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803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二十二日晨餐後,弘辨具騎候行,餘力辭之。遂同通事就道,以一人擔輕裝從,而重者姑寄寺中,擬複從此返也。十裏,過聖峰寺。越西支之脊而西,共四裏,過放光寺,入錄其藏經、聖諭。僧留茶,不暇啜而出。問所謂盤陀石靜室者,僧指在西北危崖之半。仰視寺後層崖,並華首上下,合而為一,所謂九重崖者,必指此而名。開山後,人但知為華首,覓九重故跡而不得,始以點頭峰左者當之,誰謂陵穀無易位哉?由寺西一裏餘,始躡坳而上,又一裏餘,其上甚峻,乃逾脊。脊南北相屬,東西分坑下墜,所謂桃花箐也。脊有兩坊,俱標為“賓鄧分界”。其處陟曆已高,向自禮佛台眺之,直似重淵之底雲。
二十二日早餐後,弘辨備好馬等候啟程,我竭力推辭。於是和通事上路,用一人挑著輕便的行李隨我走,而重的行李暫時寄存在悉檀寺中,計劃還從這裏返回。十裏,經過聖峰寺,穿越西支的山脊然後向西走,共四裏,經過放光寺,進去錄藏經、聖諭。僧人挽留喝茶,來不及喝就出來了。詢問所說的盤陀石靜室,僧人指示在西北邊陡崖的半山腰上。仰視寺後的層層崖壁,和華首門上下相連,合而為一,所說的九重崖,一定是據此而取名。寺廟創建後,人們隻知道是華首門,尋找九重崖故跡卻找不到,於是把點頭峰左邊當作九重崖,誰說山穀不會變易位置呢?從寺西走一裏多,於是踏著山坳而上,又走一裏多,上麵很陡,於是翻越山脊。脊南北相連,東西分別下墜的坑,是所說的桃花著。脊上有兩座坊,都寫著“賓鄧分界”。這裏已經升登得很高了,以前從禮佛台眺望,卻隻像在重重深淵的底部呢。

由箐西隨箐下,二裏,有茅舍夾道,為前歲底朝山賣獎者所托處,今則寂然為畏途。其前分岐西南者,為鄧川州道;直西者為羅川道,乃通麗江者。遵之迤邐下二裏,有庵當路北北山下,曰金花庵。又西下三裏,連有二澗,俱自東而西注,即桃花箐之下流也,各有板橋跨之。連越橋南,始循南山西向行。一裏,有寺踞南山之脊,曰大聖寺,寺西向。乃從其前逾脊南下,又值一澗亦西流,隨之半裏,澗與前度二橋之流,俱轉峽北去,路乃西。半裏,逾南山北突之坳。坳西,其坡始西懸而下,路遵之。四裏,有村在南山塢四周高中間低的山穀間,是為白沙嘴。隨嘴又西下二裏,忽見深壑自南而北,溪流貫之,有梁東西跨其上。乃墜壑而下,二裏,始及梁端,所謂和光橋也。雞山西麓,至是而止。其水南自洱海東青山北穀來,至此頗巨,北向合桃花箐水,注於大石頭者也。麗府生日公建悉檀之餘,複建此梁,置屋數楹跨其上。遂就而飯焉。
從箐西順著著下,二裏,道路兩邊有茅草房,是去年底朝山、賣漿人的安身處,現在則空無一人,成為畏途。前麵向西南方分出的岔路,是去鄧川州的路;直向西去的是羅川道,並通往麗江府。順路曲折連綿地下二裏,有庵坐落在路北的北山下,名金花庵。又往西下三裏,接連有二道溝澗,澗水都是從東向西流,就是桃花著水的下遊,各自都有木板橋橫跨。接連過到橋南,就沿南山向西行。一裏,有寺坐落在南山的脊上,名大聖寺,寺向西。於是從寺前越過山脊往南下,又遇到一條也是往西流的溝澗,順著走半裏,溝澗和先前過的兩座橋下的水,都轉進峽穀向北流去,道路於是往西走。半裏,穿越南山向北突的山拗。山坳西,山坡開始往西陡直地伸下去,道路跟著下。四裏,南山塢中有個村莊,那是白沙嘴。順白沙嘴又往西下二裏,忽然看見深壑從南往北走向,溪流縱貫其中,橋梁從東到西橫跨溪上。於是墜入壑穀而下,二裏,才到橋頭,是所說的和光橋。雞足山西麓,到此而止。橋下的水南邊從洱海東邊的青山北穀流來,流到這裏時水比較大,往北會合桃花著水,流入大石頭。麗江府木生白公建悉檀寺餘下的錢財,又修建了這座橋,在橋上蓋了好幾間屋,於是就在屋裏吃飯。

橋之西有小徑,自北而南,溯流循峽者,乃浪滄衛通大理道,與大道“十”字交之。大道隨流少北,即西上嶺,盤旋而上,或峻或夷。五裏越其坳,西北下,四裏始夷,又一裏為羅武城,其處塢始大開。自此山之西,開東西大塢,直至千戶營塢分為二,始轉為南北塢,皆所謂羅川也。向自山頂西望,翠色襲人者即此,皆麥與蠶豆也。羅武無城,一小村耳。村北有溪,西自千戶營來,即南衙河底之水,至此而東北墜峽,合和光橋下流,而東北經大石頭者也。於是循南山行溪之南,二裏,有村在溪北山下,曰百戶營。又西五裏,有村在溪北懸岡上,曰千戶營。營之西,有山西自大山分支東南下,突於塢中,塢遂中分。當山之西南者,其塢回盤,其水小,為西山灣,新廠在其東南,而路出其西北。當山之東北者,其塢遙達,其水大,為中所屯。南北二衙又在其西北,而路則由山之西南逾坳以入。於是從千戶營溪南轉入南塢,一裏餘,至新廠。皆淘沙煎銀者。乃北一裏餘,抵分界山之陽,渡一小流,循山陽西北行三裏,北逾過坳。於是稍下,循西大山之麓北向行,其東又成南北大塢,即千戶營之上流也。北一裏,有村倚西山之坡,是為中所屯,乃鄧川、鶴慶分界處,悉檀寺莊房在焉,乃入宿。悉檀僧已先傳諭之,故守僧不拒雲。
橋的西邊有小路,從北往南走,沿峽穀溯流而上,是浪滄衛通往大理府的路,和大路“十”字形交叉。大路順流稍微往北,就往西上嶺,盤旋而上,有時陡峻有時平坦。五裏越過山坳,往西北下,四裏才是平路。又走一裏到羅武城,這裏山塢十分開闊。從此山的西部,敞開東西走向的大山塢,一直到千戶營,山塢一分為二,於是轉為南塢、北塢,都是所說的羅川。以前從雞足山頂往西眺望,翠色襲人的地方就是這裏,綠的全是麥子和蠶豆。羅武沒有城郭,是個小村子罷了。村北有條溪,西邊從千戶營流來,就是南衙河底的水,流到這裏往東北墜入峽穀,與和光橋下的水會合,然後往東北流過大石頭。於是順南山從溪南岸行走,二裏,溪北岸山下有個村子,名百戶營。又往西走五裏,溪北陡岡上有個村子,名千戶營。營的西邊,有從西部大山分出支脈往東南延伸的山;突立在山塢中,山塢於是從中分開。位於山西南的塢曲折盤繞,塢中的水小,為西山灣,新廠在塢東南,而道路從塢西北出去。位於山東北的塢遙遠通達,塢中的水大,為中所屯。南、北二衙又在塢西北,而道路則從山的西南越過山坳伸進去。於是沿千戶營溪流往南轉入南塢,走一裏多,到新廠。〔都是淘沙煉銀的。〕於是往北走一裏多,到分界山的南麵,渡過一條小河,順山南往西北走三裏,往北越過山坳。就逐漸下,順西邊大山之麓往北行,東邊又形成南北走向的大山塢,是千戶營的上遊。往北走一裏,有村莊傍靠在西山坡上,這是中所屯,為鄧川州、鶴慶府分界處,悉檀寺的莊房在這裏,於是進去住宿。悉檀寺僧人已經事先傳告過,所以守莊房的僧人沒有拒絕。

二十三日晨,飯於悉檀莊,天色作陰。乃東下塢中,隨西山麓北行。二裏,有支岡自西山又橫突而東,乃躡其上。有岐西向登山者,為南衙道,腰龍洞在焉;北向逾坳者,為北衙道,鶴慶之大道隨之。餘先是聞腰龍洞名,乃令行李同通事從大道行,期會於鬆檜,地名,大道托宿處。
二十三日早晨,在悉檀寺莊房吃飯,天氣轉陰。於是往東下到塢中,順西山麓往北行。二裏,有分支山岡又從西山橫出,向東突立,於是登上山岡。有岔路,往西登上山的,是去南衙的路,腰龍洞就在在那裏;向北穿山坳的,是去北衙的路,去鶴慶府的大路順此路走。我在這之前聽過腰龍洞的名聲,於是讓行李和通事從大路走,約定在鬆檜碰頭。〔鬆檜是地名,大路上寄宿的地方。〕

餘同顧仆策杖攜傘,遂分道從岐,由山脊西上。一裏,稍轉而南,複有岐緣南箐而去,餘惑之。候驅驢者至,問之,曰:“餘亦往南衙者,大路從此西逾嶺下,約十裏。”餘問南岐何路?曰:“此往雞鳴寺者。”問寺何在?其人指:“南箐夾崖間者是,然此岐隘不可行。”忽一人後至,曰:“此亦奇勝。即從此峽逾南坳,亦達南衙,與此路由中坳者同也。”餘聞之喜甚,曰:“此可兼收也。”謝其人,遂由岐南行。裏許,轉入夾崖下,攀崖隙,透一石隙而入。其石自崖端垂下,外插崖底,若象鼻然,中透一穴如門,穿門即由峽中上躋,亦猶雞山之束身焉。登峽上,則上崖岈然橫列,若洞、若龕、若門、若樓、若棧者,駢峙焉。洞皆不甚深,僧依之為殿,左為真武閣,又左為觀音龕,皆東北向下危壁。殿閣之間,又垂崖兩重,俱若象鼻,下插崖底,而中通若門。
我和顧仆攜帶竹杖和傘,就分道順岔路走,沿山脊往西上。一裏,逐漸轉向南,又有岔路沿南著而去,我感到疑惑。等有趕驢的人來到,詢問路,回答說:“我也是去南衙,大路從這裏往西越嶺而下,大約有十裏。”我問沿南警岔的路去哪裏?回答說:“這路去雞鳴寺。”我間寺在哪裏?這人指著說:“南警中夾著的崖間就是。但這條岔路險阻難行。”忽然有一個後到的人說:“這也是奇異的勝境,即使從此峽穀翻越南坳,也通到南衙,與從中坳走的這條路一樣。”我聽了十分高興,說:“這樣可以一舉兩得。”謝過那人,就從岔路往南走。一裏多,轉入夾在峽穀中的崖下,攀援崖隙,穿過一條石縫而入。這石崖從頂上垂下來,往外插到崖底,好似大象鼻子一般,正中有個門一樣的洞穴,穿洞就是沿峽穀中往上登,也猶如雞足山的束身崖。登峽穀而上,則上麵的岩石深邃橫列,像洞、像石屋、像門、像樓房、像棧道的都有,並排峙立在那裏。洞都不很深,僧人傍靠洞為殿,左邊是真武閣,又左邊的是觀音完,都是麵向東北,下臨陡壁。殿閣之間,又垂下兩重崖壁,完全像大象鼻子,往下插向崖底,而中間像門一樣通著。

有僧兩人,皆各踞一龕,見客至,胡麻芝麻方熟,輒邀同飯,餘為再啜兩盂。見龕後有石脊,若垂梯而上,跣而躡之,複有洞懸其上層,中空而旁透小穴。崖之左右,由夾中升嶺,即南坳道,而崖懸不通,複下,由穴門出,即轉崖左西南上。仰見上崖複懸亙而中岈然,有岐細若蟲跡,攀條從之,又得一大穴,其門亦東北向,前甃井壁石為台,樹坊為門,曰青蓮界。其左藥灶碑板俱存,而無字無人,棘蘿旁翳,無可問為何人未竟之業。其右複有象鼻外垂之門,透而南,複有懸綃之幛。幛之右,上崖有洞巍張,下崖即二僧結庵之處,然磴絕俱莫可通。
有兩個僧人,都各自盤坐在一石屋中,見客人來到,芝麻剛好熟,就邀請一同吃飯,我因此又吃了兩碗。看見石屋後有石脊,像梯子垂下來而通向上麵,我光著腳攀爬,又有洞懸在上層,中空而旁邊和小洞相通。從崖的左右夾縫登嶺,就是去南坳的路,但崖壁陡懸走不通,又下來,從洞門出去,就轉到崖左往西南上,抬頭看見上麵的崖石又懸空橫貫而中間深邃,有條極細的羊腸小道,攀援小路走,又到了一個大洞穴,洞門也是東北向,前麵砌石為台,樹坊為門,名青蓮界。洞左邊藥灶碑板都在,但沒有字、沒有人。荊棘蘿草四處覆蓋,無法詢問是什麼人的未竟之業。右邊又有像象鼻外垂形成的門,穿門往南,又有如輕紗懸空高卷的屏嶂。屏嶂的右邊,上麵的崖石間有高大開闊的洞,下麵的崖石就是那兩個僧人居住的地方,但石階斷絕,上下都無路可通。

乃仍由青蓮界出東夾,再上半裏,而崖窮夾盡,山半坪開。又有泉自南坳東出,由坪而墜於崖之右;又分而交瀠坪塍,墜於崖之左。崖當其中,濯靈滌竅,遂成異幻。由坪上溯流半裏,北向入峽,峽中之流,傾湧南向。溯之一裏,澗形不改,而有巨石當其中。石之下,則湧水成流;而石之上,惟礫石堆澗,絕無水痕。又溯枯澗北行半裏,路窮茅翳,蓋其澗自西峽來,路當北去也。乃東向躡嶺,攀崖躋棘,又半裏,得南來路,遂隨之北。半裏,西涉一塢,複升隴而西,有岐,入西南峽中者頗小,其直北下隴者頗大。
於是仍然從青蓮界走出東峽穀,再上半裏,就走到崖石、峽穀的盡頭,山腰平地開闊。又有泉水從南坳往東流出,沿平地流,從崖石右邊墜落;又分出一股在平地土埂間瀟繞,墜入崖石左邊。崖石位於其中,水流灌靈洗竅,就形成奇異的幻景。沿平地邊溯流半裏,向北進入峽穀,峽穀中的水流,向南傾瀉。溯流一裏,溝澗形狀沒變,但有巨石正處其中,巨石下麵,則湧水成流;而巨石上麵,隻有礫石堆在澗中,絕對沒有水痕。又溯枯澗往北走半裏,道路中斷,茅草遮蔽,因為這條溝澗從西邊峽穀過來,道路應當往北去。於是往東踏上嶺,攀崖穿棘,又走半裏,走到從南邊伸來的路上,於是順路往北走。半裏,往西穿過一道山塢,又登隴往西走,有岔路,進入西南邊峽穀中的較小,直北而下隴的較大。

餘心知直北者為南衙道,疑腰龍洞在西南峽中,遂望峽行。半裏,不得路。遙聽西北山巔有人語聲,乃竭蹶攀嶺上艱難地爬上嶺,一裏,得東來道。又一裏,得驅犢者問之,則此路乃西向逾脊抵焦石峒者。問腰龍洞何在?曰:“即在此支嶺之北,然嶺北無路,須隨路仍東下山,折而北,至南衙,乃可往。”蓋是山大脊,自北而南,脊之西為焦石峒,脊之東,一支東突,其北腋中,則腰龍洞所在,南腋中即此路也。餘乃悵然,遂隨路返。東下一裏,乃轉而東北下,又一裏,抵山麓,循之北行,又一裏而至南衙。南衙之村不甚大,倚西山而東臨大塢,其塢北自北衙,南抵中坳,其中甚寬。蓋此中大塢,凡三曲三辟,最北者為北塢,塢南北亙,以北坳東隘為峽口;其南即中所屯塢,塢亦南北亙,以江陰村為峽口;其南即千戶營、百戶營塢,塢東西亙,以羅武村為峽口。總一溪所貫,皆謂之羅川雲。
我心裏明白直北是去南衙的路,懷疑腰龍洞在西南邊的峽穀中,就向峽穀走去。半裏,沒有路,聽到遠處西北方向的山頂上有人講話的聲音,於是竭盡全力地攀嶺而上,走了一裏,來到從東邊伸來的路上。又走了一裏,見到趕牛的人,問路,原來這條是往西越脊抵達焦石炯的路。問腰龍洞在哪裏?回答說:“就在這支嶺的北麵,但嶺北沒有路,必須順路沿東邊下山,折向北,到南衙,才能去到。”原來這座山的主脊,從北往南走向,山脊的西麵是焦石炯,山脊的東麵,一支脈向東突起,支脈的北側正中,是腰龍洞所在處,南側正中就是這條路。我於是悵然不快,就順路返回。往東下一裏,便就轉向東北下,又一裏,抵達山麓,沿山麓往北走,又一裏就到南衙。南衙這個村莊不太大,背靠西山而東麵對著大山塢,山塢北邊起自北衙,南邊抵達中坳,中部很寬。原來這一帶的大塢,一共三次轉折三次開闊,最北邊的是北塢,塢南北走向,以北坳東邊的險要之處為峽穀口;南邊的就是中所屯塢,塢也是南北走向,以江陰村作為峽穀口;中所屯塢南邊就是千戶營、百戶營塢,塢東西走向,以羅武村作為峽穀口。三道塢有一條溪流貫穿,都稱為羅川。

由南衙之後西南上山,磴道甚辟。一裏半,有亭有室,當山之中,其旁桃李燁然。亭後躡級而上,有寺,門榜曰“金龍寺”。門內有樓當洞門,其樓前臨平川,後瞰洞底,甚勝也。
從南衙背後往西南上山,石階路很寬。一裏半,有亭有室,位於山腰上,亭、室兩邊桃花、李花十分燦爛。從亭後登石階而上,有寺,門額為“金龍寺”。門內有樓坐落在洞口,這座樓前麵對著平川,後麵俯瞰洞底,十分美。樓後就是洞門,洞和樓都是東向,洞門懸空鑲嵌而下,和江西省的石城洞極其相似。西壁上麵彎隆覆蓋而下麵是空洞,南麵與北麵漸漸轉成環形,隻有東麵可以累階梯而下。往下五丈,一塊石頭突起,正當洞中,石頭西邊高聳而東邊削下去,砌為台,在上麵建亭,供奉觀音菩薩。亭東麵對著層層台階,架木橋登上去,往西俯瞰洞底,積水環繞下麵,沉青映碧,十分光怪奇異。急忙從橋上返回台階,穿過橋下,沿台左邊往西下,十多丈後下到水邊,水嵌在西崖腳,西麵寬約三丈,南北兩麵,漸漸抱攏縮小,但三麵都是絕壁環繞,旁邊沒有孔,水彙聚在其中,儼然像月牙抱魄。水中深淺不一,但清澈到了極點,煥然映彩,和安寧溫泉極其相似,淺處浮著綠色,深處沉著碧藍,捧起來品嚐,異常的甘甜清涼。洞因為在山腰,取名腰龍,而文雅之士為寺題額金龍,確實是神龍的宮殿。洞口如盂仰起,下麵圓如石城洞,水繞三麵如缺口的玉環,石脊盤在中間如同垂舌,和石城洞不一樣的是石城洞旁通沒有底,而此洞正中涵一汪水,水如此奇異的光亮晶瑩,又不是其它的水所能比得上的。過了很久,仍然上到洞口,於是登前樓,前麵楹柱後麵軒廊,位置都很完備,但僧人外出,沒有留下門鑰匙。

樓後即為洞門,洞與樓俱東向,其門懸嵌而下,極似江右之石城洞。西壁上穹覆而下崆峒,南與北漸環而轉,惟東麵可累級下。下五丈,一石突起,當洞之中,西聳而東削,甃以為台,亭其上,供白衣大士。其亭東對層級,架木橋以登,西瞰洞底,瀦水環其下,沉紺天青色映碧,光怪甚異。亟由橋返級,穿橋下,緣台左西降,十餘丈而後及水。水嵌西崖足,西麵闊約三丈,南北二麵,漸抱而縮,然三麵皆絕壁環之,無有旁竇,水渟涵滯留積聚其間,儼若月牙之抱魄月有輪廓而無光也。水中深淺不一,而澄澈之極,煥然映彩,極似安寧溫泉,淺者浮綠,深者沉碧,掬而嚐之,甘冷異常。其洞以在山之半,名為腰龍,而文之者額其寺為金龍,洵神龍之宮也。洞口如仰盂,下圓如石城,水瀠三麵如玦,石脊中盤如垂舌,其異於石城者,石城旁通無級,而此則一水中涵,若其光瑩之異,又非他水可及也。久之,仍上洞口,始登前樓,則前楹後軒,位置俱備,而僧人他出,扃鑰不施。
仍然走一裏多,下到南衙,間去鬆檜的路,都說來不及走到。於是竭盡全力地趕路,從南衙後傍靠西山往北走,二裏,這是北衙。北衙南麵有座神廟,門向東,廟後大脊之上,並列的崖石矗立在兩邊,小水從其中流出。廟北有公館,市舍夾在道路兩旁,很興盛。轉向東,共半裏,才走完市舍,與南衙隔得很遠了。南、北二衙都是銀礦廠,而隻稱之為衙,想來是因為這裏特別興盛。往東走與南邊伸來的大路彙合,又往北走一裏多,市舍又夾在道路兩旁,是冶煉開爐的地方。過了市舍,就往北下坡,又走一裏多就到坡底,才知道南北兩衙,還是山腰中的山塢。峽穀很深,有大澗水從其中流過,從北向南,這裏是河底,大概是羅川的上遊。有條支流從西邊的峽穀流來彙合,水流較小,上麵架有木橋。過橋後.又往北走,看見石橋橫跨在大溝澗上,溝澗中有巨石,橋從東西兩邊跨在巨石上,就著巨石中間建閣,供奉觀音菩薩。越過橋東,溯溝澗往北上,道路靠著陡崖,石階環形攀登,右邊陡崖,左邊溝澗,下麵嵌進深淵,上麵崖壁陡峭。

仍一裏餘,一至南衙,問鬆檜道,俱雲行不能及。乃竭蹶而趨,由南衙後傍西山而北,二裏,是為北衙。有神廟當北衙之南,門東向,其後大脊之上,駢崖矗夾,有小水出其中。廟之北有公館,市舍夾道,甚盛。折而東,共半裏,而市舍始盡,蓋與南衙迥隔矣。二衙俱銀礦之廠,獨以衙官暑稱者,想其地為盛也。東與南來大道合,複北行一裏餘,市舍複夾道,蓋烹煉開爐之處也。過市舍,遂北下坡,又一裏餘而及其底,始知南北兩衙,猶山半之塢也。其峽既深,有巨澗流其間,自北而南,是為河底,蓋即羅川之上流。有支流自西峽來入,其派頗小,置木橋於上。越之又北,見石梁跨巨澗,澗中有巨石,梁東西兩跨之,就其中為閣,以供白衣大士。越橋之東,溯澗北向上,危崖倚道,盤級而登,右崖左澗,下嵌深淵,上削危壁。
五裏登上山脊平地,山頭上有枯澗形成的塹溝,也有石橋橫跨。過到橋北,有新建的殿,有水溢出來的池,有施舍茶的亭。我進亭吃飯,一個僧人獻上剛泡的茶,說:“剛才通事和擔夫在這裏等了很久,前麵的旅途遙遠,留下話叫速去。”原來此殿也是麗江府建來施舍茶的,所以僧人因為通事命令,等候我並告訴以上的話,我急忙吃飯出發,竟忘了此地為熱水橋,而殿前所流的就是熱水。從熱水橋旁走,又過一座石橋,橋橫跨山頭,和前座橋相同,橋下有小水,往西流入巨澗。過橋,從中脊向北走,東西都有大山夾著中脊。西部的大山,從鶴慶府南伸來,到七坪主脊,直南高高縱貫在河底西南,為魯擺;從七坪往東延伸,分出支脈南下,就是這道中脊與東部的山,所以此中脊的北麵,又名西邑。

五裏登坪脊,有枯澗塹山頭,亦跨石梁。度梁北,有殿新構,有池溢水,有亭施茶。餘入亭飯,一僧以新瀹茶獻,曰:“適通事與擔者久待於此,前途路遙,托言速去。”蓋此殿亦麗江所構以施茶者,故其僧以通事命,候餘而致之耳。餘亟飯行,竟忘其地為熱水橋,而殿前所流即熱水也。既從其側,又過一石梁,梁跨山頭,與前梁同,而下有小水,西墜巨澗。過梁,從中脊北向而行,東西俱有巨山夾之。蓋西界大山,自鶴慶南來,至七坪老脊,直南高亙於河底之西者,為魯擺;由七坪東度,分支南下,即此中脊與東界之山,故此中脊之北,又名西邑。
因為西邑和魯擺都是地名,二山各自靠近兩地,於是界坊就用地名命名了。中脊與魯擺主脊夾成西峽穀。這是河底的水流出之地,大概發源於七坪南。在中脊上走十裏,脊東又盤繞為中窪的坑,中脊懸立在西峽穀和東窪坑之間,狂風西起,像要把人卷走。又走三裏,於是往西北上嶺,一裏,又踏著嶺往西走,半裏,於是往西北下。一裏到塢中,這是七坪,就是所越過的中部之脊,和西部大山夾成的坪,為河底的最高處。從坪中往北走二裏,才是所過之脊的隘口。脊南有兩三家人住在路旁,脊西有村落傍靠著山,桃花李花十分燦爛。這時太陽已經下落,距離鬆檜還有二十裏,急忙越過隘口往北走。五裏,稍稍走出西部,大山如故,而東部也漸漸夾成窪地,窪地中石穴下陷,每一個都像陷坑,或者像陷阱。道路順東邊山脊走,又數裏,有幾家人住在北峽穀口,名金井村,於是省悟到先前累累下陷的阱,都被稱為金井了。隘口桃花夾村,嫣然若笑。

蓋西邑與魯擺皆地名,二山各近之,界坊遂以為名焉。中脊與魯擺老脊夾成西峽,此河底之流所自出者,蓋源於七坪之南雲。行中脊十裏,脊東亦盤為中窪之宕,脊懸西峽東窪之間,狂風西來,欲卷人去。又三裏,乃西北上嶺,一裏,又躡嶺而西,半裏,乃西北下。一裏抵塢中,是為七坪,即中界所度之脊,與西界大山夾成此坪,為河底之最高處也。由坪中北行二裏,始為度脊隘口。脊南有兩三家當道,脊西有村落倚山,桃李燦然。時日已下舂,尚去鬆檜二十裏,亟逾隘北行。五裏,少出西界,巨山如故,而東界亦漸夾而成窪,窪中石穴下陷,每若坑若阱。路循東脊行,又數裏,有數家當北峽之口,曰金井村,始悟前之下阱累累者,皆所稱金井者耶。隘口桃花夾村,嫣然若笑。
從村北往東下坡,一裏漸漸平坦,於是往東在嶺脊上走,嶺脊左右兩邊逐漸夾成山塢。順脊走三裏,又從脊北墜坑往東下,一裏到山腳,於是山塢十分開闊。有三間房屋坐落在山麓東,也是佛寺。從寺前往東取道平坦的山塢急行,眺望從南到北高聳的東峰,日光倒映在其正中間,一點丹葩,像擎在空中的荷花。

由村北東向下坡,一裏漸夷,乃東行嶺脊,脊左右漸夾而成塢。由脊行三裏,複由脊北墜坑東下,一裏抵其麓,於是塢乃大開。有三楹當麓之東,亦梵龕佛寺也。由其前東向徑平塢而馳,望東峰南北高聳者,日光倒映其間,丹葩一點,若菡萏之擎空也。
因為西邊山峰高高地屏障縱貫,東峰高低不一地聳起,西山銜接落日,反射東山。東山低處,陽光離去而成碧綠;東山高處,還因太陽映照而紅光流轉,紅色得綠色環繞簇擁,更加覺得鮮豔美好,世傳鶴慶府有“石寶之異”之稱,“西映為朝霞,東映為晚照”,就是這裏的意境。往東急行二裏,經過幾家房舍。又往東一裏,山塢漸漸墜壑成澗而向東南伸去。於是轉北越過一道隴,又走一裏,西山麓有公館,左右開始有村落,知道這裏是鬆檜了,但還不知道住在哪裏。又往北走半裏,擔夫靠著裏巷的大門呼叫,於是進去,天已經將近黑了。這家人姓何,是江西省人,他的先人為監廠委派的官員,於是定居在這裏。

蓋西山屏亙甚高,東峰雜遝而起,日銜西山,反射東山,其低者,日已去而成碧,其高者,日尚映而流丹,丹者得碧者環簇其下,愈覺鮮妍,世傳鶴慶有“石寶之異”,“西映為朝霞,東映為晚照”,即此意也。東馳二裏,過數家之舍。又東一界,漸墜壑成澗向東南去。乃折而北度一隴,又一裏,有公館在西山之麓,其左右始有村落,知其為鬆檜矣,而猶未知居停何處也。又北半裏,擔者倚閭門lǘ裏巷的大門而呼。乃入之,已就晦矣。是家何姓,江右人,其先為監廠委官,遂留居此。
二十四日天亮,在鬆檜吃飯,往北走進山穀。鬆檜南,山盤繞成大壑穀而沒有水,溝澗的情形,似乎也是往東南伸去;鬆檜北,山又漸漸夾成塢,小河還是往南流。五裏上阪,名波羅莊,山從這裏往西邊大山翻越山脊向東延伸,山脊不太高,但水分流南北兩邊。又往北走五裏,眺望北塢中村落高低錯落,大多傍靠西部大山,這是山莊。於是往北下,順小溪往北走,五裏路之間,村舍錯落出現,桃花杏花五彩繽紛。不久就直達北山下,有人家傍靠南山居住,這是三莊河底村。村北的溪從西向東流,溪水一是源於三莊西穀,一是源於河底村南穀,都是小水;一是源於西北大山峽穀中,三股水一齊在河底村北會合,然後向東流去,亭橋橫跨水流,橋北就是龍珠山的南麓。龍珠山現名象眠山,從西部大山的東麵,分出支脈往東延伸,直接與東部大山的西麓相連。山北的西部大山,就是主峰山脈,都是從北往南走向;山北的東部大山,就是峰頂山,也是從北往南走向,東西之間夾著南北走向的大山塢。漾共江也從麗江府往南流,繞過鶴慶府城東,然後往南流到這裏,被龍珠山阻截,水沒有地方流出,於是從峰頂山麓,順龍珠山往西轉,找到龍珠山的關鍵洞穴,就搗入其戶,一寸一寸地流進去,一共一百零八個洞才流完。

二十四日昧爽,飯於鬆檜,北向入山峽。鬆檜之南,山盤大壑而無水,溝澗之形,似亦望東南去;鬆檜之北,山複漸夾為塢,小水猶南行。五裏登阪,為波羅莊,山從此自西大山度脊而東,脊不甚高,而水分南北。又北五裏,望北塢村落高下,多傍西大山,是為山莊。於是北下,隨小溪北行,五裏間,聚廬錯出,桃杏繽紛。已而直抵北山下,有倚南山居者,是為三莊河底村。村北溪自西而東,其水一自三莊西穀來,一自河底村南穀來,皆細流;一自西北大山夾中來,俱合於河底村北,東流而去,亭橋跨之,橋北即龍珠山之南麓矣。龍珠山者,今名象眠山,自西大山之東,分支東亙,直接東大山之西麓。其北之西大山,即老龍之脊,皆自北而南;其北之東大山,即峰頂山,亦皆自北而南,中夾成南北大塢。漾共之江,亦自麗江南下,瀠鶴城之東,而南至此為龍珠所截,水無從出,於是自峰頂之麓,隨龍珠西轉,搜得龍珠骨節之穴。遂搗入其中,寸寸而入,凡百零八穴而止。
〔當地人說,從前有個神僧叫倔多尊者,在東部的峰頂山修道,因為鶴慶壩子一帶,都被水彙積成海,沒有泄流的地方,於是發願攜帶錫杖到念珠下山,想要開通水路。途中遇到一位婦人,手上拿著瓢,問:“師傅去哪裏?'’法師回答了事情的起因。婦人說:“你的心願雖然宏大,但恐怕功力還不夠。把這瓢擲到水中試試,瓢返回來,才能成功,不這樣,必須更加努力。”法師不信,把瓢拋入水中,瓢漂流而去。後來果然沒能開通出水口。又返回峰頂山潛心修行二十年,再把瓢擲入水中,隨擲隨回。於是把念珠撒到水中,順著念珠止住的地方,用錫杖戳,處處都隨手而通,恰好通開一百零八個洞,和念珠數相同。如今當地人感謝法師神力,在眾洞穴上立寺,用來報德。

土人雲,昔有神僧倔多尊者,修道東山峰頂,以鶴川一帶,俱水彙成海,無所通泄,乃發願攜錫杖念珠下山,意欲通之。路遇一婦人,手持瓢問:“師何往?”師對以故。婦人曰:“汝願雖宏,恐功力猶未。試以此瓢擲水中,瓢還,乃可得,不然須更努力也。”師未信,攜瓢棄水中,瓢泛泛而去。已而果不獲通。複還峰潛修二十年,以瓢擲水,隨擲隨回,乃以念珠撒水中,隨珠所止,用杖戳之,無不應手通者,適得穴一百零八,隨珠數也。今土人感師神力,立寺眾穴之上,以報德焉。
《一統誌》寫作崛哆,當地人稱為摩伽陀。〕各洞的水在山腹中合成一股,一齊從龍珠山東南麓流出。大路經過河底橋,就翻越龍珠山而往北走,和水出入的各個洞都不相遇,因為洞全都在龍珠山東麵。我於是想從橋北順流東下,走小路窮究出水洞,讓通事和挑夫從大路走。挑夫說:“小路難找,不如一同走。”因為他家住在入水洞北,從小路走也方便。我更加高興,就一齊往東順溪從龍珠山南部走。一裏,反而越到溪南,半裏又渡到溪北。道路十分險阻,但溪兩岸都有人居住。又往東走半裏,楓密河向東南邊的峽穀瀉去,道路往東北翻越龍珠山支嶺。兩上兩下,往東北盤繞支嶺一共走了四裏,路漸漸高。俯瞰東南的峽穀深處,有水破峽奔流,就是各洞水合並後流出來的水。水往南奔流到峽穀底,和楓密河會合,然後往東南流經峰頂山南麵峽穀而出,流入金沙大江。然而所走的地方太高,水洞在重重山崖下麵出水,俯視不到洞穴。讓通事和挑夫坐在路邊等著,我和顧仆墜入壑穀往東南下。下了半裏,沒有路,在草石間踉踉蹌蹌地行走,轉向東著走半裏,文往南繞半裏,才下到水溝底。於是往西溯流披開荊棘進去,一共半裏,就見巨石磊落,堆積在水溝中,水順著石縫,泛泛溢出,交叉湧流。我坐在巨石上,隻看見水和石頭爭縫隙,不見有其它的洞穴,水流如雪花躍出,雷聲轟鳴,交流向四周,卻不知道是從哪裏流出來的。

《一統誌》作倔多,土人作摩伽陀。眾水於山腹合而為一,同泄於龍珠之東南麓。大路過河底橋,即逾龍珠而北,與出入諸水洞皆不相值,以俱在其東也。餘乃欲從橋北,隨流東下,就小徑窮所出洞,令通事及擔者從大路往。擔者曰:“小徑難覓,不若同行,”蓋其家在入水洞北,亦便於此也。餘益喜,遂同東向隨溪行龍珠山之南。一裏,反越溪南,半裏,又渡溪北。其路隘甚,而夾溪皆有居者。又東半裏,楓密河東南瀉峽去,路東北逾龍珠支嶺。兩下兩上,東北盤嶺共四裏,其路漸上。俯瞰東南深峽中,有水破峽奔決,即合並出穴之水也。其水南奔峽底,與楓密之水合,而東南經峰頂山之南峽以出,下金沙大江。然行處甚高,水穴在重崖下出,俯視不見其穴。令通事及擔者坐待道旁,餘與顧仆墜壑東南下。下半裏,不得路,躑躅徘徊草石間,轉向東箐半裏,又南迂半裏,始下至磵jiàn兩山間的水溝底。乃西向溯流披棘入,共半裏,則巨石磊落,堆疊磵中,水從石隙,泛溢交湧。餘坐巨石上,止見水與石爭隙,不見有餘穴,雪躍雷轟,交於四旁,而不知其所從來也。
過了很久,又繞原路走,一裏多,已經繞近上麵了,再攀石亂躍,又走半裏,登上大路,於是往東北上。半裏,轉過一道峽穀,聽到背後有人叫,是通事和挑夫。於是往北半裏,從石中往上穿,往北越過山脊,才往北看到兩邊山如門推開,中間盤繞一道山塢,漾共江繞流在塢東,又有一條小河橫在塢西北,都是流到山脊下就看不見了。兩邊的山夾持往北延伸,然後在遠處東北隅相連接,那就是麗江府邱塘關所在之處,漾共江水從那裏流出。於是往北下山,一裏多到達山麓,有寺坐落在山麓中,寺門向北,下麵就是入水的洞穴。來不及進寺,急忙詢問水。先看見一個洞,是西邊流來的小河流進去,洞東又有一丈多平地相隔,東邊流來的漾共江,多次流過洞而多次分流墜入,到這裏也分流完了,這樣看來,所說的一百零八個洞,都在東麵。我於是越到水北向東溯流,看見水流在崖下遇到一個洞,就從洞中旋轉著往下流,如同墜入甕口,發出嗚嗚的水聲,每個洞之間遠的相隔一丈多,近的咫尺而已。不久又上到寺前,於是往北下渡過西邊流來的小河,河上有小石橋橫跨。往北走一裏,平岡中有個村莊,這是甸尾村。挑夫家就在這裏,進去在桃花下吃飯。飯後,往西北走三裏多,然後到南邊伸來的大路,就是過河度橋往北翻越嶺的路。於是順西山又往北走五裏,名長康鋪坊。有河從西南邊峽穀流來,大石橋橫跨河上,橋南有碑,稱為鶴川橋。鶴川是一條河的通名,而這座橋獨享有其名,也因為此橋是這條河之冠。橋北有岔路,溯流往西南走,是去大理府的大路,所以在這裏設鋪。過橋不到半裏,為長康關,房舍夾道。今天是街子,趕街的人聚集。從甸尾村到這裏,村落分布,房舍十分整齊,桃花流水環繞交錯其中。西邊就是朝霞寺峰,正東和石寶山相對。於是道路轉東北走,又八裏多就進入鶴慶府城南門。

久之,複迂從舊道,一裏餘,迂上既近,複攀石亂躍,又半裏,登大道,遂東北上。半裏,轉一峽,見後有呼者,乃通事與擔夫也。於是北半裏,上攢石間,北過脊,始北望兩山排闥,一塢中盤,漾共江絡其東,又一小水緯其西北,皆抵脊下而不可見。其兩山之北夾而遙控於東北隅者,是為麗府邱塘關所踞,漾共水所從出也。乃北下山,一裏餘而及其麓,有寺懸麓間,寺門北向,其下即入水之穴也。不及入寺,急問水。先見一穴,乃西來小流所入,其東又有平土丈餘隔之,東來之漾共江,屢經穴而屢分墜,至是亦遂窮,然則所謂一百八穴者,俱在東也。餘因越水北東向溯流,見其從崖下遇一穴,輒旋穴下灌,如墜甕口,其聲嗚嗚,每穴遠者丈餘,近者咫尺而已。既而複上寺前,乃北下渡西來小流,有小石梁跨之。北一裏,有村當平岡間,是曰甸尾村。擔者之家在焉。入而飯於桃花下。既乃西北行三裏餘,而入南來大道,即河底橋北上逾嶺者。於是循西山又北五裏,為長康鋪坊。有河流自西南峽來,巨石橋跨之,有碑在橋南,稱為鶴川橋。蓋鶴川者,一川之通名,而此橋獨擅之,亦以其冠一川也。橋北有岐,溯流西南,為大理府大道,故於此設鋪焉。過橋不半裏,為長康關,廬舍夾道。是日街子,市者交集。自甸尾至此,村落散布,廬舍甚整,桃花流水環錯其間。其西即為朝霞寺峰,正東與石寶山對。於是路轉東北,又八裏餘而入鶴慶南門。
城牆不太高,門內的文廟宏偉整齊。〔當地人說此廟是雲南省第一,也是麗江府的木公用千金讚助修成。〕從文廟往東北走半裏,稍東是府署。從府署西又往北行半裏,從一鼓樓出去,是新城的北門。北麵是舊城,守禦所在舊城。又往北半裏就從舊城北門出去,稍稍西轉然後往北一裏,又東轉然後往北四裏,名演武場,在路東。從演武場西又往北走五裏,經過一個村莊,又走五裏到大板橋。橋下的水比較大而且停積,從西向東流入漾共江。此時所走的路,位於甸塢之中,東邊山下,江水順山流,西邊山下,村舍傍靠山,從這座橋往北,砌路的石塊都是齒狀排列,如同編織,也像向上插的半枝筆,很尖利,難於下腳。又往北走六裏,到小板橋。橋比先前的小,而且水也沒有那麼大,但似乎水勢急。又往北走七裏,到甸頭村的新屯,是比較興盛的村落。稍稍轉東,是王貢士家,於是進去住宿。〔王貢士現在是四川的訓導。他的孫子對我說:“這裏西北的山腰,有十分奇妙的青玄洞,山下有出水龍潭,山北又有黑龍潭。如果沿西山走,就可以全部觀覽。”今日計劃到馮密住宿,因為天晚就住在了這裏。〕

城不甚高,門內文廟宏整。土人言其廟甲子滇中,亦麗江木公以千金助成。由其東北行半裏,稍東為郡治。由其西,又北行半裏,出一鼓樓,則新城之北門也。其北為舊城,守禦所在焉。又北半裏而出舊城北門,稍西曲而北一裏,複東曲而北四裏,為演武場,在路東。從其西又北五裏,過一村,又五裏為大板橋。橋下水頗大而瀦,乃自西而東下漾共江者。時所行路,當甸塢之中,東山下,江流沿之,西山下,村廬倚之,自此橋之北,甃路石皆齒齒如編,仰管之半,礫石趾難措。又北六裏,為小板橋。橋小於前,而流亦次之,然其勢似急。又北七裏,為甸頭村之新屯,居落頗盛。稍轉而東,有王貢士家,遂入而托宿。王貢士,今為四川訓導(學官)。其孫為餘言:“其西北山半,有青玄洞甚妙,下有出水龍潭,又北有黑龍潭。若沿西山行,即可盡觀。”是日欲抵馮密宿,以日暮遂止此雲。
二十五日天亮,吃過飯出發。往北走二裏到馮密村,房舍也多,甸頭的村舍到此結束。西北有一座高岡,垂直往東南延伸,直逼到東山文筆峰下,江水也曲折向東流。高岡分支處,兩山之間有黑龍潭水,也從西邊大山流出,往南流到馮密,於是沿高岡南麵往東注入漾共江,鶴慶府、麗江府以此為界。馮密村西邊,崖畔有高聳的佛寺,就是青玄洞。我眺望寺並想進去,但通事苦苦請求等返回時再去,並且說:“明天逢六號,主人出來理事,過了六號又靜攝不出來。”我於是隨著他繼續走,就往北上岡。四裏,道路橫斜成“叉”字形交彙,這是三岔黃泥岡。岡西南側正中,鬆樹沿著著下墜,就是黑龍潭所在的地方。從這裏起,西北邊的山,都是光禿沒有草木的荒石,而東北邊的山,稍稍有一二個小村子坐落在山下,岡脊上一眼望去都是茅草。

二十五日昧爽,飯而行。北二裏為馮密村,村廬亦盛,甸頭之村止此矣。蓋西北有高岡一支,垂而東南下,直逼東山文筆峰下,江流亦曲而東。高岡分支處,其腋中有黑龍潭之水,亦自西大山出,南流而抵馮密,乃沿高岡之南而東注漾共江,鶴慶、麗江以此為界雲。馮密之西,有佛宇高擁崖畔,即青玄洞也。餘望之欲入,而通事苦請俟sì等待回日,且雲:“明日逢六,主出視事,過此又靜攝不即出。”餘乃隨之行,即北上岡。四裏,有路橫斜而成“叉”字交,是為三岔黃泥岡。其西南腋中,鬆連箐墜,即黑龍所托也。於是西北之山,皆荒石濯濯,而東北之山,漸有一二小村倚其下,其岡脊則一望皆茅雲。
又往北走一裏到哨房,四五家人對著岡居住,已經是麗江府的轄地了。又往北在岡上走了八裏然後下岡,東北邊山塢盤繞,水流曲折,田地遍布山塢。往下走一裏,有數家人背靠西山居住,前麵對著道路,這是七和南村。又往北走二裏,有像官舍而且整齊的房子,這是七和查稅所。〔買賣商貨,都在這裏納稅。七和是麗江府的地名,還有九和、十和等名稱。〕查稅所北又有新建的大宅院,是木公次子的住家。從宅前往北行,又盤繞一支嶺往北走,七裏,才漸漸轉向西北,於是看到邱塘關在北邊山上,但漾共江已經嵌入深壑中,看不到了。這裏路北有石山橫亙,崖石累累,雖然不高,卻和大山相對而形成峽穀。

又北一裏為哨房,四五家當岡而踞,已為麗江所轄矣。又北行岡上八裏而下,其東北塢盤水曲,田疇環焉。下一裏,有數家倚西山,路當其前,是為七和南村。又北二裏,有房如官舍而整,是為七和之查稅所。商貨出入者,俱稅於此。七和者,麗江之地名,有九和、十和諸稱。其北又有大宅新構者,乃木公次子所居也。由其前北向行,又盤一支嶺而北,七裏,乃漸轉西北,始望見邱塘關在北山上,而漾共之水已嵌深壑中,不得見矣。於是路北有石山橫起,其崖累累,雖不高,與大山夾而成峽。
於是從峽穀中往西北上,一裏,翻越峽穀東邊延伸的山脊。又往西北走二裏多,於是往北下到枯壑,橫穿過去,走半裏,又往北上岡。在岡上往西北走半裏,又往北走半裏,過一座小橋,走半裏,往北上山。這座山是西邊主脈從西往東延伸,到這裏又橫疊成一座山峰,主脈轉向南延伸,支脈往東橫貫過去,一直遏近東山,麗江府南北山的水流被扼住,穿破東山峽穀而流出為羨共江,此山真是麗江府的軍事要地。麗江府在嶺脊設關,以便嚴洛控製出人往來,又在東邊建塔,以便鎮守水口。山下有大路,逐漸轉向東,從塔旁邊上;小路則踏上山崖一直往北登。我從小路走,路上全是峻石累累垂立,棱角鋒利、陡峭如削,小路曲曲彎彎、懸空而上。一上去二裏,就和東邊伸來的大路彙合,則已是山脊了。有三間房屋,麵向東南坐落,中間開成門,門前置列二個獅子,數家守門人住在屋內。出入的人如果不奉木公之命的不能擅自通行,遠方來的人也必須止步,守門人進去察報,下令讓你進去,才能進入。所以通安等州的知州,是朝廷選派來的,都住在省城裏,沒能進入此門。即使是皇帝的命令到來,也都在這裏出迎,不能直接進去。巡方使和盤查的委員,都沒到過裏麵。我因為木公的使者奉命迎接,所以能夠直接進去。

遂從峽間西北上,一裏,逾其東度之脊。又西北二裏餘,乃北下枯壑,橫陟之,半裏,複北上岡。西北行岡上半裏,又北半裏,度一小橋,半裏,乃北上山。其山當西大支自西東來,至此又橫疊一峰,其正支轉而南下,其餘支東下而橫亙,直逼東山,扼麗江南北山之流,破東山之峽而出為漾共江,此山真麗之鎖鑰也。麗江設關於嶺脊,以嚴出入,又置塔於東垂,以鎮水口。山下有大道,稍曲而東,由塔側上;小道則躡崖直北登。餘從其小者,皆峻石累重疊垂,鋒棱峭削,空懸屈曲。一上者二裏,始與東來大道合,則出之脊矣。有室三楹,東南向而踞之,中辟為門,前列二獅,守者數家居其內。出入者非奉木公命不得擅行,遠方來者必止,閽者入白稟報,命之入,乃得入。故通安諸州守,從天朝選至,皆駐省中,無有入此門者。即詔命至,亦俱出迎於此,無得竟達。巡方使與查盤之委,俱不及焉。餘以其使奉迎,故得直入。
入關後沿西山往北走,二裏,下一道坑。越過坑底又登坡往北上,一裏,逐漸往東北下山。又往東北在坡間橫穿二裏,於是轉向北走。二裏,經過木家院東邊。又往北走二裏,過一座小橋,則有一支土岡,從西南大山脊,分出後繞向東北,一直抵達東山麓,從而扼住漾共江上遊。沿岡南攀登,上麵是東圓裏。往北在嶺頭上走,西南瞻望大山脊,東南俯瞰溪流,都在數裏之外。行六裏才下。隴北平整的田地十分開闊,峽穀山塢縱橫交錯,岡下就有一條河,從西邊文筆峰環繞塢南而來,河上橫跨石橋,名三生橋。過橋,橋北有兩座坊,旁邊有一二家守門的,於是往西北在平整的田間行走。往北眺望雪山,在重重山塢之外,白雪覆蓋山頂,雲氣鬱勃,看不到晶瑩的冰雪。往西眺望烏龍,在大壑南,尖峰陡峭、獨立挺拔,是大山脊之宗,府中人取名為文筆峰。路北有道山塢,窈窕地伸向東北,這是東塢。塢中有水往南流,萬字橋的水從西北流來會合,與三生橋的水一同發源於邱塘關東。一共走五裏,有棵一抱粗的柳樹,聳立在田中,是當地人折柳枝送行的地方。路北萬字橋水向東繞流,水北象眠山延伸到這裏的南端盡頭處。又往西走二裏,沿著象眠山的西南麵,房舍相連聚集,縈繞山坡、連帶山穀,這是麗江府所在地了。於是走半裏,過石橋往北,又往西走半裏,到通事家休息。〔他家姓和。原來麗江府的土著居民,當官的姓木,做百姓的姓和,再沒有別的姓了。迎送我的人是通事兒子,他的父子曾經奉命出差都城,現在以屯積居奇外國的貨物為業。〕我坐在樓上,他們獻上奶酪作為酒,我一點也不能沾唇。時間剛過中午,通事立即去複命,我在他家等著。

入關隨西山北行,二裏,下一坑。度坑底複登坡而北,一裏,稍東北下山。又東北橫度坡間者二裏,始轉而北。二裏,過木家院東。又北二裏,度一小橋,則土岡一支,西南自大山之脊,分岡環而東北,直抵東山之麓,以扼漾共江上流。由岡南陟其上,是為東圓裏。北行嶺頭,西南瞻大脊,東南瞰溪流,皆在數裏之外。六裏乃下。隴北平疇大開,夾塢縱橫,岡下即有一水,西自文筆峰環塢南而至,有石梁跨其上,曰三生橋。過橋,有坊二在其北,旁有守者一二家,於是西北行平疇間矣。北瞻雪山,在重塢之外,雪幕其頂,雲氣鬱勃,未睹晶瑩。西瞻烏龍,在大壑之南,尖峭獨拔,為大脊之宗,郡中取以為文筆者也。路北一塢,窈窕東北入,是為東塢。中有水南下,萬字橋水西北來會之,與三生橋下水同出邱塘東者也。共五裏,有柳徑抱,聳立田間,為土人折柳送行之所。路北即萬字橋水瀠流而東,水北即象眠山至此南盡。又西二裏,曆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廬駢集,縈坡帶穀,是為麗江郡所托矣。於是半裏,度石梁而北,又西半裏,稅駕於通事者之家。其家和姓。蓋麗江土著,官姓為木,民姓為和,更無別姓者。其子即迎餘之人,其父乃曾奉差入都,今以居積番貨為業。坐餘樓上,獻酪為醴lǐ甜酒,餘不能沾唇也。時才過午,通事即往複命,餘處其家待之。
東橋的西邊,一共一裏到西橋,就是萬字橋,俗名又叫玉河橋。象鼻水從橋下往南流,與中海的水彙合後流到東橋,因為象鼻水當地人稱為玉河。河西有座小山突立,和象眠山南端盡頭處隔溪對峙。小山背後就是開闊的北塢,小山位於塢中,像正門標記,前麵對著橫貫的溝壑,象鼻水夾在塢東,中海水流經塢西,背靠雪山,前聳文筆峰,但唯獨這正中的山小,府署坐落在塢南,向東對著玉河,〔麗江府的住宅大多向東,以便承受木氣。〕背後簾幕般的山頂上,是所說的黃峰,俗名又叫天生寨。木氏居住在這裏兩千年,宮室的華麗程度,可以和帝王相比。如大兵來臨則俯首受縛,軍隊返回後則夜郎自大,所以世世代代沒有大的戰亂破壞,而且礦產特別多,在土府中為首富是有道理的。

東橋之西,共一裏為西橋,即萬字橋也,俗又謂之玉河橋。象鼻水從橋南下,合中海之水而東泄於東橋,蓋象鼻之水,土人名為玉河雲。河之西有小山兀立,與象眠南盡處,夾溪中峙。其後即辟為北塢,小山當塢,若中門之標,前臨橫壑,象鼻之水夾其東,中海之流經其西,後倚雪山,前拱文筆,而是山中處獨小,郡署踞其南,東向臨玉河,麗江諸宅多東向,以受木氣也。後幕山頂而上,所謂黃峰也,俗又稱為天生寨。木氏居此二千載,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蓋大兵臨則俯首受絏xiè捆綁罪人的繩索,師返則夜郎自雄,故世代無大兵燹,且產礦獨盛,宜其富冠諸土郡雲。
二十六日早晨,在小樓吃飯。通事的父親說,木公聽到我來了,非常高興,就命令在明天早晨前往解脫林等候見麵。告諭各隨從的人,準備七夭的糧食帶去,大概將要款待七日。

二十六日晨。飯於小樓。通事父言,木公聞餘至,甚喜,即命以明晨往解脫林候見。逾諸從者,備七日糧以從,蓋將為七日款也。
二十七日小雨。坐在通事的小樓裏,追寫前麵的日記。這裏杏花開始殘敗,而桃花還剛剛開放,因為更處北方,因且更寒冷。

二十七日微雨。坐通事小樓,追錄前記。其地杏花始殘,桃猶初放,蓋愈北而寒也。
二十八日通事說木公命令備馬,下午去解脫林。〔解脫林在北塢西邊山腰上,大概位於雪山往南延伸的支脈,是麗江府眾寺廟之冠。〕

二十八日通事言木公命駕,下午向解脫林。解脫林在北塢西山之半,蓋雪山南下之支,本郡諸刹之冠也。
二十九日早晨起床,飯準備得很早。通事備好馬,等候去解脫林。於是過西橋,從府署前往北上,靠著黃峰東麓向北,沿北塢走,五裏,往東眺望象眠山,才和玉河上遊分開。又走五裏,過一座枯澗上的石橋,往西眺望中海,岸邊垂柳,波光潦繞,有個大聚落位於海上,這是十和院。〔院後就是十和山,是從雪山往南延伸的支脈。二義往北走十裏,有條北去的路,是去白沙院的;往西北過橋的,是去解脫林的路。橋下的溝澗很深但沒有一滴水。

二十九日晨起,具飯甚早。通事備馬,候往解脫林。始過西橋,由郡署前北上,挾黃峰東麓而北,由北塢而行,五裏,東瞻象眠山,始與玉河上流別。又五裏,過一枯澗石橋,西瞻中海,柳岸波瀠,有大聚落臨其上,是為十和院。其後即十和山,自雪山南下之脈也。又北十裏,有大道北去者,為白沙院路;西北度橋者,為解脫林路。橋下澗頗深而無滴瀝。
過橋後,沿西山行,五裏到崖腳院。這裏房屋聚集,屋角都插有小雙旗的,為把事的家。院北半裏處,溝澗從西山峽穀中伸下來,有座木橋橫跨溝澗。過橋,往西北登嶺,是去忠甸的大路;從橋南溯溪往西上嶺,是去解脫林的路。於是從橋南往西登嶺,嶺很陡,二裏後逐漸平緩,轉進南邊峽穀,半裏,就看到寺靠在西山上,寺門向東,前麵分有一支脈作為案山,就是解脫林。寺南的岡上,有一片別墅,靠近寺後,木公在裏麵休息住宿。通事帶領我到門口,有二個大把事來拱手行禮,〔兩人都姓和,一個主管文事,曾經進都城上奏疏,見過陳芝台;一個主管武事,他的身材高大雄壯而且麵孔黝黑,真是猛士。〕介紹我進去。木公出到二門,迎接我進他的內室,互相行禮而殷勤致謝。在平板上布置席位,主人坐在平板下,這是這地方最重的禮節。敘述交談了很久,換了三次茶,我於是起身,木公送我出外客廳門,讓通事帶我進解脫林,住在藏經閣右邊的廂房。寺裏的住持僧是雲南人,很能體會主人之意而款待客人。

既度橋,循西山而行,五裏為崖腳院。其處居廬交集,崖角俱插小雙旗,乃把事之家也。院北半裏,有澗自西山峽中下,有木梁跨其上。度橋,西北陟嶺,為忠甸大道;由橋南溯溪西上嶺者,即解脫林道。乃由橋南西向躡嶺,嶺甚峻,二裏稍夷,折入南峽,半裏,則寺依西山上,其門東向,前分一支為案,即解脫林今福國寺也。寺南岡上,有別墅一區,近附寺後,木公憩止其間。通事引餘至其門,有大把事二人來揖,俱姓和。一主文,嚐入都上疏,曾見陳芝台者;一主武,其體幹甚長壯而麵黑,真猛士也。介餘入。木公出二門,迎入其內室,交揖而致殷勤焉。布席地平板上,主人坐在平板下,其中極重禮也。敘談久之,茶三易,餘乃起,送出外廳事門,令通事引入解脫林,寓藏經閣之右廂。寺僧之住持佛教寺院的主持僧者為滇人,頗能體主人意款客焉。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