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474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二十五日平明起飯,陸氏子仍為肩囊送行。先隔晚,望其北山,有岩洞剨然上下層疊。餘晚浴後欲獨往一探,而稻畦水溢,不便於行,及是導者欲取徑道行,路出於其下,餘乃從田間水道越畦而登之。岩有二門,俱南向。東西並列,相去數丈,土人名為讀學岩。外幛駢崖,中通橫穴,〔若複道行空,蜃樓內朗,垂蓮倒柱,鉤連旁映,〕軒爽玲瓏,可廬可憩,不以隘迫為病也。其西又有小石峰特起田間。旁無延附,亦有門東向,遂並越水畦入之。初入覺峽逼無奇,穿門西進,罅迸“十”字,西既透明,南北俱裂竅,土人架木竅間,若欲為懸閣以居者,但宛轉軒迥,不若前岩之遠可舒眺而近可退藏也。甫出洞,導者言:“西去一二裏,有赤龍岩奇甚,勝當與老君洞等,惜無知者,君好奇,何不迓道觀之!”餘昨從和睦墟即屢問融中奇勝,自老君洞外更有何景,導者與諸土人俱雲無有,蓋彼皆以庵棲為勝,而不複知有山石之異也。至是,其人見餘所好在此,始以其說進。餘獎勞之,令即趨赤龍。於是不北向山坳,而西循溪塍,裏餘遂抵岩下。其岩北向,高穹山半,所倚之山,即陸氏所居之後嶺,自西橫列至此,而東下陸村者也。洞前北突兩峰,若龍虎然,而洞當其中,高曠宏遠,底平而上穹,門之中有石台兩重界其間,洞後列柱分楞,別成圭門璿室。洞中直入數丈,脊稍隆起,遂成仙田每每,中貯水焉。更入則漸窪漸黑,導者雲:“其內門束如竇,隻平身入,既入乃複廓然透別竅焉。”恨不從家攜炬,得一窮其奧也。山前有溪自西來,分兩派,而東縈陸氏之居,又東抵東梁,而北彙安靈潭,為靈壽溪之上流雲。下山,越溪而北向,望北山有洞剨然駢列。涉水蛙而攀其上,其洞門南向,雖高穹側裂,而中乃下旋如墜螺。由門外右躋,複飛嵌懸崖,憑踞則有餘,深棲則不足,乃下。蓋此山正與赤龍岩南北相向,其與讀學岩則東西肩列者也。〔北趨間道,正由此山、讀學兩峰中。〕此山之東隅,複開兩岩,其門皆東向,名鍾洞岩:在北者,其岩不深峻,若豎鍾而剖其半,中列神像;在南者,峽門甚高,層竇疊見,而內入不深,上透無級。所入下層之洞,當門即巨柱中懸,環轉而出,無餘地矣。乃下,直北趨,共二裏,越一脊。脊之北為百步塘,四麵尖峰環列,中開平壑一圍,廣漠低窪,下有溺水。塘之西北為古鼎,東北為羊膈山,東南為東梁,西南為此脊。越脊,循岩轉又一裏,其山分突三峰,北向百步而列。西一峰,山半洞門西向,有牧者憩歌於中,餘不及登;中與東二峰前抱中環,有陸氏塚焉,北向古鼎以為案者也。中峰有洞東向,洞門層倚若重樓;東峰有洞西向,岩石下插如象鼻。餘先登東峰西向之洞。其洞北迸橫峽,南騫斜竇,而有石上自山巔,下嵌峽底,四麵可繞而出,所雲象鼻者也。但其內淺而不深,不堪為棲托之所。次登中峰東向之洞。其洞北竅下裂,南牖上懸,有石飛架其間,外若垂楞,中可透扃,上牖有石台前突,憩臥甚適,唯峻不如象鼻,而夾曲過之,所恨者亦不深廣耳。既下,乃直北徑百步塘。二裏越塘之北,先有一小溪自西而北,〔自古鼎來,〕橫涉而過;又有一大溪自南而北,〔即赤龍岩前水,東過東梁至北。〕二水合而北行,有石梁橫渡,於是東西俱駢峰成峽,溪流其中,是為靈壽溪。又北一裏,溪彙為潭,是為安靈潭,神龍之所窟也。又北一裏,當麵有山橫列,峰半剨然開張洞門,餘以為真仙岩矣。至則路轉西麓,遂東行環繞其北,則此山之後複有洞焉,不知與南向開張者中通否也?時望真仙岩之山尚在其北,〔北即安靈溪水流入真仙後洞處。〕遂竭蹶東循其麓,姑留此洞以俟後探焉。東出山,又北轉一裏,則與東梁之大道會。峰轉溪回,始見真仙洞門,穹然東北高懸,溪流從中北出,前有大石梁二道駢圈溪上。越梁而西,乃南向入洞焉。洞門圓迥,如半月高穹,中剜一山之半。其內水陸平分,北半高崖平敞,南半回流中貫。由北畔陸崖入數丈,崖疊而起,中壁橫拓,複分二道。壁之西有竅南入,而僧棲倚之;壁之東南,溯溪岸入其奧扃,則巨柱中懸,上綴珠旒寶絡,下環白象、青牛,稍後則老君危然,須眉皓潔,晏坐而對之,皆玉乳之所融結,而洞之所以得名也。其後則堂皇忽嬙,曲戶旋分,千門萬牖,乳態愈極繽紛,以無炬未及入。其下則溪彙為淵,前趨峽壁,激石轟雷。〔其隔溪東崖,南與老君對者,溪上平聳為台,後倚危壁,為下層;北與僧棲對者,層閣高懸,外複疏明,為上層,但非鵲橋不能度。〕後覆重崖,穿雲逗日,疑其內別有天地。
二十五日天大亮起床吃飯,陸家的兒子依然為我肩扛行李送行。先前,隔著夜色望這裏的北山,見有岩洞豁然分為上下兩層疊在一起。我晚上洗澡後想獨自前去探察一下,可稻田中的水滿溢出來,不便走路;到此時向導想選直路走,路經過它下方,我便從田間浸在水中的小道穿越稻田登上岩洞。岩洞有兩個洞口,都朝南,東西並列,相距數丈,當地人起名叫讀學岩。洞外有並立的山崖作為屏障,洞中通著橫向的洞穴,好似眾層通道行走在高空,如海市屋樓,裏麵明朗,懸垂的蓮花倒立的石柱似鉤子狀連接著,四旁掩映,高大明亮,玲瓏精巧,可以居住可以歇息,不因為狹窄而成為它的缺點。它西麵又有小石峰獨聳在田間,四旁無延伸的山,也有個洞口向東,便一並穿過水田進入洞中。起初進去覺得狹窄沒有奇特之處,穿過洞口向西進去,石縫迸裂成“十”字形,西麵既透入亮光,南北又都裂成石竅,當地人在石竅中架了木頭,好像打算建成懸空的樓閣以便居住的樣子,隻是彎彎轉轉又高又深,不如前邊那個岩洞那樣,遠處可以縱目眺望而近處能夠退隱藏身。剛走出洞,向導說:“往西去一二裏路,有個赤龍岩非常奇特,優美之處應當與老君洞相等,可惜沒有人知道,先生好奇,為何不繞道去觀覽它!”我昨天從和睦墟起就屢次打聽融縣境內的奇異勝景,除老君洞外還有什麼勝景,向導和許多當地人都說沒有,大概是他們都把寺庵所在之處作為勝景,卻不再知道有山石的奇妙了。到了這裏,那人見我喜愛山水,這才把他的建議獻出來。我獎勵慰勞了他,命令立即趕去赤龍岩。於是不向北邊山坳走,而往西沿著小溪的土埂走,一裏多就到了岩洞下。這個岩洞向北,高高隆起在半山腰,背靠的山,就是陸家居住之處後麵的山嶺,是從西麵橫列到此,而後向東下延到陸村的山。洞前北邊突起兩座山峰,好似龍虎一樣,而洞正當兩峰之中,高大空曠宏偉深遠,底部平坦而上麵彎隆,洞口的中央有兩層石台隔在當中,洞後麵分別排列碧吃柱和石樓條,另外形成下豐樣的門洞和美玉裝飾的石室。洞甲一直進去數丈,石脊稍稍隆起,便成了肥美的仙田,田中貯著水。再深入進去就逐漸下窪漸漸黑下來,向導說:“那裏邊的洞口束攏來如像一個孔洞,隻能躺平身子進去,進去後便又空闊起來通到別的洞穴中去了。”悔恨沒從家中帶來火把,得以一氣窮究它的幽深之處了。山前有溪水自西流來,分為兩條支流,而後往東縈繞陸家的居住地,又向東流抵東梁,而後向北彙入安靈潭,是靈壽溪的上遊。下山,越過溪流向北走,望見北山有洞豁然並列。涉過水田攀上岩洞,這個洞口向南,雖然高大彎隆斜著裂開,可洞口卻向下旋繞如同下墜的螺蜘。由洞口外向右上登,又有飛嵌的懸崖,靠著觀賞還可以,長久停留在此就沒有必要,於是下來。大體上此山正與赤龍岩南北相對,它與讀學岩卻是東西並肩排列的。向北抄近路,正經由這座山和讀學岩兩峰之中。此山的東隅,又張開兩個岩洞,洞口都向東,名叫鍾洞岩:在北麵的,那岩洞不深峻,如豎立的銅鍾卻剖掉了一半,裏邊排列著神像;在南邊的,峽穀樣的洞口十分高,現出層層疊疊的石竇,可進入洞內不深,上方穿通著沒有台階。我進入的下層之洞,正對洞口就有巨大的石柱懸在中央,環繞著轉出來,沒有空餘的地方了。於是下山,一直向北趕,共走二裏,翻越一條山脊。山脊的北麵是百步塘,四麵尖峰環列,中間環繞成一個開闊平坦的壑穀,廣漠低窪,下邊淹著水。水塘的西北是古鼎,東北是羊隔山,東南是東梁,西南是這條山脊。越過山脊,沿著高峻的山崖又轉了一裏,此山分別突起三座山峰,向著北麵的百步塘排列。西邊的一座山峰,半山腰有洞口向西,有牧人在洞中歇息唱歌,我來不及登;中間與東邊的兩座山峰向前環抱中間呈環形,有陸家的墳地在那裏,是北邊向著古鼎把它作為案山的地方。中峰有洞向東,洞口層層相依好似重疊的高樓;東峰有洞向西,岩石下插如象鼻。我先登上東峰向西的洞。此洞北麵迸裂成橫向的峽穀,南麵高掛著斜斜的洞穴,並有岩石上邊起自山頂,往下嵌入峽底,四麵可以繞著出去,就是所說的如象鼻的地方了。但它裏邊淺而不深,不能作為居住寄身的場所。接著上登中峰向東的洞。此洞北麵有石竅下裂,南邊有石窗上懸,有岩石飛架其間,外看好似下垂的窗權,中間可像門扇一樣穿過,上麵的石窗處有石台向前突出去,躺下休息十分舒服,唯有陡峻不如象鼻,可狹窄曲折卻超過它,所遺憾的也是不深廣罷了。下山後,就一直往北邊的小路經過百步塘。二裏,穿越到水塘的北邊,先有一條小溪自西往北流,從古鼎流來,橫向涉水過去;又有一條大溪自南流向北,就是赤龍岩山前的溪水,向東流過東梁來到此地。兩條溪水合流後往北流去,有座石橋橫渡過去,到這裏東西都是並列的山峰夾成峽穀,溪水流經峽中,這是靈壽溪。又向北一裏,溪水彙成水潭,這查安靈潭,是神龍的窟穴。又向北一裏,迎麵有山橫列,山峰半腰豁然張開洞口,我以為是真仙岩了。走到後路卻轉向西麓,就向東走環繞到山北,就見此山的後麵又有個洞,不知與向南張開的洞中間是否相通呢?此時遠望真仙岩所在的山還在它的北麵,北麵就是安靈溪水流入真仙岩後洞的地方。於是盡力跌跌絆絆向東沿著山麓走,姑且留下此洞等以後來探察了。向東走出山,又往北轉一裏,就與東梁來的大道會合。峰轉溪回,這才見到真仙岩的洞口,在東北方彎然高懸,溪流從洞中向北流出,洞前有兩座大石橋雙雙圍在溪上。越過橋往西走,就向南進了洞。洞口渾圓,如半個月亮高高隆起,在當中刻去整座山的一半。洞內水陸平均分為兩半,北半邊是高出水麵的石崖平坦寬敞,南半邊是回旋的流水流貫洞中。經由北岸陸路石崖走進去幾丈,石崖疊壘而起,中央的石壁橫向拓展開來,又分為兩條路。石壁的西側有洞穴向南深入,而僧房在這裏;石壁的東南側,溯溪岸進入洞中幽深鎖閉之處,就見巨大的石柱懸在當中,上邊的如連綴著玉珠串和寶石纓絡,下邊的如環列著白象、青牛,稍後些的如老君端坐著,胡須眉毛皎潔,安然坐著麵對石柱,都是白玉樣的鍾乳石溶解凝結成的,而且是岩洞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這裏的後麵雄偉的殿堂卻忽然幽閉起來,曲曲折折旋繞著分出許多門戶,千門萬窗,鍾乳石愈加極盡繽紛之態,因為沒有火把顧不上深入進去。它的下邊溪水彙成深淵,向前奔流到峽壁,衝激著岩石發出轟雷般的響聲。那隔著溪流東麵的石崖上,南麵與老君相對之處,溪上平平地聳成平台,後邊緊靠危壁,是下層;北麵與僧房相對的地方,層層樓閣高懸,外邊透進淡淡的亮光,是上層,但沒有鵲橋是不能過去的。後麵下覆著重重石崖,穿破雲天逗弄紅日,懷疑那裏麵別有天地。

方徘徊延佇,而僧棲中有二客見餘獨入而久不出,同僧參慧入而問焉。遂出憩其棲,將已過午,參慧以飯餉餘及陸。既而二客與陸俱別去,參慧亦欲入市,餘乃隨之。北一裏,過下廓,少憩廣化寺。寺古而半圮。又北,則大江在東,自北而南,〔即潭江,北自懷遠、大融南來者;〕小江在西,自西而東,(即)〔菜邕江,西自丹江橋繞老人岩,至此東入江。〕,二水交流下廓兩旁,道當其中。又一裏,渡菜邕橋,又北半裏,入融之南關焉。南關之外,與下廓猶居市相望,而城以內則寥落轉甚。大江北來,繞城東而南,至下廓遂東南去。其水不回拱,所以蕭條日甚邯?既問老人岩道,複從下廓之北,循小江西南行。既西抵一峰,見其石勢疊聳,遂披棘登之。至石崖下,乃回削千仞,無池旁竇,乃下。路當北溯溪岸,餘誤而南入山峽,其峽乃老人岩之南枝,又與南山夾而成者。南山北麓,有石磴盤山而上。其下有石竇一圓,瀦水泓然,有僧方汲。急趨而問之,始知其上為獨勝岩,而非老人岩也,去下廓西南一裏矣。餘始上探獨勝。其岩北向,高綴峰頭,僧廬塞其門,入其下,不知為岩也。時暑氣如灼,有三士人避暑其間,留餘少憩。覘其廬後有小穴焉,因穿穴入。其內複開竅一龕,稍窪而下,外列垂幛,亦有裂隙成楞者,但為僧廬掩映,不得明光耳。〔獨勝北有鯉魚岩,即古彈子岩。聞乳柱甚豐,不及往。〕下山,日色猶未薄崦嵫,乃複東北一裏,出下廓,又西北溯小溪一裏,抵老人岩山下。其下有洞東向,餘急於上躋,姑置之。遂西向拾級上,兩崖對束,磴懸其間,取道甚勝。已透入一隘門,上鐫“壽星岩”三字,甚古。門之上,轉而北上,則岩之前門也,蓋其岩一洞兩門,前門東南向,下瞰下廓,後門東北向,下瞰融城,乃石崖高跨而東突,洞透其下,前後相去不遙,亦穿岩之類,而前後俱置佛龕障之,遂令空明頓失。時前發僧方剖瓜,遂以相餉。急從廬側轉入後岩,始仰見盤空之頂,而後岩僧方樵而未返,門閉無由入。時日暮雷殷,姑與前岩僧期為後遊,遂下山;則後岩僧亦歸,餘不能複上矣。指小徑,仍從獨勝東峰披蔓草行,二裏乃幕,抵真仙。夜雨適來,參慧為炊粥以供。宿岩中,蚊聚如雷,與溪聲同徹夜焉。
正在徘徊翹首佇立之時,而僧房中有二位客人見我獨自一人入洞卻長久不見出去,同僧人參慧一起進來探問。於是出來在僧房中歇息,將已過中午,參慧拿飯來給我和姓陸的吃了。不久二位客人與姓陸的都辭別離開了,參慧也打算去市中,我就隨他一起去。向北走一裏,路過下廓,在廣化寺稍作休息。寺院古舊有一半倒塌了。又往北行,就見大江在東方,自北流向南,就是潭江,是從北方自懷遠、大融往南流來的;一條小江在西麵,自西流向東,就是菜琶江,從西方自丹江橋繞過老人岩,至此向東流入潭江,兩條江水交叉在下廓兩旁流過,道路正當兩江之中。又一裏,過了菜琶橋,又向北半裏,進入融縣的南關。南關之外,與下廓仍居室街市相望,可城牆以內卻轉而十分冷落。大江自北而來,繞過城東往南去,流至下廓便向東南流去。莫非是江水沒有環繞,所以此城就蕭條日甚一日嗎?打聽了去老人岩的路後,再從下廓的北邊,順著小江往西南行。向西抵達一座山峰後,見此峰石勢層疊高聳,便分開荊棘登上去。來到石崖下,就見曲折陡削有千初之高,無其他旁洞,隻好下來。路應當向北溯溪岸走,我誤往南走入山峽,此峽是老人岩南麵的支脈,又與南山相夾而成的。南山的北麓,有石瞪繞著山往上去。山下有一個圓形石穴,積了水又深又廣,有和尚正在汲水。急忙趕過去問他,這才知道山上是獨勝岩,而不是老人岩,距下廓西南方有一裏了。我這才上山去探獨勝岩。這個岩洞向北,高高綴在峰頭,僧房堵塞了洞口,走入洞下,不知是岩洞了。此時暑氣如火灼,有三個讀書人在洞中避暑,挽留我稍微休息一下。偷偷觀察到僧房後有個小洞穴,於是穿過洞穴進去。那裏邊又裂成一個石完樣的石竅,略微窪下去,外邊排列著下垂的篩慢,也有裂縫裂成窗戶樣的地方,隻是被僧房擋住了光照,得不到明亮的光線而已。獨勝岩北麵有鯉魚岩,就是古代的彈子岩。聽說鍾乳石柱非常多,來不及前去。下了山,太陽還沒有逼近西山,便再往東北行一裏,來到下廓,又向西北溯小溪行一裏,抵達老人岩山下。山下有個洞向東,我急於上登,暫且放過它。於是向西沿石級上走,兩側的山崖相對束攏來,石瞪懸在兩麵山崖之間,道路經過這樣的地方十分優美。不久鑽入一個隘口,上麵刻著“壽星岩”三個字,十分古奧。隘口之上,轉向北上去,就是岩洞的前洞口了。原來這個岩洞一個洞有兩個洞口,前洞口朝向東南,下瞰下廓,後洞口朝向東北,下瞰融縣縣城,而石崖高跨向東突出去,洞穿透石崖之下,前後相距不遠,也是穿岩之類,可前後都設置了佛完遮住了洞口,竟使通明透亮的景致頓時喪失了。此時前洞的僧人正在剖西瓜,便拿來送給我吃。急忙從僧房側邊轉入後洞,這才抬頭見到盤結在空中的山頂,但後洞的僧人正去打柴還未返回,門關著無從進去。此時天色已晚雷聲隆隆,姑且與前洞的僧人約定日後來遊覽,便下了山;就見後洞的僧人也歸來了,我不能再上去了。朝著小徑,仍從獨勝岩的東峰撥開蔓生的草叢走,二裏路天就黑下來,到達真仙岩。夜雨恰好來臨,參慧為我煮了粥來吃。住宿在岩洞中,蚊子群聚聲音如雷,與溪水聲一同響了個通宵。

二十六日憩息真汕洞中者竟日。參慧出市中。餘拂岩中題識讀之,為錄其一二可備考者。
二十六日整天在真仙洞中休息。參慧出洞去市中。我拂拭洞中的題辭閱讀,因而抄錄了其中的一二段可備參考的。

《真仙岩記遊》嘉熙戊戌正月二十有三日,零陵唐容約延平黃宜卿、建安田傳震等數人,早自平寨門出行。群山杳藹間,夾道梅花盛開,清香襲人。二裏許,至玉華岩。岩縱可十丈,橫半之,無他奇瑰,而明潔可愛。東南諸峰當其前,間見層出,不移席而可以遠眺望。乃具飯。飯已,循舊徑過香山,曆老人岩下。稍折而西,渡舟江橋,頃之至彈子岩。洞口平夷,坐百客不啻。少憩,酒三行,始秉炬以進,過若堂殿者三四。火所照耀,上下四方,皆滴乳流注,千奇萬怪,恫心駭目,不可正視。有如人立,如獸蹲,如蛟蛇結蟠,如波濤洶湧,又有如仙佛之端嚴,鬼神之獰惡,如柱,如劍,如棋局,如鍾鼓鈴鐸,考擊之有聲。布地皆小石,正圓如彈丸,此岩之所以得名也。其間玲瓏穿穴,大率全山皆空,不可窮極,相與驚歎,得未曾有。遂出至西峰岩,所見比彈子同,尤加奇而岩稍窄。盤薄久之,乃轉而東南,馳至真仙岩而體焉。仰瞻蒼崖,上與雲氣接,劃熱天開,高朗軒豁,溪流貫其間,潺潺有聲,東西石壁峭拔,廣袤數十畝,彈子、西峰所見,往往皆具。老君晏坐其奧,須眉皓潔,如塑如畫,迨造物者之所設施,豈偶然也耶!回視先所誇詡說大話者,恍然自失矣。正如初入富商巨賈之家,珠璣寶貝,充棟盈室,把玩戀嫪,殆不能去。而忽登王公大人之居,宮室廣大,位置森然,而珍台異館,洞房曲戶,百好備足,而富商巨賈之所有。固亦在其間也。人之言曰:“觀於海者難為水。”予亦曰:“遊於真仙者難為岩。”於是書於岩口,以識茲遊之盛。
《真仙岩記遊》嘉熙戊戌年正月二十三日,零陵唐容邀約延平人黃宜卿、建安人田傳震等幾人,清早自平寨門出遊。在群山杳渺煙靄之間,夾道梅花盛開,清香襲人。約二裏路,來到玉華岩。岩洞縱深約有十丈,橫處有一半,沒有別的奇異瑰麗之處,但明潔可愛。東南方諸峰正當洞前,斷斷續續層層疊疊地展現出來,不必移動座位就可以向遠處眺望。於是準備了飯食。吃完飯,順著原路經過香山,曆經老人岩下。略折向西,越過舟江橋,頃刻來到彈子岩。洞口平坦,不止可坐成百的遊客。稍作歇息,輪流斟了三遍酒,這才舉著火把進去,走過好像殿堂的地方有三四處。火光照耀之處,上下四方,都是下滴的石乳四處流淌,千奇百怪,驚心駭目,不可正視。有的如人站立,如野獸蹲踞,如蛟龍蟒蛇扭結成盤,如波濤洶湧,又有的如仙佛一樣端莊威嚴,似鬼神樣猙獰凶惡,如柱子,如長劍,如棋盤,如鍾鼓鈴鐸,敲擊它們鏗鏘有聲。遍地都是小石子,正圓如同彈丸,這就是岩洞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其間玲瓏剔透四處有洞穴,大略整座山都是空的,不可窮盡,我們相互驚歎這些未曾見過的景象。於是出洞來到西峰岩,見到的東西與彈子岩相同,更加奇異而岩洞稍窄些。盤桓了很久,這才轉向東南,疾行到真仙岩去休息。仰望蒼翠的山崖,上麵與雲氣相接,天空劃然分開,高大明朗,軒敞開闊,溪水流貫洞中,潺潺有聲,東西石壁陡峭挺拔,長寬有數十畝,在彈子岩、西峰岩所見的景致,這裏種種都具備。老君安然坐在洞中深處,胡須眉毛皎潔,如雕塑似畫像,大概是造物主的創造物,難道是偶然的嗎!回頭看先前所誇耀的話,恍然大悟是自己失言了。正如最初進入富商巨賈的家裏,珠鞏寶貝,充斥屋宇堆滿家室,握住玩賞留戀不舍,幾乎不能離去。可忽然登上王公大人的居室,宮室廣大,地位森嚴顯赫,而且珍奇的樓台奇異的館閣,幽室深戶,千百種美好之處都齊備充足,而富商巨賈所擁有的東西,固然也就在其中了。人們有句話說:“觀於海者難為水。”我也說:“遊於真仙岩者難為岩。”於是寫在岩洞口,用來記載這次出遊的盛況。

洞間勒記甚多,而此文紀諸勝為詳,錄之。
洞中雕刻的碑記非常多,但這篇文章記載各處勝境較為詳細,抄錄了它。

宋紹興丁巳1137年融守胡邦用《真仙岩詩敘》
宋紹興丁巳年融州知州胡邦用《真仙岩詩敘》

融州真仙岩,耆舊相傳,老君(指道教所信奉的祖老子。)南遊至融嶺,語人曰:“此洞天之絕勝也。山石藿珮,溪流清邃,不複西度流沙,我當隱焉。”一夕身化為石,匪雕匪鐫,太質具焉。匪堊匪艧不刷泥土,不施彩飾,太素形成天然素質著焉。丹灶履跡,炳然十分顯著在焉。霓旌雲幢,交相映焉。有泉湍激,空山(缺)嚐以金丹投於其中,使飲之者鹹得延壽,故號壽溪。東流十餘裏,入一村曰靈壽,其民皆享高年,間有三見甲子活180歲者。餘被命出守,窮文考古,詢訪土俗,遂得仙跡之詳,皆非圖經所載,故作詩以紀之,書其始末,勒石以示來者。詩曰:嶺南地勢富山川,不似應改“誰似”。仙岩勝概全,石璞渾成塵外像,壽溪直徹洞中天,醮壇僧道為祛除災禍而設的道場風細迎秋月,丹灶雲輕壓瘴煙;散步使人名利泯,欲求微妙養三田丹田。
融州真仙岩,年高德重的人相傳。老君南遊到融嶺,對人說:“這是洞天之中絕頂優美之處。山石巍峨,溪流清幽,不再往西涉過沙漠,我將隱居在這裏。”一天夜裏身體變成石頭,不用雕不用鑿,構成萬物的本體完備了。不必粉飾不必彩繪,形成天地的素質顯露了。煉丹灶鞋子印,十分顯著地留在那裏。彩虹般的族旗雲彩狀的旗幟,在這裏交相輝映。有湍急的泉水,穿空山腹(下缺。)曾經把金丹投入溪中,使飲水的人都得以延壽,所以稱作壽溪。往東流去十多裏,流入一個村莊叫靈壽村,村民都高壽,間或有見到三輪甲子的人。我肩負使命出京鎮守,探究文物考察古跡,詢間查訪當地風俗,終於得到了神仙遺跡的詳情,都不是圖書經典上記載的內容,故而作詩來紀念它,寫了它的始末,刻在石碑上以便給後人觀看。詩雲:嶺南的地勢富山川,不似〔應該改為“誰似”。〕真仙岩勝景全;璞石渾然而成世外像,壽溪徑直貫通洞中天。祭壇風細迎秋月,丹灶雲輕壓瘴煙;閉步使人名利滅,想求微妙養三田。

荊南龔大器《春題真仙洞八景》
荊南龔大器《春題真仙洞八景》

天柱石星嵯峨盤地軸,錯落布瓊玖;風吹紫霞散,熒熒燦星鬥。
天柱石星巍峨盤繞著地軸,錯落散布著美玉;風吹紫色雲霞散,熒熒閃光星鬥燦。

龍泉珠月冰輪碾碧天,流光下丹井;驚起驪龍眼,騰驤弄塞影。塞影。
龍泉珠月冰輪碾過碧藍天,流光下墜煉丹井;驚起黑龍千年眠,駿馬奔騰戲月影。

鶴岩旭日仙人跨白鶴,飄颻下九垓;矯羽扶桑上,萬裏日邊來。
鶴岩旭日仙人胯下乘白鶴,飄飄搖搖下九州;舉翅飛上扶桑樹,萬裏之外日邊來。

牛渚暝煙朝發函關道,暮入湘水邊;一聲鐵笛起,吹落萬峰煙。
牛諸嗅煙清晨出了函關道,日暮已到湘江邊;一聲鐵笛鳴響起,吹落萬峰雲和煙。

寒淙飛玉懸崖三千尺,寒泉漱玉飛;奔流下滄海,群山斷翠微。
寒塗飛玉懸崖高掛三千尺,寒泉飛漱濺白玉;奔流直下入滄海,群山斬斷隔蔥翠。

碧洞流虹丹洞連海門,流水數千裏;石梁臥波心,隱隱螮蝀dìdōng虹起。
碧洞流虹丹洞潛通連海口,流水奔瀉數千裏;石橋橫跨臥波心,隱隱看似彩虹起。

群峰來秀青山望不極,白雲渺何處;鬱鬱秀色來,遙看峰頭樹。
群峰來秀遠望青山不到頭,悠悠白雲飄何處;鬱鬱秀色奔眼底,遙看青青峰頭樹。

萬象朝真真象兩無言,物情如影響;回看大始前,無真亦無象。
萬象朝真真象兩者皆無言,萬物人情如影響;回頭去看大始前,既無真來也無象。

二十七日憩息真仙洞中。有拓碑者,以司道命來拓《黨籍碑》。午有邑佐同其鄉人來宴。餘摩拭諸碑不輒,得韓忠獻王所書《畫鶻行》,並黃山穀書二方,皆其後人室此而勒之者。
二十七日歇息在真仙洞中。有來拓碑的人,是奉司道的命令來拓《黨籍碑》。中午有縣裏的屬吏同他的同鄉前來宴飲。我謹慎小心地擦拭各處的碑文,找到韓忠獻王所寫的《畫鵲行》,以及黃山穀寫的兩塊碑,都是他們的子孫在此地當官而把它們刻在這裏的。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