,向導說:“請先去觀看一個水洞,但是不能進去。”我聽從他。水洞洞口向南,水積在洞內,上邊浸到洞口,而下邊十分溢滿深黑,深洞之中寬敞低平,四旁都臨水。由洞左深入進去,嵌入空中十分深邃,洞前左側瀕水的石崖根部,有刻寫的字,是方孚若的手筆。於是出到洞前遍處察看,又找到“琴潭”兩個大字,才相信了“陳傳”果然是音讀錯所致,但琴潭到底沒有因為世俗而湮沒。洞左又開有一個旁洞口,後邊與此洞相通,其中沒什麼特點。我得到琴潭的證據後,料想所謂的荔枝岩的地方應當不遠了。向導點燃火執著火把,請求去遊深洞。我追間此深洞叫什麼名字,就是荔枝岩了。間道:“有水沒有?”卻答道:“無水。”這樣之後明白了當地人認為水深不能進去的洞,說的是琴潭岩;向導認為用樓梯可以深入的洞,說的是荔枝岩。這一帶的岩洞繁多,隨人意所指,追究他們的話似乎矛盾很多,考察岩洞的實情卻都各有千秋。

出琴潭岩,沿山左瀦塘而行。繞塘北轉而西,洞門東向琴潭西麓者,荔枝岩也。門不甚高,既入稍下,西向進數丈,循洞底右竅入其下穴。其內不高而寬平,有方池,長丈餘,闊五、六尺,而深及丈,四旁甚峻,瀦水甚冽。再東南轉,平入數十丈,兩轉度低隘,右崖之半有竅,闊二尺,高一尺,內有洞,上穹下平,瀦水平竅。以首入竅東望,其水廣邃,中有石蜿蜒,若龍之浮遊水中。穴內南崖,有石盆一方,長二尺,闊一尺,高六七寸,平度水麵,若引繩度矩,而弗之爽者。〔不能以身入也〕仍出至洞底,少西進,又循一右竅入其上峽。其內忽庋為兩層:下穴如隊,少西轉,輒止;上穴如樓,以梯上躋,內複列柱分楞。穿楞少西,遂下南峽中。平入數十丈,又南旋成龕,龕外洞頂有石痕二縷,分絡夭矯,而交其端。仍出,度梯下至洞底,又循一左竅入其上峽,則層壁累垂。懸蓮嵌柱,紛綴壁間,可披痕蹈瓣而登也。大抵此洞以幽嬙見奇,而深入在右。水竅之側,有小石塊如彈丸,而痕多磊落,其色玄黃,形如荔枝,洞名以此,正似九疑之楊梅,不足異也。
走出琴潭岩,沿著山左的積水塘走。繞過水塘北邊轉向西,洞口向東朝著琴潭岩西麓的,是荔枝岩。洞口不十分高,進去後略略向下傾,向西前進數丈,沿洞底右側的石竅進入它的下洞。那裏麵不高卻寬闊平坦,有個方形水池,長一丈多,寬五六尺,而深處達一丈,四旁十分陡峻,積水非常涼。再向東南轉去,平緩地進去幾十丈,兩次轉過低矮的隘口,右邊崖壁的半中腰有個石竅,寬二尺,高一尺,裏邊有洞,上邊隆起下麵平坦,積水與石竅口平齊。把頭探入石竅中向東望,那積水廣闊深遠,當中有岩石蜿蜿蜒蜒,好似龍浮遊在水中。洞穴內南麵的石崖,有一個方形石盆,長二尺,寬一尺,高六七寸,平地量一量水麵,好像是用墨線直尺製成,毫厘不差。身體不能進去。仍出到洞底,略往西進去,又沿著一個右側的石竅進到它上麵的峽穀。峽內忽然架成兩層:下麵的洞穴如隊列,稍向西轉,便到了頭;上邊的洞穴像樓閣,用梯子爬上去,裏麵又排列著石柱分成石窗。穿過石窗稍往西走,便下到南麵的峽中。水平深入數十丈,又在南邊旋成一個石盒,石完外的洞頂有兩條石痕,分別纏繞屈伸,而它們的頂端交織在一起。仍舊出來,爬梯子下到洞底,又沿著一個左邊的石竅進到它上麵的峽穀,就見層層石壁疊累下垂,懸垂的蓮花,嵌空的石柱,紛紛點綴在壁間,可以分開石痕踩著蓮瓣上登。大體上此洞以幽深隱秘見奇而且深邃,在右邊貯水石竅的側邊,有些小石塊如同彈丸,而且石痕眾多雜遝,石色玄黃,形狀如像荔枝,洞名是由此得來的,正好像九疑山的楊梅洞一樣,不值得驚異。

出洞,由琴潭之北共一裏,仍至其村,已下午矣。攜靜聞西北山由間道共二裏,抵平塘街。其西石峰峭甚,夾立如門,南峰山頂忽有竅透腹,明若展鏡。餘向從中隱尋銅錢岩不得,晚趨西門,曾過而神飛,茲再經其下,不勝躍躍。問之,皆雲無路可登。會恰好靜聞病不能前,有賣漿者在路旁,亦向從中隱來,曾與之詢穿岩之勝者。其人曰:“有岐路在道旁打油坊後,可捫而入,東南轉至一古廟,可登山而上也。”餘乃以行李掛其桁間,並令靜聞臥茅下以待,曳杖遂行。過打油者家問之,則仍雲岩無可登,其居旁亦無徑可入。餘回眺其後,有蛇道伏草間,遂披籬穿隙,隨山麓東行。轉而南向,將抵古廟,見有路西上,遂從之。始捫級,既乃梯崖。崖之削者,有石紋鋒利,履足不脫,拈指不滑;崖之覺者,有枝虯倒垂,足可躡藤,指可攀杪。惟崖窮踄峽,棘蔓填擁,沒頂牽足,鉤距紛紛,如蹈弱水,如蹈重圍,淬不能出。乃置傘插杖於石穴,而純用力於指足,久之,抵叢石崖下。其上回獅舞象,翥鳳騰龍,分形萃怪,排列繽紛。計透明之穴已與比肩,乃橫涉而北,逾轉逾出峰頭,俯瞰嵌崖削窟,反在其下,而下亦有高呼路誤,指餘下踐之級者。餘感其意,隨之下,竟不得所置傘杖處。呼者乃二牧翁,疑餘不得下而憐之者,餘下謝之。其人指登崖之道尚在古廟南,蓋其岩當從崖後轉入,不能從崖東入也。餘言傘置崖間,複循上時道覓之。未幾,聞平塘街小兒呼噪聲,已而有數十人呼山下者,聲甚急,餘初不知其為餘,迨獲傘下麵後知之。下至古廟側,則其人俱執槍挾矢,疑餘為伏莽潛匿的盜匪而詢之者。餘告以遊岩之故,皆不之信。乃解衣示之,且曰:“餘有囊寄路口賣漿者茅中,汝可往而簡檢查也。”眾乃漸散。餘仍從古廟南曆磴披棘上。遂西南轉出山後坳間,眺其南,一峰枝起,頂豎一石,高數丈。〔予所見石峰綴立,雁岩翔鸞,龜峰靈芝,及此地筍石駢發,未有靈怪至此者。〕度已出岩後,而遙瞻石壁之下,猶未見洞門。忽下有童子,複高聲呼誤,言不及登者。時日已墜西峰,而棘蔓當前,度不可及,且靜聞在茅店,其主人將去,恐無投宿,乃亟隨之下,則此童已颺而去,不知其為憐為疑,將何屬者。乃仍轉北麓,出打油坊後,則賣漿主人將負所鋪張為返家計。餘取桁間掛物,隨其人東趨平塘街求托宿處。其人言:“家隘不能容。”為餘轉覓鄰居以下榻,而躬為執爂,且覓其宗人,令明晨導遊焉。是暮,蘊悶熱隆雷聲出極,而靜聞病甚,顧仆乍分,迨晚餐後,出坐當衢明月下,而清風徐來,灑然眾峰間,聽諸村婦蠻歌對歌謔浪開玩笑,亦是群玉峰頭一異境也。
出洞後,從琴潭岩的北邊共走一裏,仍來到那個村子,已是下午了。帶著靜聞向西北由近道共行二裏,來到平塘街。此地西麵石峰非常陡峭,夾立如門,南峰的山頂忽然有洞穴穿透山腹,明亮得好像平展的鏡子。我先前在中隱山找銅錢岩找不到,晚上趕去西門,曾經路過而神魂飛舞,此番再次經過它下邊,禁不住躍躍欲試。向路人打聽,都說無路可登。恰巧靜聞病得不能前走,在路旁有個賣水的人,也是從前從中隱山來,曾向他打聽過穿岩勝景的人。那人說:“有岔路在大道旁打油坊的後麵,可以摸著進去,往東南轉到一座古廟,就可登山上去了。”我於是把行李掛在擦子上,並叫靜聞躺在茅屋下等著,我拄著手杖便走。路過打油人的家,向他打聽,卻仍是說岩洞無路可登,他的住處旁也無小徑可以入山。我回頭眺望屋後,有條蛇形小道伏在草叢間,就分開籬笆鑽出籬笆縫,順著山麓往東行。轉而向南走,將到古廟時,見有路向西上去,便沿著這條路走。開始時摸著石階爬,隨後踏著石崖登。石崖陡峭之處,有鋒利的石紋,腳踩上去不會脫,手抓住不會滑;石崖高大豎立之處,有枝條盤曲倒垂,腳可以踩著藤條,手可以攀住樹梢。唯有石崖走盡涉過峽穀,荊棘蔓草填塞抱成團,沒過頭頂扯住腳下,似鉤子劍戟一樣亂紛紛,如踩在弱水之上,像蹈進重圍之中,始終不能出來。隻得放下雨傘把手杖插在石穴中,而把全部力量用在手腳上,很長時間,抵達成叢的石崖下。石崖上岩石如獅子回頭,大象舞動,鳳凰飛翔,神龍升騰,分為不同形態,薈萃著各種怪獸,繽紛排列。估計透亮的洞穴已與我並肩而立,便橫向往北跋涉,轉過去越到峰頭,俯瞰深嵌的山崖和陡削的石窟,反而在腳下,而且下邊也有人高呼路走錯了,給我指點下山的台階。我感激他們的好意,順著他們指點的路下來,竟然找不到放雨傘和手杖的地方。呼叫的人是兩位放牧的老翁,是懷疑我不能下山而同情我的人,我下來後謝過了他們。那兩人指點說登上山崖的路還在古廟南邊,原來那個岩洞應當從山崖後轉進去,不能從山崖東麵進去。我說傘放在石崖之間,又沿著上山時的路去找傘。不多時,聽見平塘街小孩的呼叫喧嘩聲,隨即有數十人在山下呼叫,聲音十分急切,我開始不知他們是為了我,及拿到傘下山之後才知道。下到古廟側邊,就見那些人都握著刀槍帶著弓箭,懷疑我是伏在草叢中的強盜而來訊間我。我把遊岩洞的緣故相告,都不信我的話。隻好解開衣服給他們查看,並說:“我有行李寄放在路口賣水人的茅屋中,你們可前去檢查一下。”眾人這才漸漸散去。.我仍從古廟南經由石瞪分開荊棘上山。於是往西南轉出到山後的山坳間,眺望它的南邊,一座石峰岔出,頂上豎著一塊岩石,高數丈。我所見過的綴立的石峰,雁岩的翔鶯峰,龜峰的靈芝峰,以及此地竹筍狀並列開放的石峰,沒有奇妙怪異如像這般的。估計已到了岩洞後方,可遙望石壁之下,仍不見洞口。忽然山下有個兒童,又高聲呼叫路錯了,說來不及登上去了。此時太陽已墜入西峰,而荊棘蔓草擋在前麵,估計不能登到了,況且靜聞在那茅草店鋪中,店主人即將離開,恐怕無處投宿,隻好聽他的話連忙下山,卻見這個兒童已揚長而去,不知他是同情還是懷疑,究竟屬於何者?於是仍轉到北麓,出到打油坊的後邊,就見賣水的店主人正要背著他擺設的東西作回家的打算。我取了凜子上掛著的物品,跟隨那人向東趕到平塘街尋找投宿之處。那人說:“家窄不能容納。”替我轉尋鄰居家住下,並親自為我燒火做飯,而且找來他的族人,叫明早領我遊覽。這天傍晚,悶熱到極點,雷聲隆隆,而靜聞病得十分嚴重,顧仆突然分手。到晚餐後,出門坐在當街的明月之下,而清風徐徐吹來,瀟瀟灑灑身在群峰之間,聽著眾村姑唱山歌對開玩笑,也是在這群玉峰頭的一個奇異境遇。

十一日,晨起,靜聞猶臥,餘令主宿者炊飯,即先過賣漿者家,同其宗人南抵古廟南登山。導者揚鑣斬棘,共一裏,抵山西南坳。從石隙再登一二步,即望見洞門西南向。又攀石崖數十步,即入洞焉。蓋其門前向東北,後向西南,中則直透,無屈曲崚嶒之掩隔。導者謂茲洞曰榜岩洞,茲山曰楓木山。下山,仍過古廟,遂南由田塍中渡西來小澗,〔水自兩路口西塘迤邐東穿山麓,即南溪發源也。〕共東南一裏,入石岩洞。其門西北向,後門東北向,其中幽朗曲折,後門右崖,有架虛之台,盤空之蓋,皆窗楞旁透,可憩可讀。由後洞出,北一裏,仍抵平塘街。街北有石峰巑岏若屏,東隅有岩東向,是為社岩。外淺而不深,土人奉社神於中。導者又指其西北,有石峰中立,山下南北俱有彙塘,北塘之上,岩口高列,南塘之側,穴門下伏其內洞腹潛通,水道中貫,是名架梯岩,又名石鼓洞,蓋即予前覓銅錢岩不得而南入之者。導者言之,而不知餘之已遊;餘昔遊之,而不知洞之何名。今得聞所未聞,更勝見所未見矣。
十一日清晨起床,靜聞還躺著,我叫寄宿的這家主人燒飯,馬上先去拜訪賣水人的家,同他的族人向南來到古廟南登山。向導揚起飛鏢斬斷荊棘,共走一裏,到達山西南的山坳。從石縫中再登一兩步,立即望見洞口朝向西南。又攀著石崖走了幾十步,馬上進入了洞中。大體上前洞口朝向東北,後洞口朝向西南,中間則徑直穿透,沒有曲折突起之處的遮擋和阻隔。向導告訴說此洞叫榜岩洞,此山叫楓木山。下山,仍走過古廟,於是向南由田野中渡過西麵流來的小澗,澗水自兩路口西邊的水塘透逃往東穿過山麓,就是南溪的源頭了。共往東南行一裏,進入石岩洞。洞口向西北,後洞口向東北,洞中幽靜明朗,曲曲折折,後洞口右邊的山崖上,有架空的平台,盤旋在空中的頂蓋,旁邊都通有窗權,可以歇息可以讀書。由後洞出來,向北走一裏,仍抵達平塘街。街北有座石峰突兀好像屏風,東隅有岩洞向東,這是社岩。外邊淺而不深,當地人在洞中供奉土地神。向導又指著它的西北方,有座石峰當中而立,山下南北都有積水塘,北邊水塘的上方,岩洞口高列,南麵水塘的側邊,洞穴口低伏,它們裏麵山洞暗中相通,水道從中流貫而過,這裏名叫架梯岩,又叫石鼓洞,原來就是我前次尋找銅錢岩未找到卻向南走進去的洞。向導介紹著它,卻不知我已遊覽過它;我從前遊覽它時,卻不知洞叫什麼名字。今天得以聞所未聞,更勝於見所未見了。

於是還飯於宿處,強靜聞力疾行。西二裏,經兩山之峽。峽北山則巍然負扆,下為廣福王廟;峽南山則森然北拱,其東有岩焉。門東向,當門有石塔,甚整而虛其中,塔後不甚崇宏。由其右穴入,漸入漸隘而黑,有狼兵數人調守於此,就岩爂寢焉。岩門外,右有舊鐫磨崖,泐不可讀。乃下,西出峽門,是為兩路口。市肆夾路。西北循山,為義寧道;西南循山,為永福道。餘就西南行,不一裏,靜聞從而後,俟之不至。望路東有岩西向,撥棘探之,岩不深而門異。下瞰靜聞,猶然不見其過;欲返覓,又恐前行。姑急追之,又遲待之,執前後至者詢焉,俱茫然無指,實為欲前欲卻。久之,又西行四裏,路右有小峰,如佛掌高擎,下合而上岐,下束而上展,於眾峰中尤示靈怪。其南又駢峙兩山,束而成峽,路由其中。峽南之峰,其東層裂兩岩,轉盼間,覺上岩透明。亟南向趨之,隻下岩可入,而上岩懸疊莫登,乃入下岩。岩中列柱牽帷,界而為峽,剖而為窗,曲折明朗,轉透其後,則亦橫貫山腹者也。以為由後竅西出,可反躋上岩透處,而後竅上下俱削,旁無可攀。乃仍東出洞前,見東北隅石頗坎坷,姑攀隙而登,遂達上層。〔則前後二門,俱與下岩並列;門內乳幄蓮柱,左右環轉以達後門,數丈之內,紆折無竟。前門一台,正對東北佛掌峰。憑後龕牖,〕遙瞰近視,岩外之收攬既奇,岩內之綰結亦異,誠勝境也。〔予所見粵中重樓之勝,此為第一。〕
於是返回住宿處吃飯,靜聞盡力帶病上路。向西二裏,經過兩座山之間的峽穀。峽穀北麵的山巍然而立似屏風,下邊是廣福王廟;峽穀南麵的山森然向北拱立,它東邊有個岩洞。洞口向東,正當洞口有座石塔,十分整齊而塔中是空的,塔後麵不怎麼高大宏偉。由塔右的洞穴進去,逐漸進去慢慢變得又窄又黑,有幾個土司兵調守在此地,就著岩洞在裏邊煮飯睡覺。岩洞口之外,右邊有舊時刻的摩崖,剝落不可讀。於是下去,向西走出峽口,這裏是兩路口。街市中店鋪夾路。往西北沿著山走,是去義寧縣的路;向西南順著山走,是通永福縣的路。我踏上往西南的路,不到一裏,靜聞在後麵就跟不上了。望見路東有個岩洞向西,撥開荊棘去探洞,洞不深可洞口很奇特。下瞰靜聞,仍然不見他走過;想要返回去找,又擔心他走到了前邊。姑且急忙去追趕他,又等了他很長時間,拉著前後來到的人打聽,都茫然不知所指,實在是又想前進又想後退。許久,又往西行四裏,路右邊有座小峰,如佛掌高高舉起,下部合攏而上麵分岔,下麵緊束而上邊舒展,在群峰中尤其顯得神奇怪異。它南邊又並立著兩座山,束攏來形成峽穀,路經由峽中。峽南麵的山峰,它的東邊分層裂開兩個岩洞,轉眼間,覺得在上的洞透出亮光。急忙向南趕到那裏,隻有下洞可以進去,而上洞層層疊疊懸在高處無法上登,隻好進入下洞。洞中排著石柱掛著石篩慢,分隔為峽穀,剖成石窗,曲折明朗,鑽進去轉到洞的後邊,卻也是橫貫山腹的洞。以為由後洞向西出去,可以返回來登到上洞穿通之處,可後洞上下都如刀削,旁邊無處可攀。於是仍向東出到洞前,見東北隅的岩石坑坑窪窪,姑且攀著石縫上登,竟然到達了上層。就見前後兩個洞口,都與下洞並列;洞口內篩慢狀的鍾乳石,蓮花狀的石柱,分在左右環繞著直達後洞口,幾丈之內,曲曲折折沒有盡頭。前洞口有一平台,正對東北方佛掌樣的山峰。憑靠在後洞口石兔石窗間,遠瞰近視,洞外收入眼底的景色既己奇異,洞內盤結著的鍾乳石也很奇特,真正是勝境。我在粵中所見過的重樓勝境,這裏算第一。

既而下山,不知靜聞之或前或後,姑西向行。又見大路之左,複有岩北向,登之亦淺而不深,此亦峽南之山也。其在峽北者,西向亦有二洞層列,洞門上下,所懸亦無幾,而俱石色赭黃,若獨為之標異者。一出峽門,則彙水直浸兩峽之西,中疊石為堤,以亙水麵,旁皆巨浸,無從渡水一登赭岩。〔既又聞有八字岩,亦不能至。〕遂由石道西向行彙水中。又望其西峰之東崖壁高亙,上懸三洞,相去各二十餘丈,俱東向駢列,分南、北、中焉。〔其山在彙水西南,與東峽南峰東西夾塘成彙。〕遙睇崖端,俱有微痕,自南而北,可以上躋,惟北洞則嶄然懸絕,若不可階焉。途中行人見餘趨岩,皆佇呼莫前,姑緩行堤間。俟前後行人少間,視堤西草徑,循水遵南麓而行,雖靜聞之前後,俱不暇計。已而抵南洞之下,仰睇無級。仍以攀崖梯隙之法,猿升猱躍而上,遂入南洞,則洞門甚崇,其內崆峒宏峻,規模迥異。稍下,一岐由右入,轉而西南,漸覺昏黑,莫究厥底;一岐由左入,不五丈,忽一門西透山後,返照炳焉;一門北通中洞,曲景穿焉。於是先西向披後岩,〔洞門高與東埒liè,〕上下俱懸崖陟絕,可瞰而不可下。遙望西南對山,有洞亦若覆梁,而門廣中遂,〔曰牛洞,〕東向暗黑而不知其涯。仍入內,旋北向上中洞,洞內北轉而東透。先探其北,轉至洞門,有石內庋,架為兩層,上疊為閣,倒向洞內,下裂為門,直嵌壁間,蓋即所望之北洞矣。至此則茲洞之旁通曲達,既極崇宏,複多曲折,既饒曠達,複備幽奇,餘所觀旁穿之勝,此為最矣。仍入中洞之內,東臨洞門,〔門愈高穹,下〕則其外路絕崖轟,遂仍返其中,循南洞而出焉。始知是三洞者,外則分門,內俱連竅,南洞其門戶也,北洞其奧窟也,中洞則左右逢原,內外共貫,何岩洞之靈異,出人意表如此!
不久下山,不知靜聞是在前還是在後,姑且向西走。又見大路在左邊,又有岩洞朝向北方,登上洞也是淺而不深,這也是峽穀南麵的山。那在峽穀北麵的山,向西處也有兩個洞分層排列,洞口一上一下,懸隔之處也不多遠,但岩石的顏色全是褚黃色,好像單獨為它們標新立異的模樣。一走出峽口,就有積水直浸到兩側峽穀的西邊,當中壘石築成堤壩,以便橫截水麵,旁邊都是巨大的水澤,無從渡水去登一次赫黃色的岩洞。隨即又聽說有個八字岩,也不能去到。於是經由石頭路向西行走在積水中。又望見水西山峰的東崖高高橫亙著,壁上懸著三個洞,相距各有二十餘丈,都向東並列,分為南、北、中。那座山在積水的西南,與東麵山峽的南峰東西相夾形成積水塘。遙視崖頂,都有微小的石痕,自南往北,可以上登,唯有北洞卻在特別高峻的懸崖絕壁上,似乎不能登上去。途中的行人見我向岩洞趕去,都站下高呼不要前去,暫且在堤上慢慢走。等到前後行人少些蝴旬隙,看著堤西邊草叢中的小徑,順著水邊沿南麓走,即使靜聞是在前還是在後,全都無暇顧及。不久抵達南洞之下,仰視沒有台階。仍然用攀石崖踏裂隙的方法,似猿猴上登猴子跳躍一樣往上爬,終於進入南洞。洞口十分高大,洞內空曠宏大十分險峻,規模迥然不同。稍稍下走,一個岔洞由右邊進去,轉向西南,漸漸覺得昏黑,無法窮究洞底;一個岔洞向左邊進去,不足五丈,忽見一個洞口向西通到山後,光線反照進來,十分明亮;一個洞口往北通到中洞,曲射的光影穿透到那裏。於是先向西鑽入後洞,洞口高處與東洞相等,上下都是懸崖,上登的路斷了,可以俯瞰卻不能下去。遙望西南方對麵的山,有個洞也像下覆的橋梁,而洞口寬闊洞中深邃,叫做牛洞,朝向東方,黑暗得不知洞底。仍進到洞內,隨即向北上到中洞,洞內往北轉去穿透東麵。先探它的北麵,轉到洞口,有岩石在內架著,分成兩層,上麵疊架成樓閣,倒向洞內,下邊裂成門洞,直直地鑲嵌在崖壁上,原來就是望見的北洞了。到了這裏就見到彎彎曲曲四通八達的旁洞,既極其高大,又多環繞曲折,既空曠豁達,又幽雅奇絕,我所觀賞過的旁通的勝景,這裏是最好的了。仍進入中洞之內,東臨洞口,洞口愈加高高隆起,下邊洞外則是路斷崖崩,隻得仍返回洞中,沿著南洞出來。這才知道這三個洞,外麵雖分幾個洞口,裏麵的洞穴都連著,南洞是它的門戶,北洞是它深處的洞窟,中洞則左右逢源,內外連貫在一起,為何岩洞的神奇怪異如此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於是仍由舊級下,共一裏,北出大道,亟西行。循南山北麓而西,三裏,越一平坡,〔其南北岩洞甚多,不暇詳步。〕歧而南為通城墟。墟房累累,小若鴿戶,列若蜂房,虛而無人,以俟趁墟者。從墟又南一裏,是為上岩〔後洞。〕餘循西路登岩,門北向,前臨深塘。入其內,擴然崇宏,〔峽分左右。〕右峽下墜,已浚為淵,水瀦其底,石壁東西夾之,峻不可下。〔其底南眺沉沉,壁西之崖,回覆淵上,予所駐足下瞰者;壁東則絕壁之下,駢通二穴,若環橋連亙,水通其中,不知所往;北則石壁自洞頂下插淵底,壁半裂柱成隙,泉淙淙隙端下注。出右峽,由〕左峽上入,蹲石當門,中聳為台,台上一頂柱直掛洞頂。路從兩旁入,其西複有石崖,由洞北突而南,若塞門焉。與洞之南壁夾而成罅。路循崖西出,轉繞崖後,〔外穹為門,門下橫閾,而上多垂簷。〕踞門閾而坐,〔門外峽複峭峙,兩旁多倒懸下攫之石,若龍爪猿臂,紛拿其門,〕俯仰雙絕。出洞,循其東麓,複開一門,東向內窪,〔下滴水空聲,轉南漸黑,當即通後洞環橋水穴者。〕而下洞門之南,則〔上岩村〕村居萃焉。村後疊石開徑,曲折而上,是為上岩〔前洞〕。其門東向,〔高齊後洞肩,深折不及。〕前有神廬,側有台址。有村學究聚群蒙於台上。〔由台直躋洞後,進竇成龕,垂石如距:有垂至地下離一線者,有中懸四旁忽卷者,有柱立輪囷其中者,有爪攫分出其岐者。其東南對山有泉源,曰龍泉雲。〕
於是仍由來時的台階下山,共走一裏,向北出到大道上,急忙往西行。沿南山的北麓往西走,三裏,越過一個平坡,平坡南北兩麵的岩洞非常多,無暇四處走到。沿岔路往南走是通城墟。墟上房屋層層疊疊,小得像鴿籠,好似蜂房排列著,空而無人,以等待趕集的人。從墟上又向南走一裏,這是上岩後洞。我沿著西邊的路登上岩洞,洞口向北,前臨深塘。進入洞內,空曠高大,分為左右兩個峽穀。右邊的峽穀向下深墜,已經疏浚為深潭,水積在峽底,石壁在東西兩麵夾著它,高得無法下去。向南眺望,峽底黑沉沉的,石壁西麵的山崖,環繞著下覆在深淵之上,這是我所停腳下瞰的地方;石壁東麵卻在絕壁之下,雙雙通著兩個洞穴,好像環形的橋相連橫亙著,水通到洞穴中,不知流往哪裏;北麵便是石壁自洞頂下插到深潭底部,石壁半中腰石柱裂開一條縫,泉水塗塗地從縫隙下端往下流注。出了右峽,由左峽往上進去,洞口蹲著一塊岩石擋住去路,中央聳成高台,高台上方一根頂柱垂直掛在洞頂。路從兩旁進去,它西側又有石崖,由洞北突向洞南,好像要堵住洞口一樣,與洞的南壁夾成一條裂縫。路沿著石崖向西出去,轉彎繞到石崖後,外邊隆起成為洞口,洞下岩石橫著如門檻,而上方岩石下垂如飛簷。盤腿坐在石檻上,洞口外的峽穀重又峻峭聳峙,兩旁多有倒懸下垂的岩石,好似龍爪猿臂,紛紜雜亂地擋住洞口,一俯一仰都雙雙絕妙。出洞來,順著山的東麓走,又見一個洞口張著,朝向東方,洞內下窪,向下滴水發出空蕩蕩的聲音,轉向南漸漸黑下來,應當就是通往後洞環形橋樣水洞的地方。而下洞洞口的南邊,就是上岩村的村莊房屋聚集在那裏了。村後壘砌石塊開了一條小徑,曲折向上,這是上岩前洞。洞口向東,高處與後洞平肩相等,深處和曲折之處趕不上。洞前有神廟,側邊有處台基。有個鄉村的讀書人聚了一群蒙童在台上。由高台一直上登到洞後,洞穴進裂成石完,下垂的岩石似雞爪:有下垂到地下相離僅有一線的,有中央懸垂四旁忽然上卷的,有柱子狀高大地立在洞中的,有爪子樣下分出腳趾的。它東南方相對的山上有泉水,叫做龍泉。

下台端,〔仍出後洞塘北,〕西北行一裏,入東來大道。又二裏,為高橋,石梁頗整。越橋西南,石山漸開,北眺遙山連接,自西而東,則古田、義寧西來老龍矣。又七裏為山蚤鋪,其四旁雖間出土阜,而石峰尤屼突焉。又西南八裏,為馬嶺墟。其日當市,餘至已下午,墟既散,而紛然俱就飲啜漿矣。始於墟間及靜聞,複與之飯。又西南二裏,至繚江橋,越橋為繚江鋪,於是山俱連阜回岡,無複石峰崢崢矣。又南八裏為焉石鋪,乃西入山塢。二裏轉而西南,又十裏為蘇橋,〔為洛青江上流,水始舍桂入柳去,予遂與桂山別。〕橋西是為蘇橋之堡,入東門,抵南門,時顧仆已先抵此一日,臥南門內逆旅中。是晚蘊隆之極,與二病人俱殊益悶悶。幸已得舟,無妨明日行計也。
下了高台的前端,仍然出到後洞水塘的北邊,向西北行一裏,走上東來的大道。又走二裏,是高橋,石橋十分整齊。越過橋往西南行,石山漸漸退開,往北眺望,遠山連接,自西往東延伸,就是古田所、義寧縣往西來的主脈了。又行七裏是山蚤鋪,它的四旁雖然間或出現土山,而石峰更加突兀了。又向西南走八裏,是馬嶺墟。這天正當趕集,我到時已是下午,集市已經散了,而人們都紛紛就著店鋪飲茶喝酒。這才在集市上趕上靜聞,再與他吃了飯。又向西南行二裏,來到繚江橋,過了橋是繚江鋪,到了這裏,山全是土山,山岡相連回繞,不再有崢嶸的石峰了。又向南八裏是焉石鋪,於是往西走入山塢。二裏後轉向西南,又行十裏是蘇橋,是洛青江的上遊,水流開始離開桂林流入柳州府去,我於是與桂林的群山告別了。橋西是蘇橋的城堡。走入東門,來到南門,此時顧仆已先一天到達此地,躺在南門內的旅店中。這天晚上極其悶熱,雷聲隆隆,我與兩個病人都覺得特別鬱悶。幸好已找到船,不妨礙明天動身的計劃。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