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十五日昧爽,出青崖南門,由岐四向入山峽。南遵大路為定番州道。五裏,折而南。又西南曆坡阜,共五裏,有村在路北山下,曰蓊樓,大樹蒙密,小水南流。從其西入山峽,兩山密樹深箐,與貴陽四麵童山光禿無木的山迥異。
十五日拂曉,出了青崖城南門,由岔道向西進入山峽。〔往南順著大路走是去定番州的路。〕五裏,折向南走。又向西南經過土山坡,共行五裏,有個村莊在路北麵的山下,叫做翡樓,大樹茂密,小溪南流。從村西進山峽,兩旁山上樹林茂密山警幽深,與貴陽四麵的光山禿嶺迥然不同。

自入貴省,山皆童然無木,而貴陽尤甚。西北入峽三裏,遂西上陟嶺。一裏,逾嶺西下,半裏,有泉出路旁土中,其冷徹骨,南下瀉壑去。又西下半裏,有澗自北峽來,橫木橋於上,其水南流去,路西度之。複北上嶺一裏,逾脊西,有泉淙蹤,隨現隨伏。西北行兩山夾中,夾底平窪,犁而為田,而中不見水。又西北半裏,抵西脊,脊東複有泉淙淙,亦隨現隨隱。蓋此中南北兩界俱穹峰,而東西各亙橫脊,脊中水皆中墜,不見窪底,放窪底反燥而不瀦積水。越西脊而下,西北二裏,路北有懸泉一縷,自山脊界石而下;路南忽有泉聲淙淙成澗,想透穴而出者。半裏,轉而西行,又半裏,得一村在北山下,曰馬鈴寨。路由寨前西向行,忽見路南澗己成大溪,隨之西半裏,又有大溪自西峽來,二溪相遇,遂合而東南注壑去。
〔自進入貴州省,山上皆是光禿禿的沒有樹木,而貴陽尤其嚴重。〕往西北深入峽中三裏,於是往西向上登嶺。一裏路,越過山嶺向西下山,行半裏,路旁土中有泉水湧出,泉水寒冷刺骨,向南下瀉到壑穀中去。又往西下行半裏,有山澗自北麵的峽穀中流來,澗上橫架著一座木橋,洞水向南流去,路西向越過山澗。又向北上嶺一裏,翻越到嶺脊西邊,有泉水塗塗流淌,時隱時現。往西北行走在兩山夾峙之中,峽底平整下窪,犁為田地,可其中見不到水。又向西北走半裏,到達西麵的山脊,山脊東側又有泉水塗塗流淌,也是時隱時現。大概這一帶南北兩麵都是隆起的山峰,而東西兩麵各自橫亙著橫向的山脊,山脊中的水流皆向中央下墜,未出現在窪地底部,所以窪地底部反而幹燥而不積水。越過西麵的山脊下走,向西北行二裏,路北有一縷高懸的山泉水,從山脊分界處的岩石上飛瀉而下;路南忽然有塗塗的泉水聲,湧流成澗,推想是穿過洞穴流出來的水。半裏路,轉向西行,又走半裏,遇到一個村莊在北山下,叫馬鈴寨。道路經過寨前,向西行,忽然見到路南的山澗已變成大溪,順溪永向西行半裏,又有條大溪自西麵峽中流來,兩條溪流相遇,合流後就往東南注入山壑中去。

此水經定番州,與青崖之水合而下都泥者也。於是溯西來大溪之北岸,又西向行二裏,為水車壩。壩北有土司盧姓者,倚廬北峰下;壩南有場在阜間,川人結茅場側,為居停焉。壩乃自然石灘橫截,澗水飛突其上,而上流又有巨木橋架溪南北,其溪乃西自廣順來。廣順即金築安撫司,乃萬曆二十五年改為州,添設流官。由溪北岸溯流入,為廣順州道,由溪南岸逾嶺上,為白雲山道;隨溪東南下,為定番州道。乃飯於川人旅肆旅店;送火錢,辭不受。遂西南一裏,逾嶺。又行嶺夾中一裏半,乃循山南轉,半裏,又東轉入峽。半裏,峽窮,乃東南攀隘上,其隘蘿木蒙密,石骨逼仄狹窄。半裏,逾其上,又東南下,截壑而過。半裏,複東南上,其嶺峻石密叢更甚焉。半裏,又逾嶺南下,隨塢南行,一裏,是為八壘。其中東西皆山,南北成壑,亦有深坎,墜成眢井即枯井,而南北皆高,水不旁泄者也。直抵壑南,則有峰橫截壑口,四駢隘如閾,東聯脊成嶺。乃東向陟嶺上,一裏,逾其脊,是為永豐莊北嶺,即白雲山西南度脊也。
這條水流經定番州,與青崖城的水流彙合後下流進都泥江。從這裏溯西來大溪的北岸,又向西行二裏,是水車壩。水壩北邊有個盧姓土司的房屋依傍在北峰獷。水壩南麵的土阜間有個集市,四川人在集市側麵搭起了茅房,作為居住停留的地方。水壩是天然石灘橫截水流形成的,澗水飛奔於壩上,而且上遊又有座巨大的木橋架在溪流南北,這條溪水是從西邊自廣順州流來的。〔廣順州就是金築安撫司,萬曆二十五年(1597身改為州,增設了流官。〕由溪流北岸溯流進去,是去廣順州的路;由溪流南岸越嶺_L走,是到白雲山的路,順著溪水向東南下行,是通定番州的路。於是在四川人開的旅店中吃了飯,送給他柴火錢,卻推辭不肯接受。向西南走一裏,越過山嶺。又在山嶺相夾之中行一裏半,使順著山勢往南轉,半裏,又向東轉進峽穀。半裏路,峽穀完了,就向東南攀登隘自上走,這個隘自藤葛林木蒙蒙密密,石骨嶙峋,極其狹窄。半裏路,翻越到隘口之上,又往東南下山,橫截壑穀而過。半裏,又向東南上山,此處山嶺上山石陡峻叢林更茂密。半裏路,又越過山嶺向南下走,順著山塢南行,一裏,這裏是八壘。這其中東西兩麵都是山,南北形成壑穀,也有些深穴,深陷成背井,而南北地勢都高,是水不外泄的地方。一直抵達壑穀南頭,便有座山峰橫截過壑穀口,西邊並立的隘日如像門檻,東邊相連的山脊形成山嶺。於是向東上登山嶺,一裏路,越過嶺脊,這就是永豐莊的北嶺,也就是白雲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山脊了。

乃南向下山,又成東西塢,有村在南山下,與北嶺對,是為永豐莊。從塢中東向北二裏,得石磴北崖上,遂北向而登。半裏,轉而西,半裏,又折而北,皆密樹深叢,石級迤邐。有巨杉二株,夾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裏,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後架閣兩重。
於是向南下山,又成了東西狀的山塢,有村莊在南山下,與北嶺相對,這是永豐莊。從山塢中向東行二裏,在北麵山崖上找到石階,便向北上登。半裏,轉向西走,半裏,又折向北,都是濃密幽深的樹叢,石階遙透巡巡。有兩棵巨大的杉樹,夾立在石階兩旁,大處可三人合抱,西側的一棵被火燒傷了樹梢,是建文帝親手種植的。再折向西走半裏,到白雲寺,是建文帝開創的寺院;前後建起兩重佛閣。

有泉一坎,在後閣前楹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個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潭,時有雙金鯉出沒雲。由閣西再北上半裏,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餘,後有石龕,可傍為棍;其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雲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托也。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巡按禦史胡平運所建,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後即山之絕頂。
有泉一塘,在後閣前麵的柱子之下,這是跪勺泉,泉水往下與北麵佛閣下的石竅相通,不溢出也不幹涸,取水的人必得趴下去舀,因而起名叫做“跪”,是神龍供奉給建文帝的,中間通向龍潭,不時有一對金鯉魚出沒其中。由佛閣西側再往北上去半裏路,是流米洞。山洞高懸在山頂的危崖之間,洞口向南,深處僅有一丈多,後部有個石完,可依傍著它作為臥床;石完右邊有個小穴,是米流出來的地方,流出來的米是用來供奉建文帝的,可今天沒有米了;左側有個峽穀高高地進裂開來,但上方透著明亮的窗口,中間橫架著木板,仍然說是建文帝遺留下來的東西,這些都是神化建文帝事跡的托辭。洞前方憑臨群峰,綠浪千層,環抱起伏,遠近群山都展現在腳下。洞左構築了一個閣子,供奉著建文帝的遺像,〔閣子題名“潛龍勝跡”。塑像以前放在佛閣中,現在移放在此。〕是巡按禦使胡平運修建的,前方俯瞰遠山,右方似翅膀樣在流米洞側邊卻未遮住洞口,閣後就是山的絕頂。

逾而北,開坪甚敞,皆層篁聳木指竹木厚皆高聳,虧蔽日月,列徑分區,結靜廬數處,而南京井當其中。石脊平伏嶺頭,中裂一隙,南北橫不及三尺,東西闊約五尺,深尺許,南北通竅不可測;停水其間,清冽異常,而不減不溢;靜室僧置瓢勺之。餘初至,見有巨魚,戲水麵,見人掉入竅去,波湧紋激,半晌乃定。穴小魚大,水停峰頂,亦一異邊。以其側有南京僧結廬住靜,故以“南京”名;今易老僧,乃北京者,而泉名猶仍其舊也。
過了閣子往北走,開闊的平地十分寬敞,都是一層層竹林和高聳的樹木,遮蔽日月,分列著的幾條小徑把林區分成幾片,建蓋了幾處靜室,而南京井正當其中。石頭山脊平平地伏在嶺頭,中間裂開一條縫隙,南北寬不到三尺,東西長約五尺,深一尺左右,南北通著空洞深不可測;有積水在其中,清冽異常,但水不減少也不溢出;靜室中的僧人放置了瓢供人舀水。我初到時,見到有大魚遊戲在水麵上,見人就掉頭遊入空洞中去了,水波湧起波紋激蕩,好半天才平靜下來。洞小魚大,水停積在峰頂,也是一件奇異的事。因為它的側邊有個南京僧人建屋修行,所以用“南京”來命名;今天己換了個老和尚,是北京人,可泉水仍然沿用原來的名字。

是日下午,抵白雲庵。主僧自然供餐後,即導餘登潛龍閣,憩流米洞;命閣中僧導餘北逾脊,觀南京井。北京老僧迎客坐。廬前藝地種蔬,有蓬蒿菜,黃花滿畦;罌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豔不減丹藥也。四望喬木環翳,如在深壑,不知為眾山之頂。幽曠交擅指相互映襯,各顯風致,亦山中一勝絕處也。對談久之,薄暮乃返。自然已候於庵西,複具餐啜茗,移坐庵後石壁下。是日自晨至暮,清朗映徹,無片翳之滓意即沒有一絲雲遮蔽無光;至晚陰雲四合,不能於群玉峰頭逢瑤池夜月,為之悵然。
這天下午,抵達白雲庵。住持僧人名自然,供給飯食,後馬上引導我去登潛龍閣,在流米洞休息;命令潛龍閣中的僧人領我向北越過山脊,觀賞南京井。北京老和尚迎接客人到僧房中坐下。房前辟地種植了蔬菜,種有蓬嵩菜,黃花開滿菜地;殷紅色的嬰粟花千枝萬葉,成簇的花朵很大很密,豐姿豔麗不比牡丹芍藥遜色。四麵望去喬木環蔽,如在深壑之中,不知道是在群山之頂。幽雅與空曠開闊的情趣兼而有之,也是山中一處絕妙的勝境了。對坐交談了許久,黃昏時才返回來。自然已等候在庵西了,再次準備了飯食,飲了茶,移到庵後的石壁下閑坐。這一天從早上到傍晚,天空清新晴朗,麗日普照,無片雲蔽日的混濁之感;到了晚上陰雲四布,不能在這碧玉狀的群山峰頭與那神仙瑤池般的夜間明月相遇,心中感到悵悵不樂。

十六日夜聞風雨聲,抵曉則夙雨霏霏,餘為之遲起。飯後坐小窗待霽,欲往探龍潭,零雨不休,再飯乃行。仍從潛龍閣北逾嶺至南京井,從岐東北入深箐中,聳木重崖,上下窈渺,穿崿è山崖透碧,非複人世。共五裏,則西崖自峰頂下嵌,深墜成峽,中窪停水,淵然深碧,陷石腳而入,不縮不盈,真萬古潛淵,千峰閟bì閉壑也。其峽南北約五丈,東西約丈五,東崖低陷空下者約三丈,西崖聳陷空下者十數丈;水中深不可測,而南透穴彌深,蓋穿山透腹,一峰中涵,直西南透為南京井,東南透為跪勺泉者也。崖上喬幹密枝,漫空籠翠。又東北攀崖,東南度壑,皆窈渺之極。壑東有遺茅一龕,度木橋而入,為兩年前匡廬僧住靜處,今茅空人去。將度木披之,而山雨大作;循舊徑返,深靄間,落翠紛紛,衣履沾透。再過南京井,入北僧龕。僧鑰扉往白雲,惟雨中鶯粟脈脈對人,空山嬌豔,宛然桃花洞口逢也。
十六日夜裏聽見風雨聲,到拂曉時便晨雨霏霏,我因此起床很晚。飯後坐在小窗下等待天氣轉晴,打算前去探尋龍潭,可零零落落的雨滴不止。再一次吃了飯才動身。仍舊從潛龍閣向北越嶺來到南京井,從岔道向東北走入深魯之中,林木高聳山崖重重,上下都是一片幽深,穿越山崖,鑽過綠叢,如在仙境。共走五裏,就見西側的山崖自峰頂深嵌下來,深深下墜形成峽穀,中部下窪處積著水,碧綠淵深,凹陷進山腳的石頭中,不幹也不滿,真是萬古潛藏著的深淵,千峰障蔽著的深壑呀!此峽南北約長五丈,東西約寬一丈五,東邊崖壁低低空陷下去之處有三丈,西麵崖壁高高聳起,空陷下去的地方有十兒丈;水深不可測,而南側通著洞穴的地方更深,大概是這裏的水穿透山腹,整座山峰之中涵養了水份,一直向西滲透出來成為南京井,在東南方滲透出來成為跪勺泉。山崖上高枝密葉,漫空遍野籠罩著翠色。又向東北攀登山崖,往東南穿過壑穀,皆極其幽深。壑穀東頭有一間遺棄的茅屋,可通過木橋進去,是兩年前廬山僧人修行的地方,現今人去屋空。正要過木橋推門進去,山雨大作;沿著原路返回,在深濃的雲霧之間,落葉紛紛,衣服鞋子都濕透了。再次路過南京井,進了北京僧人的僧房。和尚鎖著門前往白去庵去了,唯有雨中的嬰粟花含情脈脈地搖曳,在空曠的山野間分外嬌豔,宛如是相逢在桃花洞口一般。

還逾潛龍閣,自然已來候閣旁。遂下庵,瀹茗炙衣。晚餐後,雨少霽,複令徒導,由庵東登嶺角。循之而北,一裏,出其東隅,近山皆伏其下,遙山則青崖以來,自龍裏南下之支也。稍北,下深木中,度石隙而上,得一靜室。其室三楹,東向寥廓高遠空曠,室前就石為台,綴以野花,室中編竹繚戶,明潔可愛。其處高懸萬木之上,下瞰箐篁叢疊,如韭畦遝遝繁多,隔以懸崖,間以坑塹,可望而不可陟。故取道必迂從白雲,蓋與潛龍閣後北坪諸靜室僧侶的居室取道皆然,更無他登之捷徑也。此室曠而不雜,幽而不閟,峻而不逼,呼吸通帝座,寤寐絕人寰,洵棲真道家修煉之術之勝處也。
回來路過潛龍閣,自然已前來等候在閣旁。於是下返庵中,烹茶烤衣。晚飯後,雨稍停轉晴,自然又命令徒弟領路,由庵東登上山嶺的尖角處。沿著山嶺尖角處往北走,一裏,到達山嶺東隅,近處的山都伏在嶺下,遠處的山就是青崖城以來,自龍裏南下的支脈。稍微往北走些,下到深密的林木之中,鑽過石縫上登,遇到一處靜室。這個靜室有三開間,麵向東方,空曠高遠,屋前就著山石辟為平台,用野花點綴著,室中竹編屏風繞在門日,明潔可愛。此處高懸在萬木之上,往下俯瞰,山臀中竹叢層層疊疊,如同菜地中的韭菜一樣繁多。但隔著懸崖,被坑穀溝塹阻斷,可望而不可及。所以道路必定要從白雲庵繞道,大體上與潛龍閣後北麵平地上各處靜室走的路都是一樣的,再無其他登山的捷徑了。這個靜室空曠而不雜亂,幽靜而不閉塞,險峻卻不狹窄,呼吸可通天庭,起臥隔絕人世,實在是修真養性的極好去處。

靜主號啟本,滇人,與一徒同棲;而北坪則獨一老僧也。白雲之後,共十靜廬,因安氏亂,各出山去,惟此兩廬有棲者。十二廬旁,各有坎泉供勺,因知此山之頂,皆中空醞水,停而不流,又一奇也。晚返白雲,暮雨複至。自然供茗爐旁,篝燈夜話,半響乃臥。
靜室主人法號叫啟本,是雲南人,與一個徒弟同住一起;可北麵平地上卻僅有一個老和尚。白雲庵的後麵,共有卜處靜室,因為安氏之亂,僧人們各自出山去了,僅有這兩處僧房還有僧人居住。十二處僧房旁邊,各處都有坑泉供人舀取,因而知道此山的山頂,都是山腹中空蓄水,貯而不流,又是一處奇觀。晚上返回白雲庵,暮雨又至。自然在火爐旁端來茶水,挑燈夜話,好半天才躺下。?

十七日晨起已霽,而寒悄頗甚。先是重夾猶寒,餘以為陰風所致,有日當解,至是則日色皎然,而寒氣如故,始知此中夏不廢壚,良有以耳。
十七日清晨起床已經轉晴,可十分寒冷寂靜。這之前穿著兩層夾衣仍然寒冷,我以為是陰天寒風所致,過幾天就應當緩解,到這時雖然天色豔麗明朗,但寒氣如故,這才知道此山之中夏天也丟不掉火爐,確實是這樣的呀:

白雲山初名螺擁山,以建文君望白雲而登,為開山之祖,遂以“白雲”名之。《一統誌》有螺擁之名,謂山形如螺擁,而不載建文遺跡,時猶諱言之也。土人訛其名為羅勇,今山下有羅勇寨。土人居羅勇,而不知其為螺擁;土人知白雲,而不知即螺擁山。僻地無征,滄桑轉盼如此!白雲山西為永豐莊北嶺,即餘來所逾嶺也;東則自滇僧靜室而下,即東隤頹然,下對青崖,皆為絕壑;前則與南山夾而成塢,即餘來北上登級處也;後則從山頂窮極窈渺,北抵龍潭,下為後塢,即餘來時所涇嶺南之八壘者也。此其近址也。其遠者:東抵青崖四十五裏,西抵廣順三十裏,東南由蓊貴抵定番州三十裏,北抵水車壩十五裏。白雲山中有玄色、白色諸猿,每六六成行,輪朝寺下。據僧言如此。餘早晚止聞其聲。又有菌甚美,大者出龍潭後深箐仆木間,玉質花腴,盤朵徑尺,即天花菜也。又有小者名八擔柴,土人呼為茅棗,雲南甚多。
白雲山起初名叫螺擁山,因為建文帝望著山中的白雲登上去,成為開山之祖,便用“白雲”來命名它。《一統誌》上有“螺擁”的名稱,認為是山形如像螺殼圍抱著,可未記載建文帝的遺跡,這是因為當時還忌諱說到他。當地人把它的名字錯稱為“羅勇”,今天山下有個羅勇寨。當地人居住在羅勇,卻不知道它應為“螺擁”;當地人知道白雲山,卻不知道就是螺擁山。偏僻之地,無人稽考證明,搶桑巨變轉眼之間如此戈-白雲山西麵是永豐莊的北嶺,就是我來時越過的山嶺了;東方便自雲南僧人豹靜室處往下去,就是東麵崩塌之處,下麵對著青崖城,都是絕探的壑穀;前方則與南山相夾而形成山塢,就是我來時向北上登石階之處,後麵則從山頂窮盡極深遠之處,往北抵達龍潭,向下形成後山山塢,就是我來時經過的山嶺南麵的叫八壘的地方了。這是此山附近的地理形勢。那遠處的:往東抵達青崖城有四十五裏路,向西到達廣順州有三十裏,東南方從蔚貴到定番州三十裏,北達水車埃十五裏。白雲山中有黑紅色、白色各種猿猴,常常六個六個地排成行,輪流在寺下朝拜。趕據和尚如此說。我早晚隻聽見它們的叫聲。〕又有種菌子很美,大點的一種出產在龍潭後麵深等中倒臥在地上的樹木之間,質地似玉,菌盤豐膠,圓盤狀的菌朵直徑有一尺,這就是天花菜了。〔又有一種小些的名叫八擔柴,當地人稱呼為“茅棗氣雲南很多。〕

自青崖而西,有司如之流,其西又有馬鈴寨東溪,其西又有水車壩西溪,皆南流合於定番,而皆自石洞湧出。至白雲南,又有蓊貴鑼鼓洞水及撒崖水,皆為白雲山腹下流,皆東合於定番州。其南又有水埠龍,在白雲南三十裏,有仙人洞。其北五裏又有金銀洞、白牛崖。其上流亦自洞湧出,而南注於都泥江。則此間水無非洞出者矣。
從青崖城往西,有司如河,它的西邊又有馬鈴寨的東溪,它的西麵又有水車壩的西溪,都向南彙流於定番州,而它們都是從石洞中湧出的水流。到白雲山南麵,又有翁貴鑼鼓洞的水流及撒崖的水流,都是白雲山山腹下的水流,又都往東在定番州合流。定番州南又有水流名叫埠龍,〔在白雲山南麵三十裏,有個仙人洞。洞北五裏又有金銀洞、白牛崖。〕它的上遊也是從山洞中湧出來的,而後向南注入都泥江。如此,這一帶的水流無不是從山洞中流出來的了?

東望山脊蜿蜒,自龍裏西南分支南下,回繞如屏,直抵泗城界,此即障都泥而南趨者。其山回環而東,中圍丹平、平州諸司,即麥衝、橫梁諸水南透六洞而下都泥,以此支環之也。老龍之脊,自廣順北,東度上寨嶺東,過頭目嶺,又東北過龍裏之南,又東過貴定縣西南,又東過新添衛之桫木寨,乃東南轉,環蟒之南,東過為普林北嶺,又東南抵獨山州北,乃東趨黎平南境,而東度沙泥北嶺,以抵興安分界。
往東望去,山脊蜿蜒,從龍裏西南麵分出支脈南下,回旋盤繞有如屏風,直達灑城州境內,這便是阻隔著都泥江使其往南流去的山脈。那山脈曲折環繞著延向東去,中段圍繞著丹平、平州諸處長官司,即便是麥衝河、橫梁河諸河向南透過六洞而下流進都泥江,也是因為此條支脈環繞著它們。主峰的山脊,從廣順州北麵、往東延到上寨嶺以東,過了頭目嶺,又向東北延過龍裏的南麵,又往東過了貴定縣的西南隅,又向東延過新添衛的秒木寨,便向東南轉去,環繞在蟒山之南,往東延伸成為普林的北嶺,又向東南到達獨山州北境,於是往東趨向黎平府南境,再向東延過沙泥北嶺,以後抵達興安縣分界之處。

貴州東三裏為油鑿關,其水西流;西十裏為聖泉北嶺,其水東流;北十五裏為老鴉關,其水南流為山宅溪;南三十裏為華仡佬橋,其水北流。四麵之水,南最大,而西次之,北穿城中又次之,東為最微;俱合於城南薛家洞,東經襄陽橋,東北抵望風台,從其東又稍北,入老黃山東峽,乃東搗重峽而去;當與水橋諸水,同下烏江者也。
貴州城東邊三裏是油鑿關,那裏的水流向西流;西麵十裏是聖泉北麵的山嶺,那裏的水流往東流;北方十五裏是老鴉關,那裏的水流向南成為山宅溪;南邊三十裏是華憶佬橋,那裏的水流往北流。四麵的水流,南麵的最大,而西麵的小一些,北麵穿過城中的又小一些,東麵的最小;全部在城南的薛家洞合流,往東流經襄陽橋,向東北流到望風台,從望風台東邊又稍向北流,流入老黃山的東峽,便朝向東方衝開重重山峽而去;應當是與水橋的諸條水流,一同下流進烏江的河流。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