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十二日覺宗具騎挈餐,候何君同為清碧溪遊。出寺即南向行,三裏,過小紙房,又南過大紙房。其東即郡城之西門,其西山下即演武場。又南一裏半,過石馬泉。泉一方在坡坳間,水從此溢出,馮元成謂其清洌不減慧山。甃為方池,其上有廢址,皆其遺也。
十二日覺宗備好馬匹帶上午飯,等候何君一同去遊清碧溪。出寺後馬上向南行,三裏,走過小紙房,又往南經過大紙房。村東就是府城的西門肘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場。又向南一裏半,經過石馬泉。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間,水從此處溢出去,馮元成認為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廢棄的基址,都是馬元成的遺跡。

《誌》雲:“泉中落日照見有石馬,故名。”又南半裏,為一塔寺,前有諸葛祠並書院。又南過中和、玉局二峰。六裏,渡一溪,頗大。又南,有峰東環而下。又二裏,盤峰岡之南,乃西向覓小徑入峽。峽中西望,重峰罨同“掩”映,最高一峰當其後,有雪痕一派,獨高垂如匹練界青山,有溪從峽中東注,即清碧之下流也。從溪北躡岡西上,二裏,有馬鬣在左岡之上,為阮尚賓之墓。從其後西二裏,躡峻淩崖。其崖高穹溪上,與對崖駢突如門,上聳下削,溪破其中出。從此以內,溪嵌於下,崖夾於上,俱逼仄深窅。路緣崖端,挨北峰西入,一裏餘,馬不可行,乃令從者守馬溪側,顧仆亦止焉。
《誌》書說:“落日下泉水中照見有石馬,所以這樣起名。”又往南半裏,是一塔寺,寺前有諸葛祠和書院。又向南經過中和、玉局兩座山峰。六裏,渡過一條溪水,水很大。又向南,有山峰向東方環繞而下。又走二裏,繞過峰下山岡的南邊,於是向西尋找小徑走入峽穀。從峽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於峽穀後方,有積雪的痕跡,獨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絹隔斷了青山,有溪水從峽穀中往東流注,這就是清碧溪的下遊。從溪北踏著山岡向西上登,二裏,有墳丘在左麵山岡之上,是阮尚賓的墳墓。從墓地後向西行二裏,踏著峻嶺登上山崖。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與對麵的山崖並立前突如像門扇,上邊高聳下麵陡削,溪流衝破其中流出去。從此處以內,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夾立於頭頂上,全都狹窄傾斜,幽深杳渺。路沿著山崖頂端,緊靠著北麵的山峰向西進去,一裏多路,馬不能再走,隻得命令隨行的人在溪邊守馬,顧仆也停在這裏。

餘與巢阿父子同兩僧溯溪入。屢涉其南北,一裏,有巨石蹲澗旁,兩崖巉石,俱堆削如夾。西眺內門雙聳,中劈,僅如一線,後峰垂雪正當其中,掩映層疊,如掛幅中垂,幽異殊甚。覺宗輒解筐酌酒,凡三勸酬。複西半裏,其水搗峽瀉石間,石色光膩,文理燦然,頗饒煙雲之致。於是盤崖而上,一裏餘,北峰稍開,得高穹之坪。又西半裏,自坪西下,複與澗遇。循澗西向半裏,直逼夾門下,則水從門中突崖下墜,其高丈餘,而下為澄潭。潭廣二丈餘,波光瑩映,不覺其深,而突崖之槽,為水所汩,高雖丈餘,膩滑不可著足。時餘狎嬉戲之不覺,見二僧已逾上崖,而何父子欲從澗北上,餘獨在潭上覓路不得。遂躡峰槽,與水爭道,為石滑足,與水俱下,傾注潭中,水及其項。亟躍而出,踞石絞衣。攀北崖,登其上,下瞰餘失足之槽,雖高丈餘,其上槽道,曲折如削,膩滑尤甚;即上有初層,其中升降,更無可階也。
我與何巢阿父子連同兩個和尚逆溪探入。多次涉到澳水的南北兩岸,一裏,有巨石蹲在山澗旁,兩側山崖上高險的山石,全都陡削地堆積著如同夾道。往西眺望裏麵的門扇,雙雙高聳,當中劈開,僅如一條線,後麵州摩上下垂的積雪正當其中,互相掩映,層層疊疊,如掛在牆上的條幅垂在中央,特別幽雅奇異。覺宗總是解下竹筐斟酒,共勸飲了三次。再向西走半裏,溪水搗入峽中奔瀉在岩石間,石頭的顏色光潔細膩,花紋燦爛,頗富於煙雲的意態。從這裏繞著山崖上走,一裏多,北麵的山峰略微敞開,找到一塊高高隆起的平地。又向西半裏,從平地向西下走,再次與山澗相遇。順著澗水向西半裏,徑直逼近夾立的石門下,就見水從石門中突立的石崖上下瀉,石崖高一丈多,而下方是澄澈的深潭。水潭寬二丈多,波光晶瑩映照,不覺得水深,而突立石崖上的溝槽,被迅急的水流衝刷,高處雖然僅有一丈多,滑膩光溜得不能落腳。當時我隻顧玩水沒有察覺,見兩個和尚已翻越到上麵的石崖上,而何家父子想從山澗北邊上登,我獨自一人在水潭上找路,找不到。於是踩著峰上的溝槽上走,與水流爭道,被石頭滑倒,與流水一起衝下來,傾注在深潭中,水沒及脖子。急忙跳出水,坐在岩石上絞去衣服上的水。攀著北邊的山崖,登到它上邊,下瞰我失足跌倒的溝槽,雖然高僅一丈多,它上麵的溝槽水道,曲曲折折,如像刀削出來一般,尤其滑膩光溜;即使上到它的第一層上,那中間上上下下之處,也沒有可以踩踏之處了。

再逾西崖,下覷其內有潭,方廣各二丈餘,其色純綠,漾光浮黛,照耀崖穀,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蕩,光怪得未曾有。潭三麵石壁環窩,南北二麵石門之壁,其高參天,後麵即峽底之石,高亦二三丈;而腳嵌顙突顙子,此句的意思是石頭下部相嵌,而上部卻突出伸張,下與兩旁聯為一石,若剖半盎,並無纖隙透水潭中,而突顙之上,如簷覆潭者,亦無滴瀝拋崖下墜;而水自潭中輒東麵而溢,轟倒槽道,如龍破峽。餘從崖端俯而見之,亟攀崖下墜,踞石坐潭上,不特影空人心,覺一毫一孔,無不瑩徹。亟解濕衣曝石上,就流濯足,就日曝背,冷堪滌煩,暖若挾纊,暖和得像裹著絲棉。何君父子亦百計援攀援險至,相叫奇絕。
再翻越西麵的山崖,向下看去,山崖內有水潭,長寬各有二丈多,水色純綠,波光蕩漾,碧玉浮動,照耀在山崖峽穀之中,中午的豔陽照射在水中,金碧交輝,流波激蕩,光怪陸離得未曾有過。水潭三麵的石壁環成一個窩,南北兩麵石門的石壁,高聳入天空中,後麵就是峽底的岩石,高處也有兩三丈;可石腳下嵌上麵前突,飛邊與兩旁聯結為一塊岩石,像剖開的半個瓦甕,並無絲毫縫隙漏水到潭中,前突的崖石之上,如屋簷覆蓋在水潭上的地方,也沒有水滴從石崖上拋灑下落;然而水從潭中總是向東麵溢出去,轟鳴著倒入溝槽水道之中,如天龍衝破峽穀。我從山崖頂端俯身見到此景,急忙攀著山崖墜落下來,坐在潭邊的岩石上,不僅山影使人心蕩去一切雜念,覺得每一根汗毛每一個毛孔,無不晶瑩透徹。連忙脫下濕衣服曬在石上,就著流水洗腳,就著陽光曬脊背,冷得足以洗去煩惱,暖得好似懷抱著絲棉被。何君父子也千方百計攀援險途來到,互相高叫奇絕。

久之,崖日西映,衣亦漸幹,乃披衣複登崖端,從其上複西逼峽門,即潭左環崖之上。其北有覆崖庋空,可當亭榭之憩,前有地如掌,平甃若台,可下瞰澄潭,而險逼不能全見。既前,餘欲從其內再窮門內二潭,以登懸雪之峰。何君輩不能從,亦不能阻,但雲:“餘輩當出待於休馬處。”餘遂轉北崖中垂處,西向直上。一裏,得東來之道,自高穹之坪來,遵之曲折西上,甚峻。一裏餘,逾峽門北頂,複平行而西半裏,其內兩崖石壁,複高駢夾起,門內上流之澗,仍下嵌深底。路傍北崖,削壁無痕,不能前度,乃以石條緣崖架空,度為棧道者四五丈,是名陽橋,亦曰仙橋。橋之下,正門內之第二潭所彙,為石所虧蔽,不及見。度橋北,有疊石貼壁間。稍北,疊石複北斷,乃趁其級南墜澗底。底有小水,蛇行塊石間,乃西自第一潭注第二潭者。時第二潭已過而不知,隻望澗中西去,兩崖又駢對如門,門下又兩巨石夾峙,上有石平覆如屋而塞其後,覆屋之下,又水瀦其中,亦澄碧淵渟,而大不及外潭之半。其後塞壁之上,水從上澗垂下,其聲潺潺不絕,而前從塊石間東注二潭矣。餘急於西上,遂從澗中曆塊石而上。
很久之後,山崖上陽光西射,衣服也漸漸幹了,於是披上衣服再登上山崖頂端,從那上麵再向西逼近峽中的石門,就在水潭左邊環繞的山崖之上。它北邊有下覆的石崖平架在空中,可以當作亭台樓榭來休息,前方有塊如手掌樣的地方,平平地砌得好像高台,可以下瞰澄碧的水潭,但險要狹窄的地勢不能見到全貌。不久向前走,我想從石門內再去遊石門內的兩個水潭,並上登積雪高懸的山峰。何君這幫人不能跟隨,也不能阻擋我,隻是說:“我們將出去在馬匹休息的地方等候。”我於是轉過北麵山崖中垂之處,向西徑直上走。一裏,遇上東邊來的路,從高高隆起的平地而來,沿著這條路向西曲折上登,非常陡峻。一裏多,越過峽中石門北邊的頂上,再往西平行半裏,這以內兩側山崖的石壁,又並排相夾高高聳起,石門內山澗上遊之間,底部仍然深深下嵌。路旁北麵的山崖,陡削的石壁上沒有裂痕,不能越到前方,就用石條沿著山崖架空,橫架為棧道,有四五丈長,這裏名叫陽橋,也稱為仙橋。橋下邊,正是石門內第二個水潭積水的地方,被岩石遮蔽著,來不及見到。過到橋北,有疊壘的石階貼在石壁上。稍向北走,疊壘的石階在北邊又斷了,就趁著岩石疊成的台階向南下墜到澗底。澗底有小溪,蛇一樣流淌在石塊間,是從西邊第一個水潭流注到第二個水潭中的水流。此時第二個水潭已經錯過但不知道,隻是望著澗中向西走去,兩麵的山崖並排相對如像門扇,門下又有兩塊巨石夾立對峙,上邊有塊岩石平平地覆蓋著如同屋子,但堵住了後麵,覆蓋的石屋下邊,又有水積在其中,也是澄碧的深水潭,隻是大處不到外邊水潭的一半。它後邊堵塞的石壁之上,水流從上邊的山澗中垂下來,水聲潺潺不絕,然後在前方石塊間向東注入第二個深潭去了。我急於向西上登,就從山澗中經過石塊上走。

澗中於是無纖流,然塊石經衝滌之餘,不特無汙染,而更光膩,小者踐之,巨者攀之,更巨者則轉夾而梯之。上矚兩崖,危矗直夾,彌極雄厲。漸上二裏,磵石高穹,滑不能上,乃從北崖轉陟箐中。崖根有小路,為密箐所翳,披之而行。又二裏,聞人聲在絕壁下,乃樵者拾枯枝於此,捆縛將返,見餘,言前已無路,不複可逾。餘不信,更從叢篁竹林中披陡而西上。其處竹形漸大,亦漸密,路斷無痕。餘莽奮力披開辟之意之,去巾解服,攀竹為絙。複逾裏餘,其下壑底之澗,又環轉而北,與垂雪後峰,又界為兩重,無從竟升。聞清碧澗有路,可逾後嶺通漾濞,豈尚當從澗中曆塊耶?
澗中從這裏起沒有纖細的水流,然而石塊經過衝刷洗滌之後,不但沒有汙泥沾染,而且更加滑膩光溜,小些的踩著它走,大些的攀過它走,更大的就轉過相夾之處攀登。從上邊遠望兩側的山崖,危崖矗立,筆直相夾,更加雄偉壯麗。慢慢上登二裏,澗中的岩石高大彎隆,光滑得不能上去,隻好從北邊的山崖上轉而登到山警中。山崖腳下有條小路,被濃密的竹叢遮住了,分開竹叢前行。又走二裏,聽見有人聲在絕壁下,是打柴的人在此地拾枯枝,捆好後即將返回去,見到我,說起前邊已經無路,不再能翻越過去。我不信妥再撥開成叢的竹林從陡坡往西上爬。此處竹子的形體漸漸大起來,也漸漸濃密起來,路斷了,毫無蹤跡。我不著邊際地撥開竹叢,去掉頭巾脫下衣服,抓住竹子當作繩索,又穿越了一裏多。腳下壑穀底的山澗,又環繞著轉向北,與後麵積雪下垂的山峰,又隔為兩層,無法徑直上登。聽說過清碧澗有路,可以翻越後嶺通到漾澳,莫非還是應當從山澗中經由石塊走麼?

時已下午,腹餒甚,乃亟下;則負芻之樵,猶匍匐箐中。遂從舊道五裏,過第一潭,隨水而前,觀第二潭。其潭當夾門逼束之內,左崖即陽橋高橫於上,乃從潭左攀蹬隙,上陽橋,逾東嶺而下。四裏至高穹之坪,望西澗之潭,已無人跡,亟東下沿溪出,三裏至休馬處。何君輩已去,獨留顧仆守飯於此,遂啜之東出。三裏半,過阮墓,從墓右下渡澗,由澗南東向上嶺。路當南逾高嶺,乃為感通間道;餘東逾其餘支,三裏,下至東麓之半。牧者指感通道,須西南逾高脊乃得,複折而西南上躋,望崖而登,竟無路可循也。二裏,登嶺頭,乃循嶺南西行。三裏,乃稍下,度一峽,轉而南,鬆檜翳依形容樹木掩映之狀,淨宇指高空明淨高下,是為宕山,而感通寺在其中焉。
此時已是下午,饑腸轆轆,於是急忙下山;就見背負柴草的樵夫,仍爬行在山霄中。於是從原路返回五裏,經過第一個深潭,順水向前走,觀看了第二個水潭。這個水潭正當夾立的石門裏邊,左邊石崖上就是陽橋高高橫在上方,於是從水潭左邊攀著石縫中的石瞪,登上陽橋,越過東嶺下走。四裏後來到高高隆起的平地,望見西澗中的水潭旁,已沒有人的蹤跡,連忙往東下走沿著溪流出來,三裏路來到馬匹休息的地方。何君一幫人已經離開,單獨留下顧仆在此守著飯,於是吃了飯向東出山。三裏半,經過阮尚賓的墓,從墓右側下渡過澗水,由澗南向東上嶺。路應該向南翻越高大的山嶺,是去感通寺的捷徑;我往東越過它的餘脈,三裏,下到東麓的半中腰。牧人指點,去感通寺的路,必須向西南越過高大的山脊才能到達,就又折向西南上走,望著山崖上登,居然無路可走了。二裏,登上嶺頭,就沿著山嶺南側向西行。三裏,才稍稍下走,越過一條峽穀,轉向南,鬆柏密蔽依稀,佛寺高低錯落,這就是宕山,而感通寺就在山中了。

蓋三塔、感通,各有僧廬三十六房,而三塔列於兩旁,總以寺前山門為出入;感通隨崖逐這裏為隨之意林,各為一院,無山門總攝,而正殿所在,與諸房等,正殿之方丈有大雲堂,眾時何君輩不知止於何所,方逐房探問。中一房曰斑山,乃楊升閹寫韻樓故址,初聞何君欲止此,過其門,方建醮設法於前,知必不在,及不問而去。後有人追至,留還其房。餘告以欲覓同行者,其人曰:“餘知其所止,必款齋而後行。”餘視其貌,似曾半麵半陌生,半熟悉,而忘從何處,諦審之,知為王賡虞,乃衛侯之子,為大理庠生庠,庠生即學生,向曾於大覺寺會於遍周師處者也。今以其祖母忌辰,隨其父來修蔫於此,見餘過,故父子相諗,而挽留餘飯焉。飯間,何君亦令僧來招。既飯而暮,遂同招者過大雲堂前北上,得何君所止靜室,複與之席地而飲。夜月不如前日之皎。
三塔寺、感通寺,各有僧舍三十六房,而三塔寺的是排列在兩旁,全部以寺前的山門作為出入口;感通寺順著山勢依著樹林,各自辟為一院,沒有山門統攝,而且正殿所在的地方,與各處僧房一樣高,正殿的方丈有處大雲堂,僧眾全以“大雲堂”來稱呼他而已。此時不知何君一幫人住在什麼地方,就挨房打聽。其中一房名叫斑山,是楊升庵寫韻樓的故址,起初聽說何君打算住在此處,經過門口,正在門前設壇念經做法事,心知必定不在,便不問就離開了。後邊有人追上來,挽留返回他們房中。我告訴他想要去找同行的人,那人說:“我知道他們住的地方,一定要招待齋飯後再走。”我看他的容貌,似乎曾見過一麵,但忘了是在什麼地方,仔細審視他,知道是王賡虞,是衛侯的兒子,大理府學的生員,從前曾在大覺寺遍周禪師處會過麵。今天因為是他祖母去世的祭日,跟隨他父親來此施齋做法事,見我路過,父子倆都認出了我,便挽留我吃飯。吃飯時,何君也命令僧人來招喚。飯後天便黑了,於是同來招喚的僧人經過大雲堂前邊向北往上走,找到何君居住的靜室,再與他席地坐下飲酒。夜裏月光不如前一天那樣皎潔。

十三日與何君同赴齋別房,因遍探諸院。時山鵑花盛開,各院無不燦然。中庭院外,喬鬆修竹,間以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茶味頗佳,炒而複曝,不免黝黑。已入正殿,出門亦宏敞。殿前有石亭,中立我太祖高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賜僧《無極歸雲南詩》十八章,前後有禦跋。此僧自雲南入朝,以白馬、茶樹獻,高皇帝臨軒見之,而馬嘶花開,遂蒙厚眷。後從大江還故土,帝親灑天葩,以江行所過,各賦一詩送之,又令諸翰林大臣皆作詩送歸。今宸翰原意指帝王宮殿,後作為帝王代稱,這裏代指朱元璋已不存,而詩碑猶當時所鐫者。
十三日與何君一同去別的僧房赴齋宴,因而探遍了諸處寺院。這個季節山杜鵑花盛開,各寺院無處不鮮豔燦爛。中庭院外邊,高大的蒼鬆修長的翠竹中,間雜著茶樹。茶樹都有三四丈高,與桂樹非常相似,此時正在采摘,無處不是架梯子爬在樹上的人。茶的味道很美,炒後再曬,色澤不免黝黑。不久走入正殿,山門也十分宏偉寬敞。殿前有座石亭子,亭中立著我朝太祖高皇帝賜給僧人無極的十八首歸雲南詩,前後都有高皇帝寫的跋。這個僧人從雲南進朝廷,用白馬、茶樹進貢,高皇帝到軒廊中接見他,當即白馬嘶鳴茶花開放,於是受到厚愛。後來從長江返回故鄉,皇帝親自拋灑鮮花,據沿江要走過的地方,各賦了一首詩送給他,又命令翰林院的諸位大臣都作詩送他回歸。今天皇帝手寫的文章已不存在,但詩碑還是當時所刻的。

李中谿《大理郡誌》,以奎章指皇帝手筆不可與文獻同輯,竟不之錄。然其文獻門中亦有禦製文,何獨詩而不可同輯耶?殿東向,大雲堂在其北。僧為瀹茗設齋。已乃由寺後西向登嶺,覓波羅岩。寺後有登山大道二;一直上西北,由清碧溪南峰上,十五裏而至小佛光寨,疑與昨清碧溪中所望雪痕中懸處相近,即後山所謂筆架山之東峰矣;一分岐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澗之峽,北行六裏而至波羅岩。波羅岩者,昔有趙波羅棲此,朝夕禮佛,印二足跡於方石上,故後人即以“波羅”名。波羅者,乃此方有家道人之稱。其石今移大殿中為拜台。
李中黔的《大理郡誌》認為帝王的詩不能與文獻一同輯錄,竟然不收錄它。不過他的文獻類中也有皇帝寫的文章,為何唯獨詩就不能一同輯錄呢?正殿麵向東方,大雲堂在它的北邊。僧人為我沏來茶擺上齋飯。過後,就由寺後向西登嶺,去找波羅岩。寺後有兩條登山的大道:一條一直向西北延伸,由清碧溪的南峰上去,十五裏後到達小佛光寨,懷疑與昨天在清碧溪中望見的雪跡懸在中央的地方接近,就是後山中所謂的筆架山的東峰了;一條分開岔向西南,溯寺南第十九條山澗的峽穀,往北行六裏後到波羅岩。波羅岩這地方,從前有個趙波羅居住在此,朝夕拜佛,印下兩個腳印在方形岩石上,所以後人就用“波羅”來起名。波羅一詞,是這地方對有家室的僧人的稱呼。那塊岩石如今移到大殿中作為跪拜用的石台。

時餘與何君喬梓騎而行。離寺即無樹,其山童然。一裏,由岐向西南登。四裏,逾嶺而西,其嶺亦南與對山夾澗為門者。澗底水細,不及清碧,而內峽稍開,亦循北山西入。又一裏,北山有石橫疊成岩,南臨深壑。壑之西南,大山前抱,如屏插天,而尖峰齒齒列其上,遙數之,亦得十九,又蒼山之具體而微者。岩之西,有僧構室三楹,庭前疊石明淨,引水一龕貯岩石下,亦饒幽人之致。僧瀹茗炙麵為餌以啖客。久之乃別。
此時我與何喬梓先生騎馬前行、離開寺就沒有樹,這裏的山光禿禿的。一裏,由岔路向西南登山。四裏,越嶺往西走,這裏的山嶺也是向南與對麵的山夾住山澗形成門的樣子。澗底的水流很細,趕不上清碧溪,而裏麵的峽穀稍微開闊些,也是沿著北山向西延伸進去。又行一裏,北山上有岩石橫著壘成岩洞,南邊麵臨深深的壑穀。壑穀的西南方,大山向前環抱,如屏風樣高插天空,而且有一齒齒的尖峰排列在山上,遠遠數了數,也是有十九座山峰,這又是蒼山具體而微之處了。岩洞的西邊,有僧人建了三間房子,庭前疊壘的岩石明麗潔淨,引了一坑水貯存在岩石下,也讓人產生幽思的情趣。僧人煮了茶用麵做成餅來給客人吃。很久之後才道別。

從舊路六裏,過大雲堂,時覺宗相待於斑山,乃複入而觀寫韻樓。樓已非故物,今山門有一樓,差可以存跡。問升庵遺墨,尚有二扁通“篇”,寺僧恐損剝,藏而不揭也。僧複具齋,強吞一盂而別。其前有龍女樹。樹從根分挺三四大株,各高三四丈,葉長二寸半,闊半之,而綠潤有光,花白,大於玉蘭,亦木蓮之類而異其名。時花亦已謝,止存數朵在樹杪即樹梢,而高不可折,餘僅折其空枝以行。
從原路返回六裏,經過大雲堂,此時覺宗等候在斑山,就再次進門觀覽寫韻樓。樓已不是原有的建築物,今天山門上有一座樓,略微可以保存一點遺跡。打聽楊升庵遺下的墨跡,還有兩塊匾,寺中的僧人害怕損傷剝落,收藏起來不肯揭開。僧人又準備了齋飯,勉強吞下一缽盂後告別。樓前有棵龍女樹。樹從根部分枝生出三四棵大枝,各自高三四丈,樹葉長二寸半,寬處是長處的一半,而碧綠潤澤有光,花是白色,比玉蘭花小,也是木蓮一類的植物但名字不同。此時花也已凋謝,隻留下幾朵在樹梢上,但高不可折,我僅折下樹上的空枝就走了。

於是東下坡,五裏,東出大道,有二小塔峙而夾道;所出大道,即龍尾關達郡城者也。其南有小村曰上睦,去郡尚十裏。乃遵道北行,過七裏、五裏二橋,而入大理郡城南門。經大街而北,過鼓樓,遇呂夢熊使者,知夢熊不來,而乃郎他的兒子,乃即“他”已至。以暮不及往。乃出北門,過吊橋而北,折而西北二裏,入大空山房而宿。
從這裏向東下坡,五裏,向東走上大道,有兩座小塔夾住道路聳峙;所走上的大道,就是從龍尾關到府城的路。塔南邊有個小村子叫上睦,離府城還有十裏。於是順著大道往北行,經過七裏橋、五裏橋兩座橋,而後走入大理府城的南門。經過大街往北走,路過鼓樓,遇上呂夢熊的使者,了解到呂夢熊不來了,但他的兒子已來到。因為天晚來不及前去。於是走出北門,過到吊橋北邊,轉向西北行二裏,進入大空山房住下。

十四日觀石於寺南石工家,何君與餘各以百錢市一小方。何君所取者,有峰巒點綴之妙;餘取其黑白明辨而已。因與何君遍遊寺殿。是寺在第十峰之下,唐開元中建,名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層,故今名為三塔。塔四旁皆高鬆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鍾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壯;而四壁已頹,簷瓦半脫,已岌岌矣。樓中有鍾極大,徑可丈餘,而厚及尺,為蒙氏時即南詔統治時期鑄,其聲聞可八十裏。樓後為正殿,殿後羅列諸碑,而中谿所勒黃華老人書四碑俱在焉。其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鑄時分三節為範,肩以下先鑄就而銅已完,忽天雨銅天上下銅雨如珠,眾共掬而熔之,恰成其首,故有此名。其左右回廊諸像亦甚整,而廊傾不能蔽焉。自後曆級上,為淨土庵,即方丈也。前殿三楹,佛座後有巨石二方,嵌中楹間,各方七尺,厚寸許。北一方為遠山闊水之勢,其波流瀠折,極變化之妙,有半舟庋尾煙汀間。南一方為高峰疊障之觀,其氤氳淺深,各臻接近神化。此二石與清真寺碑趺枯梅,為蒼石之最古者。
十四日在寺南的石匠家觀賞石頭。何君與我各用一百文錢買了一小方塊。何君選中的,有峰巒點綴在上邊的美妙之處;我選了其中黑白分明容易分辨的而已。於是與何君遍遊寺中的殿宇。這座寺院在第十座山峰之下,唐代開元年間建造,名叫崇聖寺。寺前的三塔像鼎足一樣聶立,中間的塔最高,方形,重疊十二層,所以今天稱為三塔。塔的四旁全是高大的鬆樹聳入空中。寺西由山門進去,有鍾樓與三塔相對,氣勢極其雄偉壯麗;但四麵的牆壁已經坍塌,屋簷上的瓦片有一半脫落,已岌岌可危了。樓中有口銅鍾非常大,直徑大約有一丈多,而壁厚達一尺,是蒙氏時期鑄造的,鍾聲可在八十裏外聽到。鍾樓後是正殿,殿後羅列著許多碑,而李中黔所刻的黃華老人書寫的四塊碑都在其中。碑後是雨珠觀音殿,是用銅鑄成的立像,高三丈。鑄造時分為三段製成模子,肩以下先鑄成而銅就已用完,忽然間天上落下如珠子一樣的銅雨,眾人一道用手把銅珠捧來熔化,恰好完成了銅像的頭部,所以有了這個名字。殿左右回廊中的眾神像也十分整齊,但回廊倒塌得不能蔽風雨了。從後邊沿石階上去,是淨土庵,就是方丈的住處了。前殿有三開間,佛座後邊有兩塊巨石,嵌在中間兩根柱子之間的牆上,各七尺見方,厚一寸左右。靠北一塊有遠山闊水的氣勢,其中流水波濤瀟涸曲折,極盡變化的妙趣,有些如小船隻停靠在煙靄綠洲之間。南邊的一塊是高峰重巒疊嶂的景觀,它那彌漫的雲煙深淺有別,各自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這兩塊石板與清真寺中枯梅紋的碑座,是大理石中最古老的東西。

清真寺在南門內,二門有碑屏一座,其北趺有梅一株,倒撇垂趺間。石色黯淡,而枝痕飛白,雖無花而有筆意。新石之妙,莫如張順寧所寄大空山樓間諸石,中有極其神妙更逾於舊者。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張石大徑二尺,約五十塊,塊塊皆奇,俱絕妙著色山水,危峰斷壑,飛瀑隨雲,雪崖映水,層疊遠近,筆筆靈異,去皆能活,水如有聲,不特五色燦然而已。
〔清真寺在南門內,二門內有一座屏風樣的石碑,碑座朝北的一麵上有一棵梅花,倒垂飄拂在石座上。石質顏色黯淡,但樹枝的痕跡卻露出絲絲白色,雖然無花卻有繪畫的意境。〕新采石頭中美妙的,沒有比得上順寧張知府寄放在大空山樓中的諸石的了,其中有極其神妙更超過舊石的。因此了解到造物主的創造是越來越奇妙,從此以後,畫家的繪畫全是俗筆,而畫壇可以廢除了。〔姓張的石頭大的直徑有二尺,約有五十塊,塊塊都很奇特,全是絕妙的著色山水畫,高峻的山峰下臨絕壑,飛瀑追逐著雲霧,積雪的山崖映入水中,層層疊疊,遠近疏朗有致,筆筆畫得靈妙奇異,雲氣都能活,流水如有聲,不僅僅是五彩燦爛而已。〕

其後又有正殿,庭中有白山茶一株,花大如紅茶,而瓣簇如之,花尚未盡也。淨土庵之北,又有一庵,其殿內外庭除,俱以蒼石鋪地,方塊大如方磚,此亦舊製也;而清真寺則新製以為欄壁之用焉。其庵前為玉皇閣道院,而路由前殿東鞏門入,紺官三重,後乃為閣,而竟無一黃冠居守,中空戶圮,令人悵然。
前殿後邊又有正殿,庭院中有一棵白山茶,花的大小如紅山茶,而且花瓣成簇也像紅山茶,花還沒有開完。淨土庵的北邊,又有一座寺庵,佛殿內處的庭院石階,全是用大理石鋪地,方形的石塊大小如方磚,這也是舊時製成的;但清真寺則是新製成的,用大理石來作欄杆牆壁。此庵前邊是玉皇閣道院,而路要由前殿東邊的拱門進去,有殿宇三層,後邊就是樓閣,但是居然沒有一個道士留守,廟中空空,門戶倒塌,令人悵悵不快。

十五日是日為街子之始。蓋榆城有觀音街子之聚此地民俗,三月十五日祭觀音,地點即在觀音街子,今通稱三月街,後人以此種儀式也進行交易活動,設於城西演武場中,其來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彝物亦無不至,聞數年來道路多阻,亦減大半矣。
十五日這天是街子的頭一天。原來大理城有觀音街子的集市,設在城西的演武場中,其由來非常久遠。從這一天開始,到十九日才散,十三省的貨物無所不至,雲南省內的各民族地區的物產也無所不至,聽說數年來道路上多險阻,也減少大半了。

晨餐後,何君以騎同餘從寺左登其祖塋。過寺東石戶村,止餘環堵數十圍,而人戶俱流徙已盡,以取石之役開鑿大理石的勞役,不堪其累也。寺南北俱有石工數十家,今惟南戶尚存。取石之處,由無為寺而上,乃點蒼之第八峰也,鑿去上層,乃得佳者。又西上二裏半,乃登其塋。脈自峰頂連珠下墜,前以三塔為案,頗有結聚環護之勝。還二裏,至寺後,轉而南過李中谿墓。乃下馬拜之。中谿無子,年七十餘,自營此穴,傍寺以為皈依在寺旁造墓,為的是皈依佛門,而孰知佛宇之亦為滄桑耶!由西石戶村入寺飯。同巢阿趨街子,且欲入城訪呂郎,而中途雨霰大作,街子人俱奔還,餘輩亦隨之還寺。
早餐後,何君騎馬同我從寺左去掃祭他的祖墳。經過寺東的石戶村,隻剩下數十圈環繞的牆壁,而匠人居民都已流亡遷徙光了,這是因為采石的勞役,不能忍受這種勞累的原因。〔寺的南北都有幾十家石匠,今天隻有寺南的匠戶還在。采石的地方,由無為寺上去,是點蒼山的第八座山峰,鑿去上層,才能得到好的石料。〕又往西上走二裏半,才能到何君的祖墳。地脈從峰頂如串連的珠子一樣下墜,前方以三塔作為桌案,頗有些聚落前結環護的優美之處。返回來二裏,來到寺後,轉向南路過李中路墓,於是下馬祭拜了他。李中駱無子,年齡七十餘歲時,自己營造了這個墓穴,靠著寺廟以示阪依佛教,可誰知佛寺也成為滄海桑田了呢!由石戶村向西進寺吃飯。同何巢阿去趕街子,並且想進城去拜訪呂家兒郎,可半路上雪珠風雨大作,街子上的人全都往回奔跑,我們這幫人也隨著人流返回寺中。

十六日巢阿同乃郎往街子,餘由西門入叩呂夢熊乃郎。訊其寓,得於關帝廟前,蓋西城內之南隅也,時已同劉陶石往街相馬矣。餘乃仍由西門西向一裏半,入演武場,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而馳於中,更隊以覘高下焉。時男女雜遝,交臂不辨,乃遍行場市。巢阿買文已返,劉、呂物色無從,遇覺宗,為飲於市,且覓麵為飯。觀場中諸物,多藥,多氈布及銅器木具而已,無足觀者。書乃吾鄉所刻村塾中物及時文數種,無舊書也。既暮,返寺中。
十六日何巢阿同他兒子去趕街子,我由西門進城叩拜呂夢熊的兒子。打聽他的寓所,在關帝廟前找到,是在西城內的南隅,此時他已同劉陶石到街子上相馬去了。我於是仍由西門向西行一裏半,走入演武場,到處搭了棚子作為市場,環繞錯雜,紛紛擾擾。集市北邊是賽馬場,成千的騎手交集在一起,兒個人騎馬奔馳在場中,分為幾隊輪番出賽以比試高低。此時男女交雜,交臂擦肩不能分辨,隻好在市場上四處走走。何巢阿買文章已返回去,劉陶石、呂家兒郎無法找到,遇上覺宗,為我在集市上做飯,並且找來麵當飯。觀看市場上的各種貨物,藥材很多,有許多氈布及銅器、木製器具而已,沒有值得觀看的。書籍是我家鄉刻印的鄉村私塾中用的,還有幾種應景的圖書,沒有舊書。天黑後,返回寺中。

十七日巢阿別而歸,約餘自金騰東返,仍同盡點蒼之勝,目下恐漸熱,先為西行可也。送至寺前,餘即南入城。遇劉陶石及沙坪徐孝廉,知呂郎已先往馬場,遂與同出。已遇呂,知買馬未就。既而辭呂,觀永昌賈人寶石、琥珀及翠生石諸物,亦無佳者。仍覓麵為飯。飯後覓顧仆不得,乃返寺,而顧仆已先在矣。
十七日何巢阿告別回鄉,約我從金騰返回東方,仍然一同去遊完點蒼山的勝景,眼下擔心天漸漸熱起來了,可以先往西走。送到寺前,我立即向南進城。遇到劉陶石和沙坪的徐孝廉,了解到呂家兒郎已先去賽馬場,就與他們一同出城。不久遇見姓呂的,知道沒有買成馬。既而辭別姓呂的,去觀看永昌商人賣的寶石、唬拍及翡翠等物,也沒有好東西。仍舊找麵當飯吃。飯後找不到顧仆,隻得回寺,而顧仆已先在寺中了。

十八日由東門入城,定巾,買竹箱,修舊篋箱子。再過呂寓,叩劉、呂二君。呂命其仆為覓擔夫,餘乃返。
十八日由東門進城,定購頭巾,買了竹箱,修理舊箱子。再次拜訪呂家寓所,即見了劉陶石、呂家兒郎兩位先生。姓呂的叫他的仆人替我去找挑夫,我於是返回來。

十九日早過呂寓,二君留餘飯。同劉君往叩王賡虞父子,蓋王亦劉戚也,家西南城隅內。其前即清真寺。寺門東向南門內大街,寺乃教門沙氏所建,即所謂回回堂也。殿前檻陛窗欞之下,俱以蒼石代板,如列畫滿堂,俱新製,而獨不得所謂古梅之石。還寺,所定夫來索金加添,餘不許。有寺內僧欲行,餘索其定錢,仍掯不即還。令顧仆往追,抵暮返,曰:“彼已願行矣。”
十九日早上拜訪呂家寓所,二位先生留我吃飯。同劉君前去叩拜王賡虞父子,原來王家也是劉陶石的親戚,家在城內西南隅。他家前邊就是清真寺。寺門朝東對著南門內的大街,寺是教門中姓沙的人建造的,就是所謂的回回堂了。大殿前的門檻台階窗權之下,全部用大理石代替木板,如滿堂陳列著畫幅,全是新製的,可唯獨找不到所謂有古梅的石座。回到寺中,講定的挑夫來要求加價,我不同意。寺內有僧人打算上路,我要回挑夫的定金,仍作刁難不馬上退還。叫顧仆去追,到天黑時返來,說:“他已願意走了。”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