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弘祖年代:明代1803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十六日,餘暫憩趙寓,作寄衡州金祥甫書,補紀遊之未盡者。
十六日我暫時歇息在趙家寓所,寫了寄給衡州金祥甫的信,補記遊記未完的部分。

十七日,雨。餘再憩趙寓,作家報並祥甫書,簡點所市石。是日下午,輒閉諸城門,以靖蒲燔靈也。先是,數日前先禮懺、演劇於藩城後,又架三木台於府門前。有父、母及妃三靈,故三台。至是夜二鼓,遍懸白蓮燈於台之四旁,置火炮花霰於台上,奉靈主於中,是名“升天台”。司道官吉服奠觴敬酒,王麻冕拜,複易吉服再拜,後乃傳火引線發炮,花焰交作,聲震城穀。時合城士女喧觀,詫為不數見之盛舉。促餘往寓目,餘僵臥不起,而得之靜聞者如此。
十七日下雨。我再歇息在趙家寓所。寫家信及給祥甫的信,檢點買來的石頭。這天下午,老是關閉著各道城門,是因為靖江王府祭靈。這之前的前幾天就先在王城禮佛、演戲,又架了三座木台”在王府門前。〔有父、母及王妃的三個靈位,所以有三座木台。〕到這天夜裏二更時,在木台的四旁懸掛白色的蓮燈,在台上放置了爆竹花炮,供奉靈牌於正中,這名叫“升天台”。司、道一級的官員身穿吉服敬酒祭奠,靖江王穿著麻衣麻帽跪拜,又換了吉服兩次祭拜,然後就傳火種點燃導火繩引發鞭炮,火花焰火並作,響聲震蕩城垣山穀。當時全城男女喧鬧著觀看,十分詫異認為是不多見的盛大舉動。催促我前往觀看,我僵睡床上不起,而是從靜聞那裏聽到的情況如此。

十八日,托靜聞從朝雲岩覓融止上人入寓。飯後,以所寄金祥甫書及家報、石帳付之,托轉致於衡,囑祥甫再寄家中。
十八日托付靜聞從朝雲岩找到融止法師來到寓所中。飯後,把寄給金祥甫的信及家信、買石頭的帳單交付給融止,托他轉送到衡州,再囑托祥甫寄到家中。

十九日,以行囊簡付趙主人時雨。餘雨中出浮橋,將附舟往陽朔。時即開之舟,挨擠不堪;姑入空舟避雨,又不即去,乃托靜聞守行李於舟,餘複入城。登城樓,欲覓逍遙樓舊跡,已為守城百戶置家於中。遂由城上南行,二裏,抵文昌門。門外為五勝橋,漓之支流與陽江之分派交通於下。複循城外西過寧遠門,乃南越南門橋,覓摹碑者,已他出。餘初期摹匠同往水月,拓陸務觀、範石湖遺刻。至是失期,乃赴雉山別鄭、楊諸君,以先兩日二君托人來招也。比至,又晤白益之,名弘謙,真謙謙君子也。時楊君未至,餘少待之,雨大至,遂坐雉岩亭,方伸紙欲書補紀遊,而楊君、朱君繼至,已而鄭君書《小序》見投,而朱君之弟滌凡亦以詩貺,餘交作詩答之。暮,抵水月岩西舟中,宿。
十九日把行李點清托付給主人趙時雨。我在雨中走出浮橋,將要搭船前往陽朔。當時馬上要開船,人挨擠不堪;暫且進入空船中避雨,又不馬上離開;隻好托靜聞在船上守行李,我再進城去。登上城樓,想要尋找逍遙樓舊跡,已經被守城的百戶在那安了家。於是由城牆上往南行,二裏,抵達文昌門。門外是五勝橋,漓江的支流與陽江的支流交彙於橋下。再沿著城外向西經過寧遠門,便向南越過南門橋,尋找拓碑的人,已出門到其他地方去了。我當初與拓碑的匠人約好一同前往水月洞,去拓陸務觀、範石湖遺留下的碑刻。至此失約,隻有趕到雄山辭別鄭、楊諸君,因為前兩天二位先生托人來招喚。及來到時,又會見了白益之,〔名叫弘謙。〕真是個謙謙君子。此時楊君未來,我暫時等一等他,雨大降,便坐在錐岩亭中。剛鋪開紙想要補寫遊記,楊君、朱君相繼來到,不久鄭君寫了小序來贈,而朱君的兄弟超滌、超凡也拿詩相贈,我先後作了詩答贈他們。傍晚,來到水月岩西側的船中,睡下。

二十日,舟猶欲待附者乘船的人,因令顧仆再往覓拓工。遂同抵水月觀洞,示所欲拓,並以紙價付之,期以陽朔遊還索取所拓。是日補紀遊程於舟中。舟泊五勝橋下,晚仍北移浮橋,以就眾附也。是日晴麗殊甚,而暑氣逼人。當午有王孫五人入舟強丐乞討焉,與之升米而去。
二十日船仍想要等人來搭船,因而命令顧仆再去找拓碑的工匠。於是一同來到水月洞觀察岩洞,把想拓的碑刻指給他,並拿出紙錢付給他,約定在陽朔遊覽完返回時索取所拓的拓片。這天在船中補記遊覽的路程。船停泊在五勝橋下,到晚上仍舊往北移到浮橋下,以便大家就便搭乘。天氣特別晴朗豔麗,可暑氣逼人。當天中午有王孫五人進船來強行乞討,給了他們一升米便離開了。

二十一日,候附舟者,日中乃行。南過水月洞〔東〕,又南,〔雉山、穿山、鬥雞、劉仙、崖頭諸山,皆從陸遍遊者,惟鬥雞未到,今舟〕出鬥雞山東麓。〔崖頭有石門淨瓶勝,舟隔洲以行,不能近悉。去省已十裏。〕又東南二十裏,過龍門塘,江流浩然,南有山嵯峨駢立,其中峰最高處,透明如月掛峰頭,南北相透。又東五裏,則橫山岩屼突江右。漸轉漸東北行,五裏,則大墟在江右,後有山自東北迤邐來,中有水口,疑即大澗榕村之流南下至此者。於是南轉又五裏,江右複有削崖屏立。共隔江為逗日井,亦數百家之市也。又南五裏,為碧崖,崖立江左,亦西向臨江,下有庵。橫山、碧崖二岩夾江右左立,其勢相等,俱不若削崖之崇擴也。碧崖之南,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橫障南天,上分危岫,幾埒巫山,下突轟崖,數逾匡老。於是扼江而東,江流齧其北麓,怒濤翻壁,層嵐倒影,赤壁、采磯,失其壯麗矣。崖間一石紋,黑鏤白章,儼若泛海大士,名曰沉香堂。其處南雖崇淵極致,而北岸猶〔夷〕豁,是為賣柴埠。共東五裏,下寸金灘,轉而南入山峽,江左右自是皆石峰藿珮,爭奇炫詭,靡不出人意表矣。入峽,又下鬥米灘,共南五裏,為南田站。百家之聚,在江東岸,〔當臨桂、陽朔界。〕山至是轉峽為塢,〔四麵層圍,僅受此村。〕過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為山所托,佹guǐ偶然東佹南,盤峽透崖,二十五裏,至畫山,月猶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隱若現。又南五裏,為興平。群峰至是東開一隙,數家綴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從東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由此東行,有陸路通恭城。
二十一日等人來搭船,日上中天才開船。往南經過水月洞東麵,又向南,是難山、穿山、鬥雞山、劉仙岩、崖頭諸山,都是陸地所遊之處,唯有鬥雞山未到過,今天船經過鬥雞山東麓。崖頭有石門、淨瓶兩處勝景,船隔著小洲行走,不能接近詳細觀看。離省城已有十裏。又往東南行船二十裏,經過龍門塘,江流浩浩蕩蕩,南麵有山巍峨並立,此山中峰最高處有亮光透出,如同明月掛在峰頭,南北相通。又向東行五裏,就見橫山岩突兀在江右。漸漸轉向東北行,五裏,就見大墟在江右,後麵有山從東北方透選而來,市中有河口,懷疑就是大澗榕村的水流向南下流至此的河口。於是轉向南又行五裏,江右又有削崖屏風樣矗立。那隔江之處是逗日井,也是有數百家人的集市。又向南五裏,是碧崖,石崖立在江左,也是向西麵臨江流,下邊有寺庵。橫山、碧崖兩座高峻的山崖,夾立在江流左右,它們的山勢相等,都不如削崖那樣高大。碧崖的南邊隔江處石峰排列而起,橫向遮擋住南麵的天空,上邊分出險峰,幾乎與巫山相等,下部突出崩裂的石崖,每每超過廬山。石峰在這裏扼住江流往東延去,江流啃咬著它的北麓,怒濤翻卷上石壁,層層霧氣倒映著山影,赤壁、采石磯與之相比都失去了壯麗。崖壁間有一條石紋,黑白花紋相間,儼然似飄洋過海的觀音大士,名叫沉香堂。此處南麵雖然極其高峻淵深,但北岸仍然平坦開闊,這裏是賣柴埠。共往東行五裏,下了寸金灘,轉向南駛入山峽間,江左右兩岸從這裏起都是突兀的石峰,爭奇誇異,無不出人意外。進入峽中,又下了鬥米灘,共向南五裏,是南田站。是有百戶人家的村落,在江東岸,位於臨桂縣、陽朔縣的交界處。山到了這裏峽穀變成了山塢,四麵層層圍住,僅能容納此村。過了南田站,山色已晚,船夫夜間劃船不止。江流被山體襯托,忽而往東忽而往南,繞著峽穀穿過山崖,行二十五裏,來到畫山,月亮還未升起,可山色空壕,若隱若現。又向南五裏,是興平。群峰至此在東麵張開一道縫隙,幾戶人家.點綴在江左岸上,真是山水中隱居的景色呀!月亮也從東麵的縫隙中露出來,船便停泊下來等待天明,因為有乘客打算一早起身趕到恭城去。〔由此往東走,有陸路通到恭城去。〕

〔漓江自桂林南來,兩崖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無翻流之石,直瀉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間,無妨夜棹;第月起稽緩,闇行明止,未免悵悵。〕
漓江自桂林往南流來,兩岸的山崖石壁森立,峰巒回繞,江中有許多小洲時分時合,沒有翻卷江流的岩石和直瀉的急流,所以船雖行走在彎彎曲曲的山石洞穴之間,不妨害夜裏行船,但是月亮升起得太遲緩,在暗中行船,月明了卻停下不走,心中未免悵悵不樂。

二十二日,雞鳴,恭城客登陸去,即棹舟南行。曉月漾波,奇峰環棹,覺夜來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南三裏,為螺螄岩。〔一峰盤旋上,轉峙江右,〕蓋興平水口〔山〕也。又七裏,東南出水綠村,〔山乃斂峰〕。天猶未曉,乃掩篷就寐。二十裏,古祚驛。又南十裏,則龍頭山錚錚露骨,〔而陽朔〕縣之四圍,攢作碧蓮玉筍世界矣。
二十二日雞鳴時,去恭城的乘客登陸離開了,馬上劃船往南行。曉月蕩漾在碧波之中,奇峰環繞著小船,覺得夜裏幽奇的景色,又呈現出一片空曠明澈的景象來了。往南三裏,是螺蜘岩。一座山峰盤旋而上,轉峙在江右,大概是興平的水口山。又行七裏,從東南方經過水綠村,山體這才收斂了鋒芒。天還未發亮,我就掩下船篷上床睡覺。二十裏,到古柞騷。又向南十裏獷就見龍頭山露出錚錚石骨,縣城的四周圍,山峰攢聚成碧蓮玉筍的世界了。

陽朔縣北自龍頭山,南抵鑒山,二峰巍峙,當漓江上下流,中有掌平之地,乃東麵瀕江,以岸為城,而南北屬於兩山,西麵疊垣為雉,而南北之屬亦如之。西城之外,最近者為來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龍洞諸山森繞焉,通省大路從之,蓋陸從西而水從東也。其東南門鑒山之下,則南趨平樂,水陸之路,俱統於此。正南門路亦西北轉通省道。直南則為南鬥山延壽殿,今從其旁建文昌閣焉,無徑他達。正北即陽溯山,層峰屏峙,東接龍頭。東西城俱屬於南隅,北則以山為障,竟無城,亦無門焉。而東北一門在北極宮下,僅東通江水,北抵儀安祠與讀書岩而已,然俱草塞,無人行也。惟東臨漓江,開三門以取水。從東南門外渡江而東,瀕江之聚有白沙灣、佛力司諸處,頗有人煙雲。
陽朔縣北麵起自龍頭山,南邊抵達鑒山,兩座山峰巍峨雄峙,正在漓江的上、下遊,當中有塊手掌大的平地,卻東麵瀕江,憑借江岸築城,而南北兩麵連接著兩座山,西麵築牆作為城牆,而且南北兩麵連接山的地方也如此。城西之外,最近的地方是來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龍洞諸山森然環繞著,通往省城的大路經由那裏,大概是陸路從西麵走而水路從東邊走。陽朔縣城東南門的鑒山之下,是往南通向平樂府的路,水路陸路,全會聚於此。正南門的道路也是向西北轉通到省城。一直往南就是南鬥山延壽殿,今夭在它旁邊建起了文昌閣,沒有路通到其他地方。正北就是陽朔山,層層山峰似屏風樣聳峙,東邊接著龍頭山。?東西兩麵的城牆都連接到城南隅,北麵就以山作為屏障,竟然沒有城牆,也無城門。而東北的一道城門在北極宮下,僅往東通到江水,往北抵達儀安祠與讀書岩而已,然而全被荒草堵塞了,無人行走。唯有在東邊瀕臨漓江處,開了三道城門以便取水。從東南門外渡江往東去,瀕江的村落有白沙灣、佛力司各地,有很多人煙。

上午抵城,入正東門,即文廟前,從其西入縣治,荒寂甚。縣南半裏,有橋曰“市橋雙月”,八景之一也。〔橋下水西自龍洞入城,〕橋之東,飛流注壑。〔壑大四五丈,四麵叢石盤突,〕是為龍潭,入而不溢。橋之南有峰巍然獨聳,詢之土人,名曰易山,蓋即南借以為城者。其東麓為鑒山寺,亦八景之一。“鑒寺鍾聲。”寺南倚山臨江,通道置門,是為東南門。山之西麓,為正南門。其南崖之側,間有罅如合掌,即土人所號為雌山者也。從東南門外小磴,可至罅傍。餘初登北麓,即覓道上躋,蓋其山南東二麵即就崖為城,惟北麵在城〔內〕,有微路級,久為莽棘所蔽。乃攀條捫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徑遂絕。複從其旁躡巉石,緣飛磴,盤旋半空,終不能達。乃下。已過午矣。時顧仆守囊於舟,期候於東南門外渡埠旁。於是南經鑒山寺,出東南門,覓舟不得,得便粥就餐於市。詢知渡江而東十裏,有狀元山,出西門二裏,有龍洞岩,為此中名勝,此外更無古跡新奇著人耳目者矣。急於覓舟,遂複入城,登鑒山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沈彬詩雲“碧蓮峰裏住人家”,誠不虛矣。時午日鑠金形容天氣酷熱,遂解衣當窗,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告訴。市橋雙月,鑒寺鍾聲,龍洞仙泉,白沙漁火,碧蓮波影,東嶺朝霞,狀元騎馬,馬山嵐氣。複由二門覓舟,至文廟門,終不得舟。於是仍出東南門,渡江而東,一裏至白沙灣,則舟人之家在焉。而舟泊其南,乃入舟解衣避暑,濯足沽醪,竟不複搜奇而就宿焉。
上午到達縣城,進入正東門,就是文廟前,從文廟西邊走入縣衙,十分荒涼寂寥。縣城南麵半裏,有座橋叫“市橋雙月”,是八景之一。橋下的水流自西邊龍洞岩流入城中,橋的東麵,飛流注入壑穀中。壑穀大四五丈,四麵成叢的岩石盤結飛突,這是龍潭,水流進去卻不見溢出。橋的南邊有山峰巋然獨聳,向本地人打聽它,名叫易山,大概就是南麵借以築城的山。它的東麓是鑒山寺,也是八景之一。〔叫“鑒寺鍾聲”。〕寺南麵依山臨江,通有道路,設置了城門,這就是東南門。山釣西麓,是正南門。山南麵山崖的側邊,壁間有裂縫如像合起來的手掌,就是當地人號稱為雌山的地方了。從東南門外的小石瞪,可走到裂縫旁。我起初登上北麓,馬上找路上登,原來此山南東兩麵便就著山崖築城,唯有北麵在城內,有小路石階,長期被叢莽荊棘所遮蔽。隻好攀著枝條抓住石縫走,很久,徑直到達峭壁之下,叢草雜生的小徑便斷了。再從峭壁旁踩著高險的岩石,沿著飛空的石瞪,盤旋在半空中,始終不能到達。隻好下山,已過了中午了。此時顧仆在船上守行李,約定在東南門外的渡口碼頭旁等候。從這裏往南經過鑒山寺,出了東南門,找不到船,在市場上買到些方便稀粥就餐。問知渡江後往東走十裏,有座狀元山,出了西門走二裏,有個龍洞岩,是這一帶的名勝,此外再無古跡與新奇的景色能吸引人的耳目了。急於找到船,便再次進城,登上鑒山寺。寺院靠山臨江,在一片翠微之中,在城郭中能有此種景色,沈彬的詩所說的“碧蓮峰裏住人家”,確實不假呀l此時正午的太陽能熔化金屬,便解開衣服站在窗前,遇到一位儒生把八景講筍我聽。〔八景是市橋雙月,鑒寺鍾聲,龍洞仙泉,白沙漁火,碧蓮波影,東嶺朝霞,狀元騎馬,馬山嵐氣。〕再向北經過兩道城門去找船,走到文廟門,始終找不到船。於是仍出了東南門,渡江後往東走,二裏路來到白抄,就是船夫的家在這裏。但船停泊在他家南邊,於是進船脫衣避,洗腳買酒,居然不再去埠尋奇景就上床睡下了。

白沙灣在城東南二裏,民居頗盛,有河泊所在焉。其南有三峰並列,〔最東一峰曰白鶴山。〕江流南抵其下,曲而東北行,抱此一灣,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其東南一溪,南自二龍橋來,北入江。溪在南三峰之東,逼白鶴西址出。溪東又有數峰,自南趨北,界溪入江口,最北者,書童山也,江以此乃東北逆轉。〕
自沙灣在縣城東南二裏處,居民十分興盛,有河泊所在這裏。它南邊有三座山峰並列,最東的一座山峰叫白鶴山。江流向南流抵山下,曲向東北流去,圍抱著這一處水灣,沙土都是白色的,所以用白沙來起名。一它東南方有一條溪流,在南麵自二龍橋流來,往北流入漓江。溪該在南邊三座山峰的東麵,逼近白鶴山西麵的山腳流出去。溪東又有幾座山峰,自南奔向北,隔在溪流的入江口處,最北麵的是書童山,江水從此處便向東北逆轉而去。

 
舉報收藏 0打賞 0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正文
卷一 遊天台山日記 卷二 遊天台山日記後 卷三 遊雁宕山日記 卷四 遊雁宕山日記後 卷五 遊白嶽山日記 卷六 遊黃山日記 卷七 遊黃山日記後 卷八 遊武彝山日記 卷九 遊廬山日記 卷十 遊九鯉湖日記 卷十一 遊嵩山日記 卷十二 遊太華山日記 卷十三 遊太和山日記 卷十四 閩遊日記前 卷十五 閩遊日記後 卷十六 遊五台山日記 卷十七 遊恒山日記 卷十八 浙遊日記上 卷十九 浙遊日記下 卷二十 江右遊日記一 卷二十一 江右遊日記二 卷二十二 江右遊日記三 卷二十三 江右遊日記四 卷二十四 江右遊日記五 卷二十五 江右遊日記六 卷二十六 江右遊日記七 卷二十七 江右遊日記八 卷二十八 江右遊日記九 卷二十九 江右遊日記十 卷三十 江右遊日記十一 卷三十一 江右遊日記十二 卷三十二 江右遊日記十三 卷三十三 江右遊日記十四 卷三十四 楚遊日記一 卷三十五 楚遊日記二 卷三十六 楚遊日記三 卷三十七 楚遊日記四 卷三十八 楚遊日記五 卷三十九 楚遊日記六 卷四十 楚遊日記七 卷四十一 楚遊日記八 卷四十二 楚遊日記九 卷四十三 楚遊日記十 卷四十四 楚遊日記十一 卷四十五 楚遊日記十二 卷四十六 楚遊日記十三 卷四十七 楚遊日記十四 卷四十九 楚遊日記十六 卷五十 粵西遊日記一 卷五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 卷五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 卷五十三 粵西遊日記四 卷五十四 粵西遊日記五 卷五十五 粵西遊日記六 卷五十六 粵西遊日記七 卷五十七 粵西遊日記八 卷五十八 粵西遊日記九 卷五十九 粵西遊日記十 卷六十 粵西遊日記十一 卷六十一 粵西遊日記十二 卷六十二 粵西遊日記十三 卷六十三 粵西遊日記十四 卷六十四 粵西遊日記十五 卷六十五 粵西遊日記十六 卷六十六 粵西遊日記十七 卷六十七 粵西遊日記十八 卷六十八 粵西遊日記十九 卷六十九 粵西遊日記二十 卷七十 粵西遊日記二十一 卷七十一 粵西遊日記二十二 卷七十二 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卷七十三 粵西遊日記二十四 卷七十四 粵西遊日記二十五 卷七十五 粵西遊日記二十六 卷七十六 粵西遊日記二十七 卷七十七 粵西遊日記二十八 卷七十八 粵西遊日記二十九 卷七十九 粵西遊日記三十 卷八十 粵西遊日記三十一 卷八十一 粵西遊日記三十二 卷八十二 粵西遊日記三十三 卷八十三 粵西遊日記三十四 卷八十四 粵西遊日記三十五 卷八十五 粵西遊日記三十六 卷八十六 粵西遊日記三十七 卷八十七 粵西遊日記三十八 卷八十八 粵西遊日記三十九 卷八十九 黔遊日記一 卷九十 黔遊日記二 卷九十一 黔遊日記三 卷九十二 黔遊日記四 卷九十三 黔遊日記五 卷九十四 黔遊日記六 卷九十五 黔遊日記七 卷九十六 黔遊日記八 卷九十七 遊太華山記 卷九十八 滇中花木記 卷九十九 遊顏洞記 卷一百 隨筆二則 卷四十八 楚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零一 滇遊日記一 卷一百零二 滇遊日記二 卷一百零三 滇遊日記三 卷一百零四 滇遊日記四 卷一百零五 滇遊日記五 卷一百零六 滇遊日記六 卷一百零七 滇遊日記七 卷一百零八 盤江考 卷一百零九 滇遊日記八 卷一百一十 滇遊日記九 卷一百一十一 滇遊日記十 卷一百一十二 滇遊日記十一 卷一百一十三 滇遊日記十二 卷一百一十四 滇遊日記十三 卷一百一十五 滇遊日記十四 卷一百一十六 滇遊日記十五 卷一百一十七 滇遊日記十六 卷一百一十八 滇遊日記十七 卷一百一十九 滇遊日記十八 卷一百二十 滇遊日記十九 卷一百二十一 滇遊日記二十 卷一百二十二 滇遊日記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三 滇遊日記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四 滇遊日記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五 滇遊日記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六 滇遊日記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七 滇遊日記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八 滇遊日記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九 滇遊日記二十八 卷一百三十 滇遊日記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一 滇遊日記三十 卷一百三十二 滇遊日記三十一 卷一百三十三 滇遊日記三十二 卷一百三十四 滇遊日記三十三 卷一百三十五 滇遊日記三十四 卷一百三十六 滇遊日記三十五 卷一百三十七 滇遊日記三十六 卷一百三十八 滇遊日記三十七 卷一百三十九 滇遊日記三十八 卷一百四十 滇遊日記三十九 卷一百四十一 滇遊日記四十 卷一百四十二 永昌誌略 卷一百四十三 近騰諸彝說略 卷一百四十四 滇遊日記四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滇遊日記四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滇遊日記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滇遊日記四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滇遊日記四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滇遊日記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 雞山誌目 卷一百五十一 雞山誌略一 卷一百五十二 雞山誌略二 卷一百五十三 麗江紀略 卷一百五十四 法王緣起 卷一百五十五 溯江紀源 / 江源考
 
更多>同類經典
網站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方式  |  使用協議  |  隐私政策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