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二十四日作詩與梁君別,各殷勤執手,訂後期焉。西向下山,望羅叢岩在三十裏外,初欲從此而南趨鬱林。及一裏,抵山下,渡小蔂。又西二裏,過周塘,則山穀回互,羅叢已不可見。問其道,多未諳者。雲須南至麻洞墟,始有路西行。又南三裏,路分為二,大道由東南上山,岐徑由西南涉塢。餘強從西南者,一裏,逾一嶺,漸不得道。二裏,南行山莽間。又一裏南下山,始有路自西北來,隨之東南去,由塢塍出山夾中。二裏,抵幹衝,始值北來大道,山始開。有小溪自東而西,又有自南向入之者。涉澗,隨南水而上,村落依焉。於是山分東西兩界,中則平疇南衍,深溪北流。西南二裏,過一獨木橋。又南三裏,山坡突處,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時已過一獨木橋。又南三裏,山坡突處,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時已過午,乃就壚酒店而餐。其西有岐,西向逾山為高塘路,覓高塘趁墟者問之,言:“由此至羅叢岩尚五十裏,高塘未得其中火,欲西北渡鬱江乃至。”餘聞之悵然,姑留為後遊,遂南隨散墟者循西界山而趨。五裏,有村連聚於東界大山之下,猶麻洞之聚落也。又南,山塢稍轉而西,仍南共五裏,為石馬村。村倚西麓,有石倚東麓,若馬之突焉。西麓之後,其上石峰突兀,是為穿石寨。土人言其石中穿,可透出山後,餘望而未之見也。又南五裏為大衝,聚落環倚西麓。於是塢窮疇轉,截山為池,回坡為田,遂複向山坳矣。由大衝上行,又五裏,路出馬頭嶺之南,過山脊。其水北流者,經幹衝由車路江入潯;南流者,經都合入秀江,北轉高塘、羅行而入鬱。出坳,複東南得平疇,山仍兩開。五裏,宿於中都峽。
二十四日作詩與梁君辭別,各自殷勤地握著手,約定日後相見。向西下山,望見羅叢岩在三十裏以外,起初打算從此往南趕去鬱林州。到走了一裏,來到山下時,渡過小澗。又向西行二裏,路過周塘,就見山穀回繞交錯,羅叢岩已看不見。打聽去羅叢岩的路,大多是不熟悉的人。說是必須往南到麻洞墟,方才有路西行。又往南三裏,路分為兩條,大道由東南上山,岔開的小徑由西南越過山塢。我強行從西南的小徑走,一裏,越過一嶺,漸漸找不到路。二裏,向南行走在山間草叢之中。又走一裏向南下山,這才有路自西北來,順著它往東南去,由山塢中的土埂上走出兩山的夾穀中。二裏抵達幹衝,才遇上北來的大道,山才開闊起來。有小溪自東往西流去,又有一條自南麵彙入的小溪。涉過山澗,順著南麵來的溪水上走,有個村落靠著溪流。到這裏山分為東西兩列,中間則是平曠的原野向南擴展開去,深深的溪水往北流去。向西南行二裏,過了一座獨木橋。又往南走三裏,山坡突出之處,麻洞墟就在那裏。這天是趕集日,此時已過中午,就到酒店就餐。集市西邊有條岔道,向西翻過山去,是去高塘的路,找到高塘來趕集的人問路,說:“由此到羅叢岩還有五十裏,到高塘還未走到去那裏吃中午飯的地方,要往西北渡過鬱江才能到。”我聽到這話心中悶悶不樂,姑且留著日後來遊,於是向南跟隨散集的人沿西麵一列山趕路。行五裏,有個村莊連接不斷分散在東麵一列大山之下,仍是麻洞墟的村落。又往南走,山塢慢慢轉向西,仍向南共走五裏,是石馬村。村子緊靠西麓,有塊岩石緊靠東麓,好像駿馬奔突之狀。西麓的後麵,那上麵石峰突兀,這是穿石寨。本地人講那石峰中間穿通,可以鑽出到山後,我遠望去卻未見到這樣的地方。又向南走五裏是大衝,村落呈環狀背靠西麓。在這裏山塢到了頭田疇轉了向,橫截山塢建成水池,環繞山坡開墾成田,於是又走向山坳中了。由大衝上行,又走五裏,路通到馬頭嶺的南邊,越過山脊。那裏的河流向北流去的,流經幹衝由車路江流入得江;往南流的,流經都合流入秀江,向北轉經高塘、羅行而後流入鬱江。走出山坳,再向東南走上平坦的原野,山仍在兩麵張開。五裏路,住宿在中都峽。

二十五日由都峽南行,二裏,渡一橋,有岐從東南隨水登坡,一裏為回龍墟,墟猶未全集也。坡南水複西南去,渡板橋,更南三裏,則塢窮而上嶺。逾嶺南下,一裏出山,則山塢複開。南行三裏,為羅播村。東渡一溪,逾小嶺,又涉一溪,共一裏,南向登山甚峻,曰大山坪,又曰六合嶺。從其上北眺潯州西山,遠在百裏外,而東有大山屏列,西南亦有高峰,惟白石反為東北近山所掩不得見。平行其上二裏,出南坳,嶺頭叢木蓊密。從其右行,又一裏下山。又一裏,山壑四交,中成奧穀,有小水自東而西。越其南,從中道複登嶺,一裏,逾而東,入山峽。峽北麓堰水滿塢,瀠浸山穀。乃循峽沿水東入南轉,一裏漸升,水亦漸涸。複逾山坳,路循嶺右升分嶺界。二裏,複下渡山脊,路循嶺左一裏,下核桃嶺,則有大溪自南而來,至此西折去。〔即潯郡西繡江上流也,發源自平山墟,乃大容山西北水。大容東西有兩繡江:一南自廣東高州,北至北流縣,合大容東南水,經容縣注於鬱,此容縣繡江也;一即此水,為潯上流之繡江。〕路循溪向東南逾二嶺,共三裏,涉流渡江。其水及腹,所謂橫塘渡也,潯州南界止此,江南即鬱林州屬,為梧西北境焉。由江南岸複溯流逾嶺,四裏始有聚落,時已過午,遂就炊村廬。炊飯畢,山雨大作,坐待久之。逾小嶺而南,村聚益連絡,所謂白堤者是,亦深山之奧區也。過墟舍,取中道渡小橋,溯橋右南行八裏,誤從路旁小岐西入,得大寨村,遂投宿主人李翁家。翁具酒烹蛋,山家風味,與市邸迥別。
二十五日由中都峽往南行,二裏,過了一座橋,有岔路從東南隨著河水登上山坡,一裏路是回龍墟,集市還未全部聚集起來。坡南河水又向西南流去,越過板橋,再往南三裏,山塢便到了頭往上登嶺。越過山嶺向南下山,一裏走出山,就見山塢重又開闊起來。往南行三裏,是羅播村。向東渡過一溪,越過小嶺,又涉過一溪,共一裏,向南登山十分陡峻,叫做大山坪,又叫六合嶺。從嶺上往北眺望得州的西山,遠在百裏之外,而東麵有大山像屏風樣排列著,西南也有高峰,唯有白石山反而被東北方近處的山遮住不能看見。平緩地行走在嶺上二裏,走到南麵的山坳,嶺頭叢林薪鬱茂密。從嶺上往右行,又走一裏下山。又是一裏,山中四條壑穀相交,中央形成深穀,有小溪自東流向西去。過到溪南,從中間一道壑穀又登嶺,一裏,越過山嶺往東行,走入山峽。山峽的北麓築堤蓄水積滿山塢,瀟澗浸泡著山穀。於是順山峽沿著水邊向東進去往南轉,一裏路漸漸爬坡,水也漸漸幹涸了。再越過山坳,路沿著嶺右升上分嶺界。二裏,又下山越過山脊,路順著嶺左走一裏,下了核桃嶺,就見有大溪自南流來,流到此處向西折去。這就是得州府西麵繡江的上遊了,發源於平山墟,是大容山西北麓的河流。大容山東西兩麵有兩條繡江:一條從南麵廣東的高州府,向北流到北流縣,彙合大容山東南麓的河流,流經容縣注入鬱江,這是容縣的繡江;一條就是此條大溪,是得州上遊的繡江。路順著溪流向東南越過兩道嶺,共走三裏,涉水渡江。江水達到腹部,是所謂的橫塘渡了,得州府南部的轄境到此為止,江南岸就是鬱林州的屬地,是梧州府的西北境。由江南岸再溯江流越嶺,走了四裏才有村落,此時已過中午,便到村舍中就餐。煮飯吃完後,山雨大作,坐著等了很久。越過小嶺往南走,村莊房屋益加連接不斷,所謂白堤的地方就是這裏了,也是深山中的隱秘之地。過了集市中的房舍,選擇中間的路走過小橋,溯溪右往南行八裏,誤從路旁岔開的小道往西進去,走到大寨村,便投宿在房主人李翁家裏。李翁備酒煮蛋,是山村人家的風味,與城市裏的客店迥然有別。

大寨諸村,山回穀轉,夾塢成塘,溪木連雲,堤篁夾翠,雞犬聲皆碧映室廬,杳出人間,分墟隔隴,宛然避秦處也。
大寨諸村,山回穀轉,山塢相夾成塘,溪畔林木連接雲天,堤岸上竹叢翠色相夾,雞犬之聲相聞,全是碧綠一片映襯著農舍,杳然脫出人間,分散的村落隔著田畝,宛如躲避暴秦的世外桃源。

二十六日主人以鮮鯽餉客,山中珍味,從新漲中所得也。及出山,複誤而西。二裏,複得倚雲繞翠,修竹回塘之舍。問道於村婦,知誤,東出。作《誤入山村詩》及《村婦留別》二絕句。二裏,抵大板橋,始循大溪西岸南行。三裏,過馬祿山,越通明橋,遂西南折入山峽。兩山逼束,中惟一溪,無夾水之畦,俱瀠路之草。五裏,有巨木橋橫架溪上,乃通東南山路之道。餘從橋右過,不從橋渡。其橋巨木兩接,江右有大樹,自崖底斜偃江中,巨木兩端俱橫架其杪,為梁柱焉,是名橫江橋。又西南五裏,過箬帽山,山峽稍開,南見大容焉。又西南三裏,涉溪而右,又涉溪而左,共二裏,逾岡而上,是為平山村。由白堤至平山三十裏,路隘草荒,隔絕人境,將出平山,則紛紛言前途多盜矣。由平山南行,路已開辟。過墟舍,越嶺畔行,東望大容在三十裏外,猶有層峰間之。五裏,下入山峽,過黃草塘。西南二裏,抵都長廟。其處兩山開塢西去,而路橫塢而南,越嶺,所上無幾,南下甚遙。共三裏,峽轉西出,是為勒菜口。於是山分兩界,大容峙東北,寒山峙西南,排闥而東南去,中夾成大塢,溪流南注,則羅望江之源矣。於是循寒山北麓東南行,又三裏,巨樹下有賣漿者,以過午將撤去,乃留之就炊而飯。又五裏,渡溪橋,是名崩江橋。橋南有廟,賣漿炊飯者群托焉。又東南二裏,過馮羅廟。廟為馮、羅二姓所建。廟之南,山峽愈開,蓋寒山南盡,大容東轉,於是平疇擴然矣。其南有岐,東涉羅望,循大容南麓而東,四十裏抵北流;土人以群盜方據南麓陸馬廟為巢,俱勸餘由州而往。〔予取鬱林道。〕由畦塍中南行七裏,複涉岡而南,見有鼓吹東去者,執途人問之,乃捕尉勒部過此也。又見有二騎甲胄而馳者,則州中探報之騎也。又三裏,抵鬆城墟。墟舍旁有逆旅一家,時日色尚高,而道多虞警候望的警戒,遂停宿焉。二鼓,聞騎聲驟而南,逆旅主人出視之,則麻兵已夜薄賊巢,斬一級,賊已連夜遁去。夜半,複有探者扣扉,入與主人宿,言麻兵者,即土司汛守駐守盤查往來之人之兵,夙皆與賊相熟,今奉調而至,輒先以二騎往探,私語之曰:“今大兵已至,汝早為計。”故群賊縻遵者束縛,依從一人斬之,以首級畀麻兵為功,而賊俱夜走入山,遂以“蕩平”入報。恐轉眼之後,將(以下缺)。
二十六日主人拿出鮮卿魚款待客人,是山中的珍味,從新漲的溪流中捕到的。到出山後,再次錯往西走。二裏,再次走到背靠煙雲,翠色環繞,修竹繞塘的農舍。向村姑問路,知道走錯了,向東出來。〔作了《誤入山村詩》及《村婦留別》二首絕句。〕二裏路,抵達大板橋,這才沿大溪的西岸往南行。行三裏,過了馬祿山,越過通明橋,於是向西南折入山峽中。兩側的山緊逼過來束攏,中間僅有一條溪流,溪水兩邊沒有田地,全是纏繞在路上的草。五裏後,有座巨大的木橋橫架在溪上,是通往東南方山路的通道。我從橋右走過去,不從橋上過去。此橋是用巨木從兩頭接攏,江右岸有棵大樹,自石崖底部斜臥在江中,巨木兩端都橫架在樹梢上,當作橋柱,這橋名叫橫江橋。又向西南走五裏,過了薯帽山,山峽漸漸開闊起來,南麵能見到大容山了。又往西南行三裏,涉到溪水右岸,又涉到溪水左岸,共走二裏,往上翻越山岡,這是平山村。由白堤到平山村有三十裏,路窄草荒,與有人煙的地方隔絕,將走出平山村,就聽紛紛傳言前邊路上強盜很多。由平山村往南行,路已開闊起來。路過集市上的房屋,在嶺畔翻越而行,望見東方大容山在三十裏開外,仍有層層山峰隔著它。五裏,下山走入山峽,路過黃草塘。向西南二裏,抵達都長廟。此處兩山夾住開闊的山塢往西延去,而路橫過山塢往南越嶺,上嶺的路不多,向南下山的路非常遠。共走三裏,繞著山峽向西出來,這是勒菜口。到這裏山分為兩列,大容山矗立在東北方,寒山屹立在西南方,似門扇一樣往東南排列而去,中間相夾形成大山塢,溪流往南流注,是羅望江的江源。從這裏沿寒山北麓往東南行,又走三裏,大樹下有個賣水的人,因為過了中午將要撤攤離開,就留住他就火做了飯吃。又走五裏,走過一座溪上的橋,這橋名叫崩江橋。橋南有座廟,賣水燒飯的人成群寄身廟裏。又向東南走二裏,路過馮羅廟。〔寺廟是馮、羅兩姓人修建的。〕廟的南邊,山峽愈加開闊,原來是寒山南麵到了盡頭,大容山往東轉去,於是平曠的田野就擴展開來了。〔廟南有條岔道,往東涉過羅望江,沿大容山南麓往東走,四十裏路到達北流縣;當地人因為群盜正占據著南麓的陸馬廟作為巢穴,都勸我經由州城前往。〕我選擇了去鬱林州的路。由田間土埂上往南行七裏,再跋涉過山岡往南走,見到有敲鑼打鼓向東而去的人,拉住路上的人打聽,是追捕強盜的軍官率領部下經過此地。又見有兩個身披盔甲騎馬飛奔的人,則是州裏刺探情報的騎兵。又走三裏,到達鬆城墟。集市的房屋旁邊有一家旅店,此時天色還早,可路上多有戒嚴的警報,便留住在這裏。二更時分,聽見騎兵的聲音驟然往南而去,旅店主人出門去察看,原來是麻兵已趁夜色逼近盜賊的巢穴,斬了一個首級,盜賊已連夜逃去。半夜,又有探子敲門,進門與店主人住在一起,說起麻兵就是土司駐防的兵,平素與盜賊相互熟悉,今天奉命調防到此,便事先派兩個騎兵前去偵察,私下告知盜賊說:“現在大軍已到,你們早做準備。”所以群賊捆了一個歸順的人斬了,把首級交給麻兵去請功,而盜賊全部乘夜逃入山中,便用“蕩平”進城報告。恐怕轉眼之後,將(以下缺。)

平山乃大容西來之脈,蓋瀾滄以東之山,南徑交趾北境,東轉過欽、廉、靈山,又東北至興業,由平山東度,始突為大容,於是南北之流分焉。
平山是大容山西來的山脈。大致瀾滄江以東的山脈,往南經過交趾北部,向東轉過欽州、廉州府、靈山縣,又向東北延到興業,由平山往東延伸,這才突起成為大容山,在這裏南北兩麵的河流分流了。

寒山者,鬱林西北之望也。諸山俱環伏於大容,而此獨與之抗。蓋其脈分自興業,在羅望、定川二江之間。其脊至勒菜口而盡,故錚錚特起。《九域誌》:越王陀遣人入山采橘,十日方回,問其故,曰:“山中大寨,不得歸。”因名。
寒山,是鬱林州西北麵的山。群山都低伏環繞著大容山,而此山唯獨與它抗衡。大概它的山脈從興業分出來,在羅望江、定川江兩江之間。它的山脊延到菜勒口便到頭了,所以崢嶸獨立。《九域誌》載:越王趙陀派人進山采桔,十日才返回,追問他們緣故,回答說:“山中太寒冷,不能歸來。”因此起名。

陸馬廟者,在大容南麓,乃土人以祀陸績、馬援者。流賊七八十人,夙往來劫掠村落,近與官兵遇,被殺者六人。旋南入陸川境,掠平樂墟,又殺數十人。還過北流,巢此廟中,縻諸婦女富人,刻期索贖,不至者輒殺之。
陸馬廟,在大容山南麓,是當地人用來祭祀陸績、馬援的神廟。流寇七八十人,平素往來此地搶劫村落,近來與官軍遭遇,被殺死六人。旋即向南竄入陸川縣境內,擄掠平樂墟,又殺了數十人。返回時路過北流縣,把此廟作巢穴,拘押了許多婦女富人,限期索取贖金,不送來的就殺這些人質。

二十七日早自鬆城墟,不待飯而行。四裏,過穀山村,複行田塍中。又五裏,望見一石梁甚高整,跨羅望江上,所謂“北橋”也。三洞連穹,下疊石為堰。水漫堰而下,轉西向行,由鬱林城北轉而西南,與定川南流合而南去,經廉州入海者也。石梁之西,又有架木為橋以渡下流者,行者就近不趨石梁而趨木橋焉。過橋,又南逾一嶺,共一裏,入鬱林北門。北門外人居俱倚岡彙池,如村落然,既無街衢,不似城郭,然城垣高罄嚴整,粵西所僅見也。城中亦荒落。過鬱林道而西,即為州治。乃炊飯旅肆,問此中兵道,已久駐蒼梧矣。先是蒼梧道顧東曙,名應暘。餘錫邑人也,其乃郎以家訊寄來,過衡陽,為盜劫去,餘獨行至此,即令其仍駐此地,亦將不及與通,況其遠在蒼梧耶!
二十七日早晨從鬆城墟,不等吃飯便上路。四裏,路過穀山村,又行走在田埂上。又走五裏,望見一座石橋十分高大整齊,跨在羅望江上,是所謂的“北橋”了。三個橋洞連著拱起,下方用石塊壘築成堤壩。江水漫過堤壩下瀉,轉向西流去,由鬱林城北轉向西南,與定川江、南流江彙合後向南流去,經廉州府注入大海。石橋的西邊,又有座木橋以便下遊的人渡江,走路的人就近不走石橋而走木橋了。過了橋,又向南越一嶺,共走一裏,進入鬱林城北門。北門外居民房屋全部背靠山岡前彙水池,如村落一樣,就是無街道,不似城市,然而城牆高大嚴整,是廣西境內所僅見的。城中也是荒涼冷落。過了鬱林兵備道往西走,就是州衙門。於是在旅店中煮飯,打聽這裏的兵備道,已駐在蒼梧縣很久了。這以前蒼梧道道員顧東曙,〔名叫應喝。〕是我們無錫縣人,他的兒子把家信寄來給他,過衡陽時,被強盜搶去,我獨自一人走到此地,即使他仍駐在此地,也將不能與他通報家訊,何況他遠在蒼梧呢!

流較羅望為大。涯下泊舟鱗次,涯上有堤,內環為塘,堤上石碑駢立,堤下臥石片片,橫列涯間。餘視之有異,亟就碑讀之,則紫泉也。泉隙在涯堤之半〔石片中,石南北夾成橫罅,橫三尺,闊二尺,東回環而西,缺其南,水從底上溢瀦其中,停泓者三尺,上從南缺處流瀉去,時見珠泡浮出水麵。〕堤內塘水高丈餘,涯下江流低亦丈餘,水澄碧異常,其曰變“紫”者,乃宋淳熙間異兆,非泉之常也。泉上舊有濯纓亭,今已成烏有。泉之西有石梁曰南橋,亦三蛩góng水邊大石,高跨南流江上。橋北有文昌閣,當江流環轉之中,高架三層,虛敞可眺,為此中勝覽。橋南為廉州大道;橋南由岐溯江岸東行,則水月岩道也。溯江半裏,江自東北來,路向東南去,乃舍江從路,始由田塍行,其路猶大,乃陸川、平樂墟道也。八裏,陟岡,有村焉。由村左岐東北行,又二裏,從岐而北,路益沒。又二裏,北過一塘堤,始得西來路。循之東二裏,經一村,複上一嶺,路仍沒。乃逾山而東,從莽中躑躅東向,一裏抵東山下,得南來之路。遂循之而北,二裏,仍東轉入山塢。一裏,渡一小石橋,又循東山而北,過一村,複東轉入山塢。其塢甚深,東入二裏,路漸蕪沒。又望坳東登,一裏至嶺,始得西來大道,則亦南向平樂墟路也。越嶺而東,仍舍南行大道,岐而東下山,徑塢中共一裏,逾山峽東下,則峽東石峰森森,自北而南,如列旗整隊,別成一界矣。出峽,循西山東麓而北,一村倚山東向,前有大塘,餘以為龍塘村矣,問之,則龍塘猶在北也。又北一裏餘,轉而東,得龍塘村。村踞岡脊之中,〔其南水南流東去,其北水北入水月洞。〕由其東又北一裏餘,直東抵石山中峰。渡石橋而北,則上岩西向,高穹峰半矣。
飯後走出南門,池塘益加廣闊。往西南行一裏,就見南流江自東流向西,江流比羅望江大。江岸下停著的船鱗次櫛比,江邊上有堤,堤內環繞成塘,堤上石碑林立,堤下臥石片片,橫列在岸邊。我看這裏有奇異之處,急忙走近石碑讀了碑文,原來是紫泉。泉水的裂縫在江邊堤壩半中腰的石片中,石片在南北夾成橫向的裂縫,橫處有三尺,寬二尺,從東回繞到西,南麵缺著,泉水從底下溢出積在其中,停貯的清水有三尺深,往上邊從南邊的缺口處流瀉出去,不時見有珍珠狀的水泡浮出水麵。堤內的塘水高一丈多,江岸下江流低下去也有一丈多,水質異常清澄碧綠。它被稱為變“紫”的原因,是宋代淳熙年間(1174?1189)的異常征兆,不是泉水的正常顏色。泉上舊時有個灌纓亭,今天已化為烏有。泉水的西邊有座石橋叫南橋,也是三個橋拱二高跨在南流江上。橋北有個文昌閣,正當江流環繞之中,高高架起三層,空闊寬敞可以遠眺,是這一帶觀賞勝景的‘好去處。橋南是去廉州的大道;橋南由岔路溯江岸往東行,是去水月岩的路。溯江走半裏,江水自東北流來,路向東南延去,於是舍棄江流順路走,開始時由田野中走,這路還寬大,是去陸川縣、平樂墟的路。八裏,登上山岡,有村莊在這裏。由村左的岔道往東北行,又走二裏,從岔道往北行,路漸漸湮沒了。又走二裏,向北經過一個水塘上的堤壩,這才遇上西來的路。沿著路往東行二裏,經過一村,又登上一嶺,路就湮沒了。隻好翻過山往東走,從草叢中跌跌絆絆向東行,一裏到達東山下,找到南來的路。於是沿這條路往北走,二裏,仍向東轉入山塢。一裏,越過一座小石橋,又沿東山往北行,路過一村,再向東轉入山塢。這個山塢十分深,向東走進去二裏,路漸漸荒蕪湮沒了。又望著山坳向東上登,一裏來到嶺上,這才找到西來的大道,卻也是向南去平樂墟的路。越過山嶺往東行,仍舊舍棄南去的大道,由岔路向東下山。經過塢中共走一裏,穿過山峽往東下走,就見峽東石峰森森,自北往南延伸,如舉著旗幟排列整齊的隊列,另成一列山了。出峽後,沿西山的東麓往北走,一個村莊背靠山峰麵向東方,前邊有大水塘,我以為是龍塘村了,間了路,原來龍塘村還在北邊。又向北行一裏多,轉向東,找到龍塘村。村子盤踞在山岡的脊梁之上,村南溪水往南流後轉向東流去,村北的溪水向北流人水月洞。由村東又向北走一裏多,徑直向東抵達石山的中峰。過了石橋往北走,就見上岩朝向西方,高高隆起在山峰半中腰上了。

上岩者,水月洞南倚山憑虛之竅也;石山自東北來,南引而下,支分隊聳,而一支中出者。西瞰平蕪,削崖懸竇,層級皆不甚深,而此層最下,亦最擴。環峰石皆青潤,獨裂岩處色變赭赤,然其質猶極靈幻,尋丈之間,層庋縷掛,竇穿蓋偃,無所不備,亦無所不奇。岩前架廬當門,而敞其上,廬可以棲,而上不掩勝,結構亦自不惡。由岩右腋穿竅而上,竅僅如管,曆級宛轉,複透一層,若偏閣焉。雲由岩右腋穿竅而上,竅僅如管,曆級宛轉,複透一層,若偏閣焉。雲牖騰空,星楞透影窗中可見雲在空中飛騰,而星光又從窗欞邊透了進來,坐憩其內,又別一“小西天”矣。由岩左腋環柱而出,柱如龍旗下垂,從其側緣崖上躋,轉出岩端,複得一層。其岩亦西向,自分左右兩重,〔左重在下,垂柱裂竅,仰睇上即右重也,然曆磴無階。由外北躋,始入右重。閣綴絕壁,與左層翼對增妍,皆岩之中層也。〕其上削崖之頂,尚有一層虛懸,而躋之無級,〔惟供矯首耳。〕水月洞尚在其北而稍下。龍塘之水,經山前石橋而北,過上岩之前,乃東向搗入洞中。洞門亦西向,路由其南,水由其北,相沿而入,透北而出。前後兩門,一望通明,是為明洞。水貫其中,石蹲其旁,夾流突兀,俱作獅象形。〔洞頂垂石夭矯,交龍舞螭,繽紛不一。〕其水平流洞中,無融州真仙岩之大,而兩崖亦無其深峭,可褰裳而涉溪。崖之右,又有一小水,南自支洞出,是為陰洞。〔左則沿溪筍乳回夾,上亦裂門綴穴。層閣之上,又彙水一池為奇。此明洞以內勝也。後門崖口,列大柱數條,自門頂合並倒懸,洞內望之,蜿蜒浮動。此明洞以外勝也。〕陰洞乃明洞旁穴,其中又分水陸。〔流不甚大,東南自牛隴又開一門,穿山腹至此合明洞。溯流南入半裏,洞漸沉黑,崖益陡,水益深,結筏積炬,曲屈約二裏,出牛隴。此陰洞水中勝也。從陰洞溯流,始崖左嵌石下,竇甚隘,匍匐下穿,引炬而前,忽巋然上穹,上下垂聳盤柱,詭狀百出,升降其中,恫心駭目,邃曲莫盡。此陰洞陸中勝也。〕
上岩,是水月洞南靠山臨空的洞穴;是石山自東北延來,往南延伸而下,分出條條支脈一列列聳起,而當中一支突出的地方。向西遠瞰平曠的荒野,陡削的山崖上洞穴高懸,一層層一級級都不十分深,而此層在最下麵,也最廣闊。環繞的石峰都是光潤的青色岩石,唯獨岩洞裂開之處石色變成赫紅,然而石質仍極為靈妙變幻,丈尺之間,層層平架縷縷垂掛,石竇穿通傘蓋倒伏,無所不備,也無所不奇。岩洞前建了房屋擋在洞口,可屋頂上敞著,房屋可以居住,但上麵不會擋住優美的景色,房屋的結構也自然不差。由岩洞右旁穿過石竅往上走,石竅僅大如竹管,經由石階彎來轉去,又鑽人一層,好像偏閣一樣。入雲的石窗騰在空中,星辰般的窗權透入光影,坐在這裏邊歇息,又別成一個“小西天”了。由岩洞左旁繞著石柱出來,石柱如龍旗下垂,從它側邊沿石崖上登,轉出到洞頂上端,又找到一層洞。這層岩洞也是向西,自然分為左右兩層,左邊一層在下,石柱下垂石竅迸裂,仰麵斜視上方,就是右邊一層了,然而沒有通往那裏的石階。由洞外往北上登,這才進入右邊一層。如樓閣點綴在絕壁上,與左邊一層像雙翅一樣相對稱,增添不少美色,都是岩洞的中層。它上邊懸崖的頂上,還有一層懸在虛空,可沒有石階登上去,唯有供人抬頭觀看罷了。水月洞還在它北麵稍稍下去之處。龍塘的水,流經山前的石橋往北,經過上岩的前方,便向東搗入洞中。洞口也是向西,路由洞口的南側,溪水由洞口的北側,相伴進入洞中,穿透北麵出去。前後兩個洞口,一眼望去通明透亮,這是明洞。水流貫穿洞中,岩石蹲踞在溪旁,夾住水流突兀而立,都作出獅子大象的形狀。洞頂下垂的岩石屈曲盤繞,龍盤蛟舞,繽紛雜亂,不一而足。那溪水平緩地流過洞中,沒有融縣真仙岩的水流大,而且兩岸的岩石也沒有真仙岩的深峻陡峭,可提起褲子涉過溪流。石崖的右邊,又有一條小溪,從南麵的旁洞中流出,這是暗洞。左邊沿著溪流就是鍾乳石筍曲曲折折夾在兩旁,上方也裂開洞口點綴著石穴。層層樓閣之上,又積著一池水,算是奇特之處。這些是明洞之內的勝景。後洞的石崖口,排列著數條大石柱,從洞口頂上合並在一起倒懸下來,從洞內望過去,蜿蜿蜒蜒浮動著。這是明洞之外的勝景。暗洞是明洞的旁洞,洞中又分水陸兩洞。水流不怎麼大,自東南方在牛隴又開有一個洞口,穿過山腹流到此與明洞之水會合。溯流向南深入半裏,洞內漸漸變得漆黑一片,石崖逐漸變陡,水更加深,編造了木筏聚積了火把,彎彎曲曲約行二裏,出了牛隴。這是暗洞水中的勝景。從暗洞溯流走,開始時石崖左側下嵌,孔洞十分狹窄,趴著往下鑽進去,舉著火把在前,洞忽然巍然向上彎隆而起,上上下下垂掛聳立著盤繞的石柱,現出千百種詭異的姿態,升降在其中,驚心駭目,深邃曲折無法窮盡。這是暗洞陸上的佳景。

餘欲為水月遊,時已過午,尚未飯,抵上岩,道者方扃jiōng,關戶而出,餘坐崖下荔陰間。久之,道者罷釣歸,啟扉具炊,餘促其束炬遊水月。既入明洞,篝火入陰洞,道人不隨支流入,由其側伏窪穿隙,遍觀陰洞陸崖之勝,其中崇宏幽奧,森羅諸詭,五易炬而後出。欲溯流窮水崖,道者以水深辭:“請別由側道以探其後崖,不必從中出也。”乃複出明洞,涉水窮左崖之勝,遂出後洞,仰睇垂虯舞龍之石。還飯於上岩,已日銜西山矣。
我想去水月洞遊覽,但時間已過中午,還沒吃飯,走到上岩,道士剛關了門外出,我坐在山崖下的荔枝樹蔭間。很久,道士釣完魚歸來,開了門準備飯食,我催促他捆火把去遊水月洞。進入明洞後,點燃火把走入暗洞,道士不沿支流進去,由它側麵低伏的窪地中穿過縫隙,遍觀了暗洞陸上石崖的優美景色,這當中高大幽深,諸種詭奇之狀森森羅列,換了五次火把後才出來。打算溯流窮究水流兩岸,道士用水深來推辭:“請另外由側麵的道路去探它後麵的後崖,不必從洞中出去了。”隻好又出了明洞,涉水窮究了左邊石崖的勝景,終於出了後洞,抬頭斜視蟲L龍懸垂飛舞的岩石。返回到上岩吃飯,已是日銜西山了。

二十八日早坐上岩中。道者出龍塘為予買米。餘曳杖窮其最上層,已下,憩石竅偏閣中。蓋是岩西向,下午則返照逼人,餘故以上午憩,而擬以下午搜近山諸洞。既午,道人以米至,午炊甫畢,遂循山而南,至昨來所渡石橋,由橋側東折入環峽中。〔是山石峰三支,俱鋒棱巉削,由東北走西南。中支為水月岩所托,是峽則中支、南支相夾者。南支多削崖裂竅,予來時循其西麓,〕以為水月在其下。詢之土人,皆曰:“中不甚深,下無蹊徑。”從峽轉北,得中央平窪一圍,牛千百為群,散處其內,名為牛隴。窮其西北,〔水彙成潭,〕遂入陰洞後門,〔即東南臨潭上,四旁皆陡石,無路人,必涉潭乃登。〕洞甚虛敞,分之則二,合之則一。〔隨水西入,漸北轉,石崖成峽,水亦漸深昧,與水月陰洞所見等。雖未出其中,兩端源流悉見,可無煩暗中摸索也。洞門〕右崖,石痕叢遝繁多,俱作馬蹄形,《西事珥》所謂“天馬”,意即此矣。出洞,益遵峽而北,仰矚東西兩界,峰翔石聳,隊合層分。〔二支北盡處,北支又兀突起,與中支北麓對峙成峽。〕遙望其下,有三洞南向,其上轟霞流電,閃爍有異,亟曆莽趨之。其左畔二門駢列,崖下雖懸乳繽紛,而內俱不深;其右畔一門,孤懸峰半,雖洞門嵌空,而中忽淵墜,其深數十丈,宛轉內透,極杳邈之勢。而兩崖峭削,無級下躋。踞崖端望之,其中飛鼠千百成群,見人蓬蓬內竄,其聲甚遙,聞此中有蝙蝠洞,豈即此耶?出洞下山,望西北山嘴頗近,以為由此奔水月後洞而入,抵上岩甚便。竭蹶一裏趨之,其下既窪,乃攀陟山岡,則巨石飛聳,中俱蔓絡,下嵌澄淵,路斷徑絕。〔遙探洞外諸奇石,杳不可見,即溪流破壑出者,亦盡沒其跡。〕乃循北麓,仍東趨一裏,南向前來之峽。又經牛隴而南,共三裏,返上岩之前。見日有餘照,仍入水月,徜徉明洞之內。複隨流出洞後,睇望所涉路斷處,猶隔一峰嘴,始知此中山形橫側倏變,不可以意擬如此。是夕仍宿上岩。
二十八日早上坐在上岩中。道士出洞去龍塘為我買米。我拖著拐杖探完了上岩的最上層,不久下來,歇息在右竅形成的偏閣中。因為這個岩洞向西,下午夕陽反照逼人,所以我在上午遊,休息後準備在下午去搜尋近處山上各洞。中午之後,道士拿著米來了,午飯剛吃完,就沿著山往南行,來到昨天來時走過的石橋,由橋側邊向東折進環繞的峽穀中。這座山分出三支石峰,全部棱角鋒利,高險陡削,由東北延向西南。中支是水月岩依托之處,此峽是中支、南支相夾形成的。南支的懸崖上裂開許多石竅,我來時沿著它的西麓走,以為水月岩在它下邊。向當地人打聽,都說:“洞中不怎麼深,下邊沒有路。”從峽中轉向北,走到一個中央平坦的圓形窪地,有岩石如牛千百頭組成群,散布在窪地內,名叫牛隴。走到它西北的盡頭,水彙積成塘,於是走入暗洞的後洞口,立即麵臨東南的深潭之上,四旁都是陡立的岩石,無路可入,必定要涉過深潭才能上登。山洞十分空闊寬敞,它分開是兩個洞,合起來便是一個洞。順著水流向西進去,漸漸轉向北,石崖變成峽穀,流水也慢慢深暗起來,與水月洞暗洞見到的相同。雖然未走到洞中,兩頭的源流全都見到了,可以不必麻煩再在黑暗中摸索。洞口右邊的石崖,石痕叢聚繁多,全呈馬蹄形,《西事餌》所說的“天馬”,料想就是此處了。出洞後,再沿峽穀往北行,仰望東西兩列山,山峰翱翔山石聳峙,合成隊列層層分開。兩座支峰在北邊到頭之處,北麵的支峰又突兀而起,與中支的北麓對峙形成峽穀。遙望山下,有三個洞向南,洞上方雲霞飛卷電光流轉,閃閃爍爍有奇異之處,急忙經過叢莽趕去那裏。那左側的兩個洞口雙雙並列,石崖下雖懸垂著繽紛的鍾乳石,而洞內都不深;那右旁的一個洞口,孤零零懸在山峰半腰上,雖然洞口嵌在高空,可洞中忽然墜成深淵,那深處有數十丈,彎來轉去通向深處,極盡杳邀深遠的氣勢。而兩側崖壁陡峭如削,沒有石階下去。坐在懸崖頂端望裏麵,洞中蝙蝠成百上千組成群,見人就璞璞璞地向內飛竄,那聲音非常遙遠,聽說這一帶有個蝙蝠洞,難道就是這裏嗎?出洞後下山,望見西北方的山嘴很近,以為由此穿過水月洞後洞進去,去到上岩十分方便。竭力跌跌撞撞走一裏趕去那裏,腳下不久就窪陷下去,於是攀登山岡,就見巨石飛聳,中間全都延展開交纏在一起,下邊嵌入澄碧的深淵中,大路小徑全斷絕了。遠遠探察洞外的諸多奇石,杳然不可見,就是溪流衝破壑穀流出之處,也全都消失了蹤跡。隻得沿著北麓,仍往東趕了一裏路,向南走入先前來時的峽穀。又經牛隴往南行,共三裏,返回到上岩的前邊。見落日還有餘輝,仍進入水月洞,閑步在明洞之內。再次隨著水流出了後洞,斜視所走過的路斷之處,還隔著一個山嘴,這才明白這一帶山勢的橫豎變化不定,不能憑主觀意想來推斷。這天晚上仍住在上岩。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